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152   

《明儒學案》南中王門學案 卷十 南中王門學案·文貞徐存齋先生階

徐階字子升,號存齋,鬆江華亭人。生甫周歲,女奴墮之眢井,小吏之婦號而出之,則絕矣。後三日蘇。五歲,從父之任,道墮括蒼嶺,衣絓於樹,得不死。登嘉靖癸未進士第三人,授翰林編修。張羅峰欲去孔子王號,變像設為木主。爭之不得,黜為延平推官。移浙江提學僉事,晉副使,視學江西。諸生文有“顏苦孔之卓”語,先生加以橫筆,生白此出《揚子法言》,非杜撰也。先生即離席向生揖曰:“仆少年科第,未嚐學問,謹謝教矣。”聞者服其虛懷。召拜司經局洗馬兼侍講。居憂。除服起國子祭酒,擢禮部侍郎,改吏部。久之以學士掌翰林院事,進禮部尚書。召入直無逸殿廬,撰青詞。京師戒嚴,召對,頗枝柱分宜口。上多用其言,分宜恨之,中於上。先生讚玄恭謹,上怒亦漸解。加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滿考,進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少傅。上所居永壽宮災,徙居玉熙殿,隘甚,分宜請幸南城。南城者,英宗失國時所居,上不悅。先生主建萬壽宮,令其子璠閱視,當於上意,進少師。分宜之勢頗絀,亡何而敗。進階建極殿。自分宜敗後,先生秉國成,內以揣摩人主之隱,外以收拾士大夫之心,益有所發舒,天下亦頗安之。而與同官新鄭不相能。世宗崩,先生悉反其疵政,而以末命行之,四方感動,為之泣下。新鄭以為帝骨肉未寒,臣子何忍倍之,眾中麵折之。在朝皆不直新鄭,新鄭遂罷。穆宗初政,舉動稍不厭人心者,先生皆為之杜漸。宮奴不得伸其誌,皆不悅。而江陵亦意忌先生,以宮奴為內主而去先生。先生去而新鄭複相,修報複,欲曲殺之,使其門人蔡春台國熙為蘇鬆副使,批其室家三子皆在縲絏。先生乃上書新鄭,辭甚苦,新鄭亦心動。未幾新鄭罷,三子皆複官。天子使行人存問,先生年八十矣。明年卒。贈太師,諡文貞。

聶雙江初令華亭,先生受業其門,故得名王氏學。及在政府,為講會於靈濟宮,使南野、雙江、鬆溪程文德分主之,學徒雲集,至千人。其時癸醜甲寅,為自來未有之盛。丙辰以後,諸公或歿或去,講壇為之一空。戊午,何吉陽自南京來,複推先生為主盟,仍為靈濟之會,然不能及前矣。先生之去分宜,誠有功於天下,然純以機巧用事。敬齋曰:“處事不用智計,隻循天理,便是儒者氣象。”故無論先生田連阡陌,鄉論雌黃,即其立朝大節觀之,絕無儒者氣象,陷於霸術而不自知者也。諸儒徒以其主張講學,許之知道,此是回護門麵之見也。

存齋論學語

親親仁民愛物,是天理自然,非聖人強為之差等。隻如人身,雖無尺寸之膚不愛,然卻於頭目腹心重,於手足皮毛爪齒覺漸輕,遇有急時,卻濡手足,焦毛發,以衛腹心頭目。此是自然之理,然又不可因此就說人原不愛手足毛發。故親親仁民愛物,總言之又隻是一個仁愛也。

人須自做得主起,方不為物所奪。今人富便驕,貧便諂者,隻為自做主不起。

程子雲:“既思即是已發。”故戒慎恐懼,人都說是靜,不知此乃是動處也。知此則知所用力矣。

為學隻在立誌,誌一放倒,百事都做不成。且如夜坐讀書,若誌立得住,自不要睡,放倒下去,便自睡著。此非有兩人也。誌譬如樹根,樹根既立,才可加培溉。百凡問學,都是培溉底事,若根不立,即培溉無處施耳。

凡為善,畏人非笑而止者,隻是為善之心未誠,若誠,自止不得。且如世間貪財好色之徒,不獨不畏非笑,直至冒刑辟而為之,此其故何哉?隻為於貪財好色上誠耳。吾輩為善,須有此樣心,乃能日進也。

心不可放者,不是要使頑然不動,隻看動處如何。若動在天理,雖思及四海,慮周萬世,隻是存;若動在人欲,一舉念便是放也。人心之虛靈,應感無方,故心隻是動物。所以說聖人之心靜者,乃形容其常虛常靈,無私欲之擾耳,非謂如槁木死灰也。吾輩今日靜功,正須於克己上著力。世儒乃欲深居默坐,自謂主靜乎?今人見上官甚敬,雖匍匐泥雨中,不以為辱。及事父兄,卻反有怠惰不甘之意,欲利薰心故也。

人未飲酒時,事事清楚;到醉後,事事昏忘;及酒醒後,照舊清楚。乃知昏忘是酒,清楚是心之本然。人苟不以利欲迷其本心,則於事斷無昏忘之患。克己二字,此醒酒方也。

知行隻是一事,知運於行之中。知也者,以主其行者也;行也者,以實其知者也。近有以知配天屬氣,行配地屬質,分而為二,不知天之氣固行乎地之中,凡地之久載而不陷,發行而不窮者,孰非氣之所為乎?

默識是主本,講學是工夫。今人親師觀書冊等,是講學事。然非於心上切實理會,而泛然從事口耳,必不能有得,得亦不能不忘。故孔子直指用功主本處言之,非欲其兀然高坐,以求冥契也。

道者器之主,器者道之跡。以人事言,朝廷之上,家庭之間,許多禮文是器,其尊尊親親之理是道。以草木言,許多枝葉花實是器,其生生之理是道。原不是兩物,故隻說形而上下,不說在上在下也。

有言學隻力行,不必談說性命道德者,譬如登萬仞之山,必見山頭所在,乃有進步處,非可瞑目求前也。除性命道德,行個甚麼?

人隻是一個心,心隻是一個理,但對父則曰“孝”,對君則曰“忠”,其用殊耳。故學先治心,苟能治心,則所謂忠孝,時措而宜矣。

人言千蹊萬徑,皆可以適國,然謂之蹊徑,則非正路矣。由之而行,入之愈遠,迷之愈深,或至於榛莽荊棘之間,而漸入窮山空穀之內,去國遠矣,況能有至乎?故學須辨路徑,路徑既明,縱行之不能至,猶不失日日在康莊也。

《大學》絜矩,隻是一個仁心。蓋仁則於人無不愛,上下前後左右皆欲使不失所,故能推己以及之,所謂惟仁人能愛人,能惡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者也。學者須豫養此心始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