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作者:宋濂年代:明朝1694   

《元史》本紀 本紀·卷十一

◎世祖八
(八)

十七年春正月癸卯朔,高麗國王王睶遣其僉議中讚金方慶來賀,兼奉歲貢。丙午,命萬戶綦公直戍別失八裏,賜鈔一萬二千五百錠。辛亥,磁州、永平縣水,給鈔貸之。丙辰,立遷轉官員法:凡無過者授見闕,物故及過犯者選人補之,滿代者令還家以俟。又定諸路差稅課程,增益者即上報,隱漏者罪之,不須履畝增稅,以搖百姓。詔括江淮銅及銅錢銅器。辛酉,以海賊賀文達所掠良婦百三十餘人還其家。廣西廉州海賊霍公明、鄭仲龍等伏誅。甲子,敕泉州行省所轄州郡山寨未即歸附者率兵拔之,已拔複叛者屠之。以總管張瑄、千戶羅璧收宋二王有功,升瑄沿海招討使,虎符;璧管軍總管,金符。丁卯,畋近郊。詔毋以侍衛軍供工匠役。戊辰,敕相威檢核阿裏海牙、忽都帖木兒等所俘丁三萬二千餘人,並放為民。置行中書省於福州。改德慶路為總管府。賜開灤河五衛軍鈔。
至元十七年(1280)春,正月初一,高麗國王王貝春派遣該國僉議中讚金方慶前來恭賀新年,兼奉上每年例行的貢品。初四,命令萬戶綦公直戍守別十八裏,賜給錢鈔一萬二千五百錠。初九,磁州、永平縣發生水災。借貸錢鈔給該地。十四日,製定升遷、調動官員的法令:凡是沒有犯過失的,授予現已空缺的職務;去世或犯有過失的,選派別的官員補充該員職務;任職期滿的,令其回家候補。又規定各路的差役、賦稅的條款,凡增加條款的必須立即上報,增加了而隱瞞不報的處以罪罰;不須丈量田畝以增加租稅,免使百姓不安定。下詔收聚江淮的銅和銅錢、銅器。十九日,把海盜賀文達所搶劫的良家婦女一百三十餘人送回她們家中。廣西廉州的海盜霍公明、鄭仲龍等被處死。二十二日,敕令泉州行中書省,在其所管轄的州郡中,那些尚未歸附的山寨,即率軍將其攻占;已經攻占之後又重新叛變的屠城。因為總管張王宣、千戶羅璧降伏亡宋的二王有功,提升張王宣為沿海招討使,佩戴虎符;提升羅璧為管軍總管,佩戴金符。二十五日,皇帝在京師的近郊狩獵。詔令不得派近衛軍承擔工匠的差使。二十六日,敕令相威查核阿裏海牙、忽都帖木兒等人所俘獲的丁口三萬二千餘人,全部遣放他們為民。在福州設置行中書省。把德慶府改為德慶路總管府。賜給開鑿灤河的五衛軍錢鈔。

二月乙亥,張易言:“高和尚有秘術,能役鬼為兵,遙製敵人。”命和禮霍孫將兵與高和尚同赴北邊。丙子,立北京道二驛。丁醜,答裏不罕以雲南行省軍攻定昌路,擒總管穀納,殺之。詔令答裏不罕還,以阿答代之。敕非遠方歸附人毋入會同館。詔納速剌丁將精兵萬人征緬國。乙酉,賞納速剌丁所部征金齒功銀五千三百二十兩。己醜,命梅國賓襲其父應春瀘州安撫使職。瀘州嚐叛,應春為前重慶製置使張玨所殺。國賓詣闕訴冤,詔以玨畀國賓,使複其父仇。玨時在京兆,聞之自經死。國賓請贖還瀘州軍民之為俘者,從之。日本國殺國使杜世忠等,征東元帥忻都、洪茶丘請自率兵往討,廷議姑少緩之。丙申,詔諭真人祁誌誠等焚毀《道藏》偽妄經文及板。庚子,阿裏海牙及納速剌丁招緬國及洞蠻降臣,詔就軍前定錄其功以聞。江淮行省左丞夏貴請老,從之,仍官其子孫。合剌所部和州等城為叛兵所掠者,賜鈔給之,仍免其民差役三年。發侍衛軍三千浚通州運糧河。畏吾戶居河西界者,令其屯田。辛醜,以廣中民不聊生,召右丞塔出、左丞呂師夔廷詰壞民之由,命也的迷失、賈居貞行宣慰司往撫之。師夔至,廷辯無驗,複令還省治事。詔王相府於諸奧魯市馬二萬六千三百匹。遣使代祀嶽瀆。賜諸王阿八合、那木幹所部,及征日本行省阿剌罕、範文虎等西錦衣、銀鈔、幣帛各有差。又賜四川貧民及兀剌帶等馬牛羊價鈔。
二月初三,張易上奏說:“高和尚有秘密的法術,能夠差遣鬼魂當兵,老遠就能製服敵人。”皇帝命令和禮霍孫率軍和高和尚一起前往北部邊疆。在北京道建立兩處驛站。初五,答裏不罕率領雲南行省的軍隊進攻定昌路,擒獲總管穀納,將其殺死。皇帝下詔,令答裏不罕返回,以阿答去代替他。敕令:不是從遠方歸附的人不得進入會同館住宿。下詔:令納速剌丁率領精兵一萬人征伐緬國。十三日,賞給納速剌丁部下征討金齒國有功的人員五千三百二十兩銀子。十七日,命令梅國賓承襲他父親梅應春瀘州安撫使的職務。瀘州曾經背叛,梅應春被前重慶製置使張玨殺害。梅國賓前往朝廷申訴冤情,皇上下詔把張玨交給梅國賓,讓他為父親報仇。張玨當時正在京兆,聽到這件事便自縊而死。梅國賓請贖回瀘州被俘獲的軍民。皇帝允從。日本國殺害朝廷派去的使臣杜世忠等,征東元帥忻都、洪茶丘請求親自率軍前去討伐,朝廷的大臣們議論的結果,暫時延緩一段時間。二十四日,下詔命道士祁誌誠燒毀偽造而妄稱為《道藏》的經文及刻板。二十八日,阿裏海牙和納速剌丁招降緬國以及溪洞蠻部的降臣。下詔:令其就近在軍前核定,並錄下他們的功勞奏聞朝廷。江淮行中書省左丞夏貴請求告老還鄉,皇帝同意了他的請求,仍舊封他的子孫為官。和剌所管轄的和州等城,凡是遭到叛軍搶劫的,賜給他們錢鈔,並免征該地百姓的差役三年。調撥三千名侍衛軍去疏浚通州運糧的河道。居住在河西境內的畏兀兒族民戶,命他們屯田。二十九日,因為廣州境內民不聊生,征召右丞塔出、左丞呂師夔來當廷質詢百姓生活困苦的原因。派也的迷失、賈居貞代理宣慰司使前去安撫當地百姓。呂師夔來到後,當廷辯論的情況不能夠證實,重新命他回到行省處理政務。詔令親王的相府在各個輜重營買馬二萬六千三百匹。派遣使臣代表皇帝祭祀五嶽、四瀆。賜給諸侯王阿八合、那不幹的部眾,以及征戰日本的行省長官阿剌罕、範文虎等西錦衣、錢鈔、絹帛,數額各不相同。又賜給四川的貧民以及兀剌帶等馬、牛、羊、錢鈔。

三月癸卯,命福建王積翁入領省事,中書省臣以為不可,改戶部尚書。甲辰,車駕幸上都。思、播州軍侵鎮遠、黃平界,命李德輝等往視之。罷通政院官不勝任者。丙午,敕東西兩川發蒙古、漢軍戍魚通、黎、雅。乙卯,立都功德使司,從二品,掌奏帝師所統僧人並吐番軍民等事。己未,詔討羅氏鬼國,命以蒙古軍六千,哈剌章軍一萬,西川藥剌海、萬家奴軍萬人,阿裏海牙軍萬人,三道並進。癸亥,高郵等處饑,賑粟九千四百石。辛未,立畏吾境內交鈔提舉司。給月脫古思八部屯田牛具。賜忙古帶等羊馬及皇子南木合下羊馬價。
三月初二,命福建的王積翁入朝掌管中書省事務,中書省大臣認為不行,便改任他為戶部尚書。初三,皇帝臨幸上都。思州、播州的軍隊侵犯鎮遠、黃平的地界,皇帝命李德輝等人前往視察。把通政院不能勝任的官員撤職。初五,敕令東川和西川調遣蒙古軍、漢軍戍守魚通、黎州、雅州。十四日,建立都功德使司,秩祿為從二品,掌管帝師統轄下的僧人以及吐蕃軍民的事務,向皇帝上奏。十八日,下詔討伐羅氏鬼國,命令派蒙古軍六千名、哈剌章軍一萬名,西川的藥剌海、萬家奴軍一萬名、阿裏海牙軍一萬名、三路並進。二十二日,高郵等地發生饑荒,賑濟饑民九千四百石糧食。三十日,在畏兀兒境內建立交鈔提舉司。供給脫古思八部屯田以耕牛和農具。賜給忙古帶等人羊、馬及皇子南木合部下羊馬價錢鈔。

夏四月壬申朔,中書省臣言:“唆都軍士擾民,故南劍等路民複叛。及忙古帶往招徠之,民始獲安。”詔以忙古帶仍行省福州。癸酉,南康杜可用叛,命史弼討擒之。定杭州宣慰司官四員,以遊顯、管如德、忽都虎、劉宣充之。丙子,隆興路楊門站複為懷安縣。庚辰,四川宣慰使也罕的斤請賜海青符,命以二符給之。壬午,史弼入朝。乙酉,以宋太常樂付太常寺。改泗州靈壁縣仍隸宿州。丁亥,立杭州路金玉總管府。甲午,敕軍戶貧乏者還民籍。丙申,以羅佐山道梗,敕阿裏海牙發軍千人戍守。以隆興、泉州、福建置三省不便,命廷臣集議以聞。己亥,諸王隻必帖木兒請各投下設官,不從。庚子,歲星犯軒轅大星。敕權停百官俸。寧海、益都等四郡霜,真定七郡蟲,皆損桑。
夏季,四月初一,中書省大臣上奏說“:唆都部下的士兵騷擾百姓,所以南劍等路的百姓重新叛變。直到忙古帶前去招撫他們,百姓才得到安定。”下詔:令忙古帶仍然掌管福州行省。初二,南康杜可用叛變,命史弼前去討伐,擒獲了他。確定杭州宣慰司的四名官員派遊顯、管如德、忽都虎、劉宣充任。初五,隆興路的楊門站恢複為懷安縣。初九,四川宣慰使也罕的斤請求賜給海東青符牌,皇帝命令以兩麵海東青符牌賜給他。十一日,史弼入朝。十四日,把亡宋的太常樂交給太常寺,把泗州的靈壁縣仍舊改屬於宿州。十六日,設立杭州路金玉總管府。二十三日,敕命貧困的軍戶複原為民戶。二十五日,因為羅佐山道路阻塞,敕令阿裏海牙派一千名士兵戍守。因為隆興、泉州、福建設立三個行省不便,命令廷臣集體商議辦法,然後向皇帝奏聞。二十八日,諸侯王隻必帖木兒請求在各投下軍設置官員,皇上未予允從。二十九日,木星幹犯軒轅座大星。敕命暫時停止發給百官俸祿。寧海、益都等四郡發生霜凍,真定等七郡發生蟲災,均損害蠶桑。

五月辛醜朔,樞密院調兵六百守居庸南、北口。甲辰,作行宮於察罕腦兒。丙午,升沙州為路。癸醜,括沙州戶丁,定常賦,其富戶餘田令所戍漢軍耕種。詔雲南行省發四川軍萬人,命藥剌海領之,與前所遣將同征緬國。高麗國王王睶以民饑,乞貸糧萬石,從之。福建行省移泉州。甲寅,汀、漳叛賊廖得勝等伏誅。造船三千艘,敕耽羅發材木給之。庚申,賜諸王別乞帖木兒銀印。辛酉,賜國師掌教所印。賞伯顏將士戰功銀二萬八千七百五十兩。真定、鹹平、忻州、漣、海、邳、宿諸州郡蝗。
五月初一,樞密院調遣六百名士兵戍守居庸關的南、北口。初四,在察罕腦兒建立行宮。初六,把沙州升格為路。十三日,統計沙州的民戶和男丁數目,確定常規的賦稅,那些富戶的多餘田畝令戍守的漢軍士兵耕種。詔令雲南行中書省,調遣四川軍的一萬名士卒,命藥剌海率領,和先前派出的將領一起征伐緬國。高麗國王王貝春因為百姓饑餓缺食,請求借貸一萬石糧食,皇帝允從。把福建行中書省的治所遷到泉州。十四日,汀州、漳州的叛賊廖得勝等人被處死。為了建造三千艘船,敕令耽羅調撥木材供造船之用。二十日,賜給諸侯王別乞帖木兒銀印。二十一日,賜給國師掌教所印信。賜給伯顏部下的將士戰功銀二萬八千七百五十兩。真定、鹹平、忻州、漣州、海州、邳州、宿州各州郡發生蝗災。

六月辛未朔,以忽都帶兒牧籍闌遺人民牛畜,撥荒地令屯田。壬申,複招諭占城國。丁醜,唆都部下顧總管聚黨於海道劫奪商貨,範文虎招降之,複議置於法,命文虎等集議處之。阿答海等請罷江南所立稅課提舉司,阿合馬力爭,詔禦史台選官檢核,具實以聞。阿合馬請立大宗正府。罷上都奧魯官,以留守司兼管奧魯事。安西王薨,罷其王相府。遣呂告蠻部安撫使王阿濟同萬戶昝坤招諭羅氏鬼國。壬辰,召範文虎議征日本。戊戌,高麗王王睶遣其將軍樸義來貢方物。江淮等處頒行鈔法,廢宋銅錢。遣不魯合答等檢核江淮行省阿裏伯、燕帖木兒錢穀。改泗州隸淮安路。賜忽烈禿、忽不剌等將士力戰者銀鈔、及給折可察兒等軍士羊馬價鈔各有差。
六月初一,命忽都帶兒把流落無主的百姓和牛畜聚攏,登記入冊,撥給荒地令他們屯田。初二,再次招降占城國。初七,唆都的部下顧總管聚集黨羽在海路上搶劫商旅的貨物,範文虎招降了他們,再次商議依法處置的事。皇帝敕令範文虎等集中大家的意見處理這件事。阿答海等人請求撤銷江南所設置的稅課提舉司,阿合馬力爭保留,皇帝詔令禦史台選派官員去檢查核實情況,列具事實上奏朝廷。阿合馬請求設立大宗正府。撤銷上都的輜重營官員,命留守司兼管輜重營事務。安西王去世,撤銷他的親王相府。派遣呂告蠻部的安撫使王阿濟同萬戶昝坤招降羅氏鬼國。二十二日,召見範文虎,商議討伐日本的事。二十八日,高麗國王王貝春派遣他的將軍樸義前來進貢當地特產。江淮等地頒布並實行鈔法,廢除亡宋的銅錢。派遣不魯合答等檢查核實江淮行中書省阿裏伯、燕帖木兒的錢糧。把泗州改屬於淮安路。賜給忽烈禿、忽不剌等奮力作戰的將士錢鈔,並賜給折可察兒等士兵羊馬價錢鈔,數額不等。

秋七月辛醜,廣東宣慰使帖木兒不花言:“諸軍官宜一例遷轉。江淮郡縣,首亂者誅,沒其家。官豪隱庇佃民,不供徭役,宜別立籍。各萬戶軍交參重役,宜發還元翼。”詔中書省、樞密院、翰林院集議以聞。敕思州安撫司還舊治。戊申,太陰犯房距星。以高麗國初置驛,站民乏食,命給糧一歲,仍禁使臣往來,勿求索飲食。己酉,立行省於京兆,以前安西相李德輝為參知政事,兼領錢穀事。徙泉州行省於隆興。以禿古滅軍劫食火拙畏吾城禾,民饑,命官給驛馬之費,仍免其賦稅三年。太陰犯南鬥。甲寅,發衛兵八百治沙嶺橋,敕毋踐民田。戊午,從阿合馬言,以參知政事郝禎、耿仁並為中書左丞;用姚演言,開膠東河及收集逃民屯田漣、海。甲子,遣安南國王子倪還。括蒙古軍成丁者。敕亦來等率萬人入羅氏鬼國,如其不附,則入討之。乙醜,罷江南財賦總管府。丁卯,並大都鹽運司入河間為一,仍減汰冗員。割建康民二萬戶種稻,歲輸釀米三萬石,官為運至京師。戊辰,詔括前願從軍者及張世傑潰軍,使征日本。命範文虎等招集避罪附宋蒙古、回回等軍。己巳,遣中使咬難曆江南名山訪求高士,且命持香幣詣信州龍虎山、臨江閣皂山、建康三茅山,皆設醮。賜阿赤黑等及怯薛都等戰功銀鈔,賜招收散毛等洞官吏衣段。
秋季,七月初二,廣東宣慰使帖木兒不花上奏說“:所有的軍官都應當按同一標準升遷。把江淮郡縣帶頭作亂的人處死,沒收其家產。官吏豪紳隱瞞、包庇他們的佃戶,不讓他們服徭役,應當讓這些佃戶另立戶籍,各萬戶的軍隊輪流參加了重大的戰役,應當遣送他們回到原來的軍營。”詔令中書省、樞密院、翰林院集體商議這些事情,再奏聞皇帝。敕令思州安撫司把治所遷回原來的地方。初九,太陰星掩蔽房宿的距星。因為高麗國初設置驛站,站戶缺少糧食,命令供給他們一年糧食,並禁止往來的使臣向他們索要飲食。初十,在京兆府設立行中書省,任命前安西王府丞相李德輝任參知政事,兼管錢糧事務。把泉州行中書省遷往隆興。因為禿古滅的軍隊搶吃火拙畏吾城的莊稼,百姓饑餓缺食,命令當地官府供給驛馬的費用,並免除百姓們三年賦稅。太陰星幹犯南鬥天區。十五日,調遣八百名侍衛軍士兵修治沙嶺橋,敕令他們不得踐踏民田。十九日,依照阿合馬的意見,任命參知政事郝禎、耿仁均擔任中書左丞。采納姚演的意見,開鑿膠東河,並聚集逃亡的百姓在漣州、海州屯田。二十五日,遣發安南國的王子陳倪返國。登記長成為丁壯的蒙古軍士卒。敕命亦來等人率領一萬名士卒進入羅氏鬼國國境,如果不歸降,就入城討伐。二十六日,撤銷江南財賦稅總管府。二十八日,把大都府鹽運司並入河間路,成為一體,並裁減、淘汰冗員。劃出建康的百姓二萬戶種植水稻,每年交納釀酒的米三萬石,由官府替他們運往京師。二十九日,下詔登記先前自願從軍的人以及張世傑潰散的軍隊,命他們征討日本。命範文虎等人招聚因為避罪而依附宋朝的蒙古、回回等族士兵。三十日,派遣宦官咬難遊曆江南以訪求隱士,並且命他帶著香燭錢前往信州龍虎山、臨江閣皂山、建康三茅山,均設置醮壇。賜予阿赤黑及怯薛都等立下戰功的人錢鈔。賜給招降散毛等溪洞蠻部的官員衣料。

八月庚午朔,蕭簡等十人曆河南五路,擅招闌遺戶,事覺,謫其為首者從軍自效,餘皆杖之。乙亥,改蒙古侍衛總管府為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丙子,太陰犯心東星。丁醜,唆都請招三佛齊等八國,不從。鎮守南劍路萬戶呂宗海竊兵亡去,詔追捕之。戊寅,占城、馬八兒國皆遣使奉表稱臣,貢寶物犀象。以前所括願從軍者為軍,付茶忽領之征日本。丁亥,許衡致仕,官其子師可為懷孟路總管,以便侍養。納碧玉盞六、白玉盞十五於太廟。癸巳,賜西平王所部糧。戊戌,高麗王王睶來朝,且言將益兵三萬征日本。以範文虎、忻都、洪茶丘為中書右丞,李庭、張拔突為參知政事,並行中書省事。賜闊裏吉思等鈔,迷裏兀合等羊馬,怯魯憐等牛羊馬價,及東宮位下怯憐口等粟帛。大都、北京、懷孟、保定、南京、許州、平陽旱,濮州、東平、濟寧、磁州水。
八月初一,蕭簡等十人曆經河南行省的五個路。擅自招聚流落無主的漢奴。事情被察覺,為首的被貶職到軍中效力,其餘的人都被處以杖刑。初六,把蒙古侍衛總管府改為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初七,太陰星幹犯心宿天區東星。初八,唆都請求招降三佛齋等八國,皇上未予允從。鎮守南劍路的萬戶呂宗海偷偷帶兵逃走。皇帝下詔追捕他。初九,占城、馬八兒國均派遣使臣奉上表章稱臣,貢獻寶物、犀牛、馴象。把先前所收聚、自願從軍的人組織成軍,交付給茶忽統領,征伐日本。十八日,許衡離任退休,授予他的兒子許師可懷孟路總管之職,以便奉養他。向太廟敬獻六隻碧玉盞、十五隻白玉盞。二十四日,賜給西平王的部下糧食。二十九日,高麗國王王貝春前來朝見,並說準備增兵三萬征伐日本。任命範文虎、忻都、洪茶丘為中書右丞,李庭、張拔突為參知政事,共同掌管中書省事務。賜予闊裏吉思等人錢鈔,迷裏兀合等人羊馬,怯魯憐等人牛、羊、馬、錢鈔,並賜給太子名位下的侍衛等糧食、絹帛。大都、北京、懷孟、保定、南京、許州、平陽發生旱災,濮州、東平、濟寧、磁州發生水災。

九月壬子,車駕至自上都。壬戌,也罕的斤進征斡端。癸亥,命沿途廩食和林回軍。甲子,太陰掩右執法,並犯歲星。乙醜,守庫軍盜庫鈔,八剌合赤分其贓,縱盜遁去,詔誅之。丁卯,羅氏鬼國主阿察及阿裏降,安西王相李德輝遣人偕入覲。賜八剌合赤等羊馬價二萬八千三錠,及禿渾下貧民糧三月。
九月十三日,皇帝的車駕從上都抵達京師。二十三日,也罕的斤進軍征伐斡端。二十四日,命令沿途由和林供給飲食的軍隊返回。二十五日,太陰星遮蔽右執法星並幹犯木星。二十六日,守衛府庫的士兵偷竊庫錢,庫吏分取了其中贓款,放縱盜賊逃走,下詔將其處死。二十八日,羅氏鬼國國王阿察以及阿裏投降,安西王的丞相李德輝派人和他們一起入朝覲見。賜給八剌合赤等人羊馬價二萬八千零三錠,以及禿渾部下的貧民三個月糧食。

冬十月庚午,塔剌不罕軍與賊力戰者,命給田賞之。癸酉,加高麗國王王睶開府儀同三司、中書左丞相、行中書省事。甲戌,遣使括開元等路軍三千征日本。丙子,賜雲南王忽哥赤印。丁醜,以湖南兵萬人伐亦奚不薛,亦奚不薛降。戊寅,發兵十萬,命範文虎將之。賜右丞洪茶丘所將征日本新附軍鈔及甲。辛巳,立營田提舉司,從五品,俾置司柳林,割諸色戶千三百五十五隸之,官給牛種農具。壬午,詔立陝西四川等處行中書省,以不花為右丞,李德輝、汪惟正並左丞。時德輝已卒。甲申,詔龍虎山天師張宗演赴闕。己醜,命都實窮黃河源。辛卯,以漢軍屯田沙、甘。壬辰,亦奚不薛病,遣其從子入覲。帝曰:“亦奚不薛不稟命,輒以職授其從子,無人臣禮。宜令亦奚不薛出,乃還軍。”癸巳,詔諭和州諸城招集流移之民。丙申,命在官者,任事一月,後月乃給俸,或廢事者斥之。遣使諭瓜哇國及交趾國。始製象轎。給怯烈等糧。賜火察家貧乏者。
冬季,十月初二,塔剌不罕軍中和賊軍奮力作戰的將士,命令賜予田畝以獎賞他們。初五,加授高麗國王王貝春開府儀同三司、中書左丞相,掌管行中書省事務。初六,派遣使臣聚集開元等路的三千名士兵征伐日本。初八,賜予雲南王忽哥赤印信。初九,派湖南的士兵一萬人征伐亦奚不薛,亦奚不薛投降。初十,派出十萬名士兵,命範文虎率領。賜給右丞洪茶丘所率領的征伐日本的新附軍士兵錢鈔和甲仗。十三日,設立營田提舉司,秩祿為從五品,把司署設置在柳林,撥出各類民戶一千三百五十五戶隸屬於該司,由官府供給他們耕牛、種子和農具。十四日,下詔設立陝西、四川等地行中書省,任命不花為右丞,李德輝、汪惟正為左丞。當時李德輝已經去世。十六日,下詔:命龍虎山天師張宗演前來朝廷。二十一日,命令郭實窮究黃河的發源地。二十三日,派漢軍在沙州、甘州屯田。二十四日,亦奚不薛患疾,派遣他的侄子入朝覲見。皇帝說“:亦奚不薛沒有稟告朝廷,就把他的職位授予他的侄兒,缺乏作為人臣的規矩。應當令亦奚不薛離位,朝廷才能退兵。”二十五日,下詔:令屬於和州的各城招聚流離失所的百姓。二十八日,命令任職的官員先任職一個月,第二個月才能發給官俸,有荒於職守的,則將其驅逐不用。派遣使臣招降爪哇國及安南國。開始製作象轎,供給怯烈等部糧食,賞賜火察部族中貧窮的人。

十一月己亥朔,翰林學士承旨和禮霍孫等言:“俱藍、馬八、闍婆、交趾等國俱遣使進表,乞答詔。”從之,仍賜交趾使人職名及弓矢鞍勒。降詔招諭瓜哇國。乙巳,置泉府司,掌領禦位下及皇太子、皇太後、諸王出納金銀事。敕別置局院以處童匠,有貧乏者,給以鈔幣。詔:“有罪配役者,量其程遠近;犯罪當死者,詳加審讞。”戊申,中書省臣議:“流通鈔法,凡賞賜宜多給幣帛,課程宜多收鈔。”製曰:“可。”庚戌,命和禮霍孫揀汰交趾國使,除可留者,餘皆放還。辛亥,敕緩營建工役。壬子,詔諭俱藍國使來歸附。甲寅,太原路堅州進嘉禾六莖。壬戌,詔江淮行中書省招巧匠。甲子,詔頒《授時曆》。丁卯,詔以末甘孫民貧,除倉站稅課外,免其役三年。複遣宣慰使教化、孟慶元等持詔諭占城國主,令其子弟或大臣入朝。詔江南、江北、陝西、河間、山東諸鹽場增撥灶戶,賜將作院呂合剌工匠銀、鈔、幣帛。
十一月初一,翰林學士承旨和禮霍孫等人上奏說:“俱藍、馬八、..婆、交趾等國都派遣使臣來進奉表章,請皇上賜予答複的詔書。”皇帝允從。於是賜給交趾使臣職銜、名分,以及弓箭、馬鞍、嚼勒。頒發詔書招降爪哇國。初七,設置泉府司,掌管禦前和皇太子、皇太後、諸侯王收支金銀的事項。敕令另外設立局院安置尚未成年的工匠,有貧窮的,賜予他們錢鈔。凡是犯罪發配到外地服役的,應當斟酌發配的路程遠近;犯罪當處死的,應當詳細審查其案卷。初十,中書省大臣建議“:為了流通鈔法,凡是賞賜,應該多賞給絹帛;征收賦稅,則應當多收鈔幣。”皇帝批示說:“可以。”十二日,命令和禮霍孫挑選、淘汰交趾國使臣,除了可以留下的之外,其餘的都遣放回國。十三日,敕令暫緩營建工程。十四日,下詔招降俱藍國,令其前來歸附。十六日,太原路的堅州進獻嘉禾六株。二十四日,詔令江淮行中書省招聚能工巧匠。二十六日,下詔頒布《授時曆》。二十九日,詔令:因為末甘孫地方的百姓貧窮,除了倉站的捐稅之外,免征其徭役三年。再次派遣宣慰使教化、孟慶元等持詔書曉諭占城國王,令他的子弟或大臣入朝覲見。詔令江南、江北、陝西、河間、山東各鹽場增撥煮鹽的灶戶。賜給將作院呂合剌工匠以錢鈔、絹帛。

十二月庚午,以江淮行省平章政事阿裏伯、左丞燕鐵木兒擅易命官八百員,自分左右司官,鑄銀、銅印,複違命不散防守軍,敕誅之。辛未,以熟券軍還襄陽屯田。高麗國王王睶領兵萬人、水手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糧一十萬石,出征日本,給右丞洪茶丘等戰具、高麗國鎧甲戰襖。諭諸道征日本兵取道高麗,毋擾其民。以高麗中讚金方慶為征日本都元帥,密直司副使樸球、金周鼎為管高麗國征日本軍萬戶,並賜虎符。癸酉,以高麗國王王睶為中書右丞相。甲戌,複授征日本軍官元佩虎符。丁醜,用忽辛言,以民當站役,十戶為率,官給一馬,死則買馬補之。戊寅,以奉使木剌由國速剌蠻等為招討使,佩金符。己卯,羅氏鬼國土寇為患,思、播道路不通,發兵千人與洞蠻開道。甲申,甘州增置站戶,詔於諸王戶籍內簽之。乙酉,敕民避役竄名匠戶者複為民。淮西宣慰使昂吉兒請以軍士屯田,阿塔海等以發民兵非便,宜募民願耕者耕之,且免其租三年,從之。丁亥,複詔管民官兼管諸軍奧魯。戊子,以征也可不薛軍千五百複還塔海,戍八番、羅甸。壬辰,陳桂龍據漳州反,唆都率兵討之,桂龍亡入佘洞。甲午,大都重建太廟成,自舊廟奉遷神主於祏室,遂行大享之禮。置鎮北庭都護府於畏吾境,以脫脫木兒等領其事。丙申,遼東路所益兵以妻子易馬,敕以合輸賦稅贖還之。敕鏤板印造帝師八合思八新譯《戒本》五百部,頒降諸路僧人。左丞相阿術巡曆西邊,至別十八裏以疾卒。敕擅據江南逃亡民田者有罪。修桐柏山淮瀆祠。以三茅山上清四十三代宗師許道杞祈禱有驗,命別主道教。安南國來貢馴象。賜蠻洞主銀鈔衣物有差。賑鞏昌、常德等路饑民,仍免其徭役。改拱衛司為都指揮司;升尚舍監秩三品;立太倉提舉司,秩五品。改建寧、雷州、封州、廉州、化州、高州為路,以肇慶路隸廣南西道,遷峽州路於江北舊治。複置鄣縣,隸鞏昌路。宿州靈壁縣複隸歸德。是歲,斷死罪一百二人。
十二月初二,因為江淮行中書省平章政事阿裏伯、左丞燕鐵木兒擅自改變對八百名官員的任命,自行區分左、右司官員,私鑄銀印、銅印,又違反命令不遣散防守軍,敕命將他們處死。初三,命熟券軍返回襄陽屯田。高麗國王王貝春率軍一萬人、水手一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糧食十萬石,出征日本。供給右丞洪茶丘等人戰具、供給高麗國鎧甲、戰襖。諭令各路征伐日本的軍隊取道高麗,不得騷擾該國的百姓。任命高麗中讚金方慶為征伐日本都元帥,任命密直司副使樸球、金周鼎為高麗國征伐日本的管軍萬戶,均賜給虎符。初五,任命高麗國王王貝春為中書右丞相。初六,再次授予征伐日本的軍官元佩虎符。初九,采納忽辛的意見,以民戶充當驛站站戶的差役,十戶為一組,由官府供給一匹馬,馬死則買馬補上。初十,任命奉派出使木剌由國的速剌蠻等為招討使,佩戴虎符。十一日,羅氏鬼國的土寇為患,思州、播州的道路不通,派遣一千名士兵向溪洞的蠻部開路。十六日,甘州增設驛站的站戶,下詔在諸侯王的冊籍內簽征民戶為站戶。十七日,敕令為逃避徭役而改換姓名,隱藏在匠戶中的百姓重新恢複為民戶。淮西宣慰使昂吉兒請求派軍士屯田。阿塔海等認為派民兵屯田不便,應當召募願意從事農耕的百姓耕種屯田,並且免征他們三年租稅。皇上允從。十九日,再次下詔:令管民官兼管各軍的輜重營。二十日,派遣征伐也可不薛的軍隊一千五百人重新返回塔海。戍守八番、羅甸。二十四日,陳桂龍占據漳州謀反,唆都率軍去討伐他,陳桂龍逃入佘洞。二十六日,大都重建的太廟完工,從舊太廟奉遷先皇的神位到礻石室,於是舉行盛大的敬獻祭品的典禮。在畏兀兒境內設置鎮守北庭的都護府,派脫脫木兒等執掌都護府事務。二十八日,遼東路所增募的士兵用妻兒交換馬匹以應征,敕令用應該交納的賦稅贖回他們的妻子。敕令刻版印製帝師八合思巴新翻譯的《戒本》五百部,頒發給各路的僧侶。左丞相阿術到西部巡行,到達別十八裏時因病而去世。敕令:擅自占有江南逃亡百姓田畝者有罪。在桐柏山修建淮瀆祠。因為三茅山的上清觀第四十三代宗師許道杞祈禱有靈驗,命他另立道教。安南國前來進貢馴象。賜給蠻洞的洞主們錢鈔、衣物、數額各不相等。賑濟鞏昌、常德等路的饑民,並免除他們的徭役。把拱衛司改為都指揮司。把尚舍監的秩祿提升為正三品。設立太倉提舉司,秩祿為正五品。把建寧、雷州、封州、廉州、化州、高州改為路。把肇慶路隸屬於廣南西道。把峽州路遷移到江北原來的治所。重新設置鄣縣,隸屬於鞏昌路。宿州的靈壁縣重新隸屬於歸德府。

十八年春正月戊戌朔,高麗國王王睶遣其簽議中讚金方慶來賀,兼奉歲幣。辛醜,召阿剌罕、範文虎、囊加帶同赴闕受訓諭,以拔都、張珪、李庭留後。命忻都、洪茶丘軍陸行抵日本,兵甲則舟運之,所過州縣給其糧食。用範文虎言,益以漢軍萬人。文虎又請馬二千給禿失忽思軍及回回炮匠。帝曰:“戰船安用此?”皆不從。癸卯,發鈔及金銀付孛羅,以給貧民。丁未,畋於近郊。敕江南州郡兼用蒙古、回回人。凡諸王位下合設達魯花赤,並令赴闕,仍詔諭諸王阿隻吉等知之。己酉,改黃州陽羅堡複隸鄂州。辛亥,遣使代祀嶽瀆後土。壬子,高麗王王睶遣使言日本犯其邊境,乞兵追之,詔以戍金州隘口軍五百付之。丙辰,車駕幸漷州。改符寶局為典瑞監,收天下諸司職印。丁巳,製以六祖李全祐嗣五祖李居壽祭鬥。癸亥,邵武民高日新據龍樓寨為亂,擒之。賞忻都等戰功,賜征日本諸軍鈔。
這一年,判處死刑的罪犯共一百零二人。

二月戊辰,發侍衛軍四千完正殿。賜征日本善射軍及高麗火長水軍鈔四千錠。辛未,車駕幸柳林。高麗王王睶以尚主,乞改宣命益駙馬二字。製曰:“可。”乙亥,敕以耽羅新造船付洪茶丘出征。詔以刑徒減死者付忻都為軍。揚州火,發米七百八十三石賑被災之家。詔諭範文虎等以征日本之意,仍申嚴軍律。立上都留守司。升敘州為路,隸安西省。移潭州省治鄂州,徙湖南宣慰司於潭州。乙酉,改畏吾斷事官為北庭都護府,升從二品。丙戌,征日本國軍啟行。浙東饑,發粟千二百七十餘石賑之。己醜,發肅州等處軍民鑿渠溉田。給征日本軍衣甲、弓矢、海青符。敕通政院官渾都與郭漢傑整治水驛,自敘州至荊南凡十九站,增戶二千一百、船二百十二艘。詔諭烏瑣納空等毋擾羅氏鬼國,違者令國主阿利具以名聞。福建省左丞蒲壽庚言:“詔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實艱苦。”詔止之。乙未,貞懿順聖昭天睿文光應皇後弘吉剌氏崩。丙申,車駕還宮。詔三茅山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赴闕。遣丹八八合赤等詣東海及濟源廟修佛事。以中書右丞、行江東道宣慰使阿剌罕為中書左丞相,行中書省事,江西道宣慰使兼招討使也的迷失參知政事,行中書省事。以遼陽、懿、蓋、北京、大定諸州旱,免今年租稅之半。
至元十八年(1281)春,正月初一,高麗國王王貝春派遣他的僉議中讚金方慶前來恭賀新年,兼奉獻每年常例的鈔幣。初四,征召阿剌罕、範文虎、囊加帶一同前來朝廷接受皇上的訓諭,命令拔都、張王圭、李庭作為留後。命令忻都、洪茶丘的軍隊從陸路前去日本,武器甲仗則用舟船運輸,所經過的州縣由官府供應糧食。采納範文虎的意見,增加漢軍一萬人。範文虎又請給禿失忽思的軍隊及回回族的炮匠二千匹馬。皇帝說“:戰船上哪裏用得著這些?”均未予同意。初六,調發錢鈔和金銀交給孛羅,以分發給貧民。初十,皇帝在京師近郊行獵。敕令江南的各州郡兼用蒙古人、回回人。凡是諸侯王職位之下都應當設置監印官,令他們全部前來朝廷,並詔令諸侯王阿隻吉等人知道。十二日,把黃州的陽邏堡重新改屬於鄂州。十四日,派遣使臣代表皇帝祭祀五嶽、四瀆和後土大神。十五日,高麗國王王貝春派遣使臣上奏說日本侵犯他的邊境,請求派兵追趕。下詔把戍守金州隘口的五百名士兵交付給他。十九日,皇帝的車駕臨幸氵郭州。把符寶局改為典瑞監,收取天下各司的職官印信。二十日,決定以六祖李全..繼承五祖李居壽祭祀北鬥星。二十六日,邵武的平民高日新占據龍樓寨作亂,將其擒獲。獎賞忻都等人的戰功。賜予征伐日本的各軍錢鈔。

三月戊戌,許衡卒。己亥,敕黃平棣安西行省,鎮遠隸潭州行省,各遣兵戍守。甲辰,命天師張宗演即宮中奏赤章於天七晝夜。丙午,車駕幸上都。丙辰,升軍器監為三品。辛酉,立登聞鼓院,許有冤者撾鼓以聞。
二月初二,調發四千名侍衛軍完成正殿的修建。賜給征伐日本的善射軍以及高麗的火長水軍四千錠錢鈔。初五,皇帝的車駕臨幸柳林。高麗國王因娶公主為妃,請求把宣布的任命書改加“駙馬”二字。皇帝批示“可以”。初九,敕令把耽羅新建造的戰船交付給洪茶丘出征。詔令把減免了死罪的囚徒交給忻都當兵。揚州發生火災,發放七百八十三石糧米賑濟受災的家庭。下詔把征伐日本的意圖曉諭範文虎等;並申令嚴明軍紀。建立上都留守司。把敘州升格為路,隸屬於安西行省。把潭州行省的治所遷移到鄂州。把湖南宣慰司遷移到潭州。十九日,把畏兀兒的斷事官署升格為北庭都護府,秩祿升為從二品。二十日,征伐日本國的軍隊啟行。浙東發生饑荒,調發糧食一千二百七十餘石賑濟饑民。二十三日,派遣肅州等地的軍民開鑿水渠以灌溉農田。供給征伐日本的軍隊衣甲、弓箭、海東青符牌。敕命通政院官員渾都和郭漢傑整頓水道驛站,從敘州到荊南共十九處水驛,增加二千一百個站戶、二百一十二艘船。下詔:令烏瑣、納空等不得擾害羅氏鬼國,違令者令國王阿利開具姓名上奏朝廷。福建行省左丞蒲壽庚上奏說“:皇上下令建造二百艘海船,現在建成了五十艘,百姓確實很艱苦。”下詔停止建造。二十九日,貞懿順聖昭天睿文光應皇後弘吉剌氏逝世。

夏四月辛未,益雲南軍征合剌章。癸酉,複頒中外官吏俸。辛巳,通、泰二州饑,發粟二萬一千六百石賑之。戊子,置蒙古漢人新附軍總管。甲午,命太原五戶絲就輸太原。自太和嶺至別十八裏置新驛三十。賜征日本河西軍等鈔。
三月初一,皇帝的車駕返回皇宮。詔令三茅山第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前來朝廷。派遣丹八八合赤等前往東海及濟源寺舉行佛事。任命中書左丞、署理江東道宣慰使阿剌罕為中書左丞相,執掌中書省事務;任命江西道宣慰使兼招討使也的迷失為參知政事,執掌中書省事務。因為遼陽、懿州、蓋州、北京、大定等州發生旱災,免征今年租稅的一半。初三,許衡去世。初四,敕令把黃平隸屬於安西行中書省,把鎮遠隸屬於潭州行中書省,各派兵戍守。初九,命天師張宗演在宮中向天焚化紅色符..,共七天七夜。十一日,皇帝的車駕臨幸上都。二十一日,把軍器監的秩祿提升為三品。二十六日,設立登聞鼓院,允許有冤情的人擊鼓讓朝廷知道。

五月癸卯,禁西北邊回回諸人越境為商。甲辰,遣使賑瓜、沙州饑。戊申,罷霍州畏兀按察司。己酉,禁甘肅瓜、沙等州為酒。壬子,免耽羅國今歲入貢白苧。丙辰,以烏蒙阿謀宣撫司隸雲南行省。歲星犯右執法。庚申,嚴鬻人之禁,乏食者量加賑貸。壬戌,詔括契丹戶。敕耽羅國達魯花赤塔兒赤,禁高麗全羅等處田獵擾民者。
夏季,四月初六,增加雲南的軍隊以討伐合剌章。初八,重新頒布朝內外官員的秩祿。十六日,通州、泰州兩州發生饑荒,調發二萬一千六百石糧食賑濟饑民。二十三日,設置蒙古人、漢人新附軍總管。二十九日,命太原五類匠戶的絲稅銀就近交納給太原。從太和嶺到別十八裏設置三十個新驛站。賜給征伐日本的河西軍等錢鈔。

六月丙寅,敕賽典赤、火尼赤分管烏木、拔都怯兒等八處民戶。謙州織工百四十二戶貧甚,以粟給之,其所鬻妻子官與贖還。以太原新附軍五千屯田甘州。丁醜,以按察司所劾羨餘糧四萬八千石餉軍。己卯,以順慶路隸四川東道宣慰司。安西等處軍站,凡和顧和買,與民均役。增陝西營田糧十萬石,以充常費。壬午,命耽羅戍力田以自給。日本行省臣遣使來言:“大軍駐巨濟島,至對馬島獲島人,言太宰府西六十裏舊有戍軍已調出戰,宜乘虛搗之。”詔曰:“軍事卿等當自權衡之。”癸未,命中書省會計姚演所領漣、海屯田官給之資與歲入之數,便則行之,否則罷去。丁亥,放乞赤所招獵戶七千為民。庚寅,以阿剌罕有疾,詔阿塔海統率軍馬征日本。壬辰,高麗國王王睶言,本國置驛四十,民畜凋弊,敕並為二十站,仍給馬價八百錠。奉使木剌由國苫思丁至占城船壞,使人來言,乞給舟糧及益兵,詔給米一千四百餘石。以中書左丞忽都帖木兒為中書右丞,行中書省事;禦史中丞、行禦史台事忽剌出為中書左丞,行尚書省事。賜皇子南木合所部工匠羊馬價鈔。
五月初九,禁止西北邊境的回回等族人越過邊境經商。初十,派使臣賑濟瓜州、沙州的饑民。十四日,撤銷霍州的畏兀兒按察司。十五日,禁止甘肅的瓜州、沙州等地造酒。十八日,免除耽羅國今年進貢白..麻布。二十二日,把烏蒙阿謀宣撫司隸屬於雲南行中書省。木星幹犯右執法星。二十六日,嚴格禁止販賣人口,缺食的人酌量增加賑濟、借貸。二十八日,下詔登記契丹族的戶籍。敕令耽羅國鎮守官塔兒赤,禁止高麗、全羅等地的人狩獵擾害百姓。

秋七月甲午朔,命萬戶綦公直分宣慰使劉恩所將屯肅州漢兵千人,入別十八裏,以嚐過西川兵百人為向導。丁酉,敕甘州置和中所,以給兵糧。京兆四川分置行省於河西。己亥,阿剌罕卒。庚子,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屯田。癸卯,太陰犯房距星。庚戌,以忻都戍大和嶺所將蒙古軍還,複令漢軍戍守。以鬆州知州仆散禿哥前後射虎萬計,賜號萬虎將軍。賜貴赤合八兒禿所招和、真、滁等戶二千八百二十,俾自領之。辛酉,唆都征占城,賜駝蓬以辟瘴毒。占城國來貢象犀。命天師張宗演等即壽寧宮奏赤章於天,凡五晝夜。
六月初二,敕令賽典赤、火尼赤分管烏木、拔都怯兒等八處的民戶。謙州的一百四十二戶織工十分貧困,賜給他們糧食,他們所賣掉的妻子兒女,由官府為他們贖回。命太原的五千名新附軍士兵在甘州屯田。十三日,把按察司所查究出的羨餘糧四萬八千石充作軍餉。十五日,把順慶路隸屬於四川東道宣慰司。安西等處的兵站,凡是雇用民夫、征購物品,和百姓同樣服徭役。增收陝西的屯田糧十萬石,以充日常的經費。十八日,命耽羅的守軍種田以自給自足。征討日本的行中書省大臣,派遣信使回來上奏說“:大軍駐紮在巨濟島,到對馬島去捕獲的島民說‘:太宰府以西六十裏原有的守軍已經調出去作戰。’應當乘對方空虛而入。”詔令說:“軍事方麵的問題,應當由你們自己權衡利弊進行處置。”十九日,命中書省會計官姚演所管轄的漣州、海州屯田官需付出的錢和每年租稅的數目,合算就辦理,不合算就取消。二十三日,把乞赤所招收的七千名獵戶遣放為民。二十六日,因為阿剌罕患病,詔令阿塔海統率兵馬征伐日本。二十八日,高麗國王王貝春上奏說:“本國共設置四十個驛站,百姓和牲口都疲憊、困苦不堪。”敕令合並為二十個驛站,並賜給馬價錢八百錠。奉命出使木剌由國的苫思丁,到達占城時船壞了,派人來上奏,請求供給船和糧食,並增派士兵。下詔供給糧米一千四百餘石。任命中書左丞忽都帖木兒為中書右丞,執掌中書省事務;任禦史中丞、署理禦史台事忽剌出為中書左丞,執掌尚書省事務。賜給皇子南木合部下的工匠羊馬價錢鈔。

八月甲子朔,招討使方文言擇守令、崇祀典、戢奸吏、禁盜賊、治軍旅、獎忠義六事,詔廷臣及諸老議舉行之。丙寅,熒惑犯諸侯西第三星。庚午,忙古帶為中書右丞,行中書省事。辛未,敕隆興行省參政劉合拔兒禿,凡金穀造作專領之。乙亥,甘州凡諸投下戶,依民例應站役。申嚴大都總管府、兵馬司、左右巡院斂民之禁。庚寅,以阿剌罕既卒,命阿塔海等分戍三海口,令阿塔海就招海中餘寇。高麗國王王睶遣其密直司使韓康來賀聖誕節。壬辰,以開元等路六驛饑,命給幣帛萬二千匹,其鬻妻子者官為贖之。詔征日本軍回,所在官為給糧。忻都、洪茶丘、範文虎、李庭、金方慶諸軍,船為風濤所激,大失利,餘軍回至高麗境,十存一二。設醮於上都壽寧宮。賜歡隻兀部及滅乞裏等羊馬價,及眾家奴等助軍羊馬鈔。賜常河部軍貧乏者,給過西川軍糧。海南諸國來貢象犀方物。給怯薛丹糧,拘其所占田為屯田。
秋季,七月初一,命令萬戶綦公直分撥宣慰使劉恩所率領、屯駐在肅州的漢軍一千人,以曾經走過西川的一百名士兵為向導,進入別十八裏。初四,敕令在甘州設置和中所,以供應軍糧。京兆、四川分別在河西設置行中書省。初六,阿剌罕去世。初七,聚集散居在其他州郡的回回族炮手,命令他們全部前往南京屯田。十日,太陰星幹犯房宿天區的距星。十七日,把忻都所率領,戍守大和嶺的蒙古軍調回,重新命令漢軍前去戍守。由於鬆州知州仆散禿哥先後射死過數以萬計的老虎,賜給他“萬虎將軍”的封號。把貴赤合八兒禿所招收的和州、真州、滁州等地民戶二千八百二十戶賜給他,讓他自己管轄這些民戶。二十八日,唆都征伐占城,皇帝賜給他駝毛帳篷以躲避瘴癘毒氣。占城國前來進貢馴象和犀牛。命令天師張宗演等就在壽寧宮向天焚化赤色符..,共五天五夜。

閏月癸巳朔,熒惑犯司怪南第二星。阿塔海乞以戍三海口軍擊福建賊陳吊眼,詔以重勞不從。敕守縉山道侍衛軍還京師。壬辰,瓜州屯田進瑞麥一莖五穗。丙午,車駕至自上都。庚戌,太陰犯昴。丁巳,命播州每歲親貢方物,改思州宣撫司為宣慰司,兼管內安撫使。升高麗簽議府為從三品。敕中書省減執政及諸司冗員。遣兀良合帶運沙城等糧六千石入和林。括江南戶口稅課。庚申,安南國貢方物。江西行省薦舉兵官,命罷之。壬戌,詔諭斡端等三城官民及忽都帶兒,括不闌奚人口。兩淮轉運使阿剌瓦丁坐盜官鈔二萬一千五百錠,盜取和買馬三百四十四匹,朝廷宣命格而弗頒,又以官員所佩符擅與家奴往來貿易等事,伏誅。賜謙州屯田軍人鈔幣、衣裘等物,及給農具漁具。償站匠等助軍羊馬價。
八月初一,招討使方文上奏談及選擇守官、尊崇祭典、懲罰奸吏、禁止盜賊、整頓軍旅、獎賞忠義等六個方麵的事,詔令廷臣及諸元老商議實行。初三,熒惑星幹犯諸侯星座的西麵第三星。初七,忙古帶任中書右丞,掌管中書省事務。初八,敕令隆興行省的參政劉合拔兒禿,凡是鐵器、穀物的製作由他專管。十二日,甘州所有的各投下戶,依照民戶的先例,應征到驛站擔當差役。申令嚴禁大都總管府、兵馬司、左右巡院聚斂民財。二十七日,因為阿剌罕已經去世,命令阿塔海等分頭戍守三處海口。命令阿塔海就地招降海盜的全部。高麗國王王貝春派遣他的密直司使韓康前來恭賀皇帝的聖誕佳節。二十九日,因為開元等處的六處驛站饑餓乏食,命令賜給絹帛一萬二千匹,那些賣掉妻子兒女的,由官府為他們贖回。下詔:命征伐日本的軍隊返回,由所在地的官府供給他們糧食。忻都、洪茶丘、範文虎、李庭、金方慶各軍的戰船受到風浪的衝擊,大為失利,餘下的軍隊回到高麗境內,隻剩下十之一二。在上都寧壽宮設置醮壇。賜給歡隻兀部,以及滅乞裏等人羊馬鈔。賞賜貧困的常河部軍卒,供給通過西川的軍隊糧草。海南各國前來進貢馴象、犀牛等地方特產。賜給護衛軍軍官糧食,收聚他們所占有的民田,作為屯田。

九月癸亥朔,畋於近郊。甲子,增大都巡兵千人。給鈔賑上都饑民。癸酉,商賈市舶物貨已經泉州抽分者,諸處貿易,止令輸稅。益耽羅戍兵,仍命高麗國給戰具。庚辰,還宮。辛巳,大都立蒙古站屯田,編戶歲輸包銀者及真定等路闌遺戶,並令屯田,其在真定者與免皮貨。癸未,京兆等路歲辦課額,自一萬九千錠增至五萬四千錠,阿合馬尚以為未實,欲核之。帝曰:“阿合馬何知。”事遂止。大都、新安縣民複和顧和買。甲申,太陰犯軒轅大星。壬辰,占城國來貢方物。賜修大都城侍衛軍鈔幣帛有差,賞北征軍銀鈔。賜怯憐口及四斡耳朵下與範文虎所部將士羊馬、衣服、幣帛有差。
閏八月初一,熒惑星幹犯司怪星座南麵第二星。阿塔海請求派戍守三海口的軍隊去攻擊福建賊寇陳吊眼。皇帝下詔:因為費力太大而不予允從。敕令戍守縉山道的侍衛軍返回京師。初十,瓜州的屯田部進獻一株長出五支穗的瑞麥。十四日,皇帝的車駕從上都來到京師。十八日,太陰星幹犯昴宿天區。二十五日,命令播州知州每年親自前來貢奉地方特產。把思州宣撫司改為宣慰司,宣慰使兼任轄區內的安撫使。把高麗僉議府的秩祿升格為從三品。敕令中書省裁減執政及各司署的冗員。派遣兀良合帶運送沙城等地的糧食六千石到和林。統計江南戶口的賦稅。二十八日,安南國進貢地方特產。江西行中書省推薦軍官,命令他們停止舉薦。三十日,下詔:令斡端等三城的官吏以及忽都帶兒,統計逃亡驅口的數目。兩淮轉運使阿剌瓦丁因盜用官錢二萬一千五百錠,盜取買來的馬匹三百四十匹而獲罪,朝廷命令處以杖刑而不予公開宣布;阿剌瓦丁又因為把官員所佩戴的牌符擅自賞給家奴互相買賣等事,被處以死刑。賜給在謙州屯田的軍人錢鈔、衣裘等物,並供給他們農具和漁具。償還站戶等資助軍隊的羊馬價。

冬十月乙未,享於太廟,貞懿順聖昭天睿文光應皇後祔。丙申,募民淮西屯田。己亥,議封安南王號,易所賜安南國畏吾字虎符,以國字書之;仍降詔諭安南國,立日烜之叔遺愛為安南國王。庚子,溪洞新附官鎮安州岑從毅,縱兵殺掠,迫死知州李顯祖,召從毅入覲。壬寅,賜征日本將校衣裝、幣帛、靴帽等物有差。乙巳,命安西王府協濟戶及南山隘口軍,於安西、延安、鳳翔、六盤等處屯田。河西置織毛段匠提舉司。丁未,安南國置宣慰司,以北京路達魯花赤孛顏帖木兒參知政事,行安南國宣慰使,都元帥、佩虎符柴椿、忽哥兒副之。給鈔萬錠,付河西行省以備經費。己酉,張易等言:“參校道書,惟《道德經》係老子親著,餘皆後人偽撰,宜悉焚毀。”從之,仍詔諭天下。給隆興行省海青符。命失裏咱牙信合八剌麻合迭瓦為占城郡王,加榮祿大夫,賜虎符。立行中書省占城。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兵部侍郎也裏迷失參知政事。庚戌,敕以海船百艘,新舊軍及水手合萬人,期以明年正月征海外諸番,仍諭占城郡王給軍食。以安南國王陳遺愛入安南,發新附軍千人衛送。詔諭幹不昔國來歸附。壬子,用和禮霍孫言,於揚州、隆興、鄂州、泉州四省,置蒙古提舉學校官各二員。以翰林學士承旨撒裏蠻兼領會同館、集賢院事,以平章政事、樞密副使張易兼領秘書監、太史院、司天台事,以翰林學士承旨和禮霍孫守司徒。改大都南陽真定等處屯田孛蘭奚總管府為農政院。癸醜,皇太子至自北邊。丙辰,以兀良合帶言,上都南四站人畜困乏,賜鈔給之。庚申,籍西川戶。辛酉,邵武叛人高日新降。給征日本回侍衛新附軍冬衣。賜劉天錫等銀幣,勝兀剌等羊馬鈔,諸王阿隻吉等馬牛羊,各有差。
九月初一,皇帝在京師的近郊狩獵。初二,增加大都巡邏的士兵一千人。發給錢鈔以賑濟上都的饑民。十一日,商賈從海船上購進的貨物已經在泉州抽取了分例錢的,到各處貿易隻令其交納商稅。增加耽羅地方的守軍,並命令高麗國供給他們戰具。十八日,皇帝返回皇宮。十九日,大都設立蒙古屯田的機構,每年交納包稅銀的百姓,以及真定等路流離無主的民戶,都令他們屯田,那些定居在真定的民戶,給予免征皮貨錢的優待。二十一日,京兆等路每年經辦的賦稅數額,從一萬九千錠增加到五萬四千錠,阿合馬還認為不確實,想要進行核實。皇帝說“:阿合馬知道什麼?”事情就被製止了。大都、新安縣的百姓又重新被雇傭、被征稅。二十二日,太陰星幹犯軒轅星座的大星。三十日,占城國前來進貢地方特產。賞賜修築大都城牆的侍衛軍錢鈔,數額各不相等。賞賜北征軍錢鈔。賜給侍衛軍士卒以及四處行宮屬下的士兵,和範文虎部下的將士羊馬、衣服、絹帛等,數額各不相等。

十一月癸亥朔,詔諭探馬禮,令歸附。甲子,敕誅陳吊眼首惡者,餘並收其兵仗,係送京師。己巳,敕軍器監給兵仗付高麗沿海等郡。奉使占城孟慶元、孫勝夫並為廣州宣慰使,兼領出征調度。高麗國、金州等處置鎮邊萬戶府,以控製日本。高日新及其弟鼎新等至闕,以日新兩為叛首,授山北路民職。文慶之屬,遣還泉州。賜有功將校二百二十三員銀十萬兩及幣帛、弓矢、鞍勒有差。詔安南國王給占城行省軍食。高麗國王請完濱海城,防日本,不允。辛未,給諸王阿隻吉糧六千石。甲戌,太陰犯五車次南星。乙亥,召法師劉道真,問祠太乙法。丁醜,太陰犯鬼。壬午,詔諭瓜哇國主,使親來覲。昌州及蓋裏泊民饑,給鈔賑之。丙戌,給鈔二萬錠付和林貿易。敕征日本回軍後至者分戍沿海。丁亥,太陰掩心東星。給揚州行省新附軍將校鈔,人二錠。己酉,賜安南國出征新附軍鈔。賜禮部尚書留夢炎及出使馬八國俺都剌等鈔各有差。
冬季,十月初三,向太廟貢獻祭品,附祭貞懿順聖昭天睿文光應皇後。初四,招募百姓到淮西屯田。初七,商議晉封安南國王尊號,把賜給安南國用畏兀兒文字書寫的虎符,調換成用蒙古文字書寫的。頒發詔書曉諭安南國,立陳日火亙的叔父陳遺愛為安南國王。初八,溪洞新歸附的官員,鎮安州岑從毅放縱士兵殺人搶劫,逼死知州李顯祖,皇帝征召岑從毅入朝覲見。初十,賞賜征伐日本的將校衣服、絹帛、靴帽等物,數額各不相同。十三日,命令安西王府的協濟戶以及南山隘口的守軍在安西、延安、鳳翔、六盤等處屯田。河西設置織毛段匹提舉司。十五日,安南國設置宣慰司,任命北京路鎮守官孛顏帖木兒為參知政事,署理安南國宣慰使;任命都元帥、佩戴虎符的柴椿、忽哥兒為副使。付給河西行中書省錢鈔一萬錠作為經費。十七日,張易等上奏說:“用道家的書籍互相參校,隻有《道德經》是老子親手所著,其餘的都是後人偽造,應當全部燒毀。”皇帝允從,並下詔曉諭天下。賜給隆興行中書省海東青符牌。任命失裏咱牙信合八剌麻合迭瓦為占城郡王,加授榮祿大夫,賜給虎符。在占城設立行中書省府衙,任命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兵部侍郎也黑迷失為參知政事。十八日,敕命用海船一百艘,新軍和舊軍的士卒以及水手共一萬人,以明年正月為期征伐海外各番國,並諭令占城郡王供給軍糧。令安南國王陳遺愛返回安南,派遣一千名新附軍侍衛、護送。下詔:諭令幹不昔國前來歸附。二十日,采納和禮霍孫的意見,在揚州、隆興、鄂州、泉州四省設置蒙古提舉、學校官各二名。派翰林學士承旨撒裏蠻兼管會同館、集賢院的事務;派平章政事、樞密院副使張易兼管秘書監、太史院、司天台事務。命翰林學士承旨和禮霍孫暫署司徒。把大都、南陽、真定等地的屯田漢奴總管府改為農政院。二十一日,皇太子從北部邊境抵達京師。二十四日,根據兀良合帶的上奏,上都以南的四處驛站人畜困乏,賜予他們錢鈔。二十八日,登記西川的民戶入籍。二十九日,邵武的叛賊高日新投降。賜給征伐日本回國的新附侍衛軍冬衣。賜給劉天錫等人銀幣,賜給勝兀剌等人羊馬價錢鈔,賜給諸侯王阿隻吉等馬、牛、羊,數額不等。

十二月甲午,以甕吉剌帶為中書右丞相。己亥,罷日本行中書省。丙午,太陰犯軒轅大星。丁未,議選侍衛軍萬人練習,以備扈從。升太常寺為正三品。辛亥,命西川行省給萬家奴所部兵仗。癸醜,敕免益都、淄萊、寧海開河夫今年租賦,仍給其傭直。乙卯,以諸王劄忽兒所占文安縣地給付屯田。丙辰,調新附軍屯田。獲福州叛賊林天成,戮於市。免福州路今年稅二分,十八年以前租稅並免征。以漢州德陽縣隸成都府。改漳州為府。賜禮部尚書謝昌元鈔。賞捏古伯戰功銀有差。償阿隻吉等助軍馬價。賜塔剌海籍沒戶五十。是歲,保定路清苑縣水,平陽路鬆山縣旱,高唐、夏津、武城等縣蟊害稼,並免今年租,計三萬六千八百四十石。斷死罪二十二人。
十一月初一,下詔曉諭探馬禮,命他歸附。初二,敕令將首惡者陳吊眼處死,其餘的人全部沒收兵器甲仗,拘係押往京師。初七,敕令軍器監把武器甲仗付給高麗沿海等州郡。奉命出使占城的孟慶元、孫勝夫並任廣州宣慰使,兼管出征調度的事務。在高麗國、金州等處設置鎮邊萬戶府,以監控、製約日本。高日新和他的弟弟高鼎新等人來到宮闕,因為高日新兩次當了叛軍首領,授予他山北路管民官的職務。文慶的部屬遣發回泉州。賜給有功的二百二十三名將校白銀十萬兩,以及數額不等的絹帛、弓矢、鞍勒等。詔令安南國王供給占城行省軍糧。高麗國王請求修整海濱地區的城垣,以防備日本,皇帝不準。初九,賜給諸侯王阿隻吉糧米六千石。十二日,太陰星幹犯五車星座的次南星。十三日,征召法師劉道真,詢問祭祀太乙的程式。十五日,太陰星幹犯鬼宿天區。二十日,下詔曉諭爪哇國王,命他親自前來覲見。昌州及蓋裏泊的百姓饑餓乏食,賜給錢鈔賑濟他們。二十四日,付給和林二萬錠錢鈔以進行貿易。敕令征伐日本回師而後返回的軍隊分別戍守沿海。二十五日,太陰星遮蔽心宿的東星。賜給揚州行中書省的新附軍將校錢鈔,每人二錠。二十七日,賜給安南國出征的新附軍錢鈔,賜給禮部尚書留夢炎以及出使馬八國俺都剌等地的使臣數額不等的錢鈔。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元史》

《元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