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泰州學案 卷十一 泰州學案·文端焦澹園先生竑

焦竑字弱侯,號澹園,南京旗手衛人。萬曆己醜進士第一人。京兆欲為樹棹楔,謝以賑饑。原籍山東,亦欲表於宅,改置義田。授翰林修撰。癸巳開史局,南充意在先生。先生條四議以進,史事中止,私成《獻徵錄》百二十卷。甲午簡為東宮講讀官,嚐於講時有鳥飛鳴而過,皇太子目之,先生即輟講,皇太子改容複聽,然後開講。取故事可為勸戒者,繪圖上之,名《養正圖解》。丁酉主順天試,先生以陪推點用,素為新建所不喜,原推者複搆之,給事中項應祥、曹大鹹糾其所取險怪,先生言:“分經校閱,其所摘,非臣所取。”謫福寧州同知,移太仆寺丞。後陞南京司業,而年已七十矣。先生積書數萬卷,覽之略遍。金陵人士輻輳之地,先生主持壇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學倡率,王弇州所不如也。泰昌元年卒,年八十一。贈諭德。崇禎末,補諡文端。

先生師事耿天台、羅近溪,而又篤信卓吾之學,以為未必是聖人,可肩一狂字,坐聖門第二席,故以佛學即為聖學,而明道闢佛之語,皆一一絀之。明道闢佛之言,雖有所未盡,大概不出其範圍。如言:“佛氏直欲和這些秉彝都消煞得盡。”先生曰:“如此是二乘斷滅之見,佛之所訶。夫佛氏所雲不斷滅者,以天地萬物皆我心之所造,故真空即妙有,向若為天地萬物分疏,便是我心之障,何嚐不欲消煞得盡?即如《定性書》‘情順萬事而無情’一語,亦須看得好。孔子之哭顏淵,堯、舜之憂,文王之怒,所謂情順萬事也。若是無情,則內外兩截,此正佛氏之消煞也。”明道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佛所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性,則無矣。”先生曰:“真能知性知天,更說甚存養?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夫存心養性,正所以盡心之功,《識仁篇》所言‘存久自明’是也。若未經存養,其所謂知者,想像焉而已,石火電光而已,終非我有。存養其無翳之本體,無翳乃可謂之存養,安得以存養為翳乎?”明道言:“《傳燈錄》千七百人,無一人達者,臨死不能尋一尺布帛裹頭。”先生謂:“是異國土風是也。”然此千七百人者,生於中國而習異國土風,胡謂乎無乃服桀之服也?先生又謂:“明道歎釋氏、三代威儀,非不知其美,而故為分異。”夫明道之歎儒者不能執禮,而釋氏猶存其一二,亦如言夷狄之有,不如諸夏之無也,豈以三代之禮樂歸之哉!朱國禎曰:“弱侯自是真人,獨其偏見不可開。”耿天台在南中謂其子曰:“世上有三個人說不聽,難相處。”問為誰,曰:“孫月峰、李九我與汝父也。”

論學語

學期於上達,譬掘井期於及泉也,泉之弗及,掘井何為?性命之不知,學將安用?

為惡無礙也,為善豈有礙乎?為善懼有著心也,為惡不懼有著心乎?以彼所托意出禪宗,禪宗無是也。《內典》雲:“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無作無受者,言“於有為之中,識無為之本體”雲爾,未嚐謂惡可為,善可去也。又雲:“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言“分別之中,本無動搖”雲爾,未嚐謂善與惡漫然無別也。

佛氏所言“本來無物”者,即《中庸》“未發之中”之意也。未發雲者,非撥去喜怒哀樂而後為未發,當喜怒無喜怒,當哀樂無哀樂之謂也。故孔子論“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曰“天下何思何慮”,於憧憧往來之中,而直指何思何慮之本體也。

伯淳斥佛,其言雖多,大抵謂“出離生死為利心”。夫生死者,所謂生滅心也。《起信論》有真如、生滅二門,未達真如之門,則念念遷流,終無了歇,欲止其所不能已;以出離生死為利心,是《易》之止其所,亦利心也。然止亦非殄滅消煞之雲也。艮其背,非無身也,而不獲其身;行其庭,非無人也,而不見其人。不捐事,以為空,事即空;不滅情,以求性,情即性。殄滅消煞,則二乘斷滅之見矣。(以上《答耿師》)

吾人應事,雖屬紛紜,乃其樞紐之者,卻是一物。所謂隨事體驗雲者,於紛紜中識取此一物而已。得此入手,如馬有銜勒,即縱橫千裏,無不如意,此顏子之所謂禮也。工夫隻是複禮,能約於禮,則視聽言動頭頭是道,奚繁且勞之慮焉?原憲不識源頭,卻以支派求之,用力愈勤,去之愈遠。何者?人之在道,如魚之在水,疑生智隔,乃覺其離。苟破疑城,即登彼岸,非無疑之外,更有彼岸可登也。(《答陳景湖》)

仕而優即為學,不必離仕求學也;學而優即為仕,不必離學求仕也。優者無困於心,而自得之之謂。(《答人問》)

人之不能治世者,隻為此心未得其理,故私意糾棼,觸途成窒。苟得於心矣,雖無意求治天下,而本立道生,理所必然,所謂正其本,萬事理也。藉令悟於心,而不可以治天下,則治天下,果何以?而良知為無用之物矣。

禮也者,體也,天則也。是禮也,能視聽,能言動,能孝弟,能賢賢,能事君,能交友;可以為堯、舜,可以通天地,可以育萬物;人人具足,人人渾成。所謂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乃其體自如是,非我強與之一也。學者不知目之自視,又為視以視之;不知耳之自聽,又為聽以聽之;不知口之自言,身之自動,又為言動以言動之,此所謂己也。夫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苟率於己,則知識耳矣,意必固我耳矣,何天則之能順乎?

人之性體,自定自息,《大學》之知止,《易》之艮,正論此理,非強製其心之謂也。不然既為神明不測之物,則豈人力所能束縳之?苟其為束而縳之,則亦不可言定,不可言息矣。

問:“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乃日求聖解,而凡情不盡,柰何?”曰:“語非不佳,第所指凡情不同耳。”其人固問,曰:“即聖解是也。安於所傷,則物不能傷,物不能傷,而物亦不傷之。”

《詩》言“徧為爾德”,在“日用飲食”。日用飲食,何人不爾,而獨指之為德?則悟不悟之謂耳。在聖非豐,在凡非嗇,悟之非增,迷之非損。雖然,未有不悟而道為我有者,所謂貴知味也。

性未易知,不得不精思以求之,非隨事體察之謂。知性,則人倫日用不必致力而自當;若本之未立,但逐事檢點,自以為當,隻落世儒義襲窠臼,而於道愈遠矣。

覺字最難說,今人世情略能放下,道理略能分疏,便自謂覺,此猶夢中語耳。若是真覺,無不了了,如睡者醒,眼一開,萬象分明,曆曆皆見,何有漸次?

某往日看世人,無一當意,然隻是自心未穩妥,非幹人事。《淨名經》雲:“仁者心有高下,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若真能致中和者,豈有不位之天地,不育之萬物哉!

答友人問釋氏

王伯安言:“佛氏言無,吾儒豈能加個有?且以出離生死為念,則於無上不免加少意,所以與吾聖人異。”曰:“出離者,人法俱空,能所雙遣,何以言加?”

古雲:“黃、老悲世人貪著,以長生之說,漸次引之入道。”餘謂:“佛言出離生死,亦猶此也。蓋世人因貪生,乃修玄,玄修既徹,即知我自長生;因怖死,乃學佛,佛慧既成,即知我本無死。此生人之極情,入道之徑路也。儒者或謂出離生死為利心,豈其絕無生死之念耶?抑未隱諸心而漫言此以相欺耶?使果毫無悅生惡死之念,則釋氏之書,政可束之高閣,第恐未悟生死,終不能不為死生所動。雖曰不動,直強言耳,豈其情乎?又當知超生死者,在佛學特其餘事,非以生死脅持人也。”

“周茂叔言:‘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如何?”曰:“此言是也。學者苟能知《艮卦》,何須佛典?苟能知自性,又何須《艮卦》也?”

“程伯淳言:‘釋氏說道,如以管窺天,祇是直上去’。如何?”曰:“否。道無上下。”

“伯淳言:‘佛氏直欲和這些秉彝都消煞得盡,然以為道畢竟消煞不得。’如何?”曰:“安得此言?如此是二乘斷滅之見,正佛之所訶也。”

“伯淳言:‘佛有個覺之理,可謂敬以直內矣;然無義以方外。’如何?”曰“覺無內外。”

“伯淳言‘佛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達,豈有是也?”曰:“離下學無上達。佛說種種方便,皆為未悟者設法,此下學也。從此得悟,即名上達。學而求達,即掘井之求及泉也,泉之弗及,掘井奚為?道之弗達,學將安用?”

“伯淳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佛所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性,則無矣。’”曰:“真能知性知天,更說甚存養?盡心知性,所謂明得盡渣滓便渾化是也。存心養性,所謂其次莊敬以持養之是也。即伯淳之言,可以相證。”“然釋氏亦有保任之說,是否?”曰:“古德不雲乎,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伯淳言:‘《傳燈》千七百人,無一人達者,不然何以削發披緇而終?’”曰:“削發披緇,此佛國土風。《文中子》所雲‘軒車不可以之越,冠冕不可以適戎’者也。然安知彼笑軒車冠冕,不若我之笑削發披緇者耶?故老聃至西戎而效其言,禹入裸國,忻然而解裳。局曲之人,蓋不可與道此。”

“伯淳言:‘佛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如何?”曰:“學不能開物成務,則神化何為乎?伯淳嚐見寺僧趨進甚恭,歎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又曰:‘灑掃應對,與佛家默然處合。’則非不知此理,而必為分異如是,皆慕攻異端之名而失之者也。不知天下一家,而顧遏糴曲防,自處於偏狹固執之習。蓋世儒牽於名而不造其實,往往然矣。乃以自私自利譏釋氏,何其不自反也?”

“伯淳言:‘釋氏之學,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且於跡上攻之,如何?”曰:“伯淳未究佛乘,故其掊擊之言,率揣摩而不得其當。大似聽訟者,兩造未具,而臆決其是非,贓證未形,而懸擬其罪案,誰則服之?為士師者,謂乎宜平反其獄,以為古今之一快,不當隨俗爾耳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