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作者:房玄齡年代:唐朝1185   

《晉書》誌 誌·第九章

夫人含天地陰陽之靈,有哀樂喜怒之情。乃聖垂範,以為民極,節其驕淫,以防其暴亂;崇高天地,虔敬鬼神,列尊卑之序,成夫婦之義,然後為國為家,可得而治也。《傳》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若乃太一初分,燧人鑽火,誌有暢於恭儉,情不由乎玉帛,而酌玄流於春澗之右,焚封豕於秋林之外,亦無得而闕焉。軒頊依神,唐虞稽古,逮乎隆周,其文大備。或垂百官之範,置不刊之法;或禮經三百,威儀三千,皆所以弘宣天意,雕刻人理。叔代澆訛,王風陵謝,事睽光國,禮亦愆家。趙簡子問太叔以揖讓周旋之禮,對曰:“蓋所謂儀而非禮也。”天經地義之道,自茲尤缺。哀公十一年,孔子自衛反魯,跡三代之典,垂百王之訓,時無明後,道噎不行。
人類包含著天地陰陽之間的靈氣,有著悲哀歡樂喜悅憤怒的情感。聖人傳下典範,作為人民的準則。節製他們的驕淫,來防止他們暴亂;崇拜天地,虔心敬奉鬼神,排列尊卑位序,定下夫婦道義,然後對國家對家族,就能夠治理好了。《傳》說:“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至於從開天辟地以來,燧人氏鑽木取火,誌向重在謙恭儉樸,情懷不在乎玉帛財物,而是在春天的溪澗岸邊酌飲清流,在秋天的森林附近放火驅趕封豕,也沒有什麼不完美的地方。軒轅顓頊依從神靈,唐堯虞舜查考古製,傳到興隆的周朝,典章製度大為完備。既留下了設置百官的榜樣,製定了不可更改的法規;又有關於禮的規章三百條,各種儀式三千種,都是用來弘揚傳布上天的意旨,調整規範人類的行為。周代末期世風澆薄訛變,王道衰微,事情違背了美好國家的傳統,禮儀中連治家之道也已喪失。趟簡子向太叔詢問揖讓周旋的禮節,回答說:“那祇能叫做儀式而不是真正的禮。”天經地義的道理,從此更加無人理會。哀公十一年,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探究三代的典範,傳寫百王的教訓,當時沒有明君,他的主張無法施行。

若夫情尚分流,堤防之仁是棄;澆訛異術,洙泗之風斯泯。是以漢文罷再期之喪,中興為一郊之祭,隨時之義,不其然歟!而西京元鼎之辰,中興永平之日,疏璧流而延冠帶,啟儒門而引諸生,兩京之盛,於斯為美。及山魚登俎,澤豕睽經,禮樂恆委,浮華相尚,而郊禋之製,綱紀或存。魏氏光宅,憲章斯美。王肅、高堂隆之徒,博通前載,三千條之禮,十七篇之學,各以舊文增損當世,豈所謂致君於堯舜之道焉。世屬雕牆,時逢秕政,周因之典,務多違俗,而遺編殘冊,猶有可觀者也。景初元年,營洛陽南委粟山以為圓丘,祀之日以始祖帝舜配,房俎生魚,陶樽玄酒,非搢紳為之綱紀,其孰能興於此者哉!
如果任情發展,則仁必然被拋到一邊;如果聽任異端作怪,則儒學之風可能被排斥在外。因此漢文帝廢除了兩年的喪製,光武帝將郊祀並成一次進行。這種迎合時俗的做法,是不值得肯定的可是西漢元鼎年間,束漢永平時代,推行教化尊重士紳,倡導儒學任用儒生,兩漠時代的興盛,在造時期最為美好。到後來山中小魚成了廟堂的供品,沼澤的野豬也一反常規,禮樂製度長期被棄,世風崇尚浮華,不過祭祀的禮儀,大體上還保存著。曹魏時期,典章製度很好。王盛、高堂隆等人,博學通曉前人的記載,像三千條的《周禮》,十七篇的儀禮等學問,分別根據舊有的文獻整理後行於當世,這豈不是常稱道的幫助國君遵循堯舜的原則嗎。人們希望天下大治,可當時趕上的卻不是善政,周代傳下的典章,行用太多就違反了當時的習俗,但是殘留下來的篇章典冊裹還是有可供參考的東西的。景初元年,在洛陽南邊的委粟山營造圓丘,祭祀的那天用始祖帝舜配饗,玉製的祭器中盛著鮮魚,陶製的容器中裝著清水,不是士大夫們為他策劃,那麼誰能夠做到這些事呢!

宣景戎旅,未遑伊製。太康平吳,九州共一,禮經鹹至,樂器同歸,於是齊魯諸生,各攜緗素。武皇帝亦初平寇亂,意先儀範。其吉禮也,則三茅不翦,日觀停瑄;其凶禮也,則深衣布冠,降席撤膳。明乎一謙三益之義,而教化行焉。元皇中興,事多權道,遺文舊典,不斷如發。是以常侍戴邈詣闕上疏雲:“方今天地更始,萬物權輿,蕩近世之流弊,創千齡之英範。是故雙劍之節崇,而飛白之俗成;挾琴之容飾,而赴曲之和作。”其所以興起禮文,勸帝身先之也。穆哀之後,王猷漸替,桓溫居揆,政由己出,而有司或曜斯文,增暉執事,主威長謝,臣道專行。《記》曰,“苟無其位,不可以作禮樂”,豈斯之謂歟!
宣帝景帝戎馬征戰,沒來得及製定造方麵的製度。立塵年間平定呈璽,九州統一,禮儀典籍都集中了,樂器祭器歸屬一處,於是齊魯一帶的儒生們各自攜帶著書籍來投奔。武皇帝也因為平定寇盜禍亂,想要提倡禮儀規範。那時的祭祀吉禮中,使用的三脊菁茅不加修剪,在日觀峰祭天不用大的镟玉;那時的喪葬凶禮中,穿深衣戴布冠,撤宴減膳。宣揚了一謙三益的道理,教化就推行開來了。元帝中興晉朝時,事務有很多要權宜處置,從前的典章製度,幾乎消亡。因此常侍戴邈上朝呈遞表章說:“當今天地更新,萬物開始興盛,掃蕩近代的流弊,創立千年的表率。因此崇尚忠義的節操,成就文教的風俗;整理好彈琴的儀容,就能引出和諧的共鳴。”他是要用這些來倡導禮儀文明,鼓勵皇帝以身作則的。以後,王道衰落,裏過掌權,政令由他自己發出,而有關官員玷汙斯文,粉飾權臣,皇帝威風掃地,大臣為所欲為。《記》說:“如果沒有名位,就不可能推行禮樂。”難道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嗎置開始有苞塑、塹迚製定出國家典章,墓置時期有苞盜、王協修訂朝廷禮儀。《周官》中的五種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其中吉禮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祭祀,所以《洪範》中的八政,第三位的叫做祀。祀,就是用來表達孝心事奉祖先,和神明溝通的方式。漢朝建立,在秦摧殘儒學之後,製度上有很多方麵還沒有能夠恢複古代的樣子。曆經東京、西京四百多年,故有不少改變。魏室接著漢末的大亂,舊的典章被破壞幹淨,下令侍中王粲、尚書衛覬起草擬定朝廷禮儀。到晉國建立,文帝又命令荀頡接著魏代做過的事,撰修新的禮儀製度,參考當時情況和古代遣製,更改其中的章節條文,羊枯、任愷、庾峻、應貞共同審定,成為一百六十五篇,奏獻給皇上。太康初年,尚書仆射朱整上奏請求交付尚書郎摯虞推敲。摯虞就其當改之處上奏章說:臣整理已故太尉荀頻所修撰的《五禮》,臣認為開創帝業而傳諸後世,是帝王的美事;使禮儀興隆來引導教化,是治理邦國的大事。因此臣以前上表陳述禮儀方麵事宜而被延滯,請盡速施行。又認為《喪服》部分疑缺的最多,應當補充並確定。又認為現在的禮製篇幅太多,應當歸類合並。奏章很久沒有得到批示,因而害怕受到忽視。凡是冠婚祭會一類的吉禮,有關的製度變化很少;至於《喪服》,生活中很常用,但特別容易喪失要旨。所以子張懷疑高宗居喪三年而不說話的事,子思不允許他的兒子為已被休棄的生母服喪,子遊認為異父兄弟之間服大功,可是子夏認為應該服齊衰,到孔子去世後門人就不明白如何服喪了。這些人都是聰明通達研習禮製,上讀周朝典章,下從師仲尼,浸潤在聖人訓誡中,講習鑽研了很多年,可是遇到喪事,仍然還是這樣,這說明喪禮容易糊塗,不能不仔細對待。何況從那以後,典章被焚毀散失,離聖人更遠,喪製中的錯謬,就是很自然的了。因此《喪服》一卷,卷帙不足一握,可是爭論解說紛然繁多。三年的喪期,鄭玄說二十七個月,王肅說二十五個月。改葬後的喪服,鄭玄說穿三個月鰓服,王肅說葬事一結束就不穿了。改嫁了的繼母去世後,鄭玄說應該服喪,王肅說跟著繼母寄居別人家中得到養育後才為她服喪。對於不滿八歲而夭折的孩子,鄭玄說孩子生下後滿了一個月就哭他一天,王盧說把哭的日敷改成服喪一個月。像這樣的情況很多。《喪服》的本文很簡略,必須有注解才能弄明白它的內容;後人的解釋欠詳,世人說是子夏作的。鄭玄王肅以《經》和《傳》為本,卻各有異同,天下人都弄不清楚,沒有誰明白哪個正確。然而荀題衹寫下古代的《經》文而已,完全刪除了王夏的《傳》和前代大儒的注解,那樣做是不可能施行的。到了應用到具體事情上時,自然還要出現不同的解釋,一個那樣說一個這樣說,不能用它來確定製度。臣認為現在應當參考《禮記》,適當選取《傳》的說法,彌補它的不足,統一其中不同的地方。可以依照王星堡所撰寫的《喪服變除》,使事類條例明白無誤,以此根除疑問爭端,然後使製度沒有兩種形式,全都根據同樣的規定。另外遣部禮規要在天下頒行,所以不應該太繁瑣。苞題定為一百六十五篇,每篇為一卷,共十五萬多字,臣仍然認為卷數多文辭繁,大部分都是重複的。試看《尚書.堯典》祭祀山川的禮,祇對東嶽詳細列出了犧牲和幣物的數目,陳說了應用的儀式,其餘的就祇是說“如初”。《周禮》中記載祭祀天地五帝和供享先王的禮,對事情相同的都衹說“也和它一樣”,文辭簡約而意思明了。如今禮儀情況相同而名稱不同的,就另立成篇,卷帙繁多而不明白。都應該省略文辭溝通事類,根據情況合並它們,事情不同,就列出它們的不同處。像這樣的話,減去的有三分之一。

晉始則有荀顗、鄭衝裁成國典,江左則有荀崧、刁協損益朝儀。《周官》五禮,吉凶軍賓嘉,而吉禮之大,莫過祭祀,故《洪範》八政,三日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於神明者也。漢興,承秦滅學之後,製度多未能複古。曆東、西京四百餘年,故往往改變。魏氏承漢末大亂,舊章殄滅,命侍中王粲、尚書衛顗草創朝儀。及晉國建,文帝又命荀顗因魏代前事,撰為新禮,參考今古,更其節文,羊祜、任愷、庾峻、應貞並共刊定,成百六十五篇,奏之。太康初,尚書仆射硃整奏付尚書郎摯虞討論之。虞表所宜損增曰:
墊虞將新的禮規推敲完畢後,在元康元年呈上。他提出的衹有明堂五帝、二社六宗以及吉凶王公方麵的製度,共十五篇。有詔令下來批準了他的提議。後來墊廛和壇盛接著從事這件工作,最終沒有告成。中原陷落了,摯虞的《決疑注》,就成了那時的遣事。到了東晉時期,仆射刁協、太常苞盛補充整理舊時文獻,光祿大夫蔡謨又接著做過這方麵的工作。

臣典校故太尉顗所撰《五禮》,臣以為夫革命以垂統,帝王之美事也,隆禮以率教,邦國之大務也,是以臣前表禮事稽留,求速訖施行。又以《喪服》最多疑闕,宜見補定。又以今禮篇卷煩重,宜隨類通合。事久不出,懼見寢嘿。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帝來配享上天,在明堂宗祀文帝來配享上天。在當時,兩漢郊裏的製度都留存著,魏對它進行的增損情況很清楚。四年八月,天子到東部巡梘,路過繁昌,派執金吾臧霸代行太尉的事,用公牛祭受禪壇。景初元年十月乙卯,開始在洛陽南麵的委粟山營造圓丘。韶令說:“西漢初年,正值秦朝焚書坑儒之後,收集殘存的文獻,以供祭天祀地之用。從甘泉的後土,到雍的五峙,神祇的祭壇和方位,很多都不常見,都因為設置和廢除沒有常規,一時那樣一時這樣,四百多年,沒有了梢祭的禮儀,古時候曆代都有的事,竟然有了缺漏。直壓的世係,是從查廛壓傳下來的。現在祭禮圓丘用始祖帝舜配享,稱號圓丘為皇皇帝天。在方丘祭祀的叫皇皇後地,用舜的妃子伊氏配享。在天郊祭祀的叫皇天之神,用太祖武皇帝配享。在地郊祭祀的叫皇地之祇,用武宣皇後配享。在明堂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用來配享上天。”十二月壬子冬至日,首次在圓丘祭祀皇皇帝天,用始祖直處帝愛配享。從正盤以後,直到魏世結束都不再有郊祀。

蓋冠婚祭會諸吉禮,其製少變;至於《喪服》,世之要用,而特易失旨。故子張疑高宗諒陰三年,子思不聽其子服出母,子遊謂異父昆弟大功,而子夏謂之齊衰,及孔子沒而門人疑於所服。此等皆明達習禮,仰讀周典,俯師仲尼,漸漬聖訓,講肄積年,及遇喪事,尤尚若此,明喪禮易惑,不可不詳也。況自此已來,篇章焚散,去聖彌遠,喪製詭謬,固其宜矣。是以《喪服》一卷,卷不盈握,而爭說紛然。三年之喪,鄭雲二十七月,王雲二十五月。改葬之服,鄭雲服緦三月,王雲葬訖而除。繼母出嫁,鄭雲皆服,王雲從乎繼寄育乃為之服。無服之殤,鄭雲子生一月哭之一日,王雲以哭之日易服之月。如此者甚眾。《喪服》本文省略,必待注解事義乃彰;其傳說差詳,世稱子夏所作。鄭王祖《經》宗《傳》,而各有異同,天下並疑,莫知所定,而顗直書古《經》文而已,盡除子夏《傳》及先儒注說,其事不可得行。及其行事,故當還頒異說,一彼一此,非所以定製也。臣以為今宜參采《禮記》,略取《傳》說,補其未備,一其殊義。可依準王景侯所撰《喪服變除》,使類統明正,以斷疑爭,然後製無二門,鹹同所由。
魏元帝鹹熙二年十二月甲子,使持節侍中太保壑迚、兼太尉司隸校尉奎台捧著皇帝的玉璽和策書,禪位給晉。丙寅,武皇帝在南郊設立壇場,燒柴祭天向上天報告,當時還沒有用祖先配享。泰始二年正月,韶令說:“有司以前奏議郊祀時權且應用魏的禮儀,朕想到重新製定很難,便把它作為定製執行,以至於議論紛紜,沒有及時確定,不能夠按時供饗神衹,用祖考配享。時間流逝就難以追上,減少了對神靈祖先的供饗就難以心安,還是馬上郊祀。”當時群臣又討論,五帝就是天,王氣因時而異,所以稱號不一樣,其實是同一個神。在明堂宗祀和在南郊祭天,應當除去五帝的神位,五郊時改掉關於五方之星的五精的稱號,都共同稱為昊天上帝、各設一個神位就可以了。地郊時又除去用先後配祀的做法。帝一概同意了。二月丁醜,郊祀宣皇帝用以配享天,在明堂宗祀文皇帝用以配享上帝。這一年的十一月,有司又奏上一個提議,說古時候營造丘和進行郊祀是一致的,應該在南郊北郊都營造圓丘和方丘,另外修建壇場,將夏至冬至時的祭祀合並到二郊去。帝又同意了,完全和宣帝采用王盧的提議一樣。這個月的庚寅日是冬至,帝親自在南郊祭天。從此以後,圓丘和方澤不再分別設置。

又此禮當班於天下,不宜繁多。顗為百六十五篇,篇為一卷,合十五餘萬言,臣猶謂卷多文煩,類皆重出。案《尚書·堯典》祀山川之禮,惟於東嶽備稱牲幣之數,陳所用之儀,其餘則但曰“如初”。《周禮》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其事同者皆曰“亦如之”,文約而義舉。今禮儀事同而名異者,輒別為篇,卷煩而不典。皆宜省文通事,隨類合之,事有不同,乃列其異。如此,所減三分之一。
太康三年正月,帝親自在郊祭祀,皇太子、皇子們全都侍從祭祀。十年十月,又下詔說“《孝經》說‘郊祀時用後稷來配享上天,宗祀時在明堂用塞王來配享上天’。可是《周官》說‘祀天時位列上帝,,又說‘祀地時位列四方山川。山川不等於地,那麼明堂上帝就不能是等於天的。以往眾人提議去除明堂中的五帝神位,根據禮儀文獻考察是不正確的。況且《詩序》說‘塞王亙逗的功業,是從後墨開始的,,因此推出他來配享上天。宣帝憑神武創業,已經配享上天了,又用先帝來配享上天,從道理上來說是不合適的。還是恢複明堂和南郊的五帝的神位。”墮童在旦塞建都,還沒來得及建立郊廟就敗亡了。

虞討論新禮訖,以元康元年上之。所陳惟明堂五帝、二社六宗及吉凶王公製度,凡十五篇。有詔可其議。後虞與傅鹹纘續其事,竟未成功。中原覆沒,虞之《決疑注》,是其遺事也。逮於江左,仆射刁協、太常荀崧補緝舊文,光祿大夫蔡謨又踵修其事雲。
五童渡遼以後,主興二年才開始商議設立郊祀儀規。尚書令刁協、國子祭酒杜夷提議,應當等回到首都盜晝之後再設置。司徒苞塑根據選麩查一遷都盡量就設立郊祀,認為自然應當在當地施行奉祀。驃騎將軍王導、仆射荀崧、太常華垣、中書侍郎厘壺都同意莖組的提議,於是這件事情就施行了,在巳地設立南郊。當時的製度都是太常賀遁製定的,大部分依照墜和晉初的儀規。二月辛卯,帝親自郊祀,饗配方麵的禮規一概依從以前亙豎童首次郊祀的情況。當時還沒有設立北壇,地衹等神明都和天神放在一起。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於是時,二漢郊禋之製具存,魏所損益可知。四年八月,天子東巡,過繁昌,使執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禪壇。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營洛陽南委粟山為圜丘。詔曰:“昔漢氏之初,承秦滅學之後,采摭殘缺,以備郊祀。自甘泉後土,雍宮五畤,神祗兆位,多不經見,並以興廢無常,一彼一此,四百餘年,廢無禘禮,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闕焉。曹氏世係,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號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後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後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於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自正始以後,終魏世不複郊祀。
三年七月,才下詔設立北郊,還沒來得及建立而明帝就去世了。到成帝鹹和八年正月,追念前代的旨意,在覆舟山南邊設立了它。祭天時有五帝和其他的神: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鬥、三台、司命、軒轅、後土、太一、天一、太微、句陳、北極、雨師、雷電、司空、風伯、老人,共是六十二位神。祭地時有五嶽、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人帝、五人帝的佐臣、沂山、嶽山、白山、霍山、醫無題山、藍山、查巡、盒登山、錢盧遼、先農,共是四十四位神。江南各座小山的神位,都是束晉時期設立的,正像漢代西京時期關中的小河流都有祭祀的位次一樣。這個月辛未,在北郊祭祀,開始用宣穆張皇後配享,這是魏時就有的先例,不是晉的舊製。

魏元帝鹹熙二年十二月甲子,使持節侍中太保鄭衝、兼太尉司隸校尉李憙奉皇帝璽綬策書,禪位於晉。丙寅,武皇帝設壇場於南郊,柴燎告類於上帝,是時尚未有祖配。泰始二年正月,詔曰:“有司前奏郊祀權用魏禮,朕不慮改作之難,令便為永製,眾議紛互,遂不時定,不得以時供饗神祗,配以祖考。日夕難企,貶食忘安,其便郊祀。”時群臣又議,五帝即天也,王氣時異,故殊其號,雖名有五,其實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一坐而已。地郊又除先後配祀。帝悉從之。二月丁醜,郊禮宣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是年十一月,有司又議奏,古者丘郊不異,宜並圓丘方丘於南北郊,更修立壇兆,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帝又從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肅議也。是月庚寅冬至,帝親祠圓丘於南郊。自是後,圓丘方澤不別立。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打算在北郊祭祀,有表示疑惑的議論。太常顧和上表說:“泰始年間,將冬夏二至的祭禮合並到天地二祀的郊祀中去。北郊的時間,古代沒有明文規定傳下來,有的在夏至,有的在陽氣複歸的冬至。漢光武正月辛未,開始行北郊禮,逭就和南郊禮同在一個月。到中興後,各種製度都從簡,將七種郊祀禮合並在一處進行,憲章規製還沒有完全製定出來,權且應用這樣的禮儀,也是隨時合宜的事。到鹹和年問,議定另外設立北郊,同在正月進行。魏繼承{繼的製度,在正月祭天而用地配享。當時高堂建等人認為按照禮規祭天時不用地配享,並稱道《周禮》中三王的郊祀一概用的是夏曆。”於是采納題塑的提議。當月辛未進行南郊禮,辛巳進行北郊禮,皇帝全都親自參與行祭。

太康三年正月,帝親郊祀,皇太子、皇子悉侍祠。十年十月,又詔曰:“《孝經》‘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而《周官》雲‘祀天旅上帝’,又曰‘祀地旅四望’。望非地,則明堂上帝不得為天也。往者眾議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禮文不正。且《詩序》曰‘文武之功,起於後稷’,故推以配天焉。宣帝以神武創業,既已配天,複以先帝配天,於義亦所不安。其複明堂及南郊五帝位。湣帝都長安,未及立郊廟而敗。
三年,窒蜒討伐但寶,打跑了他。己卯,在南郊以大功祭告於天。這一年,帝落難到沒有返回。第二年應該進行郊祀禮,朝中意見認為應該依照《周禮》,由宗伯代行主祭,由三公執行祭事。衹有尚書左丞王納之說:“既然要祭天,自然是天子南麵而治的時候,有國君在那裹,稟承旨意去執行,有什麼可討論的。是否應該郊祀,哪裹能像今天這樣商議決定呀!”提議的人又說:“現在就應當郊祀,所以承奉以前的禮製而可以讓三公代行其事。”納之又說:“祭天為至尊之事,衹能由一人為之,所以不是天子不能祭祀。庶人以上的人,沒有不是衹行蒸祭嚐祭禮的。嫡子在外,就由庶子執行,還沒有不是親身接受丫上天的使命卻可以去祭天的人。”納之又說:“武皇接受禪讓,在二月郊祀;元帝中興,在三月郊祀。如今郊祀的時候還沒有過去,天天盼望皇帝回來,不要做那種提前的事,以致皇帝返回以後,再不能親自奉祭。”於是聽從了納之的意見。

元帝渡江,太興二年始議立郊祀儀。尚書令刁協、國子祭酒杜夷議,宜須旋都洛邑乃修之。司徒荀組據漢獻帝都許即便立郊,自宜於此修奉。驃騎王導、仆射荀崧、太常華恆、中書侍郎庾亮皆同組議,事遂施行,立南郊於已地。其製度皆太常賀循所定,多依漢及晉初之儀。三月辛卯,帝親郊祀,饗配之禮一依武帝始郊故事。是時尚未立北壇,地祗眾神共在天郊。
郊祀廟祭時用的犧牲幣帛玉璧玉器的顏色,雖有明文規定,但是秦多用赤毛黑鬣的聊駒,漢卻衹說用牛犢,不管它的顏色。束晉時期南郊祀和北郊祀都用玄色牲口,明堂祭和廟祭社祭都用赤色犧牲。

明帝太寧三年七月,始詔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及成帝鹹和八年正月,追述前旨,於覆舟山南立之。天郊則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鬥、三台、司命、軒轅、後土、太一、天一、太微、句陳、北極、雨師、雷電、司空、風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則五嶽、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嶽山、白山、霍山、醫無閭山、蔣山、鬆江、會稽山、錢唐江、先農,凡四十四神也。江南諸小山,蓋江左所立,猶如漢西京關中小水皆有祭秩也。是月辛未,祀北郊,始以宣穆張皇後配,此魏氏故事,非晉舊也。
禮規中有如果有事要告訴祖先應該在社廟祭告的條文,沒有在郊廟祭告的規章。漠代的儀典中說,天子去世後,讓太尉在南郊把給他的謐號祭告給上天和亡靈,其他的就沒有聽說了。魏文童董翅四年七月,帝將要去東方巡視,因為大軍要出發,派太常用一頭大公牛到南郊祭天。到塞童崩後,太尉鍾遜在南郊告謐於天,都是因為有大事而郊祀。東晉時期廢置了這些禮儀。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將北郊,有疑議。太常顧和表:“泰始中,合二至之禮於二郊。北郊之月,古無明文,或以夏至,或同用陽月。漢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此則與南郊同月。及中興草創,百度從簡,合七郊於一丘,憲章未備,權用斯禮,蓋時宜也。至鹹和中,議別立北郊,同用正月。魏承後漢,正月祭天以地配。時高堂隆等以為禮祭天不以地配,而稱《周禮》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於是從和議。是月辛未南郊,辛已北郊,帝皆親奉。
禮的規定,春分時早晨在束邊祭太陽,秋分時黃昏在西邊祭月亮。漢武帝在泰時祭天,清晨從笪宣出門,朝東向太陽行揖禮,當天黃昏朝西向月亮行揖禮。利用郊祀的日子,並不到柬邊或西邊去行祭祀禮。以後就在清晨和黃昏進行經常性的拜禮。所以魏文帝的詔書說:“漢氏不在東郊拜祭太陽,而是早晨或黃昏在宮殿的前邊朝東或朝西拜祭太陽月亮,煩瑣粗俗像是普通人家做的事,不是事奉上天和神交往的正道。”黃初二年正月乙亥,在東門的外麵朝祭太陽,逭又違背了在二分的時候祭拜日月的禮規。魏明帝太和元年二月丁亥,在東邊的郊外朝祭太陽,八月己醜,在西邊的郊外夕祭月亮,這才符合古禮。到了亙遜左塵二年,有司奏報說,春分時依照舊例皇帝要去朝祭太陽,因為氣候冷暖不合適,可以不必親自出城。詔書說:“禮儀應當持之以恒,如果像奏告的那樣做了,和已故太尉撰定的禮規不同,又成了沒有定製了。以前正逢國難還沒有平定,所以常常聽從你們的奏議,如今戰事已經結束,祇有這些事是最重要的。”根據這道韶書,皇帝又親自朝祭太陽。這一條後來給廢止了。

安帝元興三年,劉裕討桓玄,走之。已卯,告義功於南郊。是年,帝蒙塵江陵未反。其明年應郊,朝議以為宜依《周禮》,宗伯攝職,三公行事。尚書左丞王納之獨曰:“既殯郊祀,自是天子當陽,有君存焉,稟命而行,何所辯也。郊之興否,豈如今日之比乎!”議者又雲:“今宜郊,故是承製所得令三公行事。”又“郊天極尊,惟一而已,故非天子不祀也。庶人以上,莫不蒸嚐,嫡子居外,介子執事,未有不親受命而可祭天者。”納之又曰:“武皇受禪,用二月郊,元帝中興,以三月郊。今郊時未過,日望輿駕,無為欲速,而使皇輿旋反,更不得親奉也。”於是從納之議。
禮的規定,“郊祀後稷來配享上天,在明堂宗祀文王來配享上帝”。魏文帝即位後,用漢代的明堂禮儀卻沒有配享的。明帝太和元年,才在明堂宗祀文帝,齊王也實行這種禮儀。

郊廟牲幣璧玉之色,雖有成文,秦世多以騮駒,漢則但雲犢,未辯其色。江左南北郊同用玄牲,明堂廟社同以赤牲。
晉朝初年用文帝配享,後來又用宣帝,不久又用文帝配享,其他方麵沒有什麼變革。這樣看來郊祀和明堂的禮儀中,在配享方麵,情況是不一致的。摯虞的意見認為:“漢魏的舊例,在明堂祭祀五帝的神靈。新禮的規定,五帝就是上帝,就是天帝。在明堂中去除五帝的神位,衹祭上帝。案仲尼說‘郊祀後稷來配享天,在明堂宗祀文王來配享上帝,。《周禮》上規定,祀天時旅祭上帝,祀地時旅祭四望。望不等於地,那麼上帝不等於天,就完全可以清楚了。在郊外圓丘的祭祀,掃幹淨一塊地方就地設祭,貢奉的犧牲用的是蠶繭和栗子,器皿用的是陶器之類,事物返回到它開始的樣子,所以用遠祖配享。明堂的祭祀,陳列各種物品作為供品,玉器犧牲都獻上,篷豆祭器成行成列,禮儀方麵人間和鬼神沒有區別,所以用較近的祖輩配享。郊丘明堂祭壇神位,居然不一樣,犧牲牢畜祭品器物,粗劣和精細完全不同。而且用祖輩一同配享,不是說尊重莊嚴的美德,三天裹兩次祭祀,不是說不過分的道理。那不是一個神,也就很清楚了。以往在上古時期,活著是明王,去世後就和五行相配,所以太吳和木相配,神農和火相配,少吳和金相配,顓頊和水相配,黃帝和土相配。這五位帝王,是配享上天的神,一同在四郊祭祀,在明堂報祭。祀天的時候,穿大裘而戴冕,祀五帝的時候也像這樣。有人認為主宰五精的帝王,是輔佐上天化育萬物的。前代相傳下來,沒有人廢除它,晉的初期才聽從了不同的意見。《庚午韶書》規定,明堂祭祀和南郊祭祀時去除五帝的神位,衹祭祀天神,新的禮規采用了它。以前太史令韓楊上書提議,應該照舊例祭祀五帝。太康十年,韶令已經施行。應該製定新的禮規,在明堂和郊祀時祭祀五帝就和舊儀一樣。”韶令批準了他的意見。束晉時期,沒有顧得上施行。

禮,有事告祖禰宜社之文,未有告郊之典也。漢儀,天子之喪,使太尉告諡於南郊,他無聞焉。魏文帝黃初四年七月,帝將東巡,以大軍當出,使太常以一特牛告祠南郊。及文帝崩,太尉鍾繇告諡南郊,皆是有事於郊也。江左則廢。
漢的禮儀規定,太史每年呈上當年的年曆,在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之前常常要宣讀關於五時的政令,皇帝穿的服裝,分別依從五時的顏色。皇帝就坐,尚書令以下官員各就各位,尚書三公郎將令放在案上,捧著進去,在各自的席位上讀完後,賜給一卮酒。魏氏常常施行這種禮。魏明帝景初元年,通事官說:“現在衹看到讀春夏秋冬四時的政令,至於穿黃色服裝的時令,單單缺了沒有演,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散騎常侍領太史令高堂隆認為“黃色在五行當中,是代表中央土的,在四季中各有十八天。土生於火,所以在火主事的末期穿黃色服裝,其他三個季節就不這麼做。有關的政令就隨著四季發布,不根據五行來發布,因此穿黃色服裝卻沒有政令”。這說明魏氏的時候不讀大暑令。

禮,春分祀朝日於東,秋分祀夕月於西。漢武帝郊泰畤,平旦出竹宮,東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既郊明,又不在東西郊也。後遂旦夕常拜。故魏文帝詔曰:“漢氏不拜日於東郊,而旦夕常於殿下東西拜日月,煩褻似家人之事,非事天神之道也。”黃初二年正月乙亥,祀朝日於東門之外,又違禮二分之義。魏明帝太和元年二月丁亥,祀朝日於東郊,八月己醜,祀夕月於西郊,始得古禮。及武帝太康二年,有司奏,春分依舊請車駕祀朝日,寒溫未適,可不親出。詔曰:“禮儀宜有常,若如所奏,與故太尉所撰不同,複為無定製也。間者方難未平,故每從所奏,今戎事弭息,惟此為大。”案此詔,帝複為親祀朝日也。此後廢。
到置承受天命,也有那些製度。傅鹹說:“立秋這一天,白色的車輛在宮廷中閃耀,白色的旌旗在玉階前陳列。”那麼那一天的旌旗和車輛都是白色的了。成帝鹹和五年六月丁未。有司奏請讀秋季的政令。兼侍中散騎常侍荀奕、兼黃門侍郎散騎侍郎曹宇反駁說:“尚書三公曹奏請讀秋季政令,儀式方麵的舊有典章中沒有這樣的規定。臣等人根據光祿大夫臣華恒的提議商議,武皇帝因為秋夏盛暑,常常空缺而不讀政令,在春冬季節就不取消這一活動。先王之所以隨著季節讀政令,是因為在天時到來時遵奉天時,是使服色正確並表示尊敬莊嚴的大事。如今服飾典章多半已不合舊禮,加上天氣炎熱異常,臣等認為可以按照華恒的提議,依從舊例不讀政令。”韶令批準了。六年三月,有司上奏說“本月十六立夏。如今正服逐漸完備,四季都讀政令,這是敬述天和使國家興隆的方法,因此提議現在應當讀夏季的政令”。奏議被批準了。

禮,“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魏文帝即位,用漢明堂而未有配。明帝太和元年,始宗祀文帝於明堂,齊王亦行其禮。
《禮》書上講孟春之月,“於是選擇吉日良辰,天子親自背著耒耜,把它們放置在副車的車夫旁邊,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藉田”。到台毀滅學術,那些禮儀長時間被廢止。漢文帝以後,才實行這一典禮。魏的前三位皇帝,也都親自耕作藉田。

晉初以文帝配,後複以宣帝,尋複還以文帝配,其餘無所變革。是則郊與明堂,同配異配,參差不同矣。摯虞議以為:“漢魏故事,明堂祀五帝之神。新禮,五帝即上帝,即天帝也。明堂除五帝之位,惟祭上帝。案仲尼稱‘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周禮》,祀天旅上帝,祀地旅四望。望非地,則上帝非天,斷可識矣。郊丘之祀,掃地而祭,牲用繭栗,器用陶匏,事反其始,故配以遠祖。明堂之祭,備物以薦,玉牲並陳,籩豆成列,禮同人鬼,故配以近考。郊堂兆位,居然異體,牲牢品物,質文殊趣。且祖考同配,非謂尊嚴之美,三日再祀,非謂不黷之義,其非一神,亦足明矣。昔在上古,生為明王,沒則配五行,故太昊配木,神農配火,少昊配金,顓頊配水,黃帝配土。此五帝者,配天之神,同兆之於四郊,報之於明堂。祀天,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或以為五精之帝,佐天育物者也。前代相因,莫之或廢,晉初始從異議。《庚午詔書》,明堂及南郊除五帝之位,惟祀天神,新禮奉而用之。前太醫令韓楊上書,宜如舊祀五帝。太康十年,詔已施用。宜定新禮,明堂及郊祀五帝如舊。”詔從之。江左以後,未遑修建。
到武帝泰始四年,有司奏請在開始耕作時要祠祭先農神,可以讓有司執行這件事。詔令說:“國家的大事,在祭祀和農事方麵。因此古代的聖王,親耕藉田,用來作為郊祀廟祭時的供品,並且以自己的行動來教育感化天下的人。近代以來,耕種藉田祇限於下地走幾步,空有慕古之名,並無供奉祭祀鼓勵農耕之實,不過是興師動眾徒費錢財。如今遵循千畝藉田的周代製度,要和群公卿士們親自體會務農的艱難,來為天下人做表率。主辦的人詳細修定有關製度,去河南,在束郊的南麵,洛水的北麵找好田地。如果沒有官田,就根據情況調整更換,不許侵占百姓的田地。”於是皇帝乘坐木轄車去耕作,用太牢祭祀先農神。從惠帝以後,這些事就廢置了。

漢儀,太史每歲上其年曆,先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常讀五時令,皇帝所服,各隨五時之色。帝升禦坐,尚書令以下就席位,尚書三公郎以令置案上,奉以入,就席伏讀訖,賜酒一卮。魏氏常行其禮。魏明帝景初元年,通事白曰:“前後但見讀春夏秋冬四時令,至於服黃之時,獨闕不讀,今不解其故。”散騎常侍領太史令高堂隆以為“黃於五行,中央土也,王四季各十八日。土生於火,故於火用事之末服黃,三季則否。其令則隨四時,不以五行為令也,是以服黃無令。”斯則魏氏不讀大暑令也。
時期五童打算恢複耕種藉田的製度,尚書台下文書征詢“耕種藉田時皇帝是否應該親自祠祭先農神”?賀循回答說:“選的禮儀中沒有關於至尊應該親自祭祀的條文,但是《周禮》說王者祭祀四望時穿毳衣戴冕,祭祀社稷和五祀時戴有繡飾的禮帽,根據這點不能說沒有親祭的道理。應該增訂兩條禮儀規定。”賀循等人奏上的條文又不夠周詳得當,事情終於沒有施行。後來哀帝又想實行那種儀式,也沒有能夠如願。

及晉受命,亦有其製。傅鹹雲:“立秋一日,白路光於紫庭,白旗陳於玉階。”然則其日旗路皆白也。成帝鹹和五年六月丁未,有司奏讀秋令。兼侍中散騎常侍荀奕、兼黃門侍郎散騎侍郎曹宇駁曰:“尚書三公曹奏讀秋令,儀注舊典未備。臣等參議光祿大夫臣華恆議,武皇帝以秋夏盛暑,常闕不讀令,在春冬不廢也。夫先王所以順時讀令者,蓋後天而奉天時,正服尊嚴之所重。今服章多闕,加比熱隆赫,臣等謂可如恆議,依故事闕而不讀。”詔可。六年三月,有司奏“今月十六日立夏。今正服漸備,四時讀令,是祗述天和隆殺之道,謂今故宜讀夏令。”奏可。
禮儀規定,縣邑一級的地方上通常在乙未這天祠祭先農神,並在乙方田地上耕作。在丙戌這天到戌方田地上祠祭風伯,在己醜這天到醜方田地上祠祭雨師,犧牲都用羊和豬。立春逭一天,都打著青色旗戴著青色頭巾到束郊外的田野中舉行迎春祭禮。迎春的人向他祭拜後回城,不敬獻祭品。其他三個季節不迎。

《禮》,孟春之月,“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禦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至秦滅學,其禮久廢。漢文帝之後,始行斯典。魏之三祖,亦皆親耕藉田。
雖然天子行耕種藉田的禮,各藩鎮卻沒有遵行諸侯要耕種百畝藉田的禮。到武帝末期。有司上奏說:“古代諸侯耕種百畝藉田,親自執掌耒耜生產來供奉社稷宗廟,以此鼓勵倡導從事農業生產。現在各王治理自己的王國,應該依照古禮實行耕種藉田的製度。”但是最終沒有施行。

及武帝泰始四年,有司奏耕祠先農,可,令有司行事。詔曰:“夫國之大事,在祀與農。是以古之聖王,躬耕帝藉,以供郊廟之粢盛,且以訓化天下。近世以來,耕藉止於數步之中,空有慕古之名,曾無供祀訓農之實,而有百官車徒之費。今修千畝之製,當與群公卿士躬稼穡之艱難,以率先天下。主者詳具其製,下河南,處田地於東郊之南,洛水之北。若無官田,隨宜使換,而不得侵人也。”於是乘輿禦木輅以耕,以太牢祀先農。自惠帝之後,其事便廢。
《周禮》規定,王後帶領命婦們在北郊祭蠶。運的禮儀規定,皇後親自到束郊的苑中采桑,在蠶室祭蠶神,叫做苑菰婦人、寓氏公主。祠祭時用少牢做犧牲。魏文帝黃初七年正月,命中宮皇後在北郊祭蠶神,是依照周代的典章。

江左元帝將修耕藉,尚書符問“藉田至尊應躬祠先農不”?賀循答:“漢儀無,止有至尊應自祭之文。然則《周禮》王者祭四望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絺冕,以此不為無親祭之義也。宜立兩儀注。”賀循等所上儀注又未詳允,事竟不行。後哀帝複欲行其典,亦不能遂。
到武帝太康六年,散騎常侍華嬌上奏說:“先王的製度,天子諸侯親自耕種千畝藉田,皇後夫人親自從事養蠶采桑。如今陛下憑著聖明至仁,遵循先王的傳統,皇後體現資生大德,合於輔助乾綱的道義,然而坤道還沒有光大,蠶禮還有不足。因此認為應該依從古代的先例,實行逭一盛典。”詔令說:“以往天子親自耕種藉田,用來供奉神明,後夫人親自養蠶,用來準備祭祀時的禮服,是用這些行為來遵行孝敬,宣揚教化。現在藉田已有製度,可是蠶禮沒有施行,是由於宮內事務繁多,沒有顧得上施行。如今天下太平無事,應該遵行禮儀來昭示四海。將仔細依從古代的典章,加上近代的先例,來考慮現在的情況,明年施行。”於是在西郊行蠶禮,這是要和行藉田禮的方位相對。就讓侍中成粲草擬有關儀式的條文。先蠶壇高一丈,邊長二丈,向四方伸出台階,台階寬五尺,在皇後采桑壇東南方向的帷宮外門的外麵,而往東南距離帷宮十丈,在蠶室的西南,桑林在它的束麵。選擇列侯的妻子共六人擔任蠶母。蠶將要出生的時候,挑選吉,皇後戴十二笄步搖,按照漢魏先例,穿青衣,乘坐以油彩描繪的雲母安車,用六匹淺黑色馬駕車。女尚書戴著貂蟬佩璽陪著乘坐,車上裝著筐鉤。公主、三夫人、九嬪、世婦、諸太妃、太夫人和縣鄉君、郡公侯特進夫人、外世歸、命婦都戴著步搖,穿青色衣裳,各自裝載著筐鉤隨從行蠶禮。采桑前兩天,蠶宮生的蠶放在薄上。采桑這一天,皇後還沒到,太祝令在天剛亮的時候用一太牢告祭,由一名謁者監祭。告祭完畢撤去供品,將剩餘下來的供品分發給隨從采桑和侍奉告祭的人。皇後到西郊登上先蠶壇,公主以下的人陪伴排列在壇的束側。皇後麵向束親自采桑,采三條桑枝的桑葉,妃嬪和公主們各采五條桑枝的桑葉,縣邑君以下的各采九條桑枝的桑葉,都將桑葉交給蠶母,回到蠶室。事情完畢,皇後回來坐下後,公主以下的人才就座,設宴席,按等級賞賜絹。

漢儀,縣邑常以乙未日祠先農,乃耕於乙地,以丙戌日祠風伯於戌地,以已醜日祠雨師於醜地,牲用羊豕。立春之日,皆青幡幘迎春於東郊外野中。迎春至自野中出,則迎拜之而還,弗祭。三時不迎。
前漢衹設置官社而沒有官稷,王莽設置官稷,後又撤銷了。所以漠到魏時期衹有太社有稷神,而官社沒有稷神,所以常常是兩個社神一個稷神。

魏氏雖天子耕藉,籓鎮闕諸侯百畝之禮。及武帝末,有司奏:“古諸侯耕藉田百畝,躬執耒以奉社稷宗廟,以勸率農功。今諸王臨國,宜依修耕藉之義。”然竟未施行。
晉初仍用魏製,沒有增減。到太康九年,改建宗廟,而將社稷壇和宗廟一起遷址。於是下詔說:“社神其實是一個神,現合並兩個社到一處祭祀。”於是車騎司馬傅鹹上表說:《祭法》對王社和太社,分別有相應的敘述。天子要恭敬地從事郊祀和廟祭,所以戴著帝冕而親自耕作。親自耕作的原因,就是表示重視祭祀的供品。親自耕作所以親自供奉,為自己立的社廟,是要耕種藉田來供奉的。國家以人為根本,人以糧食為命根子,所以又為百姓立社廟來祈禱供奉。情況不同供奉也不一樣,造就是為什麼有兩個社廟的原因。王景侯論議王社的時候,也說是春季祈禱藉田豐收,秋季將收成供奉給神明。論議太社時,卻說王者關心畿內,為百姓立社廟,稱為太社,不再在京城為自己立社廟。景侯的這種觀點是根據《祭法》提出的。條法》:“大夫以下的人到一定數量後就立社廟,叫做置社。”景侯解釋說:“就是現今的裏社。”景侯解釋《祭法》,是將置社作為人間的社了。可是在別的討論中又將太社作為人間的社,不明白他這是什麼意思。太社,是天子替百姓去祭祀,所以稱為天子社。《郊特牲》說:“天子在太社祭祀,必然會受到霜露風雨。”由於各種姓氏的人很多,王者就統一為他們立社廟,所以稱作太社。如果是置社,那數量是不一致的,大致是用裏的地名作為名稱,《左傳》中提到的在清丘的社結盟就是這種情況。普通民眾的社廟,既然已經不稱作“太”了,如果又不在京城立廟,那到什麼地方立呀!《祭法》又說,王為各姓立七祀,王為自己立七祀。說為自己,就是為自己去祭祀;為各姓,就是為各姓去祭祀。太社和七祀在記錄的行文上看正好是一樣的。解釋者對這一點沒了辦法,於是說墳典古籍當中是衹有五祀,沒有七祀的。我認為祭禮中,五祀是國家的大祀,七祀就是小祀。《周禮》上提到的祭禮中凡是小祀,就都是玄冕一類的冕服。景侯解釋大厲時說:“就像周時的杜伯,鬼魂如果有了歸宿,就不會成為厲鬼。”如今說沒有二社的人聲稱是景侯的主張,《祭法》不說沒有二社,卻說“是傳說而沒有有關的文字記載”。憑景侯的明達,尚且用比擬的方式來進行解釋,而有人想要憑口頭的意見廢除有明文規定的典章,像這樣就不僅是二社應當受到重視,景侯所作的解釋也是不能輕易廢除的。不久前接受到敕令,《尚書.召誥》就在新邑進行了社祭,衹用一套太牢作祭品,正是不進行二社的明證。考《郊特牲》說社稷祭祀用太牢,如果一定要援引一套太牢的記載來證明社祭中沒有二社之說,那麼稷祭中就沒有用犧牲了。解釋的人說,舉出社祭了那麼稷祭的情況就可以知道。如果可以舉出社祭來說明稷祭,為什麼不可以舉出一個祭禮來說明二社之禮呢?邦國的大事,就在祭祀和戎事上。如果有二社的祭禮卻廢除一個,不如多祭來保存它。何況保存它有依據,而廢除它沒有依據呢?《周禮》中記載封人執掌設立社祭壇四周的矮土牆,沒有提到稷。如今帝王的社廟中不設稷神,大概就根據這個記載。然而國家主祭社稷,所以經傳文獻中動不動就提到社稷。《周禮》中記載王祭祀社稷時就戴緒冕,這是王的社廟有稷神的明文。在封人執掌社壇的記載中沒有提到稷,解釋的人認為是省略行文,根據上文就可以推理出來。建議應當仍舊設立二社,而在帝社中增設稷神。

《周禮》,王後帥內外命婦享先蠶於北郊。漢儀,皇後親桑東郊苑中,蠶室祭蠶神,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祠用少牢。魏文帝黃初七年正月,命中宮蠶於北郊,依周典也。
當時成粲提出景侯論述遇太社不立在京都,想要推翻鄭氏的學說。傅鹹再次上表認為:“要按照成粲的說法,那麼景侯的解釋就會因此而被破壞。《大雅》說‘於是就設立塚土’,毛公解釋說,‘塚土,就是太社’。景侯解釋《詩經》,就采用了逭一說解。《禹貢》中(J睦土五色’一句,景侯解釋說,‘王者取用五種顏色的土做成太社,分封四方的諸侯時,分別用其方位顏色的土以示割土分封,。照這麼說,太社又是設在京都了。不知道所謂景侯的論述是從什麼地方找出來的,竟然和景侯的解釋乖離不合,上違反了經典記錄中的明文,下破壞了景侯的解釋。臣雖然頑劣不開竅,但是從小求學,不能沉默,謹再次上表。”劉塞和傅鹹的意見相同。詔令說:“社神本來是一個神,可是相沿成了兩位,眾人意見不同,沒有必要改變!還是依照舊例,完全和魏的製度一樣。”

及武帝太康六年,散騎常侍華嶠奏:“先王之製,天子諸侯親耕藉田千畝,後夫人躬蠶桑。今陛下以聖明至仁,修先王之緒,皇後體資生之德,合配乾之義,而坤道未光,蠶禮尚缺。以為宜依古式,備斯盛典。”詔曰:“昔天子親藉,以供粢盛,後夫人躬蠶,以備祭服,所以聿遵孝敬,明教示訓也。今藉田有製,而蠶禮不修,由中間務多,未暇崇備。今天下無事,宜修禮以示四海。其詳依古典,及近代故事,以參今宜,明年施行。”於是蠶於西郊,蓋與藉田對其方也。乃使侍中成粲草定其儀。先蠶壇高一丈,方二丈,為四出陛,陛廣五尺,在皇後采桑壇東南帷宮外門之外,而東南去帷宮十丈,在蠶室西南,桑林在其東。取列侯妻六人為蠶母。蠶將生,擇吉日,皇後著十二笄步搖,依漢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畫雲母安車,駕六騩馬。女尚書著貂蟬佩璽陪乘,載筐鉤。公主、三夫人、九嬪、世婦、諸太妃、太夫人及縣鄉君、郡公侯特進夫人、外世婦、命婦皆步搖、衣青,各載筐鉤從蠶。先桑二日,蠶室生蠶著薄上。桑日,皇後未到,太祝令質明以一太牢告祠,謁者一人監祠。祠畢撤饌,班餘胙於從桑及奉祠者。皇後至西郊升壇,公主以下陪列壇東。皇後東麵躬桑,采三條,諸妃公主各采五條,縣鄉君以下各采九條,悉以桑授蠶母,還蠶室。事訖,皇後還便坐,公主以下乃就位,設饗宴,賜絹各有差。
後來摯虞上奏,認為:“臣案《祭法》說‘王為各姓立社叫做太社,王為自己立社叫做王社,。《周禮》講大司徒負責‘設立其社稷壇四周的矮土牆,,又說‘用血祭來祭社稷’,說的就是太社。又說‘封人掌管修建王之社壇’,又提到軍旅應當在社祭壇進行有關儀式,說的就是王社。在太社替百姓祈禱告知天神,這種祈禱報告有一定的時候,主持的人不能不遵行。所以凡是祓除災殃祭祀社神殺生祭軍鼓等,主持者都在這裹恭行其事。這些都是有二社的明文記載,前代王朝一直尊奉的規矩。因為《尚書.召誥》上的用三牲在新邑祭社神的記載,《詩經》上說的‘於是就設立塚土’,都沒有提到兩社。所以廢置帝社,衹設立太社。《詩》《書》上講的,各指一件事情,又都產生在周公旦製定禮樂製度以前,不能用來改變《周禮》中的明文典章、《祭法》中的正式規定。以前改建廟和社,營造一處社祭的地方,朝中議論紛紛,拿古禮來匡正今製。世祖武皇帝親自發出明智的詔命,肯定了二社的製度,作為長久不變的製度。應當確定新的禮規,依從二社的規製。”韶令聽從了他的意見。

前漢但置官社而無官稷,王莽置官稷,後複省。故漢至魏但太社有稷,而官社無稷,故常二社一稷也。
到元帝建武元年,又在洛京設立二社和一稷的祭祀場所。那時的太社的祝說:“地德無私,恩惠無疆。設立太社,保佑萬邦。悠悠四海,無不安康。”那時的帝社的祝說:“坤德深厚,國家無憂。設立帝社,地道發揚,按時祭奉,幸福普降。”

晉初仍魏,無所增損。至太康九年,改建宗廟,而社稷壇一廟俱徙。乃詔曰:“社實一神,其並二社之祀。”於是車騎司馬傅鹹表曰:
漢代的禮儀規定,每月初一的早晨,太史要呈上當月的曆表,各有關部門的侍郎尚書們靜聽宣讀政令,照曆表按時執行。初一的前後兩天,牽羊持酒到社神前祭太陽神。太陽如果有變故,就殺羊來祠祭社神,以此來救發生變故的太陽。主持人戴長冠,穿領子袖口有絳色邊飾的中衣、絳色褲子和襪子來行禮,就像以往的做法一樣。自從晉建國後,日月將要交會時,太史便報告合朔的情況,尚書在事前三天,宣布並負責宮內宮外的戒嚴。摯虞的《決疑》中說:“凡是救日食的,都戴赤色幀巾,用來助長陽的力量。日食將要發生時,天子穿素色衣服離開正殿,宮內宮外嚴密警戒。太史登上靈台,等到太陽的變故發生,就在宮門敲鼓。聽到鼓聲,侍奉的臣子都戴上赤色幀巾,佩帶寶劍進宮侍衛。三台令史以上的官員都各自拿劍,站在他們機構的門前。衛尉卿騎馬環繞宮城,巡察戒備,周而複始。同時也在社廟敲鼓,用的是周朝的禮。又用赤色絲線編成繩來係住社神,祝史對社神陳辭來責備它。社神就是勾龍神,是天子的上公,所以陳辭來責備它。太陽恢複常態,這才作罷。”

《祭法》王社太社,各有其義。天子尊事郊廟,故冕而躬耕。躬耕也者,所以重孝享之粢盛。親耕故自報,自為立社者,為藉田而報者也。國以人為本,人以穀為命,故又為百姓立社而祈報焉。事異報殊,此社之所以有二也。
漢代建安中期,將要在元旦朝會群臣,可是太史報告,元旦那天正值日食。朝臣們不知道是否應該朝會,共同向尚書令荀或請教。當時廣平的計吏劉邵在座,說:“梓慎、裨寵,是古代的良史,但是在預測水災火災方麵,有時還會錯過天時。《禮》書上規定,諸侯們一起朝見天子時,進了門卻不能進行完禮儀的原因有四種,日食是其中一種。然而聖人傳下的製度,不因為有變故異象就事先取消朝會的禮儀,這是因為有時災異自行消失而不發生,有時推算會有錯誤。”荀或和大家都認為有道理而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照舊朝會,也沒有發生日食,劉邵因為這件事而出了名。

王景侯之論王社,亦謂春祈藉田,秋而報之也。其論太社,則曰王者布下圻內,為百姓立之,謂之大社,不自立之於京都也。景侯此論據《祭法》。《祭法》:“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景侯解曰,“今之裏社是也”。景侯解《祭法》,則以置社為人間之社矣。而別論複以太社為人間之社,未曉此旨也。太社,天子為百姓而祀,故稱天子社。《郊特牲》曰:“天子太社,必受霜露風雨。”以群姓之眾,王者通為立社,故稱太社也。若夫置社,其數不一,蓋以裏所為名,《左氏傳》盟於清丘之社是也。眾庶之社,既已不稱太矣,若複不立之京都,當安所立乎!
到武帝鹹寧三年、四年,都因為元旦趕上合朔而取消元旦的朝會,是改變了魏的舊製。元帝太興元年四月,合朔,中書侍郎孔愉上奏說:“《春秋》上說,有日食的時候,天子在社廟擊鼓,是向陰進攻;諸侯在朝堂擊鼓,是向自己進攻。根據尚書台發出的符令,如果太陽有變故,就在各門前擊鼓,這是違反售有典章規定的。”詔令說:“陳述的問題是符合正道的,立即傳令外麵改變原來的布置。”

《祭法》又曰,王為群姓立七祀,王自為立七祀。言自為者,自為而祀也;為群姓者,為群姓而祀也。太社與七祀其文正等。說者窮此,因雲墳籍但有五祀,無七祀也。案祭,五祀國之大祀,七者小祀。《周禮》所雲祭凡小祀,則墨冕之屬也。景侯解大厲曰,“如周杜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今雲無二社者稱景侯,《祭法》不謂無二,則曰“口傳無其文也”。夫以景侯之明,擬議而後為解,而欲以口論除明文,如此非但二社當見思惟,景侯之後解亦未易除也。
到康帝建元元年,太史報告說元旦將合朔,後來又不清楚是否應該取消朝會。庾冰正輔佐朝政,寫了劉邵的議論出示給位至八座的高級官員們看。當時有人說劉邵的意見不符合禮的精神,荀或聽從他,那是高明的人一時的過失。因此蔡謨就寫了論文批評劉邵,說:“劉邵提出的災異自行消失而不發生,又認為連梓慎、裨灶都有失誤,所以對太史的報告,也不必十分當真,這些道理自然是對的。可是他說聖人傳下的製度,不因為會有災變異象而事先取消朝會的禮儀,這就錯了。災祥的發生,是為了譴責並告知人君,是王者很重視的上天的告誡,所以穿素色服裝而停止奏樂,退避出正寢,百官穿素色服裝,奉上供品並擊鼓,親自去救它。凡是敬神接受上天告誡的事,與其懷疑而取消它,不如謹慎地奉行它。所以孔子、老聃在鄉裏幫人行葬禮時,因為喪事要在不見星星的情況下進行,所以發生日食時就停下靈柩,說是怎麼能知道不會出現星星呢。可是劉邵取消了這種禮,這是拋棄聖賢的成規呀。魯桓公壬申日遇到災,卻在三天後的乙亥日舉行嚐祭,《春秋》書中批評了他。災事已經過去,仍然感到恐懼不止,所以取消宗廟的祭事,何況得知天眚將要到來,而舉行歡慶娛樂的聚會,就違背禮了。《禮記》所說的諸侯進門後不能完成禮儀的情況,指的是曰官沒有預告,諸侯進去之後,見到日食發生才知道,不是先得知會有日食而不取消朝會。引用這條,可以稱得上是失去了它的本意。劉邵依據的是《禮記》,夫子、老聃在鄉裏的事,也是《禮記》上說的,卻違反了它,取舍都沒有根據。可是荀令稱道,漢朝奉行,於是使得這些說法到今天仍被稱引,沒有人明白它的錯誤,將來的君子們會根據它來作為法式,故此要糾正它。”於是庾冰聽從眾人的意見,因此就取消了朝會。

前被敕,《尚書·召告》乃社於新邑,惟一太牢,不二社之明義也。案《郊特牲》曰社稷太牢,必援一牢之文以明社之無二,則稷無牲矣。說者曰,舉社則稷可知。苟可舉社以明稷,何獨不舉一以明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若有二而除之,不若過而存之。況存之有義,而除之無據乎?
至永和年間,殷浩輔佐朝政,又想采納劉邵的主張而不取消朝會。王彪之依據鹹寧、建元時的舊例,又說:“《禮》書說諸侯一同朝見天子,不能完成禮而中止的原因有四種,自認為是指突然發生意外,而不是指事先知道那些事件會發生,卻寄希望於史官推算失誤,所以不預先取消朝會的禮儀。”於是又聽從了彪之的意見。

《周禮》封人掌設社壝,無稷字。今帝社無稷,蓋出於此。然國主社稷,故經傳動稱社稷。《周禮》王祭社稷則絺冕,此王社有稷之交也。封人所掌社壝之無稷字,說者以為略文,從可知也。謂宜仍舊立二社,而加立帝社之稷。
《尚書》的“向六宗裏祭”造句話,儒生們說解紛紜,往往不一樣。王莽根據《易經》中提到的“六子”,就設立了六宗祠。魏明帝在位時懷疑這件事,詢問王肅,王肅也認為是《易經》說的六子,所以沒有取消。到晉承受天命之後,司馬彪等人上表說明六宗的祭祀不應該特別設立新的禮規,於是就停止了那些祭祀。後來摯虞就這件事上奏,又認為:“考察舜承受帝位時,‘類祭上帝,裏祭六宗,望祭山川,那麼六宗不是上帝的神名,又不是山的神靈。《周禮》關於肆師的職責中說:‘在祭祀社宗時掌管用牲。’關於黨正的職責中說:‘春秋的祭榮也像這樣。’肆師職責中說的宗,和社並列,那麼等級是和社相同的。黨正職責中說的榮祭,行文沒有涉及社,那麼這個神是和社不同的。周朝的祭祀,沒有比郊社更重要的,宗同等於社,那麼它是重要的神就很清楚了。此外,《月令》講孟冬時向天宗祈禱,那麼《周禮》的祭榮,《月令》的天宗,就是六宗的神。漢光武在高邑即位,依照《虞書》裏祭六宗。安帝元初年間,在幹的方位上設立祭祀場所,禮儀和太社相同。魏繼承了這一製度,到景初二年,對這個神進行廣泛討論,朝臣們議論紛紜,各持己見。衹有散騎常侍劉邵認為萬物都包涵著陰陽兩種相反相成之氣,二者互相激蕩而產生中和之氣。六宗,就是太極衝和的氣,是作為六氣的宗的。《虞書》稱為六宗,《周書》稱為天宗。當時考察研究了有關的各種異同的情況,就聽從了他的意見。漢魏相沿用,成為重要的祭祀。凡是崇仰奉祀百神,一旦放縱不祀神就不來保佑,已經設立了的,就沒有人敢取消它。應該製定新的禮規,祭祀六宗就像從前一樣。”詔令聽從了他的意見。

時成粲義稱景侯論太社不立京都,欲破鄭氏學。鹹重表以為:“如粲之論,景侯之解文以此壞。《大雅》雲‘乃立塚土’,毛公解曰,‘塚土,大社也。’景侯解《詩》,即用此說。《禹貢》‘惟土五色’,景侯解曰,‘王者取五色土為太社,封四方諸侯,各割其方色土者覆四方也’。如此,太社複為立京都也。不知此論何從而出,而與解乖,上違經記明文,下壞景侯之解。臣雖頑蔽,少長學門,不能默已,謹複續上。”劉寔與鹹議同。詔曰:“社實一神,而相襲二位,眾議不同,何必改作!其便仍舊,一如魏製。”
《禮》書上說,王為各姓設立七祀,叫做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大厲、戶、灶。仲春月玄烏到的那一天,用太牢祭祀高梅神。在《毛詩》的《絲衣篇》中,高子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晉書》

《晉書》列傳
列傳·第一章 列傳·第二章 列傳·第三章 列傳·第四章 列傳·第五章 列傳·第六章 列傳·第七章 列傳·第八章 列傳·第九章 列傳·第十章 列傳·第十一章 列傳·第十二章 列傳·第十三章 列傳·第十四章 列傳·第十五章 列傳·第十六章 列傳·第十七章 列傳·第十八章 列傳·第十九章 列傳·第二十章 列傳·第二十一章 列傳·第二十二章 列傳·第二十三章 列傳·第二十四章 列傳·第二十五章 列傳·第二十六章 列傳·第二十七章 列傳·第二十八章 列傳·第二十九章 列傳·第三十章 列傳·第三十一章 列傳·第三十二章 列傳·第三十三章 列傳·第三十四章 列傳·第三十五章 列傳·第三十六章 列傳·第三十七章 列傳·第三十八章 列傳·第三十九章 列傳·第四十章 列傳·第四十一章 列傳·第四十二章 列傳·第四十三章 列傳·第四十四章 列傳·第四十五章 列傳·第四十六章 列傳·第四十七章 列傳·第四十八章 列傳·第四十九章 列傳·第五十章 列傳·第五十一章 列傳·第五十二章 列傳·第五十三章 列傳·第五十四章 列傳·第五十五章 列傳·第五十六章 列傳·第五十七章 列傳·第五十八章 列傳·第五十九章 列傳·第六十章 列傳·第六十一章 列傳·第六十二章 列傳·第六十三章 列傳·第六十四章 列傳·第六十五章 列傳·第六十六章 列傳·第六十七章 列傳·第六十八章 列傳·第六十九章 列傳·第七十章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