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作者:宋濂年代:明朝1694   

《元史》列傳 列傳·卷九十

◎方技(工藝附)
靳德進,祖先潞州人,後遷大名。祖父靳璿,是儒生。父靳祥,曾以陵川郝溫為師,兼善星曆。金末兵亂,祥與母散失,母親因悲泣而雙目失明,祥後來找到母親,用舌舐母眼,百日後複明,人稱其孝。當時蕃帥有生殺之權,許多無辜的人,多由於祥而得免。祥去世後,朝廷贈集賢大學士,諡安靖。

自昔帝王勃興,雖星曆醫卜方術異能之士,莫不過絕於人,類非後來所及,蓋天運也。元有中土,巨公異人,身兼數器者,皆應期而出,相與立法創製,開物成務,以輔成大業,亦雲盛哉。若道流釋子,所挾多方,事適逢時,既皆別為之傳。其他以術數言事輒驗,及以醫著效,被光寵者甚眾。舊史多闕弗錄,今取其事跡可見者,為《方技篇》。而以工藝貴顯,亦附見焉。
德進有才幹,幼讀書,能通大義。父死後,更加刻苦自勵,尤精於星曆之學。世祖命太保劉秉忠選太史官屬吏,德進因秉忠的推選,授為天文、星曆、卜筮三科管勾。舉凡日月交蝕,星體運行的位置,自然變化的六種現象相侵相克等等,所說的好事壞事總是可以應驗。有時,因觀天象的啟發而對皇帝有所規諫,對元朝的統治很有好處,故累遷秘書監,掌司天事。隨從皇帝出征叛王乃顏,推算吉日良辰,一般都準確。諸將欲剿滅叛王之黨,德進獨持異議,他向皇帝說明上天有好生之德,要緩兵以待叛王投降。他又上奏說:“叛變之始,由於為妖言所迷惑,才謀圖不軌的。宜搜集天下的術士,設陰陽教官以訓之,每歲貢一個有成就的人。”皇帝采納了他的話,並成為製度。

田忠良,字正卿,其先平陽趙城人,金亡,徙中山。忠良好學,通儒家、雜家言。嚐識太保劉秉忠於微時。秉忠薦於世祖,遣使召至,帝視其狀貌步趨,顧謂侍臣曰:“是雖以陰陽家進,必將為國用。”俄指西序第二人謂忠良曰:“彼手中握何物?”忠良對曰:“雞卵也。”果然。帝喜,又曰:“朕有事縈心,汝試占之。”對曰:“以臣術推之,當是一名僧病耳。“帝曰:“然,國師也。”遂遣左侍儀奉禦也先乃送忠良司天台,給筆劄,令秉忠試星曆、遁甲諸書。秉忠奏曰:“所試皆通,司天諸生鮮有及者。”詔官之司天。帝曰:“朕用兵江南,困於襄樊,累年不決,奈何?”忠良對曰:“在酉年矣。”
成宗以皇孫的身份在北邊帶兵,世祖遣使授與成宗以皇太子印,德進也在使者行列,凡攻戰取勝,德進皆能先定日期,事後總得應驗。有時也言事得失,使成宗得到教益。後來,成宗即位,德進又曆陳世祖如何進賢納諫,谘詢治亂的原因等事情,成宗認為他說得有理,也采納了。成宗還授他為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領司天台事,賜金帶宴服。都城以荻草編成的草薦來遮蓋倉庫,有人要求代之以瓦,帝問德進,答道“:若此事辦起來,物價必然上漲,人民的經濟承受力會遇到大的困難,我不能認為這樣是對的。”於是蓋瓦的意見沒有采納。帝下令中書,自今以後,凡集議政事,必定要使德進參加。故德進的建議,多被采納施行。不久,因為生病,德進要求休假。

至元十一年,阿裏海牙奏請率十萬眾渡江,朝議難之,帝密問曰:“汝試筮之,濟否?”忠良對曰:“濟。”帝獵於柳林,禦幄殿,侍臣甚眾,顧忠良曰:“今拜一大將取江南,朕心已定,果何人耶?”忠良環視左右,目一人,對曰:“是偉丈夫,可屬大事。”帝笑曰:“此伯顏也,為西王旭烈兀使,朕以其才留用之,汝識朕心。”賜鈔五百貫、衣一襲。七月十五日夜,白氣貫三台,帝問何祥,忠良對曰:“三公其死乎!”未幾,太保劉秉忠卒。八月,帝出獵,駐輦召忠良曰:“朕有所遺,汝知何物,還可複得否?”對曰:“其數珠乎?明日,二十裏外人當有得而來獻者。”已而果然。帝喜,賜以貂裘。十月,有旨問忠良:“南征將士能渡江否?勞師費財,朕甚憂之。”忠良奏曰:“明年正月當奏捷矣。”
仁宗還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特令中書給德進加官以挽留德進,恰好帝自上京還,召見德進於白海行宮,授德進以資德大夫、中書右丞、議通政院事。及仁宗即位(1312),命德進領太史院事。他力辭,仁宗不允,後因病去世。贈推誠讚治功臣、榮祿大夫、大司徒、柱國、魏國公,諡文穆。子道泰為工部侍郎。

十二年正月,師取鄂州,丞相伯顏遣使來獻宋寶,有玉香爐,輟以賜忠良,及金織文十匹。二月,帝不豫,召忠良謂曰:“或言朕今歲不嘉,汝術雲何?”忠良對曰:“聖體行自安矣。”三月,帝疾愈,賜銀五百兩、衣材三十匹。五月,車駕清暑上都,遣使來召曰:“叛者浸入山陵,久而不去,汝與和禮霍孫率眾往視之。”既至,山陵如故,俄而叛兵大至,圍之三匝,三日不解。忠良引眾夜歸,敵殊不覺,和禮霍孫以為神,白其事於帝,賜黃金十兩。八月,以海都為邊患,遣皇子北平王那木罕、丞相安童征之,忠良奏曰:“不吉,將有叛者。”帝不悅。十二月,諸王昔裏吉劫皇子、丞相以入海都,帝召忠良曰:“朕幾信讒言罪汝,今如汝言,汝祀神致禱,雖黃金朕所不吝。”忠良對曰:“無事於神,皇子未年當還。”後果然。十四年八月,車駕駐隆興北,忠良奏曰:“昔裏吉之叛,以安童之食不彼及也。今宿衛之士,日食一瓜,豈能充饑,竊有怨言矣。”帝怒,笞主膳二人,俾均其食。十五年三月,汴梁河清三百裏,帝曰:“憲宗生,河清;朕生,河又清;今河又清,何耶?”忠良對曰:“應在皇太子宮矣。”帝語符寶郎董文忠曰:“是不妄言,殆有征也。”
張康字汝安,號明遠,潭州湘潭人。祖名安厚,父名世英。康早年喪父,學習努力,還通曉算命卜卦。宋朝呂文德、江萬裏、留夢炎都很推重他,召他於幕下。宋亡後,在衡山隱居。

十八年,特命為太常丞。少府為諸王昌童建宅於太廟南,忠良往仆其柱,少府奏之,帝問忠良,對曰:“太廟前豈諸王建宅所耶?”帝曰:“卿言是也。”又奏曰:“太廟前無馳道,非禮也。”即敕中書辟道。國製,十月上吉,有事於太廟。或請牲不用牛,忠良奏曰:“梁武帝用麵為犧牲,後如何耶?”從之。遷太常少卿。二十年,將征日本國,召忠良擇日出師,忠良奏曰:“僻陋海隅,何足勞天戈。”不聽。二十四年,請建太社於朝右,建郊壇於國南。俄兼引進使。二十九年,遷太常卿。
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遣中丞崔..祭南嶽,順便訪問當地的隱逸之士。..兄崔斌是湖南行省參政,對..談到康在衡山隱居的情況,並說他學通天文、地理。..回京,將此情況告世祖,世祖便遣使召見康,康與崔斌同到京師。十五年夏四月,在上都見世祖,世祖親自考試他的學問,果然很不錯,乃授與著作佐郎頭銜,還將內嬪鬆夫人嫁給他。凡在召見答問之時,總給予豐厚的禮遇,稱他“明遠”而不直呼其名。世祖曾當麵對他說,凡所問的事,都可暢所欲言。

大德元年,遷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兼太常太卿。十一年,成宗崩,阿忽台等持異謀,將以皇後教,祔成宗於廟。忠良爭曰:“嗣皇帝祔先帝於廟,禮也;皇後教,非製也。”阿忽台等怒曰:“製自天降耶?汝不畏死,敢沮大事!”忠良竟不從。既而仁宗以太弟奉皇太後至自懷州,潛與密謀誅阿忽台等。武宗即位,進榮祿大夫、大司徒,賜銀印。仁宗即位,又進光祿大夫,領太常禮儀院事。延祐四年正月卒,年七十五。贈推忠守正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趙國公,諡忠獻。
十八年,康上奏皇帝,說根據星象,明年春天,京城當有盜兵,事關朝中將相。十九年三月,京師果然有盜興起,殺死阿合馬等。世祖欲征日本,命康以道學推算。康說,南方剛平定,民力沒有恢複,且今年天象顯示出兵不利。帝聽後,沒有出兵。又帝曾贈錢給太史院時,分出一千貫錢給康,康未接受,眾人都佩服他廉潔。久之,要求回家,帝親切挽留,遷任直奉大夫、秘書監丞。年六十五去世。

子天澤,翰林侍講學士、嘉議大夫、知製誥兼修國史。
李杲字明之,出身鎮之富豪家。幼好醫學,曾捐千金就學於燕趙名醫易人張元素,數年就學到了張元素的醫術。因家境富裕,不願以行醫為業,隻作為業餘愛好,所以人們不敢稱他為醫生。士大夫也怕他稟性清高正直,很少圓通,如非危急之症,也不敢貿然求他醫治。李杲在醫學方麵,傷寒、癰疽、眼等科尤為所長。

靳德進,其先潞州人,後徙大名。祖璿,業儒。父祥,師事陵川郝溫,兼善星曆。金末兵亂,與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訪得之,舐其目,百日複明,人稱其孝。國初,玉出幹劉敏行省於燕,辟祥置幕下,佩以金符。時藩帥得擅生殺,無辜者多賴祥以免。贈集賢大學士,諡安靖。
北京人王善甫為京兆酒官,小便不通,眼睛凸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飲食不下。吃各種甜淡的滲透與排泄之藥,都不見效。杲對諸醫生說:“此病沉重了!《內經》曾說過,膀胱乃津液之府,必先氣化,津液乃出。今用滲透和排泄之藥而病加重,是因為氣不化的緣故,啟玄子說‘: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現在吃的都是陽藥,隻有陽而沒有陰,怎能氣化呢?”次日,便使服純陰藥,沒等吃第二劑病便愈了。

德進為人材辨,幼讀書,能通大義,父歿,益自刻勵,尤精於星曆之學。世祖命太保秉忠選太史官屬,德進以選授天文、星曆、卜筮三科管勾,凡交蝕躔次、六氣侵沴,所言休咎輒應。時因天象以進規諫,多所裨益。累遷秘書監,掌司天事。從征叛王乃顏,揆度日時,率中機會。諸將欲剿絕其黨,德進獨陳天道好生,請緩師以待其降。俄奏言:“叛始由惑於妖言,遂謀不軌,宜括天下術士,設陰陽教官,使訓學者,仍歲貢有成者一人。”帝從之,遂著為令。
西台蕭君瑞二月中患傷寒,發高燒,醫生使服白虎湯,病者麵黑如墨,本症雖消失,但脈沉細,小便失禁。杲初不知用何藥,診視後便說:“這是立夏前誤服白虎湯的過錯。白虎湯大寒,非通經絡之藥,該藥隻能寒腑髒。不善用此藥,則傷寒本病便隱於經絡之間,如更以大熱之藥救之,以大熱克大寒,則必引發別的病,這不是挽救因錯服白虎湯而患他病的辦法。我的治法是采用升陽通經的溫藥。”有人故意為難他,說:“白虎大寒,非大熱不能救;你不用大熱,何以能治?”杲說“:傷寒病服白虎湯後,本症隱於經絡之間,陽不升則經不通,經通才能見本症傷寒,傷寒顯露後,就不難治了。”杲乃用溫藥,蕭病果如其言而愈。

成宗以皇孫撫軍北邊,帝遣使授皇太子寶,德進預在行,凡攻戰取勝,皆豫克期日,無不驗者。亦間言事得失,多所裨益。成宗即位,曆陳世祖進賢納諫、谘詢治亂之原,帝嘉納之。授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領司天台事,賜金帶宴服。都城以荻苫廩,或請以瓦易之,帝以問德進,對曰:“若是役驟興,物必踴貴,民力重困,臣愚未見其可。”議遂寢。敕中書自今凡集議政事,必使德進預焉。所建明多見於施行。尋以病丐閑。仁宗時在東宮,特令中書加官以留之。會車駕自上京還,召見白海行宮,授資德大夫、中書右丞,議通政院事。仁宗即位,命領太史院事,力辭不允。以疾卒於位。贈推誠讚治功臣、榮祿大夫、大司徒、柱國、魏國公,諡文穆。子泰,工部侍郎。
魏邦彥之妻,眼睛突然生綠翳,從下而上,腫痛難忍。杲說:“翳自下而上,病從陽明而來。綠非正色,可能是肺與腎都患了病。”於是,杲用藥瀉肺腎的邪氣,病情有好轉,但後來又複發幾次。李杲說“:諸脈皆與目連續,脈病則目也隨之有病。此必經絡不調,經不調,則目病不會好。”問之,果然如是。於是便按他的話診治,病乃愈。

張康,字汝安,號明遠,潭州湘潭人。祖安厚,父世英。康早孤力學,旁通術數。宋呂文德、江萬裏、留夢炎皆推重之,辟置幕下。宋亡,隱衡山。至元十四年,世祖遣中丞崔彧祀南嶽,就訪隱逸。彧兄湖南行省參政崔斌言康隱衡山,學通天文地理。彧還,具以聞,遣使召康,與斌偕至京師。十五年夏四月,至上都見帝,親試所學,大驗,授著作佐郎,仍以內嬪鬆夫人妻之。凡召對,禮遇殊厚,呼以明遠而不名。嚐麵諭:凡有所問,使極言之。
馮叔獻之侄馮櫟,年十五、六歲,害傷寒病,眼紅,經常口渴,脈在一呼一吸間有七八次。醫生想讓他服“承氣湯”。正在熬藥時,杲適從外來,聽馮講病情及用藥處方,大驚:“幾乎殺死此兒了。《內經》有言:‘在脈的方麵,脈搏快速則常為熱症,緩慢則常為寒症。’今脈在一呼一吸間至七八次,是極熱也。《會要大論》說‘:病有脈順而病反者,是什麼原故呢?脈至而順,按之不鼓脹,各種實熱的陽症都是這樣。’此轉而為虛寒的陽症。因其熱是寒起作用的緣故,故今用薑及附子等熱性藥物,采用治寒症的辦法來醫治。”藥未就時病者的指甲變色,頓時服八兩,馬上出汗而病愈了。

十八年,康上奏:“歲壬午,太一理艮宮,主大將客、參將囚,直符治事,正屬燕分。明年春,京城當有盜兵,事幹將相。”十九年三月,盜果起京師,殺阿合馬等。帝欲征日本,命康以太一推之,康奏曰:“南國甫定,民力未蘇,且今年太一無算,舉兵不利。”從之。嚐賜太史院錢,分千貫以與康,不受,眾服其廉。久之,乞歸田裏,優詔不許,遷奉直大夫、秘書監丞。年六十五卒。子天祐。
還有陝西帥郭巨濟,患偏枯病,兩個腳指頭緊靠足底,不能伸直。杲用長針刺骨曲處,深至骨而不知痛,出黑血一二升。又刺六七次,服藥三月,病乃愈。裴擇之妻患寒熱病,既喘且咳,月經不至已數年。醫者一般使服蛤蚧、桂、附子等藥,杲不以為然,他認為,此病是寒為熱所包,治以溫劑則過熱,不唯無益,而且有害。若投以寒血之藥,則經便通了。後來果然是這樣。杲治病的辦法,很多都是這樣。當時的人皆視為神醫。其所著之書,今多流傳於世。

李杲,字明之,鎮人也,世以貲雄鄉裏。杲幼歲好醫藥,時易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杲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家既富厚,無事於技,操有餘以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謁也。其學於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
孫威,渾源人。年幼時沉著勇猛,思想敏銳。金朝貞..年間,應募為兵,以驍勇聞名。及自雲中歸附蒙古,蒙古守帥表授孫威為義軍千戶,隨軍攻潞州,破鳳翔,皆有戰功。威又善於製護身之甲,曾精心用蹄筋和鳥毛的根製成鎧甲獻給太宗。太宗親自箭射,不能穿破此甲,十分喜悅,特賜威名也可兀蘭,還賜佩金符,授順天、安平、懷州、河南、平陽諸路工匠都總管。孫威隨太宗攻..、乾等地時,勇往直前,不避矢石。帝安慰他說:“你即使不自愛,難道還能不為我的甲胄著想而去冒死嗎?”因而詢問諸將中穿有威的鎧甲的人說“:你們知道你們愛重的東西嗎?”諸將的回答,都不合帝意。太宗乃說“:能保衛你們而為我國家立功的,難道不是威所製的鎧甲嗎?你們都不提此事,是何緣故?”又以錦衣賜孫威。威每次隨帝出征,恐民眾橫遭殺戮,便常以搜聚工匠為名,使百姓都能得以活命。太宗十二年(1240)逝世,時五十八歲。至大二年(1309),贈中奉大夫、武備院使、神川郡公,諡忠惠。

北京人王善甫,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欲裂,飲食且不下,甘淡滲泄之藥皆不效。杲謂眾醫曰:“疾深矣。《內經》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氣化乃出焉。今用滲泄之劑而病益甚者,是氣不化也。啟玄子雲:‘無陽者陰無以生,無陰者陽無以化。’甘淡滲泄皆陽藥,獨陽無陰,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陰之劑投,不再服而愈。
威之子孫拱,為監察禦史,後繼為順天、安平、懷州、河南等路甲匠都總管,聰明如其父,曾製造鎧甲二百八十件獻上。至元十一年(1274),另又製造疊盾。其製法,打開則為盾,收起來則合而便於攜帶。世祖因見此物是古所未有的,是一大發明,故賜以幣帛。丞相伯顏南征時,因甲和頭盔不足,世祖下詔要諸路集中匠民分製。拱統帥順天、河間的甲匠,提前完成任務。而且樣子都呈虎豹異獸的形狀,製法各不相同,但都能合帝的要求。

西台掾蕭君瑞,二月中病傷寒發熱,醫以白虎湯投之,病者麵黑如墨,本證不複見,脈沉細,小便不禁。杲初不知用何藥,及診之,曰:“此立夏前誤用白虎湯之過。白虎湯大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腑藏,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隱曲於經絡之間。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以苦陰邪,則他證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有溫藥之升陽行經者,吾用之。”有難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救,君之治奈何?”杲曰:“病隱於經絡間,陽不升則經不行,經行而本證見矣。本證又何難焉。”果如其言而愈。
十五年,授拱保定路治中。恰好此時鬧饑荒,商議開倉賑民,有人說“:宜請示朝廷。”拱說:“救荒事不宜遲,若請示後再發粟賑饑,則老百姓都已餓死了。假若皇上見罪,由我擔當。”於是發粟四千五百石以賑饑民。高陽土豪霸占沙河橋以收過路行人的錢,人以為害,拱將他抓起來治罪。二十二年,世祖先後任命他為武備少卿、大都路軍器人匠總管、工部侍郎。

魏邦彥之妻,目翳暴生,從下而上,其色綠,腫痛不可忍。杲雲:“翳從下而上,病從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殆肺與腎合而為病邪。”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矣,而他日病複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乃曰:“諸脈皆屬於目,脈病則目從之。此必經絡不調,經不調,則目病未已也。”問之果然,因如所論而治之,疾遂不作。
成宗即位,拱負責朝會供給,得賜銀百兩、錦緞五十匹、帛二十五尺、鈔萬貫。元貞二年(1296)授大同路總管,兼府尹。大德五年(1310)遷兩浙都轉運使。鹽稅原有二十五萬引,年用不足。拱至,增加五萬引,逐成定額。九年,又改任拱為益都路總管,兼府尹,將內府弓、矢、寶刀賜與他。後來死在任上。贈大司農、神川郡公,諡文莊。

馮叔獻之侄櫟,年十五六,病傷寒,目赤而頓渴,脈七八至,醫欲以承氣湯下之,已煮藥,而杲適從外來,馮告之故。杲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內經》有言:‘在脈,諸數為熱,諸遲為寒。’今脈八九至,是熱極也。而《會要大論》雲:‘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傳而為陰證矣。令持薑、附來,吾當以熱因寒用法處之。”藥未就而病者爪甲變,頓服者八兩,汗尋出而愈。
阿老瓦丁,回族,西域木發裏人。至元八年(1271),世祖派人向宗王阿不哥征發炮匠,王便將阿老瓦丁及亦思馬因獻給世祖,二人全家便由驛站趕到京師。給世祖建作坊,第一批造的大炮立於五門前,試放成功,各賜衣緞若幹。十一年元軍渡江,平章阿裏海牙遣使求炮匠,乃命阿老瓦丁前往,破潭州、靜江等郡,都是靠阿老瓦丁之力。十五年,元帝授阿老瓦丁為宣武將軍、管軍總管。十七年,在元帝宮殿的台階前召見,賜鈔五千貫。十八年,又命屯田於南京。二十二年樞密院奉旨,改元帥府為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以阿老瓦丁為副萬戶。大德四年(1300)告老,子富謀隻,繼襲副萬戶。皇慶元年(1312)去世,子馬哈馬沙繼之。

陝帥郭巨濟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杲以長針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謬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藥三月,病良已。裴擇之妻病寒熱,月事不至者數年,已喘嗽矣。醫者率以蛤蚧、桂、附之藥投之,杲曰:“不然,夫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藥,則經行矣。”已而果然。杲之設施多類此。當時之人,皆以神醫目之。所著書,今多傳於世雲。
亦思馬因,回族,西域旭烈人。會造炮,至元八年(1271)與阿老瓦丁同至京師。十年,隨元軍攻打襄陽,未攻下。亦思馬因觀察地勢後,置炮於城的東南角。炮重一百五十斤,機關一發動,聲震天地,炮彈入地七尺,可說無堅不摧。宋朝安撫呂文煥很駭怕,便投降了。因為立了功,世祖賜銀二百五十兩,命為回回炮手總管,佩虎符。十一年因病逝世,子布伯襲職。

工藝
當元軍渡江時,宋兵列陣於南岸,還擁有水軍準備迎戰。布伯在北岸豎炮擊宋軍,擊沉宋軍所有的兵船,後來每次戰鬥,隻要用布伯的炮擊,都會立功。十八年,世祖賜布伯佩三珠虎符、加鎮國上將軍、回回炮手都元帥。十九年,改任為軍匠萬戶府萬戶,遷刑部尚書。又封其弟亦不剌金為萬戶,佩元降虎符,任廣威將軍。布伯不久又進通奉大夫、浙東道宣慰使,賜鈔二萬五千貫,以供養老。

孫威,渾源人。幼沉鷙,有巧思。金貞祐間,應募為兵,以驍勇稱。及雲中來附,守帥表授義軍千戶,從軍攻潞州,破鳳翔,皆有功。善為甲,嚐以意製蹄筋翎根鎧以獻,太祖親射之,不能徹,大悅。賜名也可兀蘭,佩以金符,授順天安平懷州河南平陽諸路工匠都總管。從攻邠、乾,突戰不避矢石,帝勞之曰:“汝縱不自愛,獨不為吾甲胄計乎!”因命諸將衣其甲者問曰:“汝等知所愛重否?”諸將對,皆失旨意。太宗曰:“能捍蔽爾輩以與我國家立功者,非威之甲耶!而爾輩言不及此,何也?”複以錦衣賜威。每從戰伐,恐民有橫被屠戮者,輒以搜簡工匠為言,而全活之。歲庚子,卒,年五十八。至大二年,贈中奉大夫、武備院使、神川郡公,諡忠惠。
阿尼哥,尼波羅國人,本國人稱他為八魯布。幼時與一般孩童不同,特別聰明,稍長能誦習佛經。一年後能知其義。同學中,有為繪畫或雕塑業的,讀《尺寸經》,阿尼哥聽一遍,便能記住。長大後,會繪畫雕塑,還能鑄金為像。

子拱,為監察禦史,後襲順天安平懷州河南等路甲匠都總管。巧思如其父,嚐製甲二百八十襲以獻。至元十一年,別製疊盾,其製,張則為盾,斂則合而易持。世祖以為古所未有,賜以幣帛。丞相伯顏南征,以甲胄不足,詔諸路集匠民分製。拱董順天、河間甲匠,先期畢工,且象虎豹異獸之形,各殊其製,皆稱旨。十五年,授保定路治中。適歲饑,議開倉賑民,或曰:“宜請於朝。”拱曰:“救荒事不可緩也,若得請而後發粟以賑之,則民餒死矣。苟見罪,吾自任之。”遂發粟四千五百石以賑饑民。高陽土豪據沙河橋取行者錢,人以為病,拱執而罪之。二十二年,除武備少卿,遷大都路軍器人匠總管,升工部侍郎。成宗即位,典朝會供給,賜銀百兩、織紋段五十匹、帛二十五匹、鈔萬貫。元貞二年,授大同路總管,兼府尹。大德五年,遷兩浙都轉運使。鹽課舊二十五萬引,歲不能足,拱至增五萬引,遂為定額。九年,改益都路總管,兼府尹,仍出內府弓矢寶刀賜之。卒於官。贈大司農、神川郡公,諡文莊。
中統元年(1260)世祖命帝師八合斯巴建黃金塔於吐蕃,尼波羅國要挑選一百個工匠去完成,但隻得八十人。要求地區送人,未送走。阿尼哥年十七,請求前往。眾人以為他年幼,難當此任。阿尼哥卻說“:我年幼但心不幼。”大家才放他走。帝師一見到他,就感到他有出奇之處,乃命他監督這個工程。第二年,塔成,要求回尼波羅國,帝師卻勉勵他到蒙古的朝廷去。於是,他便削發受戒為弟子,隨帝師入朝。帝視之良久,問道“:你來我大國,不害怕嗎?”回答說:“聖人像對自己孩子一樣撫育萬方臣民,那麼,孩子到父親麵前,何懼之有?”帝又問:“你來做什麼?”答道:“我家在西域,奉命建塔吐蕃,兩年便建成了。但見那裏士兵生活艱難,民不堪命,願陛下安撫他們。所以,我不遠萬裏,是為了百姓的死活而來的。”又問:“你有什麼能耐呢?”答道:“我以心為師,很懂繪畫、塑、鑄金的手藝。”帝命取明堂針灸銅像給阿尼哥看,並說“:此宣撫王木戢使宋時所進,歲久闕壞,沒有能將它完善地修好的人,你能鑄一尊新的嗎?”答道:“我雖未曾做此事,但可試試看。”至元二年(1265)新像成,經絡穴位都有,金匠們讚歎他巧奪天工,莫不愧服。凡兩京之寺與觀的像,多由他塑造。他又製七寶镔鐵法輪,皇帝車隊出行,用為前導。原太廟中各朝皇帝的像,他用絲織成,連圖畫也不及這些織物逼真。

阿老瓦丁,回回氏,西域木發裏人也。至元八年,世祖遣使炮匠於宗王阿不哥,王以阿老瓦丁、亦思馬因應詔,二人舉家馳驛至京師,給以官舍。首造大炮豎於五門前,帝命試之,各賜衣段。十一年,國兵渡江,平章阿裏海牙遣使求炮手匠,命阿老瓦丁往,破潭州、靜江等郡,悉賴其力。十五年,授宣武將軍、管軍總管。十七年,陛見,賜鈔五千貫。十八年,命屯田於南京。二十二年,樞密院奉旨,改元帥府為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以阿老瓦丁為副萬戶。大德四年告老。子富謀隻,襲副萬戶。皇慶元年卒,子馬哈馬沙襲。
至元十年,始任命他為人匠總管,賜銀章、虎符。十五年有詔讓阿尼哥辭官,授光祿大夫、大司徒、領將作院事,對其寵遇賞物,是無人可比的。去世後,又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涼國公、上柱國,諡敏慧。

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與阿老瓦丁至京師。十年,從國兵攻襄陽未下,亦思馬因相地勢,置炮於城東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撫呂文煥懼,以城降。既而以功賜銀二百五十兩,命為回回炮手總管,佩虎符。十一年,以疾卒。子布伯襲職。
子六人,有阿僧哥,是大司徒。阿述臘,是諸色人匠總管府達魯花赤。

時國兵渡江,宋兵陳於南岸,擁舟師迎戰,布伯於北岸豎炮以擊之,舟悉沉沒。後每戰用之,皆有功。十八年,佩三珠虎符,加鎮國上將軍、回回炮手都元帥。明年,改軍匠萬戶府萬戶。遷刑部尚書,以弟亦不剌金為萬戶,佩元降虎符,官廣威將軍。布伯俄進通奉大夫、浙東道宣慰使,賜鈔二萬五千貫,俾養老焉。
劉元曾隨阿尼哥學西天佛教相麵之術,堪稱絕藝。元字秉元,薊之寶坻人。始為道士,師從青州把道錄,學得許多技藝。至元年間,凡上都大都的名寺,無論土塑、金鑄的佛像,一出劉元之手,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受到天下人稱讚。上都三皇之像,尤其精於原型。了解的人認為這些像的造意是得三聖人的精微。因此,兩次賜宮女為其妻,命以官封其家屬,皇帝外出必使其隨從。

子哈散,蔭授昭信校尉、高郵府同知。致和元年八月,樞密院檄亦不剌金所部軍匠至京師,賜鈔二千五百貫、金綺四端,與馬哈馬沙造炮。天曆二年,以疾卒。子亞古襲。
仁宗曾有令,不許劉元為別人造其他神像。後大都南城建東嶽廟,元為此廟造仁聖帝像,巍然有帝王的風度。其侍臣的像,也像在深謀遠慮的人。開始劉元想做侍臣像,但許久沒有下手。恰恰因為看到秘書圖畫,看到唐朝魏征的像,便吃驚地說:“得到了,若不是這幅像,是不能說他是宰相之臣的。”急忙到廟中動手製作,即日成功。士大夫看到此像的,都感歎其奇異。他所做的西番佛像,多秘而未露,人們很少得見。

阿尼哥,尼波羅國人也,其國人稱之曰八魯布。幼敏悟異凡兒,稍長,誦習佛書,期年能曉其義。同學有為繪畫妝塑業者,讀《尺寸經》,阿尼哥一聞,即能記。長善畫塑,及鑄金為像。中統元年,命帝師八合斯巴建黃金塔於吐蕃,尼波羅國選匠百人往成之,得八十人,求部送之人未得。阿尼哥年十七,請行,眾以其幼,難之。對曰:“年幼心不幼也。”乃遣之。帝師一見奇之,命監其役。明年,塔成,請歸,帝師勉以入朝,乃祝發受具為弟子,從帝師入見。帝視之久,問曰:“汝來大國,得無懼乎?”對曰:“聖人子育萬方,子至父前,何懼之有。”又問:“汝來何為?”對曰:“臣家西域,奉命造塔吐蕃,二載而成。見彼土兵難,民不堪命,願陛下安輯之,不遠萬裏,為生靈而來耳。”又問:“汝何所能?”對曰:“臣以心為師,頗知畫塑鑄金之藝。”帝命取明堂針灸銅像示之曰:“此宣撫王楫使宋時所進,歲久闕壞,無能修完之者,汝能新之乎?”對曰:“臣雖未嚐為此,請試之。”至元二年,新像成,關鬲脈絡皆備,金工歎其天巧,莫不愧服。凡兩京寺觀之像,多出其手。為七寶镔鐵法輪,車駕行幸,用以前導。原廟列聖禦容,織錦為之,圖畫弗及也。至元十年,始授人匠總管,銀章虎符。十五年,有詔返初服,授光祿大夫,大司徒,領將作院事,寵遇賞賜,無與為比。卒,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涼國公、上柱國,諡敏慧。
劉元官為昭文館學士、正奉大夫、秘書卿,後無病而終。

子六人,曰阿僧哥,大司徒;阿述臘,諸色人匠總管府達魯花赤。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元史》

《元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