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王時槐字子植,號塘南,吉之安福人。嘉靖丁未進士。除南京兵部主事。曆員外郎、禮部郎中。出僉漳南兵巡道事,改川南道。陞尚寶司少卿,曆太仆、光祿。隆慶辛未,出為陝西參政,乞致仕。萬曆辛卯,詔起貴州參政,尋陞南京鴻臚卿、太常卿,皆不赴新銜,致仕。乙巳十月八日卒,年八十四。

先生弱冠師事同邑劉兩峰,刻意為學,仕而求質於四方之言學者,未之或怠,終不敢自以為得。五十罷官,屏絕外務,反躬密體,如是三年,有見於空寂之體。又十年,漸悟生生真機,無有停息,不從念慮起滅。學從收斂而入,方能入微,故以透性為宗,研幾為要。陽明沒後,致良知一語,學者不深究其旨,多以情識承當,見諸行事,殊不得力。雙江念菴舉未發以究其弊,中流一壺,王學賴以不墜,然終不免頭上安頭。先生謂:“知者,先天之發竅也。謂之發竅,則已屬後天矣。雖屬後天,而形氣不足以幹之。故知之一字,內不倚於空寂,外不墮於形氣,此孔門之所謂中也。”言良知者未有如此諦當。先生嚐究心禪學,故於彌近理而亂真之處,剖判得出。夏樸齋問:“無善無惡心之體,於義雲何?”先生曰:“是也。”曰:“與性善之旨同乎?”曰:“無善乃至善,亦無弗同也。”樸齋不以為然,先生亦不然樸哉。後先生看《大乘止觀》,謂“性空如鏡,妍來妍見,媸來媸見”,因省曰:“然則性亦空寂,隨物善惡乎?此說大害道。乃知孟子性善之說,終是穩當。向使性中本無仁義,則惻隱、羞惡從何處出來?吾人應事處人,如此則安,不如此則不安,此非善而何?由此推之,不但無善無惡之說,即所謂‘性中隻有箇善而已,何嚐有仁義來’。此說亦不穩。”又言:“佛家欲直悟未有天地之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正邪說淫辭。彼蓋不知盈宇宙間一氣也,即使天地混沌,人物銷盡,隻一空虛,亦屬氣耳。此至真之氣,本無終始,不可以先後天言,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若謂‘別有先天在形氣之外’,不知此理安頓何處?蓋佛氏以氣為幻,不得不以理為妄,世儒分理氣為二,而求理於氣之先,遂墮佛氏障中。”非先生豈能辨其毫釐耶?高忠憲曰:“塘南之學,八十年磨勘至此。”可為洞徹心境者矣。

論學書

所謂“去念守心”,念不可去,心不可守。真念本無念也,何去之有?真心本無相也,何守之有?惟寂而常照,即是本體,即是功夫,原無許多歧路費講說也。(《答王永卿》)

知者先天之發竅也,謂之發竅,則已屬後天矣。雖屬後天,而形氣不足以幹之。故知之一字,內不倚於空寂,外不墮於形氣,此孔門之所謂中也。末世學者,往往以墮於形氣之靈識為知,此聖學之所以晦也。(《答朱易菴》)

靜中欲根起滅不斷者,是誌之不立也。凡人誌有所專,則雜念自息。如人好聲色者,當其豔冶奪心之時,豈複有他念乎?如人畏死亡者,當其刀鋸逼體之時,豈複有他念乎?

學無分於動靜者也。特以初學之士,紛擾日久,本心真機,盡汩沒蒙蔽於塵埃中,是以先覺立教,欲人於初下手時,暫省外事,稍息塵緣,於靜坐中默識自心真麵目,久之邪障徹而靈光露,靜固如是,動亦如是。到此時,終日應事接物,周旋於人情事變中而不舍,與靜坐一體無二,此定靜之所以先於能慮也。豈謂終身滅倫絕物,塊然枯坐,待守頑空冷靜,以為究竟哉!(《答周守甫》)

吾輩學不加進,正為不識真宰,是以雖曰為學,然未免依傍道理,隻在世俗眼目上做得箇無大破綻之人而止耳。(《答鄒潁泉》)

所舉佛家以默照為非,而謂“廣額屠兒,立地成佛”等語,此皆近世交朋,自不肯痛下苦功,真修實證,乞人殘羹剩汁以自活者也。彼禪家語,蓋亦有為而發。彼見有等專內趨寂,死其心而不知活者,不得已發此言以救弊耳。今以紛紛擾擾嗜欲之心,全不用功,卻不許其靜坐,即欲以現在嗜欲之心立地成佛,且稱塵勞為如來種以文飾之,此等毒藥,陷人於死。

學無多說,若真有誌者,但自覺此中勞攘,不得不靜坐以體察之,便須靜坐;或自覺人倫事物上欠實修,不得不於動中著力,便須事上練習,此處原無定方。(《答賀弘任》)

所雲“居敬窮理”,二者不可廢一,要之“居敬”二字盡之矣。自其居敬之精明了悟處而言,即謂之“窮理”,非有二事也。縱使考索古今,討論經史,亦是居敬中之一條件耳,敬無所不該,敬外更無餘事也。認得居敬窮理,隻是一件,則功夫更無歇手。若認作二事,便有換手,便有斷續,非致一之道也。

此心湛然至虛,廓然無物,是心之本體,原如是也。常能如是,即謂之敬。陽明所謂“合得本體是,功夫也。”若以心起敬,則心是一物,敬又是一物,反似於心體上添此一項贅疣,是有所恐懼,而不得其正,非敬也。(以上《答郭以濟》)

弟昔年自探本窮源起手,誠不無執戀枯寂。然執之之極,真機自生,所謂“與萬物同體”者,亦自盎然出之,有不容已者。非學有轉換,殆如臘畫陽回,不自知其然而然也。兄之學本從“與物同體”入手,此中最宜精研,若未能入微,則亦不無儱侗漫過,隨情流轉之病。(《與蕭兌嵎》)

所諭“欲根盤結,理原於性,是有根者也”,欲生於染,是無根者也。惟理有根,故雖戕賊之久,而竟不可泯,惟欲無根,故雖習染之深,而竟不能滅性也。使欲果有根,則是欲亦原於天性,人力豈能克去之哉!

吾輩無一刻無習氣,但以覺性為主,時時照察之,則習氣之麵目亦無一刻不自見得。既能時時刻刻見得習氣,則必不為習氣所奪。蓋凡可睹聞者皆習氣也,情欲意見又習氣之粗者也。

學貴能疑,但點點滴滴隻在心體上用力,則其疑亦隻在一處疑。一處疑者,疑之極,必自豁然矣。若隻泛然測度道理,則其疑未免離根。離根之疑,愈疑而愈增多歧之惑矣。

舍發而別求未發,恐無是理。既曰戒慎,曰恐懼,非發而何?但今人將發字看得粗了,故以澄然無念時為未發,不知澄然無念正是發也。

未發之中固是性,然天下無性外之物,則視聽言動、百行萬事皆性矣,皆中矣。若謂中隻是性,性無過不及,則此性反為枯寂之物,隻可謂之偏,不可謂之中也。如佛老自謂悟性,而遺棄倫理,正是不知性。

澄然無念,是謂一念。非無念也,乃念之至隱至微者也。此正所謂生生之真幾,所謂動之微、幾之先見者也。此幾更無一息之停,正所謂發也。若至於念頭斷續,轉換不一,則又是發之標末矣。譬之澄潭之水也,非不流也,乃流之至平至細者也;若至於急灘迅波,則又是流之奔放者矣。然則所謂未發者安在?此尤難言矣。澄潭之水固發也,山下源泉亦發也,水之性乃未發也。離水而求水性曰支,即水以為性曰混,以水與性為二物曰歧,惟時時冥念,研精入微,固道之所存也。

一陰一陽,自其著者而言之,則寂感理欲,皆是也;自其微者而言之,則一息之呼吸、一念之起伏,以至於浮塵野馬之眇忽,皆是也。豈截然為奇為偶,真若兩物之相為對待者哉!識得此理,則知一陰一陽,即所謂其為物不貳也。舍陰陽之外,而世之欲超陰陽、離奇偶以求性者,其舛誤可知矣。(以上《答錢啟新》)

事之體強名曰心,心之用強名曰事,其實隻是一件,無內外彼此之分也。故未有有心而無事者,未有有事而無心者,故曰「必有事焉」,又曰「萬物皆備於我」,故充塞宇宙皆心也,皆事也、物也。吾心之大,包羅天地,貫徹古今,故但言盡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學者誤認區區之心,渺焉在胸膈之內,而紛紛之事,雜焉在形骸之外,故逐外專內,兩不相入,終不足以入道矣。(《答郭墨池》)

生幾者,天地萬物之所從出,不屬有無,不分體用。此幾以前,更無未發,此幾以後,更無已發。若謂生幾以前,更有無生之本體,便落二見。陽明曰:「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格物致知者,誠意之功也。知者意之體,非意之外有知也;物者意之用,非意之外有物也。但舉意之一字,則寂感體用悉具矣。意非念慮起滅之謂也,是生幾之動而未形,有無之間也。獨即意之入微,非有二也。意本生生,惟造化之機不克則不能生,故學貴從收斂入,收斂即為慎獨,此凝道之樞要也。孟子言「不學不慮」,乃指孩提愛敬而言。今人以孩提愛敬便屬後天,而擴充四端皆為下乘,隻欲人直悟未有天地之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乃為不學不慮之體,此正邪說淫辭。彼蓋不知盈宇宙間一氣也,即使天地混沌,人物消盡,隻一空虛,亦屬氣耳。此至真之氣,本無終始,不可以先後天言,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若謂別有先天在形氣之外,不知此理安頓何處?通乎此,則知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

宇宙萬古不息,隻此生生之理,無體用可分,無聲臭可即,亦非可以強探力索而得之。故後學往往到此無可捉摸處,便謂此理隻是空寂,原無生幾,而以念頭動轉為生機,甘落第二義,遂使體用為二,空有頓分,本末不貫,而孔門求仁真脈,遂不明於天下矣。(以上《與賀汝定》)

來諭:“識得生幾自然,火然泉達,安用人為?”但鄙意真識生幾者,則必兢兢業業,所謂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方為實學。今人亦有自謂能識生幾者,往往玩弄光景以為了悟,則涉於無忌憚矣。(《答王夢峰》)

禪家之學,與孔門正脈絕不相侔。今人謂孔、釋之見性本同,但其作用始異,非也。心跡猶形影,影分曲直,則形之欹正可知。孔門真見,盈天地間隻一生生之理,是之謂性,學者默識而敬存之,則親親仁民愛物,自不容已。何也?此性原是生生,由本之末,萬古生生,孰能遏之?故明物察倫,非強為也,以盡性也。釋氏以空寂為性,以生生為幻妄,則自其萌芽處便已斬斷,安得不棄君親、離事物哉?故釋氏之異於孔子,正以其原初見性,便入偏枯,惟其本原處所見毫厘有差,是以至於作用大相背馳,遂成千裏之謬也。

此心之生理,本無聲臭而非枯槁,實為天地萬物所從出之原,所謂性也。生理之呈露,脈脈不息,亦本無聲臭,所謂意也。凡有聲臭可睹聞,皆形氣也。形氣雲者,非血肉粗質之謂,凡一切光景閃爍、變換不常、滯礙不化者,皆可睹聞,即形氣也。形氣無時無之,不可著,亦不可厭也。不著不厭,亦無能不著不厭之體,若外不著不厭,而內更有能不著不厭之體,則此體亦屬聲臭,亦為形氣矣。於此有契,則終日無分動靜,皆真性用事,不隨境轉,而習氣自銷,亦不見有真性之可執,不言收斂,自得其本然之真收斂矣。(以上《寄汝定》)

善由性生,惡自外染,程子所謂「善固性,惡亦不可不謂之性」者,猶言清固水,濁亦不可不謂之水耳。然水之本性豈有濁乎?其流之濁,乃染於外物耳。(《答郭墨池》)

夫本心常生者也,自其生生而言,即謂之事,故心無一刻不生,即無一刻無事。事即本心,故視聽言動、子臣弟友、辭受取予,皆心也。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學者終日乾乾,隻是默識此心之生理而已。時時默識,內不落空,外不逐物,一了百了,無有零碎本領之分也。(《答周時卿》)

心之官則思,中常惺惺,即思也,思即窮理之謂也。此思乃極深研幾之思,是謂近思,是謂不出位,非馳神外索之思。(《答曾肖伯》)

此理至大而至約,惟「虛而生」三字盡之。其虛也,包六合以無外,而無虛之相也;其生也,徹萬古以不息,而無生之跡。隻此謂之本心,時時刻刻還他本來,即謂之學。

太虛之中,萬古一息,綿綿不絕,原無應感與不應感之分。識得此理,雖瞑目獨坐,亦應感也。時時應感,即時時是動也,常動即常靜也。一切有相,即是無相,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皆無相也。真性本無杳冥,時時呈露,即有相也。相與無相,了不可得,言思路絕,強名之曰本心。(以上《與歐克敬》)

有謂靜中不可著操字,則孔子所謂「操則存」者,果妄語乎?彼蓋不知,操者,非以此操彼之謂也,此心兢兢業業,即是心之本體,即是操也。惟操即是本體,純一不雜即是靜也,非以蕩然無所用心為靜也。何思何慮,言思慮一出於正,所謂「心之官則思」,「思睿而作聖」,非妄想雜念之思慮也,豈可以不操冒認為何思何慮乎。(《答曾得卿》)

白手起家,勿在他人腳跟下湊泊。(《答郭以濟》)

性之一字,本不容言,無可致力。知覺意念,總是性之呈露,皆命也。性者,先天之理,知屬發竅,是先天之子,後天之母也。此知在體用之間,若知前求體則著空,知後求用則逐物,知前更無未發,知後更無已發,合下一齊俱了,更無二功,故曰獨。獨者無對也,無對則一,故曰不貳。意者知之默運,非與之對立而為二也,是故性不假修,隻可雲悟。命則性之呈露,不無習氣隱伏其中。此則有可修矣,修命者盡性之功。(《答蕭勿庵》)

性命雖雲不二,而亦不容混稱,蓋自其真常不變之理而言曰性,自其默運不息之機而言曰命,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中庸「天命之謂性」,正恐人於命外求性,則離體用而二之,故特發此一言。若執此語,遂謂性命果無分辨,則言性便剩一命字,言命便剩一性字,而「盡性至命」等語皆贅矣。故曰性命雖不二,而亦不容混稱也。盡性者,完我本來真常不變之體。至命者,極我純一不息之用。而造化在我,神變無方,此神聖之極致也。(《答鄒子尹》)

知生知死者,非謂硬作主張,固守靈識,以俟去路不迷之謂也。蓋直透真性,本非生死,乃為真解脫耳。(《答王養卿》)

時習者,時時知至善為本而止之,約情以複性雲耳。大學止至善,即中庸慎獨之功,無二事也。舍此更有何學。(《答王敬所》)

學不知止,則意必不能誠。何謂知止?蓋意心身家國天下總為一物也,而有本末焉。何謂本?意之所從出者是也,意之所從出者性也,是至善也。知止於至善之性,則意心身家國天下一以貫之矣,是謂物格而後知至。何謂格?格者,通徹之謂也。

朱子格物之說,本於程子。程子以窮至物理為格物。性即理也,性無內外,理無內外,即我之知識念慮,與天地日月山河草木鳥獸,皆物也,皆理也。天下無性外之物,無理外之物,故窮此理至於物,物皆一理之貫徹,則充塞宇宙,綿亙古今,總之一理而已矣。此之謂窮理盡性之學,與陽明致良知之旨,又何異乎!蓋自此理之昭明而言,謂之良知,良知非情識之謂,即程門所謂理也、性也。良知通徹於天地萬物,不可以內外言也。通乎此,則朱子之格物非逐外,而陽明致良知非專內,明矣。但朱子之說,欲人究徹彌宇宙、亙古今之一理,在初學遽難下手,教以姑從讀書而入,即事察理,以漸而融會之。後學不悟,遂不免尋枝摘葉、零碎支離,則是徒逐物而不達理,其失程朱之本旨遠矣。陽明以學為求諸心而救正之,大有功於後學,而後學複以心為在內,物為在外,且謂理隻在心不在物,殊不知心無內外,物無內外,徒執內而遺外,又失陽明之本旨也。

意不可以動靜言也,動靜者念也,非意也。意者,生生之密機,有性則常生而為意,有意則漸著而為念,未有性而不意者,性而不意,則為頑空;亦未有意而不念者,意而不念,則為滯機。(以上《答楊晉山》)

虞廷曰中,孔門曰獨,舂陵曰幾,程門主一,白沙端倪,會稽良知,總無二理。雖立言似別,皆直指本心真麵目,不沈空,不滯有,此是千古正學。(《寄錢啟新》)

易曰「乾知大始」,此知即天之明命,是謂性體,非以此知彼之謂也。易曰「坤作成物」,此作即明命之流行,是謂性之用,非造作強為之謂也。故知者體,行者用,善學者常完此大始之知,即所謂明得盡便與天地同體。故即知便是行,即體便是用,是之謂知行一、體用一也。

夫以此知彼,揣摩測度,則謂之空知。若乾知大始之知,即是本性,即是實事,不可以空知言也。以此想彼,如射覆然,則謂之懸想。若默而識之,即是自性自識,覿體無二,不可以懸想言也。(《答龔修默》)

靜中涵養,勿思前慮後,但澄然若忘,常如遊於洪蒙未判之初。此樂當自得之,則真機躍如,其進自不能已矣。(《答劉心蘧》)

性本不二,探奇逐物,總屬二見。若未免見有妙性超於物外,猶為法塵影事。學者果能透到水窮山盡,最上之上更無去處,然後有信。當下小心翼翼,動不逾矩,便為究竟耳。(《寄劉公霽》)

釋氏所以與吾儒異者,以其最初誌願在於出世,即與吾儒之誌在明明德於天下者分塗轍矣。故悟性之說似同,而最初向往之誌願實異;最初之誌願既異,則悟處因之不同,悟處不同,則用自別。(《答唐凝庵》)

聖學失傳,自紫陽以後,為學者往往守定一個天理在方寸之間,以為功夫,於聖門無聲無臭之旨不相契。故陽明特揭無善無惡,正恐落一善字,便覺涉於形象;提出心體,令人知本心善,亦著不得也。第宗其說者,致有流弊,不若無聲無臭字義直截穩當。(《答吳安》)

本性真覺,原無靈明一點之相。此性遍滿十方,貫徹古今,蓋覺本無覺。孔子之無知,文王之不識不知,乃真知也。若有一點靈明不化,即是識神,放下識神,則渾然先天境界,非思議所及也。(《答鄒子予》)

文者,禮之散殊,如視聽言動、子臣弟友,一切應酬皆是也。以其散殊,故曰博。禮者,文之根底,如孔子言「所以行之者一」是也。以其至一,故曰約。學者時時修實行,謂之博文;事事協天則,謂之約禮。即事是禮而非滯跡,即禮是事而非落空,此博約合一之學也。(《答周宗濂》)

性本不容言,若強而言之,則虞廷曰「道心惟微」,孔子曰「未發之中」、曰「所以行之者一」、曰「形而上」、曰「不睹聞」,周子曰「無極」,程子曰「人生而靜以上」,所謂密也,無思為也,總之,一性之別名也。學者真能透悟此性,則橫說豎說,隻是此理。一切文字語言,俱屬描畫,不必執泥。若執言之不一,而遂疑性有多名,則如不識其人,而執其姓氏、名諱、別號以辯同異,則愈遠矣。性之體本廣大高明,性之用自精微中庸,若複疑隻以透性為宗,恐落空流於佛老,而以尋枝逐節為實學,以為如此,乃可自別於二氏。不知二氏之異處,到透性後自能辨之。今未透性,而強以猜想立說,終是隔靴爬癢,有何幹涉?反使自己真性不明,到頭隻做得個講說道理,過了一生,安得謂之聞道也。(《答龔修默》)

性體本寂,萬古不變,然非頑空,故密運而常生。惟幾萌知發,不學以反其本,則情馳而性蔽矣。故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答唐凝庵》)

心體本寂念者,心之用也。真識心體,則時時常寂,非假人力,其體本如是也。此本常寂,雖欲擾之而不可得。念之應感,自然中節,而心體之寂自若也。心體之寂,萬古不變,此正所謂未發之中。舍此則學不歸根,未免逐末,將涉於憧憧往來,於道遠矣。(《答陸仰峰》)

大抵佛家主於出世,故一悟便了,更不言慎獨。吾儒主於經世學問,正在人倫事物中實修,故吃緊於慎獨。但獨處一慎,則人倫事物無不中節矣。何也?以獨是先天之子、後天之母,出無入有之樞機,莫要於此也。若隻雲見性,不言慎獨,恐後學略見性體而非真悟者,便謂性中無人倫事物,一切離有而趨無,則體用分而事理判,甚至行檢不修,反雲與性無幹,其害有不可勝言者也。善學者亦非一途,有徹悟本性,而慎獨即在其中者;有精研慎獨,而悟性即在其中者。總之,於此理洞然真透,既非截然執為二見,亦非混然儱侗無別,此在自得者默契而已。(《答郭存甫》)

語錄

性不容言,知者性之靈也。知非察識照了分別之謂也,是性之虛圓瑩徹,清通淨妙,不落有無,能為天地萬物之根,彌六合、亙萬古而炳然獨存者也。性不可得而分合增減,知亦不可得而分合增減也。而聖凡與禽獸草木異者,惟在明與蔽耳,是故學莫大於致知。(以下皆《三益軒會語》)

識察照了分明者,意與形之靈也,亦性之末流也。性靈之真知,非動作計慮以知,故無生滅。意與形之靈,必動作計慮以緣外境,則有生滅。性靈之真知無欲,意與形之靈則有欲矣。今人以識察照了分別為性靈之真知,是以奴為主也。

道心體也,故無改易;人心用也,故有去來。孔子所謂「操存舍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亦是指人心而言。若道心,為萬古天地人物之根,豈有存亡出入之可言。

問:“情識思慮可去乎?”曰:“悟心體者,則情識思慮皆其運行之用,何可去也?且此心廓然充塞宇宙,隻此一心,更無餘事,亦不見有情識思慮之可言。如水常流而無波,如日常照而無翳,性情體用,皆為剩語。”

千聖語學,皆指中道,不落二邊。如言中、言仁、言知、言獨、言誠是也。若言寂,則必言感而後全言無,則必言有而後備,以其涉於偏也。

心廓然如太虛無有邊際,日用雲為,酬酢萬事,皆太虛變化也,非以內心而應外事也。若誤認以內心應外事,則心事相對成敵,而牽引梏亡之害乘之矣。

性本無欲,惟不悟自性而貪外境,斯為欲矣。善學者深達自性,無欲之體,本無一物,如太虛然。浮雲往來,太虛固不受也。所謂明得盡,渣滓便渾化是矣。

問:“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動也。而曰有不動者,豈其不與四時偕行、不隨百物以生乎?”曰:“非然也,所謂不動者,非塊然一物出於四時百物之外也,能行四時而不可以寒暑代謝言,能生百物而不可以榮瘁枯落言,故曰不動也。”

問:“知一也,今謂心體之知與情識之知不同,何也?”曰:“心體之知,譬則石中之火也,擊而出之為焚燎,則為情識矣;又譬則銅中之明也,磨而出之為鑒照,則為情識矣。致知者,致其心體之知,非情識之謂也。”

心體之知,非作意而覺以為知,亦非頑空而無知也,是謂天德之良知。致者,極也,還其本然而無虧欠之謂。

情識即意也,意安從生?從本心虛明中生也。故誠意在致知,知者意之體也,若又以情識為知,則誠意竟為無體之學,而聖門盡性之脈絕也。

問:“陽明以知善知惡為良知,此與情識何別?”曰:“善惡為情識,知者天聰明也,不隨善惡之念而遷轉者也。”

問:“致知焉盡矣,何必格物?”曰:“知無體,不可執也。物者知之顯達也,舍物則何以達此知之用?如窒水之流,非所以盡水之性也,故致知必在格物。”

陽明以意之所在為物,此義最精。蓋一念未萌,則萬境俱寂;念之所涉,境則隨生。且如念不注於目前,則雖泰山覿麵而不睹;念茍注於世外,則雖蓬壺遙隔而成象矣。故意之所在為物,此物非內非外,是本心之影也。

盈天地間皆物也,何以格之?惟以意之所在為物,則格物之功,非逐物亦非離物也,至博而至約矣。

意在於空鏡,則空鏡亦物也。知此,則知格物之功無間於動靜。

太極者,性也,先天也。動而生陽,以下即屬氣,後天也。性能生氣,而性非在氣外,然不悟性,則無以融化形氣之渣滓。故必悟先天以修後天,是以謂聖學。

朱子以知覺運動為形而下之氣,仁義禮智為形而上之理,以此辟佛氏,既未可為定論。羅整庵遂援此以辟良知之說,不知所謂良知者,正指仁義禮智之知,而非知覺運動之知,是性靈,而非情識也。故良知即是天理,原無二也。

見其大則心泰,必真悟此心之彌六合而無邊際,貫萬古而無終始,然後謂之見大也。既見大,且無生死之可言,又何順逆窮通之足介意乎?

斷續可以言念,不可以言意;生機可以言意,不可以言心;虛明可以言心,不可以言性。至於性,則不容言矣。

人自有生以來,一向逐外,今欲其不著於境、不著於念、不著於生生之根,而直透其性,彼將茫然無所倚靠,大以落空為懼也。不知此無倚靠處,乃是萬古穩坐之道場、大安樂之鄉也。

「致良知」一語,惜陽明發此於晚年,未及與學者深究其旨。先生沒後,學者大率以情識為良知,是以見諸行事,殊不得力。羅念庵乃舉未發以究其弊,然似未免於頭上安頭。夫所謂良知者,即本心不慮之真明,原自寂然,不屬分別者也,此外豈更有未發耶?

問「知行之辨」,曰:「本心之真明,即知也。本心之真明,貫徹於念慮事為,無少昏蔽,即行也。知者體,行者用,非可離為二也。」

問:「情識既非良知,而孟子所言孩提之愛敬,見入井之怵惕,平旦之好惡,呼蹴之不受不屑,皆指情上言之,何也?」曰:「性不容言,姑即情以驗性,猶如即煙以驗火,即苗以驗種。後學不達此旨,遂認定愛敬怵惕好惡等,以為真性在是,則未免執情而障性矣」。

學者以任情為率性,以媚世為與物同體,以破戒為不好名,以不事檢束為孔顏樂地,以虛見為超悟,以無所用恥為不動心,以放其心而不求為未嚐致纖毫之力者,多矣,可歎哉!

淪於陰,則漸滯於形質矣;反於陽,則漸近於超化矣。真陽出現,則積陰自消,此變化氣質之道也。

吾心廓然之體曰乾,生生之用曰神。

夫乾,靜專動直吾心之知體,寂然一也,故曰靜專;知發而為照,有直達而無委曲,故曰動直。夫坤靜翕動辟,吾心之意根,凝然定也,故曰靜翕;意發為念,則開張而成變化,故曰動辟。

知包羅宇宙,以統體言,故曰大;意裁成萬務,以應用言,故曰廣。

問:「知發為照,則屬意矣,然則乾之動直,即屬坤矣。」曰:「不然。知之照無分別者也,意則有分別者也,安得以照為意?」

告子但知本性無善惡無修證,一切任其自然而已,才涉修為,便目為意外而拒之,落在偏空一邊。孟子洞悟中道,原無內外,其與告子言,皆就用上一邊幫補說,以救告子之所不足。

問:「事上磨煉如何?」曰:「當知所磨煉者何物,若隻要世情上行得通融周匝,則去道遠矣。」

無欲即未發之謂[發便是欲]。

《傳習續錄》言「心無體,以人情事物之感應為體」,此語未善。夫事者心之影也,心固無聲臭,而事則心之變化,豈有實體也?如水與波然,謂水無體,以波為體,其可乎?為此語者,蓋欲破執心之失,而不知複起執事之病。

未發之中,性也,有謂必收斂凝聚,以歸未發之體者,恐未然。夫未發之性,不容擬議,不容湊泊,可以默會而不可以強執者也。在情識則可收斂可凝聚,若本性,無可措手,何以施收斂凝聚之功?收斂凝聚以為未發,恐未免執見為障,其去未發也益遠。

問「研幾之說」,曰:「周子謂『動而未形,有無之間為幾』。蓋本心常生常寂,不可以有無言,強而名之曰幾。幾者微也,言其無聲臭而非斷滅也。今人以念頭初起為幾,未免落第二義,非聖門之所謂幾矣。」

問:「有謂性無可致力,惟於念上操存、事上修飭,則性自在。」曰:「悟性矣,而操存於念、修飭於事,可矣。性之未悟,而徒念與事之致力,所謂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陽明之學,悟性以禦氣者也;白沙之學,養氣以契性者也。此二先生所從入之辨。

後儒誤以情識為心體,於情識上安排布置,欲求其安定純淨而竟不能也。假使能之,亦不過守一意見,執一光景,強作主張,以為有所得矣,而終非此心本色,到底不能廓徹疑猜,而朗然大醒也。

複言「至日閉關」:夫一陽潛萌於至靜之中,吾心真幾本來如是,不分時刻皆至也。(《瑞華剩語》)

未發之性,以為有乎則非色相,以為無乎則非頑空,不墮有無二邊,故直名之曰中。(以下《潛思劄記》)

大學言「知止」,蓋未發之性萬古常止也。常止則能生天地萬物,故止為天地萬物之本。故大學以「知止」「知本」釋格致之義。

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坤用六「利永貞」,蓋乾元者性也,首出庶物者也,然首不可見,若見有首則非矣,故曰天德不可為首也。坤者乾之用也,坤必從乾。貞者,收斂歸根以從乎乾也,故曰利永貞。

氣者性之用也,性無生滅故常一,氣有屈伸故常二,然氣在性中,雖有屈伸,亦不可以生滅言。故盡性則至命矣,學者深達此,則無疑於生死之說。

性無為者也,性之用為神,神密,密常生謂之意,意者一也。以其靈謂之識,以其動謂之念,意識念,名三而實一,總謂之神也。神貴凝,收斂歸根以凝,神也。神凝之極,於穆不已,而一於性,則潛見飛躍,無方無跡,是謂聖不可知。

致知主悟,誠意主修,能知止,則悟於性也徹矣;能慎獨,則修於意也微矣。

學未徹性者,則內執心,外執境,兩俱礙矣。於性徹者,心境雙忘,廓然無際。

乾元為天地萬物之資始,故曰首出;能潛見惕躍飛亢而不涉於跡,莫測其變化雲為之所以然,故曰無首。若有首可睹,則亦一物而已,安能時乘六龍乎!

或謂「性無可致力,必也攝用以歸體乎?」餘謂:「是固有然者矣,是中庸所謂『其次致曲』、程子所謂『其次則莊敬持養』之說也。若中庸所謂『盡性』、程子所謂『明得盡渣滓便渾化』者,則又當別論。孟子謂『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不能奪』,夫曰天『與我』,則乾元之性,我固有之,學者真誌密詣,久之能默契而深信,實見其大本在我,原是具足不假外求,則一切瞬息作止,日可見之行,由原泉而盈科放海,即所以致力處也。非別以性為一物,執捉把持而後謂之致力也。」

「性之生,而後有氣有形,則直悟其性足矣,何必後天之修乎?」曰:「非然也,夫徹古今彌宇宙皆後天也,先天無體,舍後天亦無所謂先天矣。故必修於後天,正所以完先天之性也。」(以下《病筆》)

「性無為,而後天有修,然則性為兀然無用之物乎?」曰:「非然也,性無體,而天地萬物由之以生。通乎,此則謂一塵一毛皆先天可也。一切皆性,性之外豈更有天地萬物哉!」

「性貴悟,而後天貴修,然則二者當並致其力乎?」曰「非然也,是分性相,判有無,歧隱顯,自作二見,非知道者也。善學者,自生身立命之初,逆溯於天地一氣之始,窮之至於無可措心處,庶其有悟矣。則信一切皆性,戒慎於一瞬一息,以極於經綸事業,皆盡性之實學也。故全修是性,全性是修,豈有二者並致力之說?所謂修者,非念念而堤防之、事事而安排之之謂也。蓋性本寂然,充塞宇宙,渾然至善者也。性之用為神,神動而不知返,於是乎有惡矣。善學者,息息歸寂,以還我至善之本性,是之謂真修。」

或曰「性本寂也,故一悟便了。若曰歸寂,是以此合彼終為二之。」曰:「非然也,夫性生萬物,則物物皆性。物物歸寂,即是自性自寂,何二之有?」

昔人有背觸皆非之說,蓋謂遺一切而執性者是觸也,如臣子之觸犯君父也;狥一切而遺性者是背也,如臣子之叛棄君父也。

念念歸根謂之格物,念念外馳謂之逐物。

宇宙此生理,以其萬古不息,謂之命;以其為天地人性所從出,謂之性;以其不可以有無言,謂之中;以其純粹精至極而不可名狀,謂之至善;以其無對謂之獨以其不二,謂之一;以其天則自然非假人力,謂之天理;以其生生謂之易;以其為天地人物之胚胎如果核之含生,謂之仁。(以下《仰慈膚見》)

異學喜談父母未生前以為言,思路絕殊。不知萬古此生理充塞宇宙,徹乎表裏始終,豈離一切,別有未生前可容駐腳?若雲即於一切中要悟未生前乃為見性,亦未免落空有二見,非致一不二之學也。

天地之生無不貫,故草木鳥獸、一塵一毛,莫不受氣而呈形;聖人之生理無不貫,故人倫庶物、一瞬一息,莫不中節而盡分。是以聖門教人,大閑不逾,細行必謹,非矯飾也,實以全吾生理,是盡性之極功也。故曰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

生理浩乎無窮,不可以方所求,不可以端倪執,不可以邊際窺。彼以一念初萌為生理,殊未然。

聖學主於求仁,而仁體最難識。若未能識仁,隻從孝弟實事上懇惻以盡其分,當其真切孝弟時,此心油然藹然不能自己,則仁體即此可默會矣。

中庸言「至誠無息,純亦不已,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孟子言「直養無害,塞乎天地之間」,到此境界,安有生死之可言?夫無生死可言,非斷滅之謂也。不斷滅,非精魂留住之謂也,亦非泛論此理常存,而於人無與之謂也,惟深造者自知之。

屈伸往來之理備於易。屈伸往來非兩物,以其能屈伸往來者,本一也。一而能屈伸往來,故謂之易。能屈伸往來而不息,易之所為不毀也,是謂生生之易。知易則知生死之說。

由真修而悟者實際也,由見解而悟者影響也,此誠偽之辨也。(以下《靜攝寤言》)

性廓然無際,生幾者,性之呈露處也。性無可致力,善學者惟研幾。研幾者,非於念頭萌動辨別邪正之謂也,此幾生而無生,至微至密,非有非無,惟綿綿若存退藏於密,庶其近之矣。

問:「人之死也,形既朽滅,神亦飄散,故舜蹠同歸於必朽,所僅存者惟留善惡之名於後世耳。」予曰:「不然。」又問:「君子之修身力學,義當然也,非為生死而為也。倘為生死而為善,則是有所為而為矣。」予亦曰:「不然。夫學以全生全歸為準的,既雲全歸,安得謂與形而俱朽乎?全歸者,天地合德,日月合明,至誠之所以悠久而無疆也,孰謂舜蹠之同朽乎?以全歸為學,安得謂有為而為乎?」曰:「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悠久無疆,特言其理耳,豈真有精神靈爽長存而不泯乎?是反為沉滯不化之物矣。」予曰:「理果有乎?有即沉滯矣。理果無乎?無即斷滅矣。沉滯則非德非明非至誠也,斷滅則無合無悠久也。此等見解,一切透過,乃可以語知生之學。」(《朝聞臆說》)

自本性之中涵生理曰仁,自本性之中涵靈通曰知,此仁知皆無聲臭,故曰性之德也。若惻隱是非,乃仁知之端倪發用於外者,是情也,所謂性之用也。後儒以愛言仁,以照言知,遂執此以為學,是徒認情之流行,而不達性之蘊奧矣。(以下《仁知說》)

孔門以求仁為宗,而姚江特揭致知,蓋當其時,皆以博聞廣見求知於外為學,故先生以其根於性而本良者救之。觀其言曰「良知即是未發之中」,既雲未發之中,仁知豈有二哉!今末學往往以分別照了為良知,固昩其本矣。

或謂「隻將一念之愛,擴而充之,至於無不愛,便是仁,不必深探性體之仁」,此與執知善知惡為良知而不深探性體之知者無異。噫,性學之晦久矣!

未發之中,仁知渾成,不可睹聞。本無愛之可言,而能發之為無不愛;本無照之可言,而能發之為無不照,故曰「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古人有所謂不朽者,夫身外之物固必朽,文章勳業名譽皆必朽也,精氣體魄靈識亦必朽也。然則不朽者何事?非深於道者,孰能知之!(以下《唐曙台索書》)

寂然不動者誠,感而遂通者神,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此是描寫本心最親切處。夫心一也,寂其體,感其用,幾者體用不二之端倪也。當知幾前無別體,幾後無別用,隻幾之一字盡之,希聖者終日乾乾,惟研幾為要矣。

程子曰「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格物致知者,識得此體也。誠意者,以誠敬存之也。格物存乎悟,誠意存乎修,大學之要盡於此矣。(以下《石經大學略義》)

問:「大學但言至善,未嚐指其為性;但言獨,未嚐描寫其為動而未形;但言慎,未嚐極示其為潛藏收斂。今何所征而知其然乎?」曰:「吾征於中庸而知其然矣。中庸首揭天命之性,而謂未發為天下之大本,篇中言明善擇善,正指性之至善為本之說也。其言獨曰不睹聞隱微,而即曰莫見莫顯,正所謂動而未形,有無之間。其描寫獨之麵目可謂親切矣。既言戒慎恐懼,而末章詳言尚絅、闇然,由微自以入德,潛伏於人所不見,敬信於不動不言,篤恭於不顯,不大於聲色之末,而歸極於無聲臭之至,正潛藏收斂研幾入微之旨也。大學舉其略,中庸示其詳也。賈逵謂大學為經、中庸為緯,皆出於子思之筆,其信然哉!」

問:「性本自止,非假人力而後止也。學惟一悟便了,何必慎獨?」曰:「性先天也,獨幾一萌,便屬後天。後天不能無習氣之隱伏,習氣不盡,終為性之障,故必慎之。至於習氣銷盡,而後為悟之實際,故真修乃所以成其悟,亦非二事也。」

性貴悟而已,無可措心處,才一拈動,即屬染汙矣。獨為性之用,藏用則形氣不用事以複其初,所謂陰必從陽,坤必「東北喪朋」而後有慶,後天而奉天時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