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劉邦采字君亮,號師泉,吉之安福人。初為邑諸生,即以希聖為誌,曰:“學在求諸心,科舉非吾事也。”偕兩峰入越,謁陽明,稱弟子。陽明契之曰:“君亮會得容易。”先生資既穎敏,而行複峻拔。丁外艱,蔬水廬墓,服闋,不複應試,士論益歸。嘉靖七年秋,當鄉試,督學趙淵下教屬邑,迫之上道。先生入見,淵未離席,即卻立不前,淵亟起迎之。先生以棘闈故事,諸生必免冠袒裼而入,失待士禮,不願入。禦史儲良材令十三郡諸生並得以常服入闈,免其簡察。揭榜,先生得中式。已授壽寧教諭,陞嘉興府同知,尋棄官歸,年八十六卒。

陽明亡後,學者承襲口吻,浸失其真,以揣摩為妙悟,縱恣為樂地,情愛為仁體,因循為自然,混同為歸一,先生惄然憂之。謂“夫人之生,有性有命,性妙於無為,命雜於有質,故必兼修而後可以為學。蓋吾心主宰謂之性,性無為者也,故須首出庶物,以立其體。吾心流行謂之命,命有質者也,故須隨時運化以致其用。常知不落念,是吾立體之功,常過不成念,是吾致用之功,二者不可相雜。常知常止,而愈常微也。是說也,吾為見在良知所誤,極探而得之。”龍溪問:“見在良知與聖人同異?”先生曰:“不同。赤子之心,孩提之知,愚夫婦之知能,如頑礦未經煆煉,不可名金。其視無聲無臭自然之明覺,何啻千裏!是何也?為其純陰無真陽也。複真陽者,更須開天闢地,鼎立乾坤,乃能得之,以見在良知為主,決無入道之期矣。”龍溪曰:“以一隙之光,謂非照臨四表之光不可。今日之日,非本不光,雲氣掩之耳。以愚夫愚婦為純陰者,何以異此。”念菴曰:“聖賢隻要人從見在尋源頭,不是別將一心換卻此心。師泉欲創業,不享見在,豈是懸空做得?亦隻是時時收攝此見在者,使之凝一耳。”先生著為《易蘊》,無非此意。所謂“性命兼修,立體之功,即宋儒之涵養;致用之功,即宋儒之省察。涵養即是致中,省察即是致和。立本致用,特異其名耳。然工夫終是兩用,兩用則支離,未免有顧彼失此之病,非純一之學也。總緣認理氣為二。造化隻有一氣流行,流行之不失其則者,即為主宰,非有一物以主宰夫流行,然流行無可用功體,當其不失則者而已矣。”乃先生之言心意知物,較四有四無之說,最為諦當。謂“有感無動,無感無靜,心也;常感而通,常應而順,意也。常往而來,常化而生物也;常定而明,常運而照知也。見聞之知,其糟粕也;象著之物,其凝漚也;念慮之意,其流凘也;動靜之心,其遊塵也。心不失無體之心,則心正矣;意不失無欲之意,則意誠矣;物不失無住之物,則物格矣;知不失無動之知,則知致矣。”夫心無體,意無欲,知無動,物無住,則皆是有善無惡矣。劉念台夫子欲於龍溪之四無易一字,“心是有善無惡之心,意亦是有善無惡之意,知亦是有善無惡之知,物亦是有善無惡之物”,何其相符合也。念菴言:“師泉素持元虛,即今肯向裏著己,收拾性命,正是好消息。”雙江言:“師泉力大而說辨,排闥之嚴,四座鹹屈,人皆避席而讓舍,莫敢攖其鋒。”疾亟,門人朱調問:“先生此視平時何如?”答曰:“夫形豈累性哉!今吾不動者,自若也,第形如槁木耳。”遂卒。先生之得力如此。

劉師泉易蘊

夫學何為者也?悟性、修命、知天地之化育者也。往來交錯,庶物露生,寂者無失其一也;衝廓無為,淵穆其容,賾者無失其精也。惟悟也,故能成天地之大;惟修也,故能體天地之塞。悟實者,非修性,陽而弗駁也;修達者,非悟命,陰而弗窒也。性隱於命,精儲於魄,是故命也有性焉,君子不淆諸命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伏諸性也,原始反終,知之至也。

有感無動,無感無靜,心也;常感而通,常應而順,意也;常往而來,常化而生,物也;常定而明,常運而照,知也。見聞之知,其糟粕也;象著之物,其凝漚也;念慮之意,其流凘也;動靜之心,其遊塵也。心不失無體之心,則心正矣;意不失無欲之意,則意誠矣;物不失無住之物,則物格矣;知不失無動之知,則知致矣。身、心、意、知、物者,工夫所用之條理;格、致、誠、正、修者,條理所用之工夫。知所先後者,始條理也,天序也。忘其所有事者昏,索其所無事者紛,昏不勝紛者雜,紛不勝昏者塞。紛猶夢也,昏猶醉也,醒醉遺夢者,惺惺也。瞬有存,息有養,前無迎,後無將,何病乎塞?何憂乎雜?

德非潛不光,心非澹不體。識恒斂曰潛。欲恒釋曰澹。澹以平感物而動之情,潛以立人生而靜之本,是故清明在躬,誌氣如神,潛且澹者與!

己者命之所稟,禮者性之所具。人之生也,性一而命殊,故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虞仲之放,伯夷之隘,柳下之不恭,子貢之達,子路之勇,原憲之狷,曾點之狂,子張之堂堂,皆己也,雖痛克之,猶恐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也。惟堯、舜為能舍,非竭才力不能克,是故能見無動之過,通乎微矣,能淨無垢之塵,可與幾矣。草昧之險,無動之過也,野馬之運,無垢之塵也,故聖人洗心退藏於密,神武而不殺也夫。(依然氣質之性之論。)

能心忘則心謙,勝心忘則心平,侈心忘則心淡,躁心忘則心泰,嫉心忘則心和。謙以受益,平以稱施,淡以發智,泰以明威,和以通知,成性存存,九德鹹事。

心之為體也虛,其為用也實。義質禮行,遜出信成,致其實也;無意無必,無固無我,致其虛也。虛以通天下之誌,實以成天下之務,虛實相生則德不孤。是故常無我以觀其體,心普萬物而無心也;常無欲以觀其用,情順萬事而無情也。

見元而不影響者鮮矣,務博而不支離者鮮矣。見過以致元,元而質也;務約以致博,博而寂也。高明效天,博厚法地,弘心澄意之學也。

感應而無起滅,太虛之流行,優優生化之學也。著察而落感應,照心之為用,憧憧往來之私也。優優則時止時行,議擬以成變,改過遷善,同歸於不識不知而已。

伯玉不以昭昭申節,冥冥墮行,感應之著察者也。原憲之克伐怨欲不行,著察之感應者也。念念謹念,其知也遷,念念一念,其知也凝。顏子不善未嚐不知,知之未嚐複行,主宰流行,明照俱至,猶之赤日當空,照四方而不落萬象矣。曰:“明道之獵心複萌,何也?”曰:“斯固顏子之學,過而不成念者也。未嚐嬰明體而起知端。”曰:“然則曾子之易簀,得於童子之執燭,非嬰明體而起端乎?”曰:“猶之日月雲滃空照一也。蓋良知流行變通,有定徙而無典常,曾子之以虛受人,又非過焉改焉者可論也。”曰:“其謂得正而斃焉,何也?”曰:“正無定體,唯意所安,是故學莫踰於致知,訣莫要於知止。”

多聞不畜聞,無聞也;多見不宿見,無見也。獨聞者塞,獨見者執,小成而已矣。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也。

九容不修,是無身也;九思不慎,是無心也;九疇不敘,是無天下國家也。修容以立人道,慎思以達天德,敘疇以順帝則,君子理此三者,故全也。

建極在君,修極在公卿,遵極在守令,徵極在庶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庶民徵矣;省刑平稅,敬老慈幼,守令遵矣;尊賢任能,謹度宣化,公卿修矣;敬天勤民,禮敘樂和,皇極建矣。惟皇作極,惟帝時克,一哉王心,協哉眾誌,元氣充塞,太和保合,人感天應,雨暘時若,寒暑不侵,治之極也。

問“嚐著察而感應者,本體也,不起不滅,隨感應而著察者,念也,憧憧往來,此蓋有主宰與無主宰之別”。曰:“固然矣,此有說焉。感應從心不從意,聖人之事也。未至於聖,則亦不可無誠意之功。至論主宰,有從乎意見者,有從乎義理者,有從乎義理而未得乎本體發育之學者。從乎意見者,有適有莫,執乎己;從乎義理者,知適知莫,成乎己;從乎本體者,無適無莫,達乎己。執乎己者,病物;成乎己者,公物;達乎己者,仁物。故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則物格,而與天地萬物流通矣,故為仁。是故主宰著察者,求仁也。夫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謂此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