《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十三 靈樞·經筋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醫部全錄》:當作綱,下同),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其病小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筋,起始於足小趾爪甲的外側,向上結聚於足外踝,再斜向上結聚於膝關節處,然後向下沿著足的外踝,在足跟部結聚,沿著足跟向上行,在膕部結聚。該經筋的別支,從外踝向上行,結聚於小腿肚的外側,向上到達膕窩中部的內側,與從足跟上行的一支並行向上,結聚於臀部,再沿著脊柱兩側上行至頸項部。由頸部分出的一支,別出這一條經筋,進入舌,並在舌體結聚。另一條由頸部分出的經筋直行向上結聚於枕骨,向上到達頭頂,又沿著顏麵下行,結聚於鼻。下行經筋中分出一支,向上行於上眼瞼的綱維,向下結聚於顴骨部位。還有一條分支由挾脊上行的經筋別出,從腋窩後側的外廉,上行結聚於肩髃穴。另一條從腋窩的後外廉進入腋下,向上行至缺盆穴,再向上在耳後的完骨穴處結聚。另一支從缺盆穴分出,斜向上進入顴骨部分,與從顏麵部下行的結於顴骨的支筋相合。太陽經的經筋發病,主要表現由足小趾分出的一支的症狀,可見足跟腫痛,膕窩部拘攣,脊柱反張,頸部筋脈拘攣疼痛,肩不能抬舉;腋窩處的分支還可見到缺盆中有扭痛,不能左右搖擺。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這種病證叫做仲春痹。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季脅,上走腋前廉,係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足少陽膽經的經筋,起於足第四趾端,沿足背上行結聚於外踝,再沿著脛骨外側,向上結聚在膝部的外緣。足少陽經筋的一條分支,從外輔骨處分出,向上行至大腿部,在此又分為兩支。行於前麵的一支,結聚在伏兔穴之上。行於後麵的一支,結聚在尾骶部。其直行的一支,向上行至脅下空軟處及季肋部位,再向上行於腋部的前緣,橫過胸旁,連結乳部,向上結聚於缺盆。它的另一直行支線,出腋部,穿過缺盆,穿出後行於足太陽經筋的前麵,沿耳後繞至上額角,交會於巔頂,從頭頂側麵向下走至頷部,又轉向上結聚於顴部。還有一支支筋,從顴部發出,結聚在外眼角,成為眼的外維。足少陽經的經筋發病時,見足第四趾掣引轉筋,並牽扯膝部外側轉筋,膝部不能屈伸;膕窩部位筋脈拘急,前麵牽引髀部疼痛,後麵牽引尻部疼痛,向上則牽引脅下空軟處及軟肋部作痛,向上牽引缺盆、胸側乳部、頸部所維係的筋發生拘急。若是從左側向右側維絡的筋拘急,則右眼不能張開,因為經筋上過右額角與蹺脈並行,而陰、陽蹺脈在這裏互相交叉,左右經筋也是互相交叉的,左側的筋維絡右側,所以左額角筋傷,會引起右足不能活動,這就是“維筋相交”。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這種病證就叫做孟春痹。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趾,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當作綱),陽明為目下網(當作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噉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
足陽明胃經的經筋,起於足次趾與中趾之間,結聚於足背上。斜行的一支,從足背的外側向上至輔骨,結聚於膝外側,再直行向上結聚於跨關節,又向上沿著脅部絡屬於脊柱。直行的一支,從足背向上沿脛骨,結聚在膝部。由此分出的支筋,結聚於外輔骨,與足少陽的經筋相合。其直行的支筋,沿輔骨上行,結聚在大腿部,並結聚於陰器,又向上行,散布在腹部,上行至缺盆部結聚,然後上行通過頸部,環繞在口的周圍,再彙合於顴部,向下結於鼻,從鼻旁上行與太陽經筋相合。足太陽是上眼瞼的綱維,足陽明是下眼瞼的綱維。太陽經行於眼上的晴明穴,陽明經行於眼下的承泣穴。另一條從顴部發出的支筋,通過頰部結聚於耳前。足陽明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足中趾、脛部轉筋,足部有跳動感並有強直的感覺,伏兔穴附近轉筋,大腿外側腫,陰囊腫大,腹部筋脈拘急,向上牽引到缺盆及頰部,突然發生口角歪斜,(如有寒則)筋脈拘急眼瞼不能閉合,如有熱則筋脈弛縱眼不能睜開。頰筋如果有寒就發生拘急、牽引頰部而致口角歪斜;有熱則筋脈弛緩、收縮無力,發生口部歪向一側。治療口角歪斜的方法,是用馬脂油塗在拘急一側的麵頰上,以潤養其拘急之筋,再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在弛緩一側的麵頰上,使筋脈溫通,然後再用桑鉤鉤住病人的口角,以調整其歪斜,使其複位。另外,用桑木炭火放入地坑,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時能烤到頰部為宜,同時用馬脂油溫熨拘急一側的麵頰,令患者喝一些酒,吃些烤肉之類的美味,不能飲酒的病人也要勉強喝一些,並再三地用手撫摩患處,以舒筋活絡。其他病的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這種病證叫做季春痹。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別本作:上結)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趾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孟(《醫部全錄》:當作仲)秋痹也。
足太陰脾經的經筋,起於足大趾端的內側,上行結聚於內踝。其直行的支線,向上結聚於膝內的腓骨,沿大腿內側上行,結聚於大腿外側,繼而結聚在前陰,再上行至腹部,結聚於臍部,沿腹內上行,然後結於兩脅,散布於胸中。其行於內側的一支附著於脊柱兩旁。足太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足大趾牽引內踝作痛,轉筋,膝內腓骨疼,大腿內側牽引至外側作痛,陰器像扭轉一樣拘緊疼痛,並向上牽引臍部及兩脅作痛,進而牽引胸及脊內作痛。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這種病證叫做仲秋痹。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痙,在外者不能俛,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醫部全錄》:當作孟)秋痹也。
足少陰腎經的經筋,起始於足小趾的下方,然後進入足心,行於足的內側,與足太陰經筋並行,再斜行向上,至內踝之下,結聚於足跟,向下與足太陽經筋相合,向上結聚於腓骨下方,在此與足太陰經筋並行,向上沿大腿根部內側結聚於陰器,再沿著脊柱旁肌肉上行至項部,結聚於頭後部的枕骨,與足太陽經筋相合。足少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足心發生轉筋,且其經筋所經過和所結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轉筋的證候出現。足少陰經筋發生的主要病證還有癇證、抽搐和項背反張等。病在背側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側的不能後仰。背為陽,腹為陰,陽病項背部筋急,腰部向後反折,身體就不能前俯;陰病腹部筋急,使身體向前曲,就不能後仰。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病在胸腹內不宜針刺的,可熨貼患處,加以按摩導引以舒筋脈,並飲用湯藥以養血。若本經的經筋反折糾結,而且發作次數頻繁,病情很重的,往往是不治之證。這種病稱做孟秋痹。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季秋痹也。
足厥陰肝經的經筋,起始於足大趾的上方,上行結聚在內踝之前,再向上沿著脛骨結聚於內側腓骨之下,又沿著大腿根部的內側上行結聚於前陰,並聯絡足三陰及足陽明各經的經筋。足厥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足大趾牽引內踝前部疼痛,內側腓骨處也感到疼痛,腿的內側疼痛轉筋,前陰不能發揮作用,如果房勞過度耗傷了陰精,就會發生陽痿不舉。傷於寒邪就會發生陰器內縮,傷於熱邪則出現陰器挺長不收。治療本病應采用利水滲濕及清化濕熱的方法調節厥陰經之氣;對於疼痛轉筋一類的疾患,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這病稱為季秋痹。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瘺、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複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手太陽小腸經的經筋,起始於手小指的上部,結聚於手腕,沿前臂內側上行,結聚於肘內高骨的後邊。如果用手指彈撥此處的筋,酸麻的感覺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入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行至腋窩的後緣,上繞肩胛,沿頸部行於足太陽經筋的前麵,結聚在耳後的完骨穴。由此又分出一條支筋,進入耳中。它的直行部分,從耳出,上行,又向下結聚於腮部,再折上行,聯屬外眼角。手太陽經的經筋發病,可見手小指掣引肘內高骨後緣疼痛,沿手臂側至腋下及腋下後側的部位,都感到疼痛,環繞肩胛並牽引到頸部也發生疼痛,並出現耳中鳴響疼痛,同時牽引頷部、眼部疼痛,痛時必須閉目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東西。寒熱發於頸部而筋拘急,就生鼠瘺、頸腫一類疾病。寒熱發生於頸部的,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刺後頸腫不消退的,再改用銳利的針刺治。這種疾病稱為仲夏痹。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係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手少陽三焦經的經筋,起始於無名指靠近小指的一側,上行結聚在腕部,再沿著手臂上行結聚於肘部,向上繞著大臂的外側,經過肩部行至頸部,與手太陽的經筋相合。從頸部分出的一支,在下頜角的部位深入於裏,聯係舌根。另一分支,向下走至頰車穴,沿著耳向前行進,聯屬外眼角,向上經過額部,最終結聚在額角。手少陽經的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的經筋循行部位發生掣引、轉筋和舌體卷曲的現象。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這種病稱為季夏痹。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陽明大腸經的經筋,起始於食指靠近大指的側端,結聚於腕部,沿著手臂上行,結聚在肘的外側,沿大臂上行,進而結聚於肩髃穴。它的分支,繞過肩胛,挾於脊柱的兩側。它的直行部分,從肩髃穴上行至頸部。從這裏分出的一支,上行至頰部,結聚在顴部。直行的分支,從頸部向上,出於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行至左額角,網絡頭部,再下行進入右腮部。手陽明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該經筋所循行和結聚的部位掣引轉筋及疼痛,肩部不能抬舉,頸部不能左右轉動、顧視。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這種病稱為孟夏痹。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手太陰肺經的經筋,起始於手大指的末端,沿大指上行,結聚在手小魚際之後,繼續上行於寸口部位的外側,再沿手前臂上行,結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內側,進入腋下,出於缺盆穴,結聚在肩髃穴之前,又返回,向上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進入胸中,結於胸內,分散貫穿賁門,與手厥陰經的經筋合於賁門下麵,繼而下行抵達季脅部位。手太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所循行結聚的部位掣引、轉筋、疼痛,嚴重的可發展為息賁病,呼吸急促,氣逆喘息,或脅下拘急,吐血。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這種病證叫做仲冬痹。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筋,起始於手中指端,沿指上行,通過掌後與手太陽經筋並行,結聚於肘的內側,向上行經過肘的內側而結聚於腋下,從腋下前後布散,挾兩脅分布。它的分支,入於腋下,散布於胸中,結聚於賁門。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所循行、結聚的部位掣引、轉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賁病。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這種病就叫孟冬痹。

手太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裏,結於胸中,循賁,下係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當作綱)。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
手少陰心經的經筋,起始於手小指的內側,循小指上行,結聚於掌後小指側高骨,再向上結聚於肘的內側,繼而上行入腋內,與手太陰經筋相交,走向胸部,伏行於乳內,結聚在胸中,沿賁門下行,聯係臍部。手少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胸內拘急,心下有積塊堅伏,名為伏梁病。上肢的經筋發病,肘部牽引拘急,屈伸不利。本筋是肘部屈伸的綱維,本筋經過的部位,有轉筋和疼痛的症狀。治療用火針迅速進針出針,一旦病人感到灼熱就要立即停止;哪裏痛就針刺哪裏(即阿是穴)。若病已發展成伏梁而出現吐膿血的,為髒氣已損,病情加劇的死證。這類疾病稱為季冬痹。

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俛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
大凡經筋發病,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筋脈鬆弛,甚至出現陽痿不舉。背部的筋攣急,則脊背向後反張;腹部的筋攣急,則身體向前彎曲而不能伸直。焠刺(燔針)是用加熱的針(火針),以治療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果是因熱而造成的筋脈弛緩的病證,便不宜采用火針療法。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目)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如果足陽明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筋拘急,就會出現口眼歪斜,眼角拘急,不能全麵看到東西。治療時,可用以上所說的火針療法。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