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35   

《明儒學案》南中王門學案 卷四 南中王門學案·明經朱近齋先生得之

朱得之字本思,號近齋,直隸靖江人。貢為江西新城丞,邑人稱之。從學於陽明,所著有《參玄三語》。其學頗近於老氏,蓋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者也。其語尤西川雲:“格物之見,雖多自得,未免尚為見聞所梏。雖脫聞見於童習,尚滯聞見於聞學之後,此篤信先師之故也。不若盡滌舊聞,空洞其中,聽其有觸而覺,如此得者尤為真實。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途徑堂室,萬世昭然。”即此可以觀其自得矣。

語錄

董蘿石平生好善惡惡甚嚴,自舉以問陽明先生,曰:“好字原是好字,惡字原是惡字。”董於言下躍然。

董實夫問:“心即理,心外無理,不能無疑。”陽明先生曰:“道無形體,萬象皆是形體;逆無顯晦,人所見有顯晦。以形體言天地,一物也;以顯晦言人心,其機也。所謂心即理者,以其充塞氤氳,謂之氣;以其脈絡分明,謂之理;以其流行賦畀,謂之命;以其稟受一定,謂之性;以其物無不由,謂之道;以其妙用不測,謂之神;以其凝聚,謂之精;以其主宰,謂之心;以其無妄,謂之誠;以其無所倚著,謂之中;以其無物可加,謂之極,以其屈伸消息往來,謂之易。其實則一而已。今夫茫茫堪輿,蒼然隤然,其氣之最粗者歟?稍精則為日月星宿風雨山川,又稍精則為雷電鬼怪草木花蘤,又精而為鳥獸魚鱉昆蟲之屬,至精而為人,至靈至明而為心。故無萬象則無天地,無吾心則無萬象矣。故萬象者,吾心之所為也,天地者,萬象之所為也。天地萬象,吾心之糟粕也。要其極致,乃見天地無心,而人為之心。心失其正,則吾亦萬象而已;心得其正,乃謂之人。此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惟在於吾心。此可見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所謂心者,非今一團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靈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謂良知也。然本無聲無臭無方無體,此所謂道心惟微也。此大人之學,所以與天地萬物一體也。一物有外,便是吾心未盡處,不足謂之學。

問“喜怒哀樂”。陽明先生曰:“樂者心之本體也,得所樂則喜,反所樂則怒,失所樂則哀。不喜不怒不哀時,此真樂也。”

楊文澄問:“意有善惡,誠之將何稽?”陽明先生曰:“無善無惡者,格物也。”曰:“意固有善惡乎?”曰:“意者心之發,本自有善而無惡,惟動於私欲而後有惡也。惟良知自知之故,學問之要,曰‘致良知’。”

或問“客氣”。陽明先生曰:“客與主對,讓盡所對之賓,而安心居於卑末,又能盡心盡力供養諸賓,賓有失錯,又能包容,此主氣也。惟恐人加於吾之上,惟恐人怠慢我,此是客氣。”

人生不可不講者學也,不可暫留者光陰也。光陰不能暫留,甚為可惜!學不講自失為人之機,誠為可恥!自甘無恥,自不知惜,老至而悔,不可哀乎!孔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朝聞道,夕死可矣。”旨哉!

或問“三教同異”。陽明先生曰:“道大無名,若曰各道其道,是小其道矣。”心學純明之時,天下同風,各求自盡。就如此廳事,元是統成一間,其後子孫分居,便有中有傍,又傳,漸設籓籬,猶能往來相助。再久來,漸有相較相爭,甚而至於相敵。其初隻是一家,去其籓籬,仍舊是一家。三教之分,亦隻如此,其初各以資質相近處,學成片段,再傳至四五,則失其本之同,而從之者亦各以資質之近者而往,是以遂不相通。名利所在,至於相爭相敵,亦其勢然也。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才有所見便有所偏。

天地萬物之機,生生不息者,隻是翕聚,翕聚不已,故有發散,發散是其不得已。且如嬰兒在母腹中,其混沌皮內有兩乳端,生近兒口,是兒在胎中翕而成者也,故出胎便能吸乳。

人之養生,隻是降意火。意火降得不已,漸有餘溢,自然上升,隻管降,隻管自然升,非是一升一降相對也。降便是水,升便是火,《參同契》“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此其指也。

或問“金丹”。曰:“金者至堅王利之象,丹者赤也,言吾赤子之人也。煉者,喜怒哀樂,發動處是火也。喜怒哀樂之發,是有物牽引,重重輕輕,冷冷熱熱,煆煉得此心端然在此,不出不入,則赤子之心不失,久久純熟,此便是丹成也。故曰:‘貧賤優戚,玉汝於成。動心忍性,增益不能。’此便是出世,此是飛昇衝舉之實。謂其利者,百凡應處,迎之而解,萬古不變,萬物不離,大人之心,常如嬰兒,知識不遂,純氣不散,則所以延年者在是,所以作聖者在是。故曰:‘專氣致柔如嬰兒,清明在躬,誌氣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所以知幾者在是,所以知天者在是。”

太虛浮雲,過化也。乾乾不息於誠,存神也。存神則過化矣,所過不化,不存神也。存神而過化,所以與天地同流。

此身之外,一絲一縷皆裝綴。故緊隨身不可須臾離者,貧賤也。或得或失者,富貴也。於其不可離者,必求離之,於其不可保者,必欲得之,此所以終身役役,卒歸於惡也。

三代教人,年未五十者,不可衣帛,未七十者,不得食肉,是天下莫非素縞也。今自嬰兒時便厚味華衣,豈知古人愛養生命之道。佛法戒殺,其徒不腥不錦,意正如此。若得天下如此風味,便省許多貨財,便有許多豊裕,息貪息爭,無限好處,雍熙之風,指日可見。惜乎欲重情勝,而不能從也。

往古聖人,立言垂訓,宗旨不同,隻是因時立教,精明此性耳。堯、舜曰“中”,湯、文曰“敬”,蓋以中有糊塗之景,將生兩可之病,故以敬為中,提省人,使之常惺惺也。敬則易流於有意,故孔子曰“仁”。仁易無斷,故孟子曰“仁義”。仁義流而為假仁襲義,故周子曰“誠”。誠之景,乃本體無思無為者也。人不易明,將流於訐直,故程子複以敬為宗。敬漸流於孤陋,故朱子以致知補之。致知漸流於支離,故先師辨明聞見與良知,特揭良知為宗。千古聖學之要,天地鬼神之機,良知二字盡之矣。

混沌開闢之說,亦是懸度,隻是就一日晝夜昏明之間,便可見戌亥時,果人消物盡乎?但自古至今,生氣漸促,其醇氣之耗,智巧之深,終非古比。

或問“事物有大小,應之不能無取舍”。此正是功利之心,千駟萬踵之取予一念也。眾人在事上見,故有大小;聖人卻隻在發念處見,故不論事物之大小,一念不安,即不忍為人,無善可為,隻不可為惡,有心為善,善亦惡也。

尤西川紀聞

近齋說:“陽明始教人存天理,去人欲。他日謂門人曰:‘何謂天理?’門人請問,曰:‘心之良知是也。’他日又曰:‘何謂良知?’門人請問,曰:‘是非之心是也。’”

近齋言:“陽明雲:‘諸友皆數千裏外來,人皆謂我有益於朋友,我自覺我取朋友之益為多。’又雲:‘我全得朋友講聚,所以此中日覺精明,若一二日無朋友,誌氣便覺自滿,便覺怠惰之習複生。’”又說:“陽明逢人便與講學,門人疑之。歎曰:‘我如今譬如一箇食館相似,有客過此,吃與不吃,都讓他一讓,當有吃者。’”

近齋曰:“陽明在南都時,有私怨陽明者,誣奏極其醜詆。始見頗怒,旋自省曰:‘此不得放過。’掩卷自反,俟其心平氣和再展看。又怒,又掩卷自反。久之真如飄風浮靄,略無芥帶。是後雖有大毀謗,大利害,皆不為動。嚐告學者曰:‘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己毀譽榮辱之來,非惟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正以無入而非學也。’”

近齋說:“陽明不自用,善用人。人有一分才也,用了再不錯,故所向成功。”

近齋曰:“昔侍先師,一友自言:‘覺功夫不濟,無奈人欲間斷天理何?’師曰:‘若如汝言,功夫盡好了,如何說不濟,我隻怕你是天理間斷人欲耳。’其友茫然。”

近齋解格物之格,與陽明大指不殊,而字說稍異。予問:“曾就正否?”近齋歎曰:“此終天之恨也。”

一日與近齋夜坐,予曰:“由先生說沒有甚麼。”曰:“沒有甚麼呀!”

近齋曰:“精粗一理,精上用功。”他日舉似,則曰:“本無精粗。”

近齋曰:“三年前悟知止為徹底,為聖功之準。近六月中病臥,忽覺前輩言過不及與中,皆是汗浸之言,必須知分之所在,然後可以考其過不及與中之所在。為其分之所當為中也,無為也。不當為而為者,便是過,便是有為;至於當為而不為,便是不及,便是有為。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