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作者:房玄齡年代:唐朝1497   

《晉書》誌 誌·第二十章

傳曰:“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刑之不可犯,不若禮之不可逾,則昊歲比於犧年,宜有降矣。若夫穹圓肇判,宵貌攸分,流形播其喜怒,稟氣彰其善惡,則有自然之理焉。念室後刑,衢樽先惠,將以屏除災害,引導休和,取譬琴瑟,不忘銜策,擬陽秋之成化,若堯舜之為心也。效原布肅,軒皇有轡野之師;雷電揚威,高辛有觸山之務。陳乎兵甲而肆諸市朝,具嚴天刑,以懲亂首,論其本意,蓋有不得已而用之者焉。是以丹浦興仁,羽山鹹服。而世屬僥幸,事關攸蠹,政失禮微,獄成刑起,則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及周氏龔行,卻收鋒刃,祖述生成,憲章堯禹,政有膏露,威兼禮樂,或觀辭以明其趣,或傾耳以照其微,或彰善以激其情,或除惡以崇其本。至夫取威定霸,一匡九合,寓言成康,不由凝網,此所謂酌其遺美,而愛民治國者焉。若乃化蔑彝倫,道睽明慎,則夏癸之虔劉百姓,商辛之毒{疒甫}四海,衛鞅之無所自容,韓非之不勝其虐,與夫《甘棠》流詠,未或同歸。秦文初造參夷,始皇加之抽協,囹圄如市,悲哀盈路。漢王以三章之法以吊之,文帝以刑厝之道以臨之,於時百姓欣然,將逢交泰。而犴逐情遷,科隨意往,獻瓊杯於闕下,徙青衣於蜀路,覆醢裁刑,傾宗致獄。況乃數囚於京兆之夜,五日於長安之市,北闕相引、中都繼及者,亦往往而有焉。而將亡之國,典刑鹹棄,刊章以急其憲,適意以寬其網,桓靈之季,不其然歟!魏明帝時,宮室盛興,而期會迫急,有稽限者,帝親召問,言猶在口,身首已分。王肅抗疏曰:“陛下之所行刑,皆宜死之人也。然眾庶不知,將為倉卒,願陛下下之於吏而暴其罪。均其死也,不汙宮掖,不為搢紳驚惋,不為遠近所疑。人命至重,難生易殺,氣絕而不續者也,是以聖王重之。孟軻雲:‘殺一不辜而取天下者,仁者不為也。’”
傳說:“用禮來治理天下,老百姓就會有廉恥而且會糾正過錯。”讓老百姓不觸犯刑法,不如讓老百姓不逾越禮法,如此說來,帝吳的時代輿伏犧氏的時代相比,應該說是有所不如了。至於天地剛剛形成的時候,萬物運動變化其形體就顯示出它的喜怒哀樂,承受天地之氣而顯示出它的善惡,那是含有自然之理的。牢獄刑罰被看輕,恩澤仁政先施行,是為了摒除災害,使老百姓達到安逸和諧,好像琴瑟一樣,不忘記準則,類似於春秋化成萬物,好像堯舜感化民心。在郊野之上布列戰陣,軒皇有轡野的軍隊;像雷鳴電閃一樣顯示威勢,這是高辛氏怒撞不周山的事。在戰場上擺開陣勢殺敵和把罪犯殺死後在市朝陳列示眾,都是要嚴肅天刑,懲罰為首作亂的人,推論他們的本意,大概是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因此在丹浦興起仁義之師,羽山一帶全部歸服。但是世人心存僥幸,世事敗壞,國政混亂,禮教衰落,訴訟和刑罰不斷出現,於是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和別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訴訟的事件完全消滅了才好!”到了周朝恭敬地履行天命,收藏起各種武器,師法大自然養育人民的原則,效法堯禹的做法,在治理國政中施行恩澤,威權之中含有禮樂,有時是通過觀察言詞來弄清楚旨趣,有時是通過仔細聽取言詞來察看言外之意,有時是通過彰明善行來激發真情,有時是通過鏟除惡行來推崇根本。至於用威勢來確定霸業,把天下納入正軌,用成王、康王的事來寄托思想,不因循固有的道理,造就是所說的酌取遣存的善行來愛民治國。至於敗壞倫常,行道違背了明察審慎,造就像夏癸殘害百姓,商辛禍害四海,衛鞅無容身之地,韓非的暴虐讓人無法忍受,與那《甘棠》詩所詠唱的,並沒有達到一致。秦文當初創造了誅減三族的酷刑,秦始皇又增加了抽脅一項,牢獄裹的人多得像集市上一樣,路上全都是悲哀的人。漢王劉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用來安撫他們,漢文帝用刑措之道統治,於是百姓歡悅,感到交了好運氣。但是監獄隨著主意的變化而變化,法令和心意一樣變動,在宮闕下被迫交出玉杯,皇後宮妃也走在出逃的墾路上,像王迂倒掉肉醬那樣悲痛,身被刑罰,全宗族都被係入獄。何況是多次晚上被囚禁在京兆,在長安的市肆上被示眾五天,朝廷前的囚犯一個跟著一個,京城裹囚犯相繼到來,也是經常有的。而在即將滅亡的國家,刑法全都廢棄,刊削律條以應法令之急需,為了適意而放寬執法,在涅桓帝、漠靈帝那樣的末世,不就是那樣的嗎!毯明帝時,宮室大規模地興建,但是施行政令很是嚴厲,有超過規定期限的,皇帝親自把那些人召來審問,那些人話還沒有說完,腦袋就已經搬了家。王肅上疏寫道:“陛下按刑罰殺掉的,都是些該死的人。但是老百姓不了解情況,恐怕會做出叛亂的事來,希望陛下把那些犯人下交給官吏,宣布他們的罪行。這樣,同樣是處死犯人,但是不弄髒宮廷,不會引起官員們的驚恐和惋惜,不會引起遠近的人疑惑。人命最是重要,要殺死容易,要活過來難,氣斷了就再也接不上了,因此聖人很看重這種事。盂軻說:“殺死一個無辜而奪得天下,這種事仁者不會去做。”

世祖武皇帝接三統之微,酌千年之範,乃命有司,大明刑憲。於時詔書頒新法於天下,海內同軌,人甚安之。條綱雖設,稱為簡惠,仰昭天眷,下濟民心,道有法而無敗,德俟刑而久立。及晉圖南徙,百有二年,仰止前規,挹其流潤,江左無外,蠻陬來格。孝武時,會稽王道子傾弄朝權,其所樹之黨,貨官私獄,烈祖惛迷,不聞司敗,晉之綱紀大亂焉。
世祖武皇帝承接了三統的妙法,采取自古以來的刑法,於是命令有關官員,製定法律。當時下詔書在全國範圍內頒布新法,國家統一了法律,人民感到十分安適。頒布的法律雖然分條綱設立,但是人們說它簡明實用,對上昭示了皇帝的眷愛,對下匡救民心,道因為有法律而不衰敗,德因為有刑罰而長久建立。到了晉室策劃南遷以後,有一百零二年,向往從前的法度,酌取流布的恩澤,江左都不例外,遠方的少數民族前來歸順。孝武帝時,會稽王司馬道子把持朝政,他所樹結的黨羽,賣宮並私自設獄,烈宗昏庸,不知道吏治敗壞,晉室的法度完全亂了套。

傳曰“三皇設言而民不違,五帝畫象而民知禁”,則《書》所謂“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者也。然則犯黥者皁其巾,犯劓者丹其服,犯臏者墨其體,犯宮者雜其屢,大辟之罪,殊刑之極,布其衣裾而無領緣,投之於市,與眾棄之。舜命皋陶曰;“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方乎前載,事既參倍。夏後氏之王天下也,則五刑之屬三千。殷因於夏,有所損益。周人以三典刑邦國,以五聽察民情,左嘉右肺,事均熔造,而五刑之屬猶有二千五百焉。乃置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一刺曰訊群臣,再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一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司馬法》:或起甲兵以征不義,廢貢職則討,不朝會則誅,亂嫡庶則縶,變禮刑則放。
傳說“三皇作出規定後人民不違反,五帝刻畫刑罰圖像而人民知道了禁令”,這正是《書》中所說的“在器物上刻畫五種常用的刑罰。用流放的辦法寬恕犯了五刑的人,用鞭打作為治官的刑罰,用木條打作為學校的刑罰”。這樣,那麼對犯了罪該施黥刑的人就染黑他的頭巾,對該施劓刑的人就染紅他的衣服,對該施臏刑的人就染黑他的雙腳,對該施宮刑的人就讓他的鞋子左右不一樣,犯了死罪是最嚴重的刑罰,用布做衣裾,沒有領邊,把他扔到市肆上,大家一起唾棄他。舜命令皋陶說:“五刑各治其罪,五類治罪分別在野外、市、朝三處執行。犯有五刑罪寬判為流放各有處所,分別流放到遠近不同的三個地方。”與前代相比起來,刑罰已經多了三倍了。夏後氏統治天下的時候,五刑之類一共有三千種。殷朝沿襲夏朝的刑法,但是有增有減。周朝用輕、中、重三種刑法治理國家,用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這五聽來體察民情,門左邊立嘉石,右邊立肺石,所有事情都精心研究,但是五刑之類尚有二千五百種。於是設立三刺、三宥、三赦的法律:一刺是問群臣,二刺是問群吏,三刺是問萬民;一宥是寬宥不了解,二宥是寬宥過失,三宥是寬宥遣忘;一赦是赦免年幼的人,二赦是赦免年老的人,三赦是赦免愚蠢的人。《司馬法》說:有時是興起軍隊征伐不義的人,對不進獻的就要討伐,對不來朝見君主的諸侯或臣屬就要誅滅,對搞亂嫡庶順序的耍拘囚,對變動禮法和刑法的要放逐。

傳曰:“殷周之質,不勝其文。”及昭後徂征,穆王斯耄,爰製刑辟,以詰四方,奸宄弘多,亂離斯永,則所謂“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者也。古者大刑用甲兵,中刑用刀鋸,薄刑用鞭撲。自茲厥後,狙詐彌繁。武皇帝並以為往憲猶疑,不可經國,乃命車騎將軍、守尚書令、魯公征求英俊,刊律定篇雲爾。
傳說:“殷朝周朝是樸實不如文采多。”到了昭後前往征討,穆王變得昏亂,於是開始製定刑法,用來治理天下,為非作歹的人很多,離亂總是出現,造就是所謂“夏有亂政而創製《禹刑》,直有亂政而創製《湯刑》,固有亂政而創製《九刑》”。古時行大刑用兵器,行中刑用刀鋸,行輕刑用鞭撲。從此以後,詭詐越來越多。武皇壺還認為以往的法律可疑,不能拿來治理國家,於是命令車騎將軍、守尚書令、魯公召集精英,刊定法律。

漢自王莽篡位之後,舊章不存。光武中興,留心庶獄,常臨朝聽訟,躬決疑事。是時承離亂之後,法網弛縱,罪名既輕,無以懲肅。梁統乃上疏曰:
漢朝自從王莽篡位之後,原有的典章製度不再存在。光武帝中興以後,注意各種訴訟之事,常常在上朝時聽理訴訟,親自裁決可疑的事情。當時剛好在離亂之後,刑法鬆弛,犯人罪名定得輕,沒有懲戒罪人的辦法。梁統於是上疏說:

臣竊見元帝初元五年,輕殊刑三十四事,哀帝建平元年盡四年,輕殊死者刑八十一事,其四十二事,手殺人皆減死罪一等,著為常法。自是以後,人輕犯法,吏易殺人,吏民俱失,至於不羈。
臣下見到了元帝初元五年,減輕本該處斬首刑罰的法律三十四條,哀帝建平元年到四年間,減輕本該處以斬首刑罰的法令共八十一條,其中四十二條,親手殺人的都減死罪一等,這已被標定為常法。從此以後,百姓把犯法看得很輕,官吏把殺人看得很平常,官吏和老百姓都做得不當,導致失去了約束。

臣愚以為刑罰不苟務輕,務其中也。君人之道,仁義為主,仁者愛人,義者理務。愛人故當為除害,理務亦當為去亂。是以五帝有流殛放殺之誅,三王有大辟刻肌之刑,所以為除殘去亂也。故孔子稱“仁者必有勇”,又曰“理財正辭,禁人為非曰義”。高帝受命,製約令,定法律,傳之後世,可常施行。文帝寬惠溫克,遭世康平,因時施恩,省去肉刑,除相坐之法,他皆率由舊章,天下幾致升平。武帝值中國隆盛,財力有餘,出兵命將,征伐遠方,軍役數興,百姓罷弊,豪傑犯禁,奸吏弄法,故設遁匿之科,著知縱之律。宣帝聰明正直,履道握要,以禦海內,臣下奉憲,不失繩墨。元帝法律,少所改更,天下稱安。孝成、孝哀,承平繼體,即位日淺,聽斷尚寡。丞相王嘉等猥以數年之間,虧除先帝舊約,穿令斷律,凡百餘事,或不便於政,或不厭人心。臣謹表取其尤妨政事、害善良者,傅奏如左。
臣以為刑罰不能隨便地致力於從輕,而要致力於適當。統治百姓的方法,是以仁義為主,仁者愛人,義者治理事務。愛人就應當為人除害,治理事務也應當除去禍亂。因此,五帝時有流放和誅殺遣樣的刑罰,三王時有大辟和刻肌這樣的刑罰,其目的就是清除暴虐和禍亂。因此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又說“治理財產端正盲辭,禁止人為非作歹就叫義”高帝登基以後,製定約令法律,傳給後代,可以經常施行。文帝寬厚仁惠,蘊藉自持,值康平時世,順應時勢賜給百姓恩澤,減省肉刑,除去相坐的刑法,其他的都沿襲原來的典章,天下達到太平。武帝時正趕上中原強盛,財力有餘,調兵遣將,征伐遠方的敵人,兵役多次征發,百姓羸弱疲困,豪放任俠之士違犯禁令,奸猾的官吏玩弄法律,故意設立遁匿的條律和知縱的法律。宣帝聰明正直,遵行正道掌握要領,用以統治國家,下臣們奉行法令,都沒有失去準則。元帝時稍微更改了一些法律,天下安寧。孝成帝、孝哀帝承襲太平繼接皇位,在位的日子短暫,聽訟裁奪的時候不多。丞相王嘉等人在數年之間苟且從事,減損先帝原有的法令,牽強地解釋法律,共有一百多處,有的對於施政不利,有的不能讓百姓稱心。臣下謹上表列舉特別妨害政事、危害善良的人們的事情,奏陳如下。希望陛下同時擁有五常,履行九德,順應時務撥亂反正,廣施恩惠以救助時艱,然而反過來因循末世的小節,衰微的軌跡,實在不是回複當初反歸根本,靠著改元除舊布新的做法。希望陛下詔令有關官員,把初元、建平年間的穿鑿之處都舉出來,考察它們的輕重得失和教化風俗,足以了解政教的處境,選擇那些好的采用,選擇那些不好的進行改正,製定不可更易的法律,千秋萬代施行下去,那麼這是天下的幸運。

伏惟陛下苞五常,履九德,推時撥亂,博施濟時,而反因循季世末節,衰微軌跡,誠非所以還初反本,據元更始也。願陛下宣詔有司,悉舉初元、建平之所穿鑿,考其輕重,察其化俗,足以知政教所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定不易之典,施之無窮,天下幸甚。
皇帝把梁統的意見下交給三公、廷尉討論,都認為嚴刑峻法,不是聖明君王亟須辦理的事,不能同意。梁統又上書說:“有關官員認為臣下呈上的意見不可施行。現在臣下所說的,並不算嚴刑。我認為高帝以後,直到宣帝,所施行的刑法,綜合經傳研究的話,和今天的事情比照,不是嚴刑峻法。我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受到召見,就像回答尚書近臣一樣,親口陳述我的意見。”皇帝命令尚書去詢問意見,梁統又用同樣的意見回答,極言政刑應該改革。他的意見最後沒有被采納。到了明帝登上皇位時,常常到聽訟觀省察甄別洛陽各種訴訟。明帝天性明察,能夠獲悉下麵奸邪罪惡的情況,所以尚書上奏裁決刑罰接近嚴峻煩瑣。

事下三公、廷尉議,以為隆刑峻法,非明王急務,不可開許。統複上言曰:“有司猥以臣所上不可施行。今臣所言,非曰嚴刑。竊謂高帝以後,至於宣帝,其所施行,考合經傳,此方今事,非隆刑峻法。不勝至願,願得召見,若對尚書近臣,口陳其意。”帝令尚書問狀,統又對,極言政刑宜改。議竟不從。及明帝即位,常臨聽訟觀錄洛陽諸獄。帝性既明察,能得下奸,故尚書奏決罰近於苛碎。
到了章帝的時候,尚書陳寵上疏說:“先王的政令,獎賞不過分,刑罰不過度,與其不得已,寧可過分地獎賞也不可過度用刑。因此唐堯著書說‘用流放的辦法寬恕犯了五刑的人,因過失造成災害,可以緩刑或赦免,。帝舜命令皋陶‘五刑罪寬判為流放的分別流放到遠近不同的三個地方,都要嚴明恰當,。周文王重演《易》六爻,排出拘禁囚犯地方的斷決;周公作《立政》,告誡成王不要在各種獄訟的事情上犯錯誤。陛下登上皇位以後,沿襲了這些指導思想,但是有關官員在辦事過程中,並沒有完全奉行。審理案子的人急於鞭打犯人造成酷烈的痛苦,執法的人多做欺詐放肆的公文,違背事實,依靠拷打做奸邪的事,有的人假公濟私,作威作福。治理國政就像把琴弦調緊,大弦太緊了小弦就會斷,因此子貢抨擊臧孫施行嚴酷的法令,讚揚鄭僑施行仁政。當今聖德充盈,施及上下,應該趁著這個時候,光大先前聖王的事業。清除煩法苛政,減輕杖刑,用來濟助眾生,增廣至德。”皇帝采納了陳寵的話,在定罪和行刑時,盡量從寬。後來又韶令有關官員,禁絕使用鈷鑽等各種使人極端痛苦的舊法令,解除妖異邪惡的禁令,消滅舞文弄法使人獲罪的情況,議定了五十多個事項,明確地寫在條令上。此後訴訟秩序穩定。

至章帝時,尚書陳寵上疏曰:“先王之政,賞不僭,刑不濫,與其不得已,寧僭不濫。故唐堯著典曰‘流宥五刑,眚災肆赦’。帝舜命皋陶以‘五宅三居,惟明克允’。文王重《易》六爻,而列叢棘之聽;周公作《立政》,戒成王勿誤乎庶獄。陛下即位,率由此義,而有司執事,未悉奉承。斷獄者急於榜格酷烈之痛,執憲者繁於詐欺放濫之文,違本離實,棰楚為奸,或因公行私,以逞威福。夫為政也,猶張琴瑟,大弦急者小弦絕,故子貢非臧孫之猛法,而美鄭僑之仁政。方今聖德充塞,假於上下,宜因此時,隆先聖之務,蕩滌煩苛,輕薄棰楚,以濟群生,廣至德也。”帝納寵言,決罪行刑,務於寬厚。其後遂詔有司,禁絕鑽钅讚諸酷痛舊製,解祅惡之禁,除文致之請,讞五十餘事,定著於令。是後獄法和平。
永元六年,陳寵又接替郭躬擔任廷尉,再次校核律令,凡是有超出《甫刑》的刑法,都上奏請求刪除,說道:“臣下聽說禮經共有三百種,講禮儀細節的有三千處,因此《甫刑》上規定了死罪二百種,五刑之類共有三千種。禮中所不要的,正是刑所收入的,禮中去掉的就歸到刑中,相為表裹。現在的律令,犯罪應該處死的有六百一十種,耐罪有一千六百九十八種,贖罪以下有二千六百八十一種,比《甫刑》多出一千九百八十九種,其中死罪多四百一十種,耐罪多一千五百種,贖罪多七十九種。《春秋保幹圓》說:‘帝王每三百年減免一次刑法。’漢朝建立以來,經曆了三百零二年,法令逐漸增加,科條無窮無盡。而且法律有三家說法,各家的說法都不一樣。刑法繁多,應該命令三公、廷尉統一律令,應合經義可以施行的,死罪二百種,耐罪、贖罪二千八百種,合計為三千種,典禮相應。其餘的一千九百八十九條,全部可以刪除。要使百姓改變看法,用以實現廣遠深入的教化,達到沒有人犯法的美好境界,並無窮無盡地流傳下去。”這些建議還沒有來得及施行,恰好陳寵抵罪,建議於是無聲無息。陳寵的兒子是陳忠。陳忠後來又做了尚書,大略依照陳寵的意思,又奏上三十三條,寫成《決事比》,用以減除議罪的弊端。又上疏請求刪除蠶室刑,解除髒吏三世禁錮,因神經失常導致狂暴殺人的可以減重罪,母子兄弟在替對方死時判決赦免替代的人,這些建議都采納施行。雖然時常有所刪除,但是原有的律令繁雜,沒有經過纂集。

永元六年,寵又代郭躬為廷尉,複校律令,刑法溢於《甫刑》者,奏除之,曰:“臣聞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屬三千。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即入刑,相為表裏者也。今律令,犯罪應死刑者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贖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溢於《甫刑》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贖罪。《春秋保乾圖》曰:‘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又律有三家,說各駁異。刑法繁多,宜令三公、廷尉集平律令,應經合義可施行者,大辟二百,耐罪、贖罪二千八百,合為三千,與禮相應。其餘千九百八十九事,悉可詳除。使百姓改易視聽,以成大化,致刑措之美,傳之無窮。”未及施行,會寵抵罪,遂寢。寵子忠。忠後複為尚書,略依寵意,奏上三十三條,為《決事比》,以省請讞之弊。又上除蠶室刑,解贓吏三世禁錮,狂易殺人得減重論,母子兄弟相代死聽赦所代者,事皆施行。雖時有蠲革,而舊律繁蕪,未經纂集。
漢獻帝建安元年,應劭又刪定律令,編成《漢議》,上奏說:“國家的大事,莫遇於載籍。載籍這東西,能決斷嫌疑,明辨是非,獎賞和刑罰應有之義,是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使後來的人們永遠有所借鑒。因而膠束相董仲舒因年老多病辭官回家,朝廷每當討論政事,總是派廷尉張湯親自到小巷子裹,向董仲舒詢問利弊,董仲舒於是撰作《春秋折獄》二百三十二條,動輒用《春秋經》來回答問題,說得很詳盡了。逆臣董卓傾覆王室,典章法律都被焚燒,什麼都沒有遺留下來,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再也沒有比這更殘酷的了。現在皇上東行,巡省許都,排除險難,運命更新。臣下不自量,特地撰寫《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書》以及《春秋折獄》,共二百五十篇,刪除重複,節寫成文。又集《議駁》三十篇,按照事類編次,共有八十二件事。其中見於《漢書》的有二十五篇,見於《漢記》的有四篇,全都進行刪敘潤色,用以保全本來麵目。其中的二十六篇,博采古今的奇特之士,道德行止都值得一看。其中的二十七篇,是臣下創作的。《左氏》說:“即使有姬薑這樣的名門望族,也不舍棄窮苦人;即使有絲麻,也不舍棄茅草。,大概是用來在短缺的時候代用的。因此臣下鬥膽顯露愚鈍之才,廁身於明哲之士的後麵,雖然不足以治理國家,普遍地有利於時世安定,希望加以審視,增加和闡明聖德。希望陛下在處理紛繁政務的空隙,留心看一看。”獻帝認為很好,於是過去的做法保存了下來。

獻帝建安元年,應劭又刪定律令,以為《漢議》,表奏之曰:“夫國之大事,莫尚載籍。載籍也者,決嫌疑,明是非,賞刑之宜,允執厥中,俾後之人永有鑒焉。故膠東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於是作《春秋折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對,言之詳矣。逆臣董卓,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開辟以來,莫或茲酷。今大駕東邁,巡省許都,拔出險難,其命惟新。臣竊不自揆,輒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書》及《春秋折獄》,凡二百五十篇,蠲去複重,為之節文。又集《議駁》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其見《漢書》二十五,《漢記》四,皆刪敘潤色,以全本體。其二十六,博采古今瑰瑋之士,德義可觀。其二十七,臣所創造。《左氏》雲:‘雖有姬薑,不棄憔悴;雖有絲麻,不棄菅蒯。’蓋所以代匱也。是用敢露頑才,廁於明哲之末,雖未足綱紀國體,宣洽時雍。庶幾觀察,增闡聖德。惟因萬機之餘暇,遊意省覽。”獻帝善之,於是舊事存焉。是時天下將亂,百姓有土崩之勢,刑罰不足以懲惡,於是名儒大才故遼東太守崔實、大司農鄭玄、大鴻臚陳紀之徒,鹹以為宜複行肉刑。漢朝既不議其事,故無所用矣。
當時天下即將動蕩,百姓違背法令就像土崩一樣,刑罰已經不足以懲治惡行,於是一批名儒大才如原遼東太守崔蹇、大司農鄭玄、大鴻臚陳紀等人,都認為應該恢複肉刑。漢朝既然不商討這些法令,所以就沒有可施行的地方了。到了魏武帝輔佐漢室,尚書令荀或廣泛地詢問百官,打算重新施行古刑法,但是少府孔融認為:“古時人民敦厚篤實,好與壞分得很清楚,官吏政令刑法都很簡單,一點兒過失都沒有,百姓犯了罪,都主動接受懲罰。末世社會逐步衰落,風化敗壞,政令擾亂了民風,法令妨害了教化。所以說‘在高位的不行正道,人心散亂已經很久了’。現在卻想用古刑法來治理人民,用廢棄的東西來對付百姓,這不是所謂的和時代一起消長。紂王砍了早晨涉水人的腳膽,天下人都說他無道。九州之地,共有一千八百國君,如果每個國君都砍掉一個人的腳,那麼天下就常常有一千八百個紂王,尋求天下安寧,這是不能得到的。而且遭受刑罰的人,心中再也不想活下去,一門心思想死,大約多是逐漸變壞,再也不可能重返正道。旦絲攪亂變璽,坦庭禍害塞厘,蠱遺、莖查成為社會的大禍患。不能製止人最終為非作歹。即使像鱉聖那麼忠心,像主塑那麼誠信,像逐墮那樣足智多謀,像巷伯那樣受盡冤屈,像史遷那樣有才,像王巫那樣達觀,一遭受刀鋸之刑,就永遠被人看不起。因此太甲思念常道,穆公使秦國稱霸,速蕩赴任壑整,§必鎮守邊關,都不再施行這種刑罰。蓮塑打開改惡的道路,都是為了這一原因。因此德性完美的國君,深謀遠慮,棄短就長,不隨便革除政令。”朝廷認為這個意見很好,最終沒有改。

及魏武帝匡輔漢室,尚書令荀彧博訪百官,複欲申之,而少府孔融議以為:“古者敦厖,善否區別,吏端刑清政簡,一無過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末世陵遲,風化壞亂,政撓其俗,法害其教。故曰‘上失其道,人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也。紂斮朝涉之脛,天下謂為無道。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刖一人,是天下常有千八百紂也,求世休和,弗可得已。且被刑之人,慮不念生,誌在思死,類多趨惡,莫複歸正。夙沙亂齊,伊戾禍宋,趙高、英布,為世大患。不能止人遂為非也,適足絕人還為善耳。雖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孫臏,冤如巷伯,才如史遷,達如子政,一罹刀鋸,沒世不齒。是太甲之思庸,穆公之霸秦,陳湯之都賴,魏尚之臨邊,無所複施也。漢開改惡之路,凡為此也。故明德之君,遠度深惟,棄短就長,不苟革其政者也。”朝廷善之,卒不改焉。
到了魏國建立時,陳紀的兒子陳群任禦史中丞,魏武帝下令又想恢複肉刑,讓陳群申述他父親的觀點。速登極力陳說恢複肉刑的好處。當時鍾遜任相國,也讚同助成這個意見,但是奉常王愷不同意這一觀點。魏武帝也難以憑一個藩國改變塑目的製度,這一建議就放置起來沒有施行。於是就製定甲子科,犯了鉗左右腳趾罪的用木刑具代替,當時缺少鐵,所以用木來代替。又嫌漢朝刑律太重,因此下令凡是依照律令論處的判決可以減半,使罪人按減半判決。

及魏國建,陳紀子群時為禦史中丞,魏武帝下令又欲複之,使群申其父論。群深陳其便。時鍾繇為相國,亦讚成之,而奉常王脩不同其議。魏武帝亦難以籓國改漢朝之製,遂寢不行。於是乃定甲子科,犯釱左右趾者易以木械,是時乏鐵,故易以木焉。又嫌漢律太重,故令依律論者聽得科半,使從半減也。
魏文帝受揮後,又討論肉刑問題。仔細討論還沒有結果,適逢有戰事,又停下了。當時有大女劉朱,拷打兒媳非常狠毒,前後有三個兒媳自殺,判處劉朱減免死刑送到尚方關押起來,因此下了怨毒殺人減免死刑的命令。魏明帝改變士人庶人罰金的法令,男犯判決罰金,婦人加上鞭笞,按鞭打責罰之例,因為她形體裸露的緣故。

魏文帝受禪,又議肉刑。詳議未定,會有軍事,複寢。時有大女劉硃,撾子婦酷暴,前後三婦自殺,論硃減死輸作尚方,因是下怨毒殺人減死之令。魏明帝改士庶罰金之令,男聽以罰金,婦人加笞還從鞭督之例,以其形體裸露故也。
當時沿用秦漢的舊刑律,刑律的文詞是魏文侯的老師李悝起草的。李悝編集各國的刑法,著成《法經》。認為帝王治理國政,沒有比解決盜賊問題更急迫的,所以他的刑律從《盜賊》開頭。盜賊必須揭發收捕,所以著《網》《捕》二篇。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製造些問題寫成《雜律》一篇,又用《具律》列出增加或減去的條目。因此撰著的衹有六篇而已,但都是關於罪名的法令。商君學習了以後,用以輔佐秦國。漢朝沿襲秦朝的舊製,蕭何確定律令,刪除參夷連坐的罪名,增加部主見知的律條,加上事律《興》、《廄》、《戶》三篇,合為九篇。叔孫通增加舊刑律包含不到的,傍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計六十篇。又把漢朝的時候判斷獄訟,編集為《令甲》以下三百餘篇,以及司徒鮑公撰著嫁娶辭訟確定為《法比都目》,共九百零六卷。每個朝代都有增減,全都是把同類的結集成篇,把相關的條律編次成章。一章之中有的不止數十條律令,事類雖然相同,但是判罪輕重並不一樣。而整個的遣詞造句,前後相承,雖然總體上看不是同一篇,實際上是把以前的采入了。《盜律》有賊傷的條例,《賊律》有盜章的文辭,《興律》有上獄的法令,《廄律》有逮捕的事,諸如此類,雜糅沒有準則。後人發揮文意,各自撰著章句。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等儒生撰的章句共有十多家,每家都有數十萬字。凡是判罪所應當遵循的條律共有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多字,字敷越來越多,讀者閱讀的難度越來越大。天子於是下韶,衹用鄭氏的章句,不得雜用其他人的。

是時承用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其律始於《盜賊》。盜賊須劾捕,故著《網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製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製也。商君受之以相秦。漢承秦製,蕭何定律,除參夷連坐之罪,增部主見知之條,益事律《興》、《廄》、《戶》三篇,合為九篇。叔孫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又漢時決事,集為《令甲》以下三百餘篇,及司徒鮑公撰嫁娶辭訟決為《法比都目》,凡九百六卷。世有增損,率皆集類為篇,結事為章。一章之中或事過數十,事類雖同,輕重乖異。而通條連句,上下相蒙,雖大體異篇,實相采入。《盜律》有賊傷之例,《賊律》有盜章之文,《興律》有上獄之法,《廄律》有逮捕之事,若此之比,錯糅無常。後人生意,各為章句。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餘家,家數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餘言,言數益繁,覽者益難。天子於是下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餘家。
衛覬又上奏說:“刑法是國家很注重,而人們私下評議時所輕賤的;獄吏是老百姓的性命所托,而選用的人看不起的。王政的弊病,未必不是因為這個緣故。請求設置律博士,一批批地教授學生。”這意見很快就施行。但是刑律文字繁多,事例數量大,舍本求末,斷獄的官吏如廷尉獄吏範洪接受囚犯絹布二丈,就比附輕法論處,獄吏劉象接受屬下偏辭拷打囚犯張茂致死,比附重法論處。範洪、劉象雖然都被處死,但是得以從輕或受冤枉的一個接著一個。當時太傅鍾繇又上疏請求恢複肉刑,皇帝詔令把這個意見交給下臣討論,司徒王朗的意見又不相同。當時討論的有一百多人,意見和王朗相同的居多。皇帝以吳蜀還沒有平定為理由,又把這件事壓下了。

衛覬又奏曰:“刑法者,國家之所貴重,而私議之所輕賤;獄吏者,百姓之所懸命,而選用者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請置律博士,轉相教授。”事遂施行。然而律文煩廣,事比眾多,離本依末,決獄之吏如廷尉獄吏範洪受囚絹二丈,附輕法論之,獄吏劉象受屬偏考囚張茂物故,附重法論之。洪、象雖皆棄市,而輕枉者相繼。是時太傅鍾繇又上疏求複肉刑,詔下其奏,司徒王朗議又不同。時議者百餘人,與朗同者多。帝以吳蜀未平,又寢。其後,天子又下詔改定刑製,命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邵、給事黃門侍郎韓遜、議郎庾嶷、中郎黃休、荀詵等刪約舊科,傍采漢律,定為魏法,製《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合百八十餘篇。其序略曰:
後來,天子又下令改定刑律,命令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邵、給事黃門侍郎韓遜、議郎庾嶷、中郎黃休、荀說等刪減舊法令,廣泛地采用漢朝律令,製定為魏律,創製《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合計一百八十餘篇。它們的序言大略是說:

舊律所難知者,由於六篇篇少故也。篇少則文荒,文荒則事寡,事寡則罪漏。是以後人稍增,更與本體相離。今製新律,宜都總事類,多其篇條。
從前的律令之所以難以了解,是因為六篇篇少的緣故。篇少文字就少,文字少事類就少,事類少有的罪行就會被漏掉。因此後人逐漸增加,更與本體相分離。現在製定新律令,應該包括全部事類,增加篇幅條目。

舊律因秦《法經》,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條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終,非篇章之義。故集罪例以為《刑名》,冠於律首。
舊刑律沿襲秦朝《法經》,僅僅增加三篇,但是《具律》沒有改變,仍在第六。犯罪條例既不在開始,也不在末尾,不是篇章應有之義。因此編集犯罪條例,寫成《刑名》,放在刑律的開頭。

《盜律》有劫略、恐猲、和賣買人,科有持質,皆非盜事,故分以為《劫略律》。《賊律》有欺謾、詐偽、逾封、矯製、《囚律》有詐偽生死,《令丙》有詐自複免,事類眾多,故分為《詐律》。《賊律》有賊伐樹木、殺傷人畜產及諸亡印,《金布律》有毀傷亡失縣官財物,故分為《毀亡律》。《囚律》有告劾、傳覆,《廄律》有告反逮受,科有登聞道辭,故分為《告劾律》。《囚律》有係囚、鞫獄、斷獄之法,《興律》有上獄之事,科有考事報讞,宜別為篇,故分為《係訊》、《斷獄律》。《盜律》有受所監受財枉法,《雜律》有假借不廉,《令乙》有嗬人受錢,科有使者驗賂,其事相類,故分為《請賕律》。《盜律》有勃辱強賊,《興律》有擅興徭役,《具律》有出賣呈,科有擅作修舍事,故分為《興擅律》。《興律》有乏徭稽留,《賊律》有儲峙不辨,《廄律》有乏軍之興,及舊典有奉詔不謹、不承用詔書,漢氏施行有小愆之反不如令,輒劾以不承用詔書乏軍要斬,又減以《丁酉詔書》,《丁酉詔書》,漢文所下,不宜複以為法,故別為之《留律》。秦世舊有廄置、乘傳、副車、食廚,漢初承秦不改,後以費廣稍省,故後漢但設騎置而無車馬,則律猶著其文,則為虛設,故除《廄律》,取其可用合科者,以為《郵驛令》。其告反逮驗,別入《告劾律》。上言變事,以為《變事令》,以驚事告急,與《興律》烽燧及科令者,以為《驚事律》。《盜律》有還贓畀主,《金布律》有罰贖入責以呈黃金為價,科有平庸坐贓事,以為《償贓律》。律之初製,無免坐之文,張湯、趙禹始作監臨部主、見知故縱之例。其見知而故不舉劾,各與同罪,失不舉劾,各以贖論,其不見不知,不坐也,是以文約而例通。科之為製,每條有違科,不覺不知,從坐之免,不複分別,而免坐繁多,宜總為免例,以省科文,故更製定其由例,以為《免坐律》。諸律令中有其教製,本條無從坐之文者,皆從此取法也。凡所定增十三篇,就故五篇,合十八篇,於正律九篇為增,於旁章科令為省矣。
《盜律》中有劫略、恐猖、和賣買人,科條中有持質,都不是偷盜的事,所以分開,寫成《劫略律》。《賊律》中有欺饅、詐偽、逾封、矯製,《囚律》有詐偽生死,《令丙》有詐自複免,事類眾多,所以分出《詐律》。《賊律》有賊伐樹木、殺傷人畜和各種逃亡痕跡,《金布律》中有毀傷亡失縣官財物,所以分出《毀亡律》。《囚律》有告劾、傳覆,《廄律》中有告反逮受,每科中有登聞道辭,所以分出《告劾律》。《囚律》有係囚、鞫獄、斷獄的方法,《興律》有上獄的事,科條有考事報讞,應該另外成一篇,所以分為《係訊》、《斷獄律》。《盜律》中有受所監受財枉法,《雜律》有假借不廉,《令乙》中有嗬人受錢,科條中有使者查驗賄賂情況,這些事情相近似,所以分為《請賕律》。《盜律》有勃辱強賊,《興律》有擅自征發徭役,《具律》有出賣呈,科條中有擅作修舍事,所以分為《興擅律》。《興律》有乏徭稽留,《賊律》有儲峙不辦,《廄律》有乏軍乏興,以及舊典法中有奉韶不謹、不承用韶書,漠氏施行有小過錯不改正不聽從命令,每每用不承用詔書乏軍腰斬,又用《丁酉詔書》來減罪,《丁酉詔書》是漢文帝頒布的,不應該再用作刑法了,因此另外作為《留律》。秦代原來有廄置、乘傳、副車、食廚,漢朝初年沿襲秦朝不改,後來因為費用太多逐漸減省,所以後漢祇設置驛騎而沒有車馬,但是刑律上還寫著先前的文字,那麼這是形同虛設了,所以刪除《廄律》,把其中值得采用和符合法令的擷取出來,寫成《郵驛令》。那些控告謀反抓住檢驗的,另外歸入《告劾律》。向上反映事變的,寫成《變事令》,拿驚人的事向上告急,與《興律》烽燧以及法令相合的,寫成《驚事律》。《盜律》有把髒物歸還失主,《金布律》有罰贖入責以呈黃金為報償,法令有平庸坐髒事,把它寫成《償髒律》。刑律開始創製時,沒有免於連坐的條文,張湯、趟禹開始創製監臨部主、見知故縱的條例。那些看見而且了解罪犯卻故意不檢舉揭發的,全都與罪犯同罪,罪犯逃跑了不檢舉揭發的,都按贖罪論處,沒看到又不知情的,不算犯罪,因此條文簡約但條例宏通。科令製度中,每條有違科,不知不覺,與免於連坐,不再分別,但是免於連坐的情況很多,應該寫一個總的免坐條例,以便少寫一些條文,因此又製定坐免的條例,作為《免坐律》。律令中各有教製,本條沒有從坐條文的,都從此取法。確定增補的有十三篇,加上原來的五篇,合起來共十八篇,對正律九章來說算作增加,對旁章科令而言則是減省了。

改漢舊律不行於魏者皆除之,更依古義製為五刑。其死刑有三,髡刑有四,完刑、作刑各三,贖刑十一,罰金六,雜抵罪七,凡三十七名,以為律首。又改《賊律》,但以言語及犯宗廟園陵,謂之大逆無道,要斬,家屬從坐,不及祖父母、孫。至於謀反大逆,臨時捕之,或汙瀦,或梟菹,夷其三族,不在律令,所以嚴絕惡跡也。賊鬥殺人,以劾而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會赦及過誤相殺,不得報仇,所以止殺害也。正殺繼母,與親母同,防繼假之隙也。除異子之科,使父子無異財也。歐兄姊加至五歲刑,以明教化也。囚徒誣告人反,罪及親屬,異於善人,所以累之使省刑息誣也。改投書棄市之科,所以輕刑也。正篡囚棄市之罪,斷凶強為義之蹤也。二歲刑以上,除以家人乞鞫之製,省所煩獄也。改諸郡不得自擇伏日,所以齊風俗也。
更改漢朝舊律,凡是在魏朝時無法施行的,都廢除,另外依據古義製定五刑。死刑有三種,髡刑有四種,完刑、作刑各有三種,贖刑十一種,罰金六種,雜抵罪七種,共三十七種,作為律令的開頭。又改動《賊律》,衹以言語冒犯宗廟園陵,稱為大逆無道,腰斬,家屬從坐,但不涉及祖父祖母、孫子。至於謀反大逆,則在事發的時候收捕,有的汙瀦,有的梟菹,誅滅三族,不寫在律令中,是為了嚴格禁絕這種醜惡行為。殘殺格鬥殺了人,因為被揭發而逃跑,可以依照古義,判決死者的兒子兄弟可以追殺他。趕上赦免和過失殺人,不得報仇,這是用來阻止互相殺害。懲治殺害繼母,和殺害親母的罪行一樣,這是防止與繼母鬧矛盾。刪除異子的律條,是要使父子沒有異財。毆打哥哥姐姐加到五年的刑罰,用以申明教化。囚徒誣告別人謀反,罪行牽涉到親屬,和善人不一樣,這是用來為難囚徒,使他減省刑罰不再誣告。修改投書棄市的律條,這是為了減輕刑罰。訂正篡囚棄市的罪行,這是為了斷絕凶暴強橫做義事的行為。二年以上的刑罰,刪除家人乞鞫的法令,這是要減省煩瑣的獄訟。修改為各郡不得白行選擇伏日,這是要統一風俗。

斯皆魏世所改,其大略如是。其後正始之間,天下無事,於是征西將軍夏侯玄、河南尹李勝、中領軍曹羲、尚書丁謐又追議肉刑,卒不能決。其文甚多,不載。
這些都是魏世所修改的,大略就是這個樣子。在正始年間,天下太平,於是征西將軍夏侯玄、河南尹李勝、中領軍曹羲、尚書丁謐又追議肉刑,最終也沒能有結果。其中文字非常多,不載錄了。

及景帝輔政,是時魏法,犯大逆者誅及已出之女。毋丘儉之誅,其子甸妻荀氏應坐死,其族兄顗與景帝姻,通表魏帝,以匄其命。詔聽離婚。荀氏所生女芝,為潁川太守劉子元妻,亦坐死,以懷妊係獄。荀氏辭詣司隸校尉何曾乞恩,求沒為官婢,以贖芝命。曾哀之,使主簿程鹹上議曰:“夫司寇作典,建三等之製;甫侯修刑,通輕重之法。叔世多變,秦立重辟,漢又修之。大魏承秦漢之弊,未及革製,所以追戮已出之女,誠欲殄醜類之族也。然則法貴得中,刑慎過製。臣以為女人有三從之義,無自專之道,出適他族,還喪父母,降其服紀,所以明外成之節,異在室之恩。而父母有罪,追刑已出之女;夫黨見誅,又有隨姓之戮。一人之身,內外受辟。今女既嫁,則為異姓之妻;如或產育,則為他族之母,此為元惡之所忽。戮無辜之所重,於防則不足懲奸亂之源,於情則傷孝子之心。男不得罪於他族,而女獨嬰戮於二門,非所以哀矜女弱,蠲明法製之本分也。臣以為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宜改舊科,以為永製。”於是有詔改定律令。
到了景帝輔佐國政,當時的魏法,犯了大逆不道罪的,誅殺範圍直到已經嫁出去的女兒。忸丘儉被誅死時,他兒子母丘甸的妻子苟氏應該連坐處死,她的堂兄荀顓和景帝是親家,上表給魏帝,要求饒她一命。皇帝判他們離婚。荀氏所生的女兒冊丘芝,是穎川太守劉子元的妻子,也連坐處死,因為懷孕而收捕在獄中。荀氏致辭司隸校尉何曾請求開恩,請求沒為官婢,用來贖母丘芝的性命。何曾可憐她,讓主簿程鹹上書說:“司寇修訂法典,建立三等的法製;甫侯製定刑法,敘述輕重的法律。衰落的時代變動多,秦朝設立重刑,漢朝又修改了。大魏沿襲秦漠的弊病,沒有來得及改革,施行的追加殺戮已經出嫁的女兒之法,實在是想誅滅醜類的親族。這樣,那麼法律貴在能夠適中,刑罰要注意別超越製度。臣下認為女人有三從的道義,沒有自作主張的道理,出嫁到了別的宗族,回來為父母奔喪時降低服紀,這是用來表明女子出嫁的禮節,區別在室的恩情。而父母有罪,追加處罰已經出嫁的女兒;丈夫的黨族被誅罰,又要跟著受到殺戮。一個人的身體,在內在外都受刑罰。女子既然出嫁,就成了異姓的妻子;如果生了孩子,就做了其他宗族的母親,這是推究罪惡時所忽視的。殺戮無辜的高昂代價,對於預防犯罪來說不足以懲戒奸亂的源頭,對於情理來說則有傷孝子之心。男子不因其他宗族而獲罪,女子反倒會因兩個宗族而被殺戮,追不是用來憐憫柔弱女子,彰明法製的恰當做法。臣下認為還沒有結婚的女子,應該跟從父母受誅殺;已經出嫁的婦人,就應當跟從夫家受處罰。應該更改原來的法律,並作為永久的製度。”於是皇帝下詔改定律令。

文帝為晉王,患前代律令本注煩雜,陳群、劉邵雖經改革,而科網本密,又叔孫、郭、馬、杜諸儒章句,但取鄭氏,又為偏黨,未可承用。於是令賈充定法律,令與太傅鄭衝、司徒荀顗、中書監荀勖、中軍將軍羊祜、中護軍王業、廷尉杜友、守河南尹杜預、散騎侍郎裴楷、潁川太守周雄、齊相郭頎、騎都尉成公綏、尚書郎柳軌及吏部令史榮邵等十四人典其事,就漢九章增十一篇,仍其族類,正其體號,改舊律為《刑名》、《法例》,辨《囚律》為《告劾》、《係訊》、《斷獄》,分《盜律》為《請賕》、《詐偽》、《水火》、《毀亡》,因事類為《衛宮》、《違製》,撰《周官》為《諸侯律》,合二十篇,六百二十條,二萬七千六百五十七言。蠲其苛穢,存其清約,事從中典,歸於益時。其餘未宜除者,若軍事、田農、酤酒,未得皆從人心,權設其法,太平當除,故不入律,悉以為令。施行製度,以此設教,違令有罪則入律。其常事品式章程,各還其府,為故事。減梟斬族誅從坐之條,除謀反適養母出女嫁皆不複還坐父母棄市,省禁固相告之條,去捕亡、亡沒為官奴婢之製。輕過誤老少女人當罰金杖罰者,皆令半之。重奸伯叔母之令,棄市。淫寡女,三歲刑。崇嫁娶之要,一以下娉為正,不理私約。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製罪也。凡律令合二千九百二十六條,十二萬六千三百言,六十卷,故事三十卷。泰始三年,事畢,表上。武帝詔曰:“昔蕭何以定律令受封,叔孫通製儀為奉常,賜金五百斤,弟子百人皆為郎。夫立功立事,古今之所重,宜加祿賞,其詳考差敘。輒如詔簡異弟子百人,隨才品用,賞帛萬餘匹。”武帝親自臨講,使裴楷執讀。四年正月,大赦天下,乃班新律。
文帝做晉王時,為前代的律令條文和注釋煩雜而發愁,雖然經過了陳群、劉邵刪改,但是科條非常繁密,又叔孫、郭、馬、杜各儒在作章句時,衹宗法鄭玄,又過於偏頗,不能沿用。於是命令賈充改定法律,並命令和太傅鄭衝、司徒荀頡、中書監荀勖、中軍將軍羊祜、中護軍王業、廷尉杜友、守河南尹杜預、散騎侍郎裴楷、潁川太守周雄、齊相郭頎、騎都尉成公綏、尚書郎柳塾及吏部令史塋涇等十四人掌管這件事,就齟九章增加十一篇,沿用它的分類,訂正它的體例和編列次序,改舊刑律為《刑名》、《法例》,辨正《囚律》為《告劾》、《係訊》、《斷獄》,分《盜律》為《請賕》、《詐偽》、《水火》、《毀亡》,依據事類分為《衛宮》、《違製》,撰著《周官》為《諸侯律》,一共二十一篇,六百二十條,二萬七千六百五十七字。刪除了苛刻繁碎的條文,保存了清正簡約的,事件采納法典上的,但以對時事有益為宗旨。其餘不宜刪除的,如軍事、田農、酤酒,沒有能夠全都遵從人們的意見,權且設立法令,天下太平的時候將要刪去,因此不列入刑律,全都作為法令。施行製度時,以此設立教化,違反法令犯了罪的,按刑律論處。其中常事的品式章程,各自歸到官署,這有先例。刪減梟斬族誅從坐這些條文,刪除原有條律,謀反罪嫡母養母已出嫁的女兒都不再因父母被處決而受到牽連,減省勒令不許作官互相告發的條文,刪除捕亡、亡沒為官奴婢的製度。小過失和耽誤老少女人應當罰款和杖罰的,都下令減半。加重奸淫伯母叔母的法令,棄市。奸淫寡婦的,判三年刑。尊崇嫁娶的約定,全都以下聘禮為標準,不審理私下約定。嚴格禮教大防,以五服為準則裁斷罪行。律令合起來共有二幹九百二十六條,十二萬六千三百字,六十卷,先例三十卷。泰始三年,法律改定完成,上表給皇帝。武帝下韶說:“當年蘆包因為製定律令受封賞,叔孫通因為製定禮儀做了奉常,賞賜五百斤金,弟子一百人全都作郎。立功立事,是古往今來所看重的,應該加以封賞官祿.希望詳細考察各人的先後。馬上依韶書挑選一百名弟子,按照他們的才能授予官職,獎賞帛一萬餘匹。”武帝親自到場講授,使裴揩宣讀。四年正月,大赦天下,於是頒布新法律。

其後,明法掾張裴又注律,表上之,其要曰:
後來,明法掾張裴又注釋刑律,並上表皇帝,大要是說:

律始於《刑名》者,所以定罪製也;終於《諸侯》者,所以畢其政也。王政布於上,諸侯奉於下,禮樂撫於中,故有三才之義焉,其相須而成,若一體焉。
刑律從《刑名》開始,是用以確定罪製;到《諸侯》結束,是為了全麵反映王政。王政從上麵發布,諸侯在下麵奉行,禮樂在中間調節,所以有三才的說法,它們相莉相成,好像是一個整體。

《刑名》所以經略罪法之輕重,正加減之等差,明發眾篇之多義,補其章條之不足,較舉上下綱領。其犯盜賊、詐偽、請賕者,則求罪於此,作役、水火、畜養、守備之細事,皆求之作本名。告訊為之心舌,捕係為之手足,斷獄為之定罪,名例齊其製。自始及終,往而不窮,變動無常,周流四極,上下無方,不離於法律之中也。
《刑名》用來規定罪法輕重,訂正加罪減罪的等差,闡明各篇的多種義理,補充條文的不足,大略地舉出上下綱領。凡有犯了盜賊、詐偽、請賕的,都從造裹找到罪行,凡是作役、水火、畜養、守備這些小事,都從中定出恰當的名稱。控告審訊作它的心舌,收捕拘押作它的手足,斷獄為它定罪,名例統一它的體製。自始至終,往複無窮,變動無常,周轉流行到四麵八方,或上或下沒有一定之規,脫離不開法律之中。

其知而犯之謂之故,意以為然謂之失,違忠欺上謂之謾,背信藏巧謂之詐,虧禮廢節謂之不敬,兩訟相趣謂之鬥,兩和相害謂之戲,無變斬擊謂之賊,不意誤犯謂之過失,逆節絕理謂之不道,陵上僭貴謂之惡逆,將害未發謂之戕,唱首先言謂之造意,二人對議謂之謀,製眾建計謂之率,不和謂之強,攻惡謂之略,三人謂之群,取非其物謂之盜,貨財之利謂之贓:凡二十者,律義之較名也。
知法犯法叫做故,心裹認為正確叫做失,不忠心、欺瞞上司叫做饅,背棄信用、內藏奸巧叫做詐,沒有禮節叫做不敬,兩個訴訟人互相催促叫做鬥,友好的兩方互相傷害叫做戲,沒有變故就斬擊叫做賊,無意中誤犯叫做過失,違逆節操違反道理叫做不道,欺犯上司僭越而顯貴叫做惡逆,將行害人但還沒有動手叫做戕,首先倡議叫做造意,二人一起商議叫做謀,指揮眾人、提出計策叫做率,不和叫做強,攻擊惡人叫做略,三人叫做群,收取了不應屬於自己的東西叫做盜,貨財中的利益叫做髒:所有這二十種,是律義大略的名稱。

夫律者,當慎其變,審其理。若不承用詔書,無故失之刑,當從贖。謀反之同伍,實不知情,當從刑。此故失之變也。卑與尊鬥,皆為賊。鬥之加兵刃水火中,不得為戲,戲之重也。向人室廬道徑射,不得為過,失之禁也。都城人眾中走馬殺人,當為賊,賊之似也。過失似賊,戲似鬥,鬥而殺傷傍人,又似誤,盜傷縛守似強盜,嗬人取財似受賕,囚辭所連似告劾,諸勿聽理似故縱,持質似恐猲。如此之比,皆為無常之格也。
刑律,應當慎重地對待修改,審察其中的道理。如果不是承用詔書,又沒有故失的刑罰,應當聽從贖罪。謀反的同夥,確實不知內情的,應當給予刑罰。這是故失的變例。地位低的人與地位高的人爭鬥,都是賊。在爭鬥中使用了兵刃水火的,不能算作戲,比戲嚴重。向別人的房屋或道路上射箭,不能算作遇,這是被禁止的故失。在都城的人群中跑馬殺人,應當算作賊,因為與賊相似。過失與賊相似,戲與鬥相似,鬥時殺傷旁人,又輿誤相似,盜取傷人財物捆綁看守與強盜相似,嗬責人、收取財物與受賕相似,囚徒的言辭所關涉的與告劾相似,各種不聽理與故縱相似,劫持人質與恐嚇相似。諸如此類,都是沒有定規的變格。

五刑不簡,正於五罰,五罰不服,正於五過,意善功惡,以金贖之。故律製,生罪不過十四等,死刑不過三,徒加不過六,囚加不過五,累作不過十一歲,累笞不過千二百,刑等不過一歲,金等不過四兩。月贖不計日,日作不拘月,歲數不疑閏。不以加至死,並死不複加。不可累者,故有並數;不可並數,乃累其加。以加論者,但得其加;與加同者,連得其本。不在次者,不以通論。以人得罪與人同,以法得罪與法同。侵生害死,不可齊其防;親疏公私,不可常其教。禮樂崇於上,故降其刑;刑法閑於下,故全其法。是故尊卑敘,仁義明,九族親,王道平也。
五刑不能核實,就用五罰來補正,五罰不能治罪,就用五過來補正,本意不壞卻做了壞事,用金錢贖罪。所以在律製中,生罪不超過十四等,死刑不超過三種,徒加不超過六種,囚加不超過五種,累計不超過十一年,笞刑加起來不超過一千二百種,刑等不超過一年,金等不超過四兩。月贖不計零頭的天數,日作不拘泥在哪一個月,數年頭時不擔心閏月。不因為加罪而判死刑,都判死刑的不再加罪。不能累加,因此有並罰;不能並罰,就累加刑罰。按累加諭處的,衹能算加起來的罪;與累加等同的,一並算到原來的數額。不在次序的,不算入總數。因為人而獲罪的輿人同,因為違法而獲罪的與法同。侵害活人損害死人,不能統一處罰;親疏公私,不能總是一種教訓。禮樂受到上麵的尊崇,所以頒下刑法;刑法規範下麵的行為,所以保全刑法。因此尊卑有序,仁義彰明,九族親睦,王道平坦。

律有事狀相似而罪名相涉者,若加威勢下手取財為強盜,不自知亡為縛守,將中有惡言為恐猲,不以罪名嗬為嗬人,以罪名嗬為受賕,劫召其財為持質。此六者,以威勢得財而名殊者也。即不求自與為受求,所監求而後取為盜贓,輸入嗬受為留難,斂人財物積藏於官為擅賦,加歐擊之為戮辱。諸如此類,皆為以威勢得財而罪相似者也。
刑律中有事狀相似而罪名相關的,如利用威勢下手取財為強盜,不知道自己逃跑為縛守,辦事中有恫嚇威脅的話為恐嚇,不拿罪名嗬責為嗬人,以罪名嗬責為受賕,劫取索要他人的財物為持質。這六點,以威勢得到財物但名稱不同。即不索求自動給予為受求,先是監求而後索取為盜髒,輸入嗬責收受錢物為留難,斂取他人財物積藏在官府為擅賦,加上毆打為戮辱。諸如此類,都是用威勢得到財物而罪行相似的。

夫刑者,司理之官;理者,求情之機,情者,心神之使。心感則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暢於四支,發於事業。是故奸人心愧而麵赤,內怖而色奪。論罪者務本其心,審其情,精其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然後乃可以正刑。仰手似乞,俯手似奪,捧手似謝,擬手似訴,拱臂似自首,攘臂似格鬥,矜莊似威,怡悅似福,喜怒憂歡,貌在聲色。奸真猛弱,候在視息。出口有言當為告,下手有禁當為賊,喜子殺怒子當為戲,怒子殺喜子當為賊。諸如此類,自非至精不能極其理也。
刑是掌管理的職官,理是尋求情的器械,情是心神的使者。心中有感應情就在裹麵發動,表現到言語上,直通到四肢,宣發到事業。因此好人心中愧疚而臉紅,內心害怕而臉上變色。論罪的人務必推究罪犯內心的真實想法,審察他的情感,知悉他的犯罪事實,近處取法自身,遠處取法萬物,然後才可以正確運用刑法。手心向上與乞討相似,手心向下與搶奪相似,兩手相捧與答謝相似,兩手指劃與訴說相似,手臂相拱像是要自首,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像是要格鬥,矜持莊重與威嚴相近,神情怡悅與幸福相近,喜怒憂歡,表現在聲音和臉色上。是奸是真是強是弱,衹須察看他的目光和呼吸。有話說出口應當是告,動手犯禁應當是賊,喜子殺死怒子應當為戲,怒子殺死喜子應當是賊。諸如此類,除非是極為精通,否則不能完全弄通其中的道理。

律之名例,非正文而分明也。若八十,非殺傷人,他皆勿論,即誣告謀反者反坐。十歲,不得告言人;即奴婢捍主,主得謁殺之。賊燔人廬舍積聚,盜贓五匹以上,棄市;即燔官府積聚盜,亦當與同。歐人教令者與同罪,即令人歐其父母,不可與行者同得重也。若得遺物強取強乞之類,無還贓法隨例畀之文。法律中諸不敬,違儀失式,及犯罪為公為私,贓入身不入身,皆隨事輕重取法,以例求其名也。
刑律的名例,不是正文卻分明。比如到了八十歲,除了殺傷人,其他都不追究,如果誣告別人謀反要反坐。十歲時,不得告發別人;如果奴婢頂撞主人,主人可以告發殺死他。賊人焚燒他人的房屋積聚,偷盜贓物五匹以上的,棄市;如果焚燒官府積聚和偷盜,也應當一樣。毆打人和教唆的人罪行相同,如果讓人毆打父母,不能和毆打的人等同。比如得到遣物強取強討之類,沒有歸還髒物法隨例畀的條文。法律中各種不敬,不合乎禮儀範式,以及犯罪是為公還是為私,髒物是否已被個人占有,都是依照事實輕重采用法律,用事例去找出名稱。

夫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奧,不可以一體守也。或計過以配罪,或化略以循常,或隨事以盡情,或趣舍以從時,或推重以立防,或引輕而就下。公私廢避之宜,除削重輕之變,皆所以臨時觀釁,使用法執詮者幽於未製之中,采其根牙之微,致之於機格之上,稱輕重於豪銖,考輩類於參伍,然後乃可以理直刑正。
理這個東西是玄妙之中最玄妙的,不能用一種方法來施行;律這個東西是幽玄之理中最深奧的,不能用一種體製去執行。有時是計算過失來定罪,有時是變化法度以遵循常理,有時是依照事實以推究真實情況,有時是有所選擇以順從時宜,有時是加重處罰以防止犯罪,有時是從輕處理以順從下情。公私廢避的大義,削除輕重的變化,都是為了隨時察看情況變化,使執法者隱蔽在還沒裁決的時候,采集到像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晉書》

《晉書》列傳
列傳·第一章 列傳·第二章 列傳·第三章 列傳·第四章 列傳·第五章 列傳·第六章 列傳·第七章 列傳·第八章 列傳·第九章 列傳·第十章 列傳·第十一章 列傳·第十二章 列傳·第十三章 列傳·第十四章 列傳·第十五章 列傳·第十六章 列傳·第十七章 列傳·第十八章 列傳·第十九章 列傳·第二十章 列傳·第二十一章 列傳·第二十二章 列傳·第二十三章 列傳·第二十四章 列傳·第二十五章 列傳·第二十六章 列傳·第二十七章 列傳·第二十八章 列傳·第二十九章 列傳·第三十章 列傳·第三十一章 列傳·第三十二章 列傳·第三十三章 列傳·第三十四章 列傳·第三十五章 列傳·第三十六章 列傳·第三十七章 列傳·第三十八章 列傳·第三十九章 列傳·第四十章 列傳·第四十一章 列傳·第四十二章 列傳·第四十三章 列傳·第四十四章 列傳·第四十五章 列傳·第四十六章 列傳·第四十七章 列傳·第四十八章 列傳·第四十九章 列傳·第五十章 列傳·第五十一章 列傳·第五十二章 列傳·第五十三章 列傳·第五十四章 列傳·第五十五章 列傳·第五十六章 列傳·第五十七章 列傳·第五十八章 列傳·第五十九章 列傳·第六十章 列傳·第六十一章 列傳·第六十二章 列傳·第六十三章 列傳·第六十四章 列傳·第六十五章 列傳·第六十六章 列傳·第六十七章 列傳·第六十八章 列傳·第六十九章 列傳·第七十章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