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作者:宋濂年代:明朝1694   

《元史》列傳 列傳·卷三十七

石抹也先
何伯祥,易州易縣人。自幼服役於金軍中,後隨張柔歸附於蒙古軍。太祖平定河朔,唯保定之王子昌、信安之張進堅守,蒙古軍未攻下。子昌是金朝一員驍將,張柔命伯祥攻打。伯祥兵逼保定城,王子昌棄城逃走,伯祥追趕,遭子昌回箭射中。伯祥拔矢棄槍與子昌徒手搏鬥,生擒子昌。張進聞王子昌戰敗,也棄城逃跑。伯祥攻克西山諸寨,後又攻汴京,克洛陽,圍歸德,破蔡州,多立戰功,授易州等處軍民總管。

石抹也先者,遼人也。其先嚐從蕭後舉族入突厥,及後還而族留。至遼為述律氏,號稱後族。遼亡,改述律氏為石抹氏。其祖庫烈兒,誓不食金祿,率部落遠徙。年九十,夜得疾,命家人候日出則以報,及旦,沐浴拜日而卒。父脫羅華察兒,亦不仕。有子五人,也先其仲子也。年十歲,從其父問宗國之所以亡,即大憤曰:“兒能複之。”及長,勇力過人,善騎射,多智略,豪服諸部。金人聞其名,征為奚部長,即讓其兄贍德納曰:“兄姑受之,為保宗族計。”遂深自藏匿,居北野山,射狐鼠而食。聞太祖起朔方,匹馬來歸。首言:“東京為金開基之地,蕩其根本,中原可傳檄而定也。”太祖悅,命從太師、國王木華黎取東京。師過臨潢,次高州,木華黎令也先率千騎為先鋒,也先曰:“兵貴奇勝,何以多為?”諜知金人新易東京留守將至,也先獨與數騎邀而殺之,懷其所受誥命,至東京,謂守門者曰:“我新留守也。”入據府中,問吏列兵於城何謂,吏以邊備對,也先曰:“吾自朝廷來,中外晏然,奈何欲陳兵以動搖人心乎!”即命撤守備,曰:“寇至在我,無勞爾輩。”是夜,下令易置其將佐部伍。三日,木華黎至,入東京,不費一矢,得地數千裏、戶十萬八千、兵十萬、資糧器械山積,降守臣寅答虎等四十七人,定城邑三十二。金人喪其根本之地,始議遷河南。歲乙亥,移師圍北京。城久不下,及城破,將屠之。也先曰:“王師拯人水火,彼既降而複屠之,則未下者,人將死守,天下何時定乎!”因以上聞,赦之。授禦史大夫,領北京達魯花赤。時石天應與豪酋數十據興中府,也先分兵降之,奏以為興中尹。又命也先副脫忽闌闍裏必,監張鯨等軍,征燕南未下州郡。至平州,鯨稱疾不進,也先執鯨送行在所,帝責之曰:“朕何負汝?”鯨對曰:“臣實病,非敢叛。”帝曰:“今呼汝弟致為質,當活汝。”鯨諾而宵遁,也先追戮之,致已殺使者應其兄矣。致既伏誅,也先籍其私養敢死之士萬二千人號黑軍者,上於朝。賜虎符,進上將軍,以禦史大夫提控諸路元帥府事,舉遼水之西、灤水之東,悉以付之。後從國王木華黎攻蠡州北城,先登,中石死,時年四十一。子四人:曰查剌,曰鹹錫,曰博羅,曰侃。
太宗九年(1237),隨主帥察罕伐宋,伯祥攻拔三十餘寨,繳獲戰艦千餘艘。又攻破芭蕉、望鄉、大洪、張家等寨,俘虜大批宋軍,繳獲軍械堆積如山。察罕上報其功,賜錦衣金甲。憲宗二年(1252),蒙古諸軍進入宋境,伯祥提出,乘敵人不備,深入其地。他自己率兵突然發起進攻,直抵司空寨。夜間以精兵埋伏於險要之地。天將明,令士卒急速前進,宋軍果然追擊,伏兵四起,大敗宋軍。憲宗聞知,賜伯祥金二百兩。

查剌,亦善射,襲禦史大夫,領黑軍。戊寅,從木華黎攻平陽、太原、隰、吉、岢嵐、關西諸郡,下之。遂攻益都,久不下,及降,眾欲屠其城,查剌曰:“殺降不祥,且得空城,將安用之?”由是遂免。己卯,詔以黑軍分屯真定、固安、太原、平陽、隰、吉、岢嵐諸郡。及南征,盡以黑軍為前列,敗金將白撒、官奴於河。渡河再戰,盡殺之,長驅破汴京,入自仁和門,收圖籍而還。帝悉以諸軍俘獲賜黑軍。癸巳,從國王塔思征金帥宣撫萬奴於遼東之南京,先登,眾軍乘之而進,遂克之,王解錦衣以賜。辛醜,太宗嘉其功,授真定、北京兩路達魯花赤。癸卯,卒於柳城,年四十四。子庫祿滿,襲職。中統三年,從征李璮,中流矢卒。子良輔,襲黑軍總管,至元十七年,以功累升昭毅大將軍、沿海副都元帥。二十一年,改沿海上副萬戶。大德十一年,告老。子繼祖,襲萬戶。鹹錫之子度剌,攻樊城,戰死。贍德納後亦棄金官來歸,為別失八裏達魯花赤,卒。其孫亦剌馬丹,仕至遼陽省左丞。亦剌馬丹子倉赤,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
世祖南伐,伯祥參預軍機,卒於軍中。贈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易國公,諡忠毅。

何伯祥子瑋
何瑋,何伯祥之子,承繼父職為易州知州,隨蒙古大軍圍攻襄樊時,宋將夏貴率水軍來援救,何瑋的軍營位於城東北,首當其衝。貴兵縱火燒毀北關,進逼何瑋軍營。萬戶脫因不花召瑋退入城內,瑋回答說:“建功立業正在此時,為何退避。”率眾誓死戰鬥。將夏貴軍擊潰。

何伯祥,易州易縣人。幼從軍於金,從張柔來歸。太祖定河朔,惟保定王子昌、信安張進堅守不下。子昌,金驍將也,柔命伯祥取之。兵逼其城,子昌出走,追及之,伯祥執槍馳馬,子昌反射之,中手而貫槍,伯祥拔矢棄槍,策馬直前,徒手搏之,擒子昌。進聞之,亦遁去。伯祥遂攻西山諸寨,悉平之。後攻汴梁,拔洛陽,圍歸德,破蔡州,論功居多,授易州等處軍民總管。丁酉,從主帥察罕伐宋,伯祥拔三十餘柵,獲戰艦千餘艘,又破芭蕉、望鄉、大洪、張家等寨,俘獲甚眾,器械山積。察罕以其功聞,賜錦衣、金甲。壬子,諸軍入宋境,察罕自他道遽還,諸軍倉皇失措,伯祥曰:“此必為敵所遏,不若出其不意,而遂深入其地,彼不我測,乃可出也。”遂率兵突戰,直抵司空寨,疏布營壘,陵高伐木,為攻取勢。既夜,命為五營,營火十炬,伏精銳於營側險要之地。天將明,令士卒速行,而鳴鼓其後。宋兵果來追,伏發,驚駭潰去,追擊,大破之,轉戰百餘裏,他軍不能歸者,皆賴以出。帝聞之,賜金二百兩。世祖南伐,伯祥參預軍事,多所獻納,卒於軍。贈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易國公,諡武昌。子瑋。
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顏受命伐宋,以何瑋為帳前都鎮撫。大軍至陽羅堡,夏貴率戰艦封鎖江麵。瑋在元帥阿術指揮下率所部先渡江,諸軍隨後,夏貴敗走。宋丞相賈似道率水軍在丁家洲進行抵抗,瑋率軍出戰,奪舟千餘艘,賈似道逃跑,何瑋因功授武德將軍、管軍總管,佩金虎符。平宋之後,晉升為懷遠大將軍、太平路軍民達魯花赤,很快又升為昭勇大將軍、行戶部尚書、兩淮都轉運使。

瑋始襲父職,知易州。兄行軍千戶卒,瑋複襲之,鎮亳州。從圍襄樊,宋將夏貴率舟師來救,瑋時建營於城東北,當其衝。貴兵縱火焚北關,遂進逼瑋,萬戶脫因不花等呼瑋入城,瑋曰:“建功立業,此其時也,何避焉!”乃率其眾,誓以死戰,開營門,以身先之,貴敗走。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顏受命伐宋,辟瑋為帳前都鎮撫。師次陽羅堡,夏貴率戰艦列江上下,瑋從元帥阿術,率眾先渡,諸軍繼之,貴複敗走。宋丞相賈似道率舟師拒於丁家洲,瑋將勇敢士出戰,奪舟千餘艘,似道遁去。授武德將軍、管軍總管,佩金虎符。宋既平,進懷遠大將軍、太平路軍民達魯花赤,俄升昭勇大將軍、行戶部尚書、兩淮都轉運使。至元十八年,擢參議中書省事。二十年,擢為江浙按察使。二十二年,改大名路總管。二十八年,遷湖南宣慰使。三十一年,拜中書參知政事。時宰執凡十一人,瑋曰:“古者一相,專任賢也,今宰執員多,政出多門,轉相疑忌,請損之。”不從,遂乞代。大德四年,授侍禦史,以母病辭。七年,授禦史中丞,陳當世要務十條,成宗嘉納之。京師孔子廟成,瑋言:“唐、虞、三代,國都、閭巷莫不有學,今孔廟既成,宜建國學於其側。”從之。賽典赤、八都馬辛等還自貶所,複相位,瑋言:“奸黨不可複用,宜選正人以居廟堂。”帝深然之。監察禦史郭章劾郎中哈剌哈孫受贓,具服,而哈剌哈孫密結權要,以枉問誣章。瑋率台臣入奏,辨論剴切,章遂得釋。九年冬,將有事於南郊,議配享,瑋曰:“嚴父配天,萬世不易。”不果行。成宗崩,丞相阿忽台奉皇後旨,集廷臣議祔廟用攝政事,瑋難之,阿忽台變色曰:“中丞謂不可行,獨不畏死耶?”眾皆危懼,瑋從容曰:“死畏不義耳,苟死於義,夫複何畏!”未幾,以疾去位。武宗即位於上都,授太子副詹事,遣使促使就職,複遙授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武宗至自上都,臨朝,問曰:“孰為何中丞?”瑋出拜,帝曰:“朕知卿能以忠直為國,朕有不逮,卿當勉輔。”
至元十八年,何瑋提升為參議中書省事。二十年,升為江南浙西道按察使。二十二年,改任大名路總管。二十八年,調湖南宣慰使。三十一年,拜中書參知政事。當時宰相共十一人,瑋曰:“古時隻有一個宰相,素以賢者任職,現在宰相多,政出多門,相互猜忌,請減少。”此意見未被采納,請求更換他自己職務。

至大元年,遷太子詹事,兼衛率使。俄拜中書左丞,仍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未幾,擢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提調屯田事。帝召至榻前,麵諭曰:“汴省事重,屯田久廢,卿當為國竭力。”賜黑貂裘一、錦衣二襲。瑋至汴,建諸葛亮祠,立書院,以地三千畝贍之。三年,改河南行尚書省平章政事,卒。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梁國公,諡文正。
大德四年(1300),授侍禦史,因母病辭職。七年,授禦史中丞,奏陳當時要務十條,成宗嘉獎並采納了。京師孔廟建成,何瑋上書說:“唐、虞、三代,國都、閭巷都建有學校,今孔廟既成,應在其旁建立國學。”朝廷同意了。賽典赤、八都馬辛從被貶謫的地方回來恢複丞相之職。瑋上書道:“奸黨不可再用,應選正人在朝廷為官。”成宗深以為然。監察禦史郭章彈劾哈剌哈孫受贓,已完全服罪。但哈剌哈孫又暗中勾結權貴,誣告郭章是冤枉了他。瑋率台臣陳奏皇上,辨清事實,使郭章免於誣陷之罪。

李守賢
九年,成宗崩,丞相阿忽台奉皇後懿旨,召集廷臣討論將成宗列於祖廟附祭及仁宗代理朝政的事,何瑋提出反對意見。阿忽台對他聲色俱厲地說“:中丞認為不可行,難道你不怕死?”眾皆畏懼,而瑋從容回答說:“怕死就是不義,如果為義而死,又有何畏。”不久稱病辭職。

李守賢,字才叔,大寧義州人也。祖小字放軍,嚐從金將攻宋淮南,飛石傷髀,錄功,賞生口七十。主將分命將校殺所掠俘,苟有失亡者,罪死,放軍當殺五百人,皆縱之去。金大安初,守賢暨兄庭植,弟守正、守忠,從兄伯通、伯溫,歸款於太師、國王木華黎,入朝太祖於行在所,即命庭植為龍虎衛上將軍、右副元帥、崇義軍節度使,守賢授錦州臨海軍節度觀察使,弟守忠為都元帥,守河東。朝廷以全晉為要害之地,人心危疑未定,非守賢鎮撫之不可,乃自錦州遷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既至,河東人皆曰:“吾等可恃以生矣。”
武宗即位於上都,授何瑋為太子副詹事,遣使催他就職,並遙授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武宗從上都回到京師,臨朝問誰是何中丞。瑋出班拜見。武宗道“:朕知卿忠直為國,如朕有不到之處,卿當勉力輔佐。”

歲戊子,朝於和林,加金紫光祿大夫,知平陽府事,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庚寅,太宗南伐,道平陽,見田野不治,以問守賢,對曰:“民貧窘,乏耕具致然。”詔給牛萬頭,仍徙關中生口墾地河東。辛卯,平陽當移粟萬石輸雲中,守賢奏以“百姓疲敝,不任輓載,”帝嘉納之。時河中未下,守賢建言,以為將士逗留沮撓,多所傷溺,臣請自北麵鑿城先登。如其言,城果下,遂構浮橋。明年,蒲津南濟潼關。二月,大破趙雄兵於芮城。
至大元年(1308),調任太子詹事,兼衛率使。很快就辭中書左丞,而仍為平章政事,商議中省事。不久,升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主管屯田事務。武宗召至床前麵諭道:“汴省事重,且屯田久已廢弛,卿當為國竭力。”賜黑貂裘一套、錦衣二套。瑋至汴後,建諸葛亮祠,設立書院,以地三千畝之租稅作為書院經費。三年,改任河南行尚書省平章政事,卒於官。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梁國公,諡文正。

時方會師圍汴,留守賢屯嵩、汝。金兵十餘萬,保少室山太平寨,守賢以三千人介其中,度其帥完顏延壽無守禦之才,癸巳正月望夕,延壽擊球為嬉,守賢潛遣輕捷者數十人,緣崖蟻附以登,殺其守卒,遂大縱兵入,破之,下令禁無抄掠,悉收餘眾以歸。不兩旬,連天、交牙、蘭若、香爐諸寨,皆望風俱下,守賢未嚐妄殺一人。及攻河南,其渠魁強元帥者,以其眾出奔,守賢追及,降之。秦藍帥王祐,聚眾數萬,據虢之南山,守賢使人責祐,祐素憚守賢威略,即以所部來附,關東、洛西遂定。甲午冬十月卒,年四十六。
李守賢,字才叔,大寧義州人。金大安初年(1209),守賢及兄庭植,弟守正、守忠,堂兄伯通、伯溫歸附於太師、國王木華黎,在太祖行軍駐所朝見。太祖命庭植為龍虎衛上將軍、右副元帥、崇義軍節度觀察使,授守賢錦州臨海軍節度使,弟守忠為都元帥,守河東。朝廷認為河東是要害之地,但其人心疑懼未定,非守賢去鎮撫不可,於是從錦州調守賢為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

子彀嗣。歲丁酉,從太師塔海紺卜征蜀漢,有功。明年,攻碉門。又明年,下萬州,會戰於瞿塘,獲戰艦千餘艘。辛醜,朝行在所,授河東道行軍萬戶,兼總管。己巳,進兵攻成都,由廣元出葭萌,度木瓜坡。蜀之餘孽團聚為梗,聞彀至,潛為伏以待。彀諜知之,令眾銜枚疾進,出其不意,賊兵敗走,長驅至成都,破之。壬子,襲嘉定。戊午秋,憲宗南伐。己未,入梁州,師次江上,造舟為梁,以通援兵,且斷宋人往來之路。會江漲,梁中絕,宋將率舟師萬艘逆戰,彀以一旅先犯之,諸軍繼進,遂破之。明日,帝召謂諸將曰:“汝輩平日自負鷙勇,及臨敵,不能為朕立尺寸功。獨李彀身犯矢石,摧鋒陷陣,視敵篾如。言勇者,如彀乃可耳。”賜白金二百五十兩。中統三年,改河東路總管,佩金虎符,移京兆路,加昭勇大將軍,未幾,轉洺磁路。至元七年正月卒,年四十九。子十一人。伯溫,見《忠義傳》。
太祖駕崩之後第二年(1228),守賢至和林朝見攝政王拖雷,加官為金紫光祿大夫,知平陽府事,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太宗二年(1230),蒙古軍南伐,經過平陽,見田地荒蕪,帝問守賢為何如此,守賢說“:民貧窮,缺乏耕具,以致如此。”詔令給牛萬頭,並令遷關中人民去開墾河東。三年,規定平陽向雲中輸粟萬石。守賢見平陽百姓疲憊不堪,奏請免輸,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當時,河中尚未攻下,守賢認為若長期這樣相持下去,將士多有傷亡,他請求自己從北麵鑿城先入。采納他的請求,該城果然被攻破。第二年,自蒲津南渡黃河至潼關,二月,在芮城大破金將趙雄的軍隊。這時,蒙軍正會師於汴京城下,而留守賢屯守嵩州、汝州。金兵十餘萬,堅守少室山太平寨,守賢遣三千人入少室山,知道金主帥完顏延壽無守禦之才,於太宗六年正月十五日夜,乘延壽玩球之時,潛遣數十人緣崖攀登而上,殺守兵,大軍繼入,破太平寨。守賢下令不準搶劫,將守寨的殘兵餘卒收編入蒙古軍。不過兩旬,連天、交牙、蘭若、香爐諸寨,相繼歸順,守賢不曾妄殺一人。攻河南,金守將強元帥逃跑,為守賢追及,投降。秦藍帥王..,擁兵數萬,占據虢州之南山,他素來畏服守賢,率其部眾歸附,於是關東、洛西都為守賢平定。

耶律阿海
太宗六年(1234)十月卒,年四十六歲。

耶律阿海,遼之故族也。金桓州尹撒八兒之孫,尚書奏事官脫迭兒之子也。阿海天資雄毅,勇略過人,尤善騎射,通諸國語。金季,選使王可汗,見太祖姿貌異常,因進言:“金國不治戎備,俗日侈肆,亡可立待。”帝喜曰:“汝肯臣我,以何為信?”阿海對曰:”願以子弟為質。”明年,複出使,與弟禿花俱往,慰勞加厚,遂以禿花為質,直宿衛。阿海得參預機謀,出入戰陣,常在左右。歲壬戌,王可汗叛盟,謀襲太祖。太祖與宗親大臣同休戚者,飲辨屯河水為盟,阿海兄弟皆預焉。既敗王可汗,金人訝其使久不還,拘家屬於瀛。阿海殊不介意,攻戰愈厲。帝聞之,妻以貴臣之女,給戶,俾食其賦。癸亥冬,進攻西夏諸國,累有功。丙寅,帝建龍旂,即大位,敕左帥闍別略地漢南,阿海為先鋒。辛未,破烏沙堡,鏖戰宣平,大捷澮河,遂出居庸,耀兵燕北。癸酉,拔宣德、德興,乘勝次北口,闍別攻下紫荊關。阿海奏曰:“好生乃聖人之大德也。興創之始,願止殺掠,以應天心。”帝嘉納焉。遂分兵略燕南、山東諸郡,還駐燕之近郊。金主懼,請和,諭其使曰:“阿海妻子,何故拘係弗遣?”即送來歸。師還,出塞。甲戌,金人走汴,阿海以功拜太師,行中書省事;封禿花為太傅、濮國公,每宴享,必賜坐。命禿花從木華黎取中原。阿海從帝攻西域,俘其酋長隻闌禿,下蒲華、尋斯幹等城,留監尋斯幹,專任撫綏之責。未幾,以疾薨於位,年七十三。至元十年,追封忠武公。
李彀,李守賢之子。太宗九年隨太師塔海紺布征蜀漢。十年攻碉門。十一年克萬州,會戰於瞿塘,繳獲戰艦千餘艘。十三年,授河東道行軍萬戶兼總管。以後,由廣元出葭萌,越木瓜坡,長驅入蜀,攻下成都。憲宗二年,襲擊嘉定。

子三人:長忙古台,次綿思哥,次捏兒哥。忙古台在太祖時,為禦史大夫,佩虎符,監戰左副元帥官、金紫光祿大夫,管領契丹漢軍,守中都,招安水泊等處,卒,無子。捏兒哥在太祖時,佩虎符,為右丞,行省遼東。萬奴叛,舉家遇害。綿思哥襲太師,監尋斯幹城,久之,請還內郡,守中都路也可達魯花赤,佩虎符,卒。子二人:買哥,通諸國語,太祖時為奉禦,賜隻孫服,襲其父中都之職。時供億浩繁,屢貸於民,買哥悉以私帑償之,事聞,賜銀萬兩。戊午,從攻蜀,師次釣魚山,卒於軍。妻移剌氏,以哀毀卒,特贈貞靜。子七人:老哥,曆提刑按察使,入為中書左丞。驢馬,備宿衛,為必闍亦,仕至右衛親軍都指揮使。至元二十四年,世祖宴於柳林,命驢馬居其父位次,賜隻孫服。二十五年,戍哈丹禿,有戰功,以老乞骸骨。子六人:五台奴,襲職;拔都兒,中書右丞;文謙,興國路總管;卜花,早卒,蒙古不花,荊湖北道宣慰使;虎都不花,一名文炳,湖州同知;萬奴,為人匠副總管。
憲宗八年(1258),憲宗南伐。九年,蒙軍入渠州,進至江濱,造船為橋以便援兵通行,且阻止宋軍通過。長江水漲,浮橋中斷,宋將以戰艦萬艘迎戰,彀提一旅首先進攻,諸軍繼進,戰敗宋軍。第二天,憲宗對諸將說:“平時你們都自負英勇,臨戰不能為朕立尺寸之功。唯獨李彀冒箭摧鋒陷陣,蔑視敵人。要說英勇,像彀這樣才是。”賜白金二百五十兩。中統三年(1262),李彀改任河東路總管,佩金虎符。調京兆路總管,加昭勇大將軍。不久改為氵名磁路總管。至元七年(1270)正月卒,年四十九歲。

何實
耶律阿海,原遼朝舊族,金朝桓州長官撒八兒之孫,尚書奏事官脫迭兒之子。

何實,字誠卿,其先北京人,曾祖摶霄,雄於貲,好施與,鄉裏以善人稱。祖鼎敬。父道忠,仕金,為北京留守。實少孤,依叔父居,氣節不凡,家人常入臥內,見一青蛇蜿蜒衣被中,駭而視之,乃實也。及長,通諸國譯語,驍勇善騎射,倜儻不羈,遠近之民,慕其雄略,鹹歸心焉。
阿海天資剛毅,勇謀過人,尤善於騎射,能通各國語言。金選派他出使王可汗,見太祖相貌不凡,進言道“:金國不重軍備,平時奢侈無度,不久即亡。”太祖問他:“你肯為我臣,以何為信?”阿海說:“願以子弟做人質。”第二年,金朝又派他出使蒙古,他與弟禿花同往,留禿花為人質,阿海得參與蒙古軍機要之事,太祖東征西討,他都不離左右。

歲乙亥,中原盜起。錦州張鯨,自立為臨海郡王,遣使納款於太祖,尋以叛伏誅。鯨弟致,初以叛謀於實,實厲聲叱曰:“天之曆數在朔方,汝等恣為不軌,徒自斃耳!”乃籍戶口一萬,募兵三千,丙子春,來歸。大將木華黎與論兵事,奇變百出。拊髀欣躍,大加稱賞,遂引見太祖,獻軍民之數。帝大悅,賜鞘劍一,命從木華黎選充前鋒。時張致複據錦州,實與賊遇於神水縣,挺身陷陣,殊死戰,殺三百餘人,獲戰馬兵械甚眾,木華黎奏賜鞍馬弓矢以勵之。以功,為帳前軍馬都彈壓。詔封木華黎太師、國王,東下齊數郡。使實帥師四千,取燕南、齊西之地,首擊邢州,徇趙郡,取魏鄴,下博關,襲曹、濮、恩、德、泰安、濟寧,勢如破竹。薄濰州,與木華黎會。遷兵馬都鎮撫,從取大同、雁門、石、隰等州,悉平之。引兵掠太原、平陽、河中、京兆諸城,所向款附。木華黎錄其功,表實為元帥左監軍。
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王可汗破壞與蒙古軍的盟約,陰謀襲擊太祖。太祖與宗親大臣休戚相共,在辨屯河飲水為盟,阿海兄弟皆參預。打敗王可汗後,金人見派往王可汗的使臣耶律阿海久不回朝,便拘留阿海家屬於瀛。阿海很不介意,而是更加猛烈攻擊金人。太祖聞知阿海家屬被金拘留,將貴臣之女配阿海為妻,分與戶口,使收其賦稅。泰和三年冬阿海奉命,進攻西夏諸國,屢建戰功。

癸未,木華黎卒,子孛魯嗣。武仙複叛,據邢。實帥師五千圍之,立雲梯,先士卒登堞,橫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裏,大破之,斬首二百餘級。是夜,仙黨遁去。實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斬,軍中肅然,士民按堵。孛魯命戍於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甲申,孛魯征西夏,以實分兵攻汴、陳、蔡、唐、鄧、許、鈞、睢、鄭、亳、潁,所至有功,計梟首一千五百餘級,俘工匠七百餘人。孛魯複命駐兵邢州,分織匠五百戶,置局課織。丁亥,賜金虎符,便宜行元帥府事。邢因武仙之亂,歲屢饑,請移匠局於博,孛魯從之。憫其勞瘁,使勿出征,更檄東平嚴實,與之分治軍民事。博值兵火後,物貨不通,實以絲數印置會子,權行一方,民獲貿遷之利。庚寅,有旨收諸將金符。乙未,孛魯以實子仲澤為質子。
太祖元年(1206),太祖稱帝,命左帥..別攻取漢南,阿海為先鋒。太祖六年,蒙古軍破烏沙堡,鏖戰於宣平,在澮河大捷,出居庸關,炫耀兵力於燕北。八年,攻克宣德、德興,乘勝進軍北口,..別攻下紫荊關。阿海向太祖奏道“:好生是聖人之大德。興邦創國之初,希望不要殺掠,以符合天意。”帝嘉獎並采納這個意見。於是分兵攻取燕南、山東諸郡,還軍駐燕之近郊。

丁酉,太宗數召入見,實貢金幣紋綺三篚。次陵州,遇寇,實與左右射之,斃二十餘人,生獲十餘人。朝於幄殿,帝歡甚,問遇盜之故,命所獲寇勿殺,仍以賜實。是日,賜坐,與論軍中故事,良久,曰:“思卿效力有年,朕欲授以征行元帥,後當重任。”實叩頭謝曰:“小臣被堅執銳,從事鋒鏑二十餘年,身被十餘槍,右臂不能舉,已為廢人矣。臣不敢辱命。願辭監軍之職,幸得元佩金符,督治工匠,歲獻織幣,優遊以終其身,於臣足矣。”帝默然不悅,令射以觀其強弱,實不能射。命入宿衛,密使人覘之,實臂果不能舉。固辭十餘,始可其奏。遂錫宴,取金符親賜之,授以漢字宣命,充禦用局人匠達魯花赤,子孫世其爵。更賜白貂帽、減鐵係腰、貂衣一襲、弓一、矢百,遣歸。丁巳,卒於博。
太祖九年,金軍退到汴京,阿海因功拜太師,管中書省事;封阿海之弟禿花為太傅、濮國公。太祖命禿花隨木華黎取中原,阿海從帝攻西域。在西域征討中,俘其酋長隻闌禿,攻下蒲華、尋斯幹等城,留阿海於尋斯幹專任撫綏之責。不久病逝,年七十三歲。至元十年(1273),追封忠武公。

子九人,孫十七人。子崇禮,授應奉翰林文字、從仕郎、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
何實,字誠卿,其祖先北京人。曾祖何摶霄有資財,好施舍,鄉裏稱他為善人。祖父何鼎敬。父何道忠,在金朝做官,為北京留守。

郝和尚拔都
何實年少時父親去世,靠叔父撫養。他氣度不凡,長大後能通諸國語言,勇敢,又善騎射,豪爽不羈,遠近之民慕其雄才大略,都向往他。

郝和尚拔都,太原人,以小字行,幼為蒙古兵所掠,在郡王迄忒麾下,長通譯語,善騎射。太祖遣使宋,往返數四,以辯稱。歲戊子,以為九原府主帥,佩金符。庚寅,率兵南伐,略地潼、陝,有功。辛卯,授行軍千戶。乙未,從皇子南伐,至襄陽,宋兵四十萬逆戰漢水上。領先鋒數百人,直前衝其陣,宋兵大潰。丙申,從都元帥塔海征蜀,下興元。宋將王連以重兵守劍閣,乃募敢死士十二人,乘夜破關,入蜀,諸城悉下。明年,取夔府,抵大江,宋兵三十萬軍於南岸。郝和尚拔都選驍勇九人,乘輕舸先登,橫馳陣中,既出複入,宋兵不能支,由是以善戰名。庚子歲,太宗於行在所命解衣數其瘡痕二十一,嘉其勞,進拜宣德西京太原平陽延安五路萬戶,易佩金虎符,以兵二萬屬之,複賜馬六騎、金錦弓鎧有差。甲辰,朝定宗於宿甕都之行宮,賜銀萬鋌,辭以“賞過厚,臣不應獨受,臣得效微勞,皆將校協力之功”,遂奏將校劉天祿等十一人,皆賜之金銀符。戊申,奉詔還治太原,請凡遠道租稅監課過重者,悉蠲除之。歲饑,出白金六十鋌、粟千石、羊數千,以助國用。己酉,升萬戶府為河東北路行省,得以便宜從事,凡四年,壬子三月,卒。追贈太保、儀同三司、冀國公,諡忠定。
太祖十年(1215),中原人民紛紛起來反抗金朝。錦州張鯨自立為臨海郡王,遣使投降太祖,不久又反叛,被誅。鯨弟張致,反叛之初與何實商議,何實厲聲斥責道:“北方誰為萬民之主,自有天數,你們謀圖不軌,隻是自討死而已。”將所領一萬戶百姓和兵卒三千於太祖十一年歸順於蒙古軍。大將木華黎與他談論用兵之道,他奇變百出,木華黎拍手稱讚,引見太祖。太祖大喜,賜劍一把,命為木華黎軍前鋒。

子十二人:長天益,佩金符,太原路軍民萬戶都總管;次仲威,襲五路萬戶;紥剌不花,鎮蠻都元帥、軍民宣慰使;天舉,大都路總管,兼府尹;天祐,陝西奧魯萬戶;天澤,夔州路總管;天麟,京兆等路諸軍奧魯萬戶;天挺,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張致再占據錦州,何實與他戰於神水縣。實身先陷陣,殊死戰鬥,殺敵三百餘人,繳獲戰馬軍械甚多,因功升帳前軍馬都彈壓。木華黎封為太師、國王後,東下攻取齊地數郡,使何實率四千人取燕南、齊西之地,攻邢州,奪趙郡,取魏鄴,襲擊曹州、濮州、恩州、德州、泰安、濟寧,勢如破竹。進逼濰州,與木華黎會師。任實為兵馬都鎮撫,隨木華黎取大同、雁門及石、隰等州,攻克太原、平陽、河中、京兆諸城。木華黎上報其功,任何實為元帥左監軍。

趙瑨
太祖十八年,木華黎卒,其子孛魯嗣國王位。武仙複叛,占據邢州。何實率師五千圍邢州,架雲梯,自己身先士卒而上,攻破邢州城,武仙敗走。實下令:敢有擅自剽劫者斬首,軍紀嚴明,百姓安居。孛魯命何實戍守邢州,在邢多施善政,百姓敬他如神明。十八年,孛魯征西夏,何實攻取汴、陳、蔡、唐、許、鈞、睢、鄭、亳、潁諸州,斬敵一千五百餘、俘工匠七百餘人。孛魯又命他屯駐邢州,在那裏設立織造局,擁有織匠五百戶。

趙瑨,雲中蔚州人。父昆,仕金為帥府評事。兄珪,以萬戶守飛狐城。歲庚午,昆卒,珪輦其母如蠡州,留瑨於飛狐。瑨自幼不羈,閑習武事。癸酉,太祖南伐,先鋒至飛狐,城中不知所為。瑨詣縣曰:“大兵壓境,不降何待!”眾從之。丁醜,太師、國王木華黎駐兵桓州,署為百戶,從攻蠡州。金兵閉城拒守,國王裨將石抹也先戰死,王怒,將屠其城,瑨泣曰:“母與兄在城中,乞以一身贖一城之命。”哀懇切至,國王義而許之。從攻相州,抵其門,死士突出,瑨直前擊之,流矢中鼻側,鏃出腦後,拔矢再戰,七日破其城。論功,授冀州行軍都元帥,佩金虎符。瑨讓其兄珪,朝廷從之,改授瑨軍民總管,稍遷易州達魯花赤,佩金符。太宗下河南,瑨自易州馳驛輸矢二十餘萬至行在,帝大喜,命權中都省事。癸巳,趙揚據興州叛,瑨進軍平之,遷中山、真定二路達魯花赤。中統元年,詔立十道宣慰司,以瑨為順天宣慰使。至元元年,轉淄萊路總管。六年,改太原路總管。十二年,升燕南道提刑按察使。十四年,遷河南道。十六年,致仕。明年卒,年八十。皇慶元年,贈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定國公,諡襄穆。子秉溫。
太祖二十二年,賜金虎符,行元帥府事。邢州因武仙之亂,年年饑荒,何實請求將織造局移於博興州。博興州在兵亂之後,貨物不暢,何實以絲織品印鈔票,民獲商貿之利。

秉溫,事世祖潛邸,命受學於太保劉秉忠,從征吐蕃、雲南大理。中統初,詔行右三部事。至元七年,創習朝儀,閱試稱旨,授尚書禮部侍郎、知侍儀司事。明年,授秘書少監,購求天下秘書。十九年,遷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侍儀司事。《授時曆》成,賜鈔二百錠,進階中奉大夫。二十九年,編《國朝集禮》成,帝特命其子慧襲侍儀使。皇慶元年,贈金紫光祿大夫、司徒、雲國公,諡文昭。子慧,後仕至昭文館大學士。
太宗九年(1237),太宗多次召見,何實上貢彩緞三筐。有一日,太宗對何實說“:念卿效力多年,朕欲授你征行元帥之職,以後當重任。”實叩頭辭謝:“小臣披堅執銳,奔馳戰場二十餘年,身受傷十餘槍,右臂不能舉起,已成廢人。臣不敢辜負君命,願辭監軍之職,讓我佩金符,督率工匠每年獻所織緞帛,悠閑自得以終餘年就滿足了。”太宗默不做聲,心中不悅,令實演習射箭以考察其身體強弱。實不能射。又使人暗觀察,見實臂確實抬不起來。實也辭職十餘次,這才準許,賜宴,親賜金符,任命為禦用局人匠達魯花赤,子孫世襲爵位。又賜貂帽、貂衣、弓矢。憲宗七年(1257)卒。

石抹明安
郝和尚拔都,太原人,和尚為其小名。幼為蒙古兵掠去,在郡王迄忒麾下效力,能譯蒙漢語言,善騎射。太祖遣他出使宋朝,往返四次,以能言善辯著稱。

石抹明安,桓州人。性寬厚,不拘小節。為童子時,嚐騎杖為馬,今群兒前導,行列整肅,無敢喧嘩者。父老見而異之,曰:“是兒體貌不凡,進退有度,他日必貴。”既長,歎曰:“士生於世,當立功名、書竹帛,以傳無窮,寧肯碌碌無聞,與草木同腐邪!”歲壬申,太祖率師攻破金之撫州,將遂南向,金主命招討紇石烈九斤來援,時明安在其麾下,九斤謂之曰:“汝嚐使北方,素識蒙古國主,其往臨陣,問以舉兵之由,不然即詬之。”明安初如所教,俄策馬來降,帝命縛以俟戰畢問之。既敗金兵,召明安詰之曰:“爾何以詈我而後降也?”對曰:“臣素有歸誌,向為九斤所使,恐其見疑,故如所言。不爾,何由瞻奉天顏?”帝善其言,釋之,命領蒙古軍,撫定雲中東西兩路。
太祖崩後第二年(1228),郝和尚拔都為九原府主帥,佩金符。太宗二年(1229),率兵南伐,占領潼、陝。三年,授行軍千戶。七年,隨皇子南伐,至襄陽,宋軍以四十萬迎戰。郝和尚拔都率先領數百人直衝敵陣,宋軍大潰。八年,隨都元帥塔海征蜀,克興元。宋將王連以重兵守劍閣,郝和尚拔都率勇士十二人,乘夜破關,進入蜀境,攻下諸城。九年,奪取夔府,飲馬長江。宋軍三十萬守於南岸。郝和尚拔都選勇士九人,乘輕舟先登岸,殺入敵陣,宋軍不能抵禦。郝和尚拔都從此以善戰而著名。

既而帝欲休兵於北,明安諫曰:“金有天下一十七路,今我所得,惟雲中東西兩路而已,若置不問,待彼成謀,並力而來,則難敵矣。且山前民庶,久不知兵,今以重兵臨之,傳檄可定,兵貴神速,豈宜猶豫!”帝從之。即命明安引兵南進,所至,民皆具簞食壺漿以迎,盡有河北諸郡而還。帝複命明安及三合拔都,將兵由古北口徇景、薊、檀、順諸州。諸將議欲屠之,明安奏曰:“此輩當死,今若生之,則彼之未附者,皆聞風而自至矣。”帝從之。乙亥春正月,取通州,金右副元帥蒲察七斤以其眾降,明安命複其職,置之麾下,遂駐軍於京南建春宮。金禦史中丞李英、元帥左都監烏古論慶壽,領兵護軍食,以援中都。帝遣右副元帥神撒將四百騎迎戰,明安將五百騎繼之,遇於永清。將戰,命士卒佯敗,金兵來追,回擊,大破之,死及溺水者甚眾,獲李英及所佩虎符,得糧千餘車。遂招諭永清,不降,拔而屠之。未幾,金將完顏合住、監軍阿興鬆哥,複以步兵萬二千人、糧車五百兩援中都。明安複將三千騎往擊之,遇於涿州宣封寨,獲鬆哥,合住遁去,盡得其輜重,還屯建春宮。四月,攻萬寧宮,克之。取富昌、豐宜二關,攻拔固安縣。
十二年,太宗在行軍駐所命郝和尚拔都解衣,數其身上瘡痕二十一處,嘉獎其勞苦,進拜宣德、西京、太原、平陽、延安五路萬戶,佩金虎符,撥給他士卒二萬,賜馬六匹,還有綢緞、弓箭、鎧甲等物。太宗皇後乃馬真氏三年(1244),郝和尚拔都在宿甕都之行宮朝見定宗,賜銀萬錠,他辭謝道:“獎賞過重,臣不應獨受。臣之所以能效微勞,皆將校們同心協力之功。”太宗又賜其將校劉天祿等十一人金銀符。

初,順州之破,兵士縛密雲主簿完顏壽孫以獻,明安釋而用之,不久,逸去複來,問其故,對曰:“有老父在城中,恐不能存,謀歸,欲得侍養,今已歿,故複來。”明安義而釋之。五月,明安將攻中都,金相完顏複興飲藥死。辛酉,城中官屬父老緇素,開門請降,明安諭之曰:“負固不服,以至此極,非汝等罪,守者之責也。”悉令安業,仍以粟賑之,眾皆感悅。
定宗三年(1248),奉詔還太原掌管政務。他奏請將遠道過重租稅均予免除。逢饑荒年,他以自己的白金六十錠、粟千石、羊數千隻以助國用。九年,升萬戶府為河東北路行省,有權自行決定該省事務,在該省凡四年。憲宗二年(1252)三月卒。追贈太保、儀同三司、冀國公,諡忠定。

明安早從軍旅,料敵製勝,算無遺策,雖祁寒盛暑,未嚐不與士卒均勞逸,同甘苦。其得金府庫珠玉錦綺,明安悉具其數上進,未嚐以纖毫為己有。中都既下,加太傅、邵國公,兼管蒙古漢軍兵馬都元帥。丙子,以疾卒於燕城,年五十三。
趙瑨,雲中蔚州人,自幼放任不羈,好習武。太祖八年(1213),蒙古大軍南伐中原,先鋒至飛狐,城中官吏不知所為。瑨到縣府說:“大軍壓境,不降還等待什麼?”於是全城降於蒙古。太祖十二年,太師、國王木華黎駐兵桓州,任命趙瑨為百戶長,隨大軍攻蠡州。金軍閉城堅守,國王偏將石抹也先戰死。木華黎大怒,要屠殺全城,瑨哀求道“:我母親與兄都在城中,請求以我一身來贖一城之命。”懇求再三,木華黎允許。隨大軍攻相州,瑨勇往直前,流矢從鼻側透穿至腦後,他拔出箭再戰。連攻七日破其城,論功,授冀州行軍都元帥。後改任軍民總管,又遷易州達魯花赤,佩金符。太宗攻河南,瑨自易州急速送去箭二十餘萬至皇上駐地,太宗大喜,命他暫理中都省事。太宗五年(1233),趙、揚據興州反叛,瑨進軍平叛,因功升中山、真定二路達魯花赤。

子二人:長鹹得不,襲職為燕京行省。次忽篤華,太宗時,為金紫光祿大夫、燕京等處行尚書省事,兼蒙古漢軍兵馬都元帥。
中統三年(1262),設立十道宣慰司,任命瑨為順天宣慰使。至元元年(1264),轉為淄秉路總管。六年,改任太原路總管。十二年,升燕南道提刑按察使。十四年改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十六年辭官。十七年卒,年八十歲。皇慶元年(1312),贈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定國公,諡襄穆。

張榮
趙秉溫,趙瑨之子,曾在世祖王府效力。世祖命他受學於太保劉秉忠,又隨蒙古軍征吐蕃、雲南大理。中統初年(1260),詔令他行右三部事。至元七年,授尚書禮部侍郎、知侍儀司事。至元十年,授秘書少監,購求天下秘書。十九年,升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侍儀司事。《授時曆》成書後,賜秉溫鈔二百錠,官階進為中奉大夫。二十九年,編纂《國朝集禮》,書成後,世祖特命其子趙慧承襲侍儀使之職。皇慶元年(1312),贈金紫光祿大夫、司徒、定國公,諡文昭。

張榮,字世輝,濟南曆城人,狀貌奇偉。嚐從軍,為流矢貫訾,拔之不出,令人以足抵其額而拔之,神色自若。金季,山東群盜蜂起,榮率鄉民據濟南黌堂嶺,眾稍盛,遂略章丘、鄒平、濟陽、長山、辛市、蒲台、新城及淄州之地而有之,兵至,則清野入山歲丙戌,東平、順天皆內屬,榮遂舉其兵與地納款於按赤台那衍,引見太祖,問以孤軍數載,獨抗王師之故,對曰:“山東地廣人稠,悉為帝有。臣若但有倚恃,亦不款服。”太祖壯之,拊其背曰:“真賽因八都兒也。”授金紫光祿大夫、山東行尚書省,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時貿易用銀,民爭發墓劫取,榮下令禁絕。庚寅,朝廷集諸侯議取汴,榮請先六軍以清蹕道,帝嘉之,賜衣三襲,詔位諸侯上。辛卯,軍至河上,榮率死士宵濟,守者潰。詰旦,敵兵整陣至,榮馳之,望風披靡,奪戰船五十艘,麾抵北岸,濟師,眾軍繼進,乘勝破張、盤二山寨,俘獲萬餘。大將阿術魯恐生變,欲盡殺之,榮力爭而止。癸巳,汴梁下,從阿術魯為先鋒,攻睢陽,議欲殺俘虜,烹其油以灌城,又力止之。既而城下,榮單騎入城撫其民。甲午,攻沛,沛拒守稍嚴,其將唆蛾夜來搗營,榮覺之,唆蛾返走,率壯士追殺之,乘勝急攻,城破。就攻徐州,守將國用安引兵突出,榮逆擊之,亦破其城,用安赴水死。乙未,拔邳州。丙申,從諸王闊端破宋棗陽、仇城等三縣。時河南民北徙至濟南,榮下令民間,分屋與地居之,俾得樹畜,且課其殿最,曠野辟為樂土。是歲,中書考績,為天下第一。李璮據益都,私饋以馬蹄金,榮曰:“身既許國,何可擅交鄰境!”卻之。年六十一,乞致仕。後十九年,世祖即位,封濟南公,致仕,卒,年八十三。
石抹明安,桓州人。性寬厚,不拘小節,年青時就曾歎息說:“人生於世,當立功名,著書立說,傳於後代,不能碌碌無為,與草木同腐!”

子七人:長邦傑,襲爵,先卒;邦直,行軍萬戶;邦彥,權濟南行省;邦允,知淄州;邦孚,大都督府郎中;邦昌,奧魯總管;邦憲,淮安路總管。孫四十人,宏,襲邦傑爵,改真定路總管。
太祖七年(1212),太祖率大軍攻破金之撫州,向南進軍,金衛紹王命招討紇石烈九斤抵禦。當時明安在九斤軍中,派他去詢問太祖出兵的理由。明安去蒙古軍中指責他們入侵,回去不久又馳馬來投降,太祖命將他監禁起來,等戰事完畢後再審問。打敗金兵後,太祖召明安責問道:“你為何先責罵我,而後又投誠?”明安回答說“:臣素有歸向蒙古的意圖,然而為九斤所差使,恐怕他懷疑我,故先責罵,要不然何以能仰瞻陛下天顏。”太祖認為他說得好,不僅釋放了他,還命他領蒙古軍,安撫雲中東西兩路。

劉亨安
太祖打算蒙古大軍停止南下,在北休整,明安進諫道:“金國共有一十七路,今我所得隻是雲中東西兩路而已,若對金其他地方置之不問,等到金的戰略確定後,合力來對付我們,那時就難敵了。而且山前之民已久未經戰爭,今以重兵至其境,則一道命令就可平定。兵貴神速,豈能猶豫不決!”太祖聽取他的意見,即命他引兵南進。蒙古大軍所至,百姓拿著飲食來迎接,占有河北諸郡。太祖又命明安及三合拔都領兵由古北口攻占景、薊、檀、順諸州。諸將要大肆屠殺這些攻克的州郡,明安勸止道:“這些地方的人本當處死,但若不殺他們,那些尚未歸附的人將都來歸附。”太祖采納他的意見。

劉亨安,其先範陽人,後遷遼東川州。初,國王木華黎經略遼東,兄世英率宗族鄉人隸麾下,分兵收燕、趙、雲、朔、河東,以功充行軍副總管。庚辰,平陽諸郡被兵之餘,民物空竭,世英言於王曰:“自古建國,以民為本,今河東殺掠殆盡,異日我師複來,孰給轉輸?收存恤亡,此其時也。”王善之。以絳州邊地,難其人,奏授世英絳州節度使,兼行帥府事。卒於師,無子,國王孛魯命其族兄德仁襲職。丙戌歲,金將移剌副樞攻絳州,城陷,死之。木華黎承製命亨安領其眾,奏賜金虎符,授鎮國上將軍、絳州節度使,行元帥府事。兼觀察使。庚寅冬,從王師渡河入關。辛卯春,克鳳翔,曆秦、隴,屯渭陽。秋,出階城,沿漢抵鄧。壬辰,會大軍於鈞州,敗金人於三峰山。甲午,平蔡。既而宋兵二十萬攻汴,將趨洛,都元帥塔察兒俾亨安往拒之。與宋軍遇龍門北,遂橫槊躍馬,奮突而前,眾因乘之,宋師奔潰,追擊百餘裏。塔察兒拊其背曰:“真驍將也!”延坐諸將之右,勞賜甚厚。丙申,都元帥塔海征巴蜀,攻散關,破劍門,出奇製勝,戰功居多。進圍成都,亨安為先鋒,大破之於城西,生擒宋將陳侍郎。有喬長官與亨安爭功,未幾,攻城,喬為炮所傷,亨安負之以出,喬感愧。亨安從軍十年,累著勳伐,所獲金帛,悉推與將佐,故士卒鹹樂為用。癸卯冬十二月卒。子貞,嗣職。孫三人:弘,強,弴。
太祖十年((1215)正月,蒙軍奪取了通州,金右副元帥蒲察七斤降,明安仍命他任原職,置於他的麾下,屯駐於京南建春宮。金禦史中丞李英、元帥左都監烏古論慶壽,領兵護送軍糧援助中都。太祖遣右副元帥神撒率四百騎兵迎戰,明安率五百騎斷其後,在永清遇金軍。明安命士卒假敗,待金兵來追,回馬襲擊,大敗金軍,俘李英,繳獲軍糧千餘車,招降永清,不降,攻下後屠城。金將完顏合住、監軍阿興鬆哥,再以步兵一萬二千人、糧車五百輛來援救中都。明安率三千騎迎擊,在涿州宣封寨大敗金援軍,俘虜了鬆哥,合住逃走,繳獲其全部輜重,然後回軍屯於建春宮。四月,攻克萬寧宮,奪取富昌、豐宜二關,攻拔固安縣。五月,明安進攻中都,金相完顏複興飲藥自殺,城中官民父老開門投降。明安令各安其業,並以粟賑濟貧民。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元史》

《元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