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作者:宋濂年代:明朝1694   

《元史》列傳 列傳·卷六十八

元明善
元明善字複初,大名清河人。其祖先大概是拓跋魏的後裔,居住在清河的到明善已是第四世了。明善資質穎悟,讀書過目不忘,學習諸經都能理解,而對《春秋》更為深刻。二十歲遊吳中,文章名聲卓著。由浙東使者薦為安豐、建康兩縣學正。

元明善,字複初,大名清河人。其先蓋拓跋魏之裔,居清河者,至明善四世矣。明善資穎悟絕,出讀書,過目輒記,諸經皆有師法,而尤深於《春秋》。弱冠遊吳中,已名能文章。浙東使者薦為安豐、建康兩學正。辟掾,行樞密院。時董士選僉院事,待之若賓友,不敢以曹屬禦之。及士選升江西左丞,又辟為省掾。會贛州賊劉貴反,明善從士選將兵討之,擒賊三百人。明善議緩詿誤,得全活者百三十人。一日,將佐白:“宜多戮俘獲,及屍一切死者,以張軍聲。”明善固爭,以為王者之師,恭行天罰,小醜跳梁,戮其渠魁可爾,民何辜焉。既又得賊所書贛、吉民丁十萬於籍者,有司喜,欲滋蔓為利,明善請火其籍以滅跡,二郡遂安。升掾南行台。未幾,授樞密院照磨。轉中書左曹掾,掾曹無留事。始,明善在江西時,張瑄為其省參政,明善有馬,駿而瘠,瑄假為從騎,久益壯,瑄愛之,致米三十斛酬其直。後瑄敗,江浙行省籍其家,得金穀之簿,書“米三十斛送元複初”,不言以酬馬直,明善坐免。久之,有為辨白其事者,乃複掾省曹。
後來征召為樞密院屬官,當時董士選為院僉事,對待他像賓客、朋友一樣,不敢以屬官對待他。士選升為江西左丞,又征召他為省的屬官。當時贛州劉貴反叛,明善隨士選統兵討伐,擒三百人,明善對一些牽連的一律從輕懲處,使一百三十人免於死刑。有天,將佐說:“應該多殺俘獲的叛逆,死了的應戮屍示眾,以振軍威。”明善堅決爭辯,認為朝廷的軍隊,應奉行先帝的懲罰,這些人是小醜跳梁,殺大頭子就可以了,百姓有什麼罪。所以後來才得到贛、吉兩地民丁十萬人,有司企圖從中得利,而明善請求焚燒反叛者名冊以滅其跡,於是二郡百姓安寧無事。

仁宗居東宮,首擢為太子文學。及即位,改翰林待製。與修成宗、順宗《實錄》,升翰林直學士。詔節《尚書》經文,譯其關政要者以進。明善舉宋忠臣子集賢直學士文升同譯潤,許之。書成,每奏一篇,帝必稱善,曰:“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聞也。”興聖太後既受尊號,廷臣請因肆赦,明善曰:“數赦,非善人之福,宥過可也。”奉旨出賑山東、河南饑,時彭城、下邳諸州連數十驛,民餓馬斃,而官無文書賑貸,明善以鈔萬二千錠分給之,曰:“擅命獲罪,所不辭也。”還,修《武宗實錄》,又升翰林侍講學士,預議科舉、服色等事。延祐二年,始會試天下進士,明善首充考試官,及廷試,又為讀卷官,所取士後多為名臣。改禮部尚書,正孔氏宗法,以宣聖五十四世孫思晦襲封衍聖公,事上,製可之。擢參議中書省事,旋複入翰林為侍讀,歲中拜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又召入集賢為侍讀,議廣廟製。升翰林學士,修《仁宗實錄》。英宗親課太室,禮官進祝冊,請署禦名,命明善代署者三,眷遇之隆,當時莫並焉。至治二年,卒於位。泰定間,贈資善大夫、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清河郡公,諡曰文敏。
升明善為南行台屬官。不久授樞密院照磨。後又遷職中書左曹的屬官。當初明善在江西時,張王宣為該省參政,明善有匹駿馬,但是很瘦,張王宣借來騎用,時間長了,馬養得肥壯起來,王宣非常喜愛,給三十斛米作為酬謝。後來王宣倒台,江浙行省清查其家產,金穀簿中寫有“米三十斛送元複初”,不說是酬謝馬的錢,明善因此判罪免職。很久以後,才有人為他辯白這件事,恢複省屬官之職。

明善早以文章自豪,出入秦、漢間,晚益精詣,有文集行世。
仁宗在東宮時,首先提拔他為太子文學。即位後改任翰林待製。參知編修《成宗實錄》、《順宗實錄》,升翰林直學士。詔令他節錄《尚書》經文,譯其涉及政治者獻上。明善推薦宋代忠臣集賢直學士同譯潤色。書編成後,每上奏一篇,帝一定稱讚,並說:“二帝三王之道,要不是你,我不可能知道。”興聖太後受尊號後,廷臣請求赦免罪人,明善說“:多次赦免,不是好人之福,寬容過失就可以了。”

初在江西、金陵,每與虞集劇論,以相切劘。明善言:“集治諸經,惟朱子所定者耳,自漢以來先儒所嚐盡心者,考之殊未博。”集亦言:“凡為文辭,得所欲言而止,必如明善雲‘若雷霆之震驚,鬼神之靈變’然後可,非性情之正也。”二人初相得甚歡,至京師,乃複不能相下。董士選之自中台行省江浙也,二人者俱送出都門外,士選曰:“伯生以教導為職,當早還,複初宜更送我。”集還,明善送至二十裏外,士選下馬入邸舍中,為席,出橐中肴,酌酒同飲,乃舉酒屬明善曰:“士選以功臣子,出入台省,無補國家,惟求得佳士數人,為朝廷用之,如複初與伯生,他日必皆光顯,然恐不免為人構間。複初中原人也,仕必當道;伯生南人,將為複初摧折。今為我飲此酒,慎勿如是。”明善受卮酒,跪而酹之。起立,言曰:“誠如公言,無論他日,今隙已開矣。請公再賜一卮,明善終身不敢忘公言!”乃再飲而別。真人吳全節,與明善交尤密,嚐求明善作文。既成,明善謂全節曰:“伯生見吾文,必有譏彈,吾所欲知。成季為我治具,招伯生來觀之,若已入石,則無及矣。”明日,集至,明善出其文,問何如,集曰:“公能從集言,去百有餘字,則可傳矣。”明善即泚筆屬集,凡刪百二十字,而文益精當。明善大喜,乃歡好如初。集每見明經之士,亦以明善之言告之。
奉旨去山東、河南救災,當時彭城、下邳各州連著幾十個驛站,人餓馬死,而官府不下達文書賑濟借貸,明善用二千錠分給百姓,並說:“我擅自命令,就是犯罪也不推辭。”回來後修編《武宗實錄》,又升翰林侍講學士,參預討論科舉、服色等事務。

明善一子,晦,蔭受峽州路同知,早卒。
延..二年(1315)開始進士考試,任明善為考官;廷試時又為閱卷官,所取士後來多為名臣。又改任禮部尚書,整飭孔氏宗法,使宣聖五十四世孫思晦襲封衍聖公。此情上報後,帝認為可以。提拔為參議中書省事,不久,入翰林為侍讀,授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又召入集賢任侍讀,討論擴充廟製,升翰林學士,修編《仁宗實錄》。英宗親自到太室祭奠,禮官送上祝冊請署禦名,帝命明善三次代帝簽名,對他關懷之深厚,當時無人能相比。至治二年(1322)卒。泰定年間贈資善大夫、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清河郡公,諡號文敏。

虞集弟槃範梈
明善早就以文章自豪,到晚年造詣更深,有文集流行於社會上。

虞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孫也。曾祖剛簡,為利州路提刑,有治績。嚐與臨邛魏了翁,成都範仲黼、李心傳輩,講學蜀東門外,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詩書論語說》,以發明其義,蜀人師尊之。祖玨,知連州,亦以文學知名。父汲,黃岡尉。宋亡,僑居臨川崇仁,與吳澄為友,澄稱其文清而醇。嚐再至京師,贖族人被俘者十餘口以歸,由是家益貧。晚稍起家,教授於諸生中,得孛術魯翀、歐陽玄而稱許之,以翰林院編修官致仕。娶楊氏,國子祭酒文仲女。鹹淳間,文仲守衡,以汲從,未有子,為禱於南嶽。集之將生,文仲晨起,衣冠坐而假寐,夢一道士至前,牙兵啟曰:“南嶽真人來見。”既覺,聞甥館得男,心頗異之。
當初在江西、金陵時,常同虞集進行激烈爭論相互切磋。明善說“:虞集整理諸經,隻選朱熹所定,自漢以來先儒曾對經書盡心盡力,但考釋很不廣博。”虞集也說“:凡文辭能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就可以了,一定要像明善說的‘像雷霆那樣震驚,像鬼神那樣靈變’然後才行,這不是性情端正的表現。”兩個人原相處很好。到京師後,各不相讓。董士選到江浙中台行省,兩人一塊送他到門外,士選說:“伯生以教導為職責,應該早回,複初可以再送我一程。”集回去了,明善送到二十裏外,士選下馬入旅舍,備置菜肴,與明善同飲,士選舉杯囑咐說:“士選以功臣之子,出入台省,對國家沒什麼補益,隻求得幾個好的士人,被朝廷使用,像複初和伯生,以後一定會顯赫,但也難免被人挑撥離間。複初是中原人,仕途上會受到重用;伯生是南方人,將被複初摧折。現在飲下我這杯酒,希望你不要像這樣。”明善接過酒杯,跪著飲幹後起立說“:確實像您說的,且不說以後,現在已有縫隙,請您再賜一杯,我終身不敢忘您的話。”飲完第二杯就告別了。

集三歲即知讀書,歲乙亥,汲挈家趨嶺外,幹戈中無書冊可攜,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氏傳》、歐蘇文,聞輒成誦。比還長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文仲世以《春秋》名家,而族弟參知政事棟,明於性理之學,楊氏在室,即盡通其說,故集與弟槃,皆受業家庭,出則以契家子從吳澄遊,授受具有源委。
真人吳全節與明善交往密切,曾求明善做文,明善對他說:“伯生見了我的文章一定會譏笑,我很想知道他說什麼。成季為我準備,請伯生來看,如已鐫刻石上就不好辦了。”第二天虞集來了,明善拿出文章給集看,集說:“你能按我的話,刪去一百多字,就可以了。”明善立即將筆蘸好墨,囑集修改,共刪一百二十多字,文章更加精當。明善大喜,於是二人和好如初。集每見深明經書的人士,也把明善的話告訴他們。

左丞董士選自江西除南行台中丞,延集家塾。大德初,始至京師。以大臣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雖以訓迪為職,而益自充廣,不少暇佚。除國子助教,即以師道自任,諸生時其退,每挾策趨門下卒業,他館生多相率詣集請益。丁內艱,服除,再為助教,除博士。監祭殿上,有劉生者,被酒失禮俎豆間,集言諸監,請削其籍。大臣有為劉生謝者,集持不可,曰:“國學,禮義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為教!”仁宗在東宮,傳旨諭集,勿竟其事,集以劉生失禮狀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劉生,仁宗更以集為賢。
虞集,字伯生,宋朝丞相允文五代孫。其父汲,黃岡縣尉。宋亡,寄居於臨川崇仁,與吳澄為友,吳說他的文章明白樸實。虞集家境貧寒。晚年稍有發跡,後以翰林院編修官之職位隱退。娶國子祭酒文仲之女楊氏為妻。

大成殿新賜登歌樂,其師世居江南,樂生皆河北田裏之人,情性不相能,集親教之,然後成曲。複請設司樂一人掌之,以俟考正。仁宗即位,責成監學,拜台臣為祭酒,除吳澄司業,皆欲有所更張,以副帝意,集力讚其說。有為異論以沮之者,澄投檄去,集亦以病免。未幾,除太常博士,丞相拜住方為其院使,間從集問禮器祭義甚悉,集為言先王製作,以及古今因革治亂之由,拜住歎息,益信儒者有用。
虞集三歲就知讀書,至元十二年(1275),汲攜帶家眷赴嶺外,戰爭中無法攜帶書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氏傳》和歐、蘇的文章,集聽後都能背誦。返長沙後,在外傅處就讀,虞集和弟弟虞般木都是在家接受學業的,離家後又與意誌相合的世伯吳澄交往,故教與學都有深厚的淵源。

朝廷方以科舉取士,說者謂治平可力致,集獨以謂當治其源。遷集賢修撰。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於成德達材者也。今天下學官,猥以資格授,強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爾,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於學校無益也。如此而望師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父兄所以導其子弟,初無必為學問之實意,師友之遊從,亦莫辨其邪正,然則所謂賢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理哉!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成德者,身師尊之,至誠懇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觀感也。其次則求夫操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確守先儒經義師說,而不敢妄為奇論者,眾所敬服,而非鄉願之徒者,延致之日,諷誦其書,使學者習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則他日亦當有所發也。其次則取鄉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其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六年,除翰林待製,兼國史院編修官。仁宗嚐對左右歎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未顯擢爾。”會晏駕,不及用。
左丞董士選任江西南行台中丞,請虞集任家教,直到大德初年(1297),才去京師。經大臣推薦,任命為大都路儒學教授,他雖以教誨儒生為業,但更重充實自己,從不浪費時間。後任國子助教,把執行師道作為己任。在國子監祭祀的大殿上,有個名叫劉生的儒生酒醉失禮,虞集要將他除名,大臣中有人為劉生謝罪,虞集不允,說:“國學是培養禮義人才之所,如此失禮而不處理,何以為教?”仁宗傳詔命集勿狠追此事,集把劉生失禮的情況陳述於上,並遷詹事院辦公,劉生終被除名。仁宗更認為虞集是一位賢德之人。

英宗即位,拜住為相,頗超用賢俊,時集以憂還江南,拜住不知也。乃言於上,遣使求之於蜀,不見;求之江西,又不見;集方省墓吳中,使至,受命趨朝,則拜住不及見矣。泰定初,考試禮部,言於同列曰:“國家科目之法,諸經傳注各有所主者,將以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學者專門擅業,如近代五經學究之固陋也。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後再為考官,率持是說,故所取每稱得人。
大成殿新賜登歌樂曲,而來自江南的琴師與來自河北各封地的樂生,性情各異,虞集親自教他們,然後才能演奏。虞集請求設立司樂一人做總管,便於考核。仁宗即位後責令監學拜台臣為祭酒,任命吳澄為司業,希冀有所改革,以符合仁宗的意願。虞集竭力讚助這種主張。因持不同主張的人阻止改革,吳澄棄官而去,虞集也稱病辭官。不久又任命為太常博士。丞相拜住剛任院使,問集關於禮器、禮節、儀式的事,集對答如流。拜住聽後,甚為歎息,更信儒生是有用的了。

泰定初,除國子司業,遷秘書少監。天子幸上都,以講臣多高年,命集與集賢侍讀學士王結執經以從,自是歲嚐在行。經筵之製,取經史中切於心德治道者,用國語、漢文兩進讀,潤譯之際,患夫陳聖學者未易於盡其要,指時務者尤難於極其情,每選一時精於其學者為之,猶數日乃成一篇,集為反覆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然後得以無忤,其辭之所達,萬不及一,則未嚐不退而竊歎焉。拜翰林直學士,俄兼國子祭酒。嚐因講罷,論京師恃東南運糧為實,竭民力以航不測,非所以寬遠人而因地利也。與同列進曰:“京師之東,瀕海數千裏,北極遼海,南濱青、齊,萑葦之場也,海潮日至,淤為沃壤,用浙人之法,築堤捍水為田,聽富民欲得官者,合其眾分授以地,官定其畔以為限,能以萬夫耕者,授以萬夫之田,為萬夫之長,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易之。一年,勿征也;二年,勿征也;三年,視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額於朝廷,以次漸征之;五年,有積蓄,命以官,就所儲給以祿;十年,佩之符印,得以傳子孫,如軍官之法。則東麵民兵數萬,可以近衛京師,外禦島夷;遠寬東南海運,以紓疲民;遂富民得官之誌,而獲其用;江海遊食盜賊之類,皆有所歸。”議定於中,說者以為一有此製,則執事者必以賄成,而不可為矣。事遂寢。其後海口萬戶之設,大略宗之。
朝廷要以科舉選拔人才,有人認為治理天下隻要有武力即可,隻有虞集認為要長治久安,必須從根本著手。後任命虞集為集賢修撰。大德六年(1302)任命集為翰林待製兼國史院編修官,仁宗曾對左右的人歎息說:“儒生都已啟用了,隻有虞伯生沒有提拔。”當時正逢仁宗駕崩,未能重用。

文宗在潛邸,已知集名,既即位,命集仍兼經筵。嚐以先世墳墓在吳、越者,歲久湮沒,乞一郡自便,帝曰;“爾材何不堪,顧今未可去爾。”除奎章閣侍書學士。時關中大饑,民枕籍而死,有方數百裏無孑遺者,帝問集何以救關中,對曰:“承平日久,人情宴安,有誌之士,急於近效,則怨讟興焉。不幸大災之餘,正君子為治作新之機也,若遣一二有仁術、知民事者,稍寬其禁令,使得有所為,隨郡縣擇可用之人,因舊民所在,定城郭,修閭裏,治溝洫,限畎畝,薄征斂,招其傷殘老弱,漸以其力治之,則遠去而來歸者漸至,春耕秋斂,皆有所助,一二歲間,勿征勿徭,封域既正,友望相濟,四麵而至者,均齊方一,截然有法,則三代之民,將見出於空虛之野矣。”帝稱善。因進曰:“幸假臣一郡,試以此法行之,三五年間,必有以報朝廷者。”左右有曰:“虞伯生欲以此去爾。”遂罷其議。有敕諸兼職不過三,免國子祭酒。
英宗即位後,任拜住為相,能重用有德才之人,拜住就向皇上推薦了他。泰定初年,在禮部主持考試,對共事的人說“:國家考試各科的辦法,經書的注釋都雖各有見解,但主要是用來統一道德、同化風俗,而不是使學生專門擅長某一家的學說,像近代學習五經的陋習,經典道理深遠,不是一個人的見解能闡明的。考試要錄取成績優秀的,不要先有定見,否則求賢就會受到局限,錯誤就會從這裏開始。”以後又兩次擔任考官,大致都按這個說法,所以每次都能錄取合意的人才。

時宗藩暌隔,功臣汰侈,政教未立,帝將策士於廷,集被命為讀卷官,乃擬製策以進,首以“勸親親,體群臣,同一風俗,協和萬邦”為問,帝不用。集以入侍燕閑,無益時政,且媢嫉者多,乃與大學士忽都魯都兒迷失等進曰:“陛下出獨見,建奎章閣,覽書籍,置學士員,以備顧問。臣等備員,殊無補報,竊恐有累聖德,乞容臣等辭職。”帝曰:“昔我祖宗,睿智聰明,其於致理之道,生而知之,朕早歲跋涉難阻,視我祖宗,既乏生知之明,於國家治體,豈能周知?故立奎章閣,置學士員,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日陳於前,卿等其悉所學,以輔朕誌。若軍國機務,自有省院台任之,非卿等責也。其勿複辭。”
泰定初年任命虞集為國子司業,後升遷為秘書少監。天子駕臨上都,因經筵講臣多年事已高,命虞集和集賢侍讀學士王結攜經書跟隨。從此常隨帝行。經筵之製,專門選取經史中合乎德行治國的內容,采用蒙古文、漢文薦與皇上閱讀。而虞集每選一篇文章,都以古今名物進行反複的辨析,做到言辭通達。很多人都不如他,都無不暗自驚歎。帝又任命虞集為翰林直學士,不久又兼國子祭酒,在研討事情時,他列舉京師依賴東南運糧的事例,指出耗民力運輸是無法估量的,他對同僚們說:“京師之東,沿海幾千裏,北鄰遼海,南近青州、齊魯,是長蘆葦的地方,利用海潮淤泥為沃壤,采用浙江人的辦法,築堤擋水為田。富人中想做官的,將他們召集來,分給土地,官府劃定邊界,能用一萬人耕地的,授給萬夫之田,使他成為萬夫之長。千夫、百夫同是如此,發現懶惰的就換掉他。第一、二年免稅;第三年看收成和土地優劣,由朝廷規定征收數目,以後按等次逐漸征收;五年就有積蓄了,給他官爵,按儲蓄給以俸祿;十年發給符印,並能傳給子孫,像軍官的法規一樣。那麼東麵有幾萬民兵,可以保衛京師,抵禦島上來犯的敵人,東南可以放寬海運,以減輕百姓的勞累。於是有錢想當官的人,能夠用他;在江海間遊蕩的盜賊,也都有所歸宿。”在議論中,由於有人認為執行的人一定會受賄賂,不可行。此事就放下了。以後海口設萬戶製,大概就是按上述做法。

有旨采輯本朝典故,仿唐、宋《會要》,修《經世大典》,命集與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同任總裁。集言:“禮部尚書馬祖常,多聞舊章,國子司業楊宗瑞,素有曆象地理記問度數之學,可共領典;翰林修撰謝端、應奉蘇天爵、太常李好文、國子助教陳旅、前詹事院照磨宋糸茲、通事舍人王士點,俱有見聞,可助撰錄。庶幾是書早成。”帝以嚐命修遼、金、宋三史,未見成績,《大典》令閣學士專率其屬為之。既而以累朝故事有未備者,請以翰林國史院修祖宗實錄時百司所具事跡參訂。翰林院臣言於帝曰:“實錄,法不得傳於外,則事跡亦不當示人。”又請以國書《脫卜赤顏》增修太祖以來事跡,承旨塔失海牙曰:“《脫卜赤顏》非可令外人傳者。”遂皆已。俄世延歸,集專領其事,再閱歲,書乃成,凡八百帙。既上進,以目疾丐解職,不允,乃舉治書侍禦史馬祖常自代,不報。
文宗當太子時,已知虞集之名,即位後仍命集兼經筵及奎章閣侍書學士。當時關中災情嚴重,餓死者眾多,方圓幾百裏都沒有幸存者,帝問怎樣救關中,集說“:太平的日子長了,人們貪圖安逸,有誌的人,急功近利,怨言就出現了。重災之後,執政者要采用新的辦法,拯救災荒,如果派遣一、兩位有才能又熟悉民情的人,稍稍放寬禁令,使他們能有所作為,由郡縣選擇可辦事的人,在故居處劃定城郭,修建閭裏,開通河渠,限製田畝,減輕徭賦,把傷、殘、老、弱的人組織起來,以他們的力量來治理災害。那麼遠離家鄉的人就會逐漸回來,春耕秋收有人幫助,一年兩年不征稅,免徭役。田畝劃分既定,友鄰相助,各方的人都聚集在此,整治有方,那時三代的百姓將會出現在這曠野的地方了。”文宗認為很好。他又進言說“:希望給我一個郡,試用此法,三五年中,一定能回報朝廷。”左右的人說“:虞伯生想借此走掉。”於是此事又作罷了。

禦史中丞趙世安乘間為集請曰:“虞伯生久居京師,甚貧,又病目,幸假一外任,便醫。”帝怒曰:“一虞伯生,汝輩不容耶!”帝方向用文學,以集弘才博識,無施不宜,一時大典冊鹹出其手,故重聽其去。集每承詔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從容諷切,冀有感悟,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或隨事規諫,出不語人。諫或不入,歸家悒悒不樂。家人見其然,不敢問其故也。時世家子孫以才名進用者眾,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間之。既不效,則相與摘集文辭,指為譏訕,賴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傷,然集遇其人,未嚐少變。一日,命集草製封乳母夫為營都王,使貴近阿榮、颭颭傳旨。二人者素忌集,繆言製封營國公,集具稿,俄丞相自榻前來索製甚急,集以稿進,丞相愕然問故,集知為所紿,即請易稿以進,終不自言,二人者愧之。其雅量類如此。
當時宗藩之間有隔閡,功臣奢侈越製,政教未能確立,文宗要通過朝廷考試,選拔人才,虞集被任命為閱卷官,他先提出以“勸親親,體群臣,同一風俗,協和萬邦”為試題,帝未采用。集因任侍書學士無事可做,妒忌的人又多,就與大學士忽都魯都兒迷失等對皇上說“:皇上有獨到見解,建立奎章閣,讀群書,設學士員作為顧問。我們沒有什麼能效力,恐有礙您的聖德,請允許我們辭職。”帝說:“從前我的祖宗聰明睿智,對治國之道生而知之,我早年經曆過艱難險阻,與祖宗相比,無生而知之的聰慧,對國家的治理,怎能知道得周全呢?所以才建立奎章閣,設置學士員,以求祖宗的教誨,古今治亂的得失,每天都能陳列在我麵前,你們把所學到的全部知識,用來幫助我。不要辭職了。”

論薦人材,必先器識,心所未善,不為牢籠以沽譽;評議文章,不折之於至當不止,其詭於經者,文雖善,不與也。雖以此二者忤物速謗,終不為動。光人龔伯璲,以才俊為馬祖常所喜,祖常為禦史中丞,伯遂遊其門,祖常亟稱之,欲集為薦引,集不可,曰:“是子雖小有才,然非遠器,亦恐不得令終。”祖常猶未以為然。一日,邀集過其家,設宴,酒半,出薦牘求集署,集固拒之,祖常不樂而罷。文宗崩,集在告,欲謀南還,弗果。幼君崩,大臣將立妥歡帖穆爾太子,用至大故事,召諸老臣赴上都議政,集在召列。祖常使人告之曰:“禦史有言。”乃謝病歸臨川。
聖上要收集本朝典故,仿《唐、宋會要》,編《經世大典》,命虞集與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同任總裁。集說:“禮部尚書馬祖常,很懂古典典章;國子司業楊寶瑞,素來懂得天文地理,可以統率經典;翰林修撰謝端、應奉蘇天爵、太常李好文、國子助教陳旅、前詹士院照磨宋耿衣、通事舍人王士點,都多見多聞,可以協助撰錄。若是這樣便能早日成書。”不久世延返鄉,由集專負此責,曆時兩年,書成,共八百帙,進呈皇帝後,因眼疾求解職,帝不允。

初,文宗在上都,將立其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乃以妥歡帖穆爾太子乳母夫言,明宗在日,素謂太子非其子,黜之江南,驛召翰林學士承旨阿鄰帖木兒、奎章閣大學士忽都魯篤彌實書其事於《脫卜赤顏》,又召集使書詔,播告中外。時省台諸臣,皆文宗素所信用、同功一體之人,禦史亦不敢斥言其事,意在諷集速去而已。伯璲後以用事敗,殺其身,世乃服集知人。
禦史中丞趙世安乘空為集請求說:“虞伯生長期住京師,家境貧困,又患眼病,懇請給他出京任職的機會,以便就醫。”帝怒斥說“:一個虞伯生你們也不能容納嗎?”帝正要專用他從事文學,以他的弘才博識,在任何方麵施展,都無不當之處。近來一些重要的典冊都出自他的筆下,因此不讓他離職。集每受命有所述作時,必以帝王之道分析治理疏忽的緣故,從容懇切地希望皇上有所感悟。如果問他曆史上的成敗教訓,更是委婉地詳盡其言。有時因某處問題隨時規勸,出宮後也從不告訴別人;有時進諫後帝不能采納,他回到家中就鬱鬱不樂。家裏人見此情形,也不多問。當時世家子孫因才名被任用的很多,他們擔心皇帝過分重用虞集,常想從中離間帝與集的關係,但未見效。於是他們就爭相摘錄虞集的文辭,指責譏諷,幸天子都能覺察,所以未能中傷虞集。但集卻未改變對他們的態度。

元統二年,遣使賜上尊酒、金織文錦二,召還禁林,疾作不能行,屢有敕,即家撰文,褒錫勳舊、侍臣。有以舊詔為言者,帝不懌曰:“此我家事,豈由彼書生耶!”至正八年五月己未,以病卒,年七十有七。官自將仕郎十二轉為通奉大夫。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封仁壽郡公。
談到推薦人才,一定要先了解其人的修養,不能以籠絡人而達到沽名釣譽的目的;至於評論文章,必須要詳盡其理,那些對經典進行詭辯的文章雖好也不能取。即使因這些而招致誹謗,也絕不動搖。光人龔伯..,因才智英俊得到馬祖常的喜愛,祖常任禦史中丞,伯..常到他家與之交往,祖常請虞集引薦,集不允,說:“此人有些小聰明,但不是大器,恐怕將來不會有圓滿的結果。”祖常不以為然。一天在家設宴請集,酒過三巡,祖常拿出引薦信,請集簽名,集斷然拒絕,祖常很不高興地作罷。

集孝友,方二親以故家令德,中遭亂亡,僑寓下邑,左右承順無違。弟槃,早卒,教育其孤,無異己子。兄采,以筦庫輸賦京師,虧數千緡,盡力營貸代償之,無難色。撫庶弟,嫁孤妹,具有恩意。山林之士知古學者,必折節下之,接後進,雖少且賤,如敵己。當權門赫奕,未嚐有所附麗。集議中書,正言讜論,多見容受,屢以片言解疑誤,出人於濱死,亦不以為德。張珪、趙世延尤敬禮之,有所疑必谘焉。
文宗駕崩,集正在休假,計劃南歸故裏,未能實現。幼君寧宗又駕崩,大臣要仿效武宗即位的前例,立妥歡帖穆爾太子為帝,召集老臣赴上都議事,集也在召集之列。祖常派人對集說“:禦史有話。”於是集推說有病回臨川了。

家素貧,歸老後食指益眾,登門之士相望於道,好事爭起邸舍以待之。然碑板之文,未嚐苟作。南昌富民有伍真父者,貲產甲一方,娶諸王女為妻,充本位下郡總管。既卒,其子屬豐城士甘愨求集文銘父墓,奉中統鈔五百錠準禮物,集不許,愨愧歎而去。其束修羔雁之入,還以為賓客費,雖空乏弗恤也。
當初文宗在上都,要立其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隻因妥歡帖穆爾太子乳母的丈夫說明宗在世時,一向認為太子不是自己的兒子,貶到江南,用急件召翰林學士阿鄰帖木兒,奎章閣大學士忽都魯篤爾實將這件事寫在《脫卜赤顏》中。又召虞集草擬詔書,宣告於朝廷內外。當時省、台諸臣,都是文宗平素信用的人,禦史不敢斥責這件事,用意在諷勸虞集趕快離開。伯..後因執政敗事,招致殺身之禍,當世的人才都佩服虞集能識別人。

集學雖博洽,而究極本原,研精探微,心解神契,其經緯彌綸之妙,一寓諸文,藹然慶曆乾淳風烈。嚐以江左先賢甚眾,其人皆未易知,其學皆未易言,後生晚進知者鮮矣,欲取太原元好問《中州集》遺意,別為《南州集》以表章之,以病目而止。平生為文萬篇,稿存者十二三。早歲與弟槃同辟書舍為二室,左室書陶淵明詩於壁,題曰陶庵,右室書邵堯夫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
元統二年(1334)順帝遣使,召他回禁林,因病發作,不能啟程。至正八年(1448)五月二十三日,病卒,享年七十七歲。詔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封仁壽郡公。

子四人,安民,以蔭曆官知吉州路安福州。遊其門見稱許者,莆田陳旅,旅亦有文行世。國學諸生若蘇天爵、王守誠輩,終身不名他師,皆當世稱名卿者。其交遊尤厚者,曰範梈。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父親揭來成,是宋代鄉貢進士。傒斯幼年時家貧,他讀書很刻苦,無論晝夜,從不懈怠。父子自為師友,因此對諸子百家的學說能透徹了解,文章早已出名。大德年間,出遊湘、漢,湖南帥趙淇,人們送給他的美稱是:知人、見到傒斯驚訝地說:“他日定是翰苑的名流。”程钜夫、盧摯,先後任湖北地方長官,都很器重他,钜夫把堂妹嫁給了他。

槃字仲常,延祐五年第進士,授吉安永豐丞。丁父憂。除湘鄉州判官,頗稱癖古。有富民殺人,使隸己者坐之,上下皆阿從,槃獨不署,殺人者卒不免死,而坐者得以不冤。有巫至其州,稱神降,告其人曰:“某方火。”即火。又曰:“明日某方火。”民以火告者,槃皆赴救,至達晝夜,告者數十,寢食盡廢,縣長吏以下皆迎巫至家,厚禮之。又曰:“將有大水,且兵至。”州大家皆盡室逃。槃得劫火卒一人,訊之,盡得巫黨所為,坐捕盜司。召巫至,鞫之,無敢施鞭棰者,槃謂卒曰:“此將為大亂,安有神乎!”急治之,盡得黨與數十人,羅絡內外,果將為變者。同僚皆不敢出視,曰:“君自為之。”槃用斷巫並其黨如法,一時吏民始服儒者為政若此。秩滿,除嘉魚縣尹,槃已卒。
延..初年(1314),钜夫、摯向朝廷推薦,特授傒斯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當時平章李孟監修國史,讀了他撰寫的《功臣列傳》後,感歎地說:“這才是名史的筆法,若是別人,隻是謄錄罷了。”升應奉翰林文字,仍兼編修,調遷國子助教,又留為應奉。回南方看望母親,不久又召回。傒斯三次入翰林,朝廷的事,尚書省的禮節,無不熟悉,集賢學士王約說:“與傒斯談治國之道,得到很大啟發,授給政事,沒有不能辦到的。”

槃幼時,嚐讀柳子厚《非國語》,以為《國語》誠可非,而柳子之說亦非也,著《非非國語》,時人已歎其有識。《詩》、《書》、《春秋》皆有論著,而《春秋》乃其家學,故尤善。讀吳澄所解諸經義,輒得其旨趣所在,澄亟稱之。兄集接方外士,必扣擊其說,嚐以為聖人之教不明,為學者無所底止,苟於吾道異端疑似之間不能深知,而欲竊究夫性命原、死生之故,其不折而歸之者寡矣。槃不然,聞諸僧在坐,輒不入竟去,其為人方正有如此,雖集亦嚴憚之。然不幸年不及艾而卒。
天曆初年(1328),開設奎章閣,首先提拔他為授經郎,以教育有功勳的國戚大臣子孫。文宗到官署察訪,都稱呼他的字而不呼名。每當中書奏用儒臣時,一定要問“此人才能比揭曼碩如何?”不久,拿出《太平政要策》給台臣看,並說:“這是朕的授經郎揭曼碩所奉呈的。”可見皇帝對他之親密和重視。

範梈,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人。家貧,早孤,母熊氏守誌不他適,長而教之。梈天資穎異,所誦讀,輒記憶,雖臒然清寒若不勝衣,於流俗中克自樹立,無苟賤意。居則固窮守節,竭力以養親,出則假陰陽之技,以給旅食,耽詩工文,用力精深,人罕知者。年三十六,始客京師,即有聲諸公間,中丞董士選延之家塾。以朝臣薦,為翰林院編修官。秩滿,禦史台擢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巡曆遐僻,不憚風波瘴癘,所至興學教民,雪理冤滯甚眾。遷江西湖東,長吏素稱嚴明,於僚屬中獨敬異之。選充翰林應奉。禦史台又改擢福建閩海道知事。閩俗素汙,文繡局取良家子為繡工,無別尤甚,梈作歌詩一篇述其弊,廉訪使取以上聞,皆罷遣之,其弊遂革。未幾,移疾歸故裏。天曆二年,授湖南嶺北道廉訪司經曆,以養親辭。是歲,母喪。明年十月,亦以疾卒,年五十九。所著詩文多傳於世。
富州不產金,官府聽信奸民的話,召募三百戶淘金,讓這個人總領,分往別郡采金交給官府,每年征收賦稅由七兩增到四十九兩。這個人死後,三百戶剩下來的不到十分之一,又貧困無法生活,地方官府要求他們以服勞役代交金課,百姓多因此破產。中書根據傒斯的建議,減免了賦稅,百姓才能安息,富州人至今還感激他。

梈持身廉正,居官不可幹以私,疏食飲水,泊如也。吳澄以道學自任,少許可,嚐曰:“若亨父,可謂特立獨行之士矣。”為文誌其墓,以東漢諸君子擬之。
編修《經世大典》時,文宗拿出傒斯撰寫的《憲典》來讀,並對近臣說:“這難道不是《唐律》嗎?”特授傒斯藝文監丞,參與檢校書籍的事,屢次都說書中的內容確實可信,想提升任用他,正逢文宗駕崩而止。元統初年(1333),遷翰林待製,升集賢學士,官階為中順大夫。以前儒學官先到吏部考核,然後轉集賢院考核其能力和水平,集賢轉國子監,國子監轉博士考核,時間要經曆數月。傒斯請求更改這種煩瑣的考核程序,把這件事交給本院屬官辦理,大家都感到方便。

揭傒斯
傒斯奉旨到北嶽、濟瀆、南鎮祭祀,取西道而歸。當時秦王伯顏主持國政,屢次催促他返回,傒斯因病堅決辭謝。不久,天子親自提拔他為奎章閣供奉學士,於是立即上路,還未到京,又改任翰林直學士及開經筵,再升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並按品進階中奉大夫。當時規定趨升不能過二等,隻有揭傒斯進四等,轉為九級。經筵沒有專官,多為宰執大臣兼任,凡含有貶意的言辭和深奧的道理,都要由傒斯審定後進講,或是或非,一定要有益治國之道。天子稱讚他的忠懇,多次賜給他金織紋緞。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父來成,宋鄉貢進士。傒斯幼貧,讀書尤刻苦,晝夜不少懈,父子自為師友,由是貫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間,稍出遊湘、漢,湖南帥趙淇,雅號知人,見之驚曰:“他日翰苑名流也。”程钜夫、盧摯,先後為湖南憲長,鹹器重之,钜夫因妻以從妹。延祐初,钜夫、摯列薦於朝,特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時平章李孟監修國史,讀其所撰《功臣列傳》,歎曰:“是方可名史筆,若他人,直謄吏牘爾。”升應奉翰林文字,仍兼編修,遷國子助教,複留為應奉。南歸省母,旋複召還。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閣之儀,靡不閑習,集賢學士王約謂:“與傒斯談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當無施不可。”
至正三年(1343),揭傒斯年已七十,辭官而去,皇帝令遣使追到氵郭南。不久諭旨要傒斯回去撰寫《明宗神禦殿碑》,文章寫成之後,賜楮幣萬緡、白金五十兩,皇後也賜給他這些。傒斯請求離職,不允,命宰相脫脫及執政大臣當麵勸他不要走,他說:“使揭傒斯能有一得之獻,諸公用我的話而使天下的人能蒙受其利,那麼即使死在這件事上,又有什麼可怨恨的呢?如果不是這樣,會有什麼益處呢?”丞相因而問他“:當今的政治應以什麼為先?”傒斯說:“應以儲材為先,在他們地位和聲望未突出的時候加以培養,而在要周密管理各種事務時任用,這樣才沒有失材廢事情的憂慮。”一天,集會在朝廷議事,傒斯直言說:“應當兼行新舊銅錢,以挽救鈔法的弊端。”執政者認為不可,傒斯更是堅持己見,丞相雖稱讚他剛直不阿,然而還是不采行他的意見。

天曆初,開奎章閣,首擢為授經郎,以教勳戚大臣子孫。文宗時幸閣中,有所谘訪,奏對稱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書奏用儒臣,必問曰:“其材何如揭曼碩?”間出所上《太平政要策》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經郎揭曼碩所進也。”其見親重如此。
詔令他編修遼、金、宋三史,並任總裁官。丞相問“:修史以什麼為本?”他回答說“:用人為本,有學問能寫文章但不知道史事的,不能參加;有學問能寫文章也知道史事,然而心術不正的人,也不能參加。用人又應該以心術為本。”並對僚屬說“:想要得到寫史之法,須求寫史之意。古人寫史,很小的好事一定要記錄;很小的壞事也一定要記載,不然怎麼能告誡後人呢?”因此,毅然把修改文章作為己任,凡政事得失,人材賢否、是非一律秉公而論;至於對事物的論述有差別時,一定反複分辨論析,以求得到恰當的看法為止。至正四年,《遼史》編成後,有詔令給以獎勵,他仍督促早日完成宋、金兩部曆史。傒斯在史館住宿,朝夕不能休息,因而得了寒疾,病七日而卒。當時有使者自上京來,賜宴史局,因傒斯病故,而更改了時間,使者奏報皇帝,帝為之哀悼,賜楮幣萬緡,仍給驛舟,護送靈柩回江南。六年贈護軍,追封豫章郡公,諡號文安。傒斯有勳爵而無官階是官府失職所致。

富州地不產金,官府惑於奸民之言,為募淘金戶三百,而以其人總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獻,歲課自四兩累增至四十九兩。其人既死,而三百戶所存無什一,又貧不聊生,有司遂責民之受役於官者代輸,民多以是破產。中書因傒斯言,遂蠲其征,民賴以蘇,富州人至今德之。
傒斯年幼時,家境窮困,侍奉雙親雖是粗茶淡飯,但一定使他們愉快,有了俸祿後,衣食稍稍比以前好一點,卻總是哀歎地說“:我的父母不曾享受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平生清儉,至老不變。對兄弟友愛,始終親密無間。在朝廷雖處不重要的地位,但急於薦士,談別人的優點生怕說得不全麵。聽說官吏貪圖謀利,殘害百姓,就絕不為他們掩蓋。寫文章敘事嚴密,語言簡練,寫詩尤其婉轉細膩,善楷書、行書、草書。朝廷重大文獻以及德高望重的元勳墓誌銘,一定命他執筆。在極遠的他鄉的人都仰慕他的名氣,能得到他的文章,沒有不感到榮幸的。

與修《經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憲典》讀之,顧謂近臣曰:“此豈非《唐律》乎!”特授藝文監丞,參檢校書籍事,且屢稱其純實,欲進用之,會文宗崩而止。元統初,詔對便殿,慰諭良久,命賜以諸王所服表裏各一,躬自辯識以授之。適翰林待製,升集賢學士,階中順大夫。先是,儒學官赴吏部銓者,必移集賢,考較其所業,集賢下國子監,監下博士,吏文淹稽,動逾累月。傒斯請更其法,以事付本院屬官,人甚便之。
黃溍,字晉卿,婺州義烏人。生來英俊,不同一般,兒時教給詩書,不到一月就能背誦。成人後,以文章聞名四方。

奉旨祠北嶽、濟瀆、南鎮,便道西還,時秦王伯顏當國,屢促其還,傒斯引疾固辭。既而天子親擢為奎章閣供奉學士,乃即日就道,未至,改翰林直學士,及開經筵,再升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以對品進階中奉大夫。時新格超升不越二等,獨傒斯進四等,轉九階,蓋異數也。經筵無專官,曰領曰知,多宰執大臣,故微辭奧義,必屬傒斯訂定而後進,其言往往寓獻替之誠,務以裨益治道。天子嘉其忠懇,數出金織文段以賜。
延..二年(1315)中進士,授台州寧海縣丞。該縣臨近鹽場,生產鹽的亭戶因不受當地官府管轄,肆意殘害百姓;隸屬於漕運司及財賦府的編戶,有所依恃,對待百姓則更加橫暴。溍對他們都繩之以法。胥吏勸他不要得罪這些人,但他全不理會。有個百姓的繼母與僧人私通,並謀害了他的父親,反誣告是他幹的,將判刑。溍微服私訪,終於弄清案情,為冤者昭雪。

至正三年,年七十,致其事而去,詔遣使追及於漷南。尋複奉上尊諭旨,還撰《明宗神禦殿碑》,文成,賜楮幣萬緡、白金五十兩,中宮賜白金亦如之。求去,不許,命丞相脫脫及執政大臣麵諭毋行,傒斯曰:“使揭傒斯有一得之獻,諸公用其言而天下蒙其利,雖死於此,何恨!不然,何益之有!”丞相因問:“方今政治何先?”傒斯曰:“儲材為先,養之於位望未隆之時,而用之於周密庶務之後,則無失材廢事之患矣。”一日,集議朝堂,傒斯抗言:“當兼行新舊銅錢,以救鈔法之弊。”執政言不可,傒斯持之益力,丞相雖稱其不阿,而竟莫行其言也。
遷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石堰西場監運,又改任諸暨州判官。在海裏巡邏的官船,按慣例是三年一更新,費用出於百姓。有多餘的錢,總管都據為私有。而黃溍則節省消耗,把剩餘的錢還給百姓,深受百姓稱讚。奸民用偽鈔勾結朋黨,強奪民財,官和吏聽從他們的,橫行於新昌、天台、寧海、東陽等縣,牽連達幾百家,百姓遭受極大禍害。因此郡府下令給黃溍,由他審訊懲治。溍一審便都認罪伏法,於是將官吏除名,同謀的人各施以杖刑後遣散。有些盜賊關押在錢塘縣監獄,遊民賄賂獄吏私自放走,並偽造公文帶領人來逮捕二十多家的百姓。溍了解到以上情況,對真正的盜賊則施以重刑;拿假文書來的又不是本州州民,就押送還錢塘,受冤者得到昭雪。

詔修遼、金、宋三史,傒斯與為總裁官,丞相問:“修史以何為本?”曰:“用人為本,有學問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與;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不正者,不可與。用人之道,又當以心術為本也。”且與僚屬言:“欲求作史之法,須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雖小善必錄,小惡必記。不然,何以示懲勸!”由是顏然以筆削自任,凡政事得失,人材賢否,一律以是非之公。至於物論之不齊,必反覆辨論,以求歸於至當而後止。四年,《遼史》成,有旨獎諭,仍督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館,朝夕不敢休,因得寒疾,七日卒。時方有使者至自上京,錫宴史局,以傒斯故,改宴日。使者以聞,帝為嗟悼,賜楮幣萬緡,仍給驛舟,護送其喪歸江南。六年,製贈護軍,追封豫章郡公,諡曰文安。有勳爵而無官階者,有司失之也。
入朝任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轉調國子博士,對待弟子如同朋友一樣,從不以師道自尊輕易接受別人的跪拜,對來向他求學的學生很客氣地敬重他們,當他們結束學業而任官職後,在社會上都是很有名望的人。當時要在禮殿增設四個配享座位,都是坐東向西,學官有時討論時分別坐在左右兩旁,同列都不敢相爭,溍一人當麵指責學官的錯誤,事情才作罷。

傒斯少處窮約,事親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歡心,既有祿入,衣食稍逾於前,輒愀然曰:“吾親未嚐享是也。”故平生清儉,至老不渝。友於兄弟,終始無間言。立朝雖居散地,而急於薦士,揚人之善惟恐不及,而聞吏之貪墨病民者,則尤不曲為之掩覆也。為文章,敘事嚴整,語簡而當;詩尤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大典冊及元勳茂德當得銘辭者,必以命焉。殊方絕域,鹹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為榮雲。
出任浙江等處儒學提舉。溍年六、七十歲還不到引退的年齡,極力上書請求回家侍奉雙親,便渡江直接回家。不久辭秘書少監而退隱。沒多長時間,起任,授職翰林直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不久又兼經筵官,為皇帝講解經史三十二次,帝讚揚他的忠誠,多次以金織紋緞賜給他。升侍講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官階自將仕郎七次調遷至中奉大夫。他屢上奏章請求回家,不等上報就走了,帝聽說此事,派遣使者追他回到京師,複任前官。過了很長時間,才準許回南方,在田野間悠閑自得,共七年時間,逝世在繡湖自己宅第中,終年八十一歲。贈中奉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江夏郡公,諡號文獻。

黃溍
溍天資突出,在州縣政治清明為官廉潔,月俸不給時,常常賣自己的家產以補助不足的費用。升入朝廷任職,不依附任何人,從不登大富翁和權勢人家的門,君子都稱讚他清風高節,如冰壺玉尺,不汙染絲毫灰塵。但剛強中缺少容忍,有時遇事性急如雷霆,好像沒有限度,一會兒事過之後,又和悅如春。溍學問廣博,博覽天下書籍,把握其精深含義,能剖析經史的疑難,以及古今承襲或改革的製度,能旁征博引,多為先儒未發現的問題。寫文章時,文辭結構嚴謹,引據精確。他一舉一動都表現了從容不迫的風度,不動聲色,宛如清澈的湖麵,水波不興,一碧萬裏,魚鱉蛟龍,潛伏水中一動不動。他所著的書有《日損齋稿》三十三卷、《義烏誌》七卷、《筆記》一卷。同郡的柳貫、吳萊,皆是浦陽人。

黃溍,字晉卿,婺州義烏人。母童氏,夢大星墜於懷,乃有娠,曆二十四月始生溍。溍生而俊異,比成童,授以書詩,不一月成誦。迨長,以文名於四方。中延祐二年進士第,授台州寧海丞。縣地瀕鹽場,亭戶恃其不統於有司,肆毒害民;編戶隸漕司及財賦府者,亦謂各有所憑,橫暴尤甚。溍皆痛繩以法,吏以利害白,弗顧也。民有後母與僧通而酖殺其父者,反誣民所為,獄將成,溍變衣冠陰察之,具知其奸偽,卒直其冤。惡少年名在盜籍者,而謀為劫奪,未行,邑大姓執之,圖中賞格。初無獲財左驗,事久不決,溍為之疏剔,以其獄上,論之如本條,免死者十餘人。
柳貫,字道傳,才幹和度量都集中於一身,端莊嚴肅如神一般。曾在蘭溪金履祥處學習性理學說,並見之於行動。從幼到老,好學不倦。凡《六經》、百氏、兵刑、律曆、數術、方技、以及其他非儒家書稿,沒有不通曉的。他的文章深沉廣博,人們都傳誦它。最初任江山縣儒學教諭,任官職到翰林待製。與黃溍及臨川虞集、豫章揭亻奚斯齊名,人們稱他們為“儒林四傑”。所著書有文集四十卷、《字係》二卷、《近思錄廣輯》三卷、《金石竹帛遺文》十卷。終年七十三歲。

遷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石堰西場監運,改諸既州判官。巡海官舸,例以三載一新,費出於官,而責足於民。有餘,則總其事者私焉。溍撙節浮蠹,以餘錢還民,歡呼而去。奸民以偽鈔鉤結黨與,脅攘人財,官若吏聽其謀,挾往新昌、天台、寧海、東陽諸縣,株連所及數百家,民受禍至慘。郡府下溍鞫治,溍一問,皆引伏,官吏除名,同謀者各杖遣之。有盜係於錢唐縣獄,遊民賂獄吏私縱之,假署文牒,發其來為向導,逮捕二十餘家。溍訪得其情,以正盜宜傅重議,持偽文書來者又非州民,俱械還錢唐,誣者自明。
吳萊,字立夫,集賢大學士吳直方之子,所處時代稍後於貫、溍。天資超人,七歲能寫文章,凡書一看就能背誦。曾經往同族伯父家,每天借一冊《漢書》回去,讀後能朗朗背誦,一字不漏,多次更換別的篇目,都一樣熟悉,大家驚歎認為是神。

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轉國子博士。視弟子如朋交,未始以師道自尊,輕納人拜,而來學者滋益恭,業成而仕,皆有聞於世。時欲增設禮殿配位四,配位合東坐而西向,學官或議分置於左右,同列不敢爭,溍獨麵折之,事乃止。出為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溍年始六十七,不俟引年,亟上納祿侍親之請,絕江徑歸。俄以秘書少監致仕,未幾,落致仕,除翰林直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尋兼經筵官,執經進講者三十有二,帝嘉其忠,數出金織紋段賜之。升侍講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階自將仕郎七轉至中奉大夫。幾上章求歸,不俟報而行,帝聞之,遣使者追還京師,複為前官。久之,始得謝南還,優遊田裏間,凡七年,卒於繡湖之私第,年八十一。贈中奉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江夏郡公,諡曰文獻。
延..七年(1320),參加會試,未中,退居深嫋山中,更加鑽研各書的旨要之處,著有《尚書標說》六卷、《春秋世變圖》二卷、《春秋傳授譜》一卷、《古職方錄》八卷、《孟子弟子列傳》二卷、《楚漢正聲》二卷、《樂府類編》一百卷、《唐律刪要》三十卷、文集六十卷。其他還有《詩傳科條》、《春秋經說》、《胡氏傳證誤》,但都未脫稿。

溍天資介特,在州縣唯以清白為治,月俸弗給,每鬻產以佐其費。及升朝行,挺立無所附,足不登巨公勢人之門,君子稱其清風高節,如冰壺玉尺,纖塵弗汙。然剛中少容,觸物或弦急霆震,若未易涯涘,一旋踵間,煦如陽春。溍之學,博極天下之書,而約之於至精,剖析經史疑難,及古今因革製度名物之屬,旁引曲證,多先儒所未發。文辭布置謹嚴,援據精切,俯仰雍容,不大聲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萬頃,魚鱉蛟龍,潛伏不動,而淵然之光,自不可犯。所著書,有《日損齋稿》三十三卷、《義烏誌》七卷、《筆記》一卷。
吳萊更喜歡論文,曾認為做文如用兵,兵法有正、有奇,正是法度,要隊伍分明,奇是不為法度束縛,轉瞬間,千變萬化,如同擊劍,時進時退,自始至終不曾混亂。聽的人都很佩服。

同郡柳貫、吳萊,皆浦陽人。貫字道傳,器局凝定,端嚴若神。嚐受性理之學於蘭溪金履祥,必見諸躬行,自幼至老,好學不倦。凡《六經》、百氏、兵刑、律曆、數術、方技、異教外書,靡所不通。作文沉鬱舂容,涵肆演迤,人多傳誦之。始用察舉為江山縣儒學教諭,仕至翰林待製。與溍及臨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齊名,人號為儒林四傑。所著書,有文集四十卷、《字係》二卷、《近思錄廣輯》三卷、《金石竹帛遺文》十卷。年七十三卒。
柳貫平生讚許人十分慎重,但每稱讚萊為絕世之才。溍晚年對別人說:“萊的文章雄渾突出,類似秦、漢間的人所做,與今世文風不同。我即使做文一生,又怎趕得上他呢?”他被前輩讚得這樣好。萊因禦史推薦,調長薌書院山長,未上任,四十四歲逝世,君子都很惋惜。私諡“淵穎先生”。

萊字立夫,集賢大學士直方之子也,輩行稍後於貫、溍。天資絕人,七歲能屬文,凡書一經目,輒成誦,嚐往族父家,日易《漢書》一帙以去,族父迫扣之,萊琅然而誦,不遺一字,三易他編,皆如之,眾驚以為神。延祐七年,以《春秋》舉上禮部,不利,退居深嫋山中,益窮諸書奧旨,著《尚書標說》六卷、《春秋世變圖》二卷、《春秋傳授譜》一卷、《古職方錄》八卷、《孟子弟子列傳》二卷、《楚漢正聲》二卷、《樂府類編》一百卷、《唐律刪要》三十卷、文集六十卷。他如《詩傳科條》、《春秋經說》、《胡氏傳證誤》,皆未脫稿。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元史》

《元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