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下 卷六 諸儒學案下·盧冠巖先生寧忠

盧寧忠字獻甫,號冠巖,嶺南人也。曾守東平,不詳其所至官。先生受學於黃泰泉。泰泉議王、湛之學,而先生以不得及陽明之門為憾,於甘泉則書劄往來,求教不一也。先生謂“天地有間有是氣,則有是性,性為氣之官,而綱維乎氣者”,是矣。然不知此綱維者,即氣之自為綱維,因而名之曰性也。若別有一物以為綱維,則理氣二矣。又以“誠意之意,是生理之初萌,純粹至精,即周子誠神幾之幾也。其視意為有善有惡者,加功密矣”,與子劉子之言意同。然子劉子以意蘊於心,知藏於心意中最初之機,則知善知惡之知,是意為存主,知為初萌。先生之所謂意,乃子劉子之所謂知也。雖同在未發之中,而其先後之序有不容紊亂者。

獻子講存

夫物猶事也,事在心不在外,凡吾心所著之事即是物,格者,隨此心所著之事,而格其善惡一定之理也。夫事之在心,是非善惡必有當然一定之則,於是以吾心本然之明覺而是正之,則何者為善而當為,何者為惡而當去,舉不能外吾心之聰明,與吾身之踐履矣。是能格物。

陽明子謂:“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意之發,知善知惡者知之良,為善去惡者物之格。”蓋學未知孰善孰惡,必不能為善而去惡,如所雲是先為善去惡,而後求知善惡,《大學》當以誠正居先,而格物在致知之後矣。此所以起學者之疑也。陽明之學主致良知,故隻格物便一了百當,然此上智之事,非可概中才以下也。後學推演其義者,則曰:“致良知也,虛靈不昧,天之性也。”致者充極其虛靈之本體,不以一毫意欲自蔽,而明德在我也。物格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而修齊治平一以貫之,明明德於天下也。是以致知為體,格物為用,致知在先,格物反居後,未免於《大學》條次不倫,且既無一毫意欲之蔽,而充極乎天命之性,即無事矣,又何勞誠意於好善惡惡也耶?至以鏡譬之,謂“知如鏡之明,致則磨鏡,格則鏡之照物。”夫鏡必磨而後照,今格以照之,而後致以磨之,是先用之照,而後磨也。《大學》曷不言致知而後格物耶?

性者天之命,心者性之宅。性隻是天地之性,無所謂氣質之性,性無不善,其為不善,氣雜之也。心隻義理之心,無所謂利欲之心,心無不正,其為不正,習移之也。天地間有是氣,則有是性,性為氣之官而綱維乎氣者。氣或時得而拘之,不可得而泯之,氣有不美,性固能轉移之也。人之所不慮而知者,是為良知,知即性也。良知之發,無有不善,或流為邪妄,心亦無不自知之,但習於利欲,而不能反正耳。而謂其本心之不正者,否也。

常戒慎,則心體自明,務平恕,則物宜自順。

問“生之謂性”。曰:“此古語也,非始於告子也。此語說得最是,蓋生即氣,氣便寓性。孟子道性善,以生為氣,而深闢之,是氣之外又別有所謂理者,不分理氣為二乎?至宋儒,又有天地之性、氣質之性之說,遂使性亦有二,而萬物無複統體一太極矣。夫理者氣之綱,氣者理之跡,氣即寓理。古未有以理氣並言者,《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釋之曰‘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理氣並言,蓋昉諸此。夫陰陽五行萬物,氣也,而各一其性,理也。在人則耳目手足,氣也,而聰明持行,理也。程子曰‘性即氣,氣即性’,蓋懼人二之也。性即太極,氣隻是氣,不可複言有氣質之性。說著個性,即無不善,其為不善,氣有雜糅,而性為所累耳。氣之付畀得其貴者為人,得其賤者為物,得其清而純者為賢為智,得其濁而駁者為愚為不肖,曷能齊一?而性則未嚐不一也。孟子始終不能服告子之心,為其論未及此。”

問:“《中庸》說天命之性,又說未發之中,即孟子言性善否?”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性無不善,而偏者非性也。《易》稱繼之者善,成之者性,繼而曰善,則成其有不善乎?若乃陰陽變合,而氣之流布,不無清濁純駁之異,故物之遇之,自有通蔽邪正之殊。其在天,日月星辰已不無明暗,其在地,山川土石已不無柔剛,而況於人乎?況於物乎?而其本然之性,則未嚐不善也。是故學問之道,惟在變化氣質,易其惡而致其中。所謂未發之中,非以日用應務者為已發,而指夫退然休息,未與事接時為未發也。蓋事物未來,念慮未動,要之必有主宰於其內,渾然全體,至靈而至寂,不測而不倚,是以虛無不受,感之即通,雖紛華盛麗,萬變起滅,而其寂然之本體,則無時不寂然焉,所謂未發之中,非是之謂乎?於此而得養,則物欲無所蔽,而發皆中節,大本達道,貫通流行,此盛德之所以日新,天命之所以不已也。”

致良知之旨,非始於陽明也。朱子謂康炳道曰:“致得吾心本然之知,豈複有所陷溺?”本然之知,非良知乎?心不為物欲所陷溺,不可入聖乎?但朱子止就一義說,陽明認得十分端的,故執此一說,左來右去,直窮到底,累千萬而不離。

道心者,天然自有之義理,而非出於人心之外也。人心者,天然自有之情才,而道心之用,所以顯行也。寂感之際,茫然不知體察,則其流而為邪妄,直易然耳,所謂危也。然雖蔽於物欲,流於邪僻,而其本然之良,隨處發見,能察識而操存之,固甚危而甚安也。

由其靈明嚐覺也,故謂常發;由其虛涵不倚也,故謂未發。

天命之性,無聲無臭,不睹不聞,不可得而言也,故以仁義禮智明之。而性之本體,因之可見。所謂因用以明體也。

陽明先生之致良知,當先辯於知也。夫知有知覺之知,有意見之知,有本然之知,昧者均以為良知。夫知覺之知,人與物一也,有真率,無節製。意見之知,萌於念慮,善惡幾焉。雖本然之知出於性天之靈覺,不待學習,童而知愛親,長而知敬兄,感觸而應,孺子入井而怵惕,見呼蹴之食,無禮義之萬鍾,而辭讓,此謂本然之良知,所當致焉者也。致吾愛與不忍之知,即無一念一事之非仁,而萬物育矣。致吾敬與辭讓之知,即無一念一事之非義,而萬民正矣。

知行一,中人以上事也。知而行,中人以下事也。

君子之道,雖費而實隱,以見求道者,但當於隱求之,正不必泛求於費,使有遠人為道之過也。隱者無聲無臭之謂,即莫見乎隱之隱,言道之本體也。道之本體,不睹不聞,即之無朕,而萬物萬事萬象隨在各足。

伐柯之遠,無他,二故也。二則徒費瞻忽,無益於求也。及若反而求之,則吾心自有一箇天則,不落格式,不煩比度,所謂一也。心外無道,道不遠人也。人之為道而遠人,是遠心以為之,故失之逾遠也。丘未能一焉,謂未能以心之所以教人致一也。求事父之理於其子,求事君之理於其臣,求朋友之理於其先施之友,求在外者也,執柯以伐柯者也,是二之也。乃若心也者,天之所以與我,其一念至誠,惻怛之意常一乎子臣弟友之間,即忠恕也。以此事父,則夔夔齊栗者在我,不必求事之之則於舜也。以此心事君,則周之至德者在我,不必求事之之則於文王也。以此心施之友,則惠及朋友者在我,不必求先施之則於武公也。所謂一也。

心之本體,渾然中涵,不落方體,若虛而甚實,似寂而甚神,才放下便沉滅昏雜,才提起便知覺靈明,自非私欲蔽錮,梏之反覆,其真體固在也。此處正要體認,不知體認,卻無倚著,便落想像,遇事感應,愈加昏雜,然則何妨於炯炯,而欲常止止也。但既體認得真,卻要存養得密,常令在中,勿致放失,庶幾全體呈露,大用顯行耳。其謂知覺常止常定,不可落念者,為意必固我之私也。其謂感應常運常化,不可成念者,為好樂憂患之不得其正也。

初用功者,不怕忘,隻怕不知忘。既用功者,不怕助,隻怕不曾助。

語其本體,謂之未發,語其感通,謂之發。若此心之靈,則非待有所感發,而後有知也。

學者涵養,須於靜中覺得有物,動時卻自無事,乃不偏著。

悟非意見想像之謂,此心生機也。生機發動,則有自然之明覺,惟澄心凝慮,生機潛通,是自然有得。自然有得,然後無思而無不通。

問:“《大學》於誠意以下皆有傳,獨格致之義闕焉,何也?”曰:“物也,知也,意也,一物也。格也,致也,誠也,一事也。由心之感曰物,由心之靈曰知,由心之萌曰意,非異也。蓋心一也,即其感通之物而格之,以致吾本然之知,就吾意所知之物而好惡之,必無自欺之蔽,是謂格物致知誠意耳。聖門之學內求,故三者為一,後人之學外求,故三者支焉。以三者各自為義,則其以為闕也固宜。《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釋者以為心之知因物生,意從知起,無內外,無先後,其致一焉者也。《記》之物至,非《大學》所謂物乎?《記》之知知,非《大學》所謂知乎?《記》之好惡,非《大學》所謂意乎?可好可惡,物也;識其可好可惡,知也;好之惡之,意也。今如人之心,其卒然以可好之物感也,則心之靈,雖不與物謀,而即知其可好矣,何者?心之好之之理,與物之可好者遇也。如此則所以好之者,當盡其知而止也。而好之不如好好色,是謂不致好之知,不致好之知,是謂不格物之善矣。今如人之心,其卒然以可惡之物感也,則心之靈,雖不與物謀,而即知其可惡矣,何者?心之惡之之理,與物之可惡者遇也。如此則所以惡之者,當盡其知而止也。而惡之不如惡惡臭,是謂不致惡之知,不致惡之知,是謂不格物之惡矣。故格物非他也,格吾知之物也,格吾意之物也;致知非他也,致吾物之知也,致吾意之知也;誠意非他也,誠吾物之意也,誠吾知之意也。雖然要之在於此心欺否之間耳,故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毋自欺,則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此謂之自慊矣。夫是之謂物格,夫如是之謂知致,夫如是之謂意誠。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惟萬物之理,備於吾心,故德性之知,周於萬物,反身而誠,則萬物之備於我者格,而德性之知致矣,此之謂自慊。蓋言樂也,然則如之何?亦於獨知之地,謹之而已。蓋德性之知,我自有之,有感之頃,我自知之,於此不用其謹,惡乎用其謹哉?”

問:“意者雲何?”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心則其生之理也,意則其生理之初萌也。天性純粹中,此為最先端倪,絕無一毫夾雜,少頃即有許多計較遷就之私矣。少有計較遷就,即純粹端倪便不能直遂矣。故《大學》教人誠意,隻是要人實養得端倪在,隨地生幹生枝,吐華吐實,無非此一生理貫徹耳。故身心國家天下者,非他也,誠意之枝幹花實也。”

天地雖閉塞,而化未嚐息,日月雖沉晦,而明未嚐息,江河雖隱伏,而流未嚐息,故人心不可以動靜言,才說靜已是動。

喜怒哀樂率吾性曰道,視聽言動行吾敬曰德。

饑欲食,渴欲飲者,人心也;不以饑渴之害為心害者,道心也。欲生惡死者,人心也;欲惡有甚於生死而不為苟得者,道心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