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上 卷二 諸儒學案上·瓊山趙考古先生謙

趙謙字撝謙,初名古則,餘姚人也。秦王廷美之後,降為農家。就外傅於崇山寺,達旦忘寐。年十七八,東遊,受業天台鄭四表之門。四表學於張以忠,以忠學於王伯武。伯武,胡雲峰之高第弟子也。洪武十二年,徵修《正韻》,已別用為中都國子典簿。然以其說授之門人宋燧者,多採入於《正韻》。在中都,又以同官不合而罷歸。築考古台,讀書其上。謂六經子史,曆代闡發有人,惟音韻之學,世久不明,乃著《聲音文字通》一百卷,《六書本義》十二卷。二十二年,召為瓊山教諭,瓊海之人皆知向化,稱為海南夫子。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卒於廣城,年四十五。

先生清苦自立,雖盛暑祁寒,躡蹻走百餘裏,往來問學。嚐雪夜與門人柴廣敬劇談,既乏酒飲,又無火灸,映雪危坐,以為清供。其著述甚多,而為學之要,則在《造化經綸》一圖。謂其門人王仲迪曰:“寡欲以養其心,觀止以明其理,調息以養其氣,讀書以驗其誠,聖賢之域不難到。”又讀武王《戒書》而惕然有感,以往古之聖,猶儆戒若是之至,後世眇末小子,其敢事事不求之心哉。既以古篆隨物而書,又銘其所用器物之未有銘者,以見道之無乎不在也。其時方希直氏亦補註《戒書》,以為其言之善者,與《詩》、《書》要義無以異焉。蓋從來學聖之的,以主敬為第一義,先生固與希直善,其講之必有素矣。廬陵解縉嚐銘先生之墓,謂其力學主敬,信不誣也。今《大紳文集》既失此文,而先生著述亦多散逸。萬曆間焦弱侯所表章者,僅先生字學之書,某幸得此於其後人,故載之於右。

造化經綸圖

周子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乾道成矣。靜而生陰,坤道成矣。陽變陰合,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一皆自然之天也。邵子“心為太極”,蓋造化之一氣,即聖人之一心。造化之氣,本於發生,而聖人之心,亦將以濟世矣。故不免由靜以之動,自無而入有,使萬物得以遂其身,安其業。然人不見其跡者,以造化之氣,與聖人之心,雖動而不離靜,雖有而不舍無,彼萬物與萬民,齊見役說戰勞於其間而不自覺。故曰:“帝出乎《震》,成乎《艮》。”帝者豈非造化之氣與聖人之心乎?夫三聖巍巍,繼天立極,相與傳授,獨辨此心。欲學聖賢者,舍此心將何所用力哉?蓋人有情有性,而心則統性情者也。性者仁義禮智是也,情者喜怒哀樂是也。心得其養,則以性禦情,而五常百行由此而正;心失其養,則以情蕩性,而五常百行由此而隳。此心之所主,顧不重乎?學者誠能時時省察,念念不忘,而使道心常為之主,人心每聽命焉,則寂然不動之時,當與造化同其體,及感而遂通,自然與造化同其用,斯其所以為三極之道。三極者,三才各一太極也。洪武甲戌秋七月既望,餘姚趙謙謹識。

仁:愛理。(得之於天,具之於心。)元。

孝存則承顏養誌,愛敬不忘;沒則慎終追遠,繼誌述事。慎行其身,不敢以遺體行殆。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

公老老幼幼,舉斯加彼,物我不分,窮達一視,克伐怨欲不行,意必固我不立。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以所長者病人,不以所能者愧人,不念舊惡。

慈少者懷之,不獨子其子。

愛矜孤恤貧,隨力濟物。

寬納汙藏疾,犯而不校。

厚德必報,怨不讎。故舊不遺,篤序姻親。成人美,掩人過。

不仁:

險設機阱,包禍心,陷人不義,中人凶禍。

忍害物傷人,幸災樂禍。

忌睹聞人才美而媢疾,見人富貴而熱中。凡以勝己為不滿者,皆忌也。

刻督責太苛,(自忍中來。)掊克無艾,(自貪中來。)念怨不忘,敗人之善,成人之惡。

薄喜聞人過,好言人短,忘恩負德,得新棄舊,輕訾毀,好攻訐。

克多尚人不遜善,事功欲自己出,議論專好己勝。

躁不耐激觸,不能容忍。(自褊中來。)

私立物我,分町畦,凡事隻求自利。

褊氣宇狹隘,不能容物。

暴任情恣橫,挾勢憑陵。

義:宜理。(得之於天,具之於心。)利。

直誌義不屈不撓,詞色不佞不諛。

弟敬兄友弟,恭老尚年。

正任理而行,不為阿比,安命守分,不肯苟求。凡出處語默,進退屈伸,剛柔寬嚴,好惡取舍,從違避就,貴審其宜而不失。

自反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剛乾健篤實,不為物撓,富貴貧賤,不淫不移,威武不能屈。

介確然有守,不為俗變。

廉見得思義,分無多求。

勇見善必為,知過必改。

不義:

貪貨殖玩物,貪名逐祿,不務自守,動輒有求。

吝不濟人之財,當予者不予,但有刓忍戀惜之意。不教人以善,所有則隱蔽,惟恐他人知之。

憂患貧畏禍。昔人謂禍患之來,隻有一個處置。若過於憂,是無義無命也。

佞脅肩諂笑,巧言飾語,擎跪曲拳。凡冀以逢迎投合人意向者皆是。

欲耳於聲,目於色,口於味,鼻於臭,四肢於安佚。

懦柔而無立,隨俗浮沉,自守不堅,屈於威勢。

偏不求中正,好惡任情。

鄙計瑣屑,甘猥賤。(自吝中來。)

悖執己自是,違眾從欲。

比不顧是非,徇情黨物。

怨不安義命,不務反躬,一切歸咎於天人。

禮:恭理。(得之於天,具之於心。)亨。

敬正名辨分,敬老崇賢,居處恭,執事敬。內則攝思慮去知,故凝然主一而無適;外則正衣冠尊瞻視,儼然莊重而不慢。

謹不侈然自放,不軒然自得,言不輕發,事不輕舉,不出位而思,不怨天,不尤人,不居下訕上,務隱惡揚善,避嫌疑,審去就,不訐以為直,不徼以為知。

讓辭尊居卑,推多取少,慮以下人,善則稱人。

謙有若無,實若虛,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無禮:

驕挾富貴以自恣,恃才美以為高,常有欲自表見意,(便有伐在其中。)常有陵壓人意。(便有傲在其中。)

侈大室廬,華衣服,盛車馬,美飲食,麗器用,越製度,不安分。

誕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

粗厲氣象兀突難親。

簡接物不委曲,與人無恩義。

敖簡賢德,侮老成,自處放肆,待物輕率。

智:別理。(得之於天,具之於心。)貞。

窮理博覽以致廣大,窮究以盡精微,凡大而天地之理,微而事物之故,明而禮樂之文,幽而鬼神之情狀,近而人物賢否邪正之分,遠而古今興哀治亂之跡,無一不當致知。疑事每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待人不逆詐,不億不信,又當先覺,不可受人之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親賢人,遠小人。

知人識別邪正,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處事別是非,辨可否,審利害,計始終。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

知言真偽忠佞,貴於辨察。

知命貧富貴賤,付於自然。

明不讀非僻之書,不為非禮之視。

聰不受浸潤之譖,樂聞讜直之言。

無智:

昏於事不審是非可否,於人不識誠偽善惡,遠賢人,交小人。

淺以小小得喪為利害,以小小毀譽為榮辱,以小小逆順為恩怨。

固拘方泥曲,執滯不通。

陋安於卑陋,不務廣覽博取以長見識。

滿器識褊狹,不能自屈,矜驕傲世,侮慢才德。

巧好穿鑿徼以為智。

不明溺於亂色,觀非僻之書,視非禮之物。

不聰諱聞過,喜諛佞,惡正直。

輕事不詳審而妄為,言不詳審而妄發。

浮不敦篤。

信:

存心真實無妄。

盡己言顧行,行顧言。

盡人循物無違。

極誠為人謀而忠,與人有終始,體道無虛偽。

不信:

詐虛言罔人,匿行炫耀。

欺食言、偽言、大言、行事不確實,為人不親切,有失自蓋藏。

矯心跡不相副,沽徼以求名。

譎多機關,挾術數,務詭隨,易反覆。

以上原在圖內,今書於外,以便觀者。

考古續戒書

有攸為,罔稽乎得失,有攸行,罔覺乎凶吉,惟爾德之至神,惟爾道之至一,凡民有疑,惟爾質。(《著》)

德惟一,動則吉;行靡中,動乃凶。神之敬之,伊、泰筮之庸。(《著格》)

馨爾德容,以塞薉斯革。(《香鼎》)

山爾立,匪岌岌,邇餘習。(《筆架》)

昏明之異,爾用爾棄,永昭爾之德,予夜無寐。(《書燈》)

窅而深,藏乃密,廓有容,隨所出。(《書院》)

正其心,艮其背,畏無聞,慎無視,允守茲,哲可企。(《室》)

大哉聖謨於爾儲,奠之甹之匪他圖。(《書廚》)

抒厥衷善則紀,秉有恒敬視此。(《笏》)

安毋忘危,樂毋忘悲,毋曰無知,天監於茲,毋自欺。(《榻》)

齋爾宿,慎爾獨,毋安爾寢,縱爾欲。(《枕》)

錦爛如災厥軀,綈疏溫安以存。(《衾》)

簞食豆羹,莫之與爭,羞珍食玉,其或顛覆。(《鼎》)

戒爾盈盈易傾,守爾中中有容。(《水注》)

爾之則,符心德,長短不齊惟所適。(《度》)

毋苟入,毋苟出,括汝口,時無失。(《囊》)

待時而動,隨時而靜,動靜惟其時,孰執其柄?(《扇》)

利若鈍,剛而巽,惟所致,曷有困?(《錐》)

上無諂,下無瀆,慎所與,乃無辱。(《名刺》)

諧爾鳴,宣乃情,永協《韶》之成,毋為鄭之聲。(《琴》)

溫而潤,惟爾德之蘊,端而方,惟爾德之臧,虛而質,是以容斯實。(《硯匣》)

黑所致,白亦緇,欲有所染其慎之。(《墨》)

榘而敦,質而文,紀厥善,餘所遵。(《圖書》)

方而式,廉而直,履渠循常,契餘德。(《戒方》)

藏厥機,勿妄開,彼其不齊爾乃裁。(《書剪》)

不偏倚,惟爾德之宜,正直如矢隨所之。(《筆式》)

仰彼則重,俯此則輕,俯仰鹹匪經,惟執厥中乃爾程。(《權》)

或欹或盈罔攸式,掊多益寡爾作極。(《量》)

安爾袠,蓄爾質,的然於外,寧藏於密。(《笥》)

坦而夷,無欹無危,習於茲,敬而勿馳。(《簡板》)

疑所決,庸而瀎,永丹厥心,毋為紫奪。(《硃盒》)

晨而興,謹斯櫛,毋以養望為爾逸。(《櫛》)

勿為所染而自緇,日新又新當自治。(《墨池》)

毋苟汙,難複去。(《點子》)

匪欲其華,匪逞其奢,欲觀古像致厥家。(《畫乂》)

彼有所染庸爾革,陂而不瑩庸爾澤,革如澤,如爾之德。(《砑蠃》)

夫惟靜動罔不正,夫惟重無怠無縱,靜兮重兮,敬德日躋。(《壓石》)

懸爾形,著厥名,永綱紀,吾聖經。(《書籤》)

執斯匕,毋忘秉耒饘粥,於是以寧餘餒。(《匕》)

操斯柄,亂斯正。(《》)

累寸成尺,如彼積德。(《巾》)

觀爾和豫,範我規矩,趨行揖揚於是度。(《佩》)

山削爾形,惟亂風是屏,毋蔽厥明。(《屏風》)

視彼壺,庶乎屢空,視茲矢,庶乎直躬,心易體正遐不中。(《壺矢》)

用則張,舍則藏,用張舍藏,諒比陰陽。(《蓋》)

毋曰內可闚乎外,毋曰外不見其內,繄內外無二,惟明德之大。(《簾》)

柔而平,方而正,是藉是憑,以彰我名。(《印蓐》)

孑爾形,燭聖經,學欲緝熙,遵爾高明。(《燭檠》)

去茲塵,如垢去身,如惡去心,其日新。(《尾拂》)

折旋中矩,處彼得所。(《印範》)

齒易刷,心難潔,痛刮礳厲工毋歇。(《牙刷》)

太剛則缺,太銳則折,和爾剛銳,以解餘結。(《鐫銘》)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