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4   

《藝文類聚》正文 卷四·歲時中

據明本補

元正人日正月十五日月晦寒食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九月九

◇元正

《尚書》曰: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

《列子》曰: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孔叢子》曰:邯鄲民以正月旦獻爵於趙王,而綴以五采,王大悅,東觀漢記曰:戴憑為侍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說經義,不通者奪其席,憑遂重五十餘席,[事具講論篇。]《漢書》曰:鮑宣字子都,哀帝時,正旦日蝕,宣上書諫曰: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養黎民,父虧明,母震動,子訛言,今日蝕三陽始,小民正月朔旦,尚惡敗器物,況日虧缺乎。

漢雜事曰:正月朝賀,三公奉璧上殿,鄉禦坐北麵,太常使讚曰:皇帝為君興,三公伏,皇帝坐,乃前進璧。

《典略》曰:明帝使博士馬均,作司南車,水轉百戲,正月朝,造巨獸魚龍蔓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故事。

《魏略》曰:正始元年,商風大起數十日,發屋折樹,動太極殿東閣,正旦大會。又甚,傾床案,曹休將誅之徵也。

王渾集曰:詔問明正旦會,四方計吏入見,臨朝當何所宜,渾奏,舊正會計吏軒下,中書令宣詔,問方土所宜,士人賢才,隱伏未達,風俗好尚,禮教之宜,勤農務本,以盡墾殖之利,刑獄清理,無枉濫之失,郡守長吏,勤心治政,為民興利除害,訓化之績,授以紙筆,意陳聞見,以明聖旨垂心四遠。

晉鹹康起居注曰:十二月庚子,詔曰:正會日,百寮增祿,賜醽酒,人二升。

《世說》曰:元帝正會,引丞相王導登禦床,王公固辭,中宗引之彌苦,文獻曰: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仰瞻,帝乃止。

鄧德明《南康記》曰:昔有盧耽,仕州為治中,少學仙術,善解飛騰,每夕,輒淩虛歸家,曉則還州,嚐元會至晚,不及朝列,化為白鵠,至閣前,徊翔欲下,威儀以帚擲之,得一隻履,耽驚還就列,內外左右,莫不駭異,時步騭為廣州刺史,意甚惡之,便以狀列聞,遂至誅滅。

裴玄《新語》曰:正朝,縣官殺羊,懸其頭於門。又磔雞以副之,俗說以厭癘氣。玄以問河南伏君,伏君曰:是土氣上升,草木萌動,羊齧百草,雞啄五穀,故殺之以助生氣。

【詩】魏陳思王曹植元會詩曰: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衣裳鮮潔,黼黻玄黃,珍膳雜遝,充溢圓方,俯視文軒,仰瞻華梁,原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

晉荀勖正大會行禮歌詩曰:於皇元首,群生資始,履端大享,敬禦福祉,肆覲群後,爰及卿士,欽順時財,允也天子。

又曰:明明天子,臨下有赫,四表宅心,惠浹荒貊,柔遠能邇,孔淑不逆。來格祁祁,邦家是若。

又曰:光光邦家,天篤其祜,丕顯喆命,顧予三祖,世德作求,奄有九土,思我皇度,彝倫攸序。

晉曹毗正朝詩曰:靈春散初澤,棼煴青陽舒,佳袍忽已故,今載奄複初,軟節暢宇宙,和風被八區。

晉劉和妻王氏正朝詩曰:稔冉冥機運,迅矣四節經,太簇應玄律,青陽兆初正。

晉傅克妻辛氏元正詩曰: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

晉荀勖正會公王上壽酒歌曰:踐元辰,延顯融,獻羽觴,祈令終,我皇壽而隆,我皇茂而嵩,本枝奮百世,休祚鍾聖躬。

【賦】晉傅玄朝會賦曰:考夏後之遺訓,綜殷周之典製,采秦漢之舊儀,肇元正之嘉會,於是先期戒事,眾發允敕,萬國鹹享,各以其職,翼翼京邑,巍巍紫極,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華燈若乎火樹,熾百枝之煌煌,俯而察之,如亢燭龍而炤玄方,仰而觀焉,若披丹霞而鑒九陽。

【頌】晉劉臻妻正旦獻椒花頌曰:遊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陽散暉,澄景載煥,美哉靈葩,爰采爰獻,聖容映之,永壽於萬。

◇人日

《荊楚歲時記》曰: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采為人,或鏤金薄帖屏風上,忽[《太平禦覽》三十作亦。]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

董勳《問禮俗》曰: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賈充《典戒》曰:人日造華勝相遺,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像西王母戴勝也。

劉臻妻陳氏進見儀曰:正月七日,上人勝於人。

【詩】隋陽休之人日登高侍宴詩曰:廣殿麗年輝,上林起春色,風生拂雕輦,雲回浮綺翼。

薛道衡人日思歸詩曰: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銘】李充登安仁峰銘曰:正月七日,厥日惟人,策我良駟,陟彼安仁。

◇正月十五日

玉燭寶典曰:正月十五日,作膏,[《太平禦覽》三十膏下有粥字。]以祠門戶。

《荊楚歲時記》曰:風俗望日,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而祭,其夕。]迎紫姑神以卜。

《史記》曰: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時到明,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跡,[今夜遊以下九字,《初學記》四,《太平禦覽》三十作注文。]

《西域記》曰:摩竭紘國,正月十五日,僧俗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

《涅槃經》曰:如來闍維訖,收舍利罌,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步步燃燈十二裏。

【詩】蘇味道望日夜遊詩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

崔液夜遊詩曰: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間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又曰:神燈佛火百輪張,刻像圖形七寶裝,影裏如聞金口說,空中似散玉毫光。

又曰:金勒銀鞍控紫騮,玉輪朱幰駕青牛,驂驔始散東城曲,倏忽還逢南陌頭。

◇月晦

《荊楚歲時記》曰:元日至月晦,並為酺聚飲食,每月皆有晦朔,正月初年,時俗重以為節。

玉燭寶典曰:元日至月晦,人並為酺食,士女悉湔裳斟酒於水湄,以為度厄。

《帝王世紀》曰:堯有草夾階而生,每月朔生一莢,月半則生十五莢,自十六日一莢落,至月晦而盡,月小則餘一莢,厭而不落,以為瑞草,名為蓂莢,一名曆莢。

【詩】太宗皇帝月晦詩曰:晦魄移中律,凝暄起麗城,罩雲朝蓋上,穿露曉珠呈,笑樹花分色,啼枝鳥合聲,披襟歡眺望,極目暢春晴。

北齊魏收晦日汎舟應詔詩曰:嫋嫋春枝弱,關關新鳥呼,棹唱忽逶迤,菱歌時顧慕,睿賞芳日色,宴言忘日暮,遊豫慰人心,照臨康國步。

後魏盧元明晦日汎舟應詔詩曰:輕灰吹上管,落蓂飄下蒂,遲遲春色華,晼晼年光麗。

◇寒食

《周禮》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鐸脩火禁於國中,為季春將出火也。

《荊楚歲時記》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周斐先賢傳曰:太原舊俗,雲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煙爨。

陸翽《鄴中記》曰:並州俗,冬至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今之糗是也。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

範曄《後漢書》曰:周舉遷並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舉移書於子推廟雲,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

古今藝術圖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

【詩】李崇嗣寒食詩曰: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燃。

宋之問途中寒食詩曰: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沈佺期嶺表寒食詩曰: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

【令】魏武帝明罰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子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三月三日

應劭《風俗通》曰: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禊者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韓詩曰:三月桃花水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拂除不祥。

《漢書》曰:太後春幸蠶館,率皇後列侯夫人桑,遵灞水而祓除。

續漢書禮儀誌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宿垢,為太潔。

《魏誌》曰:袁紹三月上巳,大會賓徒於薄落津,聞魏郡兵及黑山賊於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守,坐中客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立,紹容貌自若,不改常度。

《竹林七賢論》曰:王濟嚐解禊洛水,明日,或問王曰:昨遊有何語議,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逸民敘前言往行,袞袞可聽,[事具談論部。]

夏仲禦別傳曰:仲禦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公王以下,莫不方軌連軫,並至南浮橋邊禊,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仲禦時在船中,曝所市藥,雖見此輩,穩坐不搖,賈公望見之,深奇其節,原相與語,此人有心膽,有似冀缺,走問船中安坐者為誰,仲禦不應,重問,徐乃答曰:會稽北海間民夏仲禦。

《晉中興書》曰:玉導謂從兄敦曰:王仁德未著,而名位猶輕,兄威名日已振,宜有以共相匡舉,會三月三日,中宗出禊,乘肩輦,敦導並騎從,紀瞻使人覘之,既聞敦導騎從,乃大驚,自出拜於道左,中宗從容謂導曰:卿吾之蕭何也。

《續搜神記》曰:盧充獵,見獐,便射中之,隨逐不覺遠,忽見一裏門,如府舍,問鈴下,鈴下對曰:崔少府也,進見少府,少府語充曰:尊府君為索小女婚,故相迎耳,三日畢,車送充至家,母問,具狀以對,與崔別後四年,充三月三日臨水戲,遙見水傍有犢車,充往開車戶,見崔女與三歲男共載,情意如初,抱男兒還充。又與金鋺別。

《雜五行書》曰:欲知蠶善惡,常以三月三日,天陰而無日,不見雨,蠶大善。

續齊諧記曰:晉武帝問尚書郎摯虞曰:三日曲水,其義何指,答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為怪,乃相攜之水濱盥洗,遂因水以汎觴,曲水之義起於此,帝曰:若如所談,便非好事,尚書郎束晳曰:仲治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請說其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波。又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見有金人出,奉水心劍曰:令君製有西夏,及秦霸諸侯,乃因此處立為曲水祠,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帝曰:善,賜金五十斤,左遷仲治為陽城令。

【詩】晉張華三月三日後園會詩曰: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啟滯導生,禽鳥逸豫,桑麻滋榮,纖條被綠,翠華含英,於皇我後,欽若昊乾,順時省物,言觀中園,宴及群辟,乃命乃延,合樂華池,祓濯清川,汎彼龍舟,溯遊渚源。

又上巳篇曰:仁風導和氣,勾芒禦昊春,姑洗應時月,元巳啟良辰,密雲蔭朝日,零雨灑微塵,飛軒遊九野,置酒會眾賓。

晉潘尼三日洛水作詩曰:晷運無窮已,時逝焉可追,鬥酒足為歡,臨川胡獨悲,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為三日遊,方駕結龍旂,廊廟多豪俊,都邑有豔姿,朱軒蔭蘭皋,翠幕映洛湄,臨岸濯素手,涉水搴輕衣,沉鉤出比目,舉弋落雙飛,羽觴乘波進,素卯隨流歸。

晉王濟平吳後三月三日華林園詩曰:蠢爾長蛇,薦食江汜,我皇神武,汎舟萬裏,迅雷電邁,弗及掩耳,思樂華林,薄采其蘭,皇居偉則,芳園巨觀,仁以山悅,水為智歡,清池流爵,秘樂通玄,物以時序,情以化宣。

晉閭丘衝三月三日應詔詩曰:暮春之月,春服既成,升陽土潤,冰渙川盈,餘萌達壤,嘉木敷榮,後皇宣遊,既宴且寧,光光華輦,詵詵從臣,微風扇穢,朝露翳塵,上蔭丹幄,下藉文茵,臨川浥盥,濯故潔新,俯鏡清流,仰睇天津,藹藹華林,嚴嚴景陽,業業峻宇,奕奕飛梁,垂蔭倒景,若沉若翔,浩浩白水,汎汎龍舟,皇在靈沼,百辟同遊,擊棹清歌,鼓枻行酬,聞樂鹹和,具醉斯柔,在昔帝虞,德被遐荒,幹戚在庭,苗民來王,今我哲後,古聖齊芳,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元首既明,股肱惟良,樂酒今日,君子惟康。

晉王讚三月三日詩曰:招搖啟運,寒暑代新,亹亹不舍,如彼行雲,猗猗季月,穆穆和春,皇儲降止,宴及嘉賓,嘉賓伊何,具惟姻族,如彼葛藟,衍於樛木,鬱鬱近侍,岩岩台嶽,庶寮鱗次,以崇天祿,如彼昆山,列此琚玉,巍巍天階,亦降列宿,右載元首,左光儲副,大祚無窮,天地為壽,晉陸機詩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

晉阮脩上巳會詩曰:三春之季,歲惟嘉時,靈雨既零,風以散之,英華扇耀,翔鳥群嬉,澄澄綠水,澹澹其波,脩岸逶迤,長川相過,聊且逍遙,其樂如何,坐此脩筵,臨彼素流,嘉肴既設,舉爵獻酬,彈箏弄琴,新聲上浮,水有七德。智者所娛,清瀨瀺灂,菱葭芬敷,沉此芳鉤,引彼潛魚,委〈饣甘〉芳美,君子戒諸。

晉孫綽三月三日詩曰:姑洗斡運,首陽穆闡,嘉卉萋萋,溫風暖暖,言滌長瀨,聊以遊眼,縹{艸沂}渶流,綠柳蔭阪,羽從風飄,鱗隨浪轉。

晉庾闡三月三日詩曰:心結湘川渚,目散衝霄外,清泉吐翠流,綠醽漂素瀨。悠想眄長川,輕瀾眇如帶。

又三月三日臨曲水詩曰:暮春濯清巳,遊鱗泳一壑,高泉吐東岑,洄瀾自淨澩,臨川疊曲流,豐林映綠薄,輕舟沉飛觴,鼓枻觀魚躍。

宋顏延之三日侍遊曲阿後湖詩曰:虞風載帝狩,夏諺頌王遊,春方動宸駕,望幸傾五州,山祗蹕嶠路,水若驚滄流,神禦出瑤軫,天儀降藻舟,萬軸胤行衛,千翼泛飛浮,雕雲麗璿蓋,祥飆被采斿,江南進荊豔,河徼獻趙謳。

又詔宴曲水詩曰:道隱未形,治彰既亂,帝跡懸衡,皇流共貫,惟王創物,永錫洪筭,仁固開周,義高登漢,祚融世哲,葉光列聖,太上正位,天臨海鏡,帝體麗明,儀辰作貳,居彼東朝,金昭玉粹,德有潤身,體不愆器,開榮灑澤,舒虹爍電,伊思鎬飲,每懷洛宴,郊餞有疆,君舉有禮,幕帳蘭甸畫流高陛,分庭薦樂,析波浮醴,豫同夏諺,事兼出濟。

又三月三日詔宴西池詩曰:河嶽曜圖,聖時利見,於赫有皇,升中納禪,載貞其恒,載通其變,大哉人文,至矣天睠,昭哉儲德,靈慶攸繁,明兩紫宸,景物乾元,帝宗菴藹,惟城惟蕃,袞衣善職,彤弓受言,飾館春宮,稅鑣青輅,長筵逶迤,浮觴沿溯,宋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曰:詳觀記牒,鴻荒莫傳,降及雲鳥,曰聖則天,虞承唐命,周襲商艱,江之永矣,皇心惟眷,矧乃暮春,時物芳衍,濫觴逶迤,周流蘭殿,禮備朝容,樂闋夕宴。

宋謝惠連三月三日曲水集詩曰:四時著平分,三春稟融爍,遲遲和景婉,夭夭園桃灼,攜朋斯郊野,昧旦辭廛郭,斐雲興翠嶺,芳飆起華薄,解轡偃崇丘,藉草繞回壑,際渚羅時蔌,讬波汎輕爵。

齊謝朓為皇太子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傍求遂古,逖聽鴻名,大寶曰位,得一為貞,朱綈葉祉,綠字摛英,升配同貫,進讓殊聲,大橫將屬,會昌已命,國步中阻,震居膺慶,璽劍克傳,龜玉增映,玄塞北靡,丹徼南極,浮毳駕風,非泳非陟,西京藹藹,東都濟濟,秋祓濯流,春禊浮醴,初吉雲獻,上除方啟,昔駕陽穎,今歡雲陛,嘉樂舊矣,芳宴在斯,載留神矚,有睟天儀,龍精已映,威仰未移,葉依黃鳥,花落春池,高宴弘敞,禁林稠密,青隥崛起,丹樓間出,翠葆隨風,金戈動日,惆悵清管,徘徊輕佾,灞滻入筵,河淇流阼,媧[本集作海。]若來往,觴肴沿溯,歡飫有終,清光欲暮,輕軺回首,華組徐步。

又為人作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神理內寂,機象外融,遺情汾水,垂冕鴻宮,樹以司牧,匪我求蒙,徒勤日用,誰器玄功,當寧日昃,求衣未明,抵璧焚翠,銷劍隳城,九疇式序,三辟載清,麗景則春,儀方在震,重聖積厚,金式瓊潤,祓穢河浦,張樂春疇,既停龍駕,亦汎鳧舟,初湋命曉,朝華開夜,飾陛導源,回伊流灞,間館岩敞,長廊水架,金觴搖蕩,玉俎推移,筵浮水豹,席擾雲螭,歡茲廣宴,穆是天儀。

梁簡文帝三日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曰:芳年留帝賞,應物動天襟,挾苑連金陣。分衢度羽林,帷宮對廣掖,層殿邇高岑,風旗爭曳影,亭皋共生陰,林花初墮蒂。池荷欲吐心。

又三日率爾成詩曰:芳年多美色,麗景複妍遙,握蘭唯是旦,采艾亦今朝,回沙溜碧水,曲岫散桃夭,綺花非一種,風絲亂百條,雲起相思觀,日照飛虹橋,繁華炫姝色,燕趙豔妍妖,金鞍汗血馬,寶髻珊瑚翹,蘭聲起縠袖,蓮錦束瓊腰,相看隱綠榭,見人還自嬌,玉桂鳴羅薦,渠碗泛回潮,洛濱非拾羽,滿握詎貽椒。

又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詩曰:震德協靈,年芳節淑,濯伊臨灞,蕩心愉目。驤騎晨野,摐金曉陸,蕙氣卷旌,神飆擎轂,曾岑偃蹇,聳觀岧嶢,煙生翠幕,日照綺寮,銀華晨散,金芝暮搖,綠水動葉,丹距映條,顧惟菲薄,徒承恩裕,藝學未優,聲績不樹,豈辨河書,寧摛淮賦,徒偶群龍,終慚並馭。

又曲水聯句詩曰:春色明上巳,桃花落繞溝,波回卮不進,綸下鉤時留,[臣導。]絳水時回岸,花觴轉更周,陳肴渡玉俎,垂餌下銀鉤,王卿,回川入帳殿,列俎間芳洲,漢艾淩波出,江楓拂岸遊,[庾肩吾。]王生回水碓,蔡嫗蕩輕舟,岸燭斜臨水,波光上映樓,[殿下。]

梁沈約三日侍鳳光殿曲水宴詩曰:光遲蕙敏,氣婉椒台,皇心愛矣,帝曰遊哉,玉鸞徐騖,翠鳳輕回,別殿廣臨,離宮洞啟,川祗奉壽,河宗相禮,清洛漸筵,長伊流陛,洄蕩嘉羞,搖漾芳醴,輕歌易繞,弱舞難持,素雲留管,玄穀停絲,引思為歲,歲亦陽止,叨服賁身,身亦昌止,徒勤丹漆,終愧文梓。

又上巳華光殿詩曰:於維盛世即軒媯,朝酆宴鎬複在斯,朝光灼爍映蘭池。春風婉轉入細枝,時湋顧暮聲合離,輕波微動漾羽卮,河宗海若生蛟螭,浮梁徑度跨回漪,朱顏始洽景將移,安得壯士駐奔曦。

又侍林光殿曲水宴詩曰:宴鎬鏘玉鑾,遊汾舉仙軷,榮光泛采旄,脩風動芝蓋,淑氣婉登辰,天行聳雲旆,帳殿臨春篽,帷宮繞芳薈,漸席周羽觴,分墀引回瀨,穆穆寶化昇,濟濟皇陛泰,將禦遺風軫,遠侍瑤台會。

又三日率爾成篇詩曰:麗日屬元巳,年芳具在斯,開花已匝樹,流湋複滿枝,洛陽繁華子,長安輕薄兒,東出千金堰,西臨雁鶩陂,遊絲映空轉,高楊拂地垂,綠幘文照曜,紫燕光陸離,清辰戲伊水,薄暮宿蘭池,象筵鳴寶瑟,金瓶汎羽卮,寧憶春蠶起,日暮桑欲萎。

梁劉孝綽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薰祓三陽暮,濯禊元巳初,皇心腃樂飲,帳殿臨春渠,豫遊高夏諺,凱樂盛周居,複以禁林日,豐茸花樹舒,羽觴環階轉,清瀾傍席疏,妍歌已嘹亮,妙舞複紆餘,九成變絲竹,百戲起龍魚。

又三日侍安成王曲水宴詩曰:彙澤良孔殷,分區屏中縣,躡跨兼流采,矜唯邇封甸,吾王奄酆畢,折圭承羽傳,不資魯俗移,何待齊風變,東山富遊士,北土無遺彥,一言白璧輕,片善黃金賤,餘辰屬上巳,清祓追前諺,持此陽瀨遊,複展城隅宴,芳洲亙千裏,遠近風光扇,方歡厚德重,誰言薄遊倦。

梁劉孝威侍宴樂遊林光殿曲水詩曰:蒸哉軒頊,赫矣堯心,女媧補石,重華棄金,湯羅禹扇,羲瑟農琴,皇乎備矣,受命君臨,試舟五反,和樂九成,鉤楯秘戲,協律新聲,丹杯水激,絳采坯榮,天吳還往,海若逢迎。又三日侍皇太子宴詩曰:二龍巡夏代,八駿馭周朝,豫遊光帝則,樂飲盛民謠,皇儲遵洛禊,濫觴追灞橋,掌祓開神篽,司馬動鑾鑣,周旗交彩毦,晉鼓雜清簫,旌宮臨廣隰,藻衛爍岩椒,蘭樽沿曲折,靈若溯回潮。

梁庾肩吾三日侍蘭亭曲水宴詩曰:榮星依夜動,鑾駕忽朝遊,旌門臨苑樹,相風生鳳樓,春生露泥泥,天覆雲油油,桃花舒玉澗,柳葉暗金溝,禊川分曲洛,帳殿掩芳洲,湧躍赬魚出,參差絳棗浮,百戲俱臨水,千鍾共逐流。

北齊邢子才三日華林園公宴詩曰:回鑾自樂野,弭蓋屬瑤池,五丞接光景,七友樹風儀,芳春時欲遽,覽物惜將移,新萍已冒沼,餘花尚滿枝,草滋徑蕪沒,林長山蔽虧,方筵羅玉俎,激水漾金卮,歌聲斷且續,舞袖合還離。

隋盧思道上巳禊飲詩曰:山泉好風景,城市厭囂塵,聊持一樽酒,共尋千裏春,餘光下幽桂,夕吹舞青蘋,何言出關後,重有入林人。

【賦】後漢杜篤祓禊賦曰: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雒,帷幔玄黃,於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棗絳水,酹酒醲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豔姝,戴翡翠,珥明珠,曳離袿,立水涯,微風掩壒,纖穀[全後漢文二十八作縠。]低徊,蘭蘇盻蚃,感動情魂,若乃隱逸未用,鴻生俊儒,冠高冕,曳長裾,坐沙渚,談詩書,詠伊呂,歌唐虞。

晉成公綏洛禊賦曰:考吉日,簡良辰,祓除解禊,同會洛濱,妖童媛女,嬉遊河曲,或振纖手,或濯素足,臨清流,坐沙場,列罍樽,飛羽觴。

晉張協洛禊賦曰:夫何三春之令月,嘉天氣之氤氳,和風穆以布暢,百卉曄而敷芬,川流清泠以汪濊,原隰蔥翠以龍鱗,遊魚瀺灂於淥波,玄鳥鼓翼於高雲,美節慶之動物,悅群生之樂欣,故新服之既成,將禊除於水濱,於是縉紳先生,嘯儔命友,攜朋接黨,冠童八九,主希孔墨,賓慕顏柳,臨涯詠吟,濯足揮手,乃至都人士女,弈弈祁祁,車駕岬嵑,充溢中逵,粉葩翕習,緣阿被湄,振袖坐風,接衽成幃,若夫權戚之家,豪侈之族,采騎齊鑣,華輪方轂,青蓋雲浮,參差相屬,集乎長洲之浦,曜乎洛川之曲,遂乃停輿蕙渚,稅駕蘭田,朱幔虹舒,翠幕蜺連,羅樽列爵,周以長筵,於是布椒醑,薦柔嘉,祈休吉,蠲百痾,漱清源以滌穢兮,攬綠藻之纖柯,浮素卯[《太平禦覽》八十五作卵。]以蔽水,灑玄醪於中河。

晉褚爽禊賦曰:伊暮春之令月,將解禊於通川,淩元巳之清晨,溯微風之泠然,川回瀾以澄映,嶺插崿以霏煙,輕霞舒於翠崖,白雲映乎青天。

晉夏侯湛禊賦曰:羨暮春之嘉辰,美靈氣之和柔,結方軌之奏路,敷令節而宣遊,爾乃鈴鳴擢翠,旗垂繁纓,微雲乘軒,清風卷旌,飛輪焱起,良馬電驚,車駕鱗萃,男女霧會,服煥羅縠,翠翳連蓋,榮香丸於素襟,結九齡乎時外,粲爛虺韡。混曄發越,若乎朝春挺葩,夕霞抱月,爾乃臨清流,背綠柯,雲幕高接,丹組四羅。

晉阮瞻上巳會賦曰:臨清川而嘉宴,聊假日以遊娛,蔭朝雲而為蓋,讬茂樹以為廬,好脩林之蓊鬱,樂草莽之扶疏,列四筵而設席,祈吉祥於斯塗,酌羽觴而交酬,獻遐壽之無疆,同歡情而悅豫,欣斯樂之愷慷,發中懷而弦歌,讬情誌於宮商。

梁蕭子範家園三日賦曰:春亦暮止,田家上巳,時將磔於九門,節方郊於七裏,扇習習之和風,照遲遲之華晷,飛玄翮之土燕,奪丹焜之山雉,聊結新而濯故,式東流之前軌,居免上漏,樹非榛栗,既無擇於爽塏,曾不訪於凶吉,右瞻則青溪千仞,北睹則龍盤秀出,與歲月而荒茫,同林藪之蕪密,懽茲嘉月,悅此時良,庭散花蕊,傍插筠篁,灑玄醪於沼沚,浮絳棗於泱泱,觀翠輪之出沒,戲青舸之低昂。

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曰:於時玄鳥司曆,蒼龍馭行,羔獻冰開,桐華萍合,皇帝幸於華林之園,千乘雷動,萬騎雲屯,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乃命群臣,陳大射之禮,騶虞九節,狸首七章,於是選朱汗之馬,校黃金之埒,紅陽飛鵲,紫燕陸沈,唐成公之驌驦,海西侯之千裏,莫不飲羽銜竿,吟猿落雁,鍾鼓振地,埃塵漲天,采則錦市俱移,錢則銅山合徙,實天下之至樂,景福之歡欣者也,歲次昭陽,月在大梁,其日上巳,其時少陽,春吏司職,青祗效祥,徵萬騎於平樂,開千門於建章,皇帝翊四校於仙園,回六龍於天苑,華蓋平飛,風烏細轉,帷宮宿設,帳殿開筵,傍臨細柳,斜界宜年,河漘薙草,渭口澆泉,塴雲五色,的暈重圓,陽管既調,春弦實撫,玉律調鍾,金錞節鼓,於是咀銜拉鐵,逐日追風,並試長秋之埒,俱下蘭池之宮,鳴鞭則汙赭,入埒則塵紅,變三驅而畫鹿,登百尺而懸熊,禮正六耦,詩歌九節,弓如明月對堋,馬似浮雲向埒,雁失群而行斷,猿求林而路絕,乃有六郡雄才,五陵高選,新回馬邑之兵,始罷龍城之戰,尚帶流星,猶乘奔電,始聽鼓而唱籌,即移竿而摽箭,熊耳刻杯,浮雲畫罍,水衡之錢山積,織室之錦霞開,司筵賞至,酒正杯來,既而日下澤宮,筵闌相圃,悵從蹕之留歡,眷回鑾之餘武。

【序】晉王羲之三日蘭亭詩序曰: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足樂也。

晉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曰: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耶,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故振轡於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閑步於林野,則遼落之誌興,仰瞻羲唐,邈已遠矣,近詠台尚,顧深增懷,為複於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屢借山水,以化其鬱結,永一日之足,當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於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萬頃,隆屈澄汪之勢,可為壯矣,乃席芳草,鏡清流,覽卉木,觀魚鳥,具物同榮,資生鹹暢,於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泱然兀矣,焉複覺鵬鷃之二物哉。

宋顏延之三日曲水詩序曰:夫方策既載,皇王之跡已殊,鍾石畢陳,舞詠之情不一,雖淵流遂往,詳略異聞,然其宅天衷,立民極,莫不崇尚其道,神明其位,拓世貽統,固萬葉而為量者也,有宋函夏,帝圖弘遠,高祖以聖武定鼎,規同造物,皇上以叡文承曆,景屬宸居,隆周之卜既永,宗漢之兆在焉,正體毓德於少陽,上宰宣哲於元輔,晷緯昭應,山瀆效靈,五方雜遝,四隩來暨,赬莖素毳並柯共穗之瑞,史不絕書,棧山航海逾沙軼漠之貢,府無虛月,日躔胃維,月軌青陸,皇祗發生之始,後王布和之辰,思對上靈之心,以惠庶萌之原,加以二王於邁,出餞戒吉,有詔掌故,爰命司曆,獻陳洛飲之禮,具上巳之儀,南除輦道,北清禁林,左關岩隥,右梁潮源,略亭皋,跨芝廛,苑大液,懷曾山,鬆石峻峗,蔥翠陰煙,遊泳之所攢萃,翔驟之所往還,閱水環階,引池分席,春官聯事,蒼靈奉塗,然後升秘駕,胤緹騎,撫玉鑾,發流吹,以降於行所,禮也,龍文飾轡,青翰侍禦,華裔殷至,觀聽騖集,揚袂風山,舉袖陰澤,靚妝藻野,袨服縟川,故以隱賑外區,煥衍都內者矣,上膺萬壽,下禔百福,布筵稟和,闔堂依德,情盤景遽,歡洽日斜,悵釣台之未臨,慨酆宮之不懸,方且排鳳闕以高遊,開爵園而廣宴,並命在位,展詩發誌,則夫誦美有章,陳信無愧者歟。

齊王融三日曲水詩序曰:臣聞出豫為象,鈞天之樂張焉,時乘既位,禦氣之駕翔焉,是以得一奉宸,逍遙襄城之域,體元則大,悵望姑射之阿,然窅眇寂寥,其獨適者也,至如夏後兩龍,載驅璿台之上,穆王八駿,如舞瑤水之陰,亦有饗雲,固不與萬民共也,我大齊之握機創曆,誕命建家,接禮貳宮,考庸太室,昭華之珍既徙,延喜之玉攸歸,革宋受天,保生萬國,度邑靜鹿丘之歎,遷鼎息大坰之慚,駿發開其遠祥,定爾固其洪業,皇帝體膺上聖,運鍾下武,冠五行之秀氣,邁三代之英風,昭章雲漢,暉麗日月,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懼負重於春冰,懷禦奔於秋駕,儲後睿哲在躬,妙善居質,內積和順,外發英華,斧藻至德,琢磨令範,若夫族茂麟趾,宗固磐石,跨蹍昌姬,韜軼炎漢,元宰比肩於尚父,中鉉繼踵乎周南,分陝流勿剪之歡,來仕允克施之譽,本枝之盛如此,稽古之政如彼,故免群生於湯火,納百姓於休和,引鏡皆明目,臨池無洗耳,沉冥之怨既缺,薖軸之疾已消,讒莠蔑聞,攘爭揜息,稀鳴桴於砥路,鞠茂草於圓扉,侮食來王,左言入侍,一尉候於西東,合車書於南北,偃革辭軒,銷金罷刃,天瑞降,地符升,澤馬來,器車出,江海呈象,龜龍載文,功既成矣,世既貞矣,信可以優遊暇豫,作樂崇德者歟,於時青鳥司開,條風發歲,粵斯上巳,惟暮之春,禊飲之日在茲,風舞之情鹹蕩,載懷平圃,乃睠芳林,芳林園者,福地奧區之湊,丹陵若水之舊,殷殷均乎姚澤,膴々尚於周原,飛觀神行,虛簷雲構,離房乍設,層樓間起,負朝陽而抗殿,跨靈沼而浮榮,鏡文虹於綺疏,浸蘭泉於玉砌,幽幽叢薄,秩秩斯幹,新萍泛沚,華桐發岫,雜夭采於柔荑,亂嚶聲於錦羽,禁軒承幸,清宮俟宴,緹帷宿置,帟幕宵懸,既而滅宿登[《文選》四十六作澄。]霞,登光辨色,徐鑾警節,鳴鍾暢音,七萃連鑣,九斿齊軌,爾乃回輿駐早,[《文選》作罕。]嶽鎮川渟,睟容有穆,賓儀式序,授幾肆筵,因流波而成次,蕙肴芳醴,任激水而推移,葆佾陳階。金匏在席,戚奏翹舞,籥動邠詩,召鳴鳥於〈山弇〉山,追伶倫於嶰穀,清歌有闋,羽觴無筭,上陳景福之賜,下獻南山之壽,信凱宴於在藻,知和樂於食蘋。

梁簡文帝三日曲水詩序曰:竊以周城洛邑,自流水以禊除,晉集華林,同文軌而高宴,莫不禮具義舉,遝矩重規,昭動神明,雍熙鍾石者也,皇太子生知上德,英明在躬,智湛靈珠,辯均河注,騰茂實於三善,振嘉聲於八區,是節也,上巳屬辰,餘萌達壤,倉庚應律,女夷司候,爾乃分階樹羽,疏泉泛爵,蘭觴沿溯,蕙肴來往,賓儀式序,盛德有容,吹發孫枝,聲流嶰穀,舞豔七盤,歌新六變,遊雲駐采,仙鶴來儀,都人野老,雲集霧會,結軫方衢,飛軒照日。

◇五月五日

《琴操》曰:介子綏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複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國語雲介子推。]

《續漢禮儀誌》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

《風土記》曰:仲夏端五,烹鶩[原訛騖,據馮校本改。]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

續齊諧記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采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固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崔寔《四民月令》曰: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惡疽瘡,取東行螻蛄,治婦難產。

《會稽典錄》曰:女子曹娥者,會稽上虞人,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

抱樸子,蟾蜍萬歲者,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五月五日午時取之。陰乾百日,以其足畫地,即為流水。

又曰:或問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

《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采絲係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亦因屈原。

又曰: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

夏小正曰:此日蓄采眾藥,以蠲除毒氣。

荊楚記曰: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又曰: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將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跡。

《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

《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

【詩】梁王筠五日望采拾詩曰:長絲表良節,金縷應嘉辰,結蘆同楚客,采艾異詩人,折花競鮮彩,拭露染芳津,含嬌起斜眄,斂笑動微嚬,獻璫依洛浦,懷珮似江濱。

◇七月七日

《列仙傳》曰: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行火者,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事具仙部。]

又曰:王子喬見柏長[初學記四,《太平禦覽》三十一作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頭,至時,乘白鶴在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漢書》曰:武帝七月七日,生於漪蘭殿。

《漢武故事》曰: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事具鳥部。]

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原,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原,三年乃得。

《竹林七賢論》曰:阮鹹,字仲容,籍兄子也,諸阮前世皆儒學,內足於財,唯籍一生,尚道棄事,好酒而貧,舊俗,七月七日,法當曬衣,諸阮庭中爛然,莫非綈錦,鹹時總角,乃豎長竿,摽大布犢鼻於庭中,曰:未能免俗,聊複爾爾,[原訛耳,據馮校本改。]

《世說》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曝曬衣物,隆乃仰臥出腹,雲曬書。

續齊諧記曰:桂陽城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答曰:織女暫詣牽牛,世人至今雲織女嫁牽牛也。

【詩】古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紥紥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詎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晉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園詩曰:商風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茂園,芳草被疇,於時我後,以豫以遊。

晉李充七月七日詩曰:朗月垂玄景,洪漢截皓蒼,牽牛難牽牧,織女守空襄,河廣尚可越,怨此漢無梁。

晉蘇彥七月七日詠織女詩曰:織女思北沚,牽牛歎南陽,時來嘉慶集,整駕巾玉箱,瓊珮垂藻蕤,霧裾結雲裳,釋轡紫微庭,解礻令碧琳堂,歡宴未及究,晨暉照扶桑,悵悵一宵促,遲遲別日長。

宋孝武七夕詩曰:白日傾晚照,弦月升[原訛外,據馮校本改。]初光,炫炫葉露滿,肅肅庭風揚,瞻言媚天漢,幽期濟河梁,服箱從奔軺,紈綺闕成章,解帶遽回軫,誰雲秋夜長,愛聚雙情款,念離兩心傷。

宋南平王劉鑠七夕詠牛女詩曰:秋動清風扇,火移炎氣歇,廣簷含夜陰,高軒通夕月,安步巡芳林,傾望極雲闕,組幕縈漢陳,龍駕淩霄發,沉情未申寫,飛光已飄忽,來對眇難期,今歡自茲沒。

宋謝惠連七夕詠牛女詩曰:落日隱簷楹,升月照簾櫳,團團滿葉露,淅淅振條風,蹀足循廣除,瞬目矖曾穹,雲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遐川阻昵愛,脩渚曠清容,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傾河易回斡,款顏難久悰,沃若靈駕旋,寂寥雲幄空,留情顧華寢,遙心逐奔龍。

宋王僧達七夕月下詩曰:遠山斂氛祲,廣庭揚月波,氣往風集隙,秋還露泫柯,節氣既已孱,中宵振綺羅,來歡詎終夕,收淚泣分河。

宋顏延之為織女贈牽牛詩曰:婺女儷經星,姮娥棲飛月,慚無二媛靈,讬身侍天闕,閶闔殊未暉,鹹池豈沐發,漢陰不夕張,長河為誰越,雖有促宴期,方須涼風發。

宋謝靈運七夕詠牛女詩曰:火逝首秋節,明經弦月夕,月弦光照戶,秋首風入隙,陵風步曾岑,憑雲肆遙脈,徙倚西北庭,竦踴東南覿,紈綺無報章,河漢有駿軛。

宋謝莊七夕夜詠牛女應製詩曰:輟機起春暮,停箱動秋衿,璿居照漢右,芝駕肅河陰,容裔泛星道,逶迤濟煙潯,陸離迎宵佩,倏爍望昏簪,俱傾環氣怨,共歇浹年心,珠殿棋未沫,瑤庭露已深,夕清豈淹拂,弦輝無人臨。

梁武帝七夕詩曰:白露月下圓,秋風枝上鮮,瑤台含碧霧,羅幕生紫煙,妙會非綺節,佳期乃涼年,玉壺承夜急,蘭膏依曉煎,昔悲漢難越,今傷河易旋,怨咽雙念斷,淒悼兩情懸。

梁簡文帝七夕穿針詩曰:憐從帳裏出,相見夜窗開,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

梁柳惲七夕穿針詩曰:代馬秋不歸,緇紈無複緒,迎寒理夜縫,映月抽纖縷,清露下羅衣,秋風吹玉柱,流景對秋夕,餘光欲難駐。

梁劉遵七夕穿針詩曰: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梁劉孝威七夕穿針詩曰:縷亂恐風來,衫輕羞指現,故穿雙眼針,時縫合歡扇。

梁沈約織女贈牽牛詩曰:紅妝與明鏡,二物本相親,用持施點畫,不照離居人,往秋雖一照,一照還複塵,塵生不複拂,蓬首對河津,冬夜寒如是,寧遽道陽春,初商怱[《初學記》四作忽。]雲至,暫得奉衣巾,施〈礻令〉[《初學記》作衿。]誠已故,每聚忽如新。

梁王筠代牽牛答織女詩曰:新知與生別,由來儻相值,如何寸心中,一霄懷兩事,歡娛未繾綣,倏忽成離異,終日遙相望,秪益生愁思,猶憶今春悲,尚有故年淚,忽遇長河轉,獨喜涼飆至,奔情翊鳳軫,精阿警龍轡。

梁範雲望織女詩曰:盈盈一水邊,夜夜空自憐,不辭精衛苦,河流未可填,寸情百重結,一心萬處懸,原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

梁劉孝威詠織女詩曰:金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欲待黃昏至,含嬌渡淺河。

梁何遜七夕詩曰:仙車駐七驤,鳳駕出天潢,月映九微火,風吹百和香,來歡蹔巧笑,還淚已啼妝,別離不得語,河漢漸湯湯。

梁庾肩吾七夕詩曰:玉匣卷懸衣,高樓開夜扉,姮娥隨月落,織女逐星移。離前忿促夜,別後對空機,倩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

又奉使江州船中七夕詩曰: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來映水,織女欲攀舟,漢使俱為客,星槎共逐流,莫言相送浦,不及穿針樓。

北齊邢子才七夕詩曰:盈盈河水側,朝朝長歎息,不吝漸衰苦,波流詎可測,秋期忽雲至,停梭理容色,束衿未解帶,回鑾已霑軾,不見眼中人,誰堪機上織,原逐青鳥去,蹔因希羽翼。

隋江總七夕詩曰:漢曲天榆冷,河邊月桂秋,婉孌期今夜,飄颻渡淺流,輪隨月宿轉,路逐采雲浮,橫波翻瀉淚,束素反緘愁,此時機杼息,獨向紅妝羞。

杜審言七夕詩曰:白露含明月,青雲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關道二神過,襦服鏘環珮,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隋王蜰七夕詩曰:天河橫欲曉,鳳駕儼應飛,落月移妝鏡,浮雲動別衣,懽逐今宵盡,愁隨還路歸,猶將宿昔淚,更上去年機。

隋張文恭七夕詩曰:鳳律驚秋氣,龍梭靜夜機,星橋百枝動,雲路七香飛,映月回雕扇,淩霞曳綺衣,含情向華幄,流態入重闈,懽餘夕漏盡,怨結曉驂歸,誰念分河漢,還憶兩心違。

【賦】隋庾信七夕賦曰:兔月先上,羊燈次安,睹牛星之曜景,視織女之闌幹,於是秦娥麗妾,趙豔佳人,窈窕名燕,逶迤姓秦,嫌朝妝之半故,憐晚拭之全新,此時並舍房櫳,共往庭中,縷條緊而貫矩,針鼻細而穿矩,[《初學記》四作空。]

南齊謝朓七夕賦曰:金祗司姖,火曜方流,素鍾當禦,夷則鳴秋,朱光既夕,涼雲始浮,盈多靈[《初學記》四作夕露。]之藹藹,升夜月之悠悠,步廣庭而延膝,[《初學記》作睞。]屬天媛而淹留,嗟斯靈之淑景,招好仇於服箱,厭[《初學記》作靨。]白玉而為飾,霏丹霞而為裳,回龍駕之容裔,亂鳳管之淒鏘,軾帝車而捐玦,淩天津而上翔,悵漢渚之夕漲,欣河廣之既梁,臨瑤席而宴語,綿含睇而蛾揚,嗟蘭夜[《初學記》作闌夜,而難永,泣會促而怨長,撫鳴琴而脩浩,浣安歌而自傷,歌曰:月殿清兮桂醑酬,雲幄靜兮香風浮,龍鑣蹀兮玉鑾整,睠星河兮不可留。]

◇七月十五

《荊楚歲時記》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

又曰:目連比丘,見其亡母生餓鬼中,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馳還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當為七代父母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佛敕眾僧,皆為施主咒原,七代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是時,目連母得脫一劫餓鬼之苦,目連白佛,未來世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為爾可否,佛言大善,故後代人因此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割竹,飴〈蟲葛〉剪采,模花果之形,極工妙之巧。

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采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

【賦】楊蜅盂蘭盆賦曰:渾元告秋,羲和奏曉,太陰望兮圓魄皎,閶闔開兮涼風嫋,四海澄兮百川皛,陰陽肅兮天地窅,掃離宮,清重閣,設皇邸,張翠幕。鸞飛鳳翔,晱陽倏爍,雲舒霞布,翕赫冥[《初學記》四作{勿目}。]霍,陳法供,飾盂蘭,壯神功之妙物,何造化之多端,青蓮吐而非夏,赬果搖而不寒,銅鐵鉛錫,璆琳琅玕,映以甘泉之玉樹,冠以承露之金盤,憲章三極,儀形萬類,上廖廓兮法天。下安貞兮象地,殫怪力,窮神異,少君王子,掣曳兮若束,[《初學記》四作來。]玉女瑤姬,翩仙兮不至,鳴鷫鸘與鸑鷟,舞鶤雞與翡翠,毒龍怒兮赫然,狂象奔兮沉醉,怖魍魎,潛魑魅,離婁明目,不足見其精微,匠石洗心,不足徵其奧秘,夫其遠也,天台璨起,繞之以赤霞,夫其近也,削成孤峙,覆之以蓮花,晃兮瑤台之帝室,赩兮金闕之仙家,其高也上諸天於大梵,其廣也遍諸法於恒沙,上可以薦元府[《初學記》四。]《太平禦覽》三十二作符,於七廟,下可以納群動於三車,[原訛軍,據馮校本改。]

◇九月九日

《風土記》曰: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禦初寒。

《續晉陽秋》曰:陶潛嚐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續齊諧記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

孟嘉傳曰:嘉為桓溫參軍,既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遊龍山,參僚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溫謂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

《臨海記》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數百人坐,民俗極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會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詩】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台詩曰:風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無留燕,遵渚有來鴻,輕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聖心眷嘉節,鳴鑾戾行宮,四筵霑芳醴,中堂起絲桐,扶光迫西汜,歡餘宴有窮。

宋[原訛來,據馮校本改。]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送孔令詩曰:季秋朔邊苦,旅雁違霜雪,淒淒陽卉腓,皎皎寒潭潔,良辰感聖心,雲旗興暮節,鳴葭戾朱宮,蘭卮獻時哲,歸客逐海隅,脫冠謝朝列,河流有急瀾,浮驂無緩轍。

齊竟陵王蕭子良九日侍宴詩曰:月殿風轉,層台氣寒,高雲斂色,遙露已團,式詔司警,言戾秋巒,輕觴時薦,落英可餐。

齊王儉侍皇太子九日玄圃宴詩曰:明明儲後,衝默其量,徘徊禮樂,優遊風尚,微言外融,幾神內王,就日齊暉,儀雲等望,本茂條榮,源澄流潔,漢稱間平,周雲魯衛,谘我藩華,方軌前軼,秋日在房,鴻雁來翔,寥寥清景,靄靄微霜,草木搖落,幽蘭獨芳,眷言淄苑,尚想濠梁,既暢旨酒,亦飽徽猷,有來斯悅,無遠不柔。

梁簡文帝九日侍皇太子樂遊苑詩曰:離光麗景,神英春裕,副極儀天,金鏘玉度,監撫昭明,善物宣布,惠潤昆瓊,澤熙垂露,秋晨精曜,駕動宮闈,露點金節,霜沉玉璣,玄戈側影,[原脫,據馮校本補。]翠羽翻暉,庭回鶴蓋,水照犀衣,蘭羞薦俎,竹酒澄芬,千音寫鳳,百戲承雲,紫燕躍武,赤兔越空,橫飛鳥箭,半轉蛇弓。

又九日賦韻詩曰:是節協陽數,高秋氣已精,簷芝逐月啟,帷風依夜清,遠燭承歌黛,斜橋聞履聲,梁塵下未息,共愛賞心並。

梁沈約為臨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詩曰:涼風比起,高雁南翻,葉浮楚水,草折梁園,淒清霜野,惆悵晨鶤,雲輕寒樹,日麗秋原,三金廣設,六羽高陳,寒英始獻,涼酎初醇,靡靡神襟,鏘鏘群彥,思媚儲猷,洽和奉宴,恩暢蘭席,歡同桂殿,景遽樂推,臨風以眷,麗景天枝,位非德舉,任伍辰階,祚均河楚,負嶽未勝,瞻雲難侶,望古興惕,心焉載佇。

又九日侍宴樂遊苑詩曰:憑玉宅海,端扆禦天,上流飛壑,靜震騰川,凝神貫極,摛道漏泉,西裘委衽,南風在弦,暮芝始綠,年桂初丹,上林葉下,滄池水寒,霜霑玉樹,雁動輕瀾,停蹕玉陛,徙衛璿墀,琱箱鳳采,羽蓋鸞姿,虹旌迢遰,翠華葳蕤,禮弘灞汭,義高洛湄。

梁丘遲九日侍宴樂遊苑詩曰:朱明已謝,蓐收司禮,爰理秋祓,備揚旌棨,奉璋瓘瓘,金貂濟濟,上林弘敞,離宮非一,采殿回風,丹樓映日,隨珠甲帳,屯衛周悉,睟容徐動,天儀澄謐,雲物遊颺,光景高麗,枯葉未落,寒花委砌,絲桐激舞,楚雅閑慧,參差繁響,殷勤流詣。

梁任昉九日侍宴樂遊苑詩曰:帝德峻韶夏,王功書頌平,共貫沿五勝,獨道邁三英,我皇撫歸運,時乘信告成,一唱革鍾石,再撫被絲笙,黃草歸雒木,梯山廌玉榮,時來濁河變,瑞起溫洛清,物色動宸眷,民豫降皇情。

梁劉苞九日侍宴樂遊苑正陽堂詩曰:六郡良家子,幽並遊俠兒,立乘爭飲羽,倒騎競紛馳,鳴珂飾華毦,金鞍映玉羈,膳羞殫海陸,和齊眠秋宜,雲飛雅琴奏,風起洞簫吹,曲終高宴罷,景落樹陰移,微薄承嘉惠,飲德良不貲,取效績無紀,感恩心自知。

梁王脩己九日詩曰:霜威始落翠,寒氣初入堂,隨珠爛似燭,懸黎疑夜光,舞步因弦折,歌聲隨袂揚,夜深聞漏緩,簷虛覺唱長。

梁劉孝威九日酌菊花酒詩曰:露花疑始摘,羅衣似適熏,餘杯度不取,欲持嬌使君。

梁何遜為西豐侯九日侍宴樂,遊苑詩曰:皇德無與讓,重規襲帝勳,垂衣化比屋,卷領慎為君,翾飛悅有道,卉木荷平分,宸襟動時豫,歲序屬涼氛,城霞旦晃朗,槐霧曉氤氳,鸞和馳八襲,鳳駕啟千群,羽觴歌湛露,佾舞奏承雲,禁林終宴晚,華池物色曛,疏樹翻高葉,寒流聚細文,梁庾肩吾侍宴九日詩曰:轍跡光周頌,巡遊減夏功,鉤陳萬騎轉,閶闔九門通,秋暉逐行漏,朔氣繞相風,獻壽重陽節,回鸞上苑中,疏山開輦道,間樹出離宮,玉醴吹花菊,銀床落井桐,飲羽山西射,浮雲冀[《初學記》四作冀。]

北驄,塵飛金埒滿,葉破柳條空。

周王襃九日從駕詩曰:黃山獵地廣,青門官路長,律改三秋節,氣應九鍾霜,曙影初分地,暗色始成光,交旆長秋阪,緹幕杏間堂,射馬垂雙帶,豐貂佩兩璜,苑寒梨樹紫,山秋菊葉黃,終慚屬車對,空假侍中郎。

【賦】宋傅亮九月九日登陵,囂館賦曰:歲九旻之暮月,肅晨駕而北逝,度回壑以停轅,淩孤館而遠憩,何物慘而節哀。又雲悠而風厲,悴綠蘩於寒渚,隕豐灌於荒澨,玩中原之芬菊,惜蘭圃之彫蕙,旌竹柏之勁心,謝梧楸之零脆,爾乃流眄平隰,落日還皋,於感具盈,在物周騷,聆離鶤之淒響,沂鳴林之瀏飆,彼遊子之苦傷,每寤歎於我勞,矧集悲而鍾苦,疚寸心其如忉,眇天末以遙瞪,怨故鄉之阻遼。

【書】魏文帝與鍾繇書曰: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庶草,無有射而生,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