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作者:房玄齡年代:唐朝1497   

《晉書》列傳 列傳·第十六章

劉頌,字子雅,廣陵人,漢廣陵厲王胥之後也。世為名族。同郡有雷、蔣、穀、魯四姓,皆出其下,時人為之語曰“雷、蔣、穀、魯,劉最為祖。”父觀,平陽太守。頌少能辨物理,為時人所稱。察孝廉,舉秀才,皆不就。文帝辟為相府掾,奉使於蜀。時蜀新平,人饑土荒,頌表求振貸,不待報而行,由是除名。武帝踐阼,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訟。累遷中書侍郎。鹹寧中,詔頌與散騎郎白褒巡撫荊、揚,以奉使稱旨,轉黃門郎。遷議郎,守廷尉。時尚書令史扈寅非罪下獄,詔使考竟,頌執據無罪,寅遂得免,時人以頌比張釋之。在職六年,號為詳平。會滅吳,諸將爭功,遣頌校其事,以王渾為上功,王浚為中功。帝以頌持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不行,轉任河內。臨發,上便宜,多所納用。郡界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轉為浸害,頌表罷之,百姓獲其便利。尋以母憂去職。服闋,除淮南相。在官嚴整,甚有政績。舊修芍陂,年用數萬人,豪強兼並,孤貧失業,頌使大小戮力,計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劉頌,字子雅,廣陵人,漢廣陵厲王劉胥的後代。世代為名門望族。同郡有雷、蔣、穀、魯四姓,都出於劉姓,當時的人為他們編諺語說:“雷、蔣、穀、魯,劉為最祖。”父名劉觀,做過平陽太守。劉頌從小就能辨析物理,被當時人所稱頌。推舉為孝廉、秀才,都不就。文帝召用為相府屬官,奉命出使蜀。當時蜀地剛剛平定,百姓饑餓,土地荒蕪,劉頌上表請求救濟,不等答覆就實行救濟,因此被除去官職。晉武帝即位,授劉頌為尚書三公郎,主持法律法令,申昭冤案。逐漸升任為中書侍郎。鹹寧時,詔劉頌與散騎郎白褒巡視荊揚地區,因為奉使合乎旨意,轉任黃門郎。再遷為議郎,代理廷尉。當時尚書令史扈寅無罪入獄,韶派劉頌複查,他主持證明無罪,扈寅得以免罪,當時人把劉頌比之為張釋之。在職六年,號稱詳密公平。恰會滅了吳國,諸將爭功,派遣劉頌校理此事,劉頌認為王渾應為上功,王浚應為中功。皇帝以為劉頌執法失理,降為京兆太守,未上任,轉任河內。臨出發前,上奏利國之事,多被采用。各郡界內多由公家設置水碓,堵塞水流,反而成為災害,劉頌上表請求罷除拆毀了這些水碓,使百姓得到了便利。不久因母喪離職。喪服期滿後,任淮南相。在任嚴肅整飭,很有政績。過去修築芍陂,一年動用數萬人的勞力,豪強乘機兼並,孤弱貧困的人失去了田地,劉頌叫老幼一齊努力,按所修多少計值,百姓都歌頌他為政公平施惠人民。

頌在郡,上疏曰:
劉頌在郡上疏說:

臣昔忝河內,臨辭受詔:“卿所言悉要事,宜大小數以聞。恆苦多事,或不能悉有報,勿以為疑。”臣受詔之日,喜懼交集,益思自竭,用忘其鄙,願以螢燭,增暉重光。到郡草具所陳如左,未及書上,會臣嬰丁天罰,寢頓累年,今謹封上前事。臣雖才不經國,言淺多違,猶願陛下垂省,使臣微誠得經聖鑒,不總棄於常案。如有足采,冀補萬一。
我過去任職河內,臨別時接受詔令說:“你所講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到任後也應該把大小事情都上奏。朕平常苦於事多,或許不能給你一一答覆,你也不要因此而有所懷疑。”臣下接受詔令那天,歡喜和恐懼交集,更加思慮竭力盡忠,因此忘記了自己的鄙淺,願用小小的一點燭光,增加皇上的光輝。到郡任後草草寫成下麵所說的話,沒等到奏上,恰好我遭母喪,停職多年,現在謹慎地奏上以前想上奏的事。我雖然才能不足以治理好,言語淺陋違錯,但希望陛下能夠審閱,使我的忠誠能讓聖上知道,不至於被丟棄到文書堆裹。如果有可以采用的意見,還希望對治理國家能起到一點補助作用。

伏見詔書,開啟土宇,以支百世,封建戚屬,鹹出之籓,夫豈不懷,公理然也。樹國全製,始成於今,超秦、漢、魏氏之局節,紹五帝三代之絕跡。功被無外,光流後裔,巍巍盛美,三五之君殆有慚德。何則?彼因自然而就之,異乎絕跡之後更創之。雖然,封幼稚皇子於吳、蜀,臣之愚慮,謂未盡善。夫吳、越剽輕,庸、蜀險絕,此故變釁之所出,易生風塵之地。且自吳平以來,東南六州將士更守江表,此時之至患也。又內兵外守,吳人有不自信之心,宜得壯主以鎮撫之,使內外各安其舊。又孫氏為國,文武眾職,數擬天朝,一旦堙替,同於編戶。不識所蒙更生之恩,而災困逼身,自謂失地,用懷不靖。今得長王以臨其國,隨才授任,文武並敘,士卒百役不出其鄉,求富貴者取之於國內。內兵得散,新邦乂安,兩獲其所,於事為宜。宜取同姓諸王年二十以上人才高者,分王吳、蜀。以其去近就遠,割裂土宇,令倍於舊。以徙封故地,用王幼稚,須皇子長乃遣君之,於是無晚也。急所須地,交得長主,此事宜也。臣所陳封建,今大義已舉,然餘眾事,儻有足采,以參成製,故皆並列本事。
我見到詔書中說,開辟國土,建立百世的基業,分封親族,讓他們出守藩國,難道就不思念他們,但公理就是如此。建設國家健全製度,到今天取得成功,超過了秦、墜、秀繼的狹隘的禮法製度,發揚了五帝三伐的絕跡。功績流被天下,光輝照耀後代,巍巍盛美,前代的一些帝王大概會慚愧自己仁德不厚。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因循自然而成就功業,和今天在絕跡以後另創大業根本不同。即使這樣,把年紀幼小的皇子分封到星蜀,以我之見,認為不是最好。吳、越一帶的人輕浮,廬、蜀一帶地方險峻絕遠,因此常出變故叛亂,是容易發生事情的地方。況且自從平定吳以來,讓東南六州的將士守衛墾遼下遊,這是目前最大的隱患。加上內地軍隊出守外地,吳人自己有不信任朝廷的心理,應該有強壯的主將鎮守安撫他們,使他們內外都安於現狀。又孫氏建國後,文武眾多官員,人數和我們天朝差不多,一旦滅國,使他們和百姓一樣。他們看不到蒙受再生之恩德,而自認為災禍困苦逼著他們,使他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因此心中懷著作亂的意圖。現在應有一位年長德高的封王統治吳地,量才任職,文武並用,使軍隊和各種勞役不出於這些地方,想求得富貴的人向封國之內求取。內兵就可以解散,新得的封國可以平安,兩全其美,遣樣處理也非常合宜。所以應該選擇同姓的諸王中年齡在二十歲以上有高才的人,分封吳、蜀。以他們去地遠近,給他們分封的土地,加倍於過去的封國。如遷徙所封故地,皇子年紀幼小,等到皇子長大便派他去統治那些地區,那時也不算晚。解決了那些地區的急務,又得到年紀大的藩主,這樣處理比較合宜。我所陳奏有關分封的事,現已列舉了大概,但還有其他一些事務,如果有足以采用的,可用來參考以前各項製度,因此都一起列舉在下麵。

臣聞:不憚危悔之患,而願獻所見者,盡忠之臣也;垂聽逆耳,甘納苦言者,濟世之君也。臣以期運,幸遇無諱之朝。雖嚐抗疏陳辭,泛論政體,猶未悉所見,指言得失,徒荷恩寵,不異凡流。臣竊自愧,不盡忠規,無以上報,謹列所見如左。臣誠未自許所言必當,然要以不隱所懷為上報之節。若萬一足采,則微臣更生之年;如皆瞽妄,則國之福也。願陛下缺半日之間,垂省臣言。
我知道:不害怕危險災難,而願意進獻所聞所見的人,是盡忠心的大臣;聽取逆耳的言語,甘願采納苦言的,是能治世的國君。臣運氣好,榮幸地遇上了無所諱忌的朝廷。雖然曾經直言上書陳辭,廣泛議論國政,但仍沒有把所見所聞全部陳奏,指出其中的利弊得失,白白地承蒙恩寵,和凡俗的人沒兩樣。我心裹非常慚愧,不能盡忠力諫,難以報效,僅列舉我的見聞如下。我的確不敢自稱所說的一定妥當,但大要是以不隱諱自己的所思所想。如萬一有可采納的,那將是我的再生之年;如都是妄說,也是國家的好事。請皇上花一點時間,看我的奏言。

伏惟陛下雖應天順人,龍飛踐阼,為創基之主,然所遇之時,實是叔世。何則?漢末陵遲,閹豎用事,小人專朝,君子在野,政荒眾散,遂以亂亡。魏武帝以經略之才,撥煩理亂,兼肅文教,積數十年,至於延康之初,然後吏清下順,法始大行。逮至文、明二帝,奢淫驕縱,傾殆之主也。然內盛台榭聲色之娛,外當三方英豪嚴敵,事成克舉,少有愆違,其故何也?實賴前緒,以濟勳業。然法物政刑,固已漸穨矣。自嘉平之初,晉祚始基,逮於鹹熙之末,其間累年。雖鈇鉞屢斷,翦除凶醜,然其存者鹹蒙遭時之恩,不軌於法。泰始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古人有言,膏粱之性難正,故曰時遇叔世。當此之秋,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綱之會也。然陛下猶以用才因宜,法寬有由,積之在素,異於漢、魏之先。三祖崛起,易朝之為,未可一旦直繩禦下,誠時宜也。然至所以為政,矯世眾務,自宜漸出公塗,法正威斷,日遷就肅。譬由行舟,雖不橫截迅流,然俄向所趣,漸靡而往,終得其濟。積微稍著,以至於今,可以言政。而自泰始以來,將三十年,政功美績,未稱聖旨,凡諸事業,不茂既往。以陛下明聖,猶未及叔世之弊,以成始初之隆,傳之後世,不無慮乎!意者,臣言豈不少概聖心夫!
我想陛下雖應天順人,登上皇位,成為開創基業的國主,但所遇的時機,卻是末世。為什麼這樣說呢?漢末衰敗,宦官專權,小人把持朝政,君子在野,國政荒廢人民離散,終於衰亂滅亡。魏武帝以其雄才大略,撥亂反正,整頓文教,積數十年,到了延康之初,官吏清廉百姓順服,法令製度大行於天下。到了文帝和明帝,驕奢淫逸。成為使國家覆亡的國主。但仍然在內盛行遊山玩水和喜好音樂美色,在外有三方英雄豪傑的威脅,國家大事都能成功,很少有失誤,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實際上全憑以前的興旺,用來接濟當時的業績。但立法刑政等製度,已經逐漸衰敗了。從嘉平初年,晉朝開始建立,到鹹熙末年,這期間好多年。雖然常常動用鈇鐵刑具,剪除一些凶殘之人,但遣留下來的好人卻都蒙受一時的恩賜,受不到法律的製裁。泰始初年,陛下登基後,所任用的人都是前代功臣的後代,不是他們的子孫,就是他們的曾孫玄孫。古人說,貪圖美食佳肴的本性難以改正,因此我說遇上了末世。在逭多事之秋,天下剛剛安定,正是洗心革麵整頓綱紀的機會。但陛下仍以用人適宜,法律寬鬆,假以時日,逭和漢魏的創業者不一樣;經曆三位祖先才興起的我朝,改朝換代初期的作為,不能一朝一夕就使用嚴法統治,這也的確是應當如此。但在為政方麵,矯正各種事情,自然應當逐漸出於公正之途,法律公正威嚴,一天天地走向整肅,就像水上行舟,雖然不能橫截急流,但側著船身,漸漸地向前,終能渡過江河。從少積多,到了今天,就可以好好地治理國家。但從泰始年間以來,近三十年,國政功績,不能符合聖上的旨意,各項事業,比不上過去。以陛下的英明,仍未改變末世的弊病,成就偉業,傳給後世,沒有憂慮嗎!或者說,我的話難道就不能放在聖上的心上!

顧惟萬載之事,理在二端。天下大器,一安難傾,一傾難正。故慮經後世者,必精目下之政,政安遺業,使數世賴之。若乃兼建諸侯而樹籓屏,深根固蒂,則祚延無窮,可以比跡三代。如或當身之政,遺風餘烈不及後嗣,雖樹親戚,而成國之製不建,使夫後世獨任智力以安大業。若未盡其理,雖經異時,憂責猶追在陛下,將如之何!願陛下善當今之政,樹不拔之勢,則天下無遺憂矣。
回想千萬年以來的大事,有兩條道理。天下國家,一旦安定就很難傾覆,一旦傾覆就很難反正。因此思慮能使後世長久的君主,必然精心治理當前的政事,政權穩固遺留大業,才能使後世有所依靠。如果同時建立諸侯王而立藩國,使根深蒂固,就會國運延續沒有窮盡,可以和三代相比。如果自身在位時的國政,遺風遣業傳不到後代,即使立藩國,但成就大國基業的製度不建立,後繼者衹能憑自己的才智來建國家大業。如果不能依理而行,雖然到了以後的時代,憂患的責任仍然會追究到陛下頭上,那時將怎麼辦!我希望陛下能很好地治理今天的國家,建立堅不可摧之勢,那樣天下就沒有遣患。

夫聖明不世及,後嗣不必賢,此天理之常也。故善為天下者,任勢而不任人。任勢者,諸侯是也;任人者,郡縣是也。郡縣之察,小政理而大勢危;諸侯為邦,近多違而遠慮固。聖王推終始之弊,,權輕重之理,包彼小違以據大安,然後足以籓固內外,維鎮九服。夫武王聖主也,成王賢嗣也,然武王不恃成王之賢而廣封建者,慮經無窮也。且善言今者,必有驗之於古。唐、虞以前,書文殘缺,其事難詳。至於三代,則並建明德,及興王之顯親,列爵五等,開國承家,以籓屏帝室,延祚久長,近者五六百歲,遠者僅將千載。逮至秦氏,罷侯置守,子弟不分尺土,孤立無輔,二世而亡。漢承周、秦之後,雜而用之,前後二代各二百餘年。揆其封建不用,雖強弱不適,製度舛錯,不盡事中,然跡其衰亡,恆在同姓失職,諸侯微時,不在強盛。昔呂氏作亂,幸賴齊、代之援,以寧社稷。七國叛逆,梁王捍之,卒弭其難。自是之後,威權削奪,諸侯止食租奉,甚者至乘牛車。是以王莽得擅本朝,遂其奸謀,傾蕩天下,毒流生靈。光武紹起,雖封樹子弟,而不建成國之製,祚亦不延。魏氏承之,圈閉親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速傾,天命移在陛下。長短之應,禍福之徵,可見於此。又魏氏雖正位居體,南麵稱帝,然三方未賓,正朔有所不加,實有戰國相持之勢。大晉之興,宣帝定燕,太祖平蜀,陛下滅吳,可謂功格天地,土廣三王,舟車所至,人跡所及,皆為臣妾,四海大同,始於今日。宜承大勳之籍,及陛下聖明之時,開啟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久安於萬載,垂長世於無窮。
聖明不能傳到後世,後繼的人不是必然賢明,這是常理。因此善於治理天下的人,會順應形勢而不是依靠人。順應形勢,指的是分封諸侯;依靠人,指的是郡縣。考察郡縣,就使小的政務得到治理但大的局勢卻很危急;諸侯作為藩邦,則會日前雖多失誤但從長遠考慮卻很穩固。聖明的帝王推測前後弊端,權衡輕重之理,包容諸侯的小錯誤以穩固大的安定,然後足以使國內外藩屏鞏固,維持統治天下。武王是聖主,成王是賢能的繼君,但武王不依靠成王的賢能而建立封國的原因,就是考慮到國家大業的長久流傳。況且善於談論今日國政的人,他必然是拿古代發生的事作為驗證。唐虞以前的事,史書記載殘缺,難以知道那時的詳情。到了三代,就立聖明的仁德,以及把那些興立帝王的親族,都按五等爵位分封他們,使他們開國承家,用來保障皇室,使國運久長,其中時間短的五六百年,時間長的將近千年。到了秦朝,罷除諸侯設立郡縣,帝王子弟不分給尺寸土地,孤立而無人輔助,兩代就滅亡。漢承周、秦之後,諸侯郡縣混雜設置,前後兩朝各傳了二百多年。考察當時是不用分封,雖然諸侯國強弱不同,製度錯誤百出,很不完備,但從其衰亡的跡象看,常在於同姓王失去職權,諸侯王勢力微弱,並不在於強盛。當年呂氏作亂,依靠齊、代二王的援助,安定了國家。七國叛亂時,梁王捍衛國家,終於平定了叛亂。從此以後,諸侯王的勢力被削奪,僅僅有享受封國租賦的權力,更嚴重的甚至於坐著牛拉的車子。因此使王莽能夠篡奪漢朝,實現了他的奸計,使天下傾覆動蕩,禍害百姓。光武帝繼起後,雖然封立子弟為王,但不設立成國的製度,國運未能長久。魏氏繼承漢朝,禁閉親戚,關押子弟,因此國運很快傾亡,天命轉移到了陛下身上。長處短處的應驗,災禍福分的征兆,由此可見。又魏氏雖然身居正位,麵朝南而稱帝,但三方尚未服順,皇權不能淩駕於那些地區,實際上形成戰國時各國對峙的局麵。大晉興起,宣帝平定了燕,太祖平定了蜀,陛下滅了吳,可以說是功蓋天下,國土比三王時還要廣,車船能通的地方,人跡能到的地方,都成了陛下的奴仆,四海統一,開始於今天。應該乘逭盛大功勳的機會,以及陛下聖明之時,分封國土,使同姓子弟為諸侯王,建立千秋萬代的長治久安,直至世代相傳。

臣又聞國有任臣則安,有重臣則亂。而王製,人君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此事情之不可易者也。而賢明至少,不肖至眾,此固天理之常也。物類相求,感應而至,又自然也。是以暗君在位,則重臣盈朝;明後臨政,則任臣列職。夫任臣之與重臣,俱執國統而立斷者也。然成敗相反,邪正相背,其故何也?重臣假所資以樹私,任臣因所籍以盡公。盡公者,政之本也;樹私者,亂之源也。推斯言之,則泰日少,亂日多,政教漸穨,欲國之無危,不可得也。又非徒唯然而已。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遺緒,得中賢之佐,而樹國本根不深,無幹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何則?國有可傾之勢,則執權者見疑,眾疑難以自信,而甘受死亡者非人情故也。若乃建基既厚,籓屏強禦,雖置幼君赤子而天下不懼,曩之所謂重臣者,今悉反忠而為任臣矣。何則?理無危勢,懷不自猜,忠誠得著,不惕於邪故也。聖王知賢哲之不世及,故立相持之勢以禦其臣。是以五等既列,臣無忠慢,同於竭節,以徇其上。群後既建,繼體賢鄙,亦均一契,等於無慮。且樹國苟固,則所任之臣,得賢益理,次委中智,亦足以安。何則?勢固易持故也。
我又聽說國家有能臣就安寧,有權臣就混亂。而帝王的製度,國君設立太子用嫡子而不是按年齡大小,設立嫡子用年長的而不是按他們賢能的程度,造是不能改變的。但賢明的極少,沒有才能的極多,這原是一般的情況。物類相求,相互感應而聚到一起,這是很自然的。因此愚昧的國君在位,就會權臣滿朝;賢明的帝皇臨朝,就會能臣占據職位。能臣和權臣,都是執掌國事而決斷朝政的,但成敗相反,邪正相背,這是何故呢?權臣憑藉權力樹立私黨,能臣通過權力盡力為公。盡力為公,是政治的根本;樹立私黨,是禍亂的根源。比較而言,安定的時日少,而混亂的時日多,政教逐漸頹廢,想讓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不僅僅是這樣。假如愚昧劣弱的後繼者,承蒙前代哲王的遣業,得到中等賢能之才的輔佐,但建立國家的根基不深,沒有枝幹相輔的局勢,那樣的話所謂能臣的人也就變成了權臣。為什麼呢?國家出現傾覆的勢態,當權的人就受到懷疑,被眾人猜疑就難以自信,而甘願接受死亡,逭不是入之常情,因此為保護自己的緣故就成了權臣。如果國基深厚,作為屏障的藩國強大,那即使立幼小的君主天下人也不會憂懼,過去所說的權臣,現在反而忠誠而成為能臣。為什麼呢?從道理上講國家沒有危亡的情勢,大臣不受猜疑,忠誠的人得到表彰,正是由於不害怕奸邪的緣故。聖明的帝王知道賢能的哲王不會代代出現,因此設立藩國相持的局勢來統治大臣。因此一經設立五等爵位,大臣無論忠奸,都會一同盡力守忠,來順從他們的主上。諸侯一確定,繼承的人不論賢能還是鄙陋,也都一樣對待,等於沒有憂慮。況且封國如果穩固,那麼所任用的大臣,賢能的人將會使國家治理得更好;委任中等智力的大臣,也足以長治久安。為什麼呢?是由於國勢本來就容易維持的緣故。

然則建邦苟盡其理,則無向不可。是以周室自成、康以下,逮至宣王,宣王之後,到於赧王,其間曆載,朝無名臣,而宗廟不隕者,諸侯維持之也。故曰,為社稷計,莫若建國。夫邪正逆順者,人心之所係服也。今之建置,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動,同忿俱奮,令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惕於邪而起,孤立無黨,所蒙之籍不足獨以有為。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今善識事勢之士深共籌之。建侯之理,使君樂其國,臣榮其朝,各流福祚,傳之無窮。上下一心,愛國如家,視百姓如子,然後能保荷天祿,兼翼王室。今諸王裂土,皆兼於古之諸侯,而君賤其爵,臣恥其位,莫有安誌,其故何也?法同郡縣,無成國之製故也。今之建置,宜使率由舊章,一如古典。然人心係常,不累十年,好惡未改,情願未移。臣之愚慮,以為宜早創大製,遲回眾望,猶在十年之外,然後能令君臣各安其位,榮其所蒙,上下相持,用成籓輔。如今之為,適足以虧天府之藏,徒棄穀帛之資,無補鎮國衛上之勢也。
這樣說來設立邦國如果能事事合理,就會無所不成。所以周室自成康以來,到宣王以後,一直到赧王,逭中間有好些代,朝廷沒有名臣,但國家沒有墜毀的原因,正是由於諸侯的幫助。所以說,為社稷考慮,沒有比立封國更重要的。邪正逆順,是維係人心的關鍵。現在建置藩國,應該審時度勢,讓諸侯王率義而行,同仇敵愾,使他們的力量足以維護京城。如果諸侯包藏禍心,因奸邪而起事,就會孤立無援,他所憑藉的力量也不足以有所作為。但要做到如此是很難的,陛下應該與通達古今懂得事勢的人共同謀劃。建立諸侯國,在於使諸侯以藩國為樂,大臣以能在封國的朝廷為光榮,各自福運傳承,傳到萬代;上下同心,愛國如家,視百姓如子女,然後才能保持享受福祿,同時保衛王室。現在諸侯王的封土,都超過了古時的諸侯,但諸侯輕視的爵位,大臣以所處的職位為恥辱,沒有安定的心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由於他們地位和郡縣相同,沒有封國的製度的緣故。現在的建置,應該按照舊有的章程,一如古代的典製。但人心都是守常,不到十年,好惡不會改變,心願不會變化。我的愚笨想法,覺得應該早建製度,遲緩就會失去眾望,要改變人心將更在十年以後,如早立製度然後就能使君臣各安其位,以所受的職位為榮,上下互相支持,形成藩屏輔助的事態。如果仍像現在一樣,那就祇能是虧損國家的儲存物資,白白地浪費糧食布帛,無補於鎮守國土保衛皇上的大局。

古者封建既定,各有其國,後雖王之子孫,無複尺土,此今事之必不行者也。若推親疏,轉有所廢,以有所樹,則是郡縣之職,非建國之製。今宜豫開此地,令十世之內,使親者得轉處近。十世之遠,近郊地盡,然後親疏相維,不得複如十世之內。然猶樹親有所,遲天下都滿,已彌數百千年矣。今方始封而親疏倒施,甚非所宜。宜更大量天下土田方裏之數,都更裂土分人,以王同姓,使親疏遠近不錯其宜,然後可以永安。古者封國,大者不過土方百裏,然後人數殷眾,境內必盈其力,足以備充製度。今雖一國周環近將千裏,然力實寡,不足以奉國典。所遇不同,故當因時製宜,以盡事適今。宜令諸王國容少而軍容多,然於古典所應有者悉立其製,然非急所須,漸而備之,不得頓設也。須車甲器械既具,群臣乃服彩章;倉廩已實,乃營宮室;百姓已足,乃備官司;境內充實,乃作禮樂。唯宗廟社稷,則先建之。至於境內之政,官人用才,自非內史、國相命於天子,其餘眾職及死生之斷、穀帛資實、慶賞刑威、非封爵者,悉得專之。今臣所舉二端,蓋事之大較,其所不載,應在二端之屬者,以此為率。今諸國本一郡之政耳,若備舊典,則官司以數,事所不須,而以虛製損實力。至於慶賞刑斷,所以衛下之權,不重則無以威眾人而衛上。故臣之愚慮,欲令諸侯權具,國容少而軍容多,然亦終於必備今事為宜。
古時分封諸侯既定,各自有了封國,後來即便是諸侯王的子孫,再不分封尺寸的土地,遣在今天是必然行不通的。如果推論親疏,轉而廢黜疏遠的人,來立親近的人,那就像是郡縣的官製,不是建立封國的製度。現在應該預先實施分封,使十世以內,血緣關係親近的人分封在近郊地區。十世以後,近郊地分封完了,然後親疏相互支持,不能再如十世以內一樣。但建立親屬封國仍有地方,等到天下都分封滿了,就已經過了好幾百年上千年了。現在剛剛開始分封就使親疏關係倒置,很不合宜。應再次大規模地丈量天下土地的數量,都分封給人,用來使同姓的親族為王,讓親疏遠近不至於錯置而各得其所,這樣就可以永久安寧。古時的封國,大的不過方圓百裏,然後人民很多,境內必然人力充盈,足以完備各項製度。現在雖然一封國將近千裏,但國力實際上寡弱,不足以尊奉國家典製。所遇到的情形不同,就應當因時製宜,用來適應今天的局勢。所以應該使諸侯王國的禮儀製度少但軍隊紀律多,但對於古代典製中諸侯國應有的製度都給他們設立健全,對一些不是急需的製度,可以逐漸趨於完備,不能立即全部設立起來。要等到車甲器械都齊備了,群臣才佩帶彩色服飾;倉庫已經充實了,才營建宮室;百姓已經富足了,才完善官司衙門;國內充實了,才設置禮樂製度。但宗廟社稷,應先建造起來。至於境內的政務,任用官員,如果是內史、國相的話由天子任命,其餘各級職務以及決斷死生、糧食物資、刑罰賞賜、不是封爵位的事,都由諸侯王專權處理。我所列舉的兩點,是這事的大概;其中沒有寫的,應在這兩點範圍內的,應以此為準。現在的諸侯國原是一個郡的政事而已,如果設立古時的典章製度,就會官衙太多,不需要那些機構,虛設的官製損耗實力。至於刑罰賞賜,是統治下級的大權,權力不重就不能統治眾人保衛皇上。因此我的意見認為,想使諸侯有權,就應使他們禮儀少而軍隊法紀多,但最終仍以能處理今天的事為宜。

周之建侯,長享其國,與王者並,遠者僅將千載,近者猶數百年;漢之諸王,傳祚暨至曾玄。人性不甚相遠,古今一揆,而短長甚違,其故何邪?立意本殊而製不同故也。周之封建,使國重於君,公侯之身輕於社稷,故無道之君不免誅放。敦興滅繼絕之義,故國祚不泯。不免誅放,則群後思懼;胤嗣必繼,是無亡國也。諸侯思懼,然後軌道,下無亡國,天子乘之,理勢自安,此周室所以長在也。漢之樹置君國,輕重不殊,故諸王失度,陷於罪戮,國隨以亡。不崇興滅繼絕之序,故下無固國。下無固國,天子居上,勢孤無輔,故奸臣擅朝,易傾大業。今宜反漢之弊,修周舊跡。國君雖或失道,陷於誅絕,又無子應除,苟有始封支胤,不問遠近,必紹其祚。若無遺類,則虛建之,須皇子生,以繼其統,然後建國無滅。又班固稱“諸侯失國亦猶網密”,今又宜都寬其檢。且建侯之理,本經盛衰,大製都定,班之群後,著誓丹青,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諸宗廟,副在有司。寡弱小國猶不可危,豈況萬乘之主!承難傾之邦而加其上,則自然永久居重固之安,可謂根深華嶽而四維之也。臣之愚,願陛下置天下於自安之地,寄大業於固成之勢,則可以無遺憂矣。
周建立諸侯,長久享有封國,和稱王的人並存,長久的近千年之久,時間短的也好幾百年;漢朝的諸侯王,傳位才到曾孫或玄孫輩。人性相差不遠,古今一樣,而這兩代諸侯王享國的年代長短相差太懸殊,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立意原本就不同而製度又不一樣的緣故。周朝設立諸侯,使封國重於君主,公侯之身輕於國家,因此無道的君主免不了被誅殺流放。切實振興繼承將要滅絕了的諸侯的封國,因此國家不至於泯減。免不了被誅殺流放,各諸侯王就會害怕;後代必然繼承國位,所以沒有亡國。諸侯王害怕,然後就遵守法度,也就使在下沒有滅亡的諸侯國,天子統治依靠他們,國勢自然安定,造就是周室之所以長期存在的緣故。漢朝設置封國,輕重相同,因此諸侯王失去法度,身陷罪遇被殺,封國隨著滅亡。不崇尚興繼滅絕的道理,因此在下沒有穩固的封國。下麵沒有穩固的封國,天子居處在上,勢力孤單無人救助,所以奸臣把持朝政,容易使國家滅亡。現在應該改革漢朝的弊端,修複周朝的舊製。即使有失道的國君,被誅殺滅絕,又沒有子嗣繼承君位,但如果有當初受封的封國的後代,不論親疏遠近,也必然能繼承君位。如果沒有遺留下來的後代,就設立虛位,等皇子出生,來繼承國統,然後使國家繼興而不至滅絕。班固說“諸侯失去封國也是由於法網嚴密”,所以現在又應放寬對他們的檢查。況且建立封國的道理,關係盛衰,大製都確定下來,頒告各封王,昭顯盟誓,寫在玉板上,藏進金櫃中,安放在宗廟裹,副本藏在有關部門。這樣的話勢寡力弱的小封國也不會有危險,何況萬乘之國的主上呢!國君淩駕於難以傾覆的封國之上,就會穩固安全,如華嶽般根深蒂固而天下太平。我的意見,是希望陛下能處於安全的地位,寄托大業於已成之勢,就可以沒有後患了。

今閻閭少名士,官司無高能,其故何也?清議不肅,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無名士。下不專局,又無考課,吏不竭節,故無高能。無高能,則有疾世事;少名士,則後進無準,故臣思立吏課而肅清議。夫欲富貴而惡貧賤,人理然也。聖王大諳物情,知不可去,故直同公私之利,而詭其求道,使夫欲富者必先由貧,欲貴者必先安賤。安賤則不矜,不矜然後廉恥厲;守貧者必節欲,節欲然後操全。以此處務,乃得盡公。盡公者,富貴之徒也。為無私者終得其私,故公私之利同也。今欲富者不由貧自得富,欲貴者不安賤自得貴,公私之塗既乖,而人情不能無私,私利不可以公得,則恆背公而橫務。是以風節日穨,公理漸替,人士富貴,非軌道之所得。以此為政,小大難期。然教穨來既久,難反一朝。又世放都靡,營欲比肩,群士渾然,庸行相似,不可頓肅,甚殊黜陟也。且教不求盡善,善在抑尤,同侈之中,猶有甚泰。使夫昧適情之樂者,捐其顯榮之貴,俄在不鮮之地;約己潔素者,蒙儉德之報,列於清官之上。二業分流,令各有蒙。然俗放都奢,不可頓肅,故臣私慮,願先從事於漸也。
現在鄉村沒有名士,官衙沒有賢才,這是什麼緣故呢?對時政的議論不整肅,人們不樹立德行,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取悅他人,所以沒有名士。下麵的人不專管一職,又不進行考核,官吏不盡力,所以沒有很高才能的人。沒有很高才能的人,就會使國家大事遭受危害;名士太少,就使後進的人沒有來源,因此我覺得應該對官吏進行考核並整肅對時政的議論。想富貴而討厭貧賤,遣是人之常情。聖王非常懂得事物的情理,知道這種常情不能除去,所以將公私利益等同起來,而責成人們按道義來求取財富,使想富裕的人必先經過貧苦,想顯貴的人必先安於卑賤。安於卑賤就不驕傲,不驕傲就有了廉恥;堅守貧苦的人必然會節製欲望,節製欲望然後就能保全節操。這樣處理事務,便能盡力為公。盡力為公,是走向富貴的路途;不謀私利的人最終得到私利,所以說公私的利益是相同的。現在想謀求富的人不經過貧苦就得到富,想顯貴的人不安於卑賤就得到顯貴,公私利益相反,就導致了人情不能沒有私心,滿足私利不是通過為公的途徑,就會常常背棄公而取私利。所以風俗節操一天比一天頹廢,公理漸喪,人們謀取富貴,不是通過合法的渠道獲得。這樣處理政務,大小事情都難以實現。但政教頹廢由來已久,難以一朝反正。又社會風氣奢侈萎靡,競相營私,眾人渾然,庸俗的行為一樣,不能一下就整頓肅清,升降懸殊。況且政教不求盡善盡美,在於抑製大者,一樣奢侈的人中,還有更過分的。應讓那些不懂得適合情理而縱情的人,放棄他們顯赫榮耀的富貴,一下處在不毛之地;約束自己廉潔樸素的人,受到有儉約德行的報答,排列在清官的位置上。兩種情況分開來,使各得其所。但社會風氣奢侈,不能短期內整頓肅清,因此我私下考慮,希望漸漸地來改變。

天下至大,萬事至眾,人君至少,同於天日,故非垂聽所得周覽。是以聖王之化,執要而已,委務於下而不以事自嬰也。分職既定,無所與焉,非憚日昃之勤,而牽於逸豫之虞,誠以政體宜然,事勢致之也。何則?夫造創謀始,逆暗是非,以別能否,甚難察也。既以施行,因其成敗,以分功罪,甚易識也。易識在考終,難察在造始,故人君恆居其易則安,人臣不處其難則亂。今陛下每精事始而略於考終,故群吏慮事懷成敗之懼輕,飾文采以避目下之譴重,此政功所以未善也。今人主能恆居易執要以禦其下,然後人臣功罪形於成敗之征,無逃其誅賞。故罪不可蔽,功不可誣。功不可誣,則能者勸;罪不可蔽,則違慢日肅,此為國之大略也。臣竊惟陛下聖心,意在盡善,懼政有違,故精事始,以求無失。又以眾官勝任者少,故不委務,寧居日昃也。臣之愚慮,竊以為今欲盡善,故宜考終。何則?精始難校故也。又群官多不勝任,亦宜委務,使能者得以成功,不能者得以著敗。敗著可得而廢,功成可得遂任,然後賢能常居位以善事,暗劣不得以屍祿害政。如此不已,則勝任者漸多,經年少久,即群司遍得其人矣。此校才考實,政之至務也。今人主不委事仰成,而與諸下共造事始,則功罪難分。下不專事,居官不久,故能否不別。何以驗之?今世士人決不悉良能也,又決不悉疲軟也。然今欲舉一忠賢,不知所賞;求一負敗,不知所罰。及其免退,自以犯法耳,非不能也。登進者自以累資及人間之譽耳,非功實也。若謂不然,則當今之政未稱聖旨,此其征也。陛下禦今法為政將三十年,而功未日新,其咎安在?古人有言:“琴瑟不調,甚者必改而更張。”凡臣所言,誠政體之常,然古今異宜,所遇不同。陛下縱未得盡仰成之理,都委務於下,至如今事應奏禦者,蠲除不急,使要事得精可三分之二。
天下極大,萬事極多,帝皇僅一位,如同天日僅有一個,因此不能事事都聽取遍覽。所以聖王的教化,抓住大要而已,委任政務於下麵的官吏而不是事事由自己來處理。分職已定,就不再參與,不要日夜操勞,不要怕人說不管事,而是政體應該如此,事勢導致這樣。為什麼呢?剛開始創業策謀,不懂是非,難區別能與不能,很難對官員考察。已經實行以後,按照做事的成敗,來區分功罪,非常容易。容易識別在於考察以後,難以觀察在於創造以前,所以帝王常處在容易考察的情況下就很安然,大臣不處在危難之中就會罱。現在陛下常常精於注意事情的起始而忽略了考察其結果,因此各級官吏處理事務時很少有做得成功與否的憂懼,矯飾文詞來躲避眼前將要受到的譴責,所以政事沒有處理好。陛下如能抓住要領以統治臣下,然後大臣的功罪就能通過政事成敗表現出來,難以逃脫對他的賞罰。這樣就會罪不能隱,功不能沒。功不能沒,就使賢能的人得到勉勵;罪不能隱,就會錯誤減少日趨整肅,這是治理國家的大計。我推測陛下的心意,在於盡善盡美,又害怕政事有失誤,所以精心於事情的起始,以求得到沒有失誤。又因為眾多的官員中能勝任的很少,因此不委托政務給他們,寧肯自己終日忙碌。我認為現在想盡善盡美,就應當考察結果。為什麼呢?因為精於起始則難以考察結果。官員大多不能勝任,也應委任政務給他們,使有才能的人能夠取得成功,無能的人能夠顯現錯誤。錯誤表現出來就能廢除他的職務,取得成功的人可以得到進一步的任用,然後賢能的人就可以常居官位來很好地工作,愚劣的人就不能占據官位浪費俸祿來禍害政事。如此不斷地實行下去,就會使勝任職位的人慢慢增多起來,年代稍為久遠,各部門就都能得到勝任的人才。這樣考核,是為政的要務。現在陛下不依靠官員取得成功,而和眾位官吏共同謀劃事務的起始,就使功罪難以區分。下麵的人不能專任事務,身居官位時間不長,因此能與不能難以區分。如何考察他們呢?現在的官員決不會都是賢良的人才,又決不會都是軟弱無能的人。但現在想舉薦一位忠誠賢良的人,卻得不到獎賞;查出一位無能犯法的官吏。也得不到懲罰。等到被免官退職,還自認為不應該,並不是沒有才能。升進的人自己覺得不過是資曆久和人們的獎譽而已,並不是有功績。如果說不是這樣,那麼當今的政務不能使聖上稱心,造就是驗證。陛下利用現在的法度為政將近三十年,而功業不能日新一日,這原因又在哪裹呢?古人說:“琴瑟不調,必須改弦更張。”大凡我所說的,是政體的常規,但古今情況不同,遇到的事不同。陛下縱然不能盡得成功的途徑,將事務都委任臣下,但把如今應上奏的事務,去掉不是急務的,使重大的事情精減大約三分之一。

古者六卿分職,塚宰為師。秦、漢已來,九列執事,丞相都總。今尚書製斷,諸卿奉成,於古製為重,事所不須,然今未能省並。可出眾事付外寺,使得專之,尚書為其都統,若丞相之為。惟立法創製,死生之斷,除名流徙,退免大事,及連度支之事,台乃奏處。其餘外官皆專斷之,歲終台閤課功校簿而已。此為九卿造創事始,斷而行之,尚書書主,賞罰繩之,其勢必愈考成司非而已。於今親掌者動受成於上,上之所失,不得複以罪下,歲終事功不建,不知所責也。夫監司以法舉罪,獄官案劾盡實,法吏據辭守文,大較雖同,然至於施用,監司與夫法獄體宜小異。獄官唯實,法吏唯文,監司則欲舉大而略小。何則?夫細過微闕,謬妄之失,此人情之所必有,而悉糾以法,則朝野無全人,此所謂欲理而反亂者也。
古時六卿分職,塚宰為首。秦漠以來,九卿執掌國事,丞相為總管。現在由尚書決斷,各部門遵照執行,比古代的製度要繁重,有些部門本不需要,但今天未能減省歸並。可以分出眾多事務交付外寺,使他們有專管的權力,由尚書總管,像古時的丞相。衹有創立法製,決斷死生,罷除流放官吏,斥退黜免的大事,以及收入支出等事,由台合上奏處理。其餘事務由外官專掌決斷,年底由台合考察計算功績就可以了。這樣由九卿起始創造,決斷實行,尚書記載主持,依法賞罰,其結果必然會更好地考察成績追究錯誤。當今執行的人一舉一動都受上麵指揮,上麵有了失誤,不能再歸罪於下,年底也不考核功績,不加責罰。監察部門依法糾舉罪責,獄官按罪查清事實,執法的官吏根據訟辭謹守律文,大法雖然相同,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監察部門和法獄官吏又有些小的差異。獄官注重事實,法吏重文辭,監察部門則想列舉大過而略去小誤。為什麼呢?捆微的過失,謬妄的缺點,這入之常情是每個人都必然會有的,而都依法追究,就會使朝野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這就造成所謂本想治理卻反而使局麵更為混亂的原因。

故善為政者綱舉而網疏,綱舉則所羅者廣,網疏則小必漏,所羅者廣則為政不苛,此為政之要也。而自近世以來,為監司者,類大綱不振而微過必舉。微過不足以害政,舉之則微而益亂;大綱不振,則豪強橫肆,豪強橫肆,則百姓失職矣,此錯所急而倒所務之由也。今宜令有司反所常之政,使天下可善化。及此非難也,人主不善碎密之案,必責犯強舉尤之奏,當以盡公,則害政之奸自然禽矣。夫大奸犯政而亂兆庶之罪者,類出富強,而豪富者其力足憚,其貨足欲,是以官長顧勢而頓筆。下吏縱奸,懼所司之不舉,則謹密網以羅微罪。使奏劾相接,狀似盡公,而撓法不亮固已在其中矣。非徒無益於政體,清議乃由此而益傷。古人有言曰:“君子之過,如日之蝕焉。”又曰:“過而能改”又曰“不貳過”。凡此數者,皆是賢人君子不能無過之言也。苟不至於害政,則皆天網之所漏;所犯在甚泰,然後王誅所必加,此舉罪淺深之大例者也。
所以善於為政的人抓住綱要而放寬小罪,抓住綱要就會包羅麵廣,法紀寬疏就會使小的過失被遣漏,包羅麵廣就會為政不嚴苛,這是為政的關鍵。但從近世以來,監司官員,常常不抓住大綱但對細微過錯必加追究。細微的遇錯不足以禍害政務,追究的話就會苛捆而更亂;大綱不振,就會豪強橫行肆虐,豪強橫行肆虐,就會使百姓失業,造就是造成緩急失措輕重顛倒的原因。現在應命令有關部門改正平常的為政方式,使天下可以推行好的教化。要達到這種程度並不難,陛下如不喜好支離苛密的案件,必然會責成上奏重大案件,使官吏盡力為公,則禍害國政的奸臣自然會束手就擒。那些大奸犯法而擾亂百姓的人,大多出自豪強,而豪強勢力足以嚇人,財貨足以為所欲為,因此官員怯於他的勢力而不敢上奏。下吏放縱奸邪,但怕說他任職而不負責,就羅織一些小的過錯。使上奏彈劾不斷,看起來盡力為公,而擾亂法律不公平卻被掩蓋。不僅無益於政體,對時政的議論也更多。古人說:“君子的過失,像太陽發生日食一樣。”又說:“有了過失但能改正。”又說:“不犯第二次錯誤。”這幾條,都是講賢人君子也不能沒有過錯的言論。如果不至於禍害國政,就都應為法網所遺漏;所犯錯誤太大,然後加以王法,這是我所說的罪過深淺如何處理的大概。

故君子得全美以善事,不善者必夷戮以警眾,此為政誅赦之準式也。何則?所謂賢人君子,苟不能無過,小疵不可以廢其身,而輒繩以法,則愧於明時。何則?雖有所犯,輕重甚殊,於士君子之心受責不同而名不異者,故不軌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眾聽,因名可亂,假力取直,故清議益傷也。凡舉過彈違,將以肅風論而整世教,今舉小過,清議益穨。是以聖人深識人情而達政體,故其稱曰:“不以一眚掩大德。”又曰:“赦小過,舉賢才。”又曰:“無求備於一人。”故冕而前旒,充纊塞耳,意在善惡之報必取其尤,然後簡而不漏,大罪必誅,法禁易全也。何則?害法在犯尤,而謹搜微過,何異放兕豹於公路,而禁鼠盜於隅隙。古人有言,“鈇鉞不用而刀鋸日弊,不可以為政”,此言大事緩而小事急也。時政所失,少有此類,陛下宜反而求之,乃得所務也。
君子應保全美譽來從事善政,不好的人必被誅殺來警戒眾人,這是為政或殺或赦的準則。為什麼呢?所謂賢人君子,也不能沒有過失,不因小的過失就廢免其人,動不動就繩之以法,就會愧對聖明。為什麼呢?雖然犯有錯誤,但輕重懸殊,對於士君子心中所受的責罰不同但名譽上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不法之徒得以引用他們的聲名來自比,惑亂視聽,趁著名聲可以擾亂,藉力取直。所以對時政議論更不利。大凡糾舉過錯彈劾失誤,是要用來肅清誣陷整頓教化,現在糾舉小過,使清議更為頹廢。所以聖人深知人情而通達政體,所以說:“不因一點小錯誤而掩蓋了大德行。”又說:“赦免小過,推舉賢才。”又說:“不要對人求全責備。”因此戴著冕冠前有玉旒,用絲絮塞住耳朵表示不聽信讒言,用意在於對惡人的懲罰必須取其中大的,然後簡約但不疏漏,犯大罪的人必然受到誅殺,這樣法禁就容易全備。為什麼呢?危害法律在於犯大罪行,卻去嚴謹地搜尋小的過失,造和把豺狼虎豹放在大路上不管,而去嚴禁在牆角縫中偷盜物品的老鼠,又有什麼區別。古人說,“鈇鐵放棄不用而常使用刀鋸,不能為政”,這是說放棄大事而處理小事。當今政務的過失,有點相類似,陛下應當反過來去做,就能做應做的事。

夫權製不可以經常,政乖不可以守安,此言攻守之術異也。百姓雖愚,望不虛生,必因時而發。有因而發,則望不可奪;事變異前,則時不可違。明聖達政,應赴之速,不及下車,故能動合事機,大得人情。昔魏武帝分離天下,使人役居戶,各在一方;既事勢所須,且意有曲為,權假一時,以赴所務,非正典也。然逡巡至今,積年未改,百姓雖身丁其困,而私怨不生,誠以三方未悉蕩並,知時未可以求安息故也。是以甘役如歸,視險若夷。至於平吳之日,天下懷靜,而東南二方,六州郡兵,將士武吏,戍守江表,或給京城運漕,父南子北,室家分離,鹹更不寧。又不習水土,運役勤瘁,並有死亡之患,勢不可久。此宜大見處分,以副人望。魏氏錯役,亦應改舊。此二者各盡其理,然黔首感恩懷德,謳吟樂生必十倍於今也。自董卓作亂以至今,近出百年,四海勤瘁,丁難極矣。六合渾並,始於今日,兆庶思寧,非虛望也。然古今異宜,所遇不同,誠亦未可以希遵在昔,放息馬牛。然使受百役者不出其國,兵備待事其鄉,實在可為。縱複不得悉然為之,苟盡其理,可靜三分之二,吏役可不出千裏之內。但如斯而已,天下所蒙已不訾矣。
權宜之製不能長期使用,政務乖謬不能保安,這是說攻與守的方法不同。百姓雖然愚昧無知,但他們的願望不會憑空產生,必定是隨時宜而產生。有原因而產生,那這一願望就不可剝奪;事情沒發生變化以前,那時機也不可違抗。聖明的為政之道,會迅速去處理,等不到下車,因此能一舉一動合乎時機,做到大得人心。昔年魏武帝分離天下,使人們服役住家,各在一方;這既是形勢所需要,又不得意,權且用於一時,以應付急務,並不是常典。但沿用至今,積年不改,百姓雖然身受困苦,但不生私怨,實在是因為他們懂得三方尚未平定統一,知道暫時不能求得安寧的緣故。所以心甘情願服役就像在家裹一樣,視危險如同平安。到了平定吳的時候,天下想望平靜,但東南二方,六州的郡兵,將士武吏,戍守長江沿岸,或者給京城在水上運輸物資,父親在南,兒子在北,家人分離,都不安寧。又不習水土,運輸勞作頻繁生病,甚至有死亡的災患,這種情勢不可長久。這些事應當很好地加以解決,以滿足人們的願望。魏氏人役交錯,也應改革舊法。這雨點做得合理,百姓就會十倍於今天地感恩戴德,嫗歌歡樂的生活。自董卓作亂到今天,將近百年,天下苦於勞役,人丁艱難到了極點。天下統一,開始在今天,百姓想念安寧,不是憑空虛望。但古今不同,遭遇不同,確實也不能全照古人的方法,全部免役,但讓受各種勞役的人不出各自的地區,兵卒守備在各自的家鄉,的確可以做到。即使不能全部這樣做,但如果做到合理,就可以平靜三分之二的人,服役就可以不出千裏。做到這些,天下人蒙受的好處就難以計算了。

政務多端,世事之未盡理者,難遍以疏舉,振領總綱,要在三條。凡政欲靜,靜在息役,息役在無為。倉廩欲實,實在利農,利農在平糴。為政欲著信,著信在簡賢,簡賢在官久。官久非難也,連其班級,自非才宜,不得傍轉以終其課,則事善矣。平糴已有成製,其未備者可就周足,則穀積矣。無為匪他,卻功作之勤,抑似益而損之利。如斯而已,則天下靜矣。此三者既舉,雖未足以厚化,然可以為安有餘矣。夫王者之利,在生天地自然之財,農是也。所立為指於此,事誠有功益。苟或妨農,皆務所息,此悉似益而損之謂也。然今天下自有事所必須,不得止已,或用功甚少而所濟至重。目下為之,雖少有廢,而計終已大益。農官有十百之利,及有妨害,在始似如未急,終作大患,宜逆加功,以塞其漸。如河、汴將合,沈萊苟善,則役不可息。諸如此類,亦不得已已。然事患緩急,權計輕重,自非近如此類,準以為率,乃可興為,其餘皆務在靜息。然能善算輕重,權審其宜,知可興可廢,甚難了也,自非上智遠才,不幹此任。夫創業之美,勳在垂統,使夫後世蒙賴以安。其為安也,雖昏猶明,雖愚若智。濟世功者,實在善化之為,要在靜國。至夫修飾宮署,凡諸作役務為恆傷過泰,不患不舉,此將來所不須於陛下而自能者也。至於仰蒙前緒,所憑日月者,實在遺風係人心,餘烈匡幼弱,而今勤所不須,以傷所憑。鈞此二者,何務孰急,陛下少垂恩回慮,詳擇所安,則大理盡矣。
政務千頭萬緒,世事尚未治理好的,難以全部在奏疏中列舉,提綱挈領,關鍵在於三條。想要政治清靜,清靜在於減少勞役,減少勞役在於無馬而治。想使倉庫充實,則在於發展農業,而利農在於平耀糧價。為政在於申明信義,申明信義在於簡選賢能,簡選賢能在於任官時間長。使官員任職長並不是困難的事,讓他們在位連任,如果才能不合適,就不要讓他轉任他官,這樣事情就能辦好。平耀糧價現在已經有了成法,其中尚未完備的可以補充完善,就能儲蓄穀物。要無為而治沒有別的方法,減輕煩重的勞役,抑製像是有益實則有害的事。如此而已,天下就清靜了。這三條一旦實施,雖然還不足以純厚教化,但可以做到安寧是綽綽有餘的。國家的利益,在於天地自然之財富,也就是農業。所建立的製度為農,就會有功益。如果妨礙農業,都專務於搜刮,遣都是好像有利實則有害的做法。但現在天下有必須要做的事,不能停下來,有的花費功夫很少但所起作用很大。目前做的事,稍微有些廢弛,但到了最後會大有好處。農官有十倍百倍的好處,到後來有了妨害,在於有些事開始時看來似乎不要緊,但最終成了大患,應該反過來做工作,用來堵塞住這種禍患的發展。又如黃河、汴水合堤,沈萊治理,這些勞役不能停下來。諸如此類,也是不得已的。但事情要考慮緩急,權衡輕重,如果不是此類,就以此為準則,才可以用勞役,其餘都專務於清靜而與民休息。但要能精於計算輕重,權衡利弊,知道該興什麼廢什麼,這很難做到,如果不是上等的智能高超的才幹,不能勝任。創業的偉大,功勳在於垂範,使後世的人有所依賴得到安寧。安寧的局麵,雖然看似昏暗實則光明,大智若愚。成就濟世功業的人,實際在於做好教化工作,其根本在於使國家清靜。至於修建官署,諸如此類的役作往往傷於過於奢侈,這些用不著擔心不做,將來會不等陛下下令就會做。至於承受前代的遣業,依靠時日,實際在於前代的遣風能得人心,他們的餘業可以匡救幼弱,但現在勤於所不需要的事,卻損傷了所依靠的事。造兩點,哪些事急需解決,陛下如稍微加以考慮,詳細選擇合適的事,就會天下大治了。

世之私議,竊比陛下於孝文。臣以為聖德隆殺,將在乎後,不在當今。何則?陛下龍飛鳳翔,應期踐阼,有創業之勳矣。掃滅強吳,奄征南海,又有之矣。以天子之貴,而躬行布衣之所難,孝儉之德,冠於百王,又有之矣。履宜無細,動成軌度,又有之矣。若善當身之政,建籓屏之固,使晉代久長,後世仰瞻遺跡,校功考事,實與湯、武比隆,何孝文足雲!臣之此言,非臣下褒上虛美常辭,其事實然。若所以資為安之理,或未盡善,則恐良史書勳,不得遠盡弘美,甚可惜也。然不可使夫知政之士得參聖慮,經年少久,終必有成。願陛下少察臣言。
社會上的議論,私下將陛下比作孝文帝。我認為聖德的興隆還是衰敗,在於後世,不在當今。為什麼?陛下就像龍鳳飛翔,應時登上帝位,有創業的大功。掃蕩消滅了強大的吳國,很快又征服了南海而有之。以天子之尊,仍為百姓著想,有孝順節儉的仁德,超過了百王,又有這一功德。做事無論巨捆,一舉一動都成法度,又有這種品德。如果處理好在位時的國政,建立鞏固的封國,使晉代天長地久,後世瞻仰遣跡,考察功績,那實在能和湯武相比,孝文帝怎能同陛下相比呢!我遣番話,並不是褒揚虛美陛下的說法,事實就是如此。如果要問為何如此,或有未能做好,那恐怕優秀的史官在記載功勳的時候,沒有寫好,非常可惜。造就不能不使那些懂得政務的人士參與陛下的謀慮,等實行的年代稍長久,最終必然會取得成就。希望陛下能稍加注意我的言論。

又論肉刑,見《刑法誌》。詔答曰:“得表陳封國之製,宜如古典,任刑齊法,宜複肉刑,及六州將士之役,居職之宜,諸所陳聞,具知卿之乃心為國也。動靜數以聞。”
又議論對肉刑的看法,見於《刑法誌》中。下詔回答說:“得到陳奏建立封國製度,應遵照古代典製,用刑齊法,應該恢複肉刑,以及談到六州將士之役,居官任職的方法等,所陳奏的各條,我知道了你在忠心為國。以後有事仍請全部奏報。”

元康初,從準南王允入朝。會誅楊駿,頌屯衛殿中,其夜,詔以頌為三公尚書。又上疏論律令事,為時論所美。久之,轉吏部尚書,建九班之製,欲令百官居職希遷,考課能否,明其賞罰。賈郭專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
元康初年,劉垣跟隨淮南王司馬允入朝。正遇上誅殺楊駿,劉頌駐紮守衛殿中,當天夜裹,下詔任命劉頌為三公尚書。又上書議論律令方麵的事,受到時論的稱讚。很久以後,轉任吏部尚書,設立九班製度,想使百官任職很少改任,以便考察其是否有才能,賞罰分明。當時賈郭專擅朝政,做官的人想迅速得到升遷,這一製度最後不能施行。

及趙王倫之害張華也,頌哭之甚慟。聞華子得逃,喜曰:“茂先,卿尚有種也!”倫黨張林聞之,大怒,憚頌持正而不能害也。孫秀等推崇倫功,宜加九錫,百僚莫敢異議。頌獨曰:“昔漢之錫魏,魏之錫晉,皆一時之用,非可通行。今宗廟乂安,雖嬖後被退,勢臣受誅,周勃誅諸呂而尊孝文,霍光廢昌邑而奉孝宣,並無九錫之命。違舊典而習權變,非先王之製。九錫之議,請無所施。”張林積忿不已,以頌為張華之黨,將害之。孫秀曰:“誅張、裴已傷時望,不可複誅頌。”林乃止。於是以頌為光祿大夫,門施行馬。尋病卒,使使者吊祭,賜錢二十萬、朝服一具,諡曰貞。中書侍郎劉沈議,頌當時少輩,應贈開府。孫秀素恨之,不聽。頌無子,養弟和子雍早卒,更以雍弟詡子焉為嫡孫,襲封。永康元年,詔以頌誅賈謐督攝眾事有功,追封梁鄒縣侯,食邑千五百戶。
趙王司馬倫殺害了張華,哭得很悲痛。他聽說張華的兒子逃脫,又高興地說:“茂先,您還有後代啊!”司馬倫的黨羽張林聽到此事,大怒,但懼於聖墮為人持正而不能暗害他。孫秀等人推崇司馬倫的功績,認為應加九錫,百官不敢提出異議。惟有型墮說:“昔年出給墮加九錫,墊給置加九錫,都是一時使用,不能當常禮推行。現在宗廟平安,即使皇後被廢黜,專權的奸臣受到誅殺,但過去周勃殺諸呂而推尊孝文,霍光廢掉昌邑而奉孝宣,都沒有給予九錫的成命。現在違背舊有的典製而效法一時之製,不是前代帝王的製度。九錫的建議,請不要施行。”張並對此憤怒不已,認為劉頌是張華的黨羽,將要殺他。孫秀說:“殺了張華、裴頒已經傷了人望,不能再殺了劉頌。”張林才罷手。便任命塑墮為光祿大夫,在他官署前設有行馬。不久病逝,皇帝派人去吊唁祭祀,賜給二十萬錢、朝服一具,謐為貞。中書侍郎劉沈奏議,稱劉壇為當時小輩,應贈開府。孫秀平素忌恨他,沒有允許。頌無子,撫養弟弟劉和的兒子劉雍早死,又以劉雍弟弟型翅的兒子型曆為嫡孫,繼承封爵。永康元年,下詔因劉頌殺賈謐時統攝百事有功,追封為梁鄒縣侯,賜給食邑一千五百戶.劉頌的弟弟劉彪字仲雅,參與安東軍事。伐縣時,抓獲了張悌,多次升官至積弩將軍。到武庫發生火災,劉彪出主意拆斷了與著火地方相接的房屋,搶救出來很多珠寶器物。曆任荊州刺史。劉頌的二弟劉仲字世混,曆任黃門郎、榮陽太守,還未上任,逝世。

頌弟彪字仲雅,參安東軍事。伐吳,獲張悌,累官積弩將軍。及武庫火,彪建計斷屋,得出諸寶器。曆荊州刺史。次弟仲字世混,曆黃門郎、滎陽太守,未之官,卒。
當初,劉頌把女兒嫁給臨淮人陳矯.陳矯本是劉氏人家的後代,和劉頌是近親,由他姑姑家收養,改姓陳。中正劉友以此事規勸他,劉頌說:“舜以後姚虞、陳田等姓本是同根一係,而世世通婚,禮律不禁。現在我家這件事也是一樣的道理,通婚是可以的。”劉友正想條列奏上。被速畫所阻止,因此未被彈劾。劉頌問明法掾陳麩、基毯說:“鄉人中誰最委屈?”二人都說:“劉友委屈。”型墮變色嗬斥他們,鑒堂辯解說:“劉友因私自議論冒犯明府是錯了,但鄉人公論說他委屈。”劉友前後被征召為公府掾、尚書郎、黃沙禦史等職。

初,頌嫁女臨淮陳矯,矯本劉氏子,與頌近親,出養於姑,改姓陳氏。中正劉友譏之,頌曰:“舜後姚虞、陳田本同根係,而世皆為婚,禮律不禁。今與此同義,為婚可也。”友方欲列上,為陳騫所止,故得不劾。頌問明法掾陳默、蔡畿曰:“鄉裏誰最屈?”二人俱雲:“劉友屈。”頌作色嗬之,畿曰:“友以私議冒犯明府為非,然鄉裏公論稱屈。”友辟公府掾、尚書郎、黃沙禦史。
李重,字茂曾,江夏鍾武人。父李景,為秦州刺史、都亭定侯。奎重從小好學,有文采;早年成為孤兒,和眾位弟弟住在一起,以友愛著稱。二十歲時任本國中正,謙遜退讓不上任。後任絲堊王文學,上疏陳述九品說:“前代帝王設立製度,隨時變革,變革的道理,在於變得適合國情。九品製開始實行於喪亂時期,是軍隊中的製度,不是長久實行的治國方法。況且檢查防備也變得煩瑣,刑罰失實,因此朝野的議論,都認為九品製亂風俗,已經有很大弊端。但到了有人提議更改,就又遲疑不決。我認為改革法令創立製度,應當首先考慮利害得失,然後實施,使大的體例通達而沒有阻礙並不輕易變動。古時候諸侯治國,分封土地有一定的製度,封國有固定的王侯,人沒有非分的欲望,卿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祿,做官的人沒有超出自己本職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晉書》

《晉書》列傳
列傳·第一章 列傳·第二章 列傳·第三章 列傳·第四章 列傳·第五章 列傳·第六章 列傳·第七章 列傳·第八章 列傳·第九章 列傳·第十章 列傳·第十一章 列傳·第十二章 列傳·第十三章 列傳·第十四章 列傳·第十五章 列傳·第十六章 列傳·第十七章 列傳·第十八章 列傳·第十九章 列傳·第二十章 列傳·第二十一章 列傳·第二十二章 列傳·第二十三章 列傳·第二十四章 列傳·第二十五章 列傳·第二十六章 列傳·第二十七章 列傳·第二十八章 列傳·第二十九章 列傳·第三十章 列傳·第三十一章 列傳·第三十二章 列傳·第三十三章 列傳·第三十四章 列傳·第三十五章 列傳·第三十六章 列傳·第三十七章 列傳·第三十八章 列傳·第三十九章 列傳·第四十章 列傳·第四十一章 列傳·第四十二章 列傳·第四十三章 列傳·第四十四章 列傳·第四十五章 列傳·第四十六章 列傳·第四十七章 列傳·第四十八章 列傳·第四十九章 列傳·第五十章 列傳·第五十一章 列傳·第五十二章 列傳·第五十三章 列傳·第五十四章 列傳·第五十五章 列傳·第五十六章 列傳·第五十七章 列傳·第五十八章 列傳·第五十九章 列傳·第六十章 列傳·第六十一章 列傳·第六十二章 列傳·第六十三章 列傳·第六十四章 列傳·第六十五章 列傳·第六十六章 列傳·第六十七章 列傳·第六十八章 列傳·第六十九章 列傳·第七十章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