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甘泉學案 卷八 甘泉學案·侍郎蔡白石先生汝楠

蔡汝楠字子木,號白石,西浙之德清人。八歲侍父聽講於甘泉座下,輒有解悟。年十八舉進士,授行人,轉南京刑部員外郎。出守歸德、衡州,曆江西參政,山東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升右副都禦史,巡撫河南。召為戍政兵部侍郎。改南京工部,卒官。先生初泛濫於詞章,所至與友朋登臨唱和為樂。衡州始與諸生窮經於石鼓書院,而趙大洲來遊,又為之開拓其識見。江西以後,親證之東廓、念庵,於是平生所授於甘泉隨處體認天理之學,始有著落。蓋先生師則甘泉,而友則皆陽明之門下也。

端居寤言

舉天下講理講學,俱不甚謬。聖人並無以異人,隻到實體之際,便生出支節。有可講者,即如敬為聖學之要,內史過亦知敬是德之輿。若道如何是敬,便有密密工夫。一日之中,是敬不是敬,感應之際,有將迎無將迎,都不知覺,因原隻是認得光影,未曾知得真切。聖賢終身學問,隻是知之真體之密耳。

從頭學聖人之誌道,則問禮問官,不妨漸學,從頭便學問禮問官。恐搜索講求,別成伎倆。

貌言視聽思,天之所以與人者,恭從明聰睿,人之所以體天者。若必以為根塵,則天何為與此垢累以戚人心乎?象山先生曰:“儒者經世,釋者出世。”公私之辨也。

言者人之發聲,行者人之應跡。聲從何處發,跡從何處應,知得去處,下得擬議工夫,方能成得變化。

知誘物化之後,又騖於口耳光影之學,承虛接響,的然日亡,亦是斧斤伐之,牛羊又從而牧之。才於人所不見處收攝凝定,忽然不及湊泊,不倚記誦,天理自爾呈露,便是日夜生息,雨露滋順也。

今人於事變順逆,亦每每委之天命,隻是朦朧不明,知不分曉,強將此言聊自支撐。其中實自搖惑。聖人知命,直是洞徹源頭,賢人卻知有義,便於命上自能分曉,都不是影響說命也。

或疑程子取穀神不死之語,予舉張橫渠曰“太虛無動搖,故為至實”。然則儒老之辨安在?曰:“其言雖合,其發言之意則殊。”老氏從自已軀殼中發此意,儒者從天地太虛中發此意。

孟子辨告子、辟楊墨、卑管晏、斥鄉願,隻因孟子見聖賢一端,的確分明,故灼然知異於聖賢之學。今聖賢一端正未理會,卻據前賢見成言語附和末響,不如且尋求自已做聖賢一端之正。此一端既精,異端自不能雜,複何難辟之有!

學問各有一處,老氏一此謙柔心,佛氏一此空寂心,楊氏一此為我心,墨氏一此兼愛心,彭篯一此養生心,隻是不明乎善,不知所止,做入他歧而為二三。

天地以生物為心,而不能必物之成,花之千葉者不實,其最先發者早萎,亦天地自然之力量也。老子退一著,亦識得如此,但質之聖學,知天地之化與時消息,而無容心,其間則老子毫厘千裏之謬矣。故知天理者,能善用易。

不獨老子有合於易,《參同》《陰符》時契造化之機,其用處便私己。程子曰:“雖公天下之理,以私心為之,便是私。”

問:“比物聯類之學,或有不得而湊泊者,則如之何?”曰:“正不欲其聯比湊泊也。天高地下,萬物散殊。散殊之中,必欲聯比湊泊,是雕刻之化矣。隻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是謂大同。聖人千言萬語,天地千變萬化,異者必不盡同,隻要知同歸一致之處。”

聖賢地位非可想像,隻聖賢事合下做得。灑掃應對,可精義入神。

文章功名,聞見知解,皆足羈縻豪傑。故銷市井富貴之習心易,銷文章功名之習心難。銷文章功名之習心易,銷聞見知解之習心難。聖人精進,凡物不能羈絆,隻是能放下一切好地位,都住不得也。

老氏以物為外,故有芻狗之喻。聖人合內外以成仁,本無憧憧之心,實有肫肫之仁,何嚐如此。

莊子將感應為托不得已以養自然,豈若將感應為自不能已而任自然?故老莊以為自然者,聖人謂之矯強。

方今人良知天理之學,似說得太易。故人往往作口耳知解,全無實得。聖人發蒙在亨行時中,要之良知天理,可亨之道也。必須童蒙求我,初筮方告,謂之時中。不然非惟無益於人,抑且有乖於道。

程子曰“坐忘便是坐馳。所以坐馳者,因莊生不知學問”。其言本出於老子杳冥恍忽之意。所謂心齋,乃齋其蕩然無主之心,非明善之誠,知止之定,坐而入忘,蓋茫然而不自知耳。

五福六極,氣之不齊也。陰陽變化,其機莫測,聖人之心,真知陰陽消長之故,謂之知命。命不離乎氣也。

胡五峰曰:“居敬所以精義。”朱子晚年深取其言,可見朱子居敬窮理之說,未嚐分為二也。孔門以主敬為求仁,五峰又以居敬為精義,要之一敬立而四德備矣。

象山先生每令學者戒勝心,最切病痛。鵝湖之辨,勝心又不知不覺發見出來,後乃每歎鵝湖之失。因思天下學者種種病痛,各各自明,隻從知見得及工夫未懇到處,罅縫中不知不覺而發。平居既自知,發後又能悔。何故正當其時忽然發露?若用功懇到,雖未渾化,念頭動處,自如紅爐點雪。象山勝心之戒,及發而複悔,學者俱宜細看,庶有得力工夫。蓋象山當時想亦如此用功也。

古人聲律,非止發之詠歌,被之管弦。虛明之體,合乎元聲,凡言皆中律言也。六經之言,雝雝鏘鏘。諸子百家,則沾滯散亂之音作矣。故孟子知言,非知言也,知心聲也。

問:“樂者心之本體,恐懼悲哀相妨累否?”曰:“樂者非踴躍歡喜之謂,無不樂之謂也。肫肫皓皓,為懼為哀,皆真機也。初非一朝之患加得分毫,何妨累之有?若以物欲之憂為憂,威武之懼為懼,及當懼當憂,凝滯留著,則不特哀懼妨累,而肆樂沉湎流而不節,亦甚悖馳君子之樂矣。”

安土敦仁,中心安仁也。故感發處無非愛人,退之博愛謂仁,止道其用。

古人舉先民詢於芻蕘,蓋天下隻有一個是,更不可增。有一個是,便有一個非,消滅不得。芻蕘之言是,聖人從而是之;聖人之言非,朦瞽庶人得而非之。若一有勝心,則不特芻蕘必增聖人已是之言,一有狥心,則不特聖人必狥偏智一隅之見,自此本然是非之度,幾於淩夷,而學問家因之多事矣。

謝上蔡以覺言仁,未為不是。朱子病其說,又言敬則自能覺。愚意敬即覺也,但敬覺工夫最精。上蔡言儒之仁佛之覺,則非。

人性全而物性偏。人心智無涯,故反危殆;物心智有限,故反近自然。人要持危而入於自然,隻在存之而已。本體常存,私智無自而生。私智不生,便不害性。不害性,是養性也。

神發智也,智之鑿處為知誘。人生而靜不容說,正感發時,常覺得便是主靜路上工夫。

天德天道,天道無期必,期必便是計功謀利。尹和靖曰:“如潦則止,如霽則行。”何期必之有!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