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作者:房玄齡年代:唐朝1497   

《晉書》誌 誌·第四章

昔者元胎無象,太素流形,對越在天,以為元首,則《記》所謂冬居營窟,夏居橧巢,飲血茹毛,未有麻絲者也。及燧人鑽火,庖犧出震,風宗下武,炎胤昌基,畫野無聞,其歸一揆。黃帝則東海南江,登空躡岱,至於昆峰振轡,崆山防道,存諸汗竹,不可厚誣。高陽任地依神,帝嚳順天行義。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址,日月所經,舟車所至,莫匪王臣,不逾茲域。帝堯時,禹平水土,以為九州。虞舜登庸,厥功彌劭,表提類而分區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創並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則《書》所謂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者也。夏功在於唐堯,殷因無所損益。周武克商,自豐徂鎬。至成王時,改作《禹貢》,徐梁入於青雍,冀野析於幽並。職方掌天下之土,以周厥利;保章辯九州之野,皆有分星。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始皇初並天下,懲{乂心}戰國,削罷列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钜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郡,與內史為三十六郡也。於是興師逾江,平取百越,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凡四十郡,郡一守焉。其他則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西帶,皆臨大海。漢祖龍興,革秦之弊,分內史為三部,更置郡國二十有三,桂陽、江夏、豫章、河內、魏郡、東海、楚國、平原、梁國、定襄、泰山、汝南、淮陽、千乘、東萊、燕國、清河、信都、常山、中山、渤海、廣漢、涿郡,合二十三也。三內史者,河上、渭南、中地也。《地理誌》曰:高祖增二十六,武帝改河上、渭南、中地以為京兆、馮翊、扶風是為三輔也。文增厥九,廣平、城陽、淄川、濟南、膠西、膠東、河間、廬江、衡山、武帝改衡山曰六安。景加其四。濟北、濟陰、山陽、北海也。宣改濟北曰東平。武帝開越攘胡,初置十七,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恥、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平西南夷置牂柯、越嵩、沈黎、汶山、犍為、益州六郡,西置武都郡,又分立零陵郡,合十七郡。拓土分疆,又增十四。弘農、臨淮、西河、朔方、酒泉、陳留、安定、天水、玄菟、樂浪、廣陵、敦煌、武威、張掖。昭帝少事,又增其一。金城也。至平帝元始二年,凡新置郡國七十有一,與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又置徐州,複夏舊號,南置交址,北有朔方,凡為十三部。涼、益、荊、揚、青、豫、兗、徐、幽、並、冀十一州,交址、朔方二刺史,合十三部。光武投戈之歲,在雕秏之辰,郡國蕭條,並省者八。城陽、淄川、高密、膠東、六安、真定、泗水、廣陽。建武十一年,省州牧,複為刺史,員十三人,各掌一州。明帝置一,永昌也。章帝置二,任城、吳郡。和順改作,其名有九。和置濟北、廣陽,順改淮陽為陳,改楚為彭城,濟東為東平,臨淮為下邳,千乘為六安,信都為安平,天水為漢陽。省朔方刺史,合之於司隸,凡十三部,其與西漢不同者,司隸校尉部郡治河南,朔方隸於並部。而郡國百有八焉。省前漢八,分置五,改舊名七,因舊九十六,少前漢三也。桓靈頗增於前,複置六郡。桓,高陽、高涼、博陵;靈,南安、鄱陽、廬陵。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寧版蕩,關洛荒蕪,所置者十二,新興、樂平、西平、新平、略陽、陰平、帶方、譙、樂陵、章武、南鄉、襄陽。所省者七,上郡、朔方、五原、雲中、定襄、漁陽、廬江。而文帝置七,朝歌、陽平、弋陽、魏興、新城、義陽、安豐。明及少帝增二,明,上庸也;少,平陽也。得漢郡者五十四焉。蜀先主於漢建安之間初置郡九,巴東、巴西、梓潼、江陽、汶山、漢嘉、硃提、宕渠、涪陵。後主增二,雲南、興古。得漢郡者十有一焉。吳主大皇帝初置郡五,臨賀、武昌、珠崖、新安、廬陵南部。少帝、景帝各四,少,臨川、臨海、衡陽、湘東。景,天門、建安、建平、合浦北部。歸命侯亦置十有二郡,始安、始興、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吳興、東陽、桂林、滎陽、宜都。得漢郡者十有八焉。
遠古的時候,原始事物沒有外在的形象,構成宇宙的各種物質,與上天相配相稱,成為萬物之始。正如《記》上所說,冬天居住在洞穴土室中,夏天居住在柴薪築就的巢室內,茹毛飲血,一無麻絲之類蔽體之衣。至於燧人氏鑽木取火,庖犧氏始畫八卦,女媧氏斷鱉足以立四極,炎帝神農氏發展農業,分劃疆域,逭一切都是同一道理。黃帝東至海濱,南及長江,登臨空山岱嶽,有關他曾在昆侖山振轡馭馬、前往崆峒山尋訪至道等事,已經記載在史冊上,不能欺騙後世之人。顓頊高陽氏使天下各得其宜,帝譽高辛氏遵循天道實行道義。東方越過蟠木山,西方到達流沙,北方起至幽陵,南麵抵於交隊,月所照之處,舟車駛及的山川,無人不是君主的臣民無處不是帝王的領域。帝堯的時候,大禹治理水土,劃地為九州。虞舜即位為王,功績更加卓著。製定曆法,劃分星區,規劃山河地界,考察四方疆域,在冀北始設並州,命名燕、齊一帶為幽州、營州,即《尚書》所說的開創十、封立十二山之事。夏朝的功業在於唐堯,殷朝沿襲夏曲沒有增益減損。且迭王滅茵,京城自豐遷往鎬京。到周成王時,改寫《尚書.禹貢》,徐州、鑿業並入直、壅蛆,又從幽業、差趙中離析出冀州。職方掌管天下的土地,以知各地利弊,使之各得其所;觀察記錄天文之官保章氏分辨九州的分野,使之各有相對應的星區。東南叫作揚州,正南叫作荊州,河南叫作豫州,正東為青州,河東叫作兗州,正西為雍州,東北稱為幽州,黃河以北是冀州,正北叫作並州。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從困時期的戰吸取教訓,廢除諸侯王,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钜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共三十五郡,輿內史掌管的京師共三十六郡。接著出動軍隊越過長江,攻取平定百趨之地,又設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共四十郡,每郡設郡守一人。秦時的疆土西方到達墮逃,北方直至沙漠,束環西帶,都臨大海。漠直狙建立起新王朝,革除台製的弊病,將京畿地區劃分為三部分,又增置二十三郡,桂陽、江夏、豫章、河內、魏郡、東海、楚國、平原、梁國、定襄、泰山、汝南、淮陽、千乘、東萊、燕國、清河、信都、常山、中山、渤海、廣漢、涿郡,共為二十三郡。內史分為回上、回畝、史絲三部分。<漢書.地理誌》中說:“高祖增二十六,武帝改河上、渭南、中地為京兆、遇馮翊、扶風,這就是三輔地區。”濩文帝增加九郡,廣平、城陽、淄川、濟南、膠西、膠東、河間、廬江、衡山、,武帝改稱衡山為六安。漢景帝增設四郡。濟北、濟陰、山陽、北海。宣帝改稱濟北為東平。武帝入越、開拓胡地,首次設置的郡有十七個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恥、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平定西南夷後置牂柯、越嵩、沈黎、汶山、犍為、益州六郡,西部設置武都郡,又分立出零陵郡,共十七郡。開辟土地拓寬疆界,又增設十四郡。弘農、臨淮、西河、朔方、酒泉、陳留、安定、天水、玄菟、樂浪、廣陵、敦煌、武威、張掖。昭帝變故較少,增置一郡。金城。到了平帝元始二年,新設置的郡總括起來有七十一個,與秦朝的四十郡相加,共一百一十一郡。改稱雍州為涼州,改稱梁州為益州,又設置徐州,恢複舊名稱,南方設交址,北方置朔州,共為十三部。涼、益、荊、揚、青、豫、兗、徐、幽、並、冀十一州,交恥、朔方兩處刺史州,共十三部。漠光武帝戰事平息,初建束漢時,民生凋敝,戶口減少,郡縣衰敗零落,合並減省了八個郡。城陽、淄川、高密、膠東、六安、真定、泅水、廣陽。建武十一年,取消州牧,恢複州刺史的官職,十三位州刺史各自掌管一州。漠明帝置一郡,永昌。漢章帝置二郡,任城、吳郡。漢和帝、漠順帝增置、更改了九個郡。翅童置邊韭、盧堡,睦改稱進鹽為速,改稱楚為壹猩、擅速為塞堊、墮進為工邳、王垂為苧達、撾為安平、天水為漢陽。取消朔方刺史,合並於司隸,共十三部,輿西漢不同之處在於,司隸校尉部的郡治在河南,而朔方隸屬於並部。郡國有一百零八個。取消酉墨八郡,分置五郡,更改舊名的有七郡,沿用舊名的有九十六郡,比西漢少三郡。漢桓帝、漠靈帝比前代頗有增加,又置六郡。桓帝置高陽、高涼、博壁;靈帝置南安、鄱陽、廬陵。魏武帝稱霸一方,魏、蜀、吳三國鼎立,百姓動蕩流離,盟生、盜墨一帶荒蕪,置立十二個郡,新興、樂平、西平、新平、略陽、陰平、帶方、譙、樂陵、章武、南鄉、襄陽。取消上郡、朔方、五原、雲中、定襄、漁陽、廬江。文帝設置七郡,朝歌、陽平、弋陽、魏興、新城、義陽、安豐。魏明帝和少帝增置二郡,明帝增上庸;少帝增平陽。魏據有出郡國五十四個。蜀先主在漢建安年間初次設置九個郡,巴東、巴西、梓潼、江陽、汶山、漢嘉、硃提、宕渠、涪陵。蜀據有曲郡國十一個。吳主大皇帝初次設置五郡,臨賀、武昌、珠崖、新安、廬陵南部。少帝、景帝置四郡,少帝置臨川、臨海、衡陽、湘東。景帝置天門、建安、建平、合浦北部。魚壘堡也設置了十二郡,始安、始興、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吳興、東陽、桂林、滎陽、宜都。占據有漢郡國十八個。

晉武帝太康元年,既平孫氏,凡增置郡國二十有三,滎陽、上洛、頓丘、臨淮、東莞、襄城、汝陰、長廣、廣寧、昌黎、新野、隨郡、陰平、義陽、毗陵、宣城、南康、晉安、寧浦、始平、咯陽、樂平、南平。省司隸置司州,別立梁、秦、寧、平四州,仍吳之廣州,凡十九州,司、冀、兗、豫、荊、徐、揚、青、幽、平、並、雍、涼、秦、梁、益、寧、交、廣州。郡國一百七十三,仍吳所置二十五,仍蜀新置十一,仍魏所置二十一,仍漢舊九十三,置二十三。以為冠帶之國,盡有殷周之土。若乃敦龐於天地之始,昭晰於犧農之世,用長黎元,未爭疆埸。而玉環楛矢,夷裘風駕,南翬表貺,東風入律,光乎上德,奚遠弗臻。然則星象麗天,山河紀地,端掖裁其弘敞,崤函判其都邑,仰觀俯察,萬物攸歸。是以洛沚鹹陽,宛然秦漢,晉濱河西,同知堯禹,於茲新邑,宅是鎬京,五尺童子皆能口誦者,史官弗之書也。
晉武帝太康元年,平定了吳國孫氏的勢力,增置的郡國共有二十三個,滎陽、上洛、頓丘、臨淮、東莞、襄城、汝陰、長廣、廣寧、昌黎、新野、隨郡、陰平、義陽、毗陵、宣城、南康、晉安、寧浦、始平、咯陽、樂平、南平。取消七郡而設置司州,另立梁州、秦州、寧州、平州四州,沿用吳國廣州的名稱,共十九州,司、冀、兗、豫、荊、徐、揚、青、幽、平、並、雍、涼、秦、梁、益、寧、交、廣州。郡國一百七十三個,吳國置立的二十五郡、蜀國新置的十一郡、魏國置立的二十一郡,沿用漢朝舊郡九十三個,設置二十三郡。以此成為文明大國,全部擁有了殷、周的疆土。以致比原始時代更為豐實,比伏羲、神農之業更加顯赫,目的是以此來撫養黎民百姓,而不去爭奪疆土。那些玉製之環及楛木之矢,異族的皮裘和如風的車駕,南方群鳥惠顧光臨,春風和暢律呂和諧,皇帝功昭業盛,無處不至。然而眾星的征象附於上天,山嶽河川綜理著大地,端門掖門之星規劃著寬廣的地域,崤山、函穀區分出郡國城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世間萬物歸依皇朝。因此洛之洲和鹹陽,宛如秦、漠,晉依傍著黃河以西,曆代人們都知道堯、禹,在這新的都邑鎬京定居。當地的五尺童子都能熟練地吟誦,史官無需把它記入史書。

昔庖犧氏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神農氏都陳,而別營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而都於涿鹿。少昊始自窮桑,而遷都曲阜。顓頊始自窮桑,而徙邑商丘。高辛即號,建都於亳。孫卿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大哉坤象,萬物資生,載昆華而不墜,傾河海而寧泄。考卜惟王,乘飛駐軫,睨弇山而鐫勒,覽曾城以為玩。時逢稽浸,道接陵夷,平王東遷,星離豆剖,當塗馭寓,瓜分鼎立。世祖武皇帝接千祀之餘,當八堯之禪,先王桑梓,罄宇來歸,斯固可得而言者矣。惠皇不虞,中州盡棄,永嘉南度,綸行建鄴,九分天下而有二焉。
過去伏犧氏誕生在成紀,作為天子後以陳為都。神農氏原定都於速,後另營造迪皇為都。董童生於畫丘,而建都於鰱。初居於窒堊,後遷都到迪皇。題璽初居於塞堊,後將都邑遷徙到產旦。產圭即位,在台建都。憂翅王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地象宏大,萬物依地而生,能夠承載昆侖、莖山而不墜落,包容下回海而不漏泄。君王占決疑,乘輿出行駐車覽勝,遙望瞬嵫山鎊石刻碑,觀看眉疊的城牆如同玩賞。時世阻滯,政道衰頹,周平王東遷,諸侯紛爭;萱魏當道,三國鼎立。晉世祖武皇帝繼承千年之業,接受禪讓,先王故土,全部歸屬晉國,於是得以言說疆域之事。塞童一無防備,中原全盤丟棄,懷帝永嘉年問勢力範圍南移直至建鄴,九分天下僅有其。

昔大禹觀於濁河而受綠字,寰瀛之內可得而言也。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維,地有四瀆。八紘之外,名為八極。地不足東南,天不足西北。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一千三百裏,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三百裏。自地至天,半八極之數,自下亦如之。昔黃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萬九千八百八步。史臣案,凡周天積百七萬九百一十三裏,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裏。所謂南北為經,東西為緯。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地有十二辰,王侯之所國也。或因生得姓,因功命土,祁、酉、燕、齊,在乎茲域。
往昔大禹觀察渾濁的黃河而得到河圓,得以言說海內之事。天上有北鬥七星,地有七層地表;天有四隅,地有四條大河東流入海。八方極遠之地,稱為八極。東南地勢漸低,天向西北傾斜。八極寬廣,東西有二億零三萬一千三百裏,南北有二億零三萬一千三百裏。從地到天的距離為八極寬度的一半,從地麵到地底也是同樣。先前黃帝命令豎亥從束極步測到西極,共五億零十萬九千八百零八步。史臣案,整個天宇共計一百零七萬零九百一十三裏,直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裏。南北為經,東西為緯。天有十二次,是月運行的軌跡;地有十二辰,是王侯建立州國的區域。有的州國因祖先的出生地而得姓,也有的因功業而命名地域,祁、酉、燕、齊,就在這些地域上。

昔黃帝旁行天下,方製萬裏,得百裏之國萬區,則《周易》所謂“首出庶物,萬國鹹寧”者也。昔在帝堯,葉和萬邦,製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裏,五裏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十有二師焉。夏後氏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南浮於江,而朔南暨聲教,窮豎亥所步,莫不率俾,會群臣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於是九州之內,作為五服。天子之國,內五百裏甸服,百裏賦納總,二百裏納銍,三百裏納秸服,四百裏粟,五百裏米。甸服外五百裏侯服,百裏采,二百裏任,三百裏候。侯服外五百裏綏服,三百裏揆文教,二百裏奮武衛。綏服外五百裏要服,三百裏夷,二百裏蔡。要服外五百裏荒服,三百裏蠻,二百裏流。訖於四海,弼成五服,五服至於五千裏。夏德中微,遇有窮之亂。少康中興,不失舊物。自孔甲之後,以至於桀,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方於塗山,十損其七矣。成湯敗桀於焦,遷鼎於亳,伊摯、仲虺之徒,大明憲典。王者之製爵祿,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裏,公侯田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不能五十裏者,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裏。州建百裏之國三十,七十裏之國六十,五十裏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間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天子之縣內,百裏之國九。七十裏之國二十有一,五十裏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班,其餘以祿士,以為間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天子百裏之內以供官,千裏之內以為禦,千裏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為左右,曰二伯。千裏之內曰甸,千裏之外曰采,曰流。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天子之縣,內,諸侯祿也;外,諸侯嗣也。武王歸豐,監於二代,設爵惟五,分土惟三。封同姓五十餘國,周公、康叔建於魯衛,各數百裏。太公封於齊,表東海者也。凡一千八百國,布列於五千裏內。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大司徒以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裏,其食者半;諸侯之地方四百裏,其食者參之一;諸伯之地方三百裏,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地方二百裏,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方百裏,其食者四之一。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賓。小司徒以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貢賦。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遺人則十裏有廬,廬有飲食。三十裏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裏有市,市有候,候有館,館有積。遂人則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四裏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大司馬以九畿之籍,施邦國之政。方千裏曰國畿,其外方五百裏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裏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裏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裏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衛畿,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蠻畿,又其外方五百裏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裏曰鎮畿,又其外方五百裏曰籓畿。畿,田限也。自王城以外,麵五千裏為界,有分限者九也。於時治致太平,政稱刑措,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三,蓋周之盛者也。其衰也,則禮樂征伐出自諸侯,強吞弱而眾暴寡。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迄獲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而見於《春秋》經傳者百有七十國焉。百三十九知其所居,魯、邾、鄭、宋、紀、衛、西、莒、齊、陳、杞、蔡、邢、郕、晉、薛、許、鄧、秦、曹、楚、隨、黃、梁、虞、鄖、小邾、徐、燕、鄀、麋、舒、庸、郯、萊、吳、越、有窮、三苗、瓜州、有虞、東、共、宿、申、夷、向、南燕、滕、凡、戴、息、郜、芮、魏、淳於、穀、巴、州、蓼、羅、賴、牟、葛、譚、蕭、遂、滑、權、鄣、霍、耿、江、冀、弦、道、柏、微、鄫、厲、項、密、任、須句、顓臾、頓、管、雍、畢、豐、邘、應、蔣、茅、胙、夔、介、焦、沈、六、巢、根牟、唐、黎、郇瑕、寒、有鬲、斟灌、斟尋、過、有過、戈、偪陽、邿、鑄、豕韋、唐杜、楊、豳、鄶、觀、扈、邳、胡、黎、大庭、駘、岐、邶、鍾吾、浦姑、昆吾、房、密須、甲父、鄅、桐、亳、韓、趙。三十一國盡亡其處,祭、極、荀、賈、貳、軫、絞、於餘丘、陽、箕、英氏、毛、聃、莘、偪、封父、仍、有仍、崇、鄟、庸、姺、奄、商奄、褒姒、蓐、有緡、闕鞏、飂、鬷、窮桑。蠻夷戎狄不在其間。五伯迭興,總其盟會。陵夷至於戰國,遂有七王,韓、魏、趙、燕、齊、秦、楚。又有宋、衛、中山,不斷如線,如三晉篡奪,亦稱孤也。
先前黃帝遍行天下,廣治萬裏,得到近萬個方圓百裏之國,就是《周易》中所說的“高出眾物之上,萬國皆得安寧”。帝堯時代,協調了眾多邦國,建製以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裏,五裏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一州有十二師。夏後氏的地域束至海濱,西有沙漠,南方到達長江流域,北方與南方都閭知君王的聲威教化,窮盡豎亥步測所及的範圍,無不順從,夏後氏在塗山召見群臣,萬邦手執玉帛前來。於是在九州之內劃分五服。天子所在之國,內五百裏為甸服,一百裏內要繳納成束的禾稿作為賦稅,二百裏內繳納割下的禾穗,三百裏內繳納脫粒後的莊稼莖稈,四百裏交粟,五百裏交米。甸服之外的五百裏是侯服,一百裏為卿大夫封地,二百裏為爵,三百裏為侯。侯服之外的五百裏是綏服,三百裏間施行文教,二百裏奮力習武,加強防衛。綏服之外五百裏為要服,三百裏遵常道,二百裏減免賦稅。要服之外的五百裏是荒服,三百裏蠻,二百裏流。達於四海,成五服之製,五服的地域範圍為方圓五千裏。夏朝政德中衰,遭逢有窮之亂。少康中興,沒有失去原有的土地、邦國。從孔甲之後而到桀當政期間,諸侯互相兼並,能夠保存下來的有三千多邦國,與夏後氏在塗山大會諸侯時相比,損失了約十分之七。成湯在焦打敗桀,遷都到亳,伊摯、仲虺等人,製定了嚴明的法典。君王製定了爵位俸祿,爵位共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天子的田地方圓一千裏,公侯的田地一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不足五十裏的,不與天子發生聯係,歸附於諸侯,稱為附庸。四海之內共分九州,每一州方圓一千裏。各州建立三十個縱橫百裏的封國,六十個縱橫七十裏的封國,一百二十個五十裏的封國,共計二百一十個封國。名山大澤不能作為封地,其餘作為附庸的田地。全國八個州,設二百一十個封國。皇帝所在的州界內,設九個百裏的封國。二十一個七十裏的封國,六十三個五十裏的封國,共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能分封,其餘的土地作為士的俸祿,作為分封之餘的閑田。全國共有九州,總計一千七百七十三個封國。天子的元士,諸侯的附庸,都不在其數中。天子百裏之內田稅供給官用,千裏之內供給衣食,千裏之外設方伯為諸侯之長。五國成為一屬,各屬設長;十國成為一連,各連設帥;三十國合為一卒,各卒設卒正;二百一十國篇一州,州有州伯。八個州有八伯,五十六正,一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國屬於天子的兩位公卿,分天下為左右稱為二伯。千裏之內為甸,千裏之外為采,為流。天子派遣大夫為三監,監視方伯之國。各置三人。天子所在之地,諸侯可食采邑而子孫不得繼位;天子所在之外,諸侯子孫可以繼位。周武王即位,以夏、商二代為鑒,僅設五等爵位,分劃土地為三部分。封同姓諸侯五十餘國,周公、康叔的封地稱為魯、衛,各占地數百裏。太公封在齊,位於束海之濱。總共一千八百國.分布在五千裏的地域之內。太昊、黃帝的後代,唐堯、虞舜的侯伯仍然保留封地。掌管邦國土地的大司徒丈量諸公的疆界縱橫各五百裏,天子食其一半租稅;諸侯的土地縱橫四百裏,天子食其三分之一租稅;諸伯之地三百裏,天子食其三分之一租稅;諸子之地二百裏,天子食其四分之一租稅;諸男之地一百裏,天子食其四分之一租稅。年年耕種的土地每家一百畝,兩年輪種的土地每家二百畝,三年輪種的土地每家三百畝。五家為比,使其互相擔保;五比為間,可以共相寄托,承受宅舍破損等事故;四閭為族,共同辦理喪葬之事;五族為黨,如遇凶禍,可相救助;五黨為州,可互相周濟;五州為鄉,以待賓客之禮舉貢賢者。小司徒以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用以共赴征伐之事,從事田獵役作,追逐虜寇,伺捕盜賊,並施令征收貢賦。經略土地,製井田,營畜牧,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掌管施予、撫恤之事的遣人在道路上十裏設廬,廬內可供飲食。三十裏有宿,宿有可以留宿的路室,路室中有儲存的物品。五十裏有市,市有候,候有迎送賓客的候館,候館內有貯積的物資。掌管郊野之地的遂人以五家屬鄰,五鄰為裏,四裏為鄙,五鄭罵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大司馬根據九畿的戶籍,施政於邦國諸侯。王畿內縱橫千裏為國畿,國畿之外的五百裏為侯畿,侯畿外的五百裏為甸畿,甸畿外的五百裏為男畿,男畿外的五百裏為采畿,采畿外的五百裏篇衛畿,衛畿外的五百裏為蠻畿,蠻畿外的五百裏為夷畿,夷畿外的五百裏為鎮畿,再向外的五百裏是藩畿。畿是田地的界限,白王城向外,東西、南北各五千裏為界,劃分地限的有九畿。當時國家的治理達到太平,政教可謂清明,因無人犯罪而刑法不用。有一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三人,這大概是周朝的鼎盛時期。至周王室衰微,禮樂之製、征伐之事都由諸侯控製,弱肉強食,以強欺弱。春秋初期,仍有一千二百國,到了魯哀公西狩獲麟的末世,二百四十二年間,殺戮君主三十六位,五十二個國家滅亡,來往奔忙而最終未能保住封國的諸侯王不可勝敷,而見於《春秋》經傳的有一百七十國。其中一百三十九國知道國所在地,魯、邾、鄭、宋、紀、衛、西、莒、齊、陳、杞、蔡、邢、郕、晉、薛、許、鄧、秦、曹、楚、隨、黃、梁、虞、鄖、小邾、徐、燕、鄀、麋、舒、庸、郯、萊、吳、越、有窮、三苗、瓜州、有虞、東、共、宿、申、夷、向、南燕、滕、凡、戴、息、郜、芮、魏、淳於、穀、巴、州、蓼、羅、賴、牟、葛、譚、蕭、遂、滑、權、鄣、霍、耿、江、冀、弦、道、柏、微、鄫、厲、項、密、任、須句、顓臾、頓、管、雍、畢、豐、邘、應、蔣、茅、胙、夔、介、焦、沈、六、巢、根牟、唐、黎、郇瑕、寒、有鬲、斟灌、斟尋、過、有過、戈、偪陽、邿、鑄、豕韋、唐杜、楊、豳、鄶、觀、扈、邳、胡、黎、大庭、駘、岐、邶、鍾吾、浦姑、昆吾、房、密須、甲父、鄅、桐、亳、韓、趙。三十一國蕩然無存,祭、極、荀、賈、貳、軫、絞、於餘丘、陽、箕、英氏、毛、聃、莘、偪、封父、仍、有仍、崇、鄟、庸、姺、奄、商奄、褒姒、蓐、有緡、闕鞏、飂、鬷、窮桑。蠻夷戎狄不計在內。五霸更相興盛,統領著諸侯間的盟會。王室衰微到了戰國時代,便產生了七霸,韓、魏、趙、燕、齊、秦、楚。又有宋、衛、中山,不絕如縷,如韓、趙、魏三家分晉,也各自稱王。

《司馬法》廣陳三代,曰:古者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裏,是為九夫,八家共之。一夫一婦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為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歲受耕之,爰自其處。其家眾男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此。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口。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賦供車馬甲兵士從之役。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旱。田中不得有樹,以妨五穀。環廬種桑柘,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植於疆埸,雞狗豕無失其時。閭有序,鄉有庠,序有明教,庠以行禮。司馬之法,官設六軍之眾,因井田而製軍。令地方一裏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裏。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裏。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裏。故井四為邑,邑四為丘,丘十六井,有戎馬一區,牛三頭。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也,有戎馬四匹,兵車一乘,牛十二頭,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是謂乘車之製。一同百裏,提封萬井,除山川、坑岸、城池、邑居、園囿、街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賦六千四百井,戎馬四百匹,兵車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是謂百乘之家。一封三百六十六裏,提封十萬井,定出賦六萬四千井,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此謂諸侯之大者也,謂之千乘之國。天子畿內方千裏,提封百萬井,定出賦六十四萬井,戎馬四萬匹,兵車萬乘,戎卒七十二萬人,故天子稱萬乘之主焉。
《司馬法》廣泛陳述了上古三代的製度,其中說:古代六尺為一步,百步為一畝,百畝為一夫,三夫為一屋,三屋為一井田。井田縱橫各一裏,即是九夫,由八家共同所有。每對夫婦接受私田一百畝,公田十畝,八家共八百八十畝,其餘的二十畝是草廬房舍占用的土地,同一井田的各家平互相關心,鄰裏相助,遇到疾病凶禍相互援救。百姓接受田地,上好的田地每個農夫一百畝,中等田地二百畝,下等田地三百畝,每年受田耕種,自己安排更替輪種。接受田地的農夫,家中其他男子為餘夫,也按人數同樣接受田地。士、工、商家庭分配土地,五個人與一個農夫相當。有賦有稅,稅指農夫公田產量的十分之一,工匠、商人、管理山澤的衡虞繳納各自的利潤、產品,賦是指提供車馬兵器、服士卒之役。百姓年滿二十接受田地,六十歲歸還田地。耕種必須兼種五穀以防備自然災害。農田中不能有樹,以免妨礙五穀生長。環繞著廬舍要種植桑樹柘樹,各種蔬菜分畦種植,各類瓜果種在地邊,鶸豚狗豬各類家畜不要錯過繁殖的時機。每閭有學校,各鄉有學校,間裏學校用以教化,鄉學教以禮儀。按照司馬之法,官方設立六軍,根據井田而製定軍令。土地縱橫一裏為井,十井為通,十通為成,成縱橫十裏。十成為終,十終為同,同縱橫百裏。十同為封,十封為畿,畿縱橫千裏。因此,四井為邑,四邑為丘,每丘十六井,有一匹軍馬,三頭牛。四丘為甸,每甸六十四井,有四匹軍馬,一乘兵車,十二頭牛,三個甲士,七十二士卒。這稱作乘車之製。一同方圓百裏,總共一萬井,除去山川、溝壑、城池、邑居、園囿、街路三千六百井,規定繳納賦稅的有六千四百井,四百匹軍馬,百乘兵車,這是卿大夫土地較多的人家,稱作百乘之家。一封方圓三百六十六裏,總共十萬井,規定繳納賦稅的有六萬四千井,四千匹軍馬,幹乘兵車,這是諸侯中的大家,稱作千乘之國。天子王畿內方圓千裏,總共百萬井,規定繳納賦稅的有六十四萬井,四萬匹軍馬,萬乘兵車,軍士七十二萬,所以稱天子為萬乘之主。

秦始皇既得誌於天下,訪周之敗,以為處士橫議,諸侯尋戈,四夷交侵,以弱見奪,於是削去五等焉。漢興,創艾亡秦孤立而敗,於是割裂封疆,立爵二等,功臣侯者百有餘邑。於時民罹秦項,戶口凋弊,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而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古者有分土而無分民,若乃大者跨州連郡,小則十有餘城,以戶口為差降,略封疆之遠近,所謂分民自漢始也。起雁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轉,渡河濟,漸於海,為齊趙。穀泗以注,奄有龜蒙,為梁楚。東帶江湖,薄會稽,為荊吳。北界淮瀕,略廬衡,為淮南。波漢之陽,亙九疑,為長沙。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天子自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不西至巴蜀,北至雲中,西至隴西,與京師內史,凡十五郡。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朝錯之計削吳楚。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籓國自析。自此以來,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為三。皇子始立者大國不過十餘城,長沙、燕、代雖有舊名,皆亡南北邊矣。自文景與民休息,至平帝元始二年,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其地東西九千三百二裏,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裏。大率十裏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各一人。縣大率方百裏,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製也。光武中興,不逾前製,東海王疆以去就有禮,故優以大封,兼食魯郡二十九縣,其餘稱為寵錫者,兼一郡而已。至桓帝永壽三年,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戶口之滋殖者也。獻帝建安元年拜曹操為鎮東將軍,封費亭侯。魏文帝黃初三年,初製封王之庶子為鄉公,嗣王之庶子為亭侯,公侯之庶子為亭伯。劉備章武元年,亦以郡國封建諸王,或遙采嘉名,不由檢土地所出。其戶二十萬九十萬。孫叔赤烏五年,亦取中州嘉號封建諸王。其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晉文帝為晉王,命裴秀等建立五等之製,惟安平郡公孚邑萬戶,製度如魏諸王。其餘縣公邑千八百戶,地方七十五裏;大國侯邑千六百戶,地方七十裏;次國侯邑千四百戶,地方六十五裏;大國伯邑千二百戶,地方六十裏;次國伯邑千戶,地方五十五裏;大國子邑八百戶,地方五十裏;次國子邑六百戶,地方四十五裏;男邑四百戶,地方四十裏。武帝泰始元年,封諸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下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王不之國,官於京師。罷五等之製,公侯邑萬戶以上為大國,五千戶以上為次國,不滿五千戶為小國。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而江左諸國並三分食一,元帝渡江,太興元年,始製九分食一。
秦始皇掌握天下大權後,尋找固王朝失敗的原因,認為是由於處士肆意議論,諸侯好動幹戈,四夷交互侵犯,而周王室因衰弱而被削除,於是取消了五等爵位。漢朝興起,接受秦孤立而敗的教訓,於是分劃地界,立二等爵位,功臣封侯者有一百多個采邑。當時百姓經曆了秦王朝統治和楚、墜之爭,人口數量衰減,大封國不過一萬家,小的僅五六百戶,於是漢朝尊崇王室子弟,廣泛開拓了九國。古代分封土地而不分封人口,以致大的封國跨州連郡,小國則僅十餘城,按照戶為區別,經略地界的遠近,所謂分民是始自壟。從曆旦以東到遼晝是遮住。鱟山以南,塞聖地向東延伸,渡過董回、渣丞,直至海濱,是查趟。童眯、泗丞流入之地,包括蠱旦、羞業,是鑾楚。東麵連帶著墾遼回庭潮,接近盒擅一帶,為型星。北麵以進回之濱為界,包括廬衝,為齟。北及墜塞北岸,橫亙立星地,為墾塗。諸侯邊境相連,環繞著三麵邊陲,外部輿胡、墊相鄰。天子自有三但、塞登、題叢、盧墜,自以西至旦蜀,北方至晝史,西部到達朧酉,還有京師三輔地區,共十五郡。漢文帝采取翼生的建議分劃蠻趙,星童運用墾盤的計謀削減呈楚。亙瞳施行主塞的建議,頒布推恩的詔令,使諸侯王可以把人口、食邑分封給子弟,朝廷不決定升降廢黜,由藩國自行處置。從此以後,查分為七,趟分為六,鑿分為五,淮南分為三。新封的皇子大封國不超過十多個城邑,長絲、薤、優壁然保留著舊時的名稱,都已喪失了南北兩邊。自文帝、景帝推行休養生息,至平帝豆麵二年,共有一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零六十二戶,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土地東西九千三百零二裏,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裏。大抵每十裏一亭,有亭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各一人。每縣大約縱橫各百裏,人口稠密土地就減少一些,人煙稀少土地就多一些,鄉、亭也是這樣。都是秦時的製度。蓮光亙適中興,並不逾越前代的製度,東海王型彊因為去留進退的舉止合於禮儀,所以優厚地封賞他,兼以疊郡二十九縣為食邑,其餘因寵幸而封賜的官員,僅僅兼以一郡為食邑而已。到了擔童丞晝三年,有一千零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戶,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這也是戶增長的年代。獻帝建安元年任命笪鑾為鎮束將軍,封費亭侯。魏文帝黃初三年,初次規定受封之王的庶子為鄉公,繼位之王的庶子為亭侯,公侯的庶子為亭伯。劉備章武元年,也把郡國分封給諸王,有的祇是遙領嘉名,並不核查土地在何處。當時共有二十萬戶,男女人九十萬。孫權赤烏五年,也采用中州的美名來分封諸王。當時有五十二萬三千戶,男女萬。置塞童當了置王後,令苤晝等人建立五等封爵製度,惟有安平郡公司馬孚的食邑有一萬戶,規模輿魏諸王相同。其他縣公食邑一千八百戶,土地縱橫各七十五裏;大封國侯食邑一千六百戶,土地縱橫各七十裏;次國侯食邑一千四百戶,土地縱橫各六十五裏;大封國伯食邑一千二百戶,土地縱橫各六十裏;次國伯食邑一千戶,土地縱橫各五十五裏;大封國子食邑八百戶,土地縱橫各五十裏;次國子食邑六百戶,土地縱橫各四十五裏;大封國男食邑四百戶,土地縱橫各四十裏;次國男食邑二百戶,土地縱橫各二十五裏。武帝泰始元年,把郡分封諸王作為封國。食邑二萬戶為大國,設上中下三軍,兵士五千人;食邑萬戶為次國,設上軍和下軍,兵士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設一軍,兵士一千五百人。各地之王不到各自的封國去,而在京城任官。取消五等封爵的製度,公侯食邑一萬戶以上為大國,五千戶以上為次國,不滿五千戶的為小國。太康元年,平定吳國,大約擁有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戶,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人。而江束各國都取本國土地的三分之一為食邑,元帝渡過長江後,在太興元年開始規定各封國以九分之一篇食邑。

司州。案《禹貢》豫州之地。及漢武帝,初置司隸校尉,所部三輔、三河諸郡。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馮翊、扶風三郡,北得冀州分河東、河內二郡,東得豫州之弘農、河南二郡,郡凡七。位望降於牧伯,銀印青綬。及光武都洛陽,司隸所部與前漢不異。魏氏受禪,即都漢宮,司隸所部河南、河東、河內、弘農並冀州之平陽,合五郡,置司州。晉仍居魏都,乃以三輔還屬雍州,分河南立滎陽,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廢東郡立頓丘,遂定名司州,以司隸校尉統之。州統郡一十二,縣一百,戶四十七萬五千七百。
司州。案《禹貢》中所記的豫州之地。到漠武帝時,初次設置司隸校尉,統領三輔、三河各郡。其地界西部有雍州的京兆、馮翊、扶風三郡,北部有冀州的河東、河內二郡,束部包容豫州的弘農、河南二郡,共七郡。郡守的地位和聲望高於州郡牧伯,授予銀印青綬。到光武帝定都洛陽時,司隸所統管的範圍與西漢相同。魏氏接受王位,即以漢皇宮所在地為京城,司隸管轄河南、河東、河內、弘農以及冀州的平陽,共五郡,設置司州。晉沿用魏都,於是把三輔還屬於雍州,分河南郡另立榮陽,分雍州的京兆另立上洛,取消束郡設立頓丘,於是定名司州,以司隸校尉統管。州管轄十二郡,一百個縣,四十七萬五千七百戶。

河南郡漢置。統縣十二,戶一十一萬四千四百。置尹。
河南郡漢代設置。統管十二縣,十一萬四千四百戶。置尹。

洛陽置尉。五部、三市。東西七裏,南北九裏。東有建春、東陽、清明三門,南有開陽、平昌、宣陽、建陽四門,西有廣陽、西明、閶闔三門,北有大夏、廣莫二門。司隸校尉、河南尹及百官列城內也。河南周東都王城郟鄏也。鞏周孝王封周桓公孫惠公於鞏,號東周,故戰國時有東、西周號。芒山、首陽其界也。河陰新安函穀關所居。成皋有關,鄭之武牢。緱氏有劉聚,周大夫劉子邑。有延壽城、仙人祠。陽城有鄂阪關。此邑是為地中,夏至景尺五寸。有陽城山、箕山,許由墓在焉。新城有延壽關。故戎蠻子之國。陸渾故蠻子國,楚壯王伐陸渾是也。梁戰國時謂為南梁,別少梁也。陽翟
洛陽置尉。共有五部、三市。東西七裏,南北九裏。東有建春、東陽、清明三門,南有開陽、平昌、宣陽、建陽四門,西有廣隕、西明、闐閩三門,北有大夏、廣莫二門。司隸校尉、河南尹以及百官聚居城內。河南周束都王城郟鄙。鞏周孝王封周桓公之孫惠公於鞏,號為東周,因而戰國時有束周、西周之稱。芒山、首陽是它的縣界。河陰新安函穀關所在地。成皋有關,是鄭的武牢關。緱氏有劉聚,周大夫劉子的食邑。有延壽城、仙人祠。陽城有鄂阪關。遣一邑處於大地的中心,夏至時日影為一尺五寸。有陽城山、箕山。盡蟲基就在那襄。績越有延壹颶。先前的盧蠻王之國。鯉先前的蠻子國,楚莊王伐墮運便是此地。鑿璺回時稱為南梁,以區別於少梁。

滎陽郡泰始二年置。統縣八,戶三萬四千。
陽翟榮陽郡畫絲二年設置。統管八縣,三萬四千戶。

滎陽地名敖,秦置敖倉者。京鄭太叔段所居。密故周畿內。卷有博浪長沙,張良擊秦始皇處。陽武苑陵中牟六國時,趙獻侯都。開封宋蓬池在東北,或曰蓬澤。
曲地名為邀,台塑建敖倉的地方。塞整主趣墾居住的地方。蜜原墨王畿內。鯗困亟有博浪長沙,旦睦進擊台並皇的地方。越哇哇主魚時是趙塞嘔的國都。翹鱟塞蓬迤在其東北,也稱為蓬攫。

弘農郡漢置。統縣六,戶一萬四千。
弘農郡墜設置。統管六縣,一萬四千戶。

弘農本函穀關。漢武帝遷於新安縣。湖故曰胡,漢武更名湖。陝故虢國,周分陝東西,二相主之。宜陽黽池華陰華山在縣南。
醜皇前函穀關。漢武帝遷至麵越。邀原稱塑,蓮亙噓改稱翅。墮原鏟魚,周時把墮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二相主管。宜陽阻池華陰華山在華陰縣南。

上洛郡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郡置。統縣三,戶萬七千。
主越畫盤二年劃分出塞韭南部而設置。統管三縣,一萬七千戶。

上洛嶢關在縣西北。商秦相衛商鞅邑。廬氏熊耳山在東,伊水所出。
上盜墮颶在縣西北。宜台相街人賣麩的采邑。麈泜毖互山在它的柬邊,是魚丞的發源地。

平陽郡故屬河東,魏分立。統縣十二,戶四萬二千。
平陽郡原屬迥塞,墓分立。統管十二縣,四萬二千戶。

平陽舊堯都。侯國。楊故楊侯國。端氏韓、魏。趙既為諸侯,以端氏封晉君也。永安故霍伯國。霍山在東。浦子狐讘襄陵公國相。絳邑晉武公自曲沃徙此。濩澤析城山在西南。臨汾公國相。北屈壺口山在東南。有南屈,故稱北。皮氏故耿國。
撾舊袁都。侯國。遙原蕩堡國。塑旦整、墓、趙成為諸侯,將鱟旦封給置晝.丞璧原壟坦國。壟山在其束。漁王狐盞越公國相。縫旦置亙蚣從迪迭遷徙到這襄。齷扭越山在西南。齜公圍相。韭厘壺口山在東南。有直晝,所以稱為:嶇。盧旦原撻國。多畫設置。統管九縣,四萬二千五百戶。

河東郡秦置。統縣九,戶四萬二千五百。
盡量晝原迪達。置亙生公從置鹽遷徙到遣裹。垣王墾山在東北,邊塞的發源地。監公國相。左鹽星山在西。但莖王封酉眉主垣的後代於此。猹旦古猹塑越。蟹有鹽池。漁邀有曆旦,疊耕作的地方。有重苴山,值童、圭遭曾居住在山南,即所謂苴墾燦。河北。

安邑舊舜都。聞喜故曲沃。晉武公自晉陽徙此。垣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汾陽公國相。大陽吳山在西。周武王封西周太伯後於此猗氏古猗頓城。解有鹽池。蒲阪有曆山,舜所耕也。有雷首山,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河北
巡台盤二年設置。統管六縣,三萵七千戶。

汲郡泰始二年置。統縣六,戶三萬七千。
汲有銅板。朝歌紂建都的地方。共古國。北山,淇水的發源地。林慮獲嘉原汲新中鄉。漢武帝巡行經過這襄時,獲呂嘉首級,因而改名。{寥武晉開辟的南陽,秦改稱修武。

汲有銅關。朝歌紂所都。共故國。北山,淇水所出。林慮
河內郡漢設置。統管九縣,五萬二千戶。

獲嘉故汲新中鄉。漢武帝行過時,獲呂嘉首,因改名。修武晉所啟南陽,秦改名修武。
野王太行山在西北。州原晉邑。懷平皋邢侯從襄國遷徙到此。河陽沁水軟原周原邑。山陽溫故國,蘇忿生封地。

河內郡漢置。統縣九,戶五萬二千。
廣平郡墓設置。統管十五縣,三萬五千二百戶。

野王太行山在西北。州故晉邑。懷平皋邢侯自襄國徙此。河陽
廣平邯鄲秦設置為郡。易陽武安涉襄國故邢侯國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鄉臨水廣年侯相。壓違至墨

沁水軹故周原邑。山陽溫故國也,蘇忿生封。
陽平郡魏設置。統管七縣,五萬一千戶。

廣平郡魏置。統縣十五,戶三萬五千二百。
元城漢元後出生的都邑。館陶清泉發幹柬武陽陽平樂平

廣平邯鄲秦置為郡。易陽武安涉襄國故邢侯國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鄉臨水廣年侯相。斥漳平恩
魏郡漢設置。統管八縣,四萬零七百戶。

陽平郡魏置。統縣七,戶五萬一千。
鄴魏武帝受封居住在遣裹。長樂魏斥丘安陽蕩陰內黃黃池在其西部。黎陽原黎侯國。頓丘郡童遊二年設置。統管四縣,六千三百戶。

元城漢元後生邑。館陶清泉發幹東武陽陽平樂平
頓丘繁陽陰安衛

魏郡漢置。統縣八,戶四萬七百。
永嘉之後,司州淪陷於劉聰。劉聰以洛陽為荊塑,到石勤時,又以洛陽為司州。石季龍又劃分旦業的迥畝、至遞、苤蕩和童業的速貿、塞戀為盜業。五童渡遼後,也暫把旦業置於徐,並非原所在地。後來因流亡寄居在尋陽的弘農人暫立了弘農郡。寄居南方的河東人在漢武陵郡孱陵縣界內的上明地方暫立了河東郡,統領安邑、聞喜、永安、臨汾、弘農、譙、鬆滋、大戚八個縣,都寄居於當地。永和五年,桓溫入洛,重置河南郡,隸屬司州。

鄴魏武受封居此。長樂魏斥丘安陽蕩陰內黃黃池在西。黎陽故黎侯國。
兗州。案《禹貢》記載中的濟河之地,舜設十二牧,此為其一。《周禮》:“河東曰兗州。”《春秋元命包》中說:“五星流為兗州。兗,端也,信也。”又說:“取兗水以命名其地。”漢武童設十——,據舊名稱為查業,從此不再更改。全州統管八個郡國,五十六縣,八萬三千三百戶。

頓丘郡泰始二年置。統縣四,戶六千三百。
陳留國選設置。統管十縣,三萬戶。墓王墮所封。

頓丘繁陽陰安衛
少董齷有送遘,蓮產塑同璽型想中分天下的劃界之處。劃互齷晝星之地在東南。齟墾垣原匡塑,壬迂受厄之處。扯原擔周。翹旦塞墾處童

永嘉之後,司州淪沒劉聰。聰以洛陽為荊州,及石勒,複以為司州。石季龍又分司州之河南、河東、弘農、滎陽,兗州之陳留、東燕為洛州。元帝渡江,亦僑置司州於徐,非本所也。後以弘農人流寓尋陽者僑立為弘農郡。又以河東人南寓者,於漢武陵郡孱陵縣界上明地僑立河東郡,統安邑、聞喜、永安、臨汾、弘農、譙、鬆滋、大戚八縣。並寄居焉。永和五年,桓溫入洛,複置河南郡,屬司州。
濮陽國原屬塞登,置初與塞型分置。統管四縣,二萬一千戶。

兗州。案《禹貢》濟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河東曰兗州。”《春秋元命包》雲命:“五星流為兗州。兗,瑞也,信也。”又雲:“蓋取兗水以名焉。”漢武帝置十三州,以舊名為兗州,自此不改。州統郡國八,縣五十六,戶八萬三千三百。
濮陽古昆吾國。匝絲罵撾作靡靡之樂,隨即投身逭條河中。公國相。廩丘公國相。有羊角城。白馬有瓠子堤。鄄城公國相。

陳留國漢置。統縣十,戶三萬。魏武帝封。
濟陰郡設置。統管九縣,七幹六百戶。

小黃浚儀有洪溝,漢高祖項羽欲分處。封丘酸棗烏巢地在東南。濟陽長垣故匡城,孔子所厄也。雍丘故杞國。尉氏襄邑外黃
定陶漢高祖封彭越為梁王,以這襄為都邑。垂旦原侯國。己氏成武有楚丘亭。單父故侯國。城陽舜蕩愛捕魚之處,堯的墓塚在其西。

濮陽國故屬東郡,晉初分東郡置。統縣四,戶二萬一千。
高平國原屬梁國,置初從山陽分置。統管七縣,三幹八百屍。

濮陽古昆吾國。師延為紂作靡靡之樂,即而投此水。公國相。廩丘公國相。有羊角城。白馬有瓠子堤。鄄城公國相。
昌邑侯相。有甲父亭。钜野魯獲麟的地方。方與金鄉湖陸高平侯國。南平陽侯國。有蓬皇。

濟陰郡漢置。統縣九,戶七千六百。
任城國漢設置。統管三縣,一千七百戶。任城古。真父鑾

定陶漢高祖封彭越為梁王,都此。乘氏故侯國。句陽離狐宛句己氏成武有楚丘亭。單父故侯國。城陽舜所漁,堯塚在西。
東平國漢設置。統管七縣,六千四百戶。

高平國。故屬梁國,晉初分山陽置。統縣七,戶三千八百。
颶皺有困。範無鹽富城東平陸剛平.

昌邑侯相。有甲父亭。钜野魯獲麟所。方與金鄉湖陸高平侯國。南平陽侯國。有漆亭。
濟北國漢設置。統管五縣,三千五百戶。廬扁鵲出生地。縣西有五置。臨邑東阿穀城越有困。蛇丘有避。

任城國漢置。統縣三,戶一千七百。
泰山郡選設置。統管十一縣,九千三百戶。

任城古任國。亢父樊
台直西南有明堂。壇有皇山。廈蓖啦齟侯國。有菟裘聚。皿玨旦在其東北。勤堡原稱堊鹽。南武陽有幽。苤蕪有願業。壘原皇璽。塹堊有碰。

東平國漢置。統縣七,戶六千四百。
惠帝末年,兗州全境淪入互塑手中。後來互堊壟將陳留郡改為建旦登,屬於盜業。當時遣民南渡,五童借地重置童業,寄居在塞旦。旦瞳任整鑒為刺史,寄居在盧醫,設置遙鹽、遺鑒、矗堊、立山等郡。後來又改為童寵叢,有的歸還紅南,有的居於旦遜,有的居於業壁。在此之後才開始割地為境,常居於廣陵,南麵與京口隔岸相對。盛塵四年,在韭盞的邊界立速魚璺。塞童劃分出廬醫塑的建墮、墮江、皇睦、窒握、渣邊五縣設山陽郡,屬於南兗州。

須昌壽張有蚩尤祠。範無鹽富城東平陸剛平
塑出。案《禹貢》中記載為型塑之地。《周禮》:“河南日魚出。”豫就是舒的意思,指受中和之氣,情緒和理智安詳舒緩。《春秋元命包》中說:“鉤鈴星是魚的分野。”地界西自莖旦,束至N塑,北起邊塞,南以趔山為界。台兼並天下,建置三叢、迥塞、直鹽、題叢、蛋、回塞、整七郡。塗改三叢為迥宜塑,亙造建置十三州,邀業舊名未改,把迥宜、迥塞二郡屬於司隸,又把直墨屬於克。在此之前,將泅水改稱沛郡,噩噩改稱鑿,整改稱疊,分出饑、翅的一部分立迪鹽嚶,在壟川分立進旦酗。墮鹽童童改稱撾為齟。困分泌立翅,錘越南立戈陽郡。置亙噓繼位。又分題川立襄垣酈,分這畝立汝陰郡,把速塑合並於鑿璽。全州統管十個郡國,八十五縣,十一萬六千七百九十六戶。

濟北國漢置。統縣五,戶三千五百。
潁川郡台設置。統管九縣,二萬八千三百戶。

廬扁鵲所生。縣西有石門。臨邑東阿穀城有烏下聚。蛇丘有下灌亭。
許昌漢獻帝定都於此。魏繼位,遷都到洛陽,薑保存著宮室武庫,改稱許昌。長社潁陰臨潁公國相。郾邵陵公國相。鄢陵公國相。新汲長平汝南郡漠設置。統管十五縣,二萬一千五百戶。

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
新息南安陽安成侯相。慎陽北宜春朗陵陽安故江國。有江亭。上蔡平輿原選王墾。有沈亭。定穎、濯陽、南頓、汝陽、吳房原房子國。西平原柏國。有龍泉,泉水可用於刀劍淬火。

奉高西南有明堂。博有龜山。贏南武城梁父侯國。有菟裘聚。山茌茌山在東北。新泰故曰平陽。南武陽有顓臾城。萊蕪有原山。東牟故牟國。钜平有陽關亭。
襄城郡泰始二年設置。統管七縣,一萬八千戶。襄城侯相。有西不羹城。繁昌魏文帝在此繼位。郟定陵侯相。父城侯相。昆陽公國相。舞陽宣帝最初封於此邑。

惠帝之末,兗州闔境淪沒石勒。後石季龍改陳留郡為建昌郡,屬洛州。是時遺黎南渡,元帝僑置兗州,寄居京口。明帝以郗鑒為刺史,寄居廣陵,置濮陽、濟陰、高平、太山等郡。後改為南兗州,或還江南,或居盱眙,或居山陽。後始割地為境,常居廣陵,南與京口對岸。鹹康四年,於北譙界立陳留郡。安帝分廣陵郡之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五縣置山陽郡,屬南兗州。
汝陰郡魏置郡,後廢除,泰始二年重置。統管八縣,八千五百戶。

豫州。案《禹貢》為荊河之地。《周禮》:“河南曰豫州。”豫者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春秋元命包》雲:“鉤鈐星別為豫州。”地界,西自華山,東至於淮,北自濟,南界荊山。秦兼天下,以為三川、河東、南陽、潁川、碭、泗水、薛七郡。漢改三川為河南郡,武帝置十三州,豫州舊名不改,以河南、河東二郡屬司隸,又以南陽屬荊州。先是,改泗水曰沛郡,改碭郡曰梁,改薛曰魯,分梁沛立汝南郡,分潁川立淮陽郡。後漢章帝改淮陽曰陳郡。魏武分沛立譙郡,魏文分汝南立弋陽郡。及武帝受命,又分潁川立襄城都,分汝南立汝陰郡,合陳郡於梁國。州統郡國十,縣八十五,戶十一萬六千七百九十六。
汝陰舊胡子國。慎原楚邑。原鹿、固始、鯛陽新蔡宋侯相。褒信。

潁川郡秦置。統縣九,戶二萬八千三百。
梁國漢設置。統管十二縣,一萬三千戶。

許昌漢獻帝都許。魏禪,徙都洛陽,許宮室武庫存焉,改為許昌。長社
睢陽春秋時宋都。蒙虞下邑有碣山,山上有紋石。空墮原錘。墊墊、速、墮旦疆、莖平、苦東有賴鄉祠,老子出生地。

潁陰臨潁公國相。郾邵陵公國相。鄢陵公國相。新汲
沛國漢設置。統管九縣,五千零九十六戶。

長平
相沛漢高祖興兵之地。豐、竺邑、符離、杼秋、汶、虹蕭

汝南郡漢置。統縣十五,戶二萬一千五百。
譙郡魏設置。統管七縣,一千戶。

新息南安陽安成侯相。慎陽北宜春朗陵陽安故江國。有江亭。上蔡平輿故沈子國。有沈亭。定潁灈陽南頓汝陽吳房故房子國。西平故柏國。有龍泉,水可用淬刀劍。
譙、城父、酂、山桑、龍亢、蘄、銍。

襄城郡泰始二年置。統縣七,戶一萬八千。
魯郡漢設置。統管七縣,三千五百戶。

襄城侯相。有西不羹城。繁昌魏文受禪於此。郟定陵侯相。父城侯相。昆陽公國相。舞陽宣帝始封此邑。
魯曲阜是魯侯伯童年居住的地方。這汶陽卞鄒有繹山。薑原旦邁之國。薛奚仲封地。公互

汝陰郡魏置郡,後廢,泰始二年複置。統縣八,戶八千五百。
弋陽郡魏設置。統管七縣,一萬六幹七百戶。

汝陰故胡子國。慎故楚邑。原鹿固始鮦陽新蔡宋侯相褒信
西陽原幽。麩壁畫軑、蘄春、邾、西陵、期思、弋陽。

梁國漢置。統縣十二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晉書》

《晉書》列傳
列傳·第一章 列傳·第二章 列傳·第三章 列傳·第四章 列傳·第五章 列傳·第六章 列傳·第七章 列傳·第八章 列傳·第九章 列傳·第十章 列傳·第十一章 列傳·第十二章 列傳·第十三章 列傳·第十四章 列傳·第十五章 列傳·第十六章 列傳·第十七章 列傳·第十八章 列傳·第十九章 列傳·第二十章 列傳·第二十一章 列傳·第二十二章 列傳·第二十三章 列傳·第二十四章 列傳·第二十五章 列傳·第二十六章 列傳·第二十七章 列傳·第二十八章 列傳·第二十九章 列傳·第三十章 列傳·第三十一章 列傳·第三十二章 列傳·第三十三章 列傳·第三十四章 列傳·第三十五章 列傳·第三十六章 列傳·第三十七章 列傳·第三十八章 列傳·第三十九章 列傳·第四十章 列傳·第四十一章 列傳·第四十二章 列傳·第四十三章 列傳·第四十四章 列傳·第四十五章 列傳·第四十六章 列傳·第四十七章 列傳·第四十八章 列傳·第四十九章 列傳·第五十章 列傳·第五十一章 列傳·第五十二章 列傳·第五十三章 列傳·第五十四章 列傳·第五十五章 列傳·第五十六章 列傳·第五十七章 列傳·第五十八章 列傳·第五十九章 列傳·第六十章 列傳·第六十一章 列傳·第六十二章 列傳·第六十三章 列傳·第六十四章 列傳·第六十五章 列傳·第六十六章 列傳·第六十七章 列傳·第六十八章 列傳·第六十九章 列傳·第七十章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