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152   

《明儒學案》泰州學案 卷八 泰州學案·侍郎楊複所先生起元

楊起元字貞複,號複所,廣東歸善人。萬曆丁醜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曆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最後召為吏部侍郎兼侍讀學士,未上而卒,年五十三。先生之父傳芬,名湛氏之學,故幼而薰染,讀書白門。遇建昌黎允儒,與之談學,霍然有省。因問:“子之學,豈有所授受乎?”允儒曰:“吾師近溪羅子也。”無何,先生在京,而近溪至。先生大喜,遂稱弟子。時江陵不說學,以為此陷阱不顧也。近溪既歸,先生歎曰:“吾師且老,今若不盡其傳,終身之恨也。”因訪從姑山房而卒業焉。常謂鄒南臬曰:“師未語,予亦未嚐置問,但覺會堂長幼畢集,融融魚魚,不啻如春風中也。”先生所至,以學淑人,其大指謂:“明德本體,人人所同,其氣稟拘他不得,物欲蔽他不得,無工夫可做,隻要自識之而已。故與愚夫愚婦同其知能,便是聖人之道。愚夫愚婦之終於愚夫愚婦者,隻是不安其知能耳。”雖然,以夫婦知能言道,不得不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言性,是即釋氏作用為之性說也。先生之事近溪,出入必以其像供養,有事必告而後行,顧涇陽曰:“羅近溪以顏山農為聖人,楊複所以羅近溪為聖人。”其感應之妙,錙銖不爽如此。

楊複所證學編

友人以忘會語為歉,曰:“予見子之未嚐忘也。子夙則興興,則盥盥,則櫛櫛,則衣冠,衣冠則或治事,或見賓,言則言,動則動,食則食,向晦則息,明發複然。予見子之未嚐忘也。”友人曰:“此與會語何與?”曰:“是不忘斯可矣,又何事會語哉?”

人本無心,因家國天下而有心;心本無所,因不識心而妄以為有所。誠意之極,即心無其心,渾然以天下國家為心,是謂正心。以家國天下為心者,是合家國天下為一身矣。蓋家本齊也,因吾身好惡之偏而不齊;國本治也,因吾身好惡之偏而不治;天下本平也,因吾身好惡之偏而不平。惟不於彼起見,而第求諸身,無作好,無作惡,保合吾身之太和而已。此之謂真修。

問:“抑亦先覺?”曰:“即伊尹所謂先覺也,人人有之。至虛至靈謂之先覺,又謂之良知。逆億者情識之私,習而有者也,不逆不億,則良知自然流行,而先覺矣。子貢之億則屢中,不能先覺,而孔子之每事問,乃先覺也。”

非禮勿視,無其目也;非禮勿聽,無其耳也;非禮勿言,無其口也;非禮勿動,無其身也。無目則亦無色,無耳則亦無聲,無口則亦無物,無身則亦無事。我既不立,物亦不對,而一歸之禮焉。禮安在哉?天理而已。天理又安在哉?有在即非天理也。噫,此顏子之所以屢空也。

格亦有通徹之義,通而謂之格,猶治而謂之亂也。格物者,已與物通一無二也。如此,則無物矣。有則滯,滯則不通,無則虛,虛則通。物本自無,人見其有。格物者,除其妄有,而歸其本無也。歸其本無,此謂知本。

體之為言,禮也。天地萬物一體者,天地萬物一於禮也。仁者以禮為體,不以形骸為體,故曰“克已複禮為仁”。

天地萬物真機,於一時一事上全體融攝,但應一聲、轉一瞬,無不與萬物同體,顧人不善自識取耳。

天下之人性,固已平矣,好智者欲為之平,適所以亂之也。聖人以常平者視天下,而不敢以有為亂之,恭之至也。

或問世儒所言聖人之道是乎非乎,曰:“是則不可謂之不是,然非其本也。譬之言日,自其光景言之,亦不可謂非日也,畢竟非日體。曷若以身為日,而光景皆自此出哉?”問:“以身為日,柰何?”曰:“不識自身原是日體,而欲以身為之者,正所謂逐光景者也。”

朱子以虛靈不昧訓明德,似也。若雲「具眾理,應萬事」.則明德之贊,而非明德之訓也。執以為實然,謬矣。猶言鏡之具眾影而應萬形也,鏡果有眾影之具哉?蓋鏡一影不留,明德一理不有。一理可有,奚虛靈之足言?且曰“氣稟所拘,人欲所蔽,有時而昏”,亦非也。凡人終日舉心動念,無一而非欲也,皆明德之呈露顯發也,何蔽之有?吾人一身視聽言動,無一而非氣稟也,皆明德之洋溢充滿也,何拘之有?即如聾瞽之人不能視聽,若可以拘其明矣。然執聾者而問之曰:“汝聞乎?”必曰:“不聞也。”執瞽者而問之曰:“汝見乎?”必曰:「吾不見也。」不聞為不聞,不見為不見,一何明也,而謂之拘,可乎?知明德之明,不拘於聾瞽,則知氣稟不能拘矣。不能拘,不能蔽,則無時而昏矣。

明德之明,一明也。明明德之明,又一明也。明德之明,明之出乎天者也;明明德之明,明之係乎人者也。係乎人者,必由學問之力以求其明,學問一毫之未至,即其明亦未徹。若其出於天者,則虛靈之體人人完具,聖非有餘,凡非不足,豈容一毫人力哉?人之有是明德也,猶其有是麵貌也。由學問以求明,猶欲自識其麵貌者,援鏡以自照也。一照之後,不過自識其麵貌而已,不能以分毫加之。然則未識之前,亦豈容以分毫損哉?識與不識,而麵貌自如;明與不明,而明德自若。今人不達明字之義,遂疑明德之體有拘有蔽有昏,必待人之磨淬洗滌然後明也,如此則明德乃人造作而成,安得言天哉?是不求自識其麵貌,而徒欲以粉澤膏脂妝點,雖妝點妍美,與自己麵貌了不相幹。要之,皆不達此一明字之誤也。

問:“明德既本明矣,又欲求明之,何也?”曰:“此聖人修道立教之事也。太古之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故其本明者足矣,無事於教也。天下之生久矣,習染漸深,智識漸啟,求欲漸廣,而民始苦也。聖人者思有以救之,而救之之道,又非刑政之所能齊也,於是乎自明其明德,而鼓舞天下以共明之,然後天下知識漸忘,而安於作息耕鑿之常,用其本明者以自樂,實聖人救之也。然本明之德,實不因明而有所增,如人之有麵貌,何以照鏡為哉?然出入關津,當自圖形像,必假鏡自照,然後圖得其真。其實相貌不照亦是如此。深山窮穀之中,人民無有鏡者,亦是如此。所以雲明德雖不明,亦未嚐不明也。然苦樂關津,吾人何以度越?則明明德之鏡,其可少哉!

以俗眼觀世間,則充塞天地皆習之所成,無一是性者。以道眼觀世間,則照天徹地皆性之所成,無一是習者。

以明理言道者,至不識一字之凡夫則窮;以昭靈言性者,至百歲之髑髏則窮;以不學不慮言性與天道者,至偃師之木偶、師曠之清徵則窮。

文必博,則取舍無所措其意;禮必約,則思議無所與其幾。

當下者,學之捷法,無前無後,無善無不善,而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古往今來之久,道德功業之崇廣,人情世態之變幻,管是矣。非天下之至巧,不足以語此。

與愚夫愚婦同其知能者,真聖人之道也。然而不為愚夫愚婦者,以其能使天下萬世各安於愚夫愚婦之知能耳。

承諭:“有本體有工夫,良知不學不慮,固不待修證而後全。若任作用為率性,倚情識為通微,不能隨時翕聚以為之主,倏忽變化,將至於蕩無所歸。致知之功,不如是之疏也。”此殊不然。陽明曰:“不睹不聞是本體,戒慎恐懼是工夫;戒慎恐懼是本體,不睹不聞是工夫。”陽明之下此轉語者,蓋見本體工夫原是強名,求其合一且不可得,而安得有二也?試自揆之,吾性果有本體工夫乎哉?盡天地萬物皆在妙湛靈明之中,就此中間請剖剝出何者為本體,離此中間請披揀出何者為工夫,本體中無工夫耶,工夫中無本體耶?即相等待,如獨木橋,彼此陵奪。本體中有工夫耶,工夫中有本體耶?即共淆雜,如冷爐金,磊塊支撐。夫良知既謂之靈根矣,翕聚緝熙豈其所不能哉?既不能,則不當妄加之以靈之名;既不靈,則又孰有靈之者以翕聚之、緝熙之也?如人眼目,久瞪發勞,自知閉瞬,不待詔教,不須起作。形體尚爾,無有工夫,何況良知?瞪勞閉瞬,同歸靈妙,本體工夫,如何分別?夫任作用為率性,倚情識為通微,豈其不能隨時翕聚之過哉?不見性之過也。不能見性,雖隨時翕聚,即謂之作用,即謂之情識,若見性雖作用情識,無一而非翕聚也。翕聚亦可,不翕聚亦可,翕聚時如閉目,不翕聚時如開目,同是本體,同是工夫。今不責人學不見性,而責人不隨時翕聚,不知翕聚甚物,又不知這翕聚的如何做主?發散翕聚,總屬前塵,前塵皆客,如之何其主之也?所謂倏忽變化、蕩無所歸者,即前塵變滅之象也。不歸咎其翕聚之非,而致疑於良知之失,認客為主,終身不放,豈有寧定之期哉?而以此為致良知之功,謬矣。夫所謂性體者,何也?終日喫飯不飽,終日不喫飯不饑;終日閑,不喚作靜;終日忙,不喚作動;應得停當,不名為得;應得不停當,不名為失。倏忽變化,不知其變化,蕩無所歸,亦不求其所歸。如此,又奚事繩繩然隨時翕聚之哉?

明德不離自身,自身不離目視耳聽、手持足行,此是天生來真正明德。至於心中許多道理,卻是後來知識意見過而不化者,不可錯認為明德也。故大學單提身字,可謂潔淨精微之至矣。學雖極於神聖,而理必始於可欲。今吾儕一堂之上,何其可欲如此也。目之所視,因可欲而加明;耳之所聽,因可欲而加聰;聲之所發,因可欲而加暢;心之所思,因可欲而加敏。何善如之,但能信此可欲之善,原有諸已,不待作為,於是由可欲而充之。在父母,則以可欲施於父母而孝行矣;在兄弟,則以可欲施於兄弟而弟行矣,君臣朋友夫婦皆然。至於待人接物,一切不忘可欲之念,而仁愛行矣。直至神聖,亦可欲之至於化而不可知也。舉凡有生之類,同一可欲之機,洋洋在前,優優乎充塞宇宙,雖欲違之,其可得耶?

心到盡時,無是心者,無非心者,即此是性,即此是天,一以貫之矣。此後更無餘事,惟隨時隨遇發歡喜心,活活潑地,存養事天而已。此是春生夏長氣象。然則結果一著,直是一刀兩斷,也不管甚心,也不管甚性,確然以一身為立,獨往獨來,一絲不掛,便是立命,此是秋殺冬藏手段。

恕者,如心之謂,人己之心一如也。若論善,我既有,則天下人皆有;若論不善,天下人既不無,我何得獨無?此謂人己之心一如。人惟見得在己者有善無惡,便與那百姓不成一體,便是將身露在恕之外。君子見得在己者未常有善無惡,便與那百姓渾為一體,便是將身藏在恕之內。橫目之民,仰瞻於下,不見君子之身,隻見一個藹然仁厚、豈弟、慈祥、惻怛之光景,自然感動其良心,都自然曉得己未嘗有善,而推善與人,自然曉得己未嘗無惡,而引咎歸己,所謂喻也。天下之爭,皆起於自有善而自無惡。吾既有善,天下之人亦各自有其善,吾既無惡,天下之人亦各自無其惡,此天下之所以多事也。故吾人須反身審察,我果有善否、果無惡否?若果有善,便須根究我此善從何而有,莫是得之聖賢之書,莫是得之父兄之教,莫是得之師友之夾持、風俗之漸染,方得有是善?如此看來,我何嘗有善?既未嚐有善,如何敢求諸人?那百姓家,多因他未曾讀聖賢之書,無賢父兄之教,又無良師友之夾持、好風俗之漸染,如何怪得他無是善;又如果無惡,亦須根究我此惡從何而無,莫是我所居之地既高,賴籍之資又厚,內無仰事俯育之累,外無一切引誘之徒,方得無是惡?如此看來,我何嘗無惡?既未嘗無惡,如何敢非諸人?那百姓家,多因他所居之地既卑,賴藉之資又薄,內有仰事俯育之累,外又有一切引誘之徒,如何怪得他有是惡?凡屬於己者,有善務須看到無,無惡務須看到有;凡屬於人者,無善務須看到有,有惡務須看到無。看之久久,忽然自悟,便能全身藏在恕中,而能喻人矣。

大人通天下為一身,若分別人我太重,則自己心先不平,何以平天下?所謂修身為本者,將此分不平心修去之,乃成其大。譬之植樹者,修去旁枝餘蘖,根本便自盛大,而發榮滋長,足以庇蔭千畝矣。

心為萬物主,其大無對,獨往獨來,無能操者。

問:“如何了生死?”曰:“識得原無生死,便是了。”

問:“知變化之道者,知神之所為。”曰:“即汝一言一動,便是變化。汝能識汝言動處,便是知神之所為。”

有僧辨情辨性,曰:“要曉得情也是性。”(以上四條《秣陵記聞》)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