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作者:房玄齡年代:唐朝1497   

《晉書》誌 誌·第六章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夫神道廣大,妙本於陰陽;形器精微,義先於律呂。聖人觀四時之變,刻玉紀其盈虛,察五行之聲,鑄金均其清濁,所以遂八風而宣九德,和大樂而成政道。然金質從革,侈弇無方;竹體圓虛,修短利製。是以神瞽作律,用寫鍾聲,乃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天之道也。又葉時日於晷度,效地氣於灰管,故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飛。灰飛律通,吹而命之,則天地之中聲也。故可以範圍百度,化成萬品,則《虞書》所謂“葉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者也。中聲節以成文,德音章而和備,則可以動天地,感鬼神,道性情,移風俗。葉言誌於詠歌,鑒盛衰於治亂,故君子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蓋由茲道。太史公律書雲:“王者製事立物,法度軌則,一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之本,其於兵械尤所重焉。故雲望敵知吉凶,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
《易》記載:“無形、抽象的東西稱之為道,具體、實在的東西稱之為器。”神秘的道無所不包,其神妙體現於陰陽;有形器物的精微,其根本體現在律呂。聖人觀察四季的變化,製成圭表記錄時令的遞衍;體察五行對應的樂音,鑄成鍾來區分它們的高低,這樣才能順乎音樂宣養九功之德的特性,使隆盛、嚴肅莊重的音樂能夠和諧地輔佐國政。然而銅的質地就像皮革,使鍾口的大小不好裁定;竹子外圓而中空,長短利於裁製。所以神瞽就用竹子作律來規範鍾的音高。於是先確定黃鍾、姑洗、夷則三律,然後再讓太蔟、蕤賓、無射三律平分如上三律,並插入其間,最後以大呂等其他六律插入上述六律之間,就形成了十二律,這是自然規律的體現。同時,還用晷影度調時令月,用律管葭灰候應地氣,所以陰陽調和則晷影準確,地氣應於律管就會飛灰。律管能飛灰應驗,吹其所發之聲,則是天地間的中和之聲。它才可以規範各種度量標準,運用於各種物品的度量,造就是《虞書》所說“使四時之氣、日、月長短齊一,使律度量衡齊一”的道理。中和之聲有法度可以充分體現美與善,有德性的音樂既盛大又和諧,它們可以感動天、地、鬼、神,可以導養情性,移風易俗。葉是說將誌向的表達寄托於詠唱,將世事盛衰的鑒別寄托於國事的治理,所以君子能夠審聽聲音去選擇樂音,審聽樂音能夠把握音樂,審聽音樂能夠考察政事,大概都出於這個道理。太史公《律書》稱:“王在製定事物的標準法則時,一律遵循六律。以六律為萬事的根本,特別體現在戰事上更為重要。所以說察看敵情能預測吉凶,聽吹律聲可以占驗勝負,這是曆代帝王不變的法則。”

及秦氏滅學,其道浸微。漢室初興,丞相張蒼首言律,未能審備。孝武帝創置協律之官,司馬遷言律呂相生之次詳矣。及王莽際,考論音律,劉歆條奏,大率有五:一曰備數,一、十、百、千、萬也;二曰和聲,宮、商、角、徵、羽也;三曰審度,分、寸、尺、丈、引也;四曰嘉量,龠、合、升、鬥、斛也;五曰權衡,銖、兩、斤、鈞、石也。班固因而誌之。蔡邕又記建武已後言律呂者,至司馬紹統采而續之。漢末天下大亂,樂工散亡,器法堙滅,魏武始獲杜夔,使定樂器聲調。夔依當時尺度,權備典章。及武帝受命,遵而不革。至泰始十年,光祿大夫荀勖奏造新度,更鑄律呂。元康中,勖子籓嗣其事,未及成功,屬永嘉之亂,中朝典章,鹹沒於石勒。及元帝南遷,皇度草昧,禮容樂器,掃地皆盡,雖稍加采掇,而多所淪胥,終於恭、安,竟不能備。今考古律相生之次,及魏武已後言音律度量者,以聲明於篇雲。
到秦始皇焚書以後,這些法則漸漸衰微了。漢朝剛剛興起,丞相張蒼便開始考察音律,但未能審定完備。孝武帝時開始設置調協音律的官職,司馬遷則更為詳實地考察了律呂相生的順序。王莽執政以來,又考察研討音律,由劉歆逐條上奏,大體有五條:一講數理完備,包括一、十、百、千、萬;二講調和聲調,即宮、商、角、征、羽;三講審定長度標準,即分、寸、尺、丈、引;四講嘉量,即籥、合、升、鬥、斛;五講權衡,即穌、兩、斤、鉤、石。班固將這些內容編入《漠書。律曆誌》。蔡邕則記錄了以後研討律呂的學者,到司馬紹統時又將這些內容編入《續漢書》。漠末天下大亂,樂工亡命奔散,律呂法度都毀散殆盡。魏武帝時得到了樂人杜夔,命他考定樂器音律。杜夔依照當時的尺度,權衡完備了法令製度。後晉武帝開國,遵依此製沒有改變。到晉泰始十年,光祿大夫荀勘上奏重造新尺度,重鑄新律管。元康年間,荀勳之子螢蓬接續了這一工作,尚未完成,便值永台之亂,中原禮樂和製度規範都陷落於石勒之手。到晉元帝遷都建康,皇帝的品德和器量剛剛樹立,禮儀器物及樂器幾近於無,雖然經過一些搜集,但多已淪喪,甚至在安帝、恭帝時已不能備舉。如今考證古律相生的順序,並將魏武帝以後討論律度量的學者一並著綠於後。

《傳》雲:“十二律,黃帝之所作也。使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侖之陰,取竹之嶰穀生,其竅厚均者,斷雨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曰含少。次製十二竹筒,寫鳳之鳴,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鍾之宮,皆可以生之以定律呂。則律之始造,以竹為管,取其自然圓虛也。”又雲“黃帝作律,以玉為管,長尺,六孔,這二十月音。至舜時,西王母獻昭華之琯,以玉為之。”及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泠道舜祠下得白玉琯。又武帝太康元年,汲郡盜發六國時魏襄王塚,亦得玉律。則古者又以玉為管矣。以玉者,取其體含廉潤也。而漢平帝時,王莽又以銅為之。銅者,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為物至精,不為燥濕寒暑改節,介然有常,似士君子之行,故用焉。
記載稱“十二律,是黃帝時代產生的。黃帝命令樂官伶倫從大夏西麵,昆侖山北麵的穀砍竹子,選擇管壁薄厚均勻的竹管,截取兩節中間長三寸九分的一截兒,將其所發之音定為黃鍾之宮,稱作含少。以後又製成十二支竹筒,模仿鳳凰的嗚叫聲。其間鳳嗚六聲,凰嗚六聲,它們都以黃鍾之宮的律管開始產生,構成了十二律。可見開始造律采用竹管,因為它的腔體大小是自然形成的”。還有記載說“黃帝用玉做律管,長一尺,六孔,十二月每月各用一管。舜的時候,西王旦獻納昭華律管就是玉質的”。漠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在泠道舜祠地下掘得白玉律管。武童主塵元年,盜掘主周時魏襄王的陵寢,也得到了玉律。可見古代又有以玉做律管的例子。用玉做律管的優點是管體清亮潤澤。漠平帝時,王菱又用銅做律管。銅,寓義天下大同,風俗一致。銅的質地精良,不因幹燥、潮濕、寒冷、酷熱而變形,其性能長期穩定,就像士君子的品行,所以才采用它。

《周禮》太師掌六律、六呂,以合陰陽之聲。六律陽聲,黃鍾、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也;六呂陰聲,大呂、應鍾、南呂、林鍾、仲呂、夾鍾也。又有太師則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以吉凶。其典同掌六律之和,以辯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皆以十有二律而為之數度,以十有二聲而為之齊量焉。
《周禮》記載,太師掌管六律、六呂,用來配合陰陽之聲。六律為陽聲,指的是黃鍾、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呂是陰聲,指的是大呂、應鍾、南呂、林鍾、仲呂、夾鍾。《周禮》還載有太師用十二律呂來占驗軍事,以告吉凶的說法。同時,典同執掌著六律、六呂之和,用來辨析天地四方的陰陽之聲,製成樂器,它們都以十二律作為長短的規範,以十二聲作為檢驗的標準。

及周景王將鑄無射,問律於泠州鳩,對曰:“夫六,中之色,故名之曰黃鍾,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讚陽出滯也。三曰姑洗,所以羞潔百物,考神納賓也。四曰蕤賓,所以安靜神人,獻酬交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德,平人無貳也。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人軌儀也。為之六間,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元間大呂,助宣物也,二間夾鍾,出四隙之細也。三間中呂,宣中氣也。四間林鍾,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五間南呂,讚陽秀也。六間應鍾,均利器用,俾應複也。”此皆所以律述時氣效節物也。
周景王要鑄無射鍾,向撿;齧詢問有關音律的問題,史噓答道:“六為天地之中,其色對應五行為土,色黃,所以稱之為黃鍾,寓義宣養好、惡、喜、怒、哀、樂之情和以六府三事構成的九功之德。從黃鍾向下,則有第二律太蔟,寓義施用金奏,輔助陽氣生發,走出滯伏的時節。第三律稱姑洗,寓義能夠進用潔淨的物品祭拜神祇、招待賓客。第四律稱蕤賓,寓義能夠用於宗廟,使神人靜好、安享,像賓主一樣互相敬酒。第五律稱夷則,寓義能夠詠唱九功之德。成百姓之誌,使人們沒有疑惑。第六律稱無射,寓義能夠宣布哲人的美德,昭示作人的規範。又有六間,用來發揚滯伏之氣,丟棄激揚之情。第一間稱大呂,寓義可輔助陽律黃鍾規範百物。第二間稱夾鍾,寓義使四時之微氣協調而發。第三間稱仲呂,寓義宣養中和之氣。第四間稱林鍾,寓義當世大事和順,百事無偽,人們應當各任其事,速獲成功,敬重其職。第五間稱南呂,寓義輔佐萬物的形成。第六間稱應鍾,寓義百器皆備,有利於當世大事,百官器用皆能恢複對應其禮的常態。”這些都是以律來驗正四時之氣,並與人間事物相對應的說法。

及秦始皇焚書蕩覆,典策缺亡,諸子瑣言時有遺記。呂不韋《春秋》言:黃鍾之宮,律之本也,下生林鍾,林鍾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呂,南呂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鍾,應鍾上生蕤賓,蕤賓下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鍾,夾鍾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中呂。三分所生,益其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後代之言音律者多宗此說。
秦始皇焚書毀壞了文化,典籍散佚殆盡,諸子記述瑣聞佚事的文章偶或流傳下來。呂不韋《春秋》稱:黃鍾之宮是律的根本。黃鍾下生林鍾,林鍾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呂,南呂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鍾,應鍾上生蕤賓,蕤賓下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鍾,夾鍾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仲呂。三分所生之律長,增加一分,產生上生的律;減少一分,產生下生的律。後代研討音律一般遵從這一法則。

及漢興,承秦之弊,張蒼首治律曆,頗未能詳。故孝武帝正樂,乃置協律之官,雖律呂清濁之體粗正,金石高下之音有準,然徒捃采遺存,以成一時之製,而數猶用五。
漢朝興盛之後,製止了秦朝焚書之弊,張蒼開始研討律曆,但尚未完備。所以孝武帝考校樂事,設置協律官職,使得律呂的音準高低有了初步規範,樂器的音高音低也有了準確的把握,然而這也不過是采集以往的成果,作為暫時的製度,其音數還是用五。

時淮南王安延致儒博,亦為律呂。雲黃鍾之律九寸而宮音調,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黃鍾之數立焉,位在子。林鍾位在未,其數五十四。太蔟其數七十二,南呂之數四十八,姑洗之數六十四,應鍾之數四十二,蕤賓之數五十七,大呂之數七十六,夷則之數五十一,夾鍾之數六十八,無射之數四十五,中呂之數六十,極不生。以黃鍾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徽,南呂為羽。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應鍾,不比正音,故為和;應鍾生蕤賓,不比正音,故為繆。日冬至,音比林鍾浸以濁。日夏至,音比黃鍾浸以清。十二律應二十四時之變。甲子,中呂之徵也。丙子,夾鍾之羽也。戊子,黃鍾之宮也。庚子,無射之商也。壬子,夷則之角也。其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故律曆之數,天地之道也。
當時淮南王劉安邀請諸位學者研討律呂。說黃鍾律九寸則宮音有定,因而以九相乘,九九八十一,黃鍾的律數就確定了,其位在子。林鍾之位在未,律數五十四。太蔟律數七十二,南呂律數四十八,姑洗律數六十四,應鍾律數四十二,蕤賓律數五十七,大呂律數七十六,夷則律數五十一,夾鍾律數六十八,無射律數四十五,仲呂律數六十,仲呂為十二律相生之末,不再上生、下生。其間以黃鍾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征,南呂為羽。它們是由宮音產生征音,征音產生商音,商音產生羽音,羽音產生角音,角音產生應鍾,不能與宮、商、角、征、羽五正聲相提並論,所以稱作和;應鍾產生蕤賓,也不能與正聲相提並論,所以稱作繆。節令在冬至時,音律對應於林鍾,音調逐漸顯得低沉。節令在夏至時,音律對應於黃鍾,音調逐漸顯得高昂。可見十二律是與二十四個節令變化相對應的。甲子曰對應仲呂之征。丙子曰對應夾鍾之羽。戊子日對應黃鍾之宮。庚子日對應無射之商。壬子日對應夷則之角。作為五聲之音,它們都是一律所生,因此十二律可以產生六十音。再以六相乘,六六三十六,所以三百六十音可以對應一年的日數。因此說律曆之數,體現著天地之理。

司馬遷八書言律呂,粗舉大經,著於前史。則以太極元氣函三為一,而始動於子,十二律之生,必所起焉。於是參一於醜得三,因而九三之,舉本位合十辰,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謂之成數,以為黃鍾之法。又參之律於十二辰,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謂之該數,以為黃鍾之實。實如法而一,得黃鍾之律長九寸,十一月冬至之氣應焉。蓋陰陽合德,氣鍾於子,而化生萬物,則物之生莫不函三。故十二律空徑三分,而上下相生,皆損益以三。其術則因黃鍾之長九寸,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實,三其法。所以明陽下生陰,陰上生陽。
司馬遷《八書》說到律呂,以常規粗略地探討,並著錄於前代史籍。它主要說最原始的混沌之氣含天、地、人三氣為一體,發動於子,十二律的相生,必定起之於此。於是以三、一相乘在醜得三,因而再以九個三相乘,連同本位共十辰,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稱為比率之數,用作計算黃鍾律長的除數。再以三相乘曆十二辰,得十七萬七幹一百四十七,稱之為包容之數,用作黃鍾律長計算的被除數。以被除數輿除數相約,得黃鍾律長九寸,候氣則有十一月冬至氣應驗。這就是陰氣、陽氣一致了,都聚集於子,才能使萬物孕化產生,而萬物的產生都包含著三這個數。所以十二律管徑為三分,而它們的上生、下生都以三為增損的比率。其計算方法是以黃鍾律長九寸為準,下生的律用二乘以九,以三相除;上生的律,用四乘以下生所得,再以三相除。所謂陽律下生陰律,陰律上生陽律就是這樣計算的。

起子,為黃鍾九寸,一。
起始於子,為黃鍾九寸,一。

醜,三分之二。
醜,三分之二。

寅,九分之八。
寅,九分之八。

卯,二十七分之十六。
卯,二十七分之十六。

辰,八十一分之六十四。
辰,八十一分之六十四。

巳,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二十八。
巳,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二十八。

午,七百二十九分之五百一十二。
午,七百二十九分之五百一十二。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二十四。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零二十四。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之四千九十六。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之四千零九十六。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二分之八千一百九十二。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二分之八千一百九十二。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之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戌,五萬九千零四十九分之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之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之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如是周十二辰,在六律為陽,則當位自得而下生陰,在六呂為陰,則得其所衡而上生於陽,推算之術無重上生之法也。所謂律取妻,呂生子,陰陽升降,律呂之大經也。而遷又言十二律之長,今依淮南九九之數,則蕤賓為重上。又言五音相生,而以宮生角,角生商,商生徵,徵生羽,羽生宮。求其理用,罔見通途。
這樣,律對應十二辰,其間六律為陽律,以第一律自得之數下生,產生陰律,而六呂為陰律,以生得陰律之數上生,產生陽律,推算過程中沒有連續上生的法則。造就是所謂律娶妻,呂生子,形成的陰陽升降,也是律呂運作的常規。但司馬遷又說十二律的長度,如果依照《淮南子》的律數計算,則蕤賓為重複上生。還說五音相生是用宮生角,角生商,商生征,征生羽,羽生宮。探求其相生道理,則根本不通。

及元始中,王莽輔政,博征通知鍾律者,考其音義,使羲和劉歆典領調奏。班固《漢書》采而誌之,其序論雖博,而言十二律損益次第,自黃鍾長九寸,三分損一,下生林鍾,長六寸。三分益一,上生太蔟而左旋,八八為位。一上一下,終於無射,下生中呂。校其相生所得,與司馬遷正同。班固采以為誌。
到元始年間,王莽輔佐國政,廣泛征召通曉鍾律的學者,考校音律問題,讓羲和劉歆逐條整理上奏。班固的《漢書》采編入誌,其間依次論列的內容雖然廣博,但談到十二律損益相生的順序,則是以九寸長的黃鍾三分損一,下生林鍾,長六寸。又以林鍾長三分益一,左旋上生太蔟,這樣每隔八律產生一律,上生下生往複,結束於無射,下生仲呂。考校其相生的結果,與司馬遷相同,所以班固才采編入誌。

元帝時,郎中京房知五音六十律之數,上使太子傅玄成、諫議大夫章雜試問房於樂府,房對:“受學於故小黃令焦延壽。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於中呂,而十二律畢矣。中呂上生執始,執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於南事,而六十律畢矣。夫十二律之變至於六十,猶八卦之變至於六十四也。宓犧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建日冬至之聲,以黃鍾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徽,南呂為羽,應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徵,此聲氣之元,五音之正也。故各統一日,其餘以次運行,當日者各自為宮,而商角徽羽以類從焉。《禮運》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此之謂也。以六十律分期之日,黃鍾自冬至始,及冬至而複,陰陽、寒燠、風雨之占生焉。於以檢攝群音,考其高下,苟非革木之聲,則無不有所合。《虞書》曰“律和聲,此之謂也。”
元帝時,郎中京房通曉五音六十律的數理,皇上命太子太傅玄成、諫議大夫章在樂府測問京房,京房答道:“得學問於已故的小黃令焦延壽。六十律相生的方法是:用上方律產生下方律,都以三分之二為比率;用下方律產生上方律,都以三分之四為比率。陽律下生陰律,陰律上生陽律,到仲呂為止,十二律相生完畢。仲呂上生執始律,執始下生去減律。上下相生,到南事律為止,六十律就相生完畢了。十二律變化相生到六十律,就像八卦變為六十四卦一樣。宓犧作《易》,綜理陽氣萌動的情狀作為律高的規範。建立冬至那一天所用的音階,即以黃鍾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征,南呂為羽,應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征,這是聲氣的根本,五音的正位。所以它們可以各自統領,其餘數可依順序排列,統領該曰的律各自為宮音,商角征羽各依其宮順次排列。《禮運》記載‘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宮,的道理就在於此。以六十律對應期,黃鍾從冬至這天開始應驗使用,到下一個冬至日複還,其間陰陽、冷熱、風雨的占驗就產生了。是以規範各種音樂,考校它們的高低,如果不是皮革或木質樂器的演奏,則沒有不相合的。《虞書》所說‘律和聲’,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京房又曰:“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準之狀如瑟,而長丈,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黃鍾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房言律詳於歆所奏,其術施行於史官,候部用之,文多不悉載。截管為律,吹以考聲,列以效氣,道之本也。術家以其聲微而體難知,其分數不明,故作準以代之。準之聲明暢易達,分寸又粗,然弦以緩急清濁,非管無以正也。均其中弦,令與黃鍾相得,案畫以求諸律,則無不如數而應者矣。《續漢誌》具載其六十律準度數,其相生之次與《呂覽》、《淮南》同。
京房又說:“竹管的音高不好調得準確,所以作準器來確定音律的數據。準的形狀像瑟,長一丈,張十三弦,有效弦長九尺,與黃鍾律九寸對應。中央的一根弦下麵,刻畫有分寸記號,那是六十律高低音的標識。”京房對律的討論比劉歆的奏文詳備,其相生方法由職掌天時星曆的官員實施,負責占卜吉凶的部門使用,其內容太多不全部記載。截竹管定律,吹律管考校樂音,將律管排列起來候氣,這是道的根本。古代掌管律曆的人知道律管的微小音高變化,其長度難以確知,尺寸不明確,所以作了準器來代替它們。準器的音高明確順暢易於通曉,其分寸刻畫明顯,但由於弦的張力鬆緊而造成音的高低偏差,沒有律管來校定又難以標準。調定它的中央一弦,使其與黃鍾律管音高相同,然後按刻畫求得各律弦長,其音高則都能夠如數而應。《續漢誌》全部記載了六十律在準器上的度數,它們相生的順序與《呂覽》、《淮南》一樣。

漢章帝元和元年,待詔候鍾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音者。故待詔嚴崇具以準法教子男宣,原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詔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者,審試。不得依托父學,以聾為聰。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以律錯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乃為能傳崇學耳。”試宣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遂罷。自此律家莫能為準。
漢章帝元和元年,待詔官候鍾律的殷肜上奏說:“朝中已沒有人能懂得用準器來調定六十律的方法。而待韶嚴崇將用準器調律的方法教給了他的兒子嚴宣,希望征召嚴宣補為學官,負責調校樂器。”皇帝的詔書說:“嚴崇的兒子如確實知曉音律,分辨它們的類別,調協它們的音高,應予測試。不能依托父親的學問,以不辨音高為聰敏。音律微妙,但難道就再沒有了解它的人,掌握它的人了嗎。將十二律序列錯開吹奏,凡能將各律準確判斷,不錯一律的人,才可以接傳嚴崇的學位。”測試嚴宣十二律,其中二律辨別準確,四律不精,有六律竟不能判別為什麼律,嚴宣於是不能補為學官。從此以後律學家都不能調理準器了。

靈帝熹平六年,東觀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張光等問準意,光等不知,歸閱舊藏,乃得其器。形製如房書,猶不能定其弦緩急。音,不可書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其可以相傳者,唯候氣而已。
熹平六年,靈帝在東觀召見主管音律的太子舍人張光等人,詢問準器的道理,張光等人均不知其意,回去查看所藏,才找到了它。其形製就像京房所說的那樣,但仍不能確定弦音的高低。於是,音律問題不能夠總結出來讓人了解,懂一些音律道理的人想著教授沒有根據,心裹明白的人能夠體察它卻沒有表達的器物,史宮中能夠辨別音律高低的人已經沒有了。而可以相傳的內容,衹剩下候氣了。

漢末紛亂,亡失雅樂。魏武時,河南杜夔精識音韻,為雅樂郎中,令鑄銅工柴玉鑄鍾,其聲均清濁多不如法,數毀改作,玉甚厭之,謂夔清濁任意,更相訴白於魏武王。魏武王取玉所鑄鍾雜錯更試,然後知夔為精,於是罪玉。
漢末戰亂紛紛,雅樂散失亡佚。魏武帝時,河南杜夔精通音律,官拜雅樂郎中,命令鑄銅工柴玉鑄鍾,鍾的音律高低經常不合規範,數次毀掉重鑄,柴玉十分厭煩,就說杜夔任意決斷音的高低,並連續向魏武王訴說。魏武王將柴玉所鑄的鍾拿來交錯校驗,方知杜夔的見解是精確的,於是降罪於柴玉。

泰始十年,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張華出禦府銅竹律二十五具,部太樂郎劉秀等校試,其三具與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視其銘題尺寸,是笛律也。問協律中郎將列和,辭:“昔魏明帝時,令和承受笛聲以作此律,欲使學者別居一坊,歌詠講習,依此律調。至於都合樂時,但識其尺寸之名,則絲竹歌詠,皆得均合。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調張清濁之製,不依笛尺寸名之,則不可知也。”
泰始十年,中書監苟勖、中書令張華出示宮廷所藏銅、竹律管二十五支,令太樂郎劉秀等校驗,其中三支輿杜夔及左延年的律法相符,另外二十二支,根據銘題尺寸判斷,是笛律。問協律中郎將列和,他告知:“從前魏明帝時,讓和繼承了笛的音高,做成這套律管,以使學樂的人另居一處時,歌唱練習,依此律規範音調。至於全體合樂時,祇要識得律名尺寸,則器樂歌唱,都能合調。歌聲低沉時用長笛長律,歌聲高昂時用短笛短律。大凡弦歌調弦的高低規範,不依照笛律尺寸,則不知如何調準。”

勖等奏:“昔先王之作樂也,以振風蕩俗,饗神祐賢,必協律呂之和,以節八音之中。是故郊祀朝宴,用之有製,歌奏分獻,清濁有宜。故曰“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此經傳記籍可得知者也。如和對辭,笛之長短無所象則,率意而作,不由曲度。考以正律,皆不相應;吹其聲均,多不諧合。又辭‘先師傳笛,別其清濁,直以長短。工人裁製,舊不依律。’是為作笛無法。而和寫笛造律,又令琴瑟歌詠,從之為正,非所以稽古先哲,垂憲於後者也。謹條牒諸律,問和意狀如左。及依典製,用十二律造笛象十二枚,聲均調和,器用便利。講肄彈擊,必合律呂,況乎宴饗萬國,奏之廟堂者哉?雖伶夔曠遠,至音難精,猶宜儀形古昔,以求厥衷,合乎經禮,於製為詳。若可施用,請更部笛工選竹造作,下太樂樂府施行。平議諸杜夔、左延年律可皆留,其禦府笛正聲、下徽各一具,皆銘題作者姓名,其餘無所施用,還付禦府毀。”奏可。
荀勖等奏言:“從前先王作樂,為了移易風俗,祭獻神靈,保佑賢明,一定要使律呂諧和,用其規範各種樂器。所以郊祀朝宴的用樂,都有一定的樂製,歌唱和奏樂各有次序,音律的高低也都相適宜。經傳記載所謂‘五聲、十二律旋相為宮’,於此可以得到了解。像列和所告知的那樣,笛的長短沒有法度規範,不根據曲調的要求,隨意而作,用標準的律管校驗,都不能相應和;吹出的樂調,也多不諧合。還說‘從前老師傳下來的笛子,徑直以長短分別音階高低,工人製作時,原不依照律管,。可見其作笛並不規範。而列和模仿笛音造律,又讓演奏樂器和歌唱的人當作正律遵從,這並不是考察古代先哲的學問,並給後人垂示法則的作法。謹將諸律條例,及詢問列和的內容記錄如下。依照典章製度。用十二律造合乎律法的十二笛,聲均調和,使用便利,講論練習、彈奏表演,都能合於律呂,更何況用於宴饗萬國和祭祀於廟堂的音樂呢?雖說伶倫拄夔離我們久遠了,最美妙的音樂難於精通了,但還是應當效法古製,以求其中正,並合乎經籍禮製,所以笛製理論頗詳。如果可以施用,請再讓笛工選竹製作,令太樂樂府施行。評議過的杜夔、左亙蝗律都可留下,帝王府庫中留正聲笛、下征笛各一支,都銘刻作者姓名,其餘不用的,交還帝王府庫銷毀。”皇帝準奏。

勖又問和:“作笛為可依十二律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後乃以為樂不?”和辭:“太樂東廂長笛正聲已長四尺二寸,今當複取其下徵之聲。於法,聲濁者笛當長,計其尺寸乃五尺有餘,和昔日作之,不可吹也。又,笛諸孔雖不校試,意謂不能得一孔輒應一律也。”案太樂四尺二寸笛正聲均應蕤賓,以十二律還相為宮,推法下徵之孔當應律大呂。大呂笛長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長五尺餘。輒令太樂郎劉秀、鄧昊等依律作大呂笛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聲皆相應。然後令郝生鼓箏,宋同吹笛,以為雜引、《相和》諸曲。和乃辭曰:“自和父祖漢世以來,笛家相傳,不知此法,而令調均與律相應,實非所及也。”郝生、魯基、種整、硃夏皆與和同。
苟勖又問列和:“作笛的方法可依十二律作十二支笛,讓笛子的每一孔依照一律定音,然後用於演奏,可否?”列和答道:“太樂束廂的長笛正聲已有四尺二寸長,如今再取其下征調,按照規律,聲低的笛應當長,計算其尺寸能有五尺多長,翅從前作過,已不能吹奏。此外,笛的各孔因為沒有校試,我認為不能夠作到每一孔對應一律。”太樂四尺二寸的正聲笛對應蕤賓律,依照十二管旋相為宮的推法,其下征之孔當對應大呂一律。大呂笛長二尺六寸掛零,不得用五尺多長。於是讓太樂郎劉秀、鄧昊等依律作大呂笛給乏迪看,又吹七律,以笛每一孔對應一律校驗,聲音都能應合。然後讓郝生鼓箏,宋同吹笛,演奏雜引、《相和》等樂曲。列和答道:“和的祖上從謹世以來,家傳作笛,不知這種方法,特別是讓笛孔發音與律相對應,實在是我所不能的。”超生、壘莖、壁整、塞夏都與型塑有同感。

又問和:“笛有六孔,及其體中之空為七,和為能盡名其宮商角徵不?孔調與不調,以何檢知?”和辭:“先師相傳,吹笛但以作曲,相語為某曲當舉某指,初不知七孔盡應何聲也。若當作笛,其仰尚方笛工依案舊像訖,但吹取鳴者,初不複校其諸孔調與不調也。”案《周禮》調樂金石,有一定之聲,是故造鍾磬者先依律調之,然後施於廂懸。作樂之時,諸音皆受鍾磬之均,即為悉應律也。至於饗宴殿堂之上,無廂懸鍾磬,以笛有一定調,故諸弦歌皆從笛為正,是為笛猶鍾磬,宜必合於律呂。如和所對,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聲均,不知其皆應何律,調與不調,無以檢正,唯取竹之鳴者,為無法製。輒部郎劉秀、鄧昊、王豔、魏邵等與笛工參共作笛,工人造其形,律者定其聲,然後器象有製,音均和協。
又問乏迪:“笛有六孔,加上筒音為七聲,乏回你能說出它們所發的宮、商、角、征等音名嗎?孔音是否調校準確,怎樣檢驗呢?”列和答言:“先師所傳,吹笛衹是用來演奏曲調,如告訴你某曲調某音應抬起某個手指,最初並不知七孔分別對應於何律。說到作笛,那是仰仗官署中的笛工按照舊圖製作完畢,拿來演奏的人不必重新校正各孔音高是否準確。”《周禮》記述鍾磬樂隊,都需符合一定的音律規範,所以造鍾磬的人先依律調協,然後才能在四廂樂懸中使用。演奏過程中,其他樂器都能輿鍾磬的音高相協,那就都算應律了。至於說在殿堂上的饗宴,沒有四廂的鍾磬樂懸,由於笛有固定的音高,所以弦歌等皆以笛音為音高準則,因此說笛就像鍾磬,當然必定與律呂相合。像列和所說徑直以想象去製作,每孔位置遞減一寸,七孔中相鄰兩孔問的音程距離均等,則不知它們對應於哪一律,音高準確與否也無從檢驗,僅從笛子發出的音來說,它們是不規範的。讓太樂郎劉秀、鄧昊、王豔、魏邵等與笛工一道研究製作,工人負責笛的形製,律家調定它們的音律,於是樂器形製有了規範,音均和諧了。

又問和:“若不知律呂之義作樂,音均高下清濁之調,當以何名之?”和辭:“每合樂時,隨歌者聲之清濁,用笛有長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調也;聲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調也。漢魏相傳,施行皆然。”案《周禮》奏六樂,乃奏黃鍾,歌大呂;乃奏太蔟,歌應鍾,皆以律呂之義,紀歌奏清濁。而和所稱以二尺,三尺為名,雖漢魏用之,俗而不典。部郎劉秀、鄧昊等以律作笛,三尺二寸者應無射之律,若宜用長笛,執樂者曰請奏無射;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應黃鍾之律,若宜用短笛,執樂者曰請奏黃鍾。則歌奏之義,若合經禮,考之古典,於製為雅。
又問列和:“如果不知律呂的道理而表演音樂,那麼音律的高低,曲調的起伏,應當以什麼來稱呼?”列和答道:“每當合奏之時,隨著歌唱者聲調的高低,選擇長短不同的笛子。假使聲調低的人用三尺二的笛,則稱之為三尺二調;聲調高的人用二尺九的笛,則稱之為二尺九調。漠魏以來代為相傳,都是這樣做的。”而《周禮》所記奏六樂,則是奏黃鍾,歌大呂;奏太蔟,歌應鍾,都是以律呂名稱來表示歌唱和演奏的高低。列和所稱用二尺、三尺為名,雖是漢魏以來沿用,但庸俗而不典雅。令太樂郎劉秀、鄧昊等按律作笛,三尺二寸的笛對應無射律,如果適宜用長笛表演,主持奏樂的人就說請奏無射;二尺八寸四分四厘的笛對應黃鍾律,如果適宜用短笛表演,主持奏樂的人就說請奏黃鍾。這樣,歌唱與演奏就都合乎經籍禮製的要求,考校古代典章,樂製也更為典雅。

《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周禮》、《國語》載六律六同,《禮記》又曰“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劉歆、班固撰《律曆誌》亦紀十二律,惟京房始創六十律。至章帝時,其法己絕,蔡邕追紀其言,亦曰今無能為者。依案古典及今音家所用,六十律者無施於樂。謹依典記,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法,製十二笛象,記注圖側,如別,省圖,不如視笛之孔,故複重作蕤賓伏孔笛。其製雲:
《尚書》記載:“我希望聽到以六律協和五聲,播之於八音樂器的音樂來考察治亂。”《周榔、《國語》記載了六律六同,《禮記》又說:“五聲、十二律旋相為宮。”劉歆、班固撰寫的《律曆誌》也記載了十二律,衹有京房開創了六十律。到章帝時,其生律法已絕傳,蔡邕雖然追記了一些內容,但也認為當今已無人能掌握它。考察古代及當今音樂家的實踐,六十律沒有被音樂表演所用。現依照典籍所記,用五聲、十二律旋相為宮的方法,製成十二笛圖像,並在圖側加注,此外,察看圖像不如考察笛的音孔,所以又重作蕤賓伏孔笛。其形製為:

黃鍾之笛,正聲應黃鍾,下徵應林鍾,長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有奇。正聲調法,以黃鍾為宮,則姑洗為角,翕笛之聲應姑洗,故以四角之長為黃鍾之笛也。其宮聲正而不倍,故曰正聲。
黃鍾之笛,正聲對應黃鍾律,下征對應林鍾律,長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掛零。正聲調指法,以黃鍾為宮,姑洗為角,笛的全閉音孑發音為姑洗,所以以角音長度的四倍為黃鍾笛的長度。它發的宮聲居中音區為正,不屬於低音區的倍聲,因而稱作正聲。

正聲調法:黃鍾為宮,第一孔也。應鍾為變宮,第二孔也。南呂為羽,第三孔也。林鍾為徵,第四孔也。蕤賓為變徵,第五附孔也。姑洗為角,笛體中聲。太蔟為商。笛後出孔也。商聲濁於角,當在角下,而角聲以在體中,故上其商孔,令在宮上,清於宮也。然則宮商正也,餘聲皆倍也;是故從宮以下,孔轉下轉濁也。此章記笛孔上下次第之名也。下章說律呂相生,笛之製也。正聲調法,黃鍾為宮。作黃鍾之笛,將求宮孔,以始洗及黃鍾律,從笛首下度之,盡二律之長而為孔,則得宮聲也。宮生徵,黃鍾生林鍾也。以林鍾之律從宮孔下度之。盡律作孔,則得徵聲也。徵生商,林鍾生太蔟也。以太蔟律從徵孔上度之,盡律以為孔,則得商聲也。商生羽,太蔟生南呂也。以南呂律從商孔下度之,盡律為孔,則得羽聲也。羽生角,南呂生姑洗也。以姑洗律從羽孔上行度之,盡律而為孔,則得角聲也。然則出於商孔之上,吹笛者左手所不及也。從羽孔下行度之,盡律而為孔,亦得角聲,出於商附孔之下,則吹者右手所不逮也,故不作角孔。推而下之,複倍其均,是以角聲在笛體中,古之製也。音家舊法,雖一倍再倍,但令均同,適足為唱和之聲,無害於曲均故也。《國語》曰,匏竹利製,議宜,謂便於事用從宜者也。角生變宮,姑洗生應鍾也。上句所謂當為角孔而出於商上者,墨點識之,以應鍾律。從此點下行度之,盡律為孔,則得變宮之聲也。變宮生變徵,應鍾生蕤賓也。以蕤賓律從變宮下度之,盡律為孔,則得變徵之聲。十二笛之製,各以其宮為主,相生之法,或倍或半,其便事用,例皆一也。
正聲調的指法:黃鍾為宮。應鍾為變宮,第二孔。南呂為羽,第三孔。林鍾為征,第四孔。蕤賓為變征,第五附孔。姑洗為角,閉合笛上所有按音孔所發之音。太蔟為商。笛後所開孔。商聲低於角聲,當在角音的下方,而角聲已在音孔全閉的筒音中,所以祇能在上端確定商孔,讓它比宮音高。然而宮商都是中音區的正聲,其餘各聲為低音區的倍聲;所以從宮孔以下孑位越來越向笛體下方,音也轉入低音區。這一段記述笛子上下的順序名稱。下一段說律呂相生,笛的律製。正聲調律法,黃鍾為宮。作黃鍾笛,要求宮聲音孔,用姑洗律和黃鍾律的長度,從笛首吹孔處往下度量,在黃鍾律與姑洗律長度之和處開孔,則為宮孔。宮生征,黃鍾生林鍾。用林鍾律之長從宮孔往下度量,滿林鍾律長處開孑,則為征孔。征生商,林鍾生太蔟。用人蔟律長從征孔往上方度量,滿太蔟律長處開孔,則是商孔。商生羽,太蔟生南呂。用南呂律長從商孔向下方度量,滿南呂律長處開孔,則是羽孔。羽生角,南呂生姑洗。用姑洗律長從羽孔向上度量,滿姑洗律長處開孔,則是角孑。然而它在商孔的上方,吹笛者左手已按不到了。從羽孑向下方度量,滿姑洗律長處開孔,也能得到角孔,但它在商附孔之下,吹笛的人右手又顧及不上了,所以不開角孔。向下推算,再低一個八度,那就是音孔全閉的筒音所發的角音了,這是古已有之的規範。音律家這種舊的開孔辦法,雖然已低了兩個八度,但它們音高的框架沒變,剛好適用於唱和的音樂表演,絲毫無損於曲調的表現力。<國語》稱,笙簫類樂器音律便於協和規範,這個說法是適宜的,也就是說它們易於運用變通的辦法解決問題。角生變宮,姑洗生應鍾。上句所說當為角孔而出於商孔上方的音孔,以墨點標識,用應鍾律長從這一點向下度量,滿應鍾律長處開孔,就是變宮孔。變宮生變征,應鍾生蕤賓。用蕤賓律長從變宮孔向下方度量,滿蕤賓律長處開孔,則是變征孔。十二笛的製作,各笛分別以它的宮音為主,相生的辦法或低八度或高八度,以其易於變通為準,道理是一樣的。

下徵調法:林鍾為宮,第四孔也。本正聲黃鍾之徵。徵清,當在宮上,用笛之宜,倍令濁下,故曰下徵。下徵更為宮者,《記》所謂“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也。然則正聲清,下徵為濁也。南呂為商,第三孔也。本正聲黃鍾之羽,今為下徵之商也。應鍾為角,第二孔也。本正聲黃鍾之變宮,今為下徵之角也。黃鍾為變徵,下徵之調,林鍾為宮,大呂當為變徵,而黃鍾笛本無大呂之聲,故假用黃鍾以為變徵也。假用之法,當為變徵之聲,則俱發黃鍾及太蔟、應鍾三孔。黃鍾應濁而太蔟清,大呂律在二律之間,俱發三孔而徵磑蒦之,則得大呂變徵之聲矣。諸笛下徵調求變徵之法,皆如此也。太蔟為徵,笛後出孔。本正聲之商,今為下徵之徵也。姑洗為羽,笛體中翕聲。本正聲之角,今為下徵之羽。蕤賓為變宮。附孔是也。本正聲之變徵也,今為下徵之變宮也。然則正聲之調,孔轉下轉濁,下徵之調,孔轉上轉清也。
下征調指法:林鍾為宮,本來是正聲黃鍾宮音階的征音。征聲高,在宮聲上方,由於笛孔上的變通辦法,取其下方低八度的征聲,所以稱下征。下征聲代替了宮聲的地位,正是《記》所說的“五聲、十二律旋相為宮”.然而正聲調音區高,下征調音區低。南呂為商,第三子乙。本是正聲調黃鍾為宮音階的羽聲,現為下征音階的商聲。應鍾為角,第二孔。本是正聲調黃鍾為宮音階的變宮,現為下征調的角聲。黃鍾為變征,下征調,林鍾為宮,大呂應為變征,而黃鍾笛原本沒有大呂的音位,所以用黃鍾音孔代替變征。其演奏方法是,發變征聲時,將黃鍾、太蔟、應鍾三孔一起打開。黃鍾應低而太蔟應高,大呂在二律之間,三孔都打開,而稍微快速半按黃鍾孔(宮孔),就能得到變征聲大呂的音高。其他各笛下征調求變征聲的方法,都是這樣。太蔟為征,笛後出孔。本正聲調的商聲,現在是下征調的征聲。姑洗為羽,笛孔全閉的筒音。本是正聲調的角聲,現在是下征調的羽聲。蕤賓為變宮。附孔。本是正聲調的變征,現在是下征調的變宮了。然而在正聲調,音孔在下方,音區也低;在下征調,音孔則向上,音區也高了。

清角之調:以姑洗為宮,即是笛體中翕聲。於正聲為角,於下徵為羽。清角之調乃以為宮,而哨吹令清,故曰清角。惟得為宛詩謠俗之曲,不合雅樂也。蕤賓為商,正也。林鍾為角,非正也。南呂為變徵,非正也。應鍾為徵,正也。黃鍾為羽,非正也。太蔟為變宮。非正也。清角之調,唯宮、商及徵與律相應,餘四聲非正者皆濁,一律哨吹令清,假而用之,其例一也。
清角之調指法:以姑洗為宮,就是笛孔全閉的筒音。在正聲調是角音,在下微調是羽音。在清角之調則是宮音,用超吹的方法讓它高八度,所以稱清角。衹是用於小詩和謠俗之曲的音樂,不合乎雅樂的用樂規範。蕤賓為商,音高準確。林鍾為角,音高不準。南昌為變征,音高不準確。應鍾為征,音高準確。黃鍾為羽,音高不準確。太蔟為變宮。音高不準確。清角之調,衹有宮、商、征輿律相應,音高準確,其餘四聲音高都偏低,一律用超吹辦法讓該音升高,所應律各音高均有變化,道理都一樣。

凡笛體用律,長者八之,蕤賓、林鍾也。短者四之。其餘十笛,皆四角也。空中實容,長者十六。短笛竹宜受八律之黍也。若長短大小不合於此,或器用不便聲均法度之齊等也。然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齊,必不得已,取其聲均合。三宮,一曰正聲,二曰下徵,三曰清角也。二十一變也。宮有七聲,錯綜用之,故二十一變也。諸笛例皆一也。伏孔四,所以便事用也。一曰正角,出於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也,三曰變宮,近於宮孔,倍令下者也;四曰變徵,遠於徵孔,倍令高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取則於琴徽也。四者皆不作其孔,而取其度,以應退上下之法,所以協聲均,便事用也。其本孔隱而不見,故曰伏孔也。
大凡確定笛體的長度以該笛的角聲所應律律長為參照,較長的笛全長相當於它的角律律長的八倍,蕤賓笛、林鍾笛就是這樣。較短之笛的長度,相當各自角律律長的四倍。其餘十律所應笛都取各自角律的四倍。笛管的容積,是其角律容積的十/<倍。短笛竹管以容受其每律八倍的黍粒為宜。如果笛製長短大小輿此不合,則其他樂器不便以笛的音高為準。然而竹管大多上大下小,管徑不平均,這是不得已的,祇要取其聲與律合即可。三宮,一為正聲,二為下征,三為清角。二十一變。每一宮均有七聲,各為調首,交錯使用,所以有二十一變。各笛的道理都一樣如此。伏孔有四,為了音高變通時使用。第一個伏孔為正角,在商孔上方;第二個伏孔為低八度的角音,近於音孔全閉的筒音;第三個伏孔為變宮,近於宮孔,屬低八度內的變宮;第四個伏孔為變征,遠於征孔,屬高八度內的變征。或低或高八度,或再高八度,其比率與琴徽所示相同。四個伏孔都不實開,衹取其尺寸,以適應上下進退的開孔、發音需要,也就是適應使聲均諧和,而變通音高的辦法。這些孔隱而不現,所以稱作伏孔。

大呂之笛,正聲應大呂,下徵應夷則,長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奇。
大呂之笛,正聲應合大呂律,下征應合夷則律,長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掛零。

太蔟之笛,正聲應太蔟,下徵應南呂,長二尺五寸三分一厘有奇。
太蔟之笛,正聲應合太蔟律,下征應合南呂律,長二尺五寸三分一厘掛零。

夾鍾之笛,正聲應夾鍾,下徵應無射,長二尺四寸。
夾鍾之笛,正聲應合夾鍾律,下征應合無射律,長二尺四寸。

姑洗之笛,正聲應姑洗,下徵應應鍾,長二尺二寸三分三厘有奇。
姑洗之笛,正聲應合姑洗律,下征應合應鍾律,長二尺二寸三分三厘掛零。

蕤賓之笛,正聲應蕤賓,下徵應大呂,長三尺九寸九分五厘有奇。變宮近宮孔,故倍半令下,便於用也。林鍾亦如之一。林鍾之笛,正聲應林鍾,下徵應太蔟,長三尺七寸九分七厘有奇。
蕤賓之笛,正聲應合蕤賓律,下征應合大呂律,長三尺九寸九分五厘掛零。變宮近於宮孔,所以其高低八度音都再低一個八度,便於使用。林鍾之笛也一樣。

夷則之笛,正聲應夷則,下徵應夾鍾,長三盡六寸。變宮之法,亦如蕤賓,體用四角,故四分益一也。
林鍾之笛,正聲應合林鍾律,下征應合太蔟律,長三尺七寸九分七厘掛零。

南呂之笛,正聲應南呂,下徵姑洗,長三尺三寸七分有奇。
夷則之笛,正聲應合夷則律,下征應合夾鍾律,長三尺六寸。變宮孔的確定,與蕤賓律相同,笛長用四倍的角音,所以用四分益一的方法。

無射之笛,正聲應無射,下徵應中呂,長三尺二寸。
南呂之笛,正聲應合南呂律,下征應合姑洗律,長三尺三寸七分掛零。

應鍾之笛,正聲應應鍾,下徵應蕤賓,長二尺九寸九分六厘有奇。
無射之笛,正聲應合無射律,下征應合中呂律,長三尺二寸。

五音十二律
應鍾之笛,正聲應合應鍾律,下征應合蕤賓律,長二尺九寸九分六厘掛零。

土音宮,數八十一,為聲之始。屬土者,以其最濁,君之象也。季夏之氣和,則宮聲調。宮亂則荒,其君驕。黃鍾之宮,律最長也。
土音為宮,律數八十一,是諸音相生的起點。因為它最低,所以屬土,是君主的象征。夏季最後一個月的氣平和,則宮聲就諧和。宮聲紊亂則逸樂無度,君主驕橫。黃鍾律為宮,是諸律中最長的。

火音徵,三分宮去一以生,其數五十四。屬火者,以其徵清,事之象也。夏氣和,則徵聲調。徵亂則哀,其事勤也。
火音為征,三分宮音的律數,去其一分而得。律數為五十四。之所以屬火,是因為征音較高,它也是事的象征。夏季之氣平和,征聲就諧和。征聲紊亂就會悲哀,事端也多有所發。

金音商,三分徵益一以生,其數七十二。屬金者,以其濁次宮,臣之象也。秋氣和,則商聲調。商亂則詖,其官壞也。
金音為商,三分征音的律數,增其一分而得。律數為七十二。之所以屬金,是因為其音之低僅次於宮,是臣的象征。秋季之氣平和,商聲就諧和。商聲紊亂則風氣不正,官員們都敗壞。

水音羽,三分商去一以生,其數四十八。屬水者,以為最清,物之象也。冬氣和,則羽聲調。羽亂則危,其財匱也。
水音為羽,三分商聲的律數去其一分而得。律數為四十八。之所以屬水,是因為其音最高,是物的象征。冬季之氣平和,羽聲就諧和了。羽聲紊亂就會有危難,財政就匱乏。

木音角,三分羽益一以生,其數六十四。屬木者,以其清濁中,人之象也。春氣和,則角聲調。角亂則憂,其人怨也。
木音為角,三分羽聲的律敷增其一分而得。律數為六十四。之所以屬木,是因為其音高低適中,是人的象征。春季之氣平和,角聲就諧和。角聲紊亂了就會發生憂患,引起人們的怨憤。

凡聲尊卑,取象五行,數多者濁,數少者清;大不過宮,細不過羽。
樂音有尊卑,以五行為參照,律敷多的聲音低,律數少的聲音高;敷大音低不過宮音,數小聲高不過羽音。

十一月,律中黃鍾,律之始也,長九寸。仲冬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班固三分損一,下生林鍾。
十一月,對應律為黃鍾,這是十二律的開端,長九寸。冬季第二月的氣來了,該律則相應合,用以全麵地培養六氣和九功之德。班固的記載為其律三分損一,下生林鍾。

十二月,律中大呂,司馬遷未下生之律,長四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五十二,倍之為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季冬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助宣物也。三分益一,上生夷則;京房三分損一,下生夷則。
十二月,對應律為大呂,司馬遷記載的未位下生而得的律,長四又二百四十三分之五十二寸,二倍為八又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零四寸。冬季第三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則相應合,用來助陽氣培養各種物類。三分益一,上生夷則;京房的記載是三分損一,下生夷則。

正月,律中太蔟,未上生之律,長八寸。孟春氣至,則其律應,所以讚陽出滯也。三分損一,下生南呂。
正月,對應律為太蔟,未位上生而得的律,長八寸。春季第一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就相應合,佐陽氣離開滯積的狀態。三分損一,下生南呂。

二月,律中夾鍾,酉下生之律,長三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六百三十一,倍之為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七十五。仲春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出四隙之細也。三分益一,上生無射;京房三分損一,下生無射。
二月,對應律為夾鍾,酉位下生而得的律,長三又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六百三十一寸,其二倍為七又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零七十五寸。春季第二月的氣來了,該律就會應合,並且能出四時之微氣。三分益一,上生無射;京房則用三分損一,下生無射。

三月,律中姑洗,酉上生之律,長七寸九分寸之一。季春氣至,則其律應,所以修絜百物,考神納賓也。三分損一,下生應鍾。
三月,對應律為姑洗,酉位上生而得的律,長七又九分之一寸。春季末一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就會應合,且百物整潔清淨,可以用於祭神饗賓。三分損一,下生應鍾。

四月,律中中呂,亥下生之律,長三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六千四百八十七,倍之為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孟夏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宣中氣也。
四月,對應律為仲呂,亥位下生而得的律,長三又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之六千四百八十七寸,其二倍為六又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之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四寸。夏季第一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就會應合,用以培養陽氣。

五月,律中蕤賓,亥上生之律,長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仲夏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安靜人神,獻酬交酢也。三分損一,下生大呂;京房三分益一,上生大呂。
五月,對應律為蕤賓,亥位上生而得的律,長六又八十一分之二十六寸。夏季第二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就會應合,它可以使神人靜好,像賓主一樣互相敬酒。三分損一,下生大呂;京房用三分益一,上生大呂。

六月,律中林鍾,醜下生之律,長六寸。季夏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和展百物,俾莫不任肅純恪也。三分益一,上生太蔟。
六月,對應律為林鍾,醜位下生而得的律,長六寸。夏季末一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就會應合,它使得時務和順,百事無偽,人們各任其事,並速獲成功。三分益一,上生太蔟。

七月,律中夷則,醜上生之律,長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孟秋氣至,則其律應,所以詠歌九則,平百姓而無貸也。三分損一,下生夾鍾;京房三分益一,上生夾鍾。
七月,對應律為夷則,醜位上生而得的律,長五又七百二十九分之四百五十一寸。秋季第一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就會應合,並可以詠歌九功之德,成百姓之誌,使他們不疑惑。三分損一,下生夾鍾;京房用三分益一,上生夾鍾。

八月,律中南呂,卯下生之律,長五寸三分寸之一。仲秋氣至,則其律應,所以讚陽秀也。三分益一,上生姑洗。
八月,對應律為南呂,卯位下生而得的律,長五又三分之一寸。秋季第二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就會相應合,並輔佐萬物的形成。三分益一,上生姑洗。

九月,律中無射,卯上生之律,長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季秋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人軌儀也。三分損一,下生中呂;京房三分益一,上生中呂。
九月,對應律為無射,卯位上生而得的律,長四又六千五百六十一分之六千五百二十四寸。秋季末一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就會相應合,並能宣布哲人的美德,昭示作人的規範。三分損一,下生中呂;京房用三分益一,上生中呂。

十月,律中應鍾,巳下生之律,長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孟冬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均利器用,俾應複也。三分益一,上生蕤賓。
十月,對應律為應鍾,巳位下生而得的律,長四又二十七分之二十寸。冬季第一個月的氣來了,該律就會應合,且百器具備,有利於世事,百官器用,皆能恢複對應其禮的常態。三分益一,上生蕤賓。

淮南、京房、鄭玄諸儒言律曆,皆上下相生,至蕤賓又重上生大呂,長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百四;夷則上生夾鍾,長七寸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無射上生中呂,長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此三品於司馬遷、班固所生之寸數及分皆倍焉,餘則並同。斯則泠州鳩所謂六間之道,揚沈伏,黜散越,假之為用者也。變通相半,隨事之宜,讚助之法也。凡音聲之體,務在和均,益則加倍,損則減半,其於本音恆為無爽。然則言一上一下者,相生之道;言重上生者,吹候之用也。於蕤賓重上生者,適會為用之數,故言律者因焉,非相生之正也。
淮南、京房、鄭玄各位學者研究律曆,都認為,上下相生到蕤賓律,又重複上生得大呂律,長八又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零四寸;夷則上生夾鍾,長七又一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零七十五寸;無射上生仲呂,長六又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之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四寸:這三次計算在司馬遷、班固的記載中,均為所得之寸數乘以二的結果,其餘律的相生辦法則一樣。那些泠州鳩所說的六間的文字,所謂發揚滯伏之氣,丟棄激揚之情,都是假托的有用之辭。而或倍或半的變通辦法,則是因事而宜,豐富了生律的方法。凡律管的長短,重在合乎調均的音高,所謂益一,則得低八度的該音,所謂損一,則得到高八度的該音,它們對於這個音的本質來說,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所說的一個上生,一個下生,那是相生的道理;主張重複上生,為候氣吹灰所用。在蕤賓那一律重複使用上生,其數正適應了這種情況,所以研究律的人沿襲下來的,並不是律呂相生的正法。

楊子雲曰:“聲生於日,謂甲己為角,乙庚為商,丙辛為徵,丁壬為羽,戊癸為宮也。律生於辰,謂子為黃鍾,醜為大呂之屬也。聲以情質,質,正也。各以其行本情為正也。律以和聲,當以律管鍾均和其清濁之聲。聲律相協而八音生。協,和也。”宮、商、角、徵、羽,謂之五聲。金、石、匏、革、絲、竹、土、木,謂之八音。聲和音諧,是謂五樂。
楊子雲說:“五聲產生於記的辦法,即甲己為角,乙庚為商,丙辛為征,丁壬為羽,戊癸為宮。律產生於記時辰的辦法,即子為黃鍾,醜為大呂等等。五聲以表達情為正,質,就是正,各聲以其代表的情為正。律用來調協聲,應當以律管代表的音高係統去規範聲的音高。聲律諧和了才能有樂器產生。協,就是和諧。”宮、商、角、征、羽,稱為五聲。金、石、匏、革、絲、竹、土、木各類樂器,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晉書》

《晉書》列傳
列傳·第一章 列傳·第二章 列傳·第三章 列傳·第四章 列傳·第五章 列傳·第六章 列傳·第七章 列傳·第八章 列傳·第九章 列傳·第十章 列傳·第十一章 列傳·第十二章 列傳·第十三章 列傳·第十四章 列傳·第十五章 列傳·第十六章 列傳·第十七章 列傳·第十八章 列傳·第十九章 列傳·第二十章 列傳·第二十一章 列傳·第二十二章 列傳·第二十三章 列傳·第二十四章 列傳·第二十五章 列傳·第二十六章 列傳·第二十七章 列傳·第二十八章 列傳·第二十九章 列傳·第三十章 列傳·第三十一章 列傳·第三十二章 列傳·第三十三章 列傳·第三十四章 列傳·第三十五章 列傳·第三十六章 列傳·第三十七章 列傳·第三十八章 列傳·第三十九章 列傳·第四十章 列傳·第四十一章 列傳·第四十二章 列傳·第四十三章 列傳·第四十四章 列傳·第四十五章 列傳·第四十六章 列傳·第四十七章 列傳·第四十八章 列傳·第四十九章 列傳·第五十章 列傳·第五十一章 列傳·第五十二章 列傳·第五十三章 列傳·第五十四章 列傳·第五十五章 列傳·第五十六章 列傳·第五十七章 列傳·第五十八章 列傳·第五十九章 列傳·第六十章 列傳·第六十一章 列傳·第六十二章 列傳·第六十三章 列傳·第六十四章 列傳·第六十五章 列傳·第六十六章 列傳·第六十七章 列傳·第六十八章 列傳·第六十九章 列傳·第七十章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