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作者:房玄齡年代:唐朝1497   

《晉書》誌 誌·第十五章

史臣曰:昔者乘雲效駕,卷領垂衣,則黃帝皁衣纁裳,放勳彤車白馬,葉三微之序,舍寅醜之建,玄戈玉刃,作會相暉。若乃參旗分景,帝車含曜,又所以營衛南宮,增華北極。《月令》季夏之月,“命婦官染彩”,赬丹班次,各有品章矣。高旗有日月之象,式視有威儀之選,衣兼鞙珮,衡載鳴和,是以閑邪屏棄,不可入也。若乃正名百物,補緝四維,疏懷山之水,靜傾天之害,功尤彰者飾彌煥,德愈盛者服彌尊,莫不質良,用成其美。《書》曰:“明試以功,車服以庸。”“《禮記》曰:“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鉤車,夏後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而韍火山龍,以通其意。前史以為,聖人見鳥獸容貌,草木英華,始創衣冠,而玄黃殊采;見秋蓬孤轉,杓觿旁建,乃作輿輪,而方圓異則。遇物成象,觸類興端。周因於殷,其來已舊。成王之會,壇垂陰羽,五方之盛,有八十物者焉。宗馬鳥旌,奚往不格,殷公、曹叔,此焉低首。《周禮》,巾車氏建大赤以朝,大白以戎。雅製弘多,式遵遺範,賓入異憲,師行殊則,是以有嚴有翼,用光其武,鉤膺鞗革,乃暢其文。六服之冕,五時之路,王之常製,各有等差。逮禮業雕訛,人情馳爽,諸侯征伐,憲度淪亡,一紫亂於齊飾,長纓混於鄒玩。孔子曰:“君子其學也博,其服也鄉。”若乃豪傑不經,庶人幹典,彯鷸冠於鄭伯之門,躡珠履於春申之第。及秦皇並國,攬其餘軌,豐貂東至,獬豸南來,又有玄旗皁旒之製,旄頭罕車之飾,寫九王之廷於鹹陽北阪,車輿之彩,各樹其文,所謂秦人大備,而陳戰國之後車者也。及凝脂布網,經書鹹燼,削滅三代,以金根為帝軫,除棄六冕,以袀玄為祭服。高祖入關,既因秦製。世宗挺英雄之略,總文景之資,揚霓拂翳,皮軒記鼓,橫汾河而祠後土,登甘泉而祭昊天,奉常獻儀,謂之大駕,車千乘而騎萬匹。至於成帝,以幸姬趙飛燕置屬車間豹尾中,又楊雄所謂彏天狼之威弧,張曜日之靈旄,駢羅列布,霧集雲合者也。於後王氏擅朝,武車常軔,赤眉之亂,文物無遺。建武十三年,吳漢平蜀,始送葆車輿輦,充庭之飾,漸以周備。明帝采《周官》、《禮記》,更服袞章,天子冠通天而佩玉璽。魏明以黼黻之美,有疑於僭,於是隨章儐略,而捐者半焉。高堂隆奏曰:“改正朔、殊徽號者,帝王所以神明其政,變民耳目也。”帝從其議,改青龍五年為景初元年,服色尚黃,從地正也。世祖武皇帝接天人之貺,開典午之基,受終之禮,皆如唐虞故事。晉氏金行,而服色尚赤,豈有司失其傳歟!
史臣曰:自古就有神仙乘坐用雲彩做的車輛而仆人為主人試車的事,有先民穿著卷領式服裝或長大的衣服的事,所以黃帝有黑色上衣淺紅下裳,放勳有朱紅車子白色馬,和三正的曆數相諧調,設置建寅建醜的曆法,玄戈玉刃,相映生輝。至於參旗分享日月星辰的光輝,帝車閃曜著燦爛光芒,又是用來護衛南宮,為北極增添光華的。《月令》中講到夏季的第三個月,“命令婦官們染製彩緞”,紅赤深淺,各有一定的標準。高揚的旗幟具有日月的形象,眾目所注而具有無上的威儀,衣服上佩著玉飾,車衡上鑾鈴和鳴,因此奸邪之心都被摒棄,不受影響。至於為百物正名,修訂法紀,消除洪水懷山的大災,解決天塌地陷般的大害,功績特別突出的人服飾就更加有光彩,德行非常盛大的人服飾就更加尊貴,沒有不是質地精良,用來成全他們的美好德行的。《尚書》說:“根據功績來公正地評判,用車馬服飾來獎賞功臣。”《禮記》說:“鸞車,是有虞氏的座車。鉤車,是夏後氏的座車。大轄,是殷代帝王的座車。乘格,是周代帝王的座車。”而衣服上的鮁火山龍等花紋圖案,就是用來表達同樣意思的。前代的史書上認為聖人看見鳥獸的容貌,草木的花朵,才創製了衣冠,並且有玄黃等不同的色彩;看見秋天的蓬蒿被風吹卷以及北鬥杓鱗的樣子,於是創製了車廂車輪,而且方圓形狀不同。遇到某一物體而形成新的形象,觸及某一事類而生發創造的設想,周代承續殷代,由來已經很久。盛王的盟會,壇上裝飾著淺黑色的鶴羽,五方聚集,共有八十種物品。宗馬鳥旌,處處都仿效自然之物,殷公、曹叔,在這裹低下了頭。根據《周禮》,巾車氏樹大赤用於朝會,樹大白用於戎事。典雅的製度很多,都遵奉前代留下的典範,迎賓有不同的規章,出師有相關的製度,因此既莊重又有主次,以此光大它的事業,鉤膺條革,也都盡量裝飾了花紋。不同地方的冠冕,不同時候的車馬,在王的常規製度中,各自都有不同的規定。等到禮製衰落錯亂,人情各自不受約束,諸侯互相征伐,法度淪落消亡的時候,一種紫色混淆了齊國的服飾,一種長纓使鄒國貴賤不分。孔子說:“君子學問要廣博,服飾要合於身份。”至於豪強們不守法度,庶人們破壞典章,戴著鷸冠在鄭伯門前招搖,穿著珠履出入於晝史莖的府第。到童絲皇兼並各國,繼承了他們的做法,搜集了東方的豐貂,南方的獬豸,又製作了玄旗皂旒,裝飾了旄頭罕車,在鹹陽北阪仿造了各國諸侯的宮室,車輛上的彩畫,分別是各國的花紋,就是人們所說的秦國人擁有了一切,於是陳列出鑾國以後的各種車輛。到了法網比凝脂還密,經書都被焚燒成了灰燼的時候,消除三伐的影響,把金根車作為皇帝乘坐的車,廢棄六冕,用構玄作為祭祀的禮服。高祖入關後,因襲了台的製度。世宗有雄才大略,繼承文帝景帝的業績,霓旌在華蓋上飄揚,皮軒在鼓聲中前進,渡汾河去祠祭後土,登甘泉而祭祀昊天,奉常獻上禮儀規章,稱為大駕,車輛千乘而從騎萬匹。到了盛帝,讓寵幸的姬妾趙飛燕坐在屬車中的豹尾車裹,又有楊雄所說的張起天狼般威武的旗弓,撐開日光般耀眼的靈旄,一對對一行行,像霧集雲合一樣眾多。此後王氏獨攬朝政,戰爭不斷,尤其是經過赤眉之亂,文物全遭毀壞。建武十三年,吳漢平定蜀地,才送來葆車輿輦,充實朝廷的各種儀仗裝飾,漸漸齊備。明帝根據《周官》、《禮記》,製定服飾,天子戴通天冠而佩玉璽。魏明帝認為黼黻華美,類似於僭越,於是根據紋飾情況加以省減,而去除了一半。高堂隆上奏說:“之所以要改變正朔,用不同的徽號,是因為帝王要使自己的政權和神明一致,改變民眾心裹的印象。”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將青龍五年改為景初元年,衣服顏色以黃色為貴,這是順從地的正色。世祖武皇帝承接天人的恩賜,開創司馬氏的基業,行接受帝位憚讓的禮儀,完全仿效唐堯虞舜時的做法。晉氏屬於金行,可是服飾顏色卻崇尚赤色,難道是有關的部門不了解自古相傳的規矩嗎!

玉、金、象、革、木等路,是為五路,並天子之法車,皆硃班漆輪,畫為虡文。三十幅,法月之數;重轂,貳轄,以赤油,廣八寸,長三尺,注地,係兩軸頭,謂之飛軨。金薄繆龍繞之為輿倚較,較重,為文獸伏軾,龍首銜軛,左右吉陽筩,鸞雀立衡,虡文畫轅及轓。青蓋,黃為裏,謂之黃屋。金華施末,二十八以象宿。兩箱之後,皆玳瑁為鶤翅,加以金銀雕飾,故世人亦謂之金鶤車。斜注旂旗於車之左,又加棨戟於車之右,皆橐而施之。棨戟韜以黻繡,上為亞字,係大蛙蟆幡。軛長丈餘。於戟之杪,以犛牛尾,大如鬥,置左騑馬軛上,是為左纛。轅皆曲向上,取《禮緯》“山車垂句”之義,言不揉而能自曲。
玉、金、象、革、木等車,叫做“五輅”,都是天子的法車,全都是朱斑漆的車輪,繪有鹿頭龍身圖案。三十根輻條,仿效一個月的天數;兩轂雙轄。用寬八寸、長三尺的紅油布係在車軸的兩頭,直拖到地,叫做“飛斡”。用金箔盤龍圖案裝飾車箱兩旁的倚和較,車較是雙重的,車軾為有彩飾的伏虎形,用雕刻的龍頭銜著車軛,左右有吉陽筒,用黃金做成鸞雀形站在衡上,車轅和幡上飾有鹿頭龍紋。青色車蓋,黃色裹子,叫做黃屋。車蓋上撩的末端裝飾著金花,撩有二十八根以象征二十八宿。兩箱的後麵,都是用玳瑁做的鷗翅,加上金銀雕飾,所以世人也稱之為“金鷗車”。在車的左側斜插著臍旗,在車的右側安著柴戟,都用套子套著。榮戟套子上用的是黻繡,上麵有“亞”字,係著大蛙蟆幡。車軛長一丈多。在戟的頂端,裝飾有犛牛尾,像鬥那麼大,安置在左側腓馬的車軛上,這是左纛。車轅都彎曲向上,取象的是《禮緯》中“山車垂句”的意思,指不用加工而能夠自然彎曲。

玉、金、象三路,各以其物飾車,因以為名。革者漆革,木者漆木。其製,玉路最尊,建太常,十有二旒,九仞委地,畫日月升龍,以祀天。金路建大旂,九旒,以會萬國之賓,亦以賜上公及王子母弟。象路建大赤,通赤無畫,所以視朝,亦以賜諸侯。革路建大白,以即戎兵事,亦以賜四鎮諸侯。木路建大麾,以田獵,其麾色黑,亦以賜籓國。玉路駕六黑馬,餘四路皆駕四馬,馬並以黃金為文髦,插以翟尾。象鑣而鏤錫,錫在馬麵,所謂當顱者也。金[B080]而方釳,金[B080]謂以金[B080]為文。釳以鐵為之,其大三寸,中央兩頭高,如山形,貫中以翟尾而結著之也。繁纓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繁纓,馬飾纓,在馬膺前,如索裙。五路皆有錫鸞之飾,和鈴之響,鉤膺玉瓖,鉤膺,即繁纓也。瓖,馬帶玦名也。龍輈華轙,輈,車轅也,頭為龍象。轙,謂車衡上環受鸞者也。硃幩。幩,飾也,人君以硃纏鑣扇汗,以為飾也。法駕行則五路各有所主,不懼出;臨軒大會則陳乘輿車輦旌鼓於其殿庭。
玉、金、象三種轄車,各自用輿它們相關的材料來裝飾車,因而得名。革指油漆了的革,木指油漆了的木。在形製上,玉轄最尊貴,樹的是太常旗,有十二旒,長達九仞而拖到地上,畫有日月升龍,用以祀天。金格樹的是大旗,有九旒,用以會見萬國來賓,也用以賜給上公王子與同母弟弟。象轄樹的是大赤,完全是赤色而沒有圖案,用來上朝聽政,也用來賜給諸侯。革格樹的是大白,用來參加征戰等軍事方麵的活動,也用來賜給四鎮諸侯。木轄樹的是大麾,用來出獵,這種麾的顏色是黑的,也用來賜給藩國。玉輅駕六匹黑馬,其餘的四格都是駕四匹馬。所有的馬都用黃金做的文髦,插著翟尾。象牙鑣和鏤花鍚,鍚在馬的麵部,又叫當頗。金麥紋的方形鐵紇,金妥指以金憂為紋飾。幹用蛾製成,三寸大小,中央和兩頭高,像山字形,從中間貫串起來用翟尾係在一起。繁纓紅毛毯子絨式,金飾十二匝。繁纓,裝飾馬的纓絡,在馬的胸前,像索裙的樣子。五格都有錫、鸞之類的裝飾,和鈴之類的響器,鉤膺和玉瓖,鉤膺,就是繁纓。瓖,馬帶上的玉殃名。龍軸和華犧,軸,車轅。轅頭做得像龍。轔,指車衡上掛鸞飾的環。朱憤。裝飾物,人君用朱色的絲纏在鱅上來扇汗,以此作為裝飾。法駕出行的話五轄各有所用,不一起出車;臨軒大會的時候就在殿前庭院中陳列乘輿車輦旌鼓等。

車,坐乘者謂之安車,倚乘者謂之立車,亦謂之高車。案《周禮》,惟王後有安車也,王亦無之。自漢以來製乘輿,乃有之。有青立車、青安車、赤立車、赤安車、黃立車、黃安車、白立車、白安車、黑立車、黑安車,合十乘,名為五時車,俗謂之五帝車。天子所禦則駕六,其餘並駕四。建旂十二,各如車色。立車則正豎其旂,安車則邪注。駕馬,馬亦各隨五時之色,白馬則硃其尾,左右騑驂,金[B080]鏤錫,黃屋左纛,如金根之製,行則從後。五牛旗,平吳後所造,以五牛建旗,車設五牛,青赤在左,黃在中,白黑在右。豎旗於牛背,行則使人輿之。牛之為義,蓋取其負重致遠而安穩也。旗常纏不舒,所謂德車結旌也。天子親戎則舒,謂武車綏旌也。
車,坐著搭乘的叫做安車,站著搭乘的叫做立車,也叫做高車。根據《周禮》,衹有王後才有安車,連王也沒有。從漢代以後製作乘輿,才有帝王的安車。分別有青色立車、青色安車、赤色立車、赤色安車、黃色立車、黃色安車、白色立車、白色安車、黑色立車、黑色安車,共十乘,名字叫五時車,俗語稱作五帝車。天子乘坐的用六匹馬,其餘的都用四匹馬。插十二麵旃旗,分別和車的顏色一樣。立車就正著豎插那些旃旗,安車就斜著插。駕車的馬,毛色也分別和五時的顏色一致,若用白馬就將它們的鬣和尾塗成朱色。左右兩邊的腓馬驂馬,戴鏤刻著花紋的黃金頭飾,用黃屋和左纛,仿金根車的做法,出行時就讓它們跟在後麵。五牛旗,是平定吳地以後製造的,用五牛來插旗,車上設置五牛,青色赤色在左,黃色在中間,白色黑色在右。在牛背上豎起旗幟,出行時就派人用車載著它們。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夠負重走遠道而且安穩。車上的旗幟通常纏卷著不舒展,是所謂的有德者的車紮束起旌旗的意思。天子親征的時候就舒展開,是所謂的有武德者的車鬆開旌旗的意思。

金根車,駕四馬,不建旗幟,其上如畫輪車,下猶金根之飾。
金根車,用四匹馬駕車,不插旗幟,它的上部像晝輪車,下部仍然是金根的裝飾。

耕根車,駕四馬,建赤旂,十有二旒,天子親耕所乘者也。一名芝車,一名三蓋車。置耒耜於軾上。魏景初元年,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黃,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大赤之旂,朝會則建大白,行殷之時也。泰始二年,有司奏:“宜如有虞遵唐故事,皆用前代正朔服色,其金根、耕根車,並以建赤旗。”帝從之。
耕根車,用四匹馬駕車,插赤色旗,有十二旒,是天子親自耕作時乘坐的車。又叫芝車,又叫三蓋車,將耒耜放在車軾上。魏景初元年,改變正朔,更換服飾的顏色,尊尚黃色,牲口用白色,有軍事行動時用黑首白馬,插赤色旗,朝會時就插白色旗,按照殷時製度施行。泰始二年,有司上奏:“應該像有虞遵奉唐堯舊事那樣,都用前代的正朔服色,凡是金根車、耕根車,都插赤色旗。”帝聽從了。

輦,案自漢以來為人君之乘,魏晉禦小出即乘之。
輦,考自漢以來就是人君乘坐的,魏晉時皇帝小出時就乘坐它。

戎車,駕四馬,天子親戎所乘者也。載金鼓、羽旗、幢翳,置弩於軾上,其建矛麾悉斜注。
戎車,用四匹馬駕車,是天子親征時乘坐的車。裝載有金鼓、羽旗、幢翳,在車軾上安置弩,插在車上的矛和麾都是斜插的。

獵車,駕四馬,天子校獵所乘也。重輞漫輪,繆龍繞之。一名闒戟車,一名蹋豬車。魏文帝改名蹋獸車。《記》雲“國君不乘奇車”,奇車亦獵車也。古天子獵則乘木輅,後人代以獵車也。
獵車,用四匹馬駕車,是天子射獵時乘坐的。車輪有雙重的輞,裝飾著盤曲的龍。又叫闐戟車,又叫蹋豬車。魏文帝改叫做蹋獸車。《記》說“國君不乘坐奇車”,奇車也是獵車。古時候天子出獵就乘木轄,後來人們用獵車代替。

遊車,九乘,駕四,先驅之乘是也。
遊車,有九乘,各套四匹馬,是作為先驅的車。

雲罕車,駕四。
雲罕車,套四匹馬。

皮軒車,駕四,以獸皮為軒。
皮軒車,套四匹馬,用獸皮裝飾軒。

鸞旗車,駕四,先輅所載也。鸞旗者,謂析羽旄而編之,列係幢傍也。
鸞旗車,套四匹馬,是給先導乘坐的車。鸞旗,指的是用羽旄編成,排列著係在幢的旁邊。

建華車,駕四,凡二乘,行則分居左右。
建華車,套四匹馬,共兩輛,出行時就分別安排在左右兩側。

輕車,駕二,古之戰車也。前後二十乘,分居左右。輿輪洞硃,不巾不蓋,建矛戟麾幢,置弩{服}於軾上。大駕法駕出,射聲校尉、司馬、吏士、戰士載,以次屬車。
輕車,套兩匹馬,是古代的戰車。前後二十輛,分列在左右側。車廂車輪塗成朱紅色,不用車衣車蓋,插著矛戟麾幢,在軾上設置弩菔。大駕、法駕出行時,射聲校尉、司馬、吏士、戰士乘坐它,按等級排列車的位置。

司南車,一名指南車,駕四馬,其下製如樓,三級;四角金龍銜羽葆;刻木為仙人,衣羽衣,立車上,車雖回運而手常南指。大駕出行,為先啟之乘。
司南車,一名指南車,套四匹馬,它的下部形製像樓,三層;四角裝飾著銜著羽葆的金龍;用木頭刻製成仙人,穿著羽衣,站在車上,不管車怎麼回旋轉彎,手都一直指向南方。大駕出行時,作為最先出發的車。

記裏鼓車,駕四,形製如司南,其中有木人執棰向鼓,行一裏則打一棰。
記裏鼓車,套四匹馬,形狀像司南車,上麵有木頭做的人手執槌麵向鼓,走一裏路就打一槌。

羊車,一名輦車,其上如軺,伏兔箱,漆畫輪軛。武帝時,護軍羊琇輒乘羊車,司隸劉毅糾劾其罪。
羊車,又叫輦車,上部形狀像軔車,車箱下用伏兔,油漆彩畫車輪車軛。武帝時,護軍羊誘妄自乘坐羊車,司隸劉毅糾劾了他的罪。

畫輪車,駕牛,以彩漆畫輪轂,故名曰畫輪車。上起四夾杖,左右開四望,綠油幢,硃絲絡,青交路,其上形製事事如輦,其下猶如犢車耳。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其後稍見貴之。自靈獻以來,天子至士遂以為常乘,至尊出朝堂舉哀乘之。
畫輪車,用牛駕車,用彩漆在輪轂上畫上圖案,所以起名叫畫輪車。上麵起建四夾杖,左右兩邊開四望,綠油幢,朱絲繩絡,青交路,上部形製處處和輦一樣,下部仍然是犢車的樣式。古時候的貴人不乘坐牛車,漢武帝推恩的後期,諸侯勢寡力弱,窮到了坐牛車的地步,以後漸漸被重視。後靈帝獻帝以後,天子以至於士就把它當作日常的乘車,至尊出朝堂舉哀時乘坐它。

屬車,一曰副車,一曰貳車,一曰左車。漢因秦製,大駕屬車八十一乘,行則中央左右分為行。
屬車,又叫副車,又叫貳車,又叫左車。漢承秦製,大駕的屬車為八十一乘,出行時就按中央和左右分列隨行。

法駕屬車三十六乘。最後車懸豹尾,豹尾以前比之省中。屬車皆皁蓋硃裏雲。
法駕的屬車有三十六乘。最後的屬車懸著豹尾,豹尾車前麵的儀仗與宮禁中的相當。據說屬車都是黑色車蓋朱色蓋裹。

禦衣車、禦書車、禦軺車、禦藥車,皆駕牛。
禦衣車、禦書車、禦韜車、禦藥車,全都用牛駕車。

陽遂四望繐窗皁輪小形車,駕牛。
陽遂四望纏窗皂輪小形車,用牛駕車。

象車,漢鹵簿最在前。武帝太康中平吳後,南越獻馴象,詔作大車駕之,以載黃門鼓吹數十人,使越人騎之。元正大會,駕象入庭。
象車,在蓮優車駕次序中排在最前麵。亙瞪主塵中期平定縣厘以後,直堃獻來馴象,詔令製作大車而用它們套車,用來裝載黃門中的鼓吹手數十人,讓趨入騎在上麵。新年大會時,駕著象進入大廳。

中朝大駕鹵簿
中朝時期大駕出行的車輛次序表。

先象車,鼓吹一部,十三人,中道。
首先是象車,有鼓吹一組,十三人,在路中間。其次是靜室令,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兩名式道候,用一匹馬駕車,分左右兩邊。其次是洛陽尉二人,騎馬,分左右兩邊。其次是洛陽亭長九人,赤色車,用一匹馬駕車,分三路,各有兩名吹正作前導。其次是洛陽令,皂色車,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河南中部掾,在路中間。河橋掾在左,功曹史在右,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河南尹,用四匹馬駕車,執戟吏員六人。其次是河南主簿,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河南主記,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司隸部河南從事,在路中間。都部從事位於左側,別駕從事位於右側,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司隸校尉,用三匹馬駕車,執戟吏員八人。其次是司隸主簿,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司隸主記,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廷尉明法掾,在路中間。五官掾位於左側,功曹史位於右側,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廷尉卿,用四匹馬駕車,執戟吏員六人。其次是廷尉主簿、主記,都用一匹馬駕車,在左側。太仆的先導和隨從與廷尉的一樣,在中間。宗正的先導和隨從與廷尉的一樣,在右側。其次是太常,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執戟吏員六人。太常外部掾位於左側,五宮掾、功曹史位於右側,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光祿卿的先導和隨從,在路中間。太常主簿、主記位於左側,衛尉的先導和隨從位於右側,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太尉外督令史,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西束賊、倉、戶等曹屬,都用一匹馬駕車,先導或隨從。其次是太尉,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都用一匹馬駕車,在左側。其次是司徒的先導和隨從,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司空的先導和隨從,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三公的騎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組,七人。其次是中護軍,在路中間,用四匹馬駕車。左右各有兩行儀仗隊,執戟循的在外側,持弓矢的在內側,鼓吹一組,七人。其次是步兵校尉在左側,長水校尉在右側,都用一匹馬駕車。其左右各有兩行儀仗隊,執戟簷的在外側,執刀簷的在內側,鼓吹各一組,七人。其次是射聲校尉在左側,翊軍校尉在右側,都用一匹馬駕車。各有左右兩行儀仗隊,執戟簷的在外側,執刀循的在內側,鼓吹各有一組,七人。其次是驍騎將軍在左側,遊擊將軍在右側,都用一匹馬駕車。都是左右各有兩行儀仗隊作先導,執戟循的在外側,執刀循的在內側,各有鼓吹一組,七人。騎兵隊,五隊在左側,五隊在右側,每隊各有五十匹馬,命令中督兩名分別統領左隊和右隊。各有執戟吏員二人,單獨舉著大旗,鼓手走在隊伍前麵。其次是左將軍在左,前將軍在右,都用一匹馬駕車。都是左右各有兩行儀仗隊,執戟循的在外側,執刀循的在內側,各有一組鼓吹。七人。其次是黃門麾騎,在路中間。其次是黃門前部鼓吹,左右各有一組,十三人,用四匹馬駕車。八校尉的佐仗,左右各有四行,外側的持大戟循,其次是九尺循,其次是弓矢,其次是弩,都由熊渠、夥飛督領。其次是司南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護駕禦史,騎著馬,夾在左右兩側。其次是謁者仆射,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禦史中丞,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武賁中郎將,騎馬,在路中間。其次是九遊車,在路中間,武剛車夾在左右兩側,都用四匹馬駕車。其次是雲罕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闐戟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長戟斜著倒向後方。其次是皮軒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鸞旗車,在路中間,建華車分列在左右兩側,都用四匹馬駕車。其次是護駕尚書郎三人,都官郎在路中間,駕部在左側,中兵在右側,都騎馬。又有護駕尚書一人,騎馬,管理前後隊伍而沒有固定的位置。其次是相風,在路中間。其次是司馬督,在前麵,在路中間。左右各有三名司馬史引導儀仗,左右各有六行,外側是執大戟循的兩行,其次是執九尺循的,其次是執刀梔的,其次是執弓矢的,其次是執弩的。其次是五時車,左右兩側有遮列騎。其次是典兵中郎,在路中間,管理前後隊伍而沒有固定位置。左側是殿中禦史,右側是殿中監,都騎馬。其次是高蓋,在路中間,左側是單,右側是罕。其次是禦史,在路中間,左右各有四名節郎。其次是華蓋,在路中間。其次是殿中司馬,在路中間。殿中都尉在左側,殿中校尉在右側,左右各有四行,執細循的一行在執弩的內側,另有殿中司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其次是捏鼓,在路中間。其次是金根車,用六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太仆卿趕車,大將軍擔任參乘。左右兩側又各增加三行,成為九行。九名司馬史,引導兩行大戟循,一行九尺循,一行刀循,一行由基,一行細弩,一行跡禽,一行椎斧,一行力士刀循。包括細循,殿中司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左右各是十二行。金根車上插十二麵青色旗,左軍將軍騎馬在左側,右軍將軍騎馬在右側,殿中將軍持鑿腦斧夾侍車旁,車後是衣書主職步行隨從,六行,左右合計三十二行。其次是曲華蓋,在路中間。侍中、散騎常侍、黃門侍郎都騎馬,分成左右。其次是黃鐵車,用一匹馬駕車,在左側,禦麾騎在右側。其次是相風,在路中間。其次是中書監騎馬在左側,秘書監騎馬在右側。其次是殿中禦史騎馬在左側,殿中監騎馬在右側。其次是五牛旗,赤色青色在左,黃色在中間,白色黑色在右。其次是大輦,在路中間。太官令丞在左側,太醫令丞在右側。其次是金根車,用四匹馬駕車,不插旗。其次是青立車,其次是青安車,其次是赤立車,其次是赤安車,其次是黃立車,其次是黃安車,其次是白立車,其次是白安車,其次是黑立車,其次是黑安車,共十乘,都用四匹馬駕車。插十二麵旗,和車的顏色一樣。立車正著豎插旗,安車斜著插。其次是蹋豬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沒有旗。其次是耕根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十二麵赤色旗,熊渠在左側督導,仿飛在右側督導。其次是禦朝車,其次是禦四望車,其次是禦衣車,其次是禦書車,其次是禦藥車,都用牛駕車,在路中間。其次足尚書令在左側,尚書仆射在右側,另有六名尚書郎,分別排在左右兩邊,都乘車。又有治書侍禦史二人,分列左右,又有侍禦史二人,分別排在左右兩邊,又有蘭台令史分別排在左右兩邊,都騎馬。其次是豹尾車,用一匹馬駕車。從豹尾車往後大駕的車馬行列就算結束了。衹是用神弩二十張夾道而行,直到後部鼓吹,每五張神弩設一員將,左右各有兩員將。其次是二十乘輕車,左右分列。其次是流蘇馬六十匹。其次是金鈸車,用三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左右護駕尚書郎和令史,都騎馬,各一人。其次是金鈕車,用三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左右護駕侍禦史和令史等,都騎馬,各一人。其次是黃門後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其次是戟鼓車,用牛駕車,兩輛,分左右。其次左邊是大鴻臚外部掾,右邊是五官掾、功曹史,都乘車。其次是大鴻臚,用四匹馬駕車,執蛾的吏員六人。其次是大司農的先導和隨從,在路中間,左邊是大鴻臚主簿、主記,右邊是少府的先導和隨從。其次是三卿,都騎馬,吏員四人,鈴下二人,執馬鞭辟車的六人,執方扇羽林的十人,朱色衣服。其次是領軍將軍,在路中間。左右各有儀仗兩行,執九尺簷的在外側,執弓矢的在內側,鼓吹的編製和護軍的一樣。其次是後將軍在左,右將軍在右,各自的儀仗鼓吹和左軍、前軍的一樣。其次是越騎校尉在左,屯騎校尉在右,各自的儀仗鼓吹和步兵、射聲的一樣。其次是領護驍騎、遊擊校尉,都騎馬,吏員四人,騎著馬夾道,都督兵曹各一人,騎著馬在中間。騎將軍四人,騎校、桃角、金鼓、鈴下、信幡、軍校都用一匹馬駕車。功曹吏、主簿都騎馬隨從。傘扇和幢麾各一騎,鼓吹一組,七騎。其次是領護軍,加大車斧,五官掾騎馬隨從。其次是騎兵十隊,每隊各有五十匹。一員將,一人持幢,一人管靴,都騎馬走在前麵,督戰伯和長各一人,都騎著馬走在後麵,由羽林騎督、幽州突騎督分別率領他們。郎簿人員十隊,每隊各五十人。穿絳色袍服的將領一人,騎、剃c各一人,在前麵,督戰伯和長各一人,步行,在後麵。騎兵都持稍。其次是執大戟的一隊,執九尺循的一隊,執刀循的一隊,執弓的一隊,拿弩的一隊,每隊各有五十人。穿黑褲褶的將領一人,騎校、靴角各一人,步行,在前麵,督戰伯和長各一人,步行,在後麵。由金顏督將統一率領他們。

次靜室令,駕一,中道。式道候二人,駕一,分左右也。
皇太子的安車,用三匹馬駕車,左右各有腓馬。朱斑漆的車輪,用倚虎形裝飾的車較,用伏鹿的形象裝飾車軾。旗幟有九旒,上麵畫著降龍的圖案。青色車蓋,周圍飾有二十八枚金花。車轜上畫著黑色擄文,車軸有文飾,五末都塗金。也叫做鸞轄。如果不足法駕就乘坐畫輪車,上麵開著四望,綠油幢,朱絲繩絡,兩麵車箱內側用金錦裝飾,五末都塗金。副車一共三乘,形製和太子乘坐的一樣,祇是不畫車輪罷了。

次洛陽尉二人,騎,分左右。
王使用青色車蓋的車,皇孫使用綠色車蓋的車,都用三匹馬駕車,左右各有腓馬。

次洛陽亭長九人,赤車,駕一,分三道,各吹正二人引。
雲母車,用雲母裝飾的犢車。臣子們不能乘坐,是用來賞賜給王公的。

次洛陽令,皁車,駕一,中道。次河南中部掾,中道。河橋掾在左,功曹史在右,並駕一。
皂輪車,用四頭牛駕車,形製類似犢車,衹是用皂色來油漆車輪和車轂,上麵有青油幢,朱絲繩絡。各位王和三公中有功勳德行的才被特別授予。地位至公分別為四望、三望、夾望的車。

次河南尹,駕駟,戟吏六人。
油幢車,用牛駕車,形製和皂輪車一樣,祇是不漆車轂。王公大臣中有功勳德行的才被特別授予。

次河南主簿,駕一,中道。
通憶車,用牛駕車,類似現在的犢車形製,衹是用憶完全覆蓋在車頂上。各王和三公都乘坐它。

次河南主記,駕一,中道。
給各位公用四匹馬駕車的上朝車、用三匹馬駕車的黑耳安車各一乘,給皂輪車犢車各一乘。自祭酒掾屬以下到令史等各級官員,都是皂色車斡,邊緣有裝飾。至於武官公則又另外給大車。

次司隸部河南從事,中道。都部從事居左,別駕從事居右,並駕一。
特進和車騎將軍、驃騎將軍以下各大將軍中不開府不是持節都督的,給駕二匹馬的黑耳安車,施耳後開門的軔車一乘。

次司隸校尉,駕三,戟吏八人。
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謁者仆射,郊廟明堂等正式出行時,都用大車而立乘,用四匹馬駕車。前導和後麵隨從的是駕二匹馬的大車,有右腓馬。其他情況下出行乘坐安車。如果離職退休告老,賜給四匹馬駕車的安車。

次司隸主簿,駕一,中道。
郡縣公侯,用駕二匹馬的安車,有右腓馬。都是朱斑漆車輪,用鹿的形象裝飾車較,用熊的形象裝飾車軾,黑輜,皂繒的車蓋。

次司隸主記,駕一,中道。
公的旌旗有八旒,侯的七旒,卿的五旒,皆畫降龍。

次廷尉明法掾,中道。五官掾居左,功曹史居右,並駕一。
中二千石、二千石,都是皂車蓋,朱色兩幡,銅飾五末,駕兩匹馬。中二千石以上,有右腓馬。幹石、六百石,朱色左輻。車轜長六尺,下麵的短尾寬八寸,上麵的業版寬一尺二寸,有九丈,十二初,後麵縮一寸,像月亮初生,表示不敢自滿。

次廷尉卿,駕駟,戟吏六人。
王公的世子攝命管理王國的,安車,駕三匹馬,旗旃有七旒,如果是封侯的世子就用五旒。

次廷尉主簿、主記,並駕一,在左。太仆引從如廷尉,在中。宗正引從如廷尉,在右。
太康四年,製:“按照漢朝舊例,給九卿駕四馬朝車以及安車各一乘。”八年,詔:“各尚書軍校加侍中常侍的,都給傳事乘韜車,給劍,可以進入殿省中,和侍臣一起隨從皇上。”

次太常,駕駟,中道,戟吏六人。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功曹吏居右,並駕一。
大使車,立乘,駕四匹馬,赤色帷裳,用搗騎作為先導和隨從。舊公卿二千石在郊廟上陵時隨從皇上,乘坐大使車,其他時候出行乘坐安車。

次光祿引從,中道。太常主簿、主記居左,衛尉引從居右,並駕一。
小使車,不立乘,駕四匹馬,是輕車之類。蘭輿都是朱漆,赤色車轂,赤色屏泥,白色車蓋,赤色帷裳,四十名鞫騎隨從。又另有小使車,赤色車轂皂色車蓋,追捕考察有拘留押送的時候乘坐。凡是使車都是朱斑漆的車輪,赤色車衡和車軛。

次太尉外督令史,駕一,中道。
追鋒車,除去小而平的車蓋,加上通幢,像軺車,駕二匹馬。追鋒的名稱,是根據它的迅速來取的,應用在軍營陣壘之間,作為通訊用車。

次西東賊倉戶等曹屬,並駕一,引從。
軺車,古時候的軍車。一匹馬的叫韜車,兩匹馬的叫輞傳。墜代看重輜耕而不重視韜車,魏置看重軔車而不重視輜耕。三品將軍以上、尚書令等的輜車黑耳而有後開門,仆射衹有後開門而沒有耳,都是皂色車輪。尚書和四品將軍就沒有後開門,漆的車轂車輪。如果是中書監令像仆射、侍中、黃門、散騎,在初拜和拜謁陵廟,也可以乘坐。

次太尉,駕駟,中道。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並駕一,在左。
皇太後、皇後的法駕,乘坐重翟羽車蓋的金根車,青絲繩絡,青色帷裳,車轅上畫著雲紋及鹿頭龍紋,用黃金塗五末,車蓋爪上裝飾著金花,駕三匹馬,左右有腓馬。如果是廟見小駕,就乘坐紫廚耕車,車軸上畫著雲紋及鹿頭龍紋,用黃金塗五末,駕三匹馬。如果不是法駕那就是皇太後乘輦,皇後乘畫輪車。皇後祭蠶神,乘坐以油彩塗繪的雲母安車,駕六匹耽馬;驍,淺黑色。以油彩塗繪的兩轅安車,駕五匹魏馬,作為副車。此外,有金薄石山耕、紫絳廚耕車,都駕三匹驍馬,作為副車。女子十二人持旄頭,二人持榮戟,同乘在安車上,成兩行。女子十二人尚輦,乘輜車,成兩行。女子八人長禦,乘安車,成兩行。三夫人乘油耕車,駕兩匹馬,有左腓。如果是貴人就駕節畫軸。三夫人助祭蠶神時,乘青色交路,安車,駕三匹馬,都用紫絳廚耕車。九嬪世婦乘耕車,駕三匹馬。

次司徒引從,駕駟,中道。
長公主用赤廚耕車,駕兩匹馬。公主、王太妃、王妃,都用油耕車,駕兩匹馬,右邊有駢馬。公主用以油彩塗繪的安車,駕三匹馬,青色交路,用紫絳廚耕車駕三匹馬作為副車,王太妃、三夫人同樣如此。公主助行祭蠶禮,乘以油彩塗繪的安車,駕三匹馬。公主有先導的,乘青交路安車,駕三匹馬。

次司空引從,駕駟,中道。三公騎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部,七人。
各王妃、公太夫人、夫人、縣鄉君、各郡公侯特進的夫人助行祭蠶禮,乘皂交路安車,駕三匹馬。

次中護軍,中道,駕駟。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弓矢在內,鼓吹一部,七人。
諸侯監國的世子的世婦、侍中常侍尚書中書監令卿校等的世婦、命婦助行祭蠶禮,乘皂交路安車,分成兩行。

次步兵校尉在左,長水校尉在右,並駕一。各鹵簿左右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
郡縣公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的夫人會朝以及參加祭蠶,各自乘坐丈夫的安車,都有右腓馬,皂色交路,皂色帷裳。如果不是因公事聚會就不能乘朝車,祇乘坐漆布輜耕,用銅五采而已。

次射聲校尉在左,翊軍校尉在右,並駕一。各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
王妃、特進夫人、封郡君等,用安車,駕三匹馬,皂色交路。封縣鄉君用油耕車,駕兩匹馬,有右腓馬。自從過遼以後,舊的典章大多數都不全了。元童即位後,才製造大路、戎路各一輛,都是古時金根車的規格,不再有充庭的盛況。每逢郊祀等大事,就姑且裝飾一下其他的車來用。率領六軍親征時就用戎路,去掉它的車蓋來乘坐,隨從的車衹有五乘。車上有綠油幢,朱色絲絡,裝飾著青色交路,用黃金塗五末,車的輪轂仍是素色,兩麵車廂沒有金錦裝飾。其中一車又是朝車。舊時的規格,天子乘坐的車駕六匹馬,此時不再有駕六匹馬的車,五種車都衹駕四匹馬,同樣是用黑色的馬,造就叫做玄牡。不再有五時車,有事時就權且用馬車代替,在上麵樹起旗幟。以後僅僅用五色木牛來象征五時車,在牛背上豎起旗幟,出行時就派人用車裝載著它們。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夠負重走遠道而且安穩。旗幟常常纏起來而不讓它飄揚,這是所謂德車結旌的意思。衹有天子親自出征,五麵旗幟都打開,這是所謂武車綏旌的意思。指南車,過江時丟了,到義熙五年劉裕屠廣固城,才又得到,於是派工人張綱修理備用。十三年,劉裕平定關中,又得到司南車、記裏車等,車製方麵才開始齊備。說到輦,過江後也沒有,太元年間謝安想方設法製造它,等到在淮河邊打敗苻堅,繳獲京都時的舊輦,形狀規格沒有差別,大小完全一樣,當時人們都歎服謝安記憶的精確。義熙五年,劉裕捉住了慕容超,繳獲金釭輦、豹尾車,舊時的式樣還保留著。

次驍騎將軍在左,遊擊將軍在右,並駕一。皆鹵簿左右引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騎隊,五在左,五在右,隊各五十匹,命中督二人分領左右。各有戟吏二人,麾幢獨揭,鼓在隊前。
元帝太興三年,皇太子行釋奠禮。製說:“現在是草創時期,還沒有高車,可乘坐安車。”左元中期,東宮建起來了,乘坐的路車中有青色赤色旌旗,引起疑問。徐邈認為,太子既然不用五轄,赤旗應當省去。漠的製度,太子的鸞路都用安車做名稱。東晉以來,禮儀錯亂,王公以下,車服情況既簡陋又不統一,衹有束宮之禮儀符合其地位,在皇帝之下而在侯王之上。而安帝當皇太子時乘坐的是石山安車,形製像金轄。既毫無道理,又沒有先例。

次左將軍在左,前將軍在右,並駕一。皆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盾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
中宮剛建起來以及祭祀先蠶,都用法駕,太仆的妻子趕車,大將軍的妻子參乘,侍中的妻子陪乘,且握尹和墟令以及公卿的妻子做前導,各自乘坐丈夫的車,多半用宮人權且代行其職。

次黃門麾騎,中道。
根據《周禮》,弁師掌管六冕,司服掌管六服。從帝王的製服到庶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等級。到童伐改變古代製度,郊祭的服裝都用構玄,舊的法製徹底掃盡了。漠代繼承了秦代的弊製,酉塞時期二百多年仍沒有能夠製定什麼製度。到中興以後,塱帝才開始采納《周官》、《禮記》、《尚書》以及各儒者的記錄和意見,恢複了袞冕的服裝製度。天子車乘冠服製度采納歐陽氏的學說,公卿以下的車乘冠服製度采納大小夏侯氐的學說,開始製定天子、三公、九卿、特進的服飾,侍候祠祭天地明堂時,都冠旒冕,兼用五冕的製度,衹是一服。天子用所有的十二章,三公諸侯使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都具備了五彩顏色。魏明帝認為公卿們袞衣黼黻的服飾,和至尊的皇帝差不多,於是減損了很多,開始規定天子的服飾用刺繡紋樣,公卿的服飾用編織紋樣。到晉受天命建國,沿用而沒有改變。天子在郊祀天地明堂宗廟,或是元旦朝會及殿前接見群臣,戴黑色介幀,通天冠,平冕。冕的形製,外表皂色,朱綠色裹子,寬七寸,長一尺二寸,戴在通天冠上,前麵圓而後麵方,垂著白玉珠,共有十二旒,用朱絲帶做纓子,沒有矮。佩著白玉,垂著珠黃大旒,綬帶為黃赤縹鉗四種顏色。上衣皂色,下衣絳色,前麵三幅,後麵四幅,上衣是畫的花紋而下裳是繡的花紋,有Et、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等,共十二章。素帶寬四寸,朱色裹子,用朱綠色裨飾它的兩側。中衣用絳色裝飾領子和袖子的邊緣。用赤色皮子做祓,絳色褲襪,赤色舄。沒戴冠的時候,光戴著介幀。如果是釋奠先聖,就穿皂色紗袍,絳色邊緣的中衣,絳色褲襪,黑色舄。如果是在殿前接見臣屬,也穿袞冕。如果是朝服,用高九寸的通天冠,額上裝飾著金博山,黑色介幀,絳色紗袍,皂色邊緣的中衣。如果是拜謁陵寢,戴黑色介幀,穿單衣。如果是雜服,有青赤黃白緗黑等顏色,介幀,五色紗袍,五梁進賢冠,遠遊冠,平上幀武冠。如果是素服,戴白色蛤帽穿單衣。後漢以來,天子的冕,前後旒用的是真白玉珠。魏明帝喜好婦女的裝飾品,改用珊瑚珠。晉的初期沿用舊例而沒有改變。到過江以後,服飾製度很多都不具備了,至於冕就用翡翠珊瑚雜色珠子來裝飾。侍中顧和上奏說:“舊的禮製,冕有十二旒,用白玉珠。如今美玉很難得,不能齊備,可以用白璿珠。”聽從了他的建議。

次黃門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駕駟。八校尉佐仗,左右各四行,外大戟楯,次九尺楯,次弓矢,次弩,並熊渠、佽飛督領之。
通天冠,本來是秦代的製度。高九寸,正麵直立,頂部稍微向後斜,然後直著下來,用鐵做卷梁,前麵有展筒,冠的前部有山形裝飾並飾有翠鳥羽毛,天子平時常戴這種冠。

次司南車,駕駟,中道。護駕禦史,騎,夾左右。
平冕,王公、卿在郊廟助祭時用的。王公的八旒,卿的七旒。用絲帶做纓子,和綬帶的顏色一樣。王公衣服上用山龍以下的九章作裝飾,卿的衣服上用華蟲以下的七章做裝飾。

次謁者仆射,駕駟,中道。
遠遊冠,傅玄說是秦冠。與通天冠相似但前麵沒有山形裝飾及翠鳥羽飾,有展筒橫在冠前。皇太子和王的繼承人、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兒子中封為郡王的使用它。各王有加官的各自穿他們的官服,衹有太子和王的繼承人常常戴這種冠。太子用翠羽做矮,綴上白珠,其他的衹用青絲就可以了。

次禦史中丞,駕一,中道。
緇布冠,蔡邕說就是委貌冠。最早時用普通的布,齊人將其染黑。緇布冠,是最初有冠時的冠。它有四種形製,一種像武冠;另一種像進賢冠;有一種上麵方,下麵像幀顏;有一種上麵尖下麵方。行鄉射禮時公卿就戴委貌冠,用皂色絹做成。形狀像扣著的杯子,和皮弁的樣式相同,長七寸,高四寸。上衣是黑的而下裳是素色,中衣用皂色裝飾領子和袖子的邊緣。如果是管事的人就戴皮弁,用鹿皮製作。

次武賁中郎將,騎,中道。
進賢冠,是由古代緇布冠演變而成的,遣一般是文人儒士戴的。前麵高七寸,後麵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的、三梁的、二梁的、一梁的。人主的元服,才有緇布,就戴五梁的進賢冠。三公和封了的郡公、縣公、郡侯、縣侯、鄉亭侯,就戴三梁的。卿、大夫、八座尚書,關中關內侯、二千石以及千石以上,就戴兩梁的。中書郎、秘書丞郎、著作郎、尚書丞郎、太子洗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於令史、門郎、小史,都戴一梁的。漢代建初年問,太官令戴兩梁的,因為負責禦膳是很重要的。博士戴兩梁的,是因為尊重儒者。宗室劉氏也可以戴兩梁的冠,是表示特別給的服飾待遇。

次九遊車,中道,武剛車夾左右,並駕駟。
武冠,又名武弁,又名大冠,又名繁冠,又名建冠,又名籠冠,就是古代的惠文冠。傳說是趙惠文王發明的,因此用作冠的名稱。另有一種說法,惠就是蟪,這種冠輕而紋樣細得像蟬翼,所以叫做惠文。又據說,查地的人見到幹涸上千年的沼澤中的神,名叫慶忌,戴著大冠,乘著小車,喜歡迅疾地奔馳,於是模仿他的冠做出來戴。漠代的幸臣閨孺擔任侍中,都戴大冠。天子的帽子也是光戴大冠,左右侍臣以及各將軍武官都戴它。侍中、常侍戴的就加上金瑺,用附蟬做裝飾,插上貂毛,用黃金做竿,侍中插左邊,常侍插右邊。胡廣說:“從前趟武靈王穿胡服,用金貂裝飾帽子。秦國減了趙國,把趙國國君的冠賜給了侍臣。”應劭《漢宮》上說:“評論的人認為金象征剛強,百煉而不損耗。蟬在高處居留而飲的是清露,嘴巴卻藏在腋下。貂是內在裹強勁而外表柔和細密。”又有人認為蟬取它清高飲露而不吃別的,貂取它紫蔚柔潤而毛色光采不耀眼分明,金則看重它寶貴晶瑩,從道理上說也可取。有的人認為北方地區多寒氣,胡人常常用貂皮暖額,後世的人仿效這一點,於是用來附在冠上。漢用赤黑色的貂,王莽用黃色的貂,各自和所推崇的衣服顏色相符。

次雲罕車,駕駟,中道。
高山冠,又名側注,高九寸,用鐵做卷梁,形似通天冠。頂部直豎著,不向後斜,沒有山述展筒等裝飾。之所以叫高山,《詩經》上說“高山仰止”,取它的矜持莊重而能使遠方的人來歸服。中外官、謁者、謁者仆射戴它。胡廣說:“高山,是齊國的王冠。《傳》上說:‘桓公喜歡高冠和大帶’。秦國滅了齊國,把齊國國君的冠賜給謁者等近臣。”應劭說:“高山,就是現在的法冠,秦國的外交使者也戴它。”可是《漢宮儀》說“皇帝戴高山冠,用飛翮做纓”,造就是說天子有時也戴這種冠。《傅子》說:“魏明帝因為它的形製類似通天冠、遠遊冠,所以下令把它改成比較簡陋的。”

次闒戟車,駕駟,中道,長戟邪偃向後。
法冠,又叫柱後,有人稱它為獬豸冠。高五寸,用縱做展筒。用鐵做柱卷,取它不會曲撓的性質。侍禦史、廷尉正監平,凡是執法官員都戴它。有人說獬豸是神羊,能夠識別並去抵觸邪佞的人。《異物誌》說:“北部荒野中,有一種野獸名叫獬豸,一隻角,本性能分辨是非曲直。見人相鬥,就用角頂無理的一方。聽到有人爭論,就對不正確的一方大聲吼叫。楚王曾經得到這種獸,於是模仿它的樣子來製成衣冠。”胡廣說:“《春秋左氏傳》記載晉侯在軍府視察,見到鍾儀,說‘戴著南冠而被綁起來的人是誰’?南冠就是楚冠。秦國滅了楚國,把楚國的這種冠服賜給了執法的臣子。”

次皮軒車,駕駟,中道。
長冠,又叫齊冠。高七寸,寬三寸,用有漆的繩紗做成,形製像版,用竹子做裹子。漠高祖顯貴以前,用竹皮做這種冠,漢代因此稱它為劉氏冠。後來不用竹而用有漆的繩紗。司馬彪說:“長冠是楚國發明的。人間有的稱之為鵲尾冠,是不對的。救El食的時候就戴長冠,此外祠祭宗廟等各種祭祀時戴它。這是高祖造的,後代用作祭服,是非常尊敬的。”

次鸞旗車,中道,建華車分左右,並駕駟。
建華冠,用鐵做柱卷,穿上九枚大銅珠,古代用雜木珠,原憲戴的華冠就是這種。另外《春秋左氏傳》記載的鄭國的子臧喜歡聚鷸冠,指的就是建華冠。祭祀天地、五郊、明堂時,舞人戴它。漠代的《育命舞》的樂人戴它。

次護駕尚書郎三人,都官郎中道,駕部在左,中兵在右,並騎。又有護駕尚書一人,騎,督攝前後無常。
方山冠,它的樣式像進賢冠。鄧展說:“方山冠,用五彩的轂製作。”漢代的《大予》、《八佾》、《五行》的樂人戴它,冠和衣服的顏色分別按它們所處的五行方位的顏色來定,然後穿著跳舞。

次相風,中道。
巧士冠,前麵高七寸,腰和後麵相通,直豎著的。這種冠不常戴,漠代衹有在郊祀天的時候,四名黃門從官戴它;在出行的儀仗隊列中,夾在皇帝車前,用來表示具備了宦者的四星。有的說,是掃除之類的從官戴的。

次司馬督,在前,中道。左右各司馬史三人引仗,左右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
卻非冠,高五寸,形製像長冠。宮殿的門吏仆射戴它。冠後有赤幡,青色帽翅燕尾形裝飾,各仆射的幡都像這樣。

次九尺楯,次刀楯。
卻敵冠,前麵高四寸,整個長四寸,後麵高三寸,形狀像進賢冠。凡是在殿門值班的衛士都戴它。

次弓矢,次弩。
樊啥冠,寬九寸,高七寸,前後各伸出四寸,形狀像平冕。昔日楚漢在鴻門相會,項籍圖謀害直塑,礬墮平時拿的是鐵循,聽說情況緊急,就撕裂衣裳包住梔,戴著作為冠,闖進項羽的營帳,接著指責項羽的罪過,漢王找個機會才逃離了那兒。後人認為樊啥意氣壯勇,就製作冠來模仿他。凡是殿門司馬衛士都戴它。

次五時車,左右有遮列騎。
術氏冠,前麵圓,吳國製,參差有四層。趟武靈王喜歡戴它。有人說,這是楚莊王的複仇冠。

次典兵中郎,中道,督攝前卻無常。左殿中禦史,右殿中監,並騎。
鵑冠,加一對鶥尾,豎著插在兩邊。鶥,是烏名,形狀類似鷗而微黑,性格果敢勇猛,一旦相鬥就到死才停下。上黨進貢來這種東西,趟武靈王用它表彰壯士。到了秦漢時期,還在軍人中施用。

次高蓋,中道,左罼,右罕。
皮弁,用淺毛黃白色的鹿皮製作。《禮》上說“王戴皮弁,用五彩繪製而用玉作瓚,象牙做邸玉做笄”,叫做合皮為弁。中間的接縫名叫會,用彩色玉珠做璟,瓚,是結的意思。天子用五彩,諸侯用三彩。邸,冠下部的抵,用象骨做成,音帝。天子的有十二縫,公的九縫,侯伯的七縫,子男的五縫,孤卿的四縫,卿大夫的三縫。

次禦史,中道,左右節郎各四人。
韋弁,形製像皮弁,頂上尖,用幹草染色,顏色類似淺絳。

次華蓋,中道。
雀弁,又叫廣冕。高八寸,長一尺二寸,其形如雀,前麵小後麵大。上麵用的繒類似雀頭的顏色。以收束發再插上笄,造就是所謂夏代的收冠屋巡的辱冠。祠祭天地、五郊、明堂時,表演《雲翹舞》的樂人戴它。

次殿中司馬,中道。殿中都尉在左,殿中校尉在右,左右各四行。細楯一行在弩內,又殿中司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
憤,是古代地位卑賤而不戴冠的人戴的。漢五童額頭上有粗硬的頭發,才開始用幀使它們服貼。王差是禿頂,就又增高成屋形。《漢注》說,戴進賢冠時應該用長耳的幀,如今是用介幀。戴惠文冠時應該用短耳的幀,如今是用平上幀。開初是各隨所宜,於是根據不同的冠而有區別。文官戴介幀,武官戴平上幀。童子的幀沒有屋,是為了表示還沒有成人。另外有納言幘,幀在收的後麵又一層,三寸見方。又有赤幀,騎吏、武吏、乘輿鼓吹所用的。救E1食的時候,文武官員都去掉冠而戴著幀,配著朝服,用來表示威武。墜娃的禮儀,立秋逭天打獵,戴緗憤。到了塞置時期,直童聽從博士萱至絲等人的建議,立秋這天進呈月令,改用素白蛤。考漢末的王公名士大多不穿王服,而以戴幅巾為風雅,因此袁紹、崔鉤等人,雖然身為將帥,都戴縑巾。魏武帝由於天下鬧災荒,資金財物十分匱乏,就仿照古代的皮弁,裁縑帛作為蛤,符合簡便易行順應時勢的道理,用顏色區別貴賤,本來是用於軍人的服飾上,不是作為國家的服飾標準。徐爰說:“傳說蛤本來沒有分叉,荀文若戴著它走路,碰到樹枝而形成分叉,認為不錯,沿用下來沒有改變。”如今都作為慶賀吊唁一類的服飾。

次扌罡鼓,中道。
巾,用葛作成,形狀像蛤而橫著戴,古代是不分尊卑都戴的。所以漠末的妖賊們用黃色的巾,世人稱之為黃巾賊。

次金根車,駕六馬,中道。太仆卿禦,大將軍參乘。左右又各增三行,為九行。司馬史九人,引大戟楯二行,九尺楯一行,刀楯一行,由基一行,細弩一行,跡禽一行,椎斧一行,力人刀楯一行。連細楯,殿中司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為左右各十二行。金根車建青旂十二。左將軍騎在左,右將軍騎在右,殿中將軍持鑿腦斧夾車,車後衣書主職步從,六行,合左右三十二行。
帽這一名稱相當於冠,意思是蒙在頭上的,本來是纜。古人戴冠時沒有幀,冠下麵有繩,用繒做的。後代人戴冠時有幀,因此有的人裁繼而製成帽。上自皇帝宴居,下至庶人沒有爵位的都戴它。成帝鹹和九年,規定允許尚書八座丞郎、門下三省侍官乘車時,戴白蛤用低幃,從掖門出入。另外,二宮的當直官員戴烏紗恰。然而常常是士人宴居時都戴蛤了。可是束晉時期的山野村人已經知道戴帽了,一般人也常常那樣戴,祇是帽子的頂是圓的罷了,後來才加高形成屋。

次曲華蓋,中道。侍中、散騎常侍、黃門侍郎並騎,分左右。
漠代的製度,從天子到百官,沒有不佩劍的,從那以後衹有上朝時帶劍。晉朝才開始用木製的替代,地位高的人還用玉做劍柄裝飾,地位低的也用蟀、金銀、玳瑁作為雕飾。

次黃鉞車,駕一,在左,禦麾騎在右。
皇帝有六璽,是秦代的製度。就是“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漠代沿用秦代的而沒有改變。另外有秦始皇的藍田玉璽,紐是螭獸形,在六璽以外,璽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漠高祖佩用它,後代叫做傳國璽,和斬白蛇的劍一起都是皇帝珍藏的。斬白蛇的劍到惠文帝時因為武庫著火燒了,於是就沒有了。到懷帝被胡人俘虜,傳國璽落到劉聰手裹,後來又落到互塑手裹。等到互堊違死後,胡人內亂,§睦的時候才回到江南。

次相風,中道。
革帶,就是古代的肇帶,叫做擎革,文武百官牧守丞令下到鷗寺都用它。如果有裝印綬的囊,就把它綴在革帶上,如果是戎服就用皮絡帶代替它。八坐尚書負紫色囊,用生紫做的夾囊,綴在朝服外麵,背在左肩上。從前周公背負成王,開始做出這種服飾,到今作為朝服。有人說漢代用它裝上奏的文件,背著便於行走,究竟如何不清楚。

次中書監騎左,秘書監騎右。
所謂車前五百,卿出行有旅隨從,五百人是一旅。漠代一統天下,所以不再用那些人,而留下了這個名稱。

次殿中禦史騎左,殿中監騎右。
褲褶的製度,還不清楚它的起源,近代凡是禦駕親征,內外戒嚴時穿它。服裝沒有規定的顏色,戴黑色帽子,綴著紫色的摞,摞是用繒做的,長四寸,寬一寸,腰上有絡帶以代替擎。中官綴紫揼,外官綴絳揼。另外有戒嚴時的戎服而不綴標的,出行居守文武官員都一樣。如果是畋獵巡視,就祇有隨從官員穿戎服帶擎革,文官不下纓,武官脫冠。

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黃在中,白黑在右。
漢代製度,一年之中五次郊祀,天子和主事的官員各按五方的顏色穿衣服,百官等不主事的官員穿平常的服裝和絳色衣隨從。魏秘書監秦靜說:“漢氏承繼秦,改掉六冕的製度,衹用玄冠絳衣。”魏以來叫做五時朝服,又有四時朝服,又有朝服。自皇太子以下根據官職授予。百官雖然應服五時朝服,根據現在的情況看來衹給了四時朝服,缺了秋服。每三年更換一次。

次大輦,中道。太官令丞在左,太醫令丞在右。
凡是代理行使職權而官位不夠得到擎囊的,可以自己備辦,如果是祇代用印信而不代用綬的,不能佩綬。擎,是古代的製度。漢代帶肇囊的,側佩在腰間,又叫做傍囊,又叫做綬囊,造就是說用紫囊裝著綬。有時裝著有時不裝著,分別都曾經有遇。

次金根車,駕駟,不建旗。
笏,古時候不分貴賤都執笏,如果有事情就插在腰帶上,所謂捂紳之士,就是插著笏而垂著紳帶。紳帶下垂部分長三尺。笏,有事情就記在上麵,所以經常用筆做簪子,如今的白筆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用簪子,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和武官不用簪子,加有內侍地位的人才用這種簪子。手板就是古代的笏。尚書令、仆射、尚書的手板頭上又有白筆,用紫皮裹著,名叫笏。

次青立車,次青安車,次赤立車,次赤安車,次黃立車,次黃安車,次白立車,次白安車,次黑立車,次黑安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晉書》

《晉書》列傳
列傳·第一章 列傳·第二章 列傳·第三章 列傳·第四章 列傳·第五章 列傳·第六章 列傳·第七章 列傳·第八章 列傳·第九章 列傳·第十章 列傳·第十一章 列傳·第十二章 列傳·第十三章 列傳·第十四章 列傳·第十五章 列傳·第十六章 列傳·第十七章 列傳·第十八章 列傳·第十九章 列傳·第二十章 列傳·第二十一章 列傳·第二十二章 列傳·第二十三章 列傳·第二十四章 列傳·第二十五章 列傳·第二十六章 列傳·第二十七章 列傳·第二十八章 列傳·第二十九章 列傳·第三十章 列傳·第三十一章 列傳·第三十二章 列傳·第三十三章 列傳·第三十四章 列傳·第三十五章 列傳·第三十六章 列傳·第三十七章 列傳·第三十八章 列傳·第三十九章 列傳·第四十章 列傳·第四十一章 列傳·第四十二章 列傳·第四十三章 列傳·第四十四章 列傳·第四十五章 列傳·第四十六章 列傳·第四十七章 列傳·第四十八章 列傳·第四十九章 列傳·第五十章 列傳·第五十一章 列傳·第五十二章 列傳·第五十三章 列傳·第五十四章 列傳·第五十五章 列傳·第五十六章 列傳·第五十七章 列傳·第五十八章 列傳·第五十九章 列傳·第六十章 列傳·第六十一章 列傳·第六十二章 列傳·第六十三章 列傳·第六十四章 列傳·第六十五章 列傳·第六十六章 列傳·第六十七章 列傳·第六十八章 列傳·第六十九章 列傳·第七十章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