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劉陽字一舒,號三五,安福縣人。少受業於彭石屋、劉梅源。見陽明語錄而好之,遂如虔問學。泊舟野水,風雪清苦,不以為惡。陽明見之,顧謂諸生曰:“此生清福人也。”於是語先生,苟不能甘至貧至賤,不可以為聖人。嘉靖四年,舉鄉試。任碭山知縣。邑多盜,治以沉命之法,盜為衰止。旋示以禮教,變其風俗。入拜福建道禦史。世宗改建萬壽宮為永禧仙宮,百官表賀,禦史以先生為首,先生曰:“此當諫,不當賀。”在廷以危言動之,卒不可。中官持章奏至,故事南麵立,各衙門北麵受之,受畢,複如前對揖。先生以為北麵者,重章奏,非重中官也,章奏脫手,安得複如前哉。改揖為東向,無以難也。相嵩欲親之,先生竟引疾歸。徐文貞當國,陪推光祿寺少卿,不起。築雲霞洞於三峰,與士子談學。兩峰過之,蕭然如在世外。先生曰:“境寂我寂,已落一層。”兩峰曰:“此徹骨語也。”自東廓沒,江右學者皆以先生為歸。東至岱宗,南至祝融,夜半登山頂而觀日焉,殘冰剩雪,柱杖鏗爾。陽明所謂清福者,懸記之矣。先生於師門之旨,身體精研,曰:“中,知之不倚於睹聞也;敬,知之無怠者也;誠,知之無妄者也;靜,知之無欲者也;寂,知之無思為者也;仁,知之生生與物同體者也。各指所之,而皆指夫知之良也,致知焉盡矣。”由先生言之,則陽明之學,仍是不異於宋儒也,故先生之傳兩峰也,謂“宋學門戶,謹守繩墨,兩峰有之。”其一時講席之盛,皆非先生所深契。嚐謂師泉曰:“海內講學而實踐者有人,足為人師者有人,而求得先師之學未一人見。”蓋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劉秉監字遵教,號印山,三五同邑人也。父宣,工部尚書。先生登正德戊辰進士第。曆刑部主事。署員外郎。出為河南僉事。遷大名兵備副使。以忤巨奄,逮係詔獄,得不死,謫判韶州,量移貳潮州,知臨安府,未至而卒。河南之俗惑鬼,多淫祠,先生為文諭之曰:“災祥在德,淫鬼焉能禍福。”於是毀境內淫祠以千數,已而就逮,寓書其僚長曰:“淫祠傷害民俗,風教者之責。監以禍行,奸人惑眾,必為報應之說,非明府力持,鮮不動搖。”其守正不撓如此。事兄甚謹,俸入不私於室。先生初學於甘泉,而尤篤誌於陽明,講學之會,匹馬奚童,往來山穀之間,儉約如寒士。母夫人勞之曰:“兒孝且弟,何必講學。”先生對曰:“人見其外,未見其內,將求吾真,不敢不學。”歿時年未五十。劉三五評之曰:“先輩有言,名節一變而至道,印山早勵名節,烈烈不挫,至臨死生靡惑,宜其變而至道無難也?”

王釗字子懋,號柳川,安成人。始受學梅源、東廓,既學於文成。嚐為諸生,棄之。棲棲於山顛水涯寂莫之鄉,以求所謂身心性命。蓋三十年未嚐不一日勤懇於心,善不善之在友朋無異於己,逆耳之言,時施於廣座。人但見其惻怛,不以為怨,皆曰:“今之講學不空談者,柳川也。”時有康南村者,性耿介,善善惡惡,與人不諱。嚐酌古禮為圖,摭善行為規,歲時拄杖造諸大家之門,家家倒屣以迎。先生視南村如一人,南村貧,先生亦貧,敝衣糲食,終其身,非矯也。

三五先生洞語

清明在躬,知之至也,養知莫善於寡欲。

有生之變,有死之變,人知死之變,而不知生之變也。魂遊變也,孰主張是?孔子曰:“合鬼與神,教之至也。”

學者不察,率因其質以滋長,而自易其惡之功蓋寡。善學者,不易其惡不已也。

眾人囿於數。君子治則防,亂則修,《易》以知來,有變易之道,聽其自完自裂,一歸之數已哉。

天下有難處之事乎?利害之計也難,道義之從也無難,義不甘於食粟,則有死餒而已矣。天下之不為利害計者寡矣,故戚戚者多。

君子以歲月為貴,譬如為山,德日崇也,苟為罔修,奚貴焉?況積過者耶!

惟待其身者小,故可苟;惟自任者不重,故逸。

古人求治於身,後人求治於天下。休天下而不煩,身求者也;擾天下而不恤,求之天下者也,是故執《周官》而不能執好惡之矩者,不可以治天下。

水之激,失水之真矣;情之激,失情之真矣。君子之情不激也,故不激其言。

不善之聞,懲創之益少,而潛損者多,故言人不善,自損也,又聽者損。

動有掩護,非德之宜,好名者也,故好名者心勞。

獨行君子,出於實心,而於聖人之誠有辨焉。孝弟通神明,而於聖人之察倫有辨焉。

誌於開來者,不足以盡性命,誌於性命者,足以開來。

賢哉,未信者之自信也!雖聖人弗之信,而信其自知者焉。其自知不惑,其自求不小。

德者得也,無得於己而言之,恥也;無得於己而言之,不信乎人矣。

惟虛故神,惟敬乃虛。

知幾而後能知言,知己之言,而後能知人之言。

動出於至誠惻怛為王道,動責之我為大人之業。

知者,心之神明者。知善,知不善,知好善,知惡不善,知必為善,知必不為不善,是至善也,是人之明德也,天之明命也,故曰:“良致”。言學也,致者力而後天者全,曰“明明德”,曰“顧諟天之明命”,舉致之之謂也。五常百行,明焉察焉,神明充周,是謂能致其知。古聖人莫如堯,讚曰“欽明”,非知之至而何?中,知之不倚於睹聞者也;敬,知之無怠者也;誠,知之無妄者也;靜,知之無欲者也;寂,知之無思為者也;仁,知之生生與物同體者也。各指所之,而皆指夫知之良也,故曰“致知”焉盡矣。

獨知之明,大明懸象,照臨天下者似之,蓋觀於《晉》。人有失則者,明入於地矣,有邪僻之見者,入左腹矣,蓋觀於《明夷》。

著焉察焉,無或遺焉者,聖人之無不知;踐焉履焉,無不勝焉者,聖人之無不能。洽聞亦知,多藝亦能,闇於其大者矣。

至健者知之健,至順者知之順,唯健也不可險之而知險,唯順也不可阻之而知阻。人心惟危,險阻之謂也;健順,精一之至也,君子蓋無時而不懼夫危也。

置我身於人人之中,而非之是之惡之愛之奪之予之者,夫然後可與無我。

物不可厭,厭物者不能格物。

晚程記

齒發衰,不可返已,誌氣衰,奚有不可返者哉?日三牲,日袒割,無關誌氣。日孜孜,斃而後已,善自養老者乎?

剛健中正,純粹精,無一毫發歉,而後一毫發非乾體。

境寂我寂,已落一層。

閱時事而傷神,徐自察之,嫉之也,非矜之也。矜之仁,嫉之偏。

潛穀鄧子儒釋之辨數千言,諸友有求其說者,子謂之曰:“隻格物致知,日以身辨之矣。”

海內講學而實踐者有人,足為人師者有人,而求得先師之學者未一人見。

有不善未嚐不知,是致知;知之未嚐複行,是格物。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