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作者:房玄齡年代:唐朝1497   

《晉書》列傳 列傳·第九章

王沈,字處道,太原晉陽人也。祖柔,漢匈奴中郎將。父機,魏東郡太守。沈少孤,養於從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繼母寡嫂以孝義稱。好書,善屬文。大將軍曹爽辟為掾,累遷中書門下侍郎。及爽誅,以故吏免。後起為治書侍禦史,轉秘書監。正元中,遷散騎常侍、侍中,典著作。與荀顗、阮籍共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王沈,字處道,太原晉陽人。祖父王柔,是漢朝匈奴中郎將。父親王機,是魏東郡太守。王沈少年喪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領養,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繼母寡嫂以孝義著稱。好讀書,善於寫文章。大將軍曹爽征召他為屬官,逐漸遷任中書門下侍郎。曹爽被誅時,因舊官吏身份被罷免。以後被任命為治書侍禦史,轉任秘書監。正元年間,遷升為散騎常侍、侍中,主管著作。與荀頡、阮籍一同撰寫《魏書》,常有隱諱,不像陳壽那樣如實記錄。

時魏高貴鄉公好學有文才,引沈及裴秀數於東堂講宴屬文,號沈為文籍先生,秀為儒林丈人。及高貴鄉公將攻文帝,召沈及王業告之,沈、業馳白帝,以功封安平侯,邑二千戶。沈既不忠於主,甚為眾論所非。
當時魏高貴鄉公好學有文才,邀請王沈及裴秀多次在束堂講學宴飲寫文章,號稱王沈為文籍先生,裴秀為儒林丈人。高貴鄉公將要攻打文帝,召王沈及王業告訴他們,王沈、王業趕緊報告了文帝,因有功被封為安平侯。食邑兩千戶。由於王沈對主人不忠,很是被輿論指責。

尋遷尚書,出監豫州諸軍事、奮武將軍、豫州刺史。至鎮,乃下教曰:“自古賢聖,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芻蕘有可錄之事,負薪有廊廟之語故也。自至鎮日,未聞逆耳之言,豈未明虛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屬城及士庶,若能舉遺逸於林藪,黜奸佞於州國,陳長吏之可否,說百姓之所患,興利除害,損益昭然者,給穀五百斛。若達一至之言,說刺史得失,朝政寬猛,令剛柔得適者,給穀千斛。謂餘不信,明如皎日。”主簿陳廞、褚曰:“奉省教旨,伏用感歎。勞謙日昃,思聞苦言。愚謂上之所好,下無不應。而近未有極諫之辭,遠無傳言之箴者,誠得失之事將未有也。今使教命班下,示以賞勸,將恐拘介之士,或憚賞而不言;貪賕之人,將慕利而妄舉。苟不合宜,賞不虛行,則遠聽者未知當否之所在,徒見言之不用,謂設有而不行。愚以告下之事,可小須後。”
不久升任尚書,出京為監豫州諸軍事、奮武將軍、豫州刺史。到了任所,就教導說:“古代的聖賢,喜歡聽批評的話,聽下人的言論,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記錄的事,背柴人能說出朝廷的事。自從到了任所那天,未聽到逆耳之言,難道是因為我未表明虛心,因而讓人有疑慮嗎?通告所屬城及士民百姓,如果能從民間推舉隱逸的賢才,在州國罷黜奸邪之臣,陳述官吏的好壞,訴說百姓的憂患,興利除害,效果顯著的,贈穀物五百斛。如果是至理名言,評說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寬嚴,使剛柔得當的,贈穀物一千斛。不要說我不講信用,我的誠信如同明亮的太陽。”

沈又教曰:“夫德薄而位厚,功輕而祿重,貪夫之所徇,高士之所不處也。若陳至言於刺史,興益於本州,達幽隱之賢,去祝鮀之佞,立德於上,受分於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直言至理,忠也。惠加一州,仁也。功成辭賞,廉也。兼斯而行,仁智之事,何故懷其道而迷其國哉!”褚複白曰:“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著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則諤諤之臣,將濟濟而盈庭;逆耳之言,不求而自至。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並周公,實不可以同冰炭,雖懸重賞,忠諫之言未可致也。昔魏絳由和戎之功,蒙女樂之賜,管仲有興齊之勳,而加上卿之禮,功勳明著,然後賞勸隨之。未聞張重賞以待諫臣,懸穀帛以求盡言也。”沈無以奪之,遂從議。
主簿陳廠、褚碧說:“手捧捆讀教令旨意,令我們感歎。勞累謙遜從早到晚,還想著聽到批評的言論。我們認為上之所好下為效法。然而身邊沒有極力勸諫的事,遠處沒有規勸之言,實在是因為有關得失的事幾乎沒有。現在把教令頒布下去,表示有賞賜有鼓勵,恐怕廉正自守的人,有的將害怕賞賜而不說話;貪圖錢財的人,將為了獲利而胡亂檢舉。假如征求的言論不合時宜,沒有頒發不符實際的賞賜,那麼遠方得知此事的人不知事情的底細,徒然看到允諾不兌現,會說空設懸賞而不執行。我們認為告示下民的事,可稍等以後再說。”

沈探尋善政,案賈逵以來法製禁令,諸所施行,擇善者而從之。又教曰:“後生不聞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興,不可得也。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俗化陵遲,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實在敦學。昔原伯魯不悅學,閔馬父知其必亡。將吏子弟,優閑家門,若不教之,必致遊戲,傷毀風俗矣。”於是九郡之士,鹹悅道教,移風易俗。
王沈又教導說:“道德淺薄而官位高,功勞輕微而俸祿重,這是貪婪的人所追求的,是人品高潔的人所不取的。假如向刺史陳述至理名言,以使本州振興,舉薦幽隱的賢人,摒除祝舵那樣的奸佞,在上樹立了德行,在下受到賞賜,這是君子的操行,怎麼會有不說的情況呢!直言至理,這是忠。給一州人好處,這是仁。功勞告成而推辭賞賜,這是廉。行事兼及忠、仁、廉,是仁義明智的事,為什麼胸懷道德而在本州有疑惑呢!”撞智又說:“堯、舜、周公所以能招來忠諫,是因為他們懇切真誠之心顯著。冰炭不說話,而冷熱的本質自然明了,是因為冰炭有冷熱的實質。如果喜好忠誠正直,就像冰炭那樣自然,直言進諫之臣將充滿朝堂;不順耳的言論不求自來。如果德不足以與唐、虞匹配,明不足以與且公為伍,實質不能與冰炭比擬,雖然懸重賞,忠誠勸諫的言論不會自來。過去魏絳因為有與外族結盟的功勞,蒙受了歌舞伎樂的賞賜,管處有振興變量的功勳,因而待他上卿之禮,功勳顯著,然後伴隨以賞賜鼓勵。沒聽說懸重賞來等待進諫的大臣,用穀物來求得忠言。”王沉沒有駁倒他,於是聽從了褚碧的意見。

遷征虜將軍、持節、都督江北諸軍事。五等初建,封博陵侯,班在次國。平蜀之役,吳人大出,聲為救蜀,振蕩邊境,沈鎮禦有方,寇聞而退。轉鎮南將軍。武帝即王位,拜禦史大夫,守尚書令,加給事中。沈以才望,顯名當世,是以創業之事,羊祜、荀勖、裴秀、賈充等,皆與沈諮謀焉。
王沈探尋善治,按照賈逵以來的法製禁令,所施行的方針,挑好的執行。又教導說:“年輕人不學習先王的教化,而指望政治道德一天比一天興盛,那是不可能的。文武兼用,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民間風化衰敗,不能不革新。改革舊俗的關鍵,實在在於重視學習。從前原伯魯不好學,閔馬父知道他必敗。將領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閑,如果不教育他們,必定會遊戲人生,傷風敗俗。”於是九郡之士,都喜歡道德教化,移風易俗。

及帝受禪,以佐命之勳,轉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統城外諸軍事。封博陵郡公,固讓不受,乃進爵為縣公,邑千八百戶。帝方欲委以萬機,泰始二年薨。帝素服舉哀,賜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葬田一頃,諡曰元。明年,帝追思沈勳,詔曰:“夫表揚往行,所以崇賢垂訓,慎終紀遠,厚德興教也。故散騎常侍、驃騎將軍、博陵元公沈蹈禮居正,執心清粹,經綸墳典,才識通洽。入曆常伯納言之位,出幹監牧方嶽之任,內著謀猷,外宣威略。建國設官,首登公輔,兼統中朝,出納大命,實有翼亮佐世之勳。其贈沈司空公,以寵靈既往,使沒而不朽。又前以翼讚之勳,當受郡公之封,而固辭懇至,嘉其讓德,不奪其誌。可以郡公官屬送葬。沈素清儉,不營產業。其使所領兵作屋五十間。”子浚嗣。後沈夫人荀氏卒,將合葬,沈棺櫬已毀,更賜東園秘器。鹹寧中,複追封沈為郡公。
升任征虜將軍、持節、都督江北諸軍事。五等爵位剛建立時,封為博陵侯,位在封國二等。平定蜀國的戰役,吳國人大舉出動,聲稱救蜀,使邊境動蕩。王沈鎮守防禦有方,敵人聞聲而退。轉任鎮南將軍。武帝登上王位,拜王沈為禦史大夫,守尚書令,加給事中。王沈憑才氣名望,在當時名聲顯赫,因此創業的事,羊祜、荀勖、裴秀、賈充等人,都跟王沈商議謀劃。

浚字彭祖。母趙氏婦,良家女也,貧賤,出入沈家,遂生浚,沈初不齒之。年十五,沈薨,無子,親戚共立浚為嗣,拜駙馬都尉。太康初,與諸王侯俱就國。三年來朝,除員外散騎侍郎。元康初,轉員外常侍,遷越騎校尉、右軍將軍。出補河內太守,以郡公不得為二千石,轉東中郎將,鎮許昌。
武帝接受禪讓之時,因為輔立皇上的功勳,轉任驃騎將軍、綠尚書事,加散騎常侍,統城外諸軍事。封他為博陵郡公,堅決推辭不接受,於是進爵為縣公,封邑一千八百戶。皇帝正想任他為執政大臣,泰始二年,去世。皇帝穿素服致哀,賜棺木朝服一套、衣一套、錢三十萬、布百匹、供安葬的田地一頃,謐號元。第二年,皇帝追思王沈的勳績,下詔書說:“表揚過去的功德,是為了崇敬賢能流傳古訓,對死者慎重對先人紀念,是為了崇德興教。已故散騎常侍、驃騎將軍、博陵元公王沈,遵循禮儀身居正道,忠誠清廉純正,精研古籍,才識淵博。在朝廷內曆任常伯納言的官位,出外擔負治理一方的重任,對內出謀劃策,對外顯示威力謀略。建立國家設置官職時,首先登上三公輔相之位,兼管內朝,發布皇上號令,實在有輔佐國家的功勳。追贈王沈司空公,以此對既往表示恩寵,使死而不朽。此外,以前因輔佐的功勳,應當受郡公的封爵,然而他堅決推辭,讚美他謙讓的品德,不改變他的遣誌。可以讓郡公的屬吏送葬。王沈平素清廉儉樸,不置產業。派他所率領的兵士建房五十間。”兒子王浚繼嗣。後來王沈的夫人荀氏去世,將合葬,王沈的棺材已經腐朽,重新賜貴族用的棺材。鹹寧年間,又追封王沈為郡公。

及湣懷太子幽於許昌,浚承賈後旨,與黃門孫慮共害太子。遷寧北將軍、青州刺史。尋徙寧朔將軍、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於時朝廷昏亂,盜賊蜂起,浚為自安之計,結好夷狄,以女妻鮮卑務勿塵,又以一女妻蘇恕延。
王浚字彭祖。母親姓趟,是清白人家的女兒,家境貧寒,因出入王沈家,於是生了王浚,王沈起初鄙視他。王浚年齡十五歲時,王沈去世,沒有兒子,親戚共同立王浚為後嗣,官拜駙馬都尉。太康初年,和眾王侯都去了封國。三年回京朝見,授員外散騎侍郎。元康初年,轉任員外常侍,升越騎校尉、右軍將軍。出京任河內太守,又因郡公不能任太守,轉任東中郎將,鎮守許昌。

及趙王倫篡位,三王起義兵,浚擁眾挾兩端,遏絕檄書,使其境內士庶不得赴義,成都王穎欲討之而未暇也。倫誅,進號安北將軍。及河間王顒、成都王穎興兵內向,害長沙王乂,而浚有不平之心。穎表請幽州刺史石堪為右司馬,以右司馬和演代堪,密使演殺浚,並其眾。演與烏丸單於審登謀之,於是與浚期遊薊城南清泉水上。薊城內西行有二道,演浚各從一道。演與浚欲合鹵簿,因而圖之。值天暴雨,兵器沾濕,不果而還。單於由是與其種人謀曰:“演圖殺浚,事垂克而天卒雨,使不得果,是天助浚也。違天不祥,我不可久與演同。”乃以謀告浚。浚密嚴兵,與單於圍演。演持白幡詣浚降,遂斬之,自領幽州。大營器械,召務勿塵,率胡晉合二萬人,進軍討穎。以主溥祁弘為前鋒,遇穎將石超於平棘,擊敗之。浚乘勝遂克鄴城,士眾暴掠,死者甚多。鮮卑大略婦女,浚命敢有挾藏者斬,於是沉於易水者八千人。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湣懷太子被幽禁在許昌時,王浚秉承賈後的旨意,與黃門孫慮一起殺害太子。升任寧北將軍、青州刺史。不久改任寧朔將軍、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當時朝廷昏亂,盜賊群起,王浚為了自己的安全著想,與夷狄結交,把一女嫁給鮮卑務勿塵,另一女嫁給蘇恕延。

浚還薊,聲實益盛。東海王越將迎大駕,浚遣祁弘率烏丸突騎為先驅。惠帝旋洛陽,轉浚驃騎大將軍、都督東夷河北諸軍事,領幽州刺史,以燕國增博陵之封。懷帝即位,以浚為司空,領烏丸校尉,務勿塵為大單於。浚又表封務勿塵遼西郡公,其別部大飄滑及其弟渴末別部大屠甕等皆為親晉王。
趙王司馬倫篡位後,三王起兵舉義,王浚領兵觀望,阻止檄文傳遞,使他境內的人民不能參加義軍,成都王司馬穎想討伐王浚而沒有時間。趙王司馬倫被誅滅,王浚進號為安北將軍。等到河間王司馬頤、成都王司馬穎舉兵攻打洛陽,殺害長沙王司馬義,而王浚心中憤憤不平。司馬穎上表請求幽州刺史石堪為右司馬,用右司馬和演代替石堪,密令和演殺王浚,吞並王浚的軍隊。和演和烏丸單於審登謀劃此事,於是與王浚約定去薊城南清泉水上遊玩。薊城內往西走有兩條路,和演、王浚各走一條路。和演準備在與王浚會合儀仗隊時趁機下手。時值天降暴雨,兵器都淋濕了,沒能實現預謀而返回。單於因此與同族人謀劃說:“和演計劃殺王浚,眼看要成功而天竟下起雨來,使計劃沒有實現,這是天助王浚啊。違背天意不吉利,我不能長期與和演同謀。”於是把計謀告訴王浚。王浚暗中命軍隊戒嚴,和單於包圍了和演。和演拿著白幡去王浚那裹投降,於是殺了和演,王浚自己占據幽州。大規模營造器械,召務勿塵,率領胡人晉人合計兩萬,進軍征討司馬穎。以主簿祁弘為前鋒,在平棘遭遇司馬穎的將領石超,打敗石超。王浚乘勝攻克鄴城,士兵殘暴掠奪,死的人很多。鮮卑人大肆掠奪婦女,王浚下令膽敢挾藏婦女的斬首,於是拋入易水的有八千人。百姓遭禍,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永嘉中,石勒寇冀州,浚遣鮮卑文鴦討勒,勒走南陽。明年,勒複寇冀州,刺史王斌為勒所害,浚又領冀州。詔進浚為大司馬,加侍中、大都督、督幽冀諸軍事。使者未及發,會洛京傾覆,浚大樹威令,專征伐,遣督護王昌、中山太守阮豹等,率諸軍及務勿塵世子疾陸眷,並弟文鴦、從弟末柸,攻石勒於襄國,勒率眾來距,昌逆擊敗之。末柸逐北入其壘門,為勒所獲。勒質末柸,遣間使來和,疾陸眷遂以鎧馬二百五十匹、金銀各一簏贖末柸,結盟而退。
王浚回到薊,名聲實力更盛。東海王司馬越將迎奉皇帝,王浚派遣祁弘率領烏丸用於突擊的騎兵為前鋒。惠帝回洛陽,王浚轉任驃騎大將軍、都督束夷河北諸軍事,兼幽州刺史,用燕國增加博陵的封地。懷帝即位,任命王浚為司空,兼烏丸校尉,務勿塵為大單於。王浚又上表請封務勿塵為遼西郡公,封他的部屬大飄滑及其弟渴末的部屬大屠甕等人都為親晉王。

其後浚布告天下,稱受中詔承製,乃以司空荀籓為太尉,光祿大夫荀組為司隸,大司農華薈為太常,中書令李絙為河南尹。又遣祁弘討勒,及於廣宗。時大霧,弘引軍就道,卒與勒遇,為勒所殺。由是劉琨與浚爭冀州。琨使宗人劉希還中山合眾,代郡、上穀、廣寧三郡人皆歸於琨。浚患之,遂輟討勒之師,而與琨相距。浚遣燕相胡矩督護諸軍,與疾陸眷並力攻破希。驅略三郡士女出塞,琨不複能爭。
永嘉年間,石勒入侵冀州,王浚派遣鮮卑人文鴦征討石勒,石勒跑到南陽。第二年,石勒又侵犯冀州,刺史王斌被石勒殺害,王浚又兼管冀州。詔書進封王浚為大司馬,加侍中、大都督、督幽冀諸軍事。使者沒來得及派出,正趕上洛京傾覆,王浚大樹權威,決定征伐,派遣都護王昌、中山太守阮豹等人,率領眾軍及務勿塵的長子疾陸眷和弟弟文鴦、堂弟末坯,在襄國攻打石勒。石勒率兵抵禦,王昌迎擊打敗了他。末校因追逐敗兵進入石勒營壘的大門,被石勒俘獲。石勒以末極為人質,派遣密使求和,疾陸眷用披甲的戰馬二百五十匹、金銀各一箱贖末衽,結盟以後退兵。

浚還,欲討勒,使棗嵩督諸軍屯易水,召疾陸眷,將與之俱攻襄國。浚為政苛暴,將吏又貪殘,並廣占山澤,引水灌田,漬陷塚墓,調發殷煩,下不堪命,多叛入鮮卑。從事韓鹹切諫,浚怒,殺之。疾陸眷自以前後違命,恐浚誅之。勒亦遣使厚賂,疾陸眷等由是不應召。浚怒,以重幣誘單於猗盧子右賢王日律孫,令攻疾陸眷,反為所破。
此後王浚布告天下,聲稱接受詔命秉承旨意,任命司空荀藩為太尉,光祿大夫荀組為司隸,大司農華蒼為太常,中書令李絚為河南尹。又派遣祁弘征討石勒,到達廣宗。當時大霧,祁弘領著軍隊上路,倉猝間與石勒相遇,被殺害。由此劉琨與王浚爭冀州。劉琨派宗族中人劉希回中山糾集人馬,代郡、上穀、廣響三郡人都歸順了劉琨。王浚感到憂慮,於是停止了討伐石勒,而輿劉琨對峙。王浚派遣燕相胡矩督護諸軍,和疾陸眷合力打敗劉希。驅趕掠奪三郡男女出塞,劉琨沒有力量再爭戰。王逡收兵,打算討伐互勤,派棗崖督統諸軍在易水駐兵,召疾陸眷,將和他一同攻打襄國。王浚苛刻暴虐,將領官吏又貪婪殘暴,一起大肆侵占山澤,引水灌田,淹陷墳墓,調用派遣頻繁,下邊人受不了,很多叛逃到鮮卑。從事韓鹹懇切勸諫,王浚發怒,殺了他。疾陸眷自認為前後違背了命令,怕王浚殺他。石勒也派人賄賂,疾陸眷等人因此不接受召喚。王浚發怒,用重金引誘單於猗盧的兒子右賢王曰律孫,令他攻打疾陸眷,反而被疾陸眷打敗。

時劉琨大為劉聰所迫,諸避亂遊士多歸於浚。浚日以強盛,乃設壇告類,建立皇太子,備置眾官。浚自領尚書令,以棗嵩、裴憲並為尚書,使其子居王宮,持節,領護匈奴中郎將,以妻舅崔毖為東夷校尉。又使嵩監司冀並兗諸軍事、行安北將軍,以田徽為兗州,李惲為青州。惲為石勒所殺,以薄盛代之。
當時劉琨被劉聰逼迫得緊,那些避亂流浪的人很多歸附了王浚。王浚一天天強盛,於是設祭壇行告廟,立皇太子。設置官員。王浚自己兼尚書令,讓棗嵩、裴憲並任尚書,讓兒子居住王宮,持節,領護匈奴中郎將,讓妻舅崔毖任束夷校尉。又讓棗嵩監司冀並兗諸軍事、行安北將軍,讓田徽任兗州刺史,李憚任青州刺史。李憚被石勒殺害,由薄盛代替他。

浚以父字處道,為“當塗高”應王者之讖,謀將僭號。胡矩諫浚,盛陳其不可。浚忿之,出矩為魏郡守。前渤海太守劉亮、從子北海太守搏、司空掾高柔並切諫,浚怒,誅之。浚素不平長史燕國王悌,遂因他事殺之。時童謠曰:“十囊五囊入棗郎。”棗嵩,浚之子婿也。浚聞,責嵩而不能罪之也。又謠曰:“幽州城門似藏戶,中有伏屍王彭祖。”有狐踞府門,翟雉入聽事。時燕國霍原,北州名賢,浚以僭位事示之,原不答,浚遂害之。由是士人憤怨,內外無親。以矜豪日甚,不親為政,所任多苛刻;加亢旱災蝗,士卒衰弱。
王浚因為父親字處道,與“當塗高”應稱王的讖語,謀劃稱帝。胡矩勸諫王浚,極力陳述稱不行。王浚怨恨他,把胡矩派出任魏郡守。前渤海太守劉亮、侄兒北海太守王搏、司空掾高柔都懇切勸諫,王浚發怒,殺了他們。王浚一向怨恨長史燕國人王悌,便藉口其他事殺了他。當時童謠說:“十口袋五口袋,全進了棗郎的口袋。”棗嵩,是王浚的女婿。王浚聽到童謠,斥責棗嵩而不能治他的罪。又有童謠說:“幽州城門像倉庫,中有死屍王彭祖。”有狐狸蹲坐在府門,野雞飛進廳事堂。當時燕國人霍原,是北方州郡的名人賢士,王浚把僭位稱王的事對他講,霍原不回答,王浚便殺害了他。由此官民怨恨,內外沒有親信。由於王浚驕橫日甚一日,不管政務,所任用之人多數都刻薄殘暴;加上大旱蝗災,士卒衰弱。

浚之承製也,參佐皆內敘,唯司馬遊統外出。統怨,密與石勒通謀。勒乃詐降於浚,許奉浚為主。時百姓內叛,疾陸眷等侵逼。浚喜勒之附己,勒遂為卑辭以事之。獻遺珍寶,使驛相繼。浚以勒為誠,不複設備。勒乃遣使克日上尊號於浚,浚許之。
王浚奉旨授官時,僚屬都在朝內任職,惟有司馬遊統出京。遊統發怒,暗中與石勒合謀。石勒便假裝向王浚投降,答應尊奉王浚為人主。當時百姓內亂,疾陸眷等人侵犯進逼。王浚對石勒歸附自己感到高興,石勒就以謙卑的言辭來事奉他,供獻珍寶,使者不斷。王浚認為石勒誠信,不再設防。石勒便派遣使者約定日期為王浚加尊號,王浚答應了他。

勒屯兵易水,督護孫緯疑其詐,馳白浚,而引軍逆勒。浚不聽,使勒直前。眾議皆曰:“胡貪而無信,必有詐,請距之。”浚怒,欲斬諸言者,眾遂不敢複諫。盛張設以待勒。勒至城,便縱兵大掠。浚左右複請討之,不許。及勒登聽事,浚乃走出堂皇,勒眾執以見勒。勒遂與浚妻並坐,立浚於前。浚罵曰:“胡奴調汝公,何凶逆如此!”勒數浚不忠於晉,並責以百姓餒乏,積粟五十萬斛而不振給。遂遣五百騎先送浚於襄國,收浚麾下精兵萬人,盡殺之。停二日而還,孫緯遮擊之,勒僅而得免。勒至襄國,斬浚,而浚竟不為之屈,大罵而死。無子。
石勒在易水駐軍,督護孫緯懷疑其中有詐,急速報告王浚,並領兵阻擋石勒。王浚不聽,讓石勒徑直前進。大家議論都認為:“胡人貪婪而不講信義,其中必定有詐,請阻攔他。”王浚發怒,要殺那些發議論的人,大家便不敢再勸諫。大肆鋪張接待石勒。石勒到了城中,就放縱士兵大肆掠奪。王浚手下人又請求討伐他,王浚不答應。等到石勒登上廳事堂,王浚這才跑出大廳,被石勒手下人抓住見石勒。石勒便與王浚的妻子並排而坐,讓王浚站在麵前。王浚罵道:“胡奴欺騙你老子,怎麼如此凶逆!”石勒數落王浚不忠於晉,並用百姓饑餓困乏,庫存五十萬斛糧食而不用於賑濟的事責問他。於是派五百騎兵先押送王浚回襄國,收捕王浚部下精兵上萬人,全殺死。住了兩天後撤回,孫緯攔擊他,石勒勉強得以逃脫。石勒到了襄國,殺王浚,而王浚始終不屈服,大罵而死。王浚沒有兒子。

太元二年,詔興滅繼絕,封沈從孫道素為博陵公。卒,子崇之嗣。義熙十一年,改封東莞郡公。宋受禪,國除。
太元二年,下詔書令興滅國繼絕世,封王沈的侄孫道素為博陵公。死,兒子崇之繼嗣。義熙十一年,改封為東莞郡公。宋接受禪讓,封國被取消。

荀顗,字景倩,潁川人,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幼為姊婿陳群所賞。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魏時以父勳除中郎。宣帝輔政,見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擢拜散騎侍郎,累遷侍中。為魏少帝執經,拜騎都尉,賜爵關內侯。難鍾會《易》無互體,又與扶風王駿論仁孝孰先,見稱於世。
荀頡字景倩,穎川人,是魏太尉荀或的第六個兒子。年幼時被姐夫陳群賞識。生性極孝順,幼年就有名聲,學識廣博,思維周密。魏時因為父親的功勳被任命為中郎。宣帝輔佐朝政,見到荀顥感到驚奇,說“真是荀令君的兒子啊”。提升為散騎侍郎,逐級升官任侍中。為魏少帝講授經典,官拜騎都尉,賜他關內侯的爵位。責難鍾會治《易》沒有互體,又與扶風王司馬駿論仁和孝誰為首,被世人稱道。

時曹爽專權,何晏等欲害太常傅嘏,顗營救得免。及高貴鄉公立,顗言於景帝曰:“今上踐阼,權道非常,宜速遣使宣德四方,且察外誌。”毌丘儉、文欽果不服,舉兵反。顗預討儉等有功,進爵萬歲亭侯,邑四百戶。文帝輔政,遷尚書。帝征諸葛誕,留顗鎮守。顗甥陳泰卒,顗代泰為仆射,領吏部,四辭而後就職。顗承泰後,加之淑慎,綜核名實,風俗澄正。鹹熙中,遷司空,進爵鄉侯。
當時曹爽獨攬大權,何晏等人想害太常傅嘏,荀顥營救使他得以免難。高貴鄉公即位,荀頡對景帝說:“如今皇上登基,獲得君權的途徑不同尋常,應趕快派人赴各地宣布仁德,並且觀察外界的動向。”母丘儉、文欽果然不服,發兵反叛。荀頡參與討伐冊丘儉等人有功,進爵為萬歲亭侯,封邑四百戶。文帝輔佐朝政時,升任尚書。文帝征討諸葛誕,留荀頡鎮守。荀頡的外甥陳泰死了,荀頡代替陳泰任仆射,兼管吏部,四次推辭然後就職。荀顥接任陳泰,更加恭慎,綜合考核名望與實際,風俗澄清。鹹熙年間,升任司空,進爵為鄉侯。

顗年逾耳順,孝養蒸蒸,以母憂去職,毀幾滅性,海內稱之。文帝奏,宜依漢太傅胡廣喪母故事,給司空吉凶導從。及蜀平,興複五等,命顗定禮儀。顗上請羊祜、任愷、庚峻、應貞、孔顥共刪改舊文,撰定晉禮。
荀頡年過六十歲,孝順奉養一片誠心,因為母親的喪事而辭去職務,悲哀得幾乎喪失了理智,海內都稱讚他。文帝上奏,應依照漢太傅胡廣為母親辦喪事的先例,給司空設置葬禮儀仗隨從。等到蜀被平定,興立五等爵位,命令荀顓製定禮儀。荀韻上疏請羊祜、任愷、庾峻、應貞、孔顥共同刪改舊典章,撰定晉禮儀。

鹹熙初,封臨淮侯。武帝踐阼,進爵為公,食邑一千八百戶。又詔曰:“昔禹命九官,契敷五教,所以弘崇王化,示人軌儀也。朕承洪業,昧於大道,思訓五品,以康四海。侍中、司空顗,明允篤誠,思心通遠,翼亮先皇,遂輔朕躬,實有佐命弼導之勳。宜掌教典,以隆時雍。其以顗為司徒。”尋加侍中,遷太尉、都督城外牙門諸軍事,置司馬親兵百人。頃之,又詔曰:“侍中、太尉顗,溫恭忠允,至行純備,博古洽聞,耆艾不殆。其以公行太子太傅,侍中、太尉如故。”
鹹熙初年,被封為臨淮侯。武帝登上皇位,進升爵位為公,食邑一千八百戶。又下韶說:“過去禹任命九官,契推行五教,用以崇大王道教化,顯示法度禮儀。我接受大業,對大道昏昧,想用五倫教導百姓,來使四海平安。侍中、司空荀顓,公正誠信,誌向遠大,輔佐先皇,又輔佐我,實在有佐助輔導帝王的功勳。應該掌管教化禮典,使時世更安定太平。任命荀頡為司徒。”不久加任侍中,升任太尉、都督城外牙門諸軍事,設置司馬親兵一百人。不久,又下詔說:“侍中、太尉荀頻,溫和恭敬忠誠公允,品行清純,博通古事知識淵博,高齡而不懈怠。讓其代理太子太傅,侍中、太尉的官職依舊。”

時以《正德》、《大豫》雅頌未合,命顗定樂。事未終,以泰始十年薨。帝為舉哀,皇太子臨喪,二宮賻贈,禮秩有加。詔曰:“侍中、太尉、行太子太傅、臨淮公顗,清純體道,忠允立朝,曆司外內,茂績既崇,訓傅東宮,徽猷弘著,可謂行歸於周,有始有卒者矣。不幸薨殂,朕甚痛之。其賜溫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諡曰康。”又詔曰:“太尉不恤私門,居無館宇,素絲之誌,沒而彌顯。其賜家錢二百萬,使立宅舍。”鹹寧初,詔論次功臣,將配饗宗廟。所司奏顗等十二人銘功太常,配饗清廟。
當時因為《正德》、《大豫》中的雅頌不相配合,命令荀顥定樂。事情未完,於泰始十年去世。皇帝為他舉哀,皇太子親臨喪禮,皇帝、皇後為喪事鑪贈物品,禮節等級超過常規。詔書說:“侍中、太尉、行太子太傅、臨淮公荀顫,品行清純遵循道義,在朝誠信公允,.曆任內外官職,大功顯赫,教導太子,弘揚善美之道,可以說是行為圓滿,有始有終的人。不幸去世,我很是哀痛。賜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謐號康。”又下詔說:“太尉不顧及自己的家,居住沒有華麗的房屋,儉樸的誌向,死後更為聞名。賜他家錢二百萬,讓他們建造宅第。”鹹寧初年,下詔書給功臣排出高低,將在宗廟中拊祭。主管官吏奏請將荀顥等十二人在太常那裹銘刻功績,拊祭於宗廟。

顗明《三禮》,知朝廷大儀,而無質直之操,唯阿意苟合於荀勖、賈充之間。初,皇太子將納妃,顗上言賈充女姿德淑茂,可以參選,以此獲譏於世。
荀頻懂《三禮》,知道朝廷大禮,然而沒有正直的節操,衹是在荀勖、賈充之間曲意迎合。當初,皇太子將要娶妃,荀頡進言說賈充的女兒恣容品德美好,可以參選,因此受到當時人譏笑。

顗無子,以從孫徽嗣。中興初,以顗兄玄孫序為顗後,封臨淮公。序卒,又絕,孝武帝又封序子恆繼顗後。恆卒,子龍符嗣。宋受禪,國除。
荀顓沒有兒子,讓侄孫荀徽繼嗣。晉偏安南渡初年,荀頡兄長的玄孫荀序作荀頡的後人,封為臨淮公。荀序死,又無人繼承,孝武帝又封荀序的兒子荀恒繼嗣荀顓。荀恒死,兒子荀龍符繼嗣。宋接受禪讓,封國被取消。

荀勖,字公曾,潁川潁陰人,漢司空爽曾孫也。祖棐,射聲校尉。父肸,早亡。勖依於舅氏。岐嶷夙成,年十餘歲能屬文。從外祖魏太傅鍾繇曰:“此兒當及其曾祖。”既長,遂博學,達於從政。仕魏,辟大將軍曹爽掾,遷中書通事郎。爽誅,門生故吏無敢往者,勖獨臨赴,眾乃從之。為安陽令,轉驃騎從事中郎。勖有遺愛,安陽生為立祠。遷廷尉正,參文帝大將軍軍事,賜爵關內侯,轉從事中郎,領記室。
荀勖字公曾,穎川潁陰人,是漢朝司空荀爽的曾孫。祖父荀萊,任射聲校尉。父親荀腫,死得早。荀勖寄身於舅舅家。聰慧早成,十多歲能寫文章。堂外祖父魏太傅鍾繇說:“遣孩子將趕上他曾祖父。”長大以後,學識廣博,善於從政。在魏做官,為大將軍曹爽的屬官,升任中書通事郎。曹爽被殺,門生故吏沒有敢去赴喪的,惟獨荀勖去,眾人才跟著去。任安陽令,轉任驃騎從事中郎。荀勖有留下的愛心,安陽的門生為他立了祠堂。升任廷尉正,參文帝大將軍軍事,賜他關內侯的爵位,轉任從事中郎,兼記室。

高貴鄉公欲為變時,大將軍掾孫佑等守閶闔門。帝弟安陽侯幹聞難欲入,佑謂幹曰:“未有入者,可從東掖門。”及幹至,帝遲之,幹以狀白,帝欲族誅佑。勖諫曰:“孫佑不納安陽,誠宜深責。然事有逆順,用刑不可以喜怒為輕重。今成倅刑止其身,佑乃族誅,恐義士私議。”乃免佑為庶人。時官騎路遺求為刺客入蜀,勖言於帝曰:“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杖正義以伐違貳。而名以刺客除賊,非所謂刑於四海,以德服遠也。”帝稱善。
高貴鄉公想發動政變時,大將軍掾孫佑等人守闐闔門。文帝的弟弟安陽侯司馬幹聽說有難要進城,孫佑對司馬幹說:“沒有進去的人,可從東掖門進。”司馬幹趕到,文帝嫌他來遲了,司馬幹把原因告訴他,文帝想滅孫佑的家族。荀勖進諫說:“孫佑不接納安陽侯,確實應該責罰。然而事情有輕重,用刑不能根據喜怒決定。如今成悴受刑限於自身,而孫佑卻全族被殺,恐怕正義之人私下議論。”於是把孫佑免為平民。

及鍾會謀反,審問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會素厚,未之信也。勖曰:“會雖受恩,然其性未可許以見得思義,不可不速為之備。”帝即出鎮長安,主簿郭奕、參軍王深以勖是會從甥,少長舅氏,勸帝斥出之。帝不納,而使勖陪乘,待之如初。先是,勖啟“伐蜀,宜以衛瓘為監軍”。及蜀中亂,賴瓘以濟。會平,還洛,與裴秀、羊祜共管機密。
當時官騎路遣請求以刺客身份進入蜀國,苟勖對文帝說:“明公靠公正主宰天下,應該憑仗正義去討伐悖逆。如果靠刺客除去敵人,就不是所謂四海的典範,靠德使遠方臣服。”文帝認為對。

時將發使聘吳,並遣當時文士作書與孫皓,帝用勖所作。皓既報命和親,帝謂勖曰:“君前作書,使吳思順,勝十萬之眾也。”帝即晉王位,以勖為侍中,封安陽子,邑千戶。武帝受禪,改封濟北郡公。勖以羊祜讓,乃固辭為侯。拜中書監,加侍中,領著作,與賈充共定律令。
鍾會謀反時,詳情還沒探到,而外人先來報告。文帝一向對鍾會優厚,不信他會謀反。荀勖說:“鍾會雖然受到恩惠,然而他生性不見得想著忠義,不能不趕快防備。”文帝立即出外鎮守長安,主簿郭奕、參軍王深因為荀勖是鍾會的堂甥,是甥舅關係,年輕時在舅舅家長大,勸文帝斥退他。文帝不采納,而讓荀勖陪乘,待他如同先前一樣。這以前,荀勖陳述“討伐蜀,應任命衛璿為監軍”。等到蜀地戰亂,全靠衛璿維持。鍾會之亂被平定,回洛陽,輿裴秀、羊枯共同掌管機要部門。

充將鎮關右也,勖謂馮紞曰:“賈公遠放,吾等失勢。太子婚尚未定,若使充女得為妃,則不留而自停矣。”勖與紞伺帝間並稱“充女才色絕世,若納東宮,必能輔佐君子,有《關雎》後妃之德。”遂成婚。當時甚為正直者所疾,而獲佞媚之譏焉。久之,進位光祿大夫。既掌樂事,又修律呂,並行於世。初,勖於路逢趙賈人牛鐸,識其聲。及掌樂,音韻未調,乃曰:“得趙之牛鐸則諧矣。”遂下郡國,悉送牛鐸,果得諧者。又嚐在帝坐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鹹未之信。帝遣問膳夫,乃雲:“實用故車腳。”舉世伏其明識。俄領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依劉向《別錄》,整理記籍。又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
當時將派使者去吳國訪問,並且讓當時的文人給孫皓文書,文帝選用荀勖寫的文書。孫皓答覆同意和親,文帝對荀勖說:“你以前寫的文書,使吳國心想歸順,勝過十萬軍隊。”文帝登上晉王位,任命荀勖為侍中,封為安陽子,食邑一千戶。武帝接受禪讓,改封濟北郡公。荀勖因為羊祜謙讓,堅決推辭而為侯。官拜中書監,加侍中,兼管著作,與賈充共同製定律令。

鹹寧初,與石苞等並為佐命功臣,列於銘饗。及王浚表請伐吳,勖與賈充固諫不可,帝不從,而吳果滅。以專典詔命,論功封子一人為亭侯,邑一千戶,賜絹千匹。又封孫顯為潁陽亭侯。
賈充將去鎮守關右,荀勖對馮魷說:“買公被派往遠處,我們這些人失去勢力。太子婚事還沒定,如果使買充的女兒作太妃,那麼賈充不用挽留而自己就走不成了。”荀勖與馮魷趁皇帝有空時都說“買充的女兒才能容貌舉世無雙,如果娶到東宮,必定能輔佐太子,有《關雎》中後妃的德行”。於是成婚。當時很是被正直的人厭惡,而被譏諷為諂媚。很久之後,升為光祿大夫。

及得汲郡塚中古文竹書,詔勖撰次之,以為《中經》,列在秘書。
掌管禮樂之事後,又修定樂律,都在世上流行。當初,苟勖在路上聽見趙商人的牛鈴。記住了聲音。等到掌管禮樂,音韻未和諧,就說:“得到趙的牛鈴就和諧了。”於是下令各郡國,都送牛鈴,音樂果然和諧了。又曾在皇帝座前吃飯,對在座的人說:“這飯菜是用車腳燒成的。”都不信他的話。皇帝派人間廚師,回答說:“確實用的是舊車腳。”大家都佩服他的明識。

時議遣王公之國,帝以問勖,勖對曰:“諸王公已為都督,而使之國,則廢方任。又分割郡縣,人心戀本,必用嗷嗷。國皆置軍,官兵還當給國,而闕邊守。”帝重使勖思之,勖又陳曰:“如詔準古方伯選才,使軍國各隨方麵為都督,誠如明旨。至於割正封疆。使親疏不同誠為佳矣。然分裂舊土,猶懼多所搖動,必使人心聰擾,思惟竊宜如前。若於事不得不時有所轉封,而不至分割土域,有所損奪者,可隨宜節度。其五等體國經遠,實不成製度。然但虛名,其於實事,略與舊郡縣鄉亭無異。若造次改奪,恐不能不以為恨。今方了其大者,以為五等可須後裁度。凡事雖有久而益善者,若臨時或有不解,亦不可忽。”帝以勖言為允,多從其意。
不久兼任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依照劉向《別綠》,整理簿記典籍。又設置書博士,安排弟子教授學習,效法鍾繇、胡昭。

時又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勖議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蕭曹相漢,載其清靜,致畫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漢文垂拱,幾致刑措,此省事也。光武並合吏員,縣官國邑裁置十一,此省官也。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減天下吏員,正始中亦並合郡縣,此省吏也。今必欲求之於本,則宜以省事為先。凡居位者,使務思蕭曹之心,以翼佐大化。篤義行,崇敦睦,使昧寵忘本者不得容,而偽行自息,浮華者懼矣。重敬讓,尚止足,令賤不妨貴,少不陵長,遠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則上下相安,遠近相信矣。位不可以進趣得,譽不可以朋黨求,則是非不妄而明,官人不惑於聽矣。去奇技,抑異說,好變舊以徼非常之利者必加其誅,則官業有常,人心不遷矣。事留則政稽,政稽則功廢。處位者而孜孜不怠,奉職司者而夙夜不懈,則雖在挈瓶而守不假器矣。使信若金石,小失不害大政,忍忿悁以容之。簡文案,略細苛,令之所施,必使人易視聽,願之如陽春,畏之如雷震。勿使微文煩撓,為百吏所黷,二三之命,為百姓所饜,則吏竭其誠,下悅上命矣。設官分職,委事責成。君子心競而不力爭,量能受任,思不出位,則官無異業,政典不奸矣。凡此皆愚心謂省事之本也。苟無此愆,雖不省吏,天下必謂之省矣。若欲省官,私謂九寺可並於尚書,蘭台宜省付三府。然施行曆代,世之所習,是以久抱愚懷而不敢言。至於省事,實以為善。若直作大例,皆減其半,恐文武眾官郡國職業,及事之興廢,不得皆同。凡發號施令,典而當則安,儻有駁者,或致壅否。凡職所臨履,先精其得失。使忠信之官,明察之長,各裁其中,先條上言之。然後混齊大體,詳宜所省,則令下必行,不可搖動。如其不爾,恐適惑人聽,比前行所省,皆須臾輒複,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勖論議損益多此類。
鹹寧初年,與石苞等人一同因為是輔佐功臣,在刻石配饗之列。王浚上表請求伐吳時,荀勖與賈充堅決勸諫反對,皇帝不聽從,而吳國果然被減。因為荀勖專管詔書,論功封一個兒子為亭侯,食邑一千戶,賜絹一千匹。又封孫子荀顯為穎陽亭侯。

太康中詔曰:“勖明哲聰達,經識天序,有佐命之功,兼博洽之才。久典內任,著勳弘茂,詢事考言,謀猷允誠。宜登大位,毗讚朝政。今以勖為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開府辟召,守中書監、侍中、侯如故。”時太尉賈充、司徒李胤並薨,太子太傅又缺,勖表陳:“三公保傅,宜得其人。若使楊珧參輔東宮,必當仰稱聖意。尚書令衛瓘、吏部尚書山濤皆可為司徒。若以瓘新為令未出者,濤即其人。”帝並從之。
得到汲郡墓中古文竹書後,下詔荀勖撰編,作為《中經》,列入宮內藏書。

明年秋,諸州郡大水,兗土尤甚。勖陳宜立都水使者。其後門下啟通事令史伊羨、趙鹹為舍人,對掌文法。詔以問勖,勖曰:今天下幸賴陛下聖德,六合為一,望道化隆洽,垂之將來。而門下上稱程鹹、張惲,下稱此等,欲以文法為政,皆愚臣所未達者。昔張釋之諫漢文,謂獸圈嗇夫不宜見用;邴吉住車,明調和陰陽之本。此二人豈不知小吏之惠,誠重惜大化也。昔魏武帝使中軍司荀攸典刑獄,明帝時猶以付內常侍。以臣所聞,明帝時唯有通事劉泰等官,不過與殿中同號耳。又頃言論者皆雲省官減事,而求益吏者相尋矣。多雲尚書郎太令史不親文書,乃委付書令史及幹,誠吏多則相倚也。增置文法之職,適恐更耗擾台閣,臣竊謂不可。”
當時討論派遣王公去封國,皇帝問荀勖,荀勖回答說:“各位王公已是都督,而讓他們去封國,就廢棄了地方長官之職。再說分割郡縣,人心依戀原狀,必定會發出不滿之聲。封國都設置軍隊,還要提供官兵給封國,而使邊防守備受到損害。”皇帝讓荀勖重新考慮此事,荀勖又陳書說:“詔令探究古代諸侯挑選人才,使軍隊封國各隨所在地為都督,那的確如同聖明的詔書所言。至於分割封疆,使親疏關係在封地上有所區別,也的確是好事。然而分裂舊有的郡縣,仍怕產生不安定,必定使人心慌亂,我的看法還如同先前。假如根據實際不得不隨時有所轉封,而不至於分割地域,。有所變動的話,可以按時調度。按五等爵位封國,其實不成製度。然而僅是虛名,究其實質,大致和舊的郡縣鄉亭無差別。如果輕易改變,恐怕產生遣憾。如今大的方麵已定製,五等爵位可以等以後再裁定。凡事雖然有謀劃越久越好的情況,如果一時有的不明白,也不能忽視。”皇帝認為荀勖的話對,多依從他的意見。

時帝素知太子暗弱,恐後亂國,遣勖及和嶠往觀之。勖還盛稱太子之德,而嶠雲太子如初。於是天下貴嶠而賤勖。帝將廢賈妃,勖與馮紞等諫請,故得不廢。時議以勖傾國害時,孫資、劉放之匹。然性慎密,每有詔令大事,雖已宣布,然終不言,不欲使人知己豫聞也。族弟良曾勸勖曰:“公大失物情,有所進益者自可語之,則懷恩多矣。”其婿武統亦說勖“宜有所營置,令有歸戴者”。勖並默然不應,退而語諸子曰:“人臣不密則失身,樹私則背公,是大戒也。汝等亦當宦達人間,宜識吾此意。”久之,以勖守尚書令。
當時又討論精減州郡縣半數吏人去從事農業,荀勖認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無為而治。過去蕭何、曹參作漠丞相,無為而治,百姓歌唱他們的法度劃一,這是清心的根本。漢文帝無為而治,幾乎使刑罰擱置不用,造就是省事。漠光武帝合並吏員,縣官國邑減十分之一,逭就是省官。魏太和年間,派遣使臣去各地,削減天下吏員,正始年間也曾合並郡縣,造就是省吏。如果一定要從根本解決,就應該從省事開始。凡是居官位的人,務必效法蕭何、曹參之所為,來輔佐國家。行仁義,重和睦,使貪寵忘本的人不被寬容,那麼虛偽的行徑自然止息,浮華的人感到懼怕。重視恭敬謙讓,崇尚知止知足,讓賤不害貴,少不欺長,遠不離親,新不離舊,小不淩大,奢不失義,這就上下安心,遠近信任。官位不能靠趨附得到,名譽不能靠朋黨營求,這樣就是非分明,任官不被視聽所迷惑。廢除歪門邪道,壓製異端邪說,對喜好改變現狀從而求取不正常利益的人加以責罪,公務就會穩定,人心就會安定。拖延就會停滯,停滯就會荒廢。居官的人孜孜不倦,有職的人晝夜不懈,那麼雖然官位低微也能謹慎守職。使信義像金石一樣堅固,小的失誤不傷害大政,任勞任怨而寬容。簡化公文案卷,省略細碎繁雜,發布的命令,一定要使人容易理解。盼望政令如盼陽春,畏懼政令如避雷震。不要讓隱微不明的文辭煩擾,被百官所輕慢,不要讓反覆無常的政令,被百姓討厭,這樣官吏就十分盡忠,下級樂於接受上司的命令。設置官員劃分職權,交付事情責求完成。君子爭勝而不以勢相爭,根據能力授官,思慮不超越權位,這樣官吏就不做本職以外的事,法典製度就不會敗壞。上述都是我心中想到的省事之本。假如沒有上麵提到的,即使不減省官吏,天下也一定認為已減省了。如果想減省官吏,我認為九寺可以與尚書合並,蘭台應精減歸於三府。然而已經施行了幾代,被世人習慣,因此早有這個想法而不敢說。至於省事,實在是好事。假如僅僅製定大的條例,凡事都減省一半,恐怕文武百官郡國職事,以及事務的興廢。不能一概而論。凡發號施令,符合法度並且公允就安定,假如雜亂無章,會導致阻塞。凡職權內所做的事,先精審得失。讓忠信之官,明察之長,各自裁決取其中,先分條上報。然後再綜合意見,詳細列出應減省的事,那麼命令一下必定執行,不能動搖。如果不這樣,恐怕會迷惑人們的視聽。考核以前所減省的,都在短期內恢複,或許因而更繁雜,也不能不恢複。荀勖議論利弊大多屬這一類。

勖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及失之,甚罔罔悵恨。或有賀之者,勖曰:“奪我鳳皇池,諸君賀我邪!”及在尚書,課試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於文法,不能決疑處事者,即時遣出。帝嚐謂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進善,不進不止;荀公達之退惡,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於君也。”居職月餘,以母憂上還印綬,帝不許。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詔視職。
太康年間詔書說:“苟勖明哲豁達,通曉上天的安排,有輔佐皇上的功績,博學多聞。長期在朝內任職,功勳顯赫,谘詢事情考定言論,謀劃公允誠信。應該登上高位,輔助朝政。任命荀勖為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開府辟召,守中書監、侍中、侯依舊。”當時太尉賈充、司徒李胤都死了,太子太傅的職務又空缺。荀勖上表陳述:“三公保傅,應該有稱職的人選。如果讓楊珧參與輔佐太子,必定能滿足皇帝心意。尚書令衛璀、吏部尚書山濤都可為司徒。如果因為衛璀新任尚書令不便出任的話,山濤就是可任命的人。”皇帝都依從了他。

勖久管機密,有才思,探得人主微旨,不犯顏忤爭,故得始終全其寵祿。太康十年卒,詔贈司徒,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錢五十萬、布百匹。遣兼禦史持節護喪,諡曰成。勖有十子,其達者輯、籓、組。
第二年秋天,各州郡發大水,兗地尤其嚴重。荀勖陳述應該設都水使者。遣之後門下省啟奏通事令史伊羨、趙鹹任舍人,對答掌管法令條文。詔書以此事詢問荀勖,荀勖說:“如今天下有幸仰仗陛下的聖德,天下統一,期望道德教化興盛,流傳到未來。而門下省首先推崇程鹹、張憚,然後又稱這類人,想憑著文書法令從政,這都是我不明白的。從前張釋之勸諫漢文帝,說獸圈嗇夫不應被重用;邴吉途中停車,闡明調和陰陽之本。他們兩人難道不知道小官吏的聰明嗎,實在是重視化育萬物啊。過去魏武帝派中軍司荀攸掌管刑法,明帝時仍把此任交付給內常侍。據我所知,明帝時惟有通事劉泰等官,不過與殿中稱呼相同罷了。再說近來論說的人都說要省官員減事務,然而請求增加官吏的也連續不斷。都說尚書郎太令史不親自管文書,而交付書令史辦理,實在是因為官吏多了就相互依賴。增置掌管法令條文的官職,恐怕更煩擾台合,我認為不可行。”

輯嗣,官至衛尉。卒,諡曰簡。子畯嗣。卒,諡曰烈。無嫡子,以弟息識為嗣。輯子綽。
當時皇帝早就知道太子愚昧軟弱,恐怕日後搞亂國家,派荀勖及和嬌前去觀察太子。荀勖回來後盛讚太子的品德,而和嬌說太子和以前一樣於是天下尊重和崤而看不起荀勖。皇帝將要廢買妃,荀勖與馮魷等人勸諫,因而未廢。當時的議論認為苟勖傾覆國家危害時政,與孫資、劉放是一類人。然而荀勖性情縝密,每當有詔令大事,雖然已經宣布,但他始終不提及,不願使別人知道自己事先就知道了。同族兄弟萄良曾勸苟勖說:“你太不近人情了,有關提拔進升的事自然可以對別人說,那麼心懷感激的就多了。”他女婿武統也勸荀勖“應該有所安排,使得有歸附擁戴的人”。荀勖都沉默不回答,事後對幾個兒子說:“當臣的不守秘密是不忠,樹立私情就會背公,這是大戒。你們也將在人間做官,應懂得我的意思。”很久以後,任荀勖守尚書令。

綽字彥舒,博學有才能,撰《晉後書》十五篇,傳於世。永嘉末,為司空從事中郎,沒於石勒,為勒參軍。
荀勖長期在中書,專管機要大事。等到失去中書的職位,很是惘然遣憾。也有向荀勖祝賀的,荀勖說:“奪去了我的鳳凰池,你們還祝賀我!”等到在尚書省任職,檢查考試令史以下的官吏,考核他們的能力,有不明法令條文,不能解決疑難事情的,立即打發走。皇帝曾對他說:“魏武帝說‘荀文若舉薦能人,不達目的不罷休;荀公達斥退惡人,不達目的不罷休,。二位賢君的美德,也能在你身上看到。”在職一個多月,因為母親去世上交印綬,皇帝不允許。派常侍周恢宣旨,荀勖便奉命治政。

籓字大堅。元康中,為黃門侍郎,受詔成父所治鍾磬。以從駕討齊王冏勳,封西華縣公。累遷尚書令。永嘉末,轉司空,未拜而洛陽陷沒,籓出奔密。王浚承製,奉籓為留台太尉。及湣帝為太子,委籓督攝遠近。建興元年薨於開封,年六十九,因葬亡所。諡曰成,追贈太保。籓二子:邃、闓。
荀勖長期管理機要大事,有才氣,能推測到國君隱微的想法,不觸犯國君違旨相爭,因而能始終保全他的地位俸祿。太康十年去世,下韶追贈司徒,賜高貴棺木、朝服一套、錢五十萬、布一百匹。派兼禦史持節護喪,謐號成。荀勖有十個兒子,其中顯赫的有荀輯、荀藩、荀組。

邃字道玄,解音樂,善談論。弱冠辟趙王倫相國掾,遷太子洗馬。長沙王乂以為參軍。乂敗,成都王為皇太弟,精選僚屬,以邃為中舍人。鄴城不守,隨籓在密。元帝召為丞相從事中郎,以道險不就。湣帝就加左將軍、陳留相。父憂去職,服闋,襲封。湣帝欲納邃女,先征為散騎常侍。邃懼西都危逼,故不應命,而東渡江,元帝以為軍諮祭酒。太興初,拜侍中。邃與刁協婚親,時協執權,欲以邃為吏部尚書,邃深距之。尋而王敦討協,協黨與並及於難,唯邃以疏協獲免。敦表為廷尉,以疾不拜。遷太常,轉尚書。蘇峻作亂,邃與王導、荀崧並侍天子於石頭。峻平後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諡曰靖。子汪嗣。
荀輯繼嗣,官至衛尉。死後,謐號簡。兒子荀峻繼嗣。死後,謐號烈。沒有嫡子,讓弟弟的兒子苟識繼嗣。荀輯還有個兒子荀綽。

闓字道明,亦有名稱,京都為之語曰:“洛中英英荀道明。”大司馬、齊王冏辟為掾。冏敗,暴屍已三日,莫敢收葬。闓與冏故吏李述、嵇含等露板請葬,朝議聽之,論者稱焉。為太傅主簿、中書郎。與邃俱渡江,拜丞相軍諮祭酒。中興建,遷右軍將軍,轉少府。明帝嚐從容問王暠曰:“二荀兄弟孰賢?”暠答以闓才明過邃。帝以語庾亮,亮曰:“邃真粹之地,亦闓所不及。”由是議者莫能定其兄弟優劣。曆禦史中丞、侍中、尚書,封射陽公。太寧二年卒,追贈衛尉,諡曰定。子達嗣。
荀綽字彥舒,博學多才,撰《晉後書》十五篇,流傳於世。永嘉末年,任司空從事中郎,被石勒俘獲,任石勒的參軍。

組字大章。弱冠,太尉王衍見而稱之曰:“夷雅有才識。”初為司徒左西屬,補太子舍人。司徒王渾請為從事中郎,轉左長史,曆太子中庶子、滎陽太守。
籓蘑字大堅。元康年間,任黃門侍郎,接受詔書完成父親研究的鍾磬。因為跟從皇帝討伐齊王司馬岡的功勳,被封為西華縣公。逐漸升遷任尚書令。永嘉末年,轉任司空,還未上任而洛陽陷落,荀藩出逃投奔到密。王浚秉承旨意,尊奉荀藩為留台太尉。湣帝作了太子,委任荀藩監督遠近之官。建興元年死於開封,時年六十九歲,於是葬在去世的地方。謐號成,追贈太保。荀藩有兩個兒子:荀邃、荀闔。

趙王倫為相國,欲收大名,選海內德望之士,以江夏李重及組為左右長史,東平王堪沛國劉謨為左右司馬。倫篡,以組為侍中。及長沙王乂敗,惠帝遣組及散騎常侍閭丘衝詣成都王穎,慰勞其軍。帝西幸長安,以組為河南尹。遷尚書,轉衛尉,賜爵成陽縣男,加散騎常侍、中書監。轉司隸校尉,加特進、光祿大夫,常侍如故。於時天下已亂,組兄弟貴盛,懼不容於世,雖居大官,並諷議而已。
荀邃字道玄,懂音樂,善談論。二十歲左右被征召為趙王司馬倫相國掾,升任太子洗馬。長沙王司馬義任命他為參軍。司馬義失敗,成都王是皇太弟,精選幕僚,任命苟邃為中舍人。鄴城失守,跟隨荀藩在密。元帝召他為丞相從事中郎,因為路途艱險沒有去就職。湣帝隨即加封他為左將軍、陳留相。父親死後辭職,服喪完畢,繼承封爵。湣帝想娶荀邃的女兒,先征苟邃為散騎常侍。荀邃怕西都凶險,因而不接受任命,而東渡長江,元帝任命他為軍諮祭酒。太興初年,官拜侍中。荀邃與刁協是姻親,當時刁協掌握大權,想讓荀邃作吏部尚書,荀邃堅決拒絕。不久王墓討伐王坦,王協的同黨都遭了難,惟有苞邃因為疏遠刁協而獲免。王敦上表請封荀邃為廷尉,荀邃以有病為由不接受。升任太常,轉任尚書。曲墮作亂,苞邃輿王遵、苞盛一同在亙璽侍奉天子。蘇峻被平定後去世,贈金紫光祿大夫,謐號靖。兒子苟汪繼嗣。

永嘉末,複以組為侍中,領太子太保。未拜,會劉曜、王彌逼洛陽,組與籓俱出奔。懷帝蒙塵,司空王浚以組為司隸校尉。組與籓移檄天下,以琅邪王為盟主。
闓字道明,也有名望,京都稱頌他說:“盜中精英荀道明。”大司馬、變王司馬同征他為屬官。司馬同失敗,屍體暴露在外三天,沒人敢收葬。苟合與司馬岡過去的屬吏李述、嵇含等公開上疏請求下葬,朝廷議論依從了他們,評論此事的人稱讚他們。任太傅主簿、中書郎。與荀邃都渡過墾遼,官拜丞相軍諮祭酒。中興開始,升任右軍將軍,轉任少府。明帝曾不動聲色地問王廛說:“兩位董壓兄弟誰賢能?”莖廛以苞膶的才能聰明超過荀邃作了回答。皇帝把逭話對庾亮說,座亳說:“螢邃純真之處,也是苞周所比不上的。”因此議論的人沒人能確定兄弟二人的優劣。曆任禦史中丞、侍中、尚書,封爵為撾區公。友寧二年去世,追贈衛尉,謐號宣。兒子董達繼嗣。

湣帝稱皇太子,組即太子之舅,又領司隸校尉,行豫州刺史事,與籓並保滎陽之開封。建興初,詔籓行留台事。俄而籓薨,帝更以組為司空,領尚書左仆射,又兼司隸,複行留台事,州征郡守皆承製行焉。進封臨潁縣公,加太夫人、世子印綬。明年,進位太尉,領豫州牧、假節。
組字大章。二十歲左右,太尉王蠻見到他稱讚說:“文雅有才識。”起初任司徒左西屬,補任太子舍人。司徒工運請他任從事中郎,轉任左長史,曆任太子中庶子、滎陽太守。

元帝承製,以組都督司州諸軍,加散騎常侍,餘如故。頃之,又除尚書令,表讓不拜。及西都不守,組乃遣使移檄天下共勸進。帝欲以組為司徒,以問太常賀循。循曰:“組舊望清重,忠勤顯著,遷訓五品,實允眾望。”於是拜組為司徒。
趙王司馬倫作相國,想獲取好名聲,選擇國內有德行的人,讓江夏李重和荀組任左右長史,東平王堪、沛國劉謨任左右司馬。司馬倫篡位,讓荀組任侍中。長沙王司馬義失敗,惠帝派荀組及散騎常侍間丘衝到成都王司馬穎那裹,慰勞他的軍隊。皇帝西至長安,讓荀組任河南尹。升任尚書,轉任衛尉,賜成陽縣男的爵位,加散騎常侍、中書監。轉任司隸校尉,加特進、光祿大夫,常侍依舊。那時天下已亂,荀組兄弟顯貴興盛,害怕不容於時,所以雖居高官,僅勸諫議論而已。

組逼於石勒,不能自立。太興初,自許昌率其屬數百人渡江,給千兵百騎,組先所領仍皆統攝。頃之,詔組與太保、西陽王羕並錄尚書事,各加班劍六十人。永昌初,遷太尉,領太子太保。未拜,薨,年六十五。諡曰元。子奕嗣。
永嘉末年,又以組為侍中,兼太子太保。未就任,適逢劉曜、王彌進逼洛陽,組與籓都出奔。懷帝蒙難,司空王浚讓組作司隸校尉。組與籓遷移送檄文,以琅邪王為盟主。

奕字玄欣。少拜太子舍人、駙馬都尉,侍講東宮。出為鎮東參軍,行揚武將軍、新汲令。湣帝為皇太子,召為中舍人,尋拜散騎侍郎,皆不就。隨父渡江。元帝踐阼,拜中庶子,遷給事黃門郎。父憂去職,服闋,補散騎常侍、侍中。
湣帝稱皇太子時,荀組就是太子的舅舅,又兼任司隸校尉,行豫州刺史事,與荀藩一同保衛榮陽郡的開封。建興初年,詔任荀藩行留台事。不久荀藩死,皇帝又以荀組為司空,領尚書左仆射,又兼司隸,又行留台事,州郡的征伐守衛都由他根據旨意行事。進封為臨穎縣公,授太夫人、世子印綬。第二年,進位為太尉,兼豫州牧、假節。

時將繕宮城,尚書符下陳留王,使出城夫。奕駁曰:“昔虞賓在位,《書》稱其美;《詩》詠《有客》,載在《雅》《頌》。今陳留王位在三公之上,坐在太子右,故答表曰書,賜物曰與。此古今之所崇,體國之高義也。謂宜除夫役。”時尚書張闓、仆射孔愉難奕,以為:“昔宋不城周,《陽秋》所譏。特蠲非體,宜應減夫。”奕重駁,以為:“《陽秋》之末,文武之道將墜於地,新有子朝之亂,於時諸侯逋替,莫肯率職。宋之於周,實有列國之權。且同巳勤王而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晉書》

《晉書》列傳
列傳·第一章 列傳·第二章 列傳·第三章 列傳·第四章 列傳·第五章 列傳·第六章 列傳·第七章 列傳·第八章 列傳·第九章 列傳·第十章 列傳·第十一章 列傳·第十二章 列傳·第十三章 列傳·第十四章 列傳·第十五章 列傳·第十六章 列傳·第十七章 列傳·第十八章 列傳·第十九章 列傳·第二十章 列傳·第二十一章 列傳·第二十二章 列傳·第二十三章 列傳·第二十四章 列傳·第二十五章 列傳·第二十六章 列傳·第二十七章 列傳·第二十八章 列傳·第二十九章 列傳·第三十章 列傳·第三十一章 列傳·第三十二章 列傳·第三十三章 列傳·第三十四章 列傳·第三十五章 列傳·第三十六章 列傳·第三十七章 列傳·第三十八章 列傳·第三十九章 列傳·第四十章 列傳·第四十一章 列傳·第四十二章 列傳·第四十三章 列傳·第四十四章 列傳·第四十五章 列傳·第四十六章 列傳·第四十七章 列傳·第四十八章 列傳·第四十九章 列傳·第五十章 列傳·第五十一章 列傳·第五十二章 列傳·第五十三章 列傳·第五十四章 列傳·第五十五章 列傳·第五十六章 列傳·第五十七章 列傳·第五十八章 列傳·第五十九章 列傳·第六十章 列傳·第六十一章 列傳·第六十二章 列傳·第六十三章 列傳·第六十四章 列傳·第六十五章 列傳·第六十六章 列傳·第六十七章 列傳·第六十八章 列傳·第六十九章 列傳·第七十章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