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作者:房玄齡年代:唐朝1497   

《晉書》誌 誌·第十四章

《書》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所以獎導民萌,裁成庶政。《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執法在南宮之右,上相處端門之外,而鳥龍居位,雲火垂名,前史詳之,其以尚矣。黃帝置三公之秩,以親黎元,少昊配九扈之名,以為農正,命重黎於天地,詔融冥於水火,則可得而言焉。伊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大夫知人事,列士去其私。”而成湯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凡厥樞會,仰承君命。總及周武下車,成康垂則,六卿分職,二公弘化,鹹樹司存,各題標準,苟非其道,人弗虛榮。貽厥孫謀,其固本也如此。及秦變周官,漢遵嬴舊,或隨時適用,或因務遷革,霸王之典,義在於斯,既獲厥安,所謂得其時製者也。四征興於漢代,四安起於魏初,四鎮通於柔遠,四平止於喪亂,其渡遼、淩江,輕車、強弩,式揚遐外,用表攻伐,興而複毀,厥號彌繁。及當塗得誌,克平諸夏,初有軍師祭酒,參掌戎律。建安十三年,罷漢台司,更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用兼端揆。孫吳、劉蜀,多依漢製,雖複臨時命氏,而無忝舊章。世祖武皇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衝為太傅,王祥為太保,司馬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世所謂八公同辰,攀雲附翼者也。若乃成乎棟宇,非一枝之勢;處乎經綸,稱萬夫之敵。或牽羊以葉於夢,或垂釣以申其道,或空桑以獻其術,或操版以啟其心。臥龍飛鴻,方金擬璧,秦奚、鄭產,楚材晉用,斯亦曩時之良具,其又昭彰者焉。宣王既誅曹爽,政由己出,網羅英俊,以備天官。及蘭卿受羈,貴公顯戮,雖複策名魏氏,而乃心皇晉。及文王纂業,初啟晉台,始置二衛,有前驅養由之弩;及設三部,有熊渠佽飛之眾。是以武帝龍飛,乘茲奮翼,猶武王以周之十亂而理殷民者也。是以泰始盡於太康,喬柯茂葉,來居斯位;自太興訖於建元,南金北銑,用處茲秩。雖未擬乎夔拊龍言,天工人代,亦庶幾乎任官惟賢,蒞事惟能者也。
《尚書》說:“唐堯、虞舜考察古事,設置官職數衹有一百。”以此來勉勵引導民眾,管理各種政務。《易經》說:“上天垂示形象,聖人效仿它。”執法的在南宮的右麵,上相在端門的外麵,以及鳥師龍師等定下官位,雲師火師等作為官名,以前的史書記載得很詳細,都已經非常久遠了。黃帝設置三公的官職,來管理黎民;少昊分設九扈的官職,作為農官;命重黎為掌管天地的官員,令祝融和玄冥為掌管水火的官員,就能夠有基礎了。伊尹說:“三公協調各個方麵,九卿溝通各種關係,大夫掌握人世的事務,列士消除各自的私心。”成湯住在亳,起初設置兩個相,讓伊尹、仲虺擔任,總理調度各項事務,對上秉承國君的詔命。到周武王克殷之後分封,成王康王留下法則,分設六卿職位,太公召公弘揚教化,建立各種機構,分別製定標準,如果沒有相應的本領,人就不能光得空名而榮耀自己。留給子孫的大計,是像這樣地穩固根本的做法。到秦改變了周的官製,漢遵行羸氏的舊製,有的順應時勢而采用,有的根據現實而變革,霸主的典章,道理就在逭裹,一切為了獲得安定,就是常說的符合時代的製度。四征將軍職務是在漢代設立的,四安將軍職務是在魏的初期開始有的,四鎮將軍職務是為了安撫遠方的人,四平將軍職務在喪亂之後就沒有了,至於渡遼將軍、淩江將軍、輕車將軍、強弩將軍等,是為了揚威四方,表彰攻伐,設置了又廢除,稱號更加繁多。到當道的人得誌,平定了中原,開始設立軍師祭酒,參與掌管軍紀軍法。建安十三年,廢置了漢的台司部門,另外設置丞相,而讓曹公擔任,用來代替尚書省長官。孫吳、劉蜀,基本依從漢代官製,雖然有時臨時設置一些官職,卻不影響舊的典章。世祖武皇帝即位初期,任命安平王司馬孚為太宰,鄭衝為太傅,王祥為太保,司馬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覬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正是世人所說的八公同時,攀雲附翼而升官。至於房屋則不是一木所能支撐的;身居高位,則當將才。有的像力牧那樣放羊而和黃帝的夢境一致便任命為將軍,有的像薑子牙那樣垂釣而獲得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有的藉空桑之瑟來獻上他的本領,有的像傅說操築打牆而被發現並得到重用。臥龍孔明和飛鴻管仲,好比是黃金美玉;秦國的百裏奚、鄭國的子產,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遣也是從前的賢士,並且又功名卓著的。宣王誅殺了曹爽,政令由自己發布,綱羅英才俊傑,來擔任各項官職。到了蘭卿被囚禁,豈公被處死的時候,雖然還是稱作墮厘,可是心裹想的是建立晉朝。到文王繼承大業,首次建立晉的機構,開始設置左右二衛,有了前驅、養由等弓箭手部隊;到後來設置三部,有熊渠、做飛等部的勇士。因此武帝即位,憑藉這些來施展,好比武王用周的十位賢臣來治理殷的百姓一樣。因此從泰始年間直到太康年間,有如大樹枝繁葉茂,很多賢人來擔任官職;從太興年問直到M紐年間,南北各地的傑出人才,處於相應的官位上。雖然還沒有能夠比得上夔和龍輔佐虞舜那樣,以人的努力來代替天工,也差不多可以說是任官惟賢,處理事務惟用有才能的人了。

丞相、相國,並秦官也。晉受魏禪,並不置,自惠帝之後,省置無恆。為之者,趙王倫、梁王肜、成都王穎、南陽王保、王敦、王導之徒,皆非複尋常人臣之職。
丞相、相國,都是秦代的職官。晉接受魏的禪讓,都不設置,自從惠帝以後,撤銷或設置都沒有常規。擔任遣一官職的,是趙王司馬倫、梁王司馬肜、成都王司馬穎、畝墾旺司皺、王鏨、王遵一類人,都不再是普通的人臣的職位。

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官也。魏初唯置太傅,以鍾繇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鄭衝為之。晉初以景帝諱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師之任,秩增三司,與太傅太保皆為上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以安平獻王孚居之。自渡江以後,其名不替,而居之者甚寡。
太宰、太傅、太保,是周代的三公官職。魏的初期祇設太傅,由鍾繇擔任,末年又設太保,由鄭衝擔任。晉的初期由於景帝名諱的原故,又采納《周官》中的官名,設置太宰來代替太師的職務,官職增為三司,和太傅太保都作為上公,講論道義而治理邦國,協調管理各方麵事務,沒有合適的人就暫缺。由安平獻王司馬孚擔任。自從渡江以後,它的名稱沒有更改,但是擔任的人非常少。

太尉、司徒、司空,並古官也。自漢曆魏,置以為三公。及晉受命,迄江左,其官相承不替。
太尉、司徒、司空,都是古代的官職。從漢到魏,設置它們作為三公。到晉承受天命,直至江左時期,這些官職傳承下來而沒有更替。

大司馬,古官也。漢製以冠大將軍、驃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並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製,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衝為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後,定令如舊,在三司上。
大司馬,是古代的官職。漢代的官製把它放在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的前麵,來代替太尉的職務,所以常常和太尉輪番設置,但不同時設置。到魏才有太尉,而且大司馬、大將軍各自作為官職,地位在三司之上。晉接受魏的禪讓,因襲它的製度,由安乎王司馬孚任太宰,鄭衝任太傅,王祥任太保,義陽王司馬望任太尉,何曾任司徒,荀頡任司空,石苞任大司馬,陳騫任大將軍,共有八公同時設置,衹是沒有丞相。自從義陽王司馬望任大司馬以後,規定如同舊製,其位在三司之上。

大將軍,古官也。漢武帝置,冠以大司馬名,為崇重之職。及漢東京,大將軍不常置,為之者皆擅朝權。至景帝為大將軍,亦受非常之任。後以叔父孚為太尉,奏改大將軍在太尉下。及晉受命,猶依其製,位次三司下,後複舊,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琅邪王伷遷大將軍,複製在三司下,伷薨後如舊。
大將軍,是古代的官職。漠武帝設置,前麵冠上大司馬的名,為的是推崇加重它的職權。到束漢時期,大將軍不經常設置,擔任的人全都執掌朝政大權。到景帝擔任大將軍,也承當了不同尋常的重任。後來任命叔父司馬孚為太尉,上奏將大將軍的職位改到太尉的下麵。到晉承受天命,仍然遵循那一製度,地位列在三司的下麵,後來恢複舊製,在三司的上麵。太康元年,琅邪王司馬佃升任大將軍,又改為在三司的下麵,司馬佃去世以後恢複舊製。

開府儀同三司,漢官也。殤帝延平元年,鄭騭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始自此也。及魏黃權以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起於此也。
開府儀同三司,是漢代的官職。殤帝延平元年,鄧鷺任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的名稱,是從這時開始有的。到魏的黃權任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的名稱,從逭時起就有了。驃騎、車騎、衛將軍、伏波、撫軍、都護、鎮軍、中軍、四征、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大將軍,左右光祿、光祿三大夫,凡是開府的都是地位等同於公。

驃騎、車騎、衛將軍、伏波、撫軍、都護、鎮軍、中軍、四征、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大將軍,左右光祿、光祿三大夫,開府者皆為位從公。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凡是開府而地位等同於公的都是文官公,戴三梁的進賢冠,黑色介幀。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開府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冠進賢三梁,黑介幘。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將軍、各大將軍,凡是開府而地位等同於公的都是武官公,都戴武冠,用平上黑幀。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開府位從公者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官公和武官公,都假金章紫綬,穿五時服。如果是相國、丞相,都穿袞衣戴冕冠,用綠色綬帶,以此區別於普通的公。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袞冕,綠盭綬,所以殊於常公也。
各位公和開府而地位等同公的,品級為第一,享受的俸祿是每天五斛糧食。太康二年,又發給絹,春季給一百匹,秋季給絹二百匹,絲綿二百斤。元康元年,給予采地十頃,專事農業的役隸十名,立夏後未賜封地的,享受全年的俸祿。設置一名長史,品級為一千石;西束合祭酒、西束曹掾、戶倉賊曹令史屬等各一名;禦屬合下令史、西束曹倉戶賊曹令史、門令史、記室省事令史、合下記室書令史、西束曹學事各一名。配給二十名武賁,持班劍。配給四馬朝車、三馬黑耳安車各一套,給祭酒掾屬白蓋的小車七套,施耳後開門式軺車、黑漆輪的犢車各一套。從祭酒往下,到令史以上的官員,都穿戴黑色零辟朝服。太尉即使不統兵,吏屬都穿絳色官服。司徒加設左右長史各一名,品級為千石;設主簿、左西曹掾屬各一名,西曹稱為右西曹,他的左西曹的令史以下的官員人數和舊製一樣。司空加設導橋掾一名。

諸公及開府位從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給絹,春百匹,秋絹二百匹,綿二百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十頃,田騶十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置長史一人,秩一千石;西東閣祭酒、西東曹掾、戶倉賊曹令史屬各一人;禦屬閣下令史、西東曹倉戶賊曹令史、門令史、記室省事令史、閣下記室書令史、西東曹學事各一人。給武賁二十人,持班劍。給朝車駕駟、安車黑耳駕三各一乘,祭酒掾屬白蓋小車七乘,軺車施耳後戶、皁輪犢車各一乘。自祭酒已下,令史已上,皆皁零辟朝服。太尉雖不加兵者,吏屬皆絳服。司徒加置左右長史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左西曹掾屬各一人,西曹稱右西曹,其左西曹令史已下人數如舊令。司空加置導橋掾一人。
各位公和開府而地位等同公又統兵的,增設司馬一名,品級為千石;從事中郎兩名,品級與千石相等;主簿、記室督各一名;舍人四名;兵、鑪、士曹,營軍、刺奸、帳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名。主簿以下,令史以上的官員,都穿絳色官服。給司馬配吏卒按長史的標準,給從事中郎配侍從兩名,給主簿、記室督各配侍從一名。其他臨時增設優待的情況,就各隨褒獎增設時的情況來定條文,不作為定製。

諸公及開府位從公加兵者,增置司馬一人,秩千石;從事中郎二人,秩比千石;主簿、記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鎧、士曹,營軍、刺奸、帳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已下,令史已上,皆絳服。司馬給吏卒如長史,從事中郎給侍二人,主簿、記室督各給侍一人。其餘臨時增崇者,則褒加各因其時為節文,不為定製。
各位公和開府而地位等同公的去擔任持節都督時,參軍增設到六名,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祭酒、掾屬、舍人完全按照通常統兵的公的規格配置。

諸公及開府位從公為持節都督,增參車為六人,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祭酒、掾屬、舍人如常加兵公製。
特進,是漠代的官職。兩漠和魏晉作為加官而仍用原有官職的車服規格,不配置吏卒。太仆羊瑪退職,拜為特進,加為散騎常侍,沒有其他官職,所以配給吏卒和車服。其他的加為特進的人,祇享受他原有的俸祿,在他原有的品級地位上罷了,不另外配給特進的吏卒和車服,後來就成為定製。特進的品級是第二,地位次於各個公,而在開府驃騎將軍上麵,戴兩梁的進賢冠,黑色介幀,穿五時朝服,佩水蒼玉,沒有章綬,享受的俸祿是每天四斛。太康二年,開始賜給春服絹五十匹,秋絹一百五十匹,絲綿一百五十斤。元康元年,予以采地八頃,專事農業的役隸八名,立夏以後未賜封地的,享受全年的俸祿。設主簿、功曹史、門亭長、門下書佐各一名,配黑耳安車的車夫一名,施耳後開門式朝車一套。

特進,漢官也。二漢及魏晉以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卒。太仆羊琇遜位,拜特進,加散騎常侍,無餘官,故給吏卒車服。其餘加特進者,唯食其祿賜,位其班位而已,不別給特進吏卒車服,後定令。特進品秩第二,位次諸公,在開府驃騎上,冠進賢兩梁,黑介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無章綬,食奉日四斛。太康二年,始賜春服絹五十匹,秋絹百五十匹,綿一百五十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八頃,田騶八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置主簿、功曹史、門亭長、門下書佐各一人,給安車黑耳駕禦一人,軺車施耳後戶一乘。
左右光祿大夫,假金章紫綬。光祿大夫加授金章紫綬的,品級為第二,祿賜、班位、冠幀、車服、佩玉,配置的吏卒羽林和卒,各種待遇都和特進相同。把它作為加官的話,衹假章綬、祿賜班位,不另外配給車服吏卒。另外死後追贈這一官位時,對本來已經具有卿一級官位的人,不再重複配置吏卒,其他的都照給。

左右光祿大夫,假金章紫綬。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者,品秩第二,祿賜、班位、冠幘、車服、佩玉,置吏卒羽林及卒,諸所賜給皆與特進同。其以為加官者,唯假章綬、祿賜班位而已,不別給車服吏卒也。又卒贈此位,本已有卿官者,不複重給吏卒,其餘皆給。
光祿大夫假銀章青綬的,品級為第三,位在金紫將軍之下,各位卿的上麵。漠代沒有固定的人數,多半賦予執行用贈使命的使者或是監護喪事的人。魏以後,漸漸變得重要起來,不再用作出使的官員。凡是各位公告老退休後,都在家拜受造一官位;就是在朝中擔任顯要職務的,也用這個官位加授給他。到晉承受天命,沿用舊製沒有改變,又作為優禮器重的製度。不過諸公退休後不再加授給他們,或是另外拜為上公,或是靠原有的封號享受公的俸祿。凡是各個卿尹在朝中擔任大官而告老退休的,以及在朝中或地方擔任官職而被加授這一官位的,前後有很多人。有人因此得以開府,有人進而被加授金章紫綬,又再次作為優禮追贈的官位。泰始中期,祇有太子詹事楊珧被加授為給事中光祿大夫。加授給統兵的人,各種待遇和三品將軍一樣。其餘的方麵都按照舊製,直到武、惠、孝懷三世結束。

光祿大夫假銀章青綬者,品秩第三,位在金紫將軍下,諸卿上。漢時所置無定員,多以為拜假賵贈之使,及監護喪事。魏氏已來,轉複優重,不複以為使命之官。其諸公告老者,皆家拜此位;及在朝顯職,複用加之,及晉受命,仍舊不改,複以為優崇之製。而諸公遜位,不複加之,或更拜上公,或以本封食公祿。其諸卿尹中朝大官年老致仕者,及內外之職加此者,前後甚眾。由是或因得開府,或進加金章紫綬,又複以為禮贈之位。泰始中,唯太子詹事楊珧加給事中光祿大夫。加兵之製,諸所供給依三品將軍。其餘自如舊製,終武、惠、孝懷三世。
光祿大夫和卿的品級同為中二千石,穿著是兩梁的進賢冠,黑色介幀,五時朝服,佩水蒼玉,享受的俸祿是每天三斛。太康二年,開始配給春賜絹五十匹,秋絹一百匹,絲綿一百斤。惠童丞康元年,開始給予六頃封地,六名農業役隸,設主簿、功曹史、門亭長、門下書佐各一名。

光祿大夫與卿同秩中二千石,著進賢兩梁冠,黑介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食奉日三斛。太康二年,始給春賜絹五十匹,秋絹百匹,綿百斤。惠帝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置主簿、功曹史、門亭長、門下書佐各一人。
驃騎將軍以下到各個不開府又不是持節都督的大將軍,品級為第二,其俸祿和特進相同。設長史、司馬各一名,品級為千石;主簿、功曹史、門下督、錄事、兵鑒士賊曹、營軍、刺奸、帳下都督、功曹書佐門吏、門下書吏各一名。凡假節而為都督的人,官員的配置和四征、鎮加大將軍而不開府卻擔任都督的人相同。

驃騎已下及諸大將軍不開府非持節都督者,品秩第二,其祿與特進同。置長史、司馬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功曹史,門下督,錄事,兵鎧士賊曹,營軍、刺奸、帳下都督,功曹書佐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其假節為都督者,所置與四征鎮加大將軍不開府為都督者同。
四征、鎮、安、平加大將軍而不開府、任持節都督的人,品級為第二,設參佐吏卒、幕府兵騎和一般的都督一樣,衹是朝會的班位和祿賜待遇按照二品將軍的規格。然而持節、都督沒有定員,前漢派遣使者開始有持節。光武帝建武初期,征討攻伐四方,開始設置督軍禦史,事情結束其職亦隨之撤銷。建安中期,魏武帝當時是相,開始派遣大將軍督率軍隊。二十一年,征討瑟擅回來,夏堡墮督二十六軍就是例子。魏塞童董翅三年,開始設置都督諸州軍事,有的兼任刺史。另外上軍大將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鐵,就是總的統掌內外各軍了。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童征討蜀,加號為大都督。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塞童都督中外各軍,不久加為大都督。到置接受禪讓以後,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於它,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於它,假節為下。使持節可以處死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持節可以處死沒有官位的人,如果涉及軍事方麵的事,可以和使持節一樣;假節衹在涉及軍事方麵的事情上可以處死違反軍令的人。江左以後,都督之職尤為重要,衹有王導等權勢很重的人才擔任它。

四征鎮安平加大將軍不開府、持節都督者,品秩第二,置參佐吏卒,幕府兵騎如常都督製,唯朝會祿賜從二品將軍之例。然則持節、都督無定員,前漢遣使始有持節。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權時置督軍禦史,事竟罷。建安中,魏武為相,始遣大將軍督之。二十一年,征孫權還,夏侯惇督二十六軍是也。魏文帝黃初三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刺史。又上軍大將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則總統內外諸軍矣。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帝征蜀,加號大都督。高貴鄉公正元二年,文帝都督中外諸軍,尋加大都督。及晉受禪,都督諸軍為上,臨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江左以來,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導等權重者乃居之。
三品將軍品級為中二千石的,穿著是武冠,乎上黑色幀巾。五時朝服,佩水蒼玉,享受的俸祿、春秋賜的絲綿和絹、采地、農業役隸等按照光祿大夫和諸卿的規格。設長史、司馬各一名,品級為千石;主簿、功曹、門下都督、錄事、兵皚士賊曹、營軍、刺奸、帳下都督、功曹書佐門吏、門下書吏各一名。

三品將軍秩中二千石者,著武冠,平上黑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食奉、春秋賜綿絹、菜田、田騶如光祿大夫諸卿製。置長史、司馬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功曹,門下都督,錄事,兵鎧士賊曹,營軍、刺奸吏、帳下都督,功曹書佐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錄尚書,考漠武時期,左右曹的各個官員分別處理尚書的表奏事務,掌握機要的才兼任尚書事。張安世作為車騎將軍,霍光作為大將軍,王鳳作為大司馬,師丹作為左將軍都兼任尚書事。壁漢童帝任命太傅趙憙、太尉牟融並錄尚書事。尚書有錄的名稱,是從趙憙、牟融開始的,也就是墮塞時兼尚書的官職,好比盧虞時的大麓遣一官職。和帝時,太尉鄧彪任太傅,錄尚書事,位居上公,在三公地位之上,漢代的官製中就將此作為常規,每當年少的皇帝即位就設置太傅綠尚書事,好比古代的塚宰約束自己的道理,直到官員去世才撤銷它。從魏晉以來,也都是由公卿中權勢大的人擔任它。

錄尚書,案漢武時,左右曹諸吏分平尚書奏事,知樞要者始領尚書事。張安世以車騎將軍,霍光以大將軍,王鳳以大司馬,師丹以左將軍並領尚書事。後漢章帝以太傅趙憙、太尉牟融並錄尚書事。尚書有錄名,蓋自憙、融始,亦西京領尚書之任,猶唐虞大麓之職也。和帝時,太尉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位上公,在三公上,漢製遂以為常,每少帝立則置太傅錄尚書事,猶古塚宰總己之義,薨輒罷之。自魏晉以後,亦公卿權重者為之。
尚書令,品級為千石,假銅印墨綬,戴兩梁的進賢冠,納言幀,穿五時朝服,佩水蒼玉,享受的俸祿是每月五十斛。一旦委任就給予策命文書,因為是位於端右的原故。太康二年,開始配給賜絹,春季三十匹,秋季七十匹,絲綿七十斤。元康元年,開始配給六頃采地,六名農業役隸,立夏後還未賜封地的,發給全年的俸祿。當初亙充任尚書令,因為眼睛有病而上表請求設置省事吏四名,省事這一官職就是從遣時開始的。

尚書令,秩千石,假銅印墨綬,冠進賢兩梁冠,納言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食奉月五十斛。受拜則策命之,以在端右故也。太康二年,始給賜絹,春三十匹,秋七十匹。綿七十斤。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始賈充為尚書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蓋自此始。
仆射,官服品級印章綬帶都和令一樣。考漢伐原本設置一人,到濩麩帝建安四年,任命執金吾榮郃為尚書左仆射,衛臻任右仆射,仆射分設左右,就從遣時開始。經魏到晉,至於江左,撤銷或設置沒有常規,設置二人,就任命為左右仆射,有時不設兩人,衹稱尚書仆射。沒有尚書令的時候,左仆射就是尚書省首長;如果左右仆射都沒有,就設置尚書仆射來主持左仆射的工作。

仆射,服秩印綬與令同。案漢本置一人,至漢獻帝建安四年,以執金吾榮郃為尚書左仆射,仆射分置左右,蓋自此始。經魏至晉,迄於江左,省置無恆,置二,則為左右仆射,或不兩置,但曰尚書仆射。令闕,則左為省主;若左右並闕,則置尚書仆射以主左事。
列曹尚書,考尚書本是漢代繼承秦的官製設置的,到武帝在後庭遊宴,才用宦官主持中書部門,讓司馬遷擔任,其間就撤銷了尚書的官職,用來作為中書的職務。到成帝建始四年,撤去掌管中書的宦官,又設五名尚書,其中一人為仆射,四人分別擔任四曹,統一掌管圖書秘記章奏等事務,各自有自己的責任範圍。一個叫常侍曹,主管丞相禦史公卿方麵的事務。第二個千石曹,主管刺史郡國方麵的事務。第三個叫民曹,主管吏民上書的事務。第四個叫主客曹,主管外國夷狄方麵的事務。後來成帝又設置三公曹,主管斷獄,造就是五曹。後漢光武讓三公曹主管歲末考核各州郡的事務,將常侍曹改為吏部曹,主管挑選舉薦和祠祀方麵的事務,民曹主管修繕製造以及鹽池園苑方麵的事務,客曹主管護駕以及羌胡朝賀方麵的事務,二千石曹主管訴訟方麵的事務,中都官曹主管防水防火防盜安全方麵的事務,一共是六曹。加上令和仆射兩人,稱為八座。尚書雖然有曹的名稱,但不作為官號。璽童任命侍中鑿鰉為選部尚書,在這時才開始見到曹的名稱。到魏將選部改為吏部,主管選部的事務,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有五曹尚書、兩仆射、一令為八座。到晉設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六個曹,而沒有五兵曹。鹹寧二年,撤銷駕部尚書。四年,減去一個仆射,又設置駕部尚書。太康年間,有吏部、殿中和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等六曹尚書,又沒有駕部、三公、客曹。惠帝時代又有右民尚書,衹有六個曹,不知道遣時期撤銷了哪個曹。到渡遼以後,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個尚書。祠部尚書常和右仆射職務相通,不常設置,讓右仆射代管,如果沒有右仆射,就讓祠部尚書代理右仆射的事務。

列曹尚書,案尚書本漢承秦置,及武帝遊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書,以司馬遷為之,中間遂罷其官,以為中書之職。至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宦者,又置尚書五人,一人為仆射,而四人分為四曹,通掌圖書秘記章奏之事,各有其任。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禦史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國事。其三曰民曹,主吏民上書事。其四曰主客曹,主外國夷狄事。後成帝又置三公曹,主斷獄,是為五曹。後漢光武以三公曹主歲盡考課諸州郡事,改常侍曹為吏部曹,主選舉祠祀事,民曹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事,客曹主護駕羌胡朝賀事,二千石曹主辭訟事,中都官曹主水火盜賊事,合為六曹。並令仆二人,謂之八座。尚書雖有曹名,不以為號。靈帝以侍中梁鵠為選部尚書,於此始見曹名。及魏改選部為吏部,主選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及晉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六曹、而無五兵。鹹寧二年,省駕部尚書。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駕部尚書。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為六曹尚書,又無駕部、三公、客曹。惠帝世又有右民尚書,止於六曹,不知此時省何曹也。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書。祠部尚書常與右仆射通職,不恆置,以右仆射攝之,若右仆射闕,則以祠部尚書攝知右事。
左右丞,從漠武帝建始四年設置尚書,就同時設置四名丞。到光武開始減去兩名,衹設左右丞,左右丞就是從這時開始有的。從此直到晉代都沒有更改。晉代左丞主管台內禁令,宗廟祠祀,朝儀禮製,選用署吏,批準請假等事務;右丞掌管台內的庫藏廬舍,各種器用物品,以及開倉賑濟百姓租調,刑獄兵器,督管登錄遠道的文書章表奏事。八座的郎官剛上任時,都沿用漠代舊製,一起集中到座前行結交禮,離職升遷又行解交禮。

左右丞,自漢武帝建始四年置尚書,而便置丞四人。及光武始減其二,唯置左右丞,左右丞蓋自此始也。自此至晉不改。晉左丞主台內禁令,宗廟祠祀,朝儀禮製,選用署吏,急假;右丞掌台內庫藏廬舍,凡諸器用之物,及廩振人租布,刑獄兵器,督錄遠道文書章表奏事。八座郎初拜,皆沿漢舊製,並集都座交禮,遷職又解交焉。
尚書郎,西漢原設置四人,用來分別執掌尚書方麵的事務。其中一入主管匈奴單於營部的事務,一入主管羌夷的吏民事務,一入主管戶口墾田的事務,一人主管財帛運送事務。到光武將尚書分為六個曹以後,共設三十四人,品級為四百石,連左右丞為三十六人。郎主管起草文書,在建禮門內輪流值班五天。尚書郎剛從三署調到尚書台試用時是守尚書郎,滿一年後稱尚書郎,第三年稱侍郎,挑選有做官才能的人擔任。到了魏,尚書郎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別兵、考功、定課等,共二十三郎。青龍二年,尚書陳矯奏請設置都官、騎兵,合起來共二十五郎。每當一個郎的職位空缺,就詳細考察出五名能夠處理文書案卷的孝廉,慎重地密封上報他們的姓名以作遞補。到晉承受天命,武帝撤銷農部、定課,設置直事、殿中、祠部、儀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駕部、車部、庫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別兵、都兵、騎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共為三十四個曹郎。後來又設置運曹,共三十五曹,設二十三名郎,兼相統管。到江左時,沒有直事、右民、屯田、車部、別兵、都兵、騎兵、左右士、運曹等十個曹郎。康穆以後,又沒有虞曹、二千石兩個郎,衹有殿中、祠部、吏部、儀曹、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駕部、庫部、中兵、外兵等十八個曹郎。後來又取消主客、起部、水部,剩十五個曹。

尚書郎,西漢舊置四人,以分掌尚書。其一人主匈奴單於營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戶口墾田,一人主財帛委輸。及光武分尚書為六曹之後,合置三十四人,秩四百石,並左右丞為三十六人。郎主作文書起草,更直五日於建禮門內。尚書郎初從三署詣台試,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選有吏能者為之。至魏,尚書郎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別兵、考功、定課,凡二十三郎。青龍二年,尚書陳矯奏置都官、騎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郎缺,白試諸孝廉能結文案者五人,謹封奏其姓名以補之。及晉受命,武帝罷農部、定課,置直事、殿中、祠部、儀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駕部、車部、庫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別兵、都兵、騎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為三十四曹郎。後又置運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十三人,更相統攝。及江左,無直事、右民、屯田、車部、別兵、都兵、騎兵、左右士、運曹十曹郎。康穆以後,又無虞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儀曹、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駕部、庫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後又省主客、起部、水部,餘十五曹雲。
侍中,考黃帝時代風後任侍中,在周代叫常伯,秦代取古代的名稱設置侍中,漢代因襲沿用。秦漢時都沒有定員,由功高的一人任仆射。魏晉以來設置四人,另外作為加官的就不在數內。掌管儐讚威儀,大駕出行時就由次直侍中護駕,正直侍中抱著玉璽在車上陪乘,不帶佩劍,其餘的都騎馬侍從。皇上登殿,和散騎常侍相對夾輔,侍中在左側,常侍在右側。以備在身邊詢問答對,拾遣補闕。到束晉哀帝興寧四年,桓溫奏請減省二人,後來恢複舊製。

侍中,案黃帝時風後為侍中,於周為常伯之任,秦取古名置侍中,漢因之。秦漢俱無定員,以功高者一人為仆射。魏晉以來置四人,別加官者則非數。掌儐讚威儀,大駕出則次直侍中護駕,正直侍中負璽陪乘,不帶劍,餘皆騎從。禦登殿,與散騎常侍對扶,侍中居左,常侍居右。備切問近對,拾遺補闕。及江左哀帝興寧四年,桓溫奏省二人,後複舊。
給事黃門侍郎,是秦代的職官。漠代以後都沿用了,和侍中一起掌管門下的各種事務,沒有定員。到晉代,設置定員四人。

給事黃門侍郎,秦官也。漢已後並因之,與侍中俱管門下眾事,無員。及晉,置員四人。
散騎常侍,本是秦代職官。秦代設置散騎,又設置中常侍,散騎在乘輿車後騎馬隨從,中常侍可以進入禁中,都沒有定員,也作為加官。東選初期,撤銷散騎,而用宦官任中常侍。魏文帝董翅初年,設置散騎,和中常侍合並,共同負責規諫事宜,不管具體事務,冠上的貂瑺飾品插在右麵,騎馬散行跟隨作侍從,到晉代不更改。到了五塵中期,塞童首先用宦官董猛任中常侍,後來就停止了。常常作為顯要的職位。

散騎常侍,本秦官也。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騎從乘輿車後,中常侍得入禁中,皆無員,亦以為加官。漢東京初,省散騎,而中常侍用宦者。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之於中常侍,同掌規諫,不典事,貂榼插右,騎而散從,至晉不改。及元康中,惠帝始以宦者董猛為中常侍,後遂止。常為顯職。
給事中,是秦代職官。加授的對象是大夫、博士、議郎,負責顧問應對,地位次於中常侍。蓮伐沿用。到塞漢時期撤銷,堊絏又設置,到置伐沒有更改。級別在散騎常侍下,給事黃門侍郎上,沒有定員。

給事中,秦官也。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漢因之。及漢東京省,魏世複置,至晉不改。在散騎常侍下,給事黃門侍郎上,無員。
通直散騎常侍,考魏末的散騎常侍還有在定員以外的。壺絲十年,亙造派兩人和散騎常侍通員直,所以叫做通直散騎常侍。遼左時期設置四名。

通直散騎常侍,案魏末散騎常侍又有在員外者。泰始十年,武帝使二人與散騎常侍通員直,故謂之通直散騎常侍。江左置四人。
員外散騎常侍,塾末設置,沒有定員。

員外散騎常侍,魏末置,無員。
散騎侍郎四名,墊初和散騎常侍一同設置。從麩到置,散騎常侍、侍郎和侍中、黃門侍郎共同處理尚書部門的奏章事務,遼左時期才撤銷。

散騎侍郎四人,魏初與散騎常侍同置。自魏至晉,散騎常侍、侍郎與侍中、黃門侍郎共平尚書奏事,江左乃罷。
通直散騎侍郎四名。當初,武帝設置員外散騎侍郎,到太興元年,元帝派兩人和散騎侍郎通員直,所以叫做通直散騎侍郎,後來增加成四人。

通直散騎侍郎四人。初,武帝置員外散騎侍郎,及太興元年,元帝使二人與散騎侍郎通員直,故謂之通直散騎侍郎,後增為四人。
員外散騎侍郎,武帝設置,沒有定員。

員外散騎侍郎,武帝置,無員。
奉朝請,本來不是官職,沒有定員。漢代東京時期不任官職的三公、外戚、宗室、諸侯多做奉朝請。奉朝請,就是奉朝會時的請召罷了。武帝也讓宗室、外戚任奉車、駙馬、騎三種都尉而做奉朝請。元帝當晉王時,讓參軍任奉車都尉,掾屬任駙馬都尉,行參軍舍人任騎都尉,都是奉朝請。後來撤銷奉車、騎兩種都尉,祇保留駙馬都尉奉朝請。各位娶了公主的像劉恢、桓溫都擔任過。

奉朝請,本不為官,無員。漢東京罷三公、外戚、宗室、諸侯多奉朝請。奉朝請者,奉朝會請召而已。武帝亦以宗室、外戚為奉車、駙馬、騎三都尉而奉朝請焉。元帝為晉王,以參軍為奉車都尉,掾屬為駙馬都尉,行參軍舍人為騎都尉,皆奉朝請。後罷奉車、騎二都尉,唯留駙馬都尉奉朝請。諸尚公主者劉惔、桓溫皆為之。
中書監以及中書令,考漢武帝在後庭遊宴時,才首先讓宦官主持尚書事務,叫做中書謁者,設置令、仆射。成帝將中書謁者令改稱為中謁者令,取消仆射。漢代束京時期取消中謁者令,卻有中官謁者令,不是中謁者令的職務。魏遠童任魏王時,設秘書令,掌管尚書方麵的奏章事務。文帝黃初初年改為中書,設置監、令,任命秘書左丞劉放為中書監,右丞孫資為中書令;監、令就從逭時開始有。到晉代沿用,都設置一名官員。

中書監及令,案漢武帝遊宴後庭,始使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成帝改中書謁者令曰中謁者令,罷仆射。漢東京省中謁者令,而有中官謁者令,非其職也。魏武帝為魏王,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文帝黃初初改為中書,置監、令,以秘書左丞劉放為中書監,右丞孫資為中書令;監、令蓋自此始也。及晉因之,並置員一人。
中書侍郎,魏黃初初年,中書部門已經設置監、令,又設置通事郎,次於黃門郎。黃門郎已經簽署的文書,經過通事之後才簽名。簽名以後,上報給皇上,由皇帝審閱,批準。到晉代,改稱為中書侍郎,定員四人。中書侍郎就從遣時開始有。到江左初期,改稱中書侍郎為通事郎,不久又稱為中書侍郎。

中書侍郎,魏黃初初,中書既置監、令,又置通事郎,次黃門郎。黃門郎已署事過,通事乃署名。已署,奏以入,為帝省讀,書可。及晉,改曰中書侍郎,員四人。中書侍郎蓋此始也。及江左初,改中書侍郎曰通事郎,尋複為中書侍郎。
中書舍人,考晉代初年開始設置舍人、通事各一名,江左時期合並舍人和通事而稱為通事舍人,掌管呈遞奏章案卷。後來撤銷,而用一名中書侍郎在西省負責,又掌管韶命文書。

中書舍人,案晉初初置舍人、通事各一人,江左合舍人通事謂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後省,而以中書侍郎一人直西省,又掌詔命。
秘書監,考漢桓帝延熹二年設置秘書監,後來撤銷。魏武帝任魏王時,置秘書令、秘書丞。到文帝黃初初年,設置中書令,典掌尚書奏章事務,而將秘書令改為秘書監。後來任命何禎為秘書丞,可是事先已經有了秘書丞,就任命何禎為秘書右丞。到晉承受天命,武帝將秘書並入中書省,沒有廢除其中的秘書著作局。惠帝永平年間,又設置秘書監,其中的屬官有丞,有郎,都由秘書省統管。

秘書監,案漢桓帝延熹二年置秘書監,後省。魏武為魏王,置秘書令、丞。及文帝黃初初,置中書令,典尚書奏事,而秘書改令為監。後以何禎為秘書丞,而秘書先自有丞,乃以禎為秘書右丞。及晉受命,武帝以秘書並中書省,其秘書著作之局不廢。惠帝永平中,複置秘書監,其屬官有丞,有郎,並統著作省。
著作郎,是周代左史的職務。漢代束京時期圖書典籍存放在束觀,所以讓著名的儒者在束觀撰寫著作,有了“著作”這樣的名稱,還沒有相應的官職。魏明帝太和年間,下詔設置著作郎,從這時候開始有這種官職,隸屬於中書省。到晉承受天命,武帝任命繆征為中書著作郎。元康二年,韶令說:“著作原來隸屬中書,可是既然有秘書典掌文獻典籍,現在改中書著作為秘書著作。”從此改為隸屬秘書省。後來另外自行設置成為省卻仍然隸屬於秘書。著作郎一名,稱為大著作郎,專門掌管曆史方麵的事務,又設置八名佐著作郎。著作郎上任之後,必定要撰寫一位名臣的傳記。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漢東京圖籍在東觀,故使名儒著作東觀,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詔置著作郎,於此始有其官,隸中書省。及晉受命,武帝以繆徵為中書著作郎。元康二年,詔曰:“著作舊屬中書,而秘書既典文籍,今改中書著作為秘書著作。”於是改隸秘書省。後別自置省而猶隸秘書。著作郎一人,謂之大著作郎,專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職,必撰名臣傳一人。
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將作大匠、太後三卿、大長秋,都屬於列卿,各自下麵設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屬員。

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將作大匠、太後三卿、大長秋,皆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員。
太常,有博士、協律校尉等屬員,又統管太學的各博士、祭酒以及太史令、太廟令、太樂令、鼓吹令、陵令等。太史又另外設置靈台丞。

太常,有博士、協律校尉員,又統太學諸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廟、太樂、鼓吹、陵等令,太史又別置靈台丞。
太常博士,是墮伐的職官。魏文帝開始設置,置伐沿用了它。掌管引導皇帝的車駕。王公以下應追加謐號的,就是由博士商議確定的。

太常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晉因之。掌引導乘輿。王公已下應追諡者,則博士議定之。
協律校尉,是漢代的協律都尉的官職,魏時杜夔擔任它。到晉代,改成協律校尉。

協律校尉,漢協律都尉之職也,魏杜夔為之。及晉,改為協律校尉。
晉初承襲魏製,設置十九名博士。到鹹寧四年,武帝開始設立國子學,規定設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名,助教十五名,來教育學生。博士都是選自品德高尚,通曉經書義理的人,像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的人,才能被召來參加考核。到江左初期,減到九人。元帝末年,增設《儀禮》、《春秋公羊》博士各一名,共為十一名。後來又增加到十六名,不再分別執掌《五經》,而都稱作太學博士。孝武太元十年,將國子助教減到十名。

晉初承魏製,置博士十九人。及鹹寧四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及江左初,減為九人。元帝末,增《儀禮》、《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為十一人。後又增為十六人,不複分掌《五經》,而謂之太學博士也。孝武太元十年,損國子助教員為十人。
光祿勳,統管虎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仆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匠、太官、禦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塞童星空二年,撤銷光祿勳,並入司徒。元年又設置。

光祿勳,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仆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匠、太官,禦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哀帝興寧二年,省光祿勳,並司徒。孝武寧康元年複置。
衛尉,統管武庫、公車、衛士、諸冶等令,以及左右都候、南北東西督冶掾。到渡江以後,撤銷衛尉。

衛尉,統武庫、公車、衛士、諸冶等令,左右都候,南北東西督冶掾。及渡江,省衛尉。
太仆,統管典農、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車府典牧,以及乘黃廄、驊騮廄、龍馬廄等令。典牧下又另設置羊牧丞。太仆,從五壹渡江以後有時撤銷有時設置。太仆撤銷,所以驛騮廄令成為門下省的官職。

太仆,統典農、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車府典牧,乘黃廄、驊騮廄、龍馬廄等令。典牧又別置羊牧丞。太仆,自元帝渡江之後或省或置。太仆省,故驊騮為門下之職。
廷尉,主管刑法獄訟,屬官有正、監、評,並且有律博士這樣的屬員。

廷尉,主刑法獄訟,屬官有正、監、評,並有律博士員。
大鴻臚,統管大行、典客、園池、莖並邇、鉤盾等令,又有青宮列丞、鄴的寶亙述丞。到絲左時期,有事就臨時設置,沒事就撤銷。

大鴻臚,統大行、典客、園池、華林園、鉤盾等令,又有青宮列丞、鄴玄武苑丞。及江左,有事則權置,無事則省。
宗正,統管皇族宗人圖諜,又統管太臀令史,又有司牧掾這樣的屬員。到渡遼以後,塞童將太常撤銷,將太醫合並給門下省。

宗正,統皇族宗人圖諜,又統太醫令史,又有司牧掾員。及渡江,哀帝省並太常,太醫以給門下省。
大司農,統管太倉、籍田、導官三令,以及襄國都水長,東西南北部護漕掾。到渡江以後,哀帝撤並都水,孝武再次設置。

大司農,統太倉、籍田、導官三令,襄國都水長,東西南北部護漕掾。及渡江,哀帝省並都水,孝武複置。
少府,統管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黃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準、奚官等令,左校坊、鄴的中黃左右藏、油官等丞。到渡紅以後,哀帝撤並丹楊尹,孝武又設置。渡江以後衹設置一名尚方,又撤銷禦府。

少府,統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黃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準、奚官等令,左校坊、鄴中黃左右藏、油官等丞。及渡江,哀帝省並丹陽尹,孝武複置。自渡江唯置一尚方,又省禦府。
將作大匠,有事就設置,沒事就撤銷。

將作大匠,有事則置,無事則罷。
太後三卿,衛尉、少府、太仆,漠代設置,都隨著太後宮殿名作為官號,在同名的卿之上,沒有太後就不設置。魏改變漢的製度,地位放在九卿的下麵。到晉代恢複舊的製度,地位在同官號的卿的上麵。

太後三卿,衛尉、少府、太仆,漢置,皆隨太後宮為官號,在同名卿上,無太後則闕。魏改漢製,在九卿下。及晉複舊,在同號卿上。
大長秋,是皇後的卿,有皇後就設置,沒有皇後就撤銷。

大長秋,皇後卿也,有後則置,無後則省。
禦史中丞,本是秦代職官。秦代,禦史大夫有兩名丞,一名是禦史丞,一名是中丞。中丞對外督察部刺史,對內統領侍禦史,接受公卿上奏的事務,以及檢舉彈劾一類的案卷表章。漢代沿用,到成帝綏和元年,將禦史大夫改名為大司空,設置長史,而中丞的官職照舊。哀帝建平二年,恢複為禦史大夫。元壽二年,又改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擔任禦史台主。經漢的柬京時期到置都沿用遣一製度,由中丞擔任台主。

禦史中丞,本秦官也,秦時,禦史大夫有二丞,其一禦史丞,其一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內領侍禦史,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漢因之,及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禦史大夫為大司空,置長史,而中丞官職如故。哀帝建平二年,複為禦史大夫。元壽二年,又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為禦史台主。曆漢東京至晉因其製,以中丞為台主。
治書侍禦史,考漢宣帝在宣室,齋沐起居而決斷政事,讓兩名侍禦史侍奉在身邊負責書寫,後來因此而特別設置官職,稱作治書侍禦史,大概就是它的開始了。到了魏,又設置治書執法,掌管奏章彈劾,而治書侍禦史掌管律令,兩個官職一起設置。到晉代,祇設置治書侍禦史,定員四人。泰始四年,又設置黃沙獄治書侍禦史一名,品級和中丞相同,負責對詔獄和廷尉處置不當者的審理。後來占領河南,就撤銷了黃沙治書侍禦史。到塞塵年間,又撤銷兩名治書侍禦史。

治書侍禦史,案漢宣帝幸宣室齋居而決事,令侍禦史二人治書侍側,後因別置,謂之治書侍禦史,蓋其始也。及魏,又置治書執法,掌奏劾,而治書侍禦史掌律令,二官俱置。及晉,唯置治書侍禦史,員四人。泰始四年,又置黃沙獄治書侍禦史一人,秩與中丞同,掌詔獄及廷尉不當者皆治之。後並河南,遂省黃沙治書侍禦史。及太康中,又省治書侍禦史二員。
侍禦史,考兩漢時期所掌管的共有五曹:一是令曹,掌管律令;二是印曹,掌管刻印;三是供曹,掌管齋祠;四是尉馬曹,掌管廄馬;五是乘曹,掌管護駕。魏時設置八人。到了晉代,設置定員九名,品級和治書相同,而且有十三曹:吏曹、課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節曹、水曹、中壘曹、營軍曹、法曹、算曹。到江左初期,撤銷課第曹,設置庫曹,掌管廄牧牛馬市租,後來分開這個曹,設置外左庫、內左庫等。

侍禦史,案二漢所掌凡有五曹:一曰令曹,掌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齋祠;四曰尉馬曹,掌廄馬;五曰乘曹,掌護駕。魏置八人。及晉,置員九人,品同治書,而有十三曹:吏曹、課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節曹、水曹、中壘曹、營軍曹、法曹、算曹。及江左初,省課第曹,置庫曹,掌廄牧牛馬市租,後分曹,置外左庫、內左庫雲。
殿中侍禦史,考魏時由蘭台派兩個禦史住在殿中,巡察非法行為,就是遣一官職的開始。到置伐,設置四名,時期設置兩名。又考魏置官品的文件中有禁防禦史為第七品,孝武太五年間有檢校禦史縣璺,那麼這兩種官職也是蘭台的官職了。

殿中侍禦史,案魏蘭台遣二禦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其始也。及晉,置四人,江左置二人。又案魏晉官品令又有禁防禦史第七品,孝武太元中有檢校禦史吳琨,則此二職亦蘭台之職也。
符節禦史,是秦代的符璽令的官職。漢代沿用,品位次於禦史中丞。到了魏,另外成為一個台,品位次於禦史中丞,掌管授節、銅武符、竹使符。到泰始九年,武帝裁並蘭台,設置符節禦史掌管有關事務。

符節禦史,秦符璽令之職也。漢因之,位次禦史中丞。至魏,別為一台,位次禦史中丞,掌授節、銅武符、竹使符。及泰始九年,武帝省並蘭台,置符節禦史掌其事焉。
司隸校尉,考漠武帝開始設置,各一名刺史,又設置司隸校尉,督察三輔、三河、弘皇共七個郡,經選的塞塞時期到壟置,遣一官職沒有變更。屬官有功曹、都官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守從事、武猛從事等官員,共有一百名吏,三十二名卒。到了渡江以後,才取消司隸校尉官職,負責它的職務的就是揚州刺史。

司隸校尉,案漢武初置十三州,刺史各一人,又置司隸校尉,察三輔、三河、弘農七郡,曆漢東京及魏晉,其官不替。屬官有功曹、都官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守從事、武猛從事等員,凡吏一百人,卒三十二人。及渡江,乃罷司隸校尉官,其職乃揚州刺史也。
謁者仆射,是秦代職官,從漢到魏沿用。魏設置仆射,掌管大拜授時的禮儀和百官的排班位次,統管十名謁者。到武帝時減去仆射,將謁者並入蘭台。江左時又設置仆射,後來又撤銷了。都水使者,是2齜的水衡這一職官。漢又有都水長丞,主管陂池灌溉,保護看守河渠,隸屬於太常。還的塞直時期撤銷都水,設置河堤謁者,墊沿用。到!適時設置都水使者一人,將河堤謁者作為都水的屬官。時期,撤銷河堤謁者,設置六名謁者。

謁者仆射,秦官也,自漢至魏因之。魏置仆射,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統謁者十人。及武帝省仆射,以謁者並蘭台。江左複置仆射,後又省。
中領軍將軍,是墊時的官職。漠代建安四年,蘇莖在丞相府自行設置,到攻下漠中,任曹體為中領軍。塞童登基,開始設置領軍將軍,任命萱體擔任它,主管五校、中壘、武衛等三營。魚適初期撤銷,派中軍將軍羊祜統管二衛、前、後、左、右、驍衛等營,就是領軍將軍的職務。堡童丞台年間,改稱中軍為中領軍。永昌元年,改稱北軍中候,不久又恢複為領軍。成帝時。又叫中候,不久又恢複為領軍。

都水使者,漢水衡之職也。漢又有都水長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屬太常。漢東京省都水,置河堤謁者,魏因之。及武帝省水衡,置都水使者一人,以河堤謁者為都水官屬。及江左,省河堤謁者,置謁者六人。
護軍將軍,考它本是秦代的護軍都尉這一官職。沿用,產擔任命速堊為護軍中尉,武帝又把它作為護軍都尉,隸屬大司馬。魏武任丞相時,讓整造擔任護軍,史逸擔任領軍,不是漢代的官職。十二年,改稱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設置長史、司馬。魏的初期,沿用設置護軍將軍,主管武官選拔,隸屬領軍,晉代就不隸屬了。亙壺丞旦元年,撤銷護軍,並入領軍。塱壹左空二年,又設置領、護,分別統管營兵。以來,領軍不再另外統領營兵,總管二衛、驍騎、材官各營,護軍還是另外有營兵。資格老的人任領軍、護軍,資曆淺的人任中領軍、中護軍。屬官有長史、司馬、功曹、主簿、五官,接受詔命出兵征伐的時候就設置參軍。

中領軍將軍,魏官也。漢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置,及拔漢中,以曹休為中領軍。文帝踐阼,始置領軍將軍,以曹休為之,主五校、中壘、武衛等三營。武帝初省,使中軍將軍羊祜統二衛、前、後、左、右、驍衛等營,即領軍之任也。懷帝永嘉中,改中軍曰中領軍。永昌元年,改曰北軍中候,尋複為領軍。成帝世,複為中候,尋複為領軍。
左右衛將軍,考塞童首先設置中衛和衛,武童承受天命後,分為左右衛,任命羊璘為左衛將軍,趟莊為右衛將軍。都設置長史、司馬、功曹、主簿等人員,江左時期撤銷長史。

護軍將軍,案本秦護軍都尉官也。漢因之,高祖以陳平為護軍中尉,武帝複以為護軍都尉,屬大司馬。魏武為相,以韓浩為護軍,史渙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置長史、司馬。魏初,因置護軍將軍,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隸也。元帝永昌元年,省護軍,並領軍。明帝太寧二年,複置領、護,各領營兵。江左以來,領軍不複別領營,總統二衛、驍騎、材官諸營,護軍猶別有營也。資重者為領軍、護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屬官有長史、司馬、功曹、主簿、五官,受命出征則置參軍。
驍騎將軍、遊擊將軍,都是漢代的雜號將軍。魏設置為中軍。到了置,將領、護、左右衛、驍騎、遊擊作為六軍。

左右衛將軍,案文帝初置中衛。及武帝受命,分為左右衛,以羊琇為左、趙序為右。並置長史、司馬、功曹、主薄員,江左罷長史。
左右前後軍將軍,考蘊旦旦童時有左軍,那麼左軍是魏的職官,到了晉沒有改變。武帝初期又設置前軍、右軍,泰始八年又設置後軍,造就成了四軍。

驍騎將軍、遊擊將軍,並漢雜號將軍也。魏置為中軍。及晉,以領、護、左右衛、驍騎、遊擊為六軍。
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等校尉,這是五校,都是漠代的官職。魏晉直到江左,還統領營兵,都設置司馬、功曹、主簿。後來撤銷左軍、右軍、前軍、後軍而改為鎮衛軍,他們的左右營校尉依然照舊,都是中領軍統管。

左右前後軍將軍,案魏明帝時有左軍,則左軍魏官也,至晉不改。武帝初又置前軍、右軍,泰始八年又置後軍,是為四軍。
二衛開始設前驅、由基、強弩為三部司馬,各自設置督史。左衛,是熊渠虎賁;右衛,是做飛虎賁。二衛各有五部督。其中的命中虎賁,由驍騎將軍、遊擊將軍分別統領。又設置虎賁、羽林、上騎、異力四個部,連同命中虎賁為五督。其中的衛、鎮四軍和五校一樣,各設置一千人。又設殿中將軍,中郎、校尉、司馬的設置和驍騎將軍一樣。持椎持斧虎賁,分別隸屬左右衛。殿中虎賁、持鈑冗從、羽林司馬,平常的隨從人數各有增減。武帝很重視軍隊的官職,所以將軍校尉等多半挑選朝廷中有清望的人士擔任。在那之前,陳勰受文帝任用,卓越有才幹,通曉軍中律令。帝當晉王時,委任他典掌兵馬事務。到蜀被攻破之後,讓陳勰學習諸葛亮的圍陣用兵倚伏的方法,以及甲乙校標幟的規製,陳勰全部掌握了,於是任命陳勰為殿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晉書》

《晉書》列傳
列傳·第一章 列傳·第二章 列傳·第三章 列傳·第四章 列傳·第五章 列傳·第六章 列傳·第七章 列傳·第八章 列傳·第九章 列傳·第十章 列傳·第十一章 列傳·第十二章 列傳·第十三章 列傳·第十四章 列傳·第十五章 列傳·第十六章 列傳·第十七章 列傳·第十八章 列傳·第十九章 列傳·第二十章 列傳·第二十一章 列傳·第二十二章 列傳·第二十三章 列傳·第二十四章 列傳·第二十五章 列傳·第二十六章 列傳·第二十七章 列傳·第二十八章 列傳·第二十九章 列傳·第三十章 列傳·第三十一章 列傳·第三十二章 列傳·第三十三章 列傳·第三十四章 列傳·第三十五章 列傳·第三十六章 列傳·第三十七章 列傳·第三十八章 列傳·第三十九章 列傳·第四十章 列傳·第四十一章 列傳·第四十二章 列傳·第四十三章 列傳·第四十四章 列傳·第四十五章 列傳·第四十六章 列傳·第四十七章 列傳·第四十八章 列傳·第四十九章 列傳·第五十章 列傳·第五十一章 列傳·第五十二章 列傳·第五十三章 列傳·第五十四章 列傳·第五十五章 列傳·第五十六章 列傳·第五十七章 列傳·第五十八章 列傳·第五十九章 列傳·第六十章 列傳·第六十一章 列傳·第六十二章 列傳·第六十三章 列傳·第六十四章 列傳·第六十五章 列傳·第六十六章 列傳·第六十七章 列傳·第六十八章 列傳·第六十九章 列傳·第七十章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