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東林學案 卷十三 東林學案·忠端黃白安先生尊素

黃諱尊素,字真長,號白安,越之餘姚人。萬曆丙辰進士。授寧國府推官。強宗斂手,避其風裁。時崑、宣之燄,足以奔走天下,先生未嚐稍假借也。入為山東道禦史。神宗以來,朝中分為兩黨,君子小人遞為勝負,無已時。天啟初政,小人之勢稍絀,會奄人魏忠賢、保姆客氏,相結以製衝主,盡收宮中之權,思得外庭以助己,小人亦欲乘此以一網天下之君子,勢相求而未合也。先生惕然謂同誌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吾儕其無鬩牆以名外侮乎?”無何,阮大铖長吏垣,與桐城嘉善不睦,借一去以發難。先生挽大铖,使毋去,大铖意亦稍轉,而無奈桐城之疏彼也。趙太宰不由谘訪,改鄒新昌於銓部,同鄉台省起爭事權,先生為之調人。江右遂謂新昌之見知於太宰由先生。二憾交作。而給事中傅櫆,故與逆奄養子傅應星稱兄弟,私懼為清議所不容。挺險者乃道之以首功,借中書汪文言,以劾桐城嘉善,逆奄主之,以興大獄。先生授謀於鎮撫劉僑,獄得解。於是而有楊副院二十四大罪之疏,疏之將上,副院謂同誌曰:“魏忠賢者,小人之城社也,塞穴薰鼠,固不如墮城變社耳。”先生曰:“不然。除君側者,必有內授,公有之乎?一擊不中,凶愎參會矣。”疏入,副院既受詰責,而且杖萬郎中,杖林禦史,震恐廷臣。先生謂副院曰:“公一日在朝,則忠賢一日不安,國事愈決裂矣。不如去以少衰其禍。”副院以為然,而遷延不能決也。南樂由逆奄入相,然惟恐人知。使燕、趙士大夫以魏氏為愧。嘉善因其大享不至,將糾之。先生曰:“不可。今大勢已去,君子小人之名,無徒過為分別,則小人尚有牽顧,猶有一二分之救也。”嘉善銳意欲以擊外魏,與楊副院擊內魏為對股文字,不深惟先生之言。南樂喟然歎曰:“諸公薄人於險,吾能操刀而不割哉?”遂甲乙其姓名於宦籍之上,惎其宗人魏忠賢曰:“此東林黨人,皆與公為難者也。”逆奄奉為聖書,終嘉宗之世,其竄殺不出於此。晉人爭巡撫,先生語太宰曰:“秦、晉、豫章,同舟之人也,用考功而豫章之人心變,參卹典而關中之人心變,再使晉人心變,是一鬨而散之局也。”陳禦史果劾嘉善,以會推狥其座主,中旨一出,在朝無留賢矣。凡先生憂深慮遠,彌縫於機失謀乖之際,皆先事之左券也。先生三疏劾奄:第一疏在副院之先,第二疏繼副院而上,第三疏萬郎中杖後。清言勁論,奄人發指,則曰:“此諫官職分事,不以為名高也。”乙醜出都門,曹欽程論之,削籍。其冬訛言繁興,謂三吳諸君子謀翻局,先生用李實為張永授以秘計。逆奄聞之大懼,刺事至江南四輩,漫無影響。沈司寇欲自以為功,奏記,逆奄曰:“事有跡矣!”逆奄使人日譙訶李實,取其本去,而七君子被逮。蓋汪文言初番之獄,群邪定計,即欲牽連左、魏二公,相隨入獄,不意先生能使出之,故於諸君子中,意忌惟先生,以為必為吾儕患。訛言之興,亦以是也。丙寅閏六月朔,賦詩而卒,年四十三。

先生未嚐臨講席,首善之會,謂南臬曰:“賢奸雜遝,未必有益於治道。”其風期相許者,則蕺山、忠憲、忠節。萬裏投獄,蕺山慟哭而送之,先生猶以不能濟時為恨。先生以開物成務為學,視天下之安危為安危。苟其人誌不在弘濟艱難,沾沾自顧,揀擇題目以賣聲名,則直鄙為硜硜之小人耳。其時朝士空疏,以通記為粉本,不複留心於經學。章奏中有引繞朝之策者,一名公指以為問,先生曰:“此晉歸隨會事也。”凡五經中隨舉一言,先生即口誦傳疏,瀾倒水決,類如此。

懷謝軒講義

格物是格出至善所在,若作名物象數,則是借外以廓內矣。知原是性中一點睿體,但因格物而開拓融化,無纖毫遮塞處便是。

天豈有命?生而炯炯不味者,是合下生來,箇箇是聖賢,再沒有命之以凡庸者。從此率之,不加不損,隻依他出來。蓋天命之體,貞而靜,率者不起知,故不生紛擾,這便是貞靜之妙。戒懼慎獨,便著主靜率性之工夫也。修者就自家做出來的,將來做法程,非另有修也。

未發之中,渾淪無際,停毓無窮,此即水涸木落,無聲無臭之地,神明變化,都不外此橐籥。已發者,天下而此一性,天下而此一率,夫婦猶是,聖人猶是,更無俶詭變幻於其間,豈不謂達道?中者未發之性,和者已發之性,性無動靜,中和之名,因動靜而分。若言未發為性,己發為情,分明性有動靜矣。

世風日下,如江河競注,而自古至今,此理猶在人心,“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謂此也。

問“天地位,萬物育”。曰:“天地無日不位,萬物無日不育,隻為人心失卻中和之體,天地雖大,若容不得我,萬物雖眾,隻覺多我一人,知此則知位育。”

不是欺人方是偽,凡所行而胸中不能妥貼,人不見其破綻處,豈不是偽?

一貫,不必說得玄遠,淺言之,如世之機械變詐,亦有時節通行得去,便有時節不可通行得去,如何貫得?是故一貫者,其惟誠乎!

觀過知仁,故知其不善,所以明善。

孟子知言,全將自己心源,印證群迷。吾心止有一常,人自去分立門戶,分蹊別徑,都從常心中變出許多鬼魅魍魎相。知言者,但把常心照証,變態無不剖露。知得人心,亦止知得自己心,知得群心之變,亦止養得吾心之常。

心不受變,而術則變,如學術流為申、韓,此心不得不歸於慘酷;治術流為雜霸,此心不得不向於殺伐。戰國時人,學皆刑名,治皆誅殺,都被術所弄壞,乃轉而歸咎仁之不若人。故孟子特地拈出本來此心,人人圓滿,但是一日之造端,便判終身之趨向,即夫子“習相遠”之說也。

說箇信果,定是未言未行之先,先著一番心了。大人未言,那見有當信之理?未行,那見有當果之事?任他危言遜言,旁行正行,再沒有不中於則者。義有準而心無著也。

感遇聚散,佛氏視之,皆太虛中遊氣紛擾,與性體一毫不相妨礙,儒者則皆是我本根發出枝葉,無一件是假。

心體無盡,凡天地間所有之事,古今來所有之功,聖賢接續盡之,豈能盡得?

陽明先生答陸元靜無妄無照之論,蓋本之佛書。佛書言妄心即真心影像,妄本無妄,以有感故,感亦無感,以能照故。若是,則照妄之心,即是無妄之心,雲何複得有妄心?心本無妄,以無照故謂之妄。今指為真心之影像,畢竟影是形生,像隨鏡見,推不得是鏡以外事。今欲卻妄而完真,安得逃影而滅像乎?

佛氏言心無常,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念念生滅不停也。此儒者之所謂妄心也。而佛氏正以顯此心之性空,妙理即謂之真如不動。此蓋有見於流行,無見於主宰,以其常動而謂之不動,非真不動也。《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佛氏所缺者,至德也。公都子所言“性無善無不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三說,總是一說。不觀之佛書雲:“性無善惡,能生善惡。”又雲:“善惡同以心性為性,若斷性惡,則斷心性。”性不可斷,故性善性惡皆不可斷,既不可斷,則是性有善惡也。若雲“性本無性,性亦非性”,畢竟有箇生善生惡者在,則是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也。

佛法先要人信心,蓋佛法示人本是種種可疑。於此教人盡行奪下整身,跳入其中,豈不立地成佛?何必更假修為?若吾儒亦是穿衣吃飯,夏葛冬裘,見成道理,伸手便見,率之即是,體之即存。故不必言信,無疑非信;不必言悟,無修非悟。

釋氏言宗心,言妄心,謂常住不動之真心為宗,緣起者為妄。其實所謂常住不動者,空而已矣;緣起而流行者,天地萬物皆野馬塵埃也。但不足以礙我空體,與空體截然不相粘合。吾儒則就此野馬塵埃之中,流行而不失其則者,乃是常住不動之真心,故其名則同,而所指實異也。

宗伯吳霞舟先生鍾巒

吳鍾巒字巒稚,號霞舟,武進人也。崇禎甲戌進士。先生弱冠為諸生,出入文社,講會者四十餘年,海內推為名宿。以貢教諭光州學。從河南鄉舉登第,時年已五十八矣。授長興知縣。閹人崔璘榷鹺,以屬禮待郡縣,先生不往。降紹興照磨,量移桂林推官。南渡,陞禮部主事,未上而國亡。閩中以原官召之,上書言國事,時宰不悅。先生曰:“今日何等時?如某者更說一句不得耶?”出為廣東副使。未行而國又亡。遁跡海濱,會時自浙至中左,建國以一旅奉之。二三人望,皆觀望不出。先生曰:“吾等之出,未必有濟;然因吾等之不出,而人心解體,何以見魯、衛之士?亦惟以死繼之而已。”起為通政使。及返浙海,先生以禮部尚書扈蹕,所至錄其士之秀者為弟子員,率之見於行朝。仆仆拜起,人笑其迂,先生曰:“此與陸君實舟中講《大學》‘正心’章一例耳。”後退處補陀,聞滃洲事亟,先生曰:“昔者吾友李仲達死奄禍,吾尚為諸生,不得請死;吾友馬君常死國難,吾為遠臣,不得從死;閩事之壞,吾已辭行,不得驟死。吾老矣,不及此時此土,死得明白幹淨,即一旦疾病死,何以謝吾友,見先帝於地下哉?”複渡海入滃洲。辛卯八月末,於聖廟右廡設高座,積薪其下,城破,捧夫子神位,登座危坐,舉火而卒,年七十五。

先生受業於涇陽,而於景逸、玄台、季思皆為深交,所奉以為守身法者,則淇澳《困思抄》也。在長興五載,以為差足自喜者三事:一為子劉子弔丁長儒至邑,得侍杖履;一為九日登烏膽山;一為分房得錢希聲。所謂道德文章山水,兼而有之矣。先生嚐選時文名士品,擇一時之有品行者,不滿二十人,而某與焉。其後同處圍城,執手慟哭,某別先生,行三十裏,先生複棹三板追送,其語絕痛。薛諧孟傳先生所謂“嗚咽而赴四明山中之招者”,此也。嗚呼!先生之知某如此,今抄先生學案,去之三十年,嚴毅之氣,尚浮動目中也。

霞舟隨筆

人生隻君、親兩大本,凡日用應酬,宗族眷屬,無不本於親,本此之謂仁。凡踐土食毛,事上臨下,無不本於君,本此之謂義。

人隻除了利根,便為聖賢,故喻利喻義,分別君子小人。小人所以喻利,隻為遂耳目口鼻之欲,孟子所以說“養其小體為小人”。試想此天之所以與我者八字,直將此身立在千仞岡上,下視養口體物交物一班人,渺乎小哉!真蠛蠓一世矣。

有伊尹之誌則可仕,不則貪位慕祿之鄙夫而已矣,不可與事君也;有顏子之樂則可處,不則飽食閑居之小人而已矣,未足與議道也。

士大夫為盜賊關說者,是即盜賊,為倡優關說者,是即倡優。

或問:“當此之時,何以自處?”答雲:“見危臨難,大節所在,惟有一死。其他隨緣俟命,不榮通,不醜窮,常養喜神,獨尋樂處,天下自亂,吾身自治。《履》之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玩之可得守身法。”

當此之時,惟見危授命,是天下第一等事。不死以狥社稷,成敗尚聽諸天,非立命之學也。

當此之時,避世深山,亦天下第一等事。徼幸以就功名,禍福全聽諸人,非保身之道也。

錢啟新先生雲:“後生小子,但有向上根器,須忘年以交,接引入道,不必羅致門下。”

張二無至京師,宜興餽以人參,不受,宜興不悅。二無告以籌邊禦寇,宜興諧之曰:“但主心一轉,天下自治,他可置勿道也。”二無遂力求去。

顏壯其為孝廉時,裏人有跪訴者。既去,移晷追還,為下一跪。裏人駭問何故,曰:“頃汝下跪,我立而扶之,思此終覺不安,故跪還汝耳。”

友雲:“求長生當除妄想。”曰:“求長生獨非妄想耶?”

君子小人之辨,在人臣當泯其圭角,在人主當見得分明。

天地之間,隻有陰陽二氣,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此之謂《易》。天地間一切,目可得見,耳可得聞,言可得傳,躬可得行者,皆道之用也,皆象也,數也。故聖人立象以盡意,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變。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不可得而見,不可得而聞者,道之體也。立象而意盡於其中,故曰“君子之道費而隱”者,用也。隱者體,聖人惟恐人索之於隱,隻言用不言體。《易》之六爻皆用也,故曰“用九”,曰“用六”。用九而六其體,故曰“見群龍無首”,天德不可為首,用六而九其體,故曰“利永貞”,以大終。

天地隻有一乾,伏羲原初隻有一畫,坤之偶即一畫而分之,非另有第二畫也。

《坤》之中斷處,正是坤之虛處,所以順承天也。《乾》貫乎中矣,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一直撐天柱地,一方周徧四隅。中字從直從方口,可兼內外二義。

他卦之上,為極為變,惟《鼎》與《井》,終為成功。《井》以養民,《鼎》以養賢,《井》以水,《鼎》以火,水火飲食之道也。

故觀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須將喜怒哀樂發而不中節處克盡,才觀得。

子貢聞道,顏子以下一人,隻文章性道二語,括盡《中庸》費隱之旨。

問:“朝聞道,所聞何道?”答:“隻看下句。”

入道者,當於天親一脈不可偽為處竭情,此文介真實見道語。人情之同處,即本心。人謂隨處體認天理,愚謂隨處體貼人情。靜虛二字上,不容加一道字,一念不起時,一物不著處,參得消息,當是朝聞。

人身常定常靜常安,氣息自調,每有意調息,反覺氣息轉粗,可見正助之害。

見危授命,不要害怕,見利思義,卻要害羞。

事父母能竭其力,一生之力,無一毫不為父母用者,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此力才竭。

君子一生,汲汲皇皇,隻這一件事,故曰好學。

北辰是天之樞紐,中間些子不動處,仍不是不動,隻動處還在元處。

今日會講,各人須細細密察,為文學而來乎?為理學而來乎?為道學而來乎?為文學來,不過學業上討些悟頭,這不中用;為理學來,研窮意義,亦是訓詁學究伎倆,也不中用;為道學來,實踐躬行,才有中用。這便是所安。又為先生而來乎?為聖賢而來乎?為自己而來乎?為先生而來,先生有出山時節,這靠不得;為聖賢而來,聖像有不懸時節,聖人之書有不對麵時節,亦靠不得;為自己而來,立誌在身心命,這才靠得。這便是所安。此是君子小人親筆供狀。

言顧行,行顧言,今人之言,大抵勦襲之言,今人之行,大抵趨逐之行,自己一毫不與其間,此之謂不相顧。

知隻在心地上明白,不在義理見聞上誇張。

張二無雲:“無諂無驕,未免在境上打點,自己未有實受用在。一經夫子指點,使覺本地風光,時時現前,非心地上打掃十分潔淨,何以有此切磋琢磨?正是樂與好禮得力處。子貢見到此,直能因苗辨種,飲水知源,三百篇皆無字之經矣。故夫子許以言《詩》,告往知來,正與《大易》數往知來,不隔一線。”

二無雲:“《詩》之為用,自閨房靜好,以至郊廟登歌,其人自耕夫遊女,以至藎臣哲後,其事自檃括蟲魚草木,以至感格天地神明,真是無隱不披,無遠不屆,卻隻人人一點不容已之思耳。思起處,原無邪,緣染而後有邪,隻用此無緣染之思,抽引不盡,何止充天塞地?”

心本是仁,非是二物,私欲引去,心便違仁,私欲既無,心原是仁。

郎中華鳳超先生允誠

華允誠字汝立,別號鳳超,無錫人。天啟壬戌進士。授工部主事,告歸。崇禎己巳,補任轉員外郎,調兵部。上疏言:“國家罷設丞相,用人之職,吏部掌之,閣臣不得侵焉。今次輔溫體仁,塚臣閔洪學,同邑朋比,驅除異己,閣臣操吏部之權,吏部阿閣臣之意,庇同鄉則保舉逆案,排正類則逼逐講官。”奉旨回話,因極言其罪狀。又言:“王化貞宜正法,餘大成在可矜。”上多用其言。體仁、洪學雖疏辨,無以難也。尋以終養歸。南渡,起補吏部,署選司事,隨謝去,在朝不滿一月。改革後,杜門讀《易》。越四年,有告其不薙發者,執至金陵,不屈而死。

先生師事高忠憲,忠憲殉節,示先生以末後語雲:“心如太虛,本無生死。”故其師弟子之死,止見一義,不見有生死,所以雲本無生死。若佛氏離義而言無生死,則生也為罔生,死也為徒死,縱能坐脫立亡,亦是弄精魂而已。先生居恒未嚐作詩,蒙難之春,為二律雲:“緬思古則企賢豪,海外孤臣嚥雪毛,眼底兵戈方載路,靜中消息不容毫。默無一事陰逾惜,愁有千端枕自高,生色千秋青史在,自餘誰數卻勞勞。振衣千仞碧雲端,壽殀由來不二看,日月光華宵又旦,春秋遷革歲方寒。每爭毫發留詩禮,肯逐波流倒履冠,應盡隻今祈便盡,不堪回首問長安。”是亦知死之一證也。

中書陳幾亭先生龍正

陳龍正字惕龍,號幾亭,浙之嘉善人。崇禎甲戌進士。授中書舍人。戊寅,熒惑守心,先生一言“民間死罪,細求疑情”,一言“輔臣不專票擬,居恒則位置六卿,有事則謀定大將。”己卯十月,彗星見,先生進言曰:“事天以實不以文,臣更進之曰:事天以恒不以暫。何為實?今日求言恤刑之實是也。何言恒?自今以後弗忘此求言恤刑之心也。”其年十一月,上將郊天,先生請正郊期。“古帝王郊天,不用至日,《家語》孔子對定公曰:‘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以上辛。’《郊特牲》曰:‘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王肅曰:“周之郊祭於建子之月也。用辛日者,以冬至陽氣新用事也。’臣謹按上辛,謂日至之月,第一辛日,如冬至在十一月下旬,則用仲辛,冬至在十一月初旬,本月無辛,則用十月下旬。如崇禎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辛巳冬至,宜十八日辛未郊也。”上命諸臣議。先生又上《郊祀攷辨》,上從之,以辛巳南郊。明年乞休,不允。壬午上言:“勦寇不在兵多,期於簡練,殲渠非專恃勇,藉於善謀。所雲招撫之道,則更有說,曰解散,曰安插。解散之法,仍屬良將,安插之法,專委有司。賊初淫殺,小民苦賊而望兵,兵既無律,民反畏兵而從賊,至於民之望賊,而中原不可收拾矣。”及墾荒之議起,先生曰:“金非財,惟五穀為財。興屯不足以生穀,惟墾荒可以生穀。起科不可以墾荒,惟不起科可以墾荒。五穀生則加派可罷,加派罷然後民生可安。”上以先生疏付金之俊議之。甲申正月,左遷南京國子監丞。國變後,杜門著書。未幾卒。先生師事吳子往誌遠、高忠憲,留心當世之務,故以萬物一體為宗,其後始湛心於性命,然師門之旨又一轉矣。

學言

最初最簡最盡,一盡於太極,再盡於陰陽,三以下不能無遺矣。羲畫最盡,發揮其最初也。後聖有言,皆發揮於圖畫之後者也,故曰:“言不盡意。”聖人欲使反其初,觀其盡者,又曰:“予欲無言。”人心惟寂然不動,斯太極矣乎?寂無不藏,感無不通,彼空虛者,其以為有,不能生陰陽萬物之太極也。質無常存,氣無常分,開非始有,混非終無,有無從不相離,故不言二之。是以言之有無二,視天下之物無不二,人我二矣,心亦二矣,體用二矣,切而生死亦二,浮而得喪毀譽亦二,二之所從來遠矣。

日無定中,月無定滿,人無定強,方至即行,長極即消,斯須不得留,留則有息矣。人形氣不得不衰也,心不得不自強也。形氣似月,心似日。

天地自不滿,生天地之中者疇能滿?諸山川無全吉,人形無全美,世福無全享,極之唐、虞,不能使朝無孔壬,野無矜人,古今亦無全治,惟堯、孔心德居其全爾。不可全者物,而眾求之,可全者德,而莫之求,惑矣夫!

天授人性,其有形以後,天人疏而親,隔而通之際乎?天,主上也;人,臣庶也,性,職事也。奉職循理,謂之忠良,曠厥職而朝夕致禮焉,明主聞之,以為忠乎?媚乎?

止者心之常,艮背亦止,行庭亦止;靜者太極之常,生陰亦靜,生陽亦靜。主靜者,艮止之義乎?心合於艮之謂太極矣!

心載性而宰身,然性視心則心奇矣,惟性最庸,故學不從心而從性。身視心則心微矣,惟身斯顯,故學不本正而本修。其從性也,照異端之病也;其本修也,坊百世之逃也。

返百慮於何慮,學問之道;不知其道,反益其慮。化有事為無事,經濟之道;不知其道,反生其事。

睹聞道以無妄念為候。妄念因於嗜欲,嗜欲因於有身。嗜欲無味,無足想矣;物物有然,無容想矣。忽若有見,而念起不禁者,悟與?思誠者,自反之謂也。主於自得,不期誠而誠,主於得名,不期偽而偽。

不信天則學無柄,小毀小譽,小得小失,目前相遇,莫不旁皇焉。學至於惟有天知,則陟降於帝庭,與太極存矣;功至於惟有天知,則朝市屢變,傳家之事不變矣。一得焉,恐人不知;微勞焉,恐人不感,是誠何心哉?

凡人者,自為一人而已矣;仁人者,天下之心。心覺一身之屙癢,仁人覺天下之屙癢。覺之故安之。未能安天下,且安目前,無安之之權,且使有權者動念於求安。安之心不可不自我存,安之績不必自我成。

法今傳後,其與人為善之心乎?天下法之,天下皆善人矣;後世傳之,後世皆善人矣。舜之所樂,其在茲乎?我可法,我可傳,則品尊而名貴,是雖有懿行,猶己私也,去鄉人幾何?憂不如舜,憂不能使天下後世同歸於善也,詎憂無舜之令名。

司馬徽有言,“識時務者,在乎俊傑。”天下先務,時時各異,孰為大本?孰為大端?溯觀往事,人所既為,我則暸焉。方當吾世,從何入手?而茫然不識者,皆是也。

取四三年來之治機,治今之天下,未必合者,而況遠昔哉!

成心之去難矣哉,成心之害深矣哉,一懷成心,所觀得失,皆不複中,非必愛之憎之也。力除愛憎,設為虛衷,而成心隱隱據其中而主之,我自以不關成心也,其實推之不能去也。

立言有六禁:不本至誠勿言,無益於世勿言,損益相兼勿言,後有流弊勿言,往哲已言勿襲言,非力所及勿輕言。

我與天下後世之感通,猶兩人相覿爾。我愛彼,彼亦愛我否?即覿麵交疏,我惟見有身,天下亦烏知有我?鄉人之所以草木同腐也。我孜孜為後世計,後世孰能忘之?聖賢所以長生於人心也。

有明之盛,道至醇深者,薛、高二子而已。薛子危而免,高子遂及。不以時耶?不以爵耶?宋六子,其一不受爵,其五不居高爵。

國朝人才,自王文成而下,無若楊忠湣,養其身以有為,六律可明可製。

問三楊,曰:“文貞德業最盛,孳孳為民,無赫赫功,是足貴也。”弘治三臣,曰:“弇州記允矣。”周忠介,曰:“介矣哉!手綰銓衡,居不蔽風雨,田數十畝,其死也,則幾傷勇乎?其有恥不與黨之心乎?規免而忠介不免,命也夫。”問楊忠烈,曰:“烈矣哉!然激寺禍者,夫夫也。自昔狐鼠以格主去,以慧術去,有一疏顯攻之而去者乎?不去禍斯烈矣。”

上士貞其身,移風易俗;中士自固焉爾矣;下士每遇風俗,則身為之移。

堯、舜以來,隻說教字,從不曾說著學,至傅說乃極說個學之益出來。尼、思以前,隻說性字,從不曾說著理。至孔子方言“窮理”,孟子又雲“心所同然者理”,說個理字出來。此二字,便為千萬世宗主。

言生生,可以該衝漠無朕;言衝漠無朕,或反以晦生生。盡有恬靜之士,談及民生利病,即俏然不顧,非惟不顧,且將阻人。蓋其恬靜中,與世間痛癢全相隔斷。豈知所謂衝漠無朕,正欲於一相不立之處,體認出萬物一體端倪耶!若人我隔絕,則其養高習靜,反隱隱養成一段殺機。古來那有此秦、越學問?今日言學,隻提箇生字。

學者須得為萬世開太平意思,方是一體,方有隱居工夫。不然,一生巖居川觀,豈便無事可做?但雲獨善其身,亦覺與世隔絕。須識獨善中,原有兼善事業,但目前不甚著明,隻觀百世而下,所法所傳,總是堯、舜、仲尼意思。大行窮居,當時事業,略有分別,久久決無分別。有分別之日短,無分別之運長。念頭從萬物一體處起,工夫隻在修身。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二語是孔、孟提出道學大原,恐人不知如何用力,所以又說“明明德”許多條目。然隻看“欲明明德於天下”一句,已將念頭工夫合總說完。後世學問,不本諸好生之心,許多清高靜寂,長厚儉樸,一切盛德芳名,都隻從一身上起,縱做得完完全全,無些子破綻,終非知道。無他,念頭起於自身,工夫反在外麵,總隻顛倒了。

一部《論語》,皆說學問事,惟是知也,直指出心體來。皆說做工夫事,惟天何言哉,直指出道體來。皆說生前事,惟朝聞夕可,直指出到頭結果處來。說心體,明是不倚見聞矣,終不教人廢學問;說道體,明是節節現成矣,終不教人不做工夫;說到頭結果,明是心同太虛,事業皆浮雲矣,終不教人虛想像死後光景。步步踏實,乃得絕塵而奔。斯人為徒,乃得侔天而遊。味此三則,任是特地靈慧,無礙辯才,劈空提醒,未有出於其外者也。異端拈出神奇妙理,在聖人止是平常;異端喝出驚怖大事,在聖人止是作息。故使驚者不解,解者不驚。

“在人身,如何是天載?”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此人身中無聲無臭處也。但於義理熟之,莫從天載上虛想,要犯好知不好學之蔽。”

所性分定,人人盡然。仁義禮智根於心,惟君子能之。栽植非一日矣,若以不加損獨歸君子,便不識所性。

曾子傳一貫,不言一貫,而言絜矩,其義一也。在道則言一貫,在天下則言絜矩,此矩即“從心所欲”之矩。聖人不必言絜,絜之則是忠恕,其於學者最有把捉。湯、武反之,亦是絜矩。

道一而已矣,中一而已矣,中不可見,見之於和。自昔聖人之作用,舉八元,屏四凶,皆和也。何事是中?惟和則發揮出中字來。中無可言,言之以庸。自昔聖人之日用,勉不足,慎有餘,皆庸也。何物是中?惟庸則形狀出中字來。博厚高明,結以天之所以為天不及地也;溥博淵泉,結以配天不及地也;知化育,結以浩浩其天不及地也。無他,天一而已矣,地止是天中之凝聚處,在彼則觀和與庸而中見,在此則言天而地見,指點之法,相反而通。

大舜所至成都,孔、孟育英才,太丘、幼安之徒,鄉裏薰其德,士善其身,未有以獨善終者也。對天下而雲耳,德不孤,人必有以應我,善無獨,我必有以成人。

朱子知行並進,何嚐不重覺悟?隻似多卻推駁象山一番。然非自為,為後世也。象山立身實無可議,陽明大類之,無忝躬行君子,隻多卻推駁朱子一番。顏、曾、木、卜,同在聖門,親領德旨,其用功得力處,何嚐不小異?使當時必欲相同,亦成聚訟矣。大抵學問,隻怕差,不怕異。入門不妨異,朝聞夕可歸宿必同。用力不妨異,設誠致行,起念必同。

問:“聖賢效法天地,亦有時拗過天地否?”曰:“夷、齊不食周粟,當時天運悉已歸周,兩人欲以隻身撐住乾坤。元時,上天命之入主中國,而金華四子沒身泉壤。一則拗之於天運之初遷,一則拗之於天運之久定,此太極之不隨陰陽者,故人心為太極。”

孔子憂學之不講,不知是如何講法?孟子直發揮出來,有箇詳說,有個反說。詳即如今辯論,反則是體認天理,躬行亦反說也,默識亦反說也。古人辯論,惟恐體認或誤,故須辯之。今人雖反說到至精至微處,隻是說話。然則且莫講學,先體貼孔、孟講說二字。

理欲並竅於人心,饑食渴飲,非其一端乎?知味得正,斯理矣;甘而失正,或醉飽溢量,斯私欲矣。一事一念莫不有利善介於其間。危如之何?凡言危者,得失存亡之關也,若以私欲為人心,則已失已亡,豈直危而已哉?道心即人心之得其正者,與不正止爭些子,非必如一黑一白,相反而易辨也,故曰“惟微”。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