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作者:宋濂年代:明朝1694   

《元史》本紀 本紀·卷三十一

◎明宗
明宗翼獻景孝皇帝,名叫和世王束,是武宗的長子。母親是仁獻章聖皇後,出自亦乞烈氏。成宗大德三年(1299),命武宗撫治軍馬於北方邊地,帝於大德四年(1300)十一月十一日出生。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逝世,武宗入繼帝位,立仁宗為皇太子,約定按次序將皇位傳授於帝。

明宗翼獻景孝皇帝,諱和世〈王束〉,武宗長子也。母曰仁獻章聖皇後,亦乞烈氏。成宗大德三年,命武宗撫軍北邊,帝以四年十一月壬子生。成宗崩,十一年,武宗入繼大統,立仁宗為皇太子,命以次傳於帝。武宗崩,仁宗立,延祐三年春,議建東宮,時丞相鐵木迭而欲固位取寵,乃議立英宗為皇太子,又與太後幸臣識烈門譖帝於兩宮,浸潤久之,其計遂行。於是封帝為周王,出鎮雲南。置常侍府官屬,以遙授中書左丞相禿忽魯、大司徒斡耳朵、中政使尚家奴、山北遼陽等路蒙古軍萬戶孛羅、翰林侍講學士教化等並為常侍,中衛親軍都指揮使唐兀、兵部尚書賽罕八都魯為中尉,仍置諮議、記室各二員,遣就鎮。是年冬十一月,帝次延安,禿忽魯、尚家奴、孛羅及武宗舊臣厘日、沙不丁、哈八兒禿等皆來會。教化謀曰:“天下者,我武皇之天下也,出鎮之事,本非上意,由左右構間致然。請以其故白行省,俾聞之朝廷,庶可杜塞離間,不然,事變叵測。”遂與數騎馳去。先是,阿思罕為太師,鐵木迭兒奪其位,出之為陝西行省丞相,及教化等至,即與平章政事塔察兒、行台禦史大夫脫裏伯、中丞脫歡,悉發關中兵,分道自潼關、河中府入。已而塔察兒、脫歡襲殺阿思罕、教化於河中,帝遂西行,至北邊金山。西北諸王察阿台等聞帝至,鹹率眾來附。帝至其部,與定約束,每歲冬居紥顏,夏居斡羅斡察山,春則命從者耕於野泥,十餘年間,邊境寧謐。
武宗逝世後,仁宗得立。延..三年(1316)春,商議設立東宮,當時丞相鐵木迭而為了固位取寵,竟建議立英宗為皇太子,又與太後寵臣識烈門一道誣陷帝於仁宗及皇太後處,為時既久,其計謀漸漸得以施行。於是冊封帝為周王,出守雲南。設置常侍府官屬,任命遙授中書左丞相禿忽魯、大司徒斡耳朵、中政使尚家奴、山北遼陽等路蒙古軍萬戶孛羅、翰林侍講學士教化等人並為常侍府常侍,中衛親軍都指揮使唐兀、兵部尚書賽罕八魯為中尉,照例設置諮議、記室各二員,遣往鎮守。

延祐七年,仁宗崩,英宗嗣立。是歲夏四月丙寅,子妥歡帖木爾生,是為至正帝。至治三年八月癸亥,禦史大夫鐵失等弑英宗,晉王也孫鐵木兒自立為皇帝,改元泰定。五月,遣使扈從皇後八不沙至自京師。二年,帝弟圖帖睦爾以懷王出居於建康。三年三月癸酉,子懿璘質班生,是為寧宗。
這一年冬天,十一月,帝到達延安,禿忽魯、尚家奴、孛羅及武宗舊臣厘日、沙不丁、哈八兒禿等人都來會合。教化謀劃說“:天下本是我武皇的天下。外出鎮守之事,本來就不是後皇上的意思,而是左右寵臣煽構其間使之然。請將其原因告知行省,使之奏聞朝廷,或許可以堵塞離間之計,不然的話,事情變化將不可預測。”於是與數名從騎奔馳而去。從前,阿思罕為太師,鐵木迭兒奪其職位,讓他出任陝西行省丞相,等教化等人到來時,就和平章政事塔察兒、行台禦史大夫脫裏伯、中丞脫歡,悉數調發關中兵馬,分道從潼關與河中府進軍。不久,塔察兒、脫歡襲殺阿思罕、教化於河中府,帝於是西行,到達北方邊地金山(今阿爾泰山)。西北諸王察阿台等人聞知帝已到來,都率領其眾前來依附。帝到其部,與之商訂規約,每年冬季居住紮顏,夏季居住斡羅斡察山,春季則命部下耕種於野泥地方,十多年間,邊境安寧無事。

歲戊辰七月庚午,泰定皇帝崩於上都,倒剌沙專權自用,逾月不立君,朝野疑懼。時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留守京師,遂謀舉義。八月甲午黎明,召百官集興聖宮,兵皆露刃,號於眾曰:“武皇有聖子二人,孝友仁文,天下歸心,大統所在,當迎立之,不從者死!”乃縛平章烏伯都剌、伯顏察兒,以中書左丞朵朵、參知政事王士熙等下於獄。燕鐵木兒與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裏固守內廷。於是帝方遠在沙漠,猝未能至,慮生他變,乃迎帝弟懷王於江陵,且宣言已遣使北迎帝,以安眾心。複矯稱帝所遣使者自北方來,雲周王從諸王兵整駕南轅,旦夕即至矣。丁巳,懷王入京師,群臣請正大統,固讓曰:“大兄在北,以長以德,當有天下。必不得已,當明以朕誌播告中外。”九月壬申,懷王即位,是為文宗,改元天曆,詔天下曰:“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時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皇帝子為皇帝,乃遣兵分道犯大都,而梁王王禪、右丞相答失鐵木兒、禦史大夫紐澤、太尉不花等兵皆次於榆林,燕帖木兒與其弟撒敦、子唐其勢等,帥師與戰,屢敗之。上都兵皆潰。十月辛醜,齊王月魯帖木兒、元帥不花帖木兒以兵圍上都,倒剌沙乃奉皇帝寶出降,兩京道路始通。於是文宗遣哈散及撒迪等相繼來迎,朔漠諸王皆勸帝南還京師,遂發北邊。諸王察阿台、沿邊元帥朵烈捏、萬戶買驢等,鹹帥師扈行,舊臣孛羅、尚家奴、哈八兒禿皆從。至金山,嶺北行省平章政事潑皮奉迎,武寧王徹徹禿、僉樞密院事帖木兒不花繼至。乃命孛羅如京師,兩京之民聞帝使者至,歡呼鼓舞曰:“吾天子實自北來矣!”諸王、舊臣爭先迎謁,所至成聚。
延..七年(1320),仁宗逝世,英宗繼立。這一年夏四月十七日,其子妥歡帖木兒出生,後來成為至正皇帝。至治三年(1323)八月初四,禦史大夫鐵失等人殺害英宗,晉王也孫鐵木兒自立為皇帝,改年號為泰定。五月,派遣使者護送八不沙皇後從京師到此地,泰定二年(1325),帝之弟懷王圖帖睦爾出居於建康。泰定三年(1326)三月二十九日,其子懿王..質班出生,這就是寧宗。

天曆二年正月乙醜,文宗複遣中書左丞躍裏帖木兒來迎。乙酉,撒迪等至,入見帝於行幄,以文宗命勸進。丙戌,帝即位於和寧之北,扈行諸王、大臣鹹入賀,乃命撒迪遣人還報京師。是月,前翰林學士承旨不答失裏以太府太監沙剌班輦金銀幣帛至。遣撒迪等還京師,帝命之曰:“朕弟曩嚐覽觀書史,邇者得無廢乎?聽政之暇,宜親賢士大夫,講論史籍,以知古今治亂得失。卿等至京師,當以朕意諭之。”
戊辰年(1328)七月初十,泰定皇帝逝世於上都。倒剌沙專權自用,過了一個月還未擁立新君,朝野人士無不疑懼。當時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留守京師,圖謀舉義。八月初四黎明時分,召來百官會集於興聖宮,兵器都露出鋒利的一端,在眾人中號召說:“武皇有聖子二人,為人孝友且有仁義文德,天下之人歸心,是皇朝大統之所在,應當迎立為帝,不服從者死。”於是將平章烏伯都剌、伯顏察兒捆綁起來,並把中書左丞朵朵、參知政事王士熙等抓進牢獄。燕鐵木兒與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裏固守內廷。當時明宗正遠在漠北地區,急促之際不能到來,因怕發生別的變化,於是往迎明宗之弟懷王於江陵,而且宣稱已派使者北向迎接明宗,以安定眾心。又假托明宗所派遣的使者從北方來,說是周王率諸王兵馬整駕南還,早晚就到京師。二十七日,懷王到達京師,群臣奏請正位大統,懷王一再推讓說“:大兄在北方,無論憑年長還是憑德行,都應君臨天下。如實在推脫不了,應將我的意圖明確地告知內外臣民。”九月十三日,懷王即皇帝位,成為文宗。改年號為天曆,下詔於天下說:“恭待大兄到來,以達到我一再讓位之心。”

二月壬辰,宣靖王買奴自京師來覲。辛醜,追尊皇妣亦乞烈氏曰仁獻章聖皇後。是月,文宗立奎章閣學士院於京師,遣人以除目來奏,帝並從之。
當時倒剌沙還在上都,他擁立泰定皇帝之子為皇帝,然後派遣兵馬分道進犯大都。梁王王禪、右丞相答失鐵木兒、禦史大夫紐澤、太尉不花等人,皆率兵馬駐紮於榆林,燕帖木兒與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勢等人,統率軍隊與之作戰,多次擊敗上都兵馬。上都軍隊全都潰敗而逃。十月十三日,齊王月魯帖木兒、元帥不花帖木兒率兵包圍上都,倒剌沙於是捧皇帝寶出降,兩京道路方才打通。

三月戊午朔,次潔堅察罕之地。辛酉,文宗遣右丞相燕鐵木兒奉皇帝寶來上,禦史中丞八即剌、知樞密院事禿兒哈帖木兒等,各率其屬以從。壬戌,造乘輿服禦及近侍諸服用。丙寅,帝謂中書左丞躍裏帖木兒曰:“朕至上都,宗藩諸王必皆來會,非尋常朝會比也,諸王察阿台今亦從朕遠來,有司供張,皆宜豫備。卿其與中書臣僚議之。”丁亥,雨土,霾。四月癸巳,燕鐵木兒見帝於行在,率百官上皇帝寶,帝嘉其勳,拜太師,仍命為中書右丞相,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答剌罕、太平王並如故。複諭燕鐵木兒等曰:“凡京師百官,朕弟所用者,並仍其舊,卿等其以朕意諭之。”燕鐵木兒奏:“陛下君臨萬方,國家大事所係者,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而已,宜擇人居之。”帝然其言,以武宗舊人哈八兒禿為中書平章政事,前中書平章政事伯帖木兒知樞密院事,常侍孛羅為禦史大夫。甲午,立行樞密院,命昭武王、知樞密院事火沙領行樞密院事,賽帖木兒、買奴並同知行樞密院事。是日,帝宴諸王、大臣於行殿,燕鐵木兒、哈八兒禿、伯帖木兒、孛羅等侍。帝特命台臣曰;“太祖皇帝嚐訓敕臣下雲:‘美色、名馬,人皆悅之,然方寸一有係累,即能壞名敗德。’卿等居風紀之司,亦嚐念及此乎?世祖初立禦史台,首命塔察兒、奔帖傑兒二人協司其政。天下國家,譬猶一人之身,中書則右手也,樞密則左手也。左右手有病,治之以良醫,省、院闕失,不以禦史台治之可乎?凡諸王、百司,違法越禮,一聽舉劾。風紀重則貪墨懼,猶斧斤重則入木深,其勢然也。朕有闕失,卿亦以聞,朕不爾責也。”乙未,特命孛羅等傳旨,宣諭燕鐵木兒、伯答沙、火沙、哈八兒禿、八即剌等曰:“世祖皇帝立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及百司庶府,共治天下,大小職掌,已有定製。世祖命廷臣集律令章程,以為萬世法。成宗以來,列聖相承,罔不恪遵成憲。朕今居太祖、世祖所居之位,凡省、院、台、百司庶政,詢謀僉同,摽譯所奏,以告於朕。軍務機密,樞密院當即以聞,毋以夙夜為間而稽留之。其他事務,果有所言,必先中書、院、台,其下百司及紘禦之臣,毋得隔越陳請。宜宣諭諸司,鹹俾聞知。儻違朕意,必罰無赦。”丁酉,以陝西行台禦史大夫鐵木兒脫為上都留守。辛醜,文宗立都督府於京師,遣使來奏,又以台憲官除目來上,並從之。癸卯,遣使如京師,卜日命中書左丞相鐵木兒補化攝告即位於郊廟、社稷。遣武寧王徹徹禿及哈八兒禿立文宗為皇太子,仍立詹事院,罷儲慶司,以徹裏鐵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闊兒吉司為中書右丞,怯來、隻兒哈郎並為甘肅行省平章政事,忽剌台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那海為嶺北行省平章政事。甲辰,敕中書省賜官吏送寶者秩一等,從者賚以幣帛。乙巳,監察禦史言:“嶺北行省,控製一方,廣輪萬裏,實為太祖肇基之地,國家根本係焉。方麵之寄,豈可輕任。平章塔即吉素非勳舊,奴事倒剌沙,倔起宿衛,輒為右丞,俄升平章,年已七十,眊昏殊甚。左丞馬謀,本晉邸部民,以女妻倒剌沙,引為都水,遂除左丞。郎中羅裏,市井小人,禿魯忽乃晉邸衛卒,不諳政務。並宜黜退。”台臣以聞,帝曰:“禦史言甚善,其並黜之。”又諭台臣曰:“禦史劾嶺北省臣,朕甚嘉之。繼今所當言者,毋有所憚。被劾之人,苟營求申訴,朕必罪之。或廉非其實,毋輒以聞。”五月丁巳朔,次朵裏伯真之地。戊午,遣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裏還京師,封帖木兒為保德郡王。賜扈駕宿衛士等幣帛有差。己未,皇太子遣翰林學士承旨阿鄰帖木兒來覲。庚申,次斡耳罕木東。辛酉,禦史大夫孛羅、中政使尚家奴,並特授開府儀同三司,以典四番宿衛。癸亥,次必忒怯禿之地,翰林學士承旨斡耳朵自京師來覲。命有司新武宗幄殿、車輿。庚午,命燕鐵木兒升用嶺北行省官吏,其餘官吏並賜散官一級。選用潛邸舊臣及扈從士,受製命者八十有五人,六品以下二十有六人。壬申,次探禿兒海之地。封亦憐真八為柳城郡王,以八即剌為陝西行台禦史大夫,眾家奴為禦史中丞。乙亥,次禿忽剌。敕大都省臣鑄皇太子寶。時求太子故寶不知所在,近侍伯不花言寶藏於上都行幄,遣人至上都索之,無所得,乃命更鑄之。西木鄰等四十三驛旱災,命中書以糧賑之,計八千二百石。丁醜,皇太子發京師。鎮南王帖木兒不花,諸王也速、斡即、答來不花、朵來隻班、伯顏也不幹,駙馬別闍裏及扈衛百官,悉從行。戊寅,京師市馬二百八十匹,載乘輿服禦送行在所。己卯,次禿忽剌河東。加翰林學士承旨唐兀為太尉。趙王馬劄罕部落旱,民五萬五千四百口不能自存,敕河東宣慰司賑糧兩月。庚辰,賜諸王燕隻哥台鈔二百錠、幣帛二千匹。辛巳,次斡羅斡禿之地。壬午,次不魯通之地。是日,左丞相鐵木兒補化等以帝即位,攝告南郊。甲申,次忽剌火失溫之地。六月丁亥朔,次坤都也不剌之地。是日,鐵木兒補化等以帝即位,攝告於宗廟、社稷。戊子,燕鐵木兒等奏:“中政院越中書擅奏除授,移文來征製敕,已如所請授之,然於大體非宜,乞申命禁止,庶使政權歸一。”從之。庚寅,次撒裏之地。陝西行省告饑,遣使還都,與諸老臣議賑救之。丁酉,次兀納八之地。升都督府為大都督府。己亥,次闊朵之地。樞密院奏:“皇太子遣使來言,近已頒敕,四川諸省兵悉遣還營,惟雲南逆謀叵測,兵未可即罷,令臣等以聞。”帝曰:“可仍屯戍,俟平定而後罷。”辛醜,次撒裏怯兒之地。壬寅,戒近侍毋得輒有奏請。甲辰,賜駙馬脫必兒鈔千錠,往雲南。丁未,次哈裏溫。戊申,次闊朵傑阿剌倫。辛亥,次哈兒哈納禿之地。詔諭中書省臣:“凡國家錢穀、銓選諸大政事,先啟皇太子,然後以聞。”癸醜,次忽禿之地。甲寅,賑陝西臨潼、華陰二十三驛鈔一千八百錠,晉寧路十五驛鈔八百錠。是月,鐵木兒補化以久旱啟於皇太子,辭相位,乞更選賢德,委以燮理,皇太子遣使以聞。帝諭闊兒吉思等曰:“修德應天,乃君臣當為之事,鐵木兒補化所言良是。天明可畏,朕未嚐斯須忘於懷也。皇太子來會,當與共圖其可以澤民利物者行之。卿等其以朕意諭群臣。”七月丙辰朔,日有食之。甲子,次孛羅火你之地。壬申,監察禦史把的於思言:“朝廷自去秋命將出師,戡定禍亂,其供給軍需,賞賚將士,所費不可勝紀。若以歲入經賦較之,則其所出已過數倍。況今諸王朝會,舊製一切供億,俱尚未給,而陝西等處饑饉薦臻,餓殍枕籍,加以冬春之交,雪雨愆期,麥苗槁死,秋田未種,民庶遑遑,流移者眾。臣伏思之,此正國家節用之時也。如果有功必當賞賚者,宜視其官之崇卑而輕重之,不惟省費,亦可示勸。其近侍諸臣奏請恩賜,宜悉停罷,以紓民力。”台臣以聞,帝嘉納之,仍敕中書省以其所言示百司。乙亥,次不羅察罕之地。丙子,文宗受皇太子寶。戊寅,次小隻之地。壬午,遣使詣京師,敕中書平章政事哈八兒禿同翰林國史院官祭太祖、太宗、睿宗三朝禦容。發諸衛軍六千完京城。八月乙酉朔,次王忽察都之地。丙戌,皇太子入見。是日,宴皇太子及諸王、大臣於行殿。庚寅,帝暴崩,年三十,葬起輦穀,從諸陵。是月己亥,皇太子複即皇帝位。十二月乙巳,知樞密院事臣也不倫等議請上尊諡曰翼獻景孝皇帝,廟號明宗。三年三月壬申,祔於太廟。
這時文宗派遣哈散及撒迪等人相繼來迎,北方沙漠諸王都勸明宗南還京師,於是從北邊出發。諸侯王察阿台、沿邊元帥朵烈捏、萬戶買驢等人,都率領部隊隨行。舊臣孛羅、尚家奴、哈八兒禿都隨同南返。到達金山時,嶺北行省平章政事潑皮奉迎,武寧王徹徹禿、僉樞密院事帖木兒不花隨即到來。於是派孛羅前往京師。兩京民眾聽到明宗所派使者到來,歡呼鼓舞說:“我們的天子真的從北方來了!”諸侯王、舊臣爭先迎接,所至之地,熱鬧非常。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元史》

《元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