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1929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味與五髒的吸收關係:酸味入肝髒,辛味入肺髒,苦味入心髒,鹹味入腎髒,甘味入脾髒。這就是所說的五味與五髒的吸收關係。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髒之氣失調後所引起的病變關係:心氣失調則唉聲歎氣。肺氣失調則咳嗽。肝氣失調則表現在言語上,或說個不停,或沉默寡言。脾氣失調則反酸水。腎氣失調則打嗬欠、噴嚏。胃氣失調則為氣上逆(噯氣),或幹嘔,或有恐懼感。大腸、小腸病則不能泌別清濁,傳送糟粕,而為泄瀉。下焦不能通調水道,則水液泛溢於皮膚而為水腫。膀胱之氣,化不利則為癃閉;不能約製則為遺尿。膽氣失調則易發怒。這就是所說的五髒之氣失調而發生的病變。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五髒的精氣合並所發生的疾病:精氣彙聚於心髒則嘻笑無常,精氣彙聚於肺髒則悲傷,精氣彙聚於肝髒則憂愁、抑鬱,精氣彙聚於脾髒則畏懼,精氣彙聚於腎髒則驚恐。這就是所說的五並,都是由於本髒虛弱而使邪氣相乘、相侮導致了病變。

五髒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髒的厭惡:心厭惡熱,肺厭惡寒,肝厭惡風,脾厭惡濕,腎厭惡燥。這就是所說的五髒所厭惡的五惡。

五髒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五髒化生的液體:心之液化為汗液,肺之液化為鼻涕,肝之液化為眼淚,脾之液化為涎水,腎之液化為唾液。這就是所說的五髒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味的禁忌:辛味走氣,氣病不可多食辛辣味;鹹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鹹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甘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甘甜味;酸味走筋,筋膜有病不可多食酸味。這就是所說的五髒各有相應的五味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病所生:陰病發生於骨(即腎髒),陽病發生於血(即心髒),陰病發生於肉(即脾髒),陽病發生於冬天,陰病發生於夏天。這就是所說的陰病、陽病有五種發生的部位或時間。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邪所亂:邪氣侵入於陽,則躁狂不寧;邪氣侵入於陰,則肢體疼痛麻痹;邪氣搏於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生頭部疾病;邪氣搏於陰,則陰氣受傷,而發生失聲;邪氣由陽而入於陰,則從陰而為靜、低沉;邪氣由陰而出於陽,則從陽而為多躁好怒。這就是所說的邪氣侵入人體會導致五種不同的病理亂象。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種邪氣所表現的脈象:春天見到秋天的毛脈(即金克木);夏天見到冬天的石脈(即水克火);長夏見到春天的弦脈(即木克土);秋天見到夏天的洪脈(即火克金);冬天見到長夏的濡緩脈(即土克水)。這就是所說的五邪脈。五邪脈的預後相同,都屬於不治的死證。

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是謂五髒所藏。
五髒所藏(蘊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這就是所說的五神髒所藏的神誌。

五髒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髒所主(主:主宰、主管、相互關聯):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這就是所說的五髒所主的部位。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種過度的疲勞可以傷耗五髒的精氣:久視則勞於精氣而傷血,久臥則陽氣不伸而傷氣,久坐則血脈灌輸不暢而傷肌肉,久立則勞於腎及腰、膝、脛等而傷骨,久行則勞於筋脈而傷筋。這就是所說的五種過度的疲勞傷耗的五髒精氣。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髒之脈。
五髒應四時的脈象:肝脈應春,端直而長,其脈象弦(弦脈);心脈應夏,來盛去衰,其脈象鉤(洪脈);脾脈旺於長夏,其脈弱,其脈為代(代脈,是一種複合脈,脈象為緩慢而有規律的停止);肺脈應秋,輕虛而浮,其脈象毛(浮脈);腎脈應冬,其脈象沉堅似石(沉脈)。這就是所謂的應於四時的五髒平脈。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