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何廷仁字性之,號善山,初名秦,江西雩縣人。舉嘉靖元年鄉試。至二十年,始謁選,知新會縣。喜曰:“吾雖不及白沙之門,幸在其鄉,敢以俗吏臨其子弟耶?”釋菜於祠,而後視事。遷南京工部主事,滿考致仕。三十年卒,年六十六。

初聞陽明講學,慨然曰:“吾恨不得為白沙弟子,今又可失之耶!”相見陽明於南康。當是時,學人聚會南、贛,而陽明師旅旁午,希臨講席。先生即與中離、藥湖諸子接引來學。先生心誠氣和,不厭縷覼,由是學者益親。已從陽明至越,先生接引越中,一如南、贛。陽明歿後,與同誌會於南都,諸生往來者恒數百人。故一時為之語曰:“浙有錢、王,江有何、黃。”指緒山、龍溪、洛村與先生也。先生論學,務為平實,使學者有所持循。嚐曰:“吾人須從起端發念處察識,於此有得,思過半矣。”又曰:“知過即是良知,改過即是本體。”又曰:“聖人所謂無意無情者,非真無也,不起私意,自無留意留情耳。若果無意,孰從而誠?若果無情,孰從而精?”或謂:“求之於心,全無所得,日用雲為,茫無定守。”先生曰:“夫良知在人為易曉,誠不在於過求也。如知無所得,無所定守,即良知也。就於知無所得者,安心以為無得,知無定守者,安心以守之,斯豈非入門下手之實功乎?況心性既無形聲,何從而得?既無定體,何從而守?但知無所得,即有所悟矣,知無定守,即有定主矣。”其言不為過高如此。故聞談學稍涉玄遠,輒搖手戒曰:“先生之言,無是無是。”南都一時之論,謂“工夫隻在心上用,才涉意,便已落第二義,故為善去惡工夫,非師門最上乘之教也。”先生曰:“師稱無善無惡者,指心之應感無跡,過而不留,天然至善之體也。心之應感謂之意,有善有惡,物而不化,著於有矣,故曰:‘意之動’。若以心為無,以意為有,是分心意為二見,離用以求體,非合內外之道矣。”乃作《格物說》,以示來學,使之為善去惡,實地用功,斯之謂致良知也。

細詳先生之言,蓋難四無而伸四有也。謂無善無惡,是應感無跡,則心體非無善無惡明矣。謂著於有為意之動,則有善有惡是意之病也。若心既無善無惡,此意知物之善惡,從何而來?不相貫通。意既雜於善惡,雖極力為善去惡,源頭終不清楚,故龍溪得以四無之說勝之。心意知物,俱無善惡,第心上用功,一切俱了,為善去惡,無所事事矣,佛家之立躋聖位是也。由先生言之,心既至善,意本澄然無動,意之靈即是知,意之照即是物,為善去惡,固是意上工夫也,然則陽明之四有,豈為下根人說教哉!

善山語錄

聖人所謂無意無情者,非真無也,不起私意,自無留意留情耳。若果無意,孰從而誠?若果無情,孰從而精?是堯、舜不必惟精,孔子不必徙義改過矣。吾故曰:“學務無情,斷滅天性,學務有情,緣情起釁。不識本心,二者皆病。”

有意固謂之意見,而必欲求為無意,是亦不可謂非意見也。是故論學,不必太高,但須識本領耳。苟識本領,雖曰用意,自無留情;苟不識本領,雖曰欲無意,隻是影響。

或謂:“求之於心,全無所得,日用雲為,茫無定守。”夫良知在人為易曉,誠不在於過求也。如知無所得,無所定守,即良知也。就於知無所得者,安心以為無得,知無定守者,安心以守之,斯豈非入門下手之實功乎?況心性既無形聲,何從而得?既無定體,何從而守?但知無所得,即有所悟矣,豈真無所得耶?知無定守,即有定主矣,豈真無定守耶?

後世儒者,不能至於聖人,其毫釐之差,隻不信此。使果真知,即刻一了百當,自是了得終身。見在此心,合下圓成、合下具足,更有何意可起?何理可思?苟有所思慮,蓋不過殊塗同歸,一致百慮而已。

有欲絕感以求靜者,曰:“非也。君子亦惟致其良知而已矣,知至則視無不明,聽無不聰,言無不中,動無不敬。是知應物之心非動也,有欲故謂之動耳。絕感之心非靜也,無欲故謂之靜耳。苟有欲焉,雖閉關習靜,心齋坐忘,而其心未嚐不動也。苟無欲焉,雖紛華雜擾,酬酢萬變,而其心未嚐不靜也。動而無欲,故動而無動,而其動也自定。靜而無欲,故靜而無靜,而其靜也常精。動定靜定庶矣。

所論“個中擬議差毫發,就裏光明障幾重。肯信良知無適莫,何須事後費磨礱”即此知直造先天。夫本來麵目,豈特無容擬議,雖光明亦何所有!誠知本體無容用其力,則凡從前著意尋求,要皆敲門瓦礫耳,門開則瓦礫誠無所施。雖太虛中何物不有,門戶瓦礫,色色具列,而不能染於太虛。思而無思,擬議而無擬議,道本如是耳。是故戒慎恐懼,格物致知,雖為眾人設法,在聖人惟精亦不廢。不然,孔子嚐謂“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而又憂“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以上達不離下學中得之,則磨礱改過,正見聖人潔淨精微。

天下之事,原無善惡,學者不可揀擇去取,隻要自審主意。若主意是個真心,隨所處皆是矣;若主意是個私心,縱揀好事為之,卻皆非矣。譬如戲謔是不好事,但本根是個與人為善之心,雖說幾句笑話,動人機括,自揣也是真心。但本根是個好名之心,則雖孝親敬長,溫凊定省,自揣還是欺心。

此學是日用尋常事,自知自足,無事旁求,習之則悅,順之則裕,真天下之至樂也。今之同誌,負高明之誌者,嘉虛玄之說,厲敦確之行者,樂繩墨之趨,意各有所用,而不能忘所見,此君子之道所以為鮮。

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者,如或動於客氣,梏於物欲,覺得胸中勞耗錯亂,天地即已翻覆,親而父子兄弟,近而童仆,遠而天下之人,皆見得不好。至於山川草木,雞犬椅桌,若無相幹,也自不好。天下雖大,我自不得其平矣。少即平其心,易其氣,良知精察,無有私意,便覺與天地相似矣。不惟父子兄弟童仆自無不好,而天下之人亦無不好,以至雞犬椅桌、山川草木,亦無不好,真見萬物皆有春意。至於中間有不得其所者,自惻然相關,必思處之而後安。故盡天下之性,隻是自盡其性。(位育之理確然。)

天地萬物與吾原同一體,知吾與天地萬物既同一體,則知人情物理要皆良知之用也,故除卻人情物理,則良知無從可致矣。是知人情物理,雖曰常感,要之感而順應者,皆為應跡,實則感而無感。良知無欲,雖曰常寂,要之原無聲臭者,恒神應無方,實則寂而無寂。此致知所以在於格物,而格物乃所以實致其良知也。明道以窮理盡性至命,一下便了,於此可見。

象山雲:“老夫無所能,隻是識病。”可見聖賢不貴無病,而貴知病,不貴無過,而貴改過。今之學者,乃不慮知病即改,卻隻慮有病。豈知今之學者,要皆半路修行者也,習染既深,焉能無病?況有病何傷?過而能改,雖曰有病,皆是本來不染,而工夫亦為精一實學耳。

今日論學,隻當辨良知本領,果與慎獨工夫同與不同,不當論其行事標末,律之古人出處異與不異。使其本領既同,而行事或過,自可速改而進誠明之域;使其本領已失,而操履無過,雖賢如諸葛、韓、範、明道、尚惜其不著不察,而有未聞道之歎!

謂“近來勉強體究,凡動私意,一覺便欲放下。”如此豈不是切實工夫?但說得似易,恐放下甚難。若私意已嚐掛根,雖欲放下,卻不能矣。須有好仁無以尚之之心,然後私意始不掛根。如此一覺放下,便就是潔淨精微之學。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