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東林學案 卷三 東林學案·禦史錢啟新先生一本

錢一本字國端,別號啟新,常州武進人。萬曆癸未進士。授廬陵知縣。入為福建道禦史,劾江西巡按祝大舟,逮之,貪風始衰。又劾時相假明旨,以塞言路。請崇祀羅文毅、羅文恭、陳布衣、曹學正。已而巡按廣西。皇太子冊立改期,上言:“自古人君,未有以天下之本為戲,如綸如綍,乃展轉靡定如此者。一人言及,即曰此激擾也,改遲一年。屆期而又有一人言及,又曰此激擾也,複遲二三年。必使天下無一人敢言,庶得委曲遷延,以全其昵愛之私,曾不顧國本動搖,周幽、晉獻之禍,可以立睹。”疏留中。踰四月,給事中孟養浩,亦以國本為言,內批廷杖,並削先生籍。歸築經正堂以講學。東林書院成,與顧端文分主講席。黨禍起,小人以東林為正鵠,端文謠諑無虛日,而先生不為弋者所篡。先生之將歿也,豫營窀穸,掘地得錢,兆在庚戌。賦詩曰:“庚戌年遙月易逢,今年九月便相衝。”又曰:“月朔初逢庚戌令,夬行應不再次且。”如期而逝。蓋丁巳年九月,月建為庚戌也。天啟二年壬戌,贈太仆寺少卿,予祭一壇。

先生之學,得之王塘南者居多。懲一時學者喜談本體,故以“工夫為主,一粒穀種,人人所有,不能凝聚到發育地位,終是死粒。人無有不才,才無有不善,但盡其才,始能見得本體,不可以石火電光,便作家當也。”此言深中學者之病。至謂“性固天生,亦由人成,故曰成之者性。”夫性為自然之生理,人力絲毫不得而與,故但有知性,而無為性。聖不能成,愚不能虧,以成虧論性,失之矣。先生深於《易》學,所著有《像象管見》、《象鈔》、《續鈔》。演九疇為四千六百八爻,有辭有象,占驗吉凶,名《範衍類》。儒學正脈,名《源編彙編》。錄時政名《邸鈔》。語錄名《黽記》。

黽記

聖門教人求仁,無甚高遠,隻是要人不壞卻心術,狂狷是不壞心術者,鄉願是全壞心術者。

稜角多,全無渾涵氣象,何以學為?

毋信俗耳庸目,以是非時事,臧否人物。

人分上是非好醜,一切涵容,不輕發露,即高明廣大氣象。朱子曰:“人之情偽,固有不得不察,然此意偏勝,便覺自家心術,亦染得不好了也。”

在聖人分上說,無二而非一;在凡人分上說,無一而非二。時時處處,因二以求其一,便是學的頭麵。

性體不現,總是血氣用事之夫。

聖賢所謂無,無聲臭耳,非無天載也;無思無為耳,非無易也;無伐無施耳,非無善勞也。

操有破有載之心,以立於世,何時滾出太極圈來?

動而未形,有無之間,不是未形與形交界處,亦不是有無過接處,動之著為已形,為念為慮;動之微為未形,為意為幾。誠意研幾慎獨,異名而一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心事無兩,不於事外正心,不於心外有事,心事打成一片,此所以為集義。必有事焉而又正心,必無事焉而唯正心,皆襲皆取。

心,三才主宰總名。天地之心,天地之主宰;人心,人之主宰。隻單以人言心,一而不三,便危。通天地人以言心,一而三,三而一,便微。別無兩心。謂人心道心,八字打開,謂道心為主,人心聽命。謂性是先天太極之理,心兼後天形氣,性是合虛與氣,心是合性與知覺,俱要理會通透。

以三才言,生理性也;以三才言,主宰心也。一而不三無主,心非其心矣;一而不三不生,性非其性矣。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心性不合一,都無根。其心三月不違仁,心與仁不合一,都是違。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心矩不合一,都是踰。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則心存,不仁則亡。禮則心存,無禮則亡。若曰存之於心,而不忘仁禮,皆心中之磈礧物矣。

同此一息之時,同此一息之氣,有以之生,有以之死,有以之存,有以之亡,便見生死存亡,隻一氣恁地滾出不窮的,又見物各一極,斷然不相假借的。

聖學率性,禪學除情,此毫釐千裏之辨。

聖賢教人下手,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異端教人下手,芟柞荑稗,謂了妄即真,恐天下並無荑稗去,就有五穀熟之理。

卦必三畫,見得戴天履地者人。非是以一人為人,必聯合天地而後為人。

藏身於恕,身藏恕顯,身化為恕。藏心於密,心藏密顯,心化成密。藏恕中有身可藏,是恕又有內,安得為恕?若密中有心可藏,是密又有內,安得為密?

迦文丐首也,坐談虛空,誰為生養?隻得乞。以乞率人,廉恥喪盡。是以凡涉足釋途者,廉隅都無可觀。

不可以知為識,亦不可以徧物之知為格物。

告子曰“生之謂性”,全不消為,故曰:“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此即禪宗無修證之說,不知性固天生,亦由人成。故曰“成之者性”,又曰“成性存存”。世儒有專談本體,而不說工夫者,其誤原於告子。

萬物皆備,我也;體物不遺,心也。離物言我,失我遺物,認心失心,單言致知,亦是無頭學問,須從格物起手。

不見頭腦之人,盡饒有定靜工夫,如池沼之水,澄靜無汩,豈不號為清泉?然終不稱活水。

朱子於《四書集註》,悔其誤己誤人不小,又欲更定本義而未能。後人以信守朱說為崇事朱子,此徒以小人之心事朱子耳。

孟子說求放心,求仁也,不仁則心放,仁則心存。後學忘源失委,以心為心,而不以仁為心,知所以求心,而不知所以求仁,即念念操存,頃刻不違,隻存得一箇虛腔子耳。豈所以為心哉?

本物於身之謂格,性地有覺之謂學。

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學不在踐履處求,悉空談也。

如不長以天下國家為一物,即此混然中處之身,皆絕首截尾之朽株,斷枝殘柯之末枿已,而安得謂之有本,而能以自立?

寂然之先,陰含陽意,與知為一。感物之後,陽分陰意,與知為二。若是真意運行,即意即知,即運行,即明照。若是妄意錯雜,意自意,知自知,意雖有妄,知定不昧。意屬陰,知屬陽,陽主得知,陰主得意,此欲誠其意,所以必先致其知。

先須開闢得一箇宇宙匡郭,然後可望日月代明,四時錯行於其中。故不格物而求致知意誠者,無之。

心意才暴戾,便似於乾坤毀傷了一番,便似於父母忤逆了一番,隻此便是莫大罪惡了。

全其生理之謂生,戕其生理之謂死,人實有生死,不得謂之無生死。

際天蟠地,皆人道也,特分幽明而謂之人與鬼神耳。

擊而火出,見而惻生,皆凡庸耳,非所以論君子。

喜怒哀樂,平常隻從情上生來,即未喜未怒未哀未樂,全是徧,全是倚,不得謂之中,此處切須體究明白。

後生小子,但有向上根器,直須忘年下交,以致誘掖獎與之意。若要羅致門下,便屬私心,不足道也。

四端隻是果芽,若不充長,立地成朽。

常人耳目汩於睹聞,性體汩於情識,如病瘧漢,隻為未發是病,故發時皆病。

凡任情狥情之夫,別無所謂未發之中,以喜言,如喜在功名,眠裏夢裏俱功名;如喜在富貴,眠裏夢裏俱富貴。即寂然泯然之中,固不勝其偏於喜,倚於喜,安有所謂喜之未發乎?喜怒哀樂之未發,太虛之天體也,學者殊未易有之於己!

不知性,無心可盡;不養性,無心可存。

養得血氣極和極平,終血氣也,除是重新鑄造一過。把陰陽五行俱抹殺光,光要尋得太極出來,天下無如此學問。徒遏欲,非所以存理,長存理,乃所以遏欲。

不從格上起程,俱歧路也。種樹尋根,疏水尋源,其格乎?

思慮未起,鬼神莫窺,與天下莫破同意。有可破,則有可窺,而鬼神之所不佑,已在此矣!

有涵養未發工夫,立腳在太極上,未發已發,雖千路萬路,隻是一路。故曰獨。無涵養未發工夫,立腳在二五上,未發已發,俱不是一路了。未發陰陽雜揉,已發善惡混淆,已不得謂之獨矣。又安所致其慎乎?

十二時中,看自家一念從何處起,即檢點不放過,便見功力。

古人為宗廟以收魂氣,死亡且然,矧於生存?一無所收,則放逸奔潰。釋收於空,老收於虛,與博弈類。聖人本天,天覆地載,天施地生,心之所也。學以聚之,收於學也。故曰“悠久無疆”。

外麵隻管要粧點得好看,便是的然而亡的路頭。

仁義禮智,孤行偏廢,皆屬氣質,君子有弗性焉。

主宰心也,道理性也,主宰無非道理,道理以為主宰,言心更不消言性,言性亦不必言心。若但能為主宰,而有非其道理,其何可以為心?此聖賢心性雙提,言性必根心、言心必合性之大旨。人知由男女搆精而生,不知由天地絪縕而生,是以多以人為心,而不克以天地為心。所謂人心道心者,人心以人為心也;道心以天地為心也。天人無二,不學便都歧而二之。

開闢得一個天覆地載規模,心量方現;充拓得一個天施地生氣象,性量方現。

程、朱一脈相承,在居敬窮理。居敬本《中庸》之以戒慎恐懼為始,窮理本《大學》之以格物致知為先。

識者坤藏之記性,坤畫一;知者乾君之靈性,乾畫一。人皆有識有知,識以知為主,如坤必以乾為主。識從知,坤從乾,此即一之頭麵;識不從知,坤不從乾,此即不一之頭麵。異教轉識成智說,無了坤,但有了乾,宇宙無此造化,人亦無此心體。

就一人言心,都喚做人心;就一人言性,都喚做氣質之性。以其隻知有一己者,為心為性,而不知有天下之公共者,為心為性也。惟合宇宙言心,方是道心,合宇宙言性,方是天地之性。

虛知都無用,惟致乃實。

怠情放肆,心即人欲,多端多歧,戒慎恐懼,心即天理。隻一路,謂即慎為獨可。所謂做得工夫是本體,合得本體是工夫。

朱以功曰:“事事肯放過他人,則德日弘;時時不肯放過自己,則學日密。”

盈天地間皆化育流行,人試自省化不化?育不育?但有不化,直是頑礫;有不育,直是僵塊。於此不知,知於何致?

仁義禮智,人所固有,隻不曾根之於心,便不生色者,心符故曰生色。今人乍見惻隱之生,但是端不是根,譬如五穀,豈不是美種?謂人無是種不得。然同有是種,不會種,隻喚做死粒,不喚做生粒,株守這幾粒,一人生育不來,況推之天下國家?

後世小人,動以黨字傾君子,傾人國,不過小人成群,而欲君子孤立耳!或有名為君子,好孤行其意,而以無黨自命者,其中小人之毒亦深。

仁人心即本體,義人路即工夫。故舍其路而不由,便是放其心而不知求。章本清曰:“世之求心者,止欲守其默照之體,存其圓虛之神,好靜惡動,而於日用間親疏厚薄,是非可否,一切失其宰製化裁之宜,縱使恩怨平等,而於親親仁民愛物混然無別,謂之為仁可乎?謂為心不放可乎?”可見由義正以居仁,充類至義之盡,即所以為仁之至也。

麵孔上常要有血。

隻看當下一念,稍任耳目,役聰明,不從天命赫赫中流出,便不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雖如此密修,這一念發來,稍浮不隱,稍粗不微,稍二三不一路,亦無獨可慎,而萬有之杷柄,卒難湊手。隻要安頓這一個形軀之身在好處,早已不是士的路頭了。故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

近有石經《大學》,虞山瞿元立考辨至為精核,其為偽造之書無疑。而管登之崛強不服,真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

禮生自仁,如枝生自根,若以禮為仁,如以枝為根,便與複義無交涉。

放其心,謂失其仁義之良心也。是個仁義之心,即常遊於千裏之外,正謂之存,不謂之放。不然,即常斂於徑寸之內,正謂之放,不謂之存。

硜硜然小人哉!為庶民百姓等,以分位言,謂之小人。如庶民百姓而信果,硜硜然庶民百姓哉,亦可以稱士。若今之從政者,寧不軒然以大人君子自命,求小人之信果反無有,不可以其分位而算之為士。

乍見怵惕、呼蹴,弗屑弗受,此人人之真心,非誠而何?這點真心,分分明明,當怵惕自怵惕,當羞惡自羞惡,一毫瞞昧他不得,互混他不得,非明而何?自誠明謂之性,謂此,他無謂也。就這分分明明一點真心,擴充以滿其量,何人不做至誠至聖?自明誠謂之教,謂此,他無謂也。

有性無教,有天無人,如穀不苗,如苗不秀,如秀不實。不是有一般天道,又有一般人道,有一般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之聖人,又有一般擇善而固執之賢人。如無人道之擇執,其所中所得,不過電光石火之消息,天道且茫如,而惟聖罔念立狂矣。

孟子據才以論性,人所為才,既兼三才,又靈萬物,人無有不才,才無有不善。以體謂之才性,以用謂之才情。以各盡其才,各成其才。其全謂之才德、才賢、才品、才能,其偏亦謂之才質、才氣、才智、才技、才調,並無有不可為善之才。告子不知有所謂才,故其論性,或等之梗直之杞柳,或比之無定之湍水,或以為不過食色,而夷之物欲之中,或並欲掃除仁義,而空之天理之外,但知生之謂性,而不知成之為性,即同人道於犬牛,而有所弗顧。孟子辭而闢之,與孔子繼善成性之旨,一線不移。宋儒小異,或遂認才稟於氣,又另認有一個氣質之性,安知不隳必為堯、舜之誌?此憂世君子不容不辨。

周子《太極圖說》,於孔子“易有太極”之旨,微差一線。程、張“氣質之性”之說,於孟子“性善”之旨,亦差一線。韓子謂軻之死,不得其傳,亦千古眼也。

率從誠始,修從明始。自誠明,人人本體之明,故曰性;自明誠,人人工夫之誠,故曰教。

愚不肖可與知能行,見在都有下手處,及其至而聖人不知不能,到底都無歇手處。

習性,習慣成自然,以習為性,原非性也。氣質之性,一向使氣任質慣了,誤認以為性,原非性也。

孔子四十而不惑,心理一。孟子四十不動心,心氣一。誌壹則動氣,氣壹則動誌,不特氣壹動誌為動心,誌壹動氣亦總是動心。清明在躬,誌氣如神,心氣工夫一體成,天君泰然,百體從令,氣動即心動也。

生知之生字,人人本體,學知之學字,人人工夫。謂生自足而無待於學,古來無如此聖人。

鋪天徹地,橫來豎去,無非天命散見流行,即此是性,別無性也。孟子“莫非命也,順受其正”,譬如親造子命,喜怒惟親,而喜不忘,怒不怨,則子之順受其正。君造臣命,進退惟君,而進之禮,退以義,則臣之順受其正。天造人命,順逆惟天,生死惟天,興廢修短惟天,而修身以俟,則人之順受其正。天無妄命,即氣數,即義理,無氣數之非義理,《中庸》天命之謂性,亦如此。

道之廢行皆命,譬時之晝夜皆天,要有行無廢,是有晝而無夜也。隻晝裏也是這個天,而處晝底道理不同於夜,夜裏也是這個天,而處夜底道理不同於晝。晝應有為,宵應有得,日出宜作,向晦宜息。今或晝裏要做夜裏事,夜裏要做晝裏事,小人不知天命者,便如此。

《中庸》其為物不貳,哀公問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天地人物總為一物。即物即理,《大學》格物,不消物上又生枝節,而添出理。

隻是這個身子,頓放得下,是謂克己;提掇得起,又謂由己。

太極性也,兩儀質也,形色天性,聖人踐形。性質合而為道也,性質略有纖毫罅縫,斯謂之離。子思發明率性修道兩項工夫,一在耳目睹聞上,較勘離與不離,一在心術隱微上,較勘離與不離,到渾融合一而獨體露,斯即情即性,即吾身,即天地萬物,即中和,即位育。

故者以利為本,小之無以利用出入,大之無以利天下,遠之無以利萬世。這故亦死粒已耳。學重溫故,一粒化成千百粒,五穀熟,民人育,是為孟子以利為本大旨。

求在我者,天不在心外求,命不在身外者。求在外求,求天於心之外,求命於身之外。

隱微二字,朱子訓作幾字,本《易傳》知幾、《孟子》幾希來。

譬如一粒穀種,人人所有,隻難得萌芽,既萌芽,又須萬分保護,培養到苗而秀,秀而實,方有收成。君子慎獨慎此。

性,靈明也;慎,真情也。率以誠落脈,修以明入門。

禪本殺機,故多好為鬥口語。儒者每染其毒而不自覺,何哉!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