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下 卷七 諸儒學案下·侍郎呂心吾先生坤

呂坤字叔簡,號心吾,河南寧陵人。隆慶辛未進士。授襄垣知縣,調大同,有人命坐抵,王山陰家屏欲緩其獄,不聽。山陰入為吏部,語人曰:“天下第一不受請托者,無如大同令也。”特疏薦也。陞吏部主事,轉至郎中,出為山東參政,曆山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以右副都禦史巡撫山西,入協理院事,陞刑部右侍郎,轉左。每遇國家大議,先生持正,不為首鼠,以是小人不悅。先生嚐為《閨範圖說》,行之坊間,神宗喜小說院本及出像諸書,內侍陳矩因以《閨範》進覽。神宗隨賜皇貴妃鄭氏。貴妃侈上之賜,製序重刊,頒之中外。時國本未定,舉朝方集矢於鄭氏,而不悅先生者,謂可藉手中以奇禍。給事中戴士衡劾先生假托《閨範圖說》,包藏禍心。好事者又為憂危竑議,言先生以此書私通貴妃,貴妃答以寶鏹五十,采幣四端,易儲之謀,不幸有其跡矣。戚臣鄭承恩上疏辯冤,戍士衡。先生亦致仕不起,家居四十年。年八十三卒,贈刑部尚書。

先生資質魯鈍,少時讀書不能成誦,乃一切棄之,澄心體認,久之了悟,入目即不忘。年十五讀性理書,欣然有會,作《夜氣鈔》、《擴良心詩》。一生孜孜講學,多所自得,大抵在思上做工夫,心頭有一分檢點,便有一分得處,蓋從憂患中曆過,故不敢任情如此。

呻吟語

乾坤是毀底,故開闢後必有混沌,所以主宰乾坤,是不毀底,故混沌還成開闢。主宰者何?元氣是已。元氣亙萬億歲年,終不磨滅。是形化氣化之祖也。(《天地》)

先天之氣,發泄處不過毫釐;後天之氣,擴充之必極分量。其實分量極處,原是毫釐中有底,若毫釐中合下原無,便一些增不去。萬物之形色才情,種種可驗也。(《形氣》)

道者,天下古今公共之理,人人都有分底。道不自私,聖人不私道,而儒者每私之曰聖人之道,言必循經,事必稽古,曰衛道。嗟夫!此千古之大防也,誰敢決之?然道無津涯,非聖人之言所能限,事有時複,非聖人之製所能盡。後世苟有明者出,發聖人所未發,而嘿契聖人欲言之心,為聖人所未為,而吻合聖人必為之事,此固聖人之深幸,而拘儒之所大駭也。

或問:“中之道,堯、舜傳心,必有至玄至妙之理。”餘歎曰:“隻就我兩人眼前說,這飲酒不為限量,不至過醉,這就是飲食之中。這說話不緘嘿,不狂誕,這就說話之中。這作揖跪拜,不煩不疏,不疾不徐,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就是一事的堯、舜,推之萬事皆然,到那安行處,便是十全的堯、舜。”

形神一息不相離,道器一息不相無,故道無精粗,言精粗者妄也。因指案上樽俎言,其位置恰好處,皆是天然自有的道理。若說神化性命不在此,卻在何處?若說這裏有神化性命,這個工夫還欠缺否?推之耕耘簸揚之夫,炊爨烹調之婦,莫不有神化性命之理,都能到神化性命之極。學者把神化性命,看得太玄,把日用事物,看得太粗,隻因不曾理會。理會得,橫豎推行,撲頭蓋麵,腳踏身坐的,都是神化性命。

無萬則一何處著落?無一則萬誰為主張?此二字一時離不得。得一隻在萬中走,故有正一無邪萬,有治一無亂萬,有中一無偏萬,有活一無死萬。

或問:“子之道何如?”曰:“饑食渴飲,倦眠醒起,冬爐夏扇,喜歌悲哭,如此而已矣。”曰:“如此之道,其誰不能?”曰:“我有終身不能者在。”(以上《道體》)

今人不如古人,隻是無學無識,學識須從三代以上來,才正大,才中平。今隻將秦、漢以來見識,抵死與人爭是非,已自可笑,況將眼前聞見,自己聰明,翹然不肯下人,尤可笑也。

今人無事不苟且,隻於虛套搪塞,竟不咀嚼真味。

不從學問中來,縱有掀天揭地事業,都是氣質作用。氣象豈不炫赫可觀?一入聖賢秤尺,坐定不妥貼。學問之要如何?隨事用中而已。

學問二字,原自外麵得來,蓋學問之理,雖全於吾心,而學問之事,則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學,事事而問,攢零合整,融化貫串,然後此心與道,方浹洽暢快。若怠於考古,恥於問人,聰明自己出,可憐可笑,不知怎麼叫做學者。

“無所為而為”五字,是聖賢根源,學者入門念頭,就要在這上做。今人說話,第二三句便落在有所為上,隻為毀譽利害心脫不去,開口便是如此。

人才不甚相遠,隻看好學不好學、用心不用心耳。

以粗疏心看古人親切之語,以煩燥心看古人靜深之語,以浮汎心看古人玄細之語,以淺狹心看古人博洽之語,字意未解,句讀未真,便加評騭,真孟浪人也。

一門人向予數四窮問無極太極,及理氣同異、性命精粗、性善是否。予曰:“此等語,予亦能勦先儒之說,及一己之謬見,以相發明,然非汝今日急務。假若了悟性命,洞達天人,也隻於性理書上添了‘某氏曰’一段言語,講學門中多了一宗卷案,後世窮理之人,信彼駁此,服此闢彼,百世後汗牛充棟,都是這樁話說,不知於國家之存亡,萬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見在得濟否?我隻有個粗法子,汝隻把存心、製行、處事、接物、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本、小節,都事事心下信得過了,再講這話不遲。”曰:“理氣性命,終不可談耶?”曰:“這便是理氣性命顯設處,除了撒數沒總數。”(以上《問學》)

人各有抵死不能變之偏質,慣發不自由之熟病,要在有痛恨之誌,密時檢之功,總來不如沉潛涵養,病根久自消磨。然涵養中須防一件,久久收斂衰歇之意多,發強之意少,視天下無一可為之事,無一可惡之惡,德量日以寬洪,誌節日以摧折,沒有這個,便是聖賢涵養,著了這個,便是釋道涵養。

涵養不定的,自初生至蓋棺時,凡幾變,即知識已到,尚保不定畢竟作何種人。所以學者要德性堅定,到堅定時,隨常變窮達生死,隻一般,即有難料理處,亦能把持。若平日不遇事時,盡算好人,一遇個小小題目,便考出本態,假遇著難者、大者,知成個甚麼人?所以古人不可輕易笑,恐我當此,未便在渠上也。

涵養要九分,省察隻消一分,若沒涵養,就省察得,也沒力量降伏那私欲。

平居時有心訒言還容易,隻是當喜怒愛憎時,發當其可,無一厭人語,才見涵養。

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以上《涵養》)

心要有個著落,不著落到好處,便向不好處。與慶陽李克菴通宵談,非天德則王道,因相謂曰:“即此便是不放心。”

心放不放,要在邪正上說,不在出入上說,且如高臥山林,遊心廊廟,身處衰世,夢想唐、虞,遊子思親,貞婦懷夫,這個是放心否?若不論邪正,隻較出入,卻是禪定之學。

一善念發,未說到擴充,且先執持住,此萬善之囮也。若隨來隨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驛傳,然終身無主人住矣。

隻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隻是心不怠忽,便無遺忘。

隻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一事不從心中出,便是亂舉動,一刻心不在腔子裏,便是空軀殼。(以上《存心》)

慎言動於妻子仆隸之間,檢身心於食息起居之際,這工夫便密了。

此身要與世融洽,不見有萬物形跡,六合界限,此之謂化。然中間卻不糢糊,自有各正的道理,此之謂精。

天地人物,原來隻是一個身體,一個心腸,同了便是一家,異了便是萬類,而今看著風雲雷雨,都是我胸中發出,虎豹蛇蠍,都是我身上分來,那個是天地?那個是萬物?(以上《修身》)

或問“敬之道。”曰:“外麵整齊嚴肅,內麵齊莊中正,是靜時涵養的敬;讀書則心在於所讀,治事則心在於所治,是主一無適的敬;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隨事小心的敬。”或曰:“若笑談歌詠,宴息造次之時,恐如是則矜持不泰然矣。”曰:“敬以端嚴為體,以虛活為用,以不離於正為主。齋日衣冠而寢,夢寐乎所祭者也。不齋之寢,則解衣脫冕矣。未有無衣冕而持敬者也。然而心不流於邪僻,事不詭於道義,則不害其為敬矣。若專去端嚴上求敬,則荷鋤負畚,執轡禦車,鄙事賤役,古聖賢皆為之矣,豈皆日日手容恭足容重耶?大端心與正依,事與道合,雖不拘拘於端嚴,不害其為敬。苟心遊千裏逐百欲,而此身卻兀然端嚴在此,這是敬否?”

懶散二字,立身之賊也,千德萬業,日怠廢而無成,千罪萬惡,日橫恣而無製,皆此二字為之。

靜中看天地萬物,都無些子。(以上《主靜》)

學者萬病,隻一個靜字,治得定靜中境界,與六合一般大,裏麵空空寂寂,無一個事物,才問他索時,般般足,樣樣有。

千紛百擾中,此心不亂,千撓百逆中,此氣不動,此之謂至靜。(以上《居敬》)

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此是省察大條款。人到此多想不起,顧不得,一錯了,便悔不及。若養得定了,便發而中節,無用此矣。

聖狂之分,隻在苟不苟二字。(以上《省察》)

天下難降伏難管攝的,古今人都做得來,不為難事。惟有降伏管攝自家難,聖賢做工夫,隻在這裏。(《克治》)

天德之良知,是千聖一心,萬古一道,坐鬥室而通於六合的,才落聞見,便有偏倚駁雜世俗氣味矣。是以聖賢將聞見來證心,不以心狥聞見。(《致知》)

字到不擇筆處,文到不修句處,話到不檢口處,事到不苦心處,皆謂之自得者與天遇。(《力行》)

夫一言之發,四麵皆淵阱也。喜言之,則以為矯;戚言之,則以為懦;謙言之,則以為諂;直言之,則以為陵;微言之,則以為險;明言之,則以為浮。無心犯諱,則謂有心之機;無為發端,則疑有為之說。簡而當事,曲而當情,精而當理,確而當時,一言而濟事,一言而服人,一言而明道,是謂修辭之善者。其要有二:曰澄心,曰定氣。

世人喜言無好人,此孟浪語也。今且不須擇人,隻於市井稠人中,聚百人而各取其所長,人必有一善,集百人之善,可以為賢人;人必有一見,集百人之見,可以決大計。恐我於百人中,未必人人高出之也。而安可忽匹夫匹婦哉?

清議酷於律令,清議之人酷於治獄之吏。律令所冤,賴清議以明之;清議所冤,萬古無反案矣。是以君子不輕議人,懼冤之也。故此事得罪於天甚重。

對左右言,四顧無媿色,對朋友言,臨別無戒語,可謂光明矣,胸中何累之有?

在邪人前正論,不問有心無心,此是不磨之恨,故位在,則進退在我,行法可也。位不在,而情意相關,密諷可也。若與我無幹涉,則箝口而已。禮,入門而問諱,此亦當諱者。

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預道之,已定矣,臨時還有變更,況未定者乎?故寧有不知之名,無貽失言之悔。(以上《慎言》)

近世料度人意,常向不好邊說去,固是衰世人心,無忠厚之意。然士君子不可不自責,若是素行孚人,便是別念頭,人亦向好邊料度。何者?所以自立者足信也。

以患難視心居安樂,以淵穀視康莊,以疾病視強健,以不測視無事,則無往而不安穩。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隻是過多,便有長進。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華,夏不是發暢,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為我境。(以上《反己》)

有天欲,有人欲。吟風弄月,傍花隨柳,此天欲也。天欲不可無,無則寂,人欲不可有,有則穢。天欲即好的人欲,人欲即不好的天欲。

愈進修,愈覺不長,愈點檢,愈覺有非。何者?不留意作人,自家盡看得過,隻日日留意向上,看得自家都是病痛,那有一些好處?初頭隻見得人欲中過失,久久又見得天理中過失,到無天理過失,則中行矣。又有不自然,不渾化,著色吃力過失,走出這個邊境,才是聖人,能立無過之地。(以上《理欲》)

為善去惡,便是趨吉避凶,惑矣,陰陽異端之說也。祀非類之鬼,禳自致之災,祈難得之福,泥無損益之時日,宗趨避之邪術,悲夫!愚民之抵死而不悟也。則悟之者,亦狃於天下皆然,而不敢異,至有名公大人猶極信尚。反經以正邪慝,複誰望哉?

凡人之為不善,其初皆不忍也,其後忍不忍半,其後忍之,其後安之,其後樂之,至於樂為不善,而後良心死矣。

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以上《善惡》)

別錄

宋儒有功於孟子,隻是補出個氣質之性者,多少口吻,不動氣,事事好。

每日點檢,要見這願頭自德性上發出,自氣質上發出,自習識上發出,自物欲上發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識得本來麵目。

孝子之於親也,終日乾乾,惟恐有一毫不快事到父母心頭,無論貧富貴賤,常變順逆,隻是以悅親為主。蓋悅之一字,乃事親第一傳心口訣。

明道受用處,陰得之佛、老,康節受用處,陰得之莊、列。然作用自是吾儒,蓋能奴仆四氏,而不為其所用者。此語人不敢道,深於佛、老、莊、列者,自嘿識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