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素問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郤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足太陽經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項脊尻背,好像擔負著沉重的東西一樣,治療時應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處刺出其惡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足少陽膽經發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針刺於皮膚中,逐漸加重不能前後俯仰,並且不能左右回顧。治療時應刺足少陽經小腿脛骨上端出血,即在膝蓋外側高骨突起處(的陽陵泉穴),如果在夏季則不要刺出其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足陽明胃經發病而使人腰痛,腰部不能左右轉動,如果轉動則容易產生幻覺,並且容易悲傷。治療時應刺足陽明胃經在小腿脛骨前的(足三裏穴)三次,使其上下合順,刺其出血,秋季則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複也。
足少陰腎經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到脊椎的內側。治療時應刺足少陰腎經在內踝上(的複溜穴)兩次,(刺其出血),若在春季則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會導致腎氣損傷而不易恢複。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足厥陰肝經發病使人腰痛,腰部強急如張弓弩弦一樣。治療時應刺足厥陰肝經的穴位,其部位在腿肚和足跟之間魚腹之外(的蠡溝穴),摸之有連續成串的結節,用針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語或沉默抑鬱不爽,可以針刺三次。

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郤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郤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解脈(足太陽膀胱經分散在膕窩部的分支)發病使人腰痛,痛時會牽引到肩部,眼睛視物不清,時常遺尿。治療時應刺解脈,其部位在膝後大筋分肉間(委中穴)外側的紫黑色橫紋刺其出血,直到血色由紫變紅才停止。解脈發病使人腰痛,好像有帶子牽引一樣,常好像腰部被折斷一樣,並且時常有恐懼的感覺。治療時應刺解脈,在委中穴處有結滯如黍米者,刺之則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變紅時即停止。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太素》作針)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
同陰脈(足少陰腎經的別絡)發病使人腰痛,痛時脹悶沉重,好像有小針在裏麵一樣,病處突然腫脹。治療時應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的陽輔穴)處,針三次。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陽維脈發病使人腰痛,痛並立即腫脹。治療時應刺陽維脈,穴位在陽維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的小腿肚子上,距離足底一尺處(應為陽維脈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陽交穴)。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刺之在郤陽筋之間,上郤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衡絡脈(即帶脈)發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後仰,後仰則恐怕跌倒,這種病大多因為用力舉重傷及腰部,使橫絡阻絕不通,淤血留滯在裏麵。治療時應刺郤陽(即足太陽膀胱經的浮郤穴)與大腿筋之間上行數寸處(的殷門穴),視其血絡橫居滿者針刺二次,令其出血。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幹令人欲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蹻上郤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會陰脈(即任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則汗出不止,汗止則欲飲水,飲水後立即要小便。治療時應刺直陽之脈(即足太陽膀胱經)上三次,其部位在陽蹻脈(金門穴)的上麵,委中穴下麵五寸(的承筋穴),視其血絡盛滿的地方刺其出血。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飛陽脈(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今名飛揚絡,連接足少陰腎經足與太陽膀胱經)發病使人腰痛,痛的時候令人煩惱,厲害時因恐懼而感到悲傷。治療時應刺飛揚絡在內踝上五寸的穴位(即築賓穴),是足少陰腎經與陰維脈交會的地方。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昌陽脈(昌陽,是足少陰腎經的腧穴名,又名複溜穴。昌陽脈指足少陰腎經在小腿部的一段)發病使人腰痛,疼痛牽引胸膺部,眼睛視物昏花,嚴重時腰背向後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語。治療時應刺足大筋內側二次,其穴位在內踝上足大筋的前麵、足太陰脾經的後麵,內踝上二寸處(的複溜穴)。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
散脈(讀注:唐?王冰注為足太陰之別絡;明?馬蒔認為王說無據,但找不到更好的解釋;清?張誌聰解釋為衝脈,但與下文所述不合。查多數注家認為,本篇獨未論足太陰,所以王說有其合理性。)發病使人腰痛而發熱,熱甚則生心煩,腰下好像有一塊橫木梗阻其中,嚴重的會發生遺尿。治療時應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經絡的外側,看到有青筋纏束的地方,即用針刺三次。

肉裏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裏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肉裏脈(足少陽膽經,有陽輔穴,又名分肉。肉裏脈,為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之處。)發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則筋拘急攣縮。治療時應刺肉裏脈二次,其穴位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外前方,足少陽膽經絕骨穴(今名懸鍾穴)後麵(的陽輔穴)。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幾幾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陽郤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郤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
腰痛挾脊背而痛,上連頭部拘強不舒,眼睛昏花,好像要跌倒。治療時應刺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時,感覺身體上部寒冷,應刺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以散陽分之陰邪);感覺身體上部發熱,應刺足厥陰肝經(,以去陰中之風熱);腰痛不能俯仰的,應刺足少陽膽經(,以轉樞機關);若內熱而喘促的,應刺足少陰腎經(,以壯水製火),並刺委中穴的血絡出血。腰痛時,感覺上部寒冷,頭項強急不能回顧的,應刺足陽明胃經;感覺上部火熱的,應刺足太陰脾經;感覺內裏發熱兼有氣喘的,應刺足少陰腎經。(讀注:最後一句與本段中間的內容重複。)

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大便困難的,應刺足少陰腎經。少腹脹滿的,應刺足厥陰肝經。腰痛猶如折斷一樣不可前後俯仰,不能上舉的,應刺足太陽膀胱經。腰痛牽引脊骨內側的,應刺足少陰腎經。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踝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腰痛時牽引小腹,引動脅骨下麵也疼痛而不能後仰,治療時應刺腰與臀部交連處,其部位在兩髖骨間挾脊兩旁的堅肉處(下髎穴)。針刺時以月亮的盈虧計算針刺的次數,針後會立即見效。取穴時用繆刺的方法,即左側痛刺右側的下髎穴、右側痛刺左側的下髎穴。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