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素問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
黃帝問道:疾病有標和本的分別,刺法有逆和從的不同,是怎麼回事?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岐伯回答說:大凡針刺的準則,必須辨別其陰陽屬性,聯係其前後症狀關係,恰當地運用逆治和從治,靈活地處理治療中的標病與本病的先後關係。所以說:“有的病因在標就治標,有的病因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因在本卻先治標,有的病因在標卻先治本。”在治療上,有治標而緩解的,有治本而見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從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從治的原則,便能進行真確的治療而不必疑慮;知道了標本之間的輕重緩急,治療時就能萬舉萬當;如果不知標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治反為逆,治得為從。
關於陰陽、逆從、標本的道理,看起來很小,而應用的價值卻很大,所以談一個陰陽標本逆從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許多疾病的利害關係;由少可以推多,執簡可以馭繁,所以一句話可以概括許多事物的道理。從淺顯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觀察目前的現象可以了解它的過去和未來。不過,講標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運用起來就比較難了。迎著病邪而瀉的方法就是“逆”治,順應經氣而補的方法就是“從”治。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先患某病而後發生氣血逆亂的,先治其本;先氣血逆亂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後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熱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熱而後生中滿腹脹的,先治其標。先有某病而後發生泄瀉的,先治其本;先有泄瀉而後發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須先把泄瀉調治好,然後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後發生腹中脹滿的,先治其標;先患腹中脹滿而後出現煩心的,先治其本。人體疾病過程中有邪氣和正氣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現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標;大小便通利則治其本病。疾病發作表現為有餘的實證,就用“本而標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後調理氣血、恢複生理功能以治其標;疾病發作表現為正氣不足的虛證,就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護正氣防止虛脫以治其標,後祛除邪氣以治其本。總之,必須謹慎地觀察疾病的輕重深淺和緩解期與發作期中標本緩急的不同,用心調理;凡病輕的,緩解期的,可以標本同治;凡病重的,或發作期,應當采用專一的治本或治標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後並發其他疾病的,應當先治其本病。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先欬,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大凡疾病的傳變,心病先發心痛,過一日病傳於肺而咳嗽;再過三日病傳入肝而脅肋脹痛;再過五日病傳入脾而大便閉塞不通、身體疼痛沉重;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半夜,夏天死於中午。

肺病喘欬,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肺病先發喘咳,三日不好則病傳於肝,則脅肋脹滿疼痛;再過一日病邪傳脾,則身體沉重疼痛;再過五日病邪傳胃,則發生腹脹。再過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日落之時,夏天死於日出之時。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肝病則先頭疼目眩,脅肋脹滿,三日後病傳於脾而身體沉重疼痛;再過五日病傳於胃,產生腹脹;再過三日病傳於腎,產生腰脊少腹疼痛,小腿發酸;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日落之時,夏天死於吃早飯的時候。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脾病則先身體沉重疼痛,一日後病邪傳入於胃,發生腹脹;再過二日病邪傳於腎,發生小腹、腰椎疼痛,小腿發酸;再過三日病邪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亥時,夏天死於黃昏。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腎病則先小腹、腰脊疼痛,小腿發酸,三日後病邪傳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三日病邪傳入於胃,產生腹脹;再過三日病邪傳於肝,發生兩脅脹痛;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天大亮,夏天死於黃昏。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胃病則心腹部脹滿,五日後病邪傳於腎,發生小腹、腰脊疼痛,小腿發酸;再過三日病邪傳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五日病邪傳於脾,則身體沉重;再過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半夜之後,夏天死於未時。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膀胱發病則先小便不通,五日後病邪傳於腎,發生小腹脹滿,腰脊疼痛,小腿發酸;再過一日病邪傳入於胃,發生腹脹;再過一日病邪傳於脾,發生身體疼痛;再過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醜時,夏天死於申時五刻。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髒止,及至三四髒者,乃可刺也。
各種疾病按(五行相克的)次序這樣相傳,正如上麵所說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針刺治療;假如是按間髒相傳就不易再傳下去,即使傳過三髒、四髒,還是可以用針刺治療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