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1932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黃帝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矣,餘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
黃帝說:我聽先生你講述的九針理論,內容真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但是我還有些問題不能領悟。請問九針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根據什麼命名的呢?

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
岐伯說:九針之“九”,是天地間的大數,數開始於一,而終止於九。所以九針的創製,第一種針具取法於天,第二種針具取法於地,第三種針具取法於人,第四種針具取法於四時,第五種針具取法於五音,第六種針具取法於六律(陽聲為律,即:黃鍾、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第七種針具取法於北鬥星(北鬥星由七星組成,即: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第八種針具取法於八風,第九種針具取法於九野(指九州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各封地的邊界)。

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
黃帝問:將針具與九這個數相應,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鍾數焉,以針應數也。
岐伯說:聖人創立天地間的數理,是從一開始而遞增至九的,所以據此劃定了九野區劃。九與九相乘,九九八十一,據此而創立了黃鍾數(黃鍾為基準律,由9寸長的律管製作,該律管可容納八十一個黍,此稱為黃鍾數),九針之數與此相應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髒之應天者,肺(也)。肺者,五髒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
第一種針具,比象於天,天屬陽。在人體五髒中,與天相應的是肺。肺的位置最高,稱為五髒六腑的華蓋,猶如天空覆蓋萬物一樣。皮膚在最外層,內與肺髒相應合,是人的體表。所以,為治療生於皮膚的疾病而製作了第一種針具——鑱針,其式樣,必須針頭大,末端鋒利,使它不能深刺,以防因刺得過深而陽氣泄漏。

二者,地也。(地者,土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第二種針具,比象於地,地屬土。人體與土相應的是肌肉。所以,為治療生於肌肉的疾病而製作了第二種針具——圓針,針的式樣,針身呈內空的筒狀且要直,針尖呈卵圓形,使它不能損傷肌肉,損傷了肌肉會導致陽氣衰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第三種針具,比象於人。人之所以能夠成長和維持生命活動,有賴於血脈的輸給和營養,所以,為治療生於血脈的疾病而製作了第三種針具——鍉針,這種針,針身一定要大,末端一定要圓,使它可以按揉脈絡而不致過深地陷進肌肉,引導正氣得以充實,而使邪氣單獨排出。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
第四種針具,比象於四時。四時的意思是,如果四時八風的賊風邪氣,侵入人體的經絡中,能使血脈留滯瘀結,而形成經久不愈的頑固性疾病。為了治療這種疾病,所以製作了第四種針具——鋒針,針的式樣,針身呈內空的筒狀且要直,末端要鋒銳,用於刺絡放血,開瘀瀉熱,使得頑固性疾病得以根除。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
第五種針具,比象於五音。在九宮的順序裏,一為冬至節所屬的北方葉蟄宮,九為夏至節所屬的南方上天宮,五為中央招搖宮,五既把陰寒的冬至與陽熱的夏至分開,也把北方子與南方午分開。人體與季候節令相應合,如果體內陰與陽乖違不和,寒熱相爭,兩氣相互搏擊,就會形成癰腫。為治療這種疾病,所以製作了第五種針具——鈹針,這種針的尖端應如劍刃一般鋒利,可以用來破癰排膿。

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氂,且員其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第六種針具,比象於六律。律呂是調和陰陽四時的,律呂各六,合為十二,人的十二經脈同它相應。如果虛邪侵入於經絡,就會形成急性發作的痹症。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而製作了第六種針具——圓利針,這種針一定要針尖如氂毛,圓而且銳利,針身略粗,以便用它來刺治因虛邪驟然侵入經絡而形成的痹症。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痹,合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
第七種針具,比象於北鬥七星,在人體應於七竅。人的通身分布著許多孔竅,類如天空星辰密布,如果外邪從孔竅侵入經絡之間而久留不去,使氣血凝滯,就會發生痛痹。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製作了第七種針具——毫針,要使針頭纖細銳利像蚊、虻的嘴。刺治時,進針要平穩而徐緩,而且要留針少時,使正氣借此得以充實,經氣邪氣同時受到了針刺的影響,出針後要較長時間按住針孔,使正氣不致外泄。

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
第八種針具,比象於八方之風,在人應於大腿和胳膊的肩、肘、髖、膝八處大關節。如果來自八方的賊風邪氣侵襲人體,就會深入而留止在骨縫、腰脊關節及皮膚之間,而形成邪深在裏的痹症。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製作了第八種針具——長針,這種針,針身一定要長,末端一定要鋒利,可以用它來針刺深藏的邪氣,治愈為時已久的痹症。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留(別本作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別本作梃),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第九種針具,比象於九野,應於人的周身關節、骨縫和皮膚之間。如果邪氣過盛,在體內逐漸蔓延,出現浮腫而狀似風水病,這是由於水氣流注不能通過關節,以致肌膚積水而出現水腫。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製作了第九種針具——大針,要使針尖像竹中空,鋒刃要略圓,用它來通利關節,以使氣機通達去除壅滯在關節的病邪。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
黃帝問:各種針的長短,有一定分寸嗎?

岐伯曰:一曰镵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鍉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筩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針,取法於氂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針,取注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之)法也。
岐伯說:第一種針叫鑱針,它仿效巾針(指固定頭巾的短小針具)的式樣,在距離針尖半寸處就陡然銳利起來,針長一寸六分,主治熱邪在頭身的病。第二種針叫圓針,它仿效絮針(指縫棉被的針)的式樣,針身圓直如筒,針尖橢圓如卵,長一寸六分,主治邪氣在分肉間的疾病。第三種針叫鍉針,它仿效大黃米、小黃米的穀粒樣子,圓而微尖,針長三寸半,用以按脈取氣。第四種針叫鋒針,它仿效絮針的式樣,針身直圓,末端鋒利,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瀉熱出血。第五種針叫鈹針,它仿效劍的鋒刃,針寬二分半,針長四寸,主治癰腫大膿及寒熱兩氣相搏形成的疾病。第六種針叫圓利針,它仿效氂毛的樣子,針尖稍大,針身反小,使它可以深刺,針長一寸六分,主治癰症、痹症。第七種針叫毫針,它仿效毫毛的樣子,長一寸六分,主治寒熱、痛痹在絡脈的病症。第八種針叫長針,它仿效綦針(縫製衣服用的長針)的式樣,針長七寸,主治因病邪滯留深部而形成的積年痹症。第九種針叫大針,它仿效鋒針,鋒刃微圓,針長四寸,主治氣機不能通過關節的疾病。針的形製已講解完畢,這就是九針大小、長短的法式。

黃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
黃帝說:我想知道人體各部與九野是怎樣相應的。

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醜。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末。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及)膈下三臓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岐伯說:請讓我談談身形應九野的情況吧。春夏屬陽,氣從左而升,所以人的左足應於東北方的艮宮,在節氣應於立春,其所值的是戊寅日、己醜日。左脅應於正東方的震宮,節氣應於春分,其所值的是乙卯日。左手應於東南方的巽宮,在節氣應於立夏,其所值的是戊辰日、己巳日。前胸、咽喉、頭麵應於南方的離宮,在節氣應於夏至,正是陽氣極盛的時候,其所值的是丙午日。秋冬屬陰,陰氣從右而降,自上而下,所以右手應於西南方的坤宮,在節氣應於立秋,其所值的是戊申日、己未日。右脅應於正西方的兌宮,在節氣應於秋分,其所值的是辛酉日。右足應於西北方的乾宮,在節氣應於立冬,其所值的是戊戌日、己亥日。腰部、臀部、前後二陰應於正北方的坎宮,在節氣應於冬至,這是陰氣極盛,其所值的是壬子六腑和胸膈以下的肝、脾、腎三髒,應於中宮,它的大禁日期是太一移居各宮所在之日以及各戊、己日。上述身形應九野的情況,可以測候八個節氣(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所在的方位。按照九宮所主左右上下的方位,凡身體各部患有癰腫的,如果要進行治療,切不可在它其所值之日進行刺破排膿,這就是所說的天忌日。

形樂誌苦,病生於脈,治之於灸刺。形苦誌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誌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誌苦,病生於咽、喝(張誌聰注:當作??),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誌也)。
形體安逸而精神苦悶的人,疾病多發生在經脈,治療時適宜用針法和灸法;形體過於勞苦,但精神愉快的人,疾病多發生於筋,治療時適宜溫熨導引的方法;形體和精神都很舒適而好逸惡勞的人,疾病多發生在肌肉,宜用針和砭石刺治;形體勞苦、精神也苦悶的人,多發生聲嘶咽塞或呼吸不利,宜用各種味甘的藥物調治;屢受驚恐而形神不安的人,筋脈氣血不通,多發生肢體麻木不仁,治療時,適宜用藥酒和按摩。以上是五種形誌生病各自的特點和治法。

五髒氣: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五髒之氣失調,各有所主的病症:心氣不舒,發生噫氣;肺氣不利,則發生咳嗽;肝氣鬱結,則表現多語;脾氣不和,發生吞酸;腎氣衰憊,出現嗬欠頻作。

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為)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六腑之氣失調,各有所主的病症:膽氣鬱而不舒,易於發怒;胃氣上逆則為嘔吐、呃逆;小腸不能泌別清濁,大腸傳導失常,則形成泄瀉;膀胱氣虛而不能約束,則出現遺尿;下焦不通,水液泛溢,則積水為腫。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此句為衍文),是謂五味(別本作入)。
飲食五味入胃後,按其屬性各歸所合的髒腑:酸味屬木入於肝;辛味屬金入於肺;苦味屬火入於心;甘味屬土入於脾;鹹味屬水入於腎,這就是五味各自所入的髒腑。

五並:精氣並肝則憂,並心則喜,並肺則悲,並腎則恐,並脾則畏,是謂五精之氣並於臓也。
五髒精氣並入一髒的病症:精氣並入於肝,則肝氣抑鬱,而生憂慮;並入於心,則心氣有餘而出現嬉笑不休;並入於肺,則肺氣鬱結,而出現悲哀不止;並入於腎,則水盛火衰,而出現心悸善恐;並入於脾,使脾盛而膽虛,則出現膽怯畏懼。這就是五髒精氣並於一髒所發生的各種病症。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髒氣所惡也。
五髒按其不同的性能,各有所厭惡:肝主筋,風能引起筋的拘急,所以厭惡風;心主血脈,高熱能傷血脈,所以厭惡熱;肺主氣,寒則氣滯不宣,所以厭惡寒;腎屬水,其性喜潤,所以厭惡燥;脾屬土,其性喜燥,所以厭惡濕。這就是五髒有所厭惡的具體表現。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髒各有所化生的水液:心髒主化生汗液,肝髒主化生淚液,肺髒主化生涕液,腎髒主化生唾液,脾髒主化生涎液。這就是五液的出處。

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
五種疲勞過度所致的損傷:久視則傷血,久臥則傷氣,久坐則傷肌肉,久立則傷骨,久行則傷筋,這就是五種長期疲勞對人體損傷的具體情況。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
五味歸於五髒,按其屬性,各有一定的走向:酸味入肝,肝主筋,故酸走筋;辛味入肺,肺主氣,故辛走氣;苦味入心,心主血,故苦走血;鹹味入腎,腎主骨,所以鹹走骨;甘味入脾,脾主肌肉,所以甘走肉。這就是五味走向各部的具體情況。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節製飲食的五種情況:酸性收斂,筋喜柔而不喜收斂,所以筋病不宜多食酸味;辛味發散,氣宜聚斂不喜發散,所以氣病不宜多食辛味;鹹能軟堅,骨宜堅不喜軟,所以骨病不宜多食鹹味;苦味主燥,血不喜燥,所以血病不宜多食苦味;甘味壅滯,肌肉不喜壅滯,所以肌肉病變不宜多食甘味。即使是自己最愛吃的東西,也不要吃得過多,必須自己加以節製,適可而止,這就是節製飲食五味的具體情況。

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
五髒之病的發生,各有其部位與不同的季節:腎為陰髒而主骨,則腎陰的病多發生在骨;心為陽髒而主血,則心陽的病多發生在血;脾為陰髒而主肌肉,則脾陰的病多發生在肌肉;肝為陽髒而主春,則屬於肝髒的陽病發源於冬季;肺為陰髒而主秋,則屬於肺髒的陰病發源於夏季。

五邪: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癉(別本作痹)。邪入於陽,轉(別本作摶)則為癲疾。邪入於陰,轉(別本作摶)則為瘖。陽入於陰,病靜;陰出之於陽,病喜怒。
邪氣侵擾的五種病變:邪氣入於陽分而陽盛熱極,能使神誌受擾而發生狂症。邪氣入於陰分而陰寒至極,能使營血凝滯,發生血痹症。邪氣入於陽分,陽與邪相搏,則發生頭部巔頂的疾患。邪氣入於陰分,陰與邪相搏,則導致喑啞。陽分的邪氣入於陰分,病人則安靜沉默;陰分的邪氣出於陽分,病人則躁動易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誌也。
五髒各有所藏的精神意識活動: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和誌。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五髒對軀體各部分分別有其所主:心主脈,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腎主骨。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手足陽明經多血多氣,手足太陽經多血少氣,手足少陽經多氣少血,手足太陰經多血少氣,手足厥陰經多血少氣,手足少陰經多氣少血。所以說,針刺陽明經可以瀉其氣,也可以瀉其血。針刺太陽經,隻宜瀉其血,不宜瀉其氣。針刺少陽經,隻宜瀉其氣,不宜瀉其血。針刺太陰經,隻宜瀉其血,不宜瀉其氣。針刺厥陰經,隻宜瀉其血,不宜瀉其氣。針刺少陰經,隻宜瀉其氣,不宜瀉其血。

足陽明、太陰為裏表,少陽、厥陰為表裏,太陽、少陰為表裏,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裏,少陽、心主為表裏,太陽、少陰為表裏,是謂手之陰陽也。
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裏,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裏,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裏,這是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的表裏配合關係。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裏,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裏,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為表裏,這是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的表裏配合關係。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