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穀禾稻粳黍粟豆麻麥

素錦絹綾羅布

◇穀

《爾雅》曰:中有岱嶽,五穀魚鹽生焉,穀不熟為饑,仍饑為薦,[言太山有魚鹽之饒也,不熟,五穀不成,薦,連歲不熟。]

《周官》曰:楊州荊州宜稻,豫州宜種麥,青州宜稻麥,兗州宜三種,雍州宜黍稷,幽州三種,冀州宜黍稷,並州宜五種,[五種,黍稷菽麥稻,三種,黍稷稻。]

太宰,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麥。]

《禮記》曰: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謂以上辛郊天也,郊祀後稷,以祈農事,故蟄而郊,郊而後耕,上帝太微之帝。]

傳曰:夫郊祀後稷,以祈農事,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

又曰:孟秋,農乃登穀,天子嚐新,先薦寢廟,[黍稷之屬,於是始薦。]命百官始收斂,[候秋氣始收斂。]

《穀梁傳》曰:一穀不升曰嗛,二穀不升曰饑,三穀不升曰饉,四穀不升曰康,五穀不升曰大侵,大侵則君食不兼味,台榭不塗,百官布而不製,鬼神禱而不祠。

《墨子》曰:一穀不收謂之饉,二穀不收謂之旱,三穀不收謂之凶,四穀不收謂之餽,五穀不收謂之饑饉,五穀不熟,謂之大侵,則大夫以下損祿五分之一,旱則二,凶則三,餽則四,饑大侵則盡祿,廩食而已。

範子《計然》曰: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也,是故無道之君,及無道之民,皆不能積其盛有餘之時,以待其衰不足也,《師曠占》曰:黃帝問師曠,曰: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善,五木者,五穀之先,欲知五穀,但視五木,擇其木盛者,來年益種之。

京房《易逆刺》曰:天雨穀,歲大熟。

《東觀漢記》曰:建武二年,天下野穀旋[東觀漢記作旅。]生,麻菽尤盛。

又曰:欲征匈奴,與竇固等議,皆以為塞外草美,馬可不須穀,按軍出塞,無穀馬故事,馬防言,當與穀,[事具馬篇。]

《論衡》曰:建武三十一年,陳留雨穀蔽地,視穀形若粢而黑,此夷狄地生穀也,夷狄不食穀,生於草野,成熟委於地,遭疾風,與之俱飛,風衰,穀集中國,中國見之,謂天雨穀也。

《風俗通》曰: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建武之初,軍役亟動,牛亦損耗,農業頗廢,米石萬錢,天愛斯民,扶助聖主,事有徵應,於是旅穀彌望,野繭被山。

《曹瞞傳》曰:太祖嚐賦廩穀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以小斛量之,太祖曰:善,後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特當借汝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乃取問曰:行小斛,盜官穀,斬之軍門。

王肅《喪服要記》曰:昔者魯哀公祖載其父,孔子問曰:寧設五穀囊乎,公曰:不也,五穀囊者,起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恐魂之饑,故作五穀囊,吾父食味含哺而死,何用此為。

《魏誌》曰:袁渙,字曜卿,為魏國郎中令,及卒,太祖為之流涕,賜穀二千斛,一敖[《太平禦覽》八百三十七作教,下同。]以太倉穀千斛,賜郎中令家,一敖以垣下穀千斛,與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倉穀者,官法也,垣下穀者,親舊也。

《江表傳》曰:諸葛亮聞恪伐徐詳,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穀,糧穀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王隱《晉書》曰:鄧攸為吳郡,吳人饑荒,攸輒出台倉賑之,被劾輒出穀,攸歎曰:善不可為也。

《幽明錄》曰:琅琊諸葛氏兄弟二人,寓居晉陵,家甚貧耗,常假乞自給,穀在圌中,計日用未應盡,而早以空罄,始者故謂是家中相竊盜,故複封撿題識,而耗如初,後有宿客遠來,至巷口,見數人簷穀從門出,客借問諸葛在不,答雲,悉在,客進語訖,因問卿何得大糶穀,主人雲,告乞充口,雲何糶之,客雲,吾向來逢見人簷穀出,為是何事,主人兄弟相視,竊自疑怪,人看封題,儼然如故,試開圌量視,無十許斛,知前後所失,非人為之也。

【謳】魏陳王曹植魏德論謳曰:於穆聖皇,仁暢惠渥,辭獻減膳,以服鰥獨,和氣致祥,時雨滲漉,野草萌變,化成嘉穀。

【啟】梁元帝上穀充軍糧啟曰:臣聞金城十仞,必資守粟,革車千乘,其在饋實,原武車綏旌,列飛鴻之行陳,奉辭受脤,揜摯獸於貙虎,賈逵渠水,雖曰難蹤,梁習勸農,竊知自勉。

◇禾

《說文》曰:禾,嘉穀也,以二月而種,八月始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山海經》曰:昆侖墟上,有木禾,禾長五尋,[木禾,穀類。]

《尚書》曰: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歸周公於東,作歸禾,[畝,壟也,穎,穗也,禾各生一壟,而共為一穗,天下禾同之象,周公德所以致,故歸之。]

《左傳》曰:鄭祭足帥師,取成周之禾。

《孝經援神契》曰:德下至地,則嘉禾生。

《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玄山之禾。

《史記》曰:管仲說桓公曰:古之封禪者,北裏之禾,所以為盛,[北裏,地名。]

《淮南子》曰:後稷辟土墾草,而不能使禾冬生。

《東觀漢記》曰:光武生於濟陽縣,是歲有嘉禾,一莖九穗,[事具帝王部。]又曰:淳於恭,有盜刈恭禾者,恭見之,念其愧,因自伏草中,盜去乃起,[事具人部讓篇。]

《續漢書》曰:承宮,琅耶人也,常在蒙山中耕種禾黍,臨熟,人認之,宮便推與而去,由是發名,[事具人部讓篇。]

《古今注》曰:和帝元年,嘉禾生濟陰城陽,一莖九穗,安帝延光二年,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吳誌》曰:赤烏七年,宛陵言嘉禾生。

又曰:會稽言嘉禾生,改年為嘉禾。

晉《起居注》曰:武帝世,嘉禾三生,元帝世,嘉禾三生,其莖七穗。

《續搜神記》曰:廬陵巴丘人□晃者,世以田作為業,年常田數十頃,家漸富,晉太元初,秋收已過,獲刈都畢,明旦至田,禾悉複滿,湛然如先,即便更獲盈倉,於此遂巨富。

夢書曰:禾稼為財,田之所出,夢見禾稼,言財氣生。

【謳】魏陳王曹植魏德論謳曰:猗猗嘉禾,惟穀之精,其洪盈箱,協穗殊莖,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獻之廟堂,以昭祖靈。

【讚】宋孝武帝清暑殿甍嘉禾讚曰:維殷粵周,有穗表禎,祥乎合矣,超瑞高甍,非原非澤,乃瑞乃靈,庶藉天貺,廣茲化清。

◇稻

《爾雅》曰:稌,稻也,[《說文》曰:稻,稌也。]

《廣雅》曰:稻穗謂之禾。

《廣誌》曰:有紫芒稻赤穬稻白米稻,南方有蟬鳴稻。

《禮記》曰:祭宗廟之禮,稻曰嘉蔬。

《吳誌》曰:鍾離牧,山陰人,少居永興,自墾田種二十餘畝,臨熟而縣民認取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民。

《江表傳》曰:孫亮五鳳元年,交阯稗草化為稻,《會稽典錄》曰:夏香,有盜刈稻者,香助收之,盜者慚,送以還香,香不受。

【讚】晉湛方生庭前植稻苗讚曰:蒨蒨嘉苗,離離階側,弱葉繁蔚,圓朱疏植,清流津根,輕露濯色。

◇粳

《說文》曰:粳,稻屬也。

《廣雅》曰:秈,粳也。

《廣誌》曰:稉有烏粳黑穬。

鄭氏婚禮謁文讚曰:粳米馥芬,婚禮之珍。

魏文帝與朝臣書曰:江表唯長沙名有好米,何時此[《初學記》二十七作得比。]新成[《初學記》、《太平禦覽》八百三十九作城。]稉稻邪,上風炊之,五裏聞香。

表[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二作袁。]準觀殊俗曰:河內青稻,新成[書鈔作城。]白稉。

【啟】梁庾肩吾謝賚粳米啟曰:出梁國租,[句有脫文。]兼水陸之殊品,伊尹說而不至,石崇豪所未及,遇處嘿之得賓,同朗之舉著,[句有脫文。]長河可塞,上德無訓。

又謝湘東王賚米啟曰:味重新城,香逾澇水,連舟入浦,似彥伯之南歸,積地為山,疑馬援之西至,不待候沙,同新渝之再熟,無勞拜石,均遼倉之重滿,前恩未遠,次渥仍流,墨翟假以故書,裴楷慚其國賜。

又答湘東王賚稉米啟曰:竊以農夫力耕,時逢儉歲,疏賤時澤,必取豐年,椓斛瀉珠,嘉聞陶量,翻庭委玉,欣見馬圌。

◇黍

《爾雅》曰:秬,黑黍,秠,一稃二米,[漢和帝時,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實也。]

《說文》曰: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

《山海經》曰:廣都之野,後稷葬焉,爰有膏黍膏稷。

《禮記》曰:仲夏之月,農乃登黍。

《毛詩》曰:黍離,閔宗周也,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又曰: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耔,耘苗,薿薿,盛濬也。]又曰:薿薿[《初學記》二十七作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南海之秬,[秬,黑黍。]

《韓子》曰:韓昭侯之時,黍種嚐貴,鮮有,昭侯令人覆廩,廩吏果竊黍種而糶之。

又曰:孔子侍坐於魯哀公,設桃具黍,哀公曰:請用,仲尼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右皆掩口失笑,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先桃之也,仲尼對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以為上盛,果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於廟,丘聞之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蓏之下,是侵上忽下也。

《史記·封禪書》曰:管仲說桓公曰:古之封禪,鄗王黍所以為盛,[鄗上名山。]

《淮南子》曰:渭水多力而宜黍。

《東觀漢記》曰:承宮將妻子入華蓋蒙陰山穀,耕種禾黍,[已具禾篇。]

《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長安雨黑黍粟,和帝元興元年,黑黍穗,一禾二實,或三四實,生任城,得粟三升[《太平禦覽》八百四十二作斛。]八升,[禦覽作鬥。]以薦宗廟。

【賦】晉稽含孤黍賦曰:餘慎終屋之南榮,有孤黍生焉,因泥之濕,遭雨之潤,宿昔牙蘗,滋茂甚速,塗燥根淺,忽然萎殞,深感此黍,不韜種以待時,貪榮棄本,寄身非所,自取彫枯,不亦宜乎。

◇粟

《爾雅》曰:{艸舋},赤苗,芑,白苗,[{艸舋},赤粱粟也,芑,白粱粟也。]

又曰:粢稷,[今江東呼粟為粢也,孫炎曰:稷,粟也。]

《說文》曰:粟,嘉穀實也,粟之為言續也。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破木為秬,[《太平禦覽》八百四十作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以助果蓏之實。

《左傳》曰:鄭饑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八鍾。

又曰:冬,晉薦饑,乞糴於秦,秦伯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論語》曰: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子華,孔子弟子公西赤之字也,六鬥四升曰釜也。]請益,曰:與之庾,六斛四鬥曰庾。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君子周急不繼富,[非冉有與之太多。]

又曰: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讓不受也。]子曰:無,以與爾鄰裏鄉黨乎,[無,止其讓之辭。]

雒書說禾曰:倉帝起,天雨粟,青雲扶日。

《六韜》曰: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金錢,以與殷民,[事具帝王部。]

晏子曰:北郭騷見晏子,讬以養母,晏子分倉粟府金以遺之,騷辭金受粟。

春秋說題辭[《初學記》二十六,《太平禦覽》八百五十作運鬥樞。又《初學記》二十七,禦覽八百四十作說題辭,同此。]曰:粟五變,生為苗,秀為禾,三變而祭[《初學記》二十六,禦覽八百四十作粲。]謂之粟,四變曰米,[《初學記》,禦覽作入臼米出甲。]五變而蒸飯可食,[稟受五行氣而成,故五變乃成可食。]

孔叢子,公儀曰:子思居貧,其友有饋之粟者,受二車焉,或獻樽酒束脩,子思曰:為費而無當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辭酒,是辭少而受多也,於義無名,於分則不全,行之何也,子思曰:然,仍[孔叢子作伋。]不幸而貧,至及困乏,將絕先人之祀,夫所以受粟,為周之也,酒脯則所飲宴也,方之於食,而乃飲燕,非義也,吾豈以為分哉,度義而行之。

又曰:季桓子以粟十鍾餼夫子,受而班門人之無者,子貢曰:季孫以夫子貧,故致粟,今而施人,無乃乖彼意乎,子曰:吾受而不辭,為季孫之惠,受不為富,惠於一人,豈若數百人哉。

《莊子》曰:莊周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貸子三百金,可乎,周忿然曰:若乃言此,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事具人部貧篇。]

商君書曰:金一兩生境內,粟一十二石死於境外,粟十二石生於境內,金一兩死於境外,國好生金於境內,則金粟兩死,府庫兩虛,國弱,好生粟於境內,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呂氏春秋》曰:飯美者不周之粟。

《史記》曰:伯夷叔齊,聞西伯善養老,往歸焉,值武王東伐紂,叩馬諫,左右欲刃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而餓死。

又曰: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豪桀皆爭取金玉,而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米至貴,乃而豪桀金玉盡歸任氏,以此起富。

又曰:漢興七十餘年,大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也。

《賈誼書》曰:鄒穆公有令,食鳧雁者,必以秕,無敢以粟,於是倉無秕,而求易於民,二石粟得一石秕,吏以請曰:秕食鳧雁,為無費也,今求秕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食雁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爾知也,夫百姓餉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敢墮者,豈為鳥獸哉,粟米人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且汝知小小計,而不知大害,[新序又載。]

《漢書》曰:東方朔曰:侏儒長三尺餘,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餘,亦一囊粟,錢二百四十,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

《淮南子》曰:黃帝治天下,力牧太山稽輔之,狗彘吐菽粟於道路,而無分爭之心。

又曰: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倉頡,始視鳥跡之文而造書者也,有書契則作偽萌生,生則去本趣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

《說苑》曰:高平王遣使者從魏文侯貸粟,文侯曰:須吾租收邑粟至,乃得也,使者曰:臣初來時,見瀆中有魚,張口謂臣曰:吾窮水魚,命在呼吸,可得灌乎,臣謂之曰:待吾南見河堤之君,決江淮之水,灌汝口,魚曰:為命在須臾,及須決淮之水,比至還,必求吾於枯魚之肆,今高平貧窮,故遣臣詣君貸粟,乃須租收粟至者,大王必求臣死人之墓。

《古今注》曰: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宣帝地節三年,長安雨黑粟,竟寧元年,南陽山都縣雨粟,色青黑,味苦,大者如小豆,小者如麻子。

《風俗通》曰:燕太子丹仰歎,天為雨粟,桂陽先賢書讚曰:成丁,郴人,能達鳥鳴,為郡主簿,與眾人俱坐,聞雀鳴而笑曰:東市輦粟車覆,雀相呼往食之,眾人遣視,信然,[益部耆舊又載。]

《氾勝之書》曰: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穀帛實天下之命,衛尉前上蠶法,今上農事,人所忽略,衛尉勤之,可謂忠國憂民之至。

【書】漢晁錯上書曰:利民欲者,莫如用爵致粟矣,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餘者也,取有餘以給塞下之食,則富人有爵,而貧民損益於征賦矣,此以有餘補不足,而貧富之民各得其原也。

◇豆

《物理論》曰:菽者,眾豆之總名。

《龍魚河圖》曰:歲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二七麻子,家人頭少許發,合麻子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傷寒,辟五溫鬼。

《管子》曰:桓公北伐山戎,以戎菽遍布於天下,[事具武部征討篇。]

鶡冠子曰:兩葉蔽目,不見太山,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事具天部雷篇。]

史記曰:棄為兒時,好種樹麻菽麥。

《東觀漢記》曰:閔仲叔,太原人也,與周黨相友,黨每過仲叔,共唅菽飲水,無菜茹。

又曰:劉平嚐為餓賊所劫,叩頭曰:老母饑,少氣力,待平為命,原得還飯食母,馳來就死,涕泣發於肝膽,賊即遣去,乃摭三升豆,以謝賊恩。

《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南陽雨豆。

《吳誌》曰:趙達善筭,使人取小豆數升,播之席上,立知其數。

王隱《晉書》曰:時王浚稱製邊垂,潛使人問霍原,原不答,浚既銜之。又有遼東內從三百餘人,依山為賊,意欲劫原為王,亦未能行,時有謠曰:天子在何許,近在豆田中,豆者為霍,浚遂害原,懸其首,諸生悲哭其中。

《鄴中記》曰: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胡餅曰麻餅,胡綏曰香綏,胡豆曰國豆。

《笑林》曰:有人吊喪,並欲齎物助之,問人,可與何等物,人答曰:錢布穀帛,任卿所有耳,困[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作因。]齎大豆一斛相與,孝子哭喚奈何,已以為問豆,答曰:可作飯,孝子哭複喚窮,已曰:適得便窮,自當更送一斛。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七枚,赤豆二七枚,著井中,辟溫病,甚神效,[與龍魚河圖語小異,故重取。]

【賦】張翰豆羹賦曰:乃有孟秋嘉菽,垂枝挺英,是刈是獲,充簞盈篋,香鑠和調,周疾赴急,時禦一杯,下咽三歎,時在下邑,頗多艱難,空匱之厄,固不綴懽,追念昔日,啜菽永安。

◇麻

《爾雅》曰:枲麻,黂枲實,[黂,麻子也。]黂字[爾雅釋草作茡。]麻母,[直(爾雅注作苴。)麻,麻之有子也。]

《廣雅》曰:黂,麻也。

《毛詩》曰:丘中有麻。

又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又曰:麻麥懞々,[懞々,茂也。]

《禮記》曰:仲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嚐麻,先薦寢廟,[麻新黂。]

《淮南子》曰:汾水濛濁而宜麻。

《東觀漢記》曰:閔仲叔,太原人也,與周黨友,嚐遺其生麻,仲叔歎曰:我欲省煩耳,受而不食。

《風俗通》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讚】晉郭璞麻讚曰:草皮之良,莫貴於麻,用無不給,服無不加,至物在邇,求之好遐。

◇麥

《毛詩》曰:爰采麥矣,沬之北矣。

《左傳》曰: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溫,周也,蘇氏邑。]

又曰:晉侯夢大厲,公覺,召桑田巫,巫曰:不食新矣,[言公不得及食新麥也。]六月,晉侯欲麥,[周六月,今四月,麥始熟。]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雲[《太平禦覽》八百三十八作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家語》曰:宓子賤為單父宰,百姓化之,齊人攻魯,道由單父,單父父老請曰:麥已熟矣,今齊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麥,請放民皆使出獲麥,可以益糧,且不資寇,三請而宓子賤不聽,俄而齊寇逮乎麥,季孫聞之怒,使人讓曰:民寒耕熱芸,曾不得食,可不哀哉,猶可有告,而子不聽,非所以也,宓子槅然曰:今茲無麥,明年可樹,若使不耕者得穫,是使民樂有寇也,且單父得一歲之麥,於魯不加強,喪之不加弱,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創必數世不息,季孫聞之,赧然媿曰:地若可入,吾豈忍見宓子哉,[《賈誼書》同。]

《莊子》曰:儒以禮詩發塚,小儒曰:中有珠,詩曰:青青之麥,生陵之陂,生不施,死何含珠為,[事具珠部。]史記曰:箕子朝周,過故殷墟,見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黍禾油油。

《漢書》曰:武帝外事四夷,而民去本,董仲舒說上曰:春秋他穀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五穀最重粟麥。

《東觀漢記》曰:高鳳,南陽人,誦讀晝夜不絕,妻嚐之田,曝麥於庭,以竿授鳳,令護雞,受竿誦經如故,天大雷,暴雨流淹,鳳留意在經史,忽不視麥,麥隨水漂去。

又曰:張堪為漁陽太守,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續漢書》曰:桓帝時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

《曹瞞傳》曰:太祖嚐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率下,然孤為軍師,[《太平禦覽》八百三十八作帥。]不可殺,謂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諸葛恪別傳曰:孫權嚐饗蜀使費褘,褘停食餅,索筆作麥賦,恪亦請筆作磨賦,鹹稱善焉。

《博物誌》曰:近世有田夫,至巧而不自覺也,其婦稱之,猶不自信,乃削木為麥,入市糶之,糴者無疑,歸磨,乃覺非麥。

《晉中興書》曰:符健,洪弟三弟,健陰圖關中,陽使其徒種麥,示無西意。

秦子曰: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又有母病瘥,思食新麥,家無,乃盜鄰熟麥而進之,文舉聞之,特賞曰:無有來謝,勿複盜也,盜而不罪者,以為勤於母饑,哭而見殺者,以為形慈而實否。

【奏】魏黃觀曰:今年麥苗雖好,臨熟多雨,而悉複偃壞,小麥略盡,惟穬麥大麥,頗得半收耳。

◇素

《釋名》曰:素,楪素也,已織則供用,不複飾也。

《毛詩》曰:素衣朱繡。

《禮記》曰:天子素帶朱裏。

範子《計然》曰:白素出三輔。

楊雄答劉歆書曰:天下上計孝廉,及內郡街卒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筆,齎油素三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擿次之鉛槧,二十七歲於今矣,[事具雄文部。]《東觀漢記》曰:鄭據守正盡節,賜據素六十匹,由是顯名。

班固與弟超書曰:今齎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闟登。

《鹽鐵論》曰:縞素不能自分其緇墨,賢聖不能自治其亂也。

【詩】古詩曰: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以縑持比素,新人不如故。

【賦】漢班婕妤搗素賦曰:若乃廣儲懸月,暉木流清,桂露朝滿,涼衿夕輕,改容飾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羅裙之綺靡,振瓊珮之精鳴,若乃盼睞生姿,動容多製,弱態含羞,妖風靡麗,於是投香杵,叩玟砧,擇鸞聲,爭鳳音,格沿虛而調遠,掛田貞而響沉,散繁輕而浮捷,節疏亮而清深,調非常律,聲無定本,任落手之參差,從風飆之近遠,或連躍而更投,或蹔舒而長斂,侈長袖於妍袂,綴半月於蘭襟,表纖手於微縫,庶見跡而知心,計脩路之遐敻,恐芬芳之易泄,書既封而重題,笥已緘而更結。

◇錦

《說文》曰: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製字帛與金也。

《毛詩》曰: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又曰:巷伯,刺幽王也,寺人傷於讒而作是詩也,萋兮斐兮,成是貝錦,[萋菲,文相助也。]彼譖人者,亦以太甚。

《左傳》曰:狄滅衛,齊侯使公子無虧戍曹,歸公乘馬,夫人魚軒,[魚軒,夫人車,以魚皮為飾。]重錦三十兩,[重錦,錦之熟細者,以二丈雙行,故曰兩,三十匹。]

又曰: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居否,[尹何年少。]子皮曰: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矣,子產曰:不可,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言官邑之重,重於美錦。]

《墨子》曰:古之人未知為衣服,衣皮毛,今則厚斂百姓,以為錦繡文采靡曼之衣。

《說苑》曰:魏文侯與田子方語,有兩童子,衣錦而侍於前,田子曰:此君之寵子乎,文侯曰:非也,此子父死於戰,以其幼孤也,寡人收之,子方曰:臣以君之賊心為足矣,今滋甚也,君之寵此子也。又且以誰之父殺之乎。

《漢書》曰:韓生說項羽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羽見秦皆已燒殘,則乃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韓生曰: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又曰:宣帝時,呼韓邪單於來朝,賜錦帛九十匹。

《漢武內傳》曰:帝見西王母巾器中,有一卷小書,盛以紫錦之囊。

漢官典職曰:尚書郎入直,中官供錦被。

魏文帝詔群臣曰:前後每得蜀錦,殊不相似。

《魏誌》曰:景初中,賜倭女王絳地蛟龍錦五匹。

《蜀誌》曰:先主平益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錦,各千匹。

環氏吳記曰:蜀遣使吳,齎重錦千端。

《異物誌》曰:錦鳥,文章如丹地錦,而藻繢采文,俗人見其端正似錦,因謂之錦鳥。

《神仙傳》曰:淮南王為八公,張錦綺之帳,燔百和之香。

《世說》:石崇錦步鄣四十裏。

【詩】古詩曰: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

【啟】梁皇太子謝敕賚魏國所獻錦等啟曰:山羊之毳,東燕之席尚傳,登高之文,北鄴之錦猶見,胡綾織大秦之草,戎布紡玄菟之花。

梁元帝為妾夏王豐謝東宮賚錦啟曰:舒將並石,堪來暮雨,縈持結纜,剩可蕩舟,秦川書字,□能八體,鄴縣登高,真堪九日,宋姬贈馬,未足為榮,馮媛乘車,方茲非寵。

又謝東宮賚辟邪子錦白褊等啟曰:江波可濯,豈藉成都之水,登高為豔,取映鳳皇之文,至如鮮潔齊紈,聲高趙縠,色方藍浦,光譬靈山,試以照花,含燭銀之狀,將持比月,亂含璧之暉。

◇絹

《廣雅》曰:繁繐,鮮支縠絹也。

華嶠《後漢書》曰: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有盜夜入其家,止於梁上,寔陰見之,乃自整拂,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與性成耳,如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然當由貧困,今遺絹二疋,自是一縣無複盜竊。

《魏略》曰:文帝在東宮,嚐從曹洪貸絹百疋,洪不稱,[魏誌九注稱下有意字。]及洪犯法,自分必死,既得原,上書謝。

孔舒元在窮記曰:賊來入門,時家見在絹布三千餘疋,及衣被器物,皆令婢使輦出,著庭中,恣其所取,由是皆競取財物,不暇複見殺。

晉公卿禮秩曰:品第一者,春賜絹百疋,秋賜二百疋,王隱《晉書》曰:王尼見太傅越曰:公負尼物,越答初不識此事,尼曰:昔楚人失布,謂令尹盜者,以令尹執政,賊盜公行,是與自盜無異也,今君左右有屋舍,尼獨窮困,是亦明公負尼物也,越意解,大笑,與尼絹五十疋。

《晉陽秋》曰:胡威少有誌尚,厲操清白,父質,為荊州,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臨辭,質賜其絹一疋,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高,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事具官職部刺史能。]

又曰:桓溫入蜀,聞有善星者,夜執其手,於星下問國祚脩短,星人曰:太微紫微文昌三宮氣候,決無虞,五十年外不論耳,溫不悅,送絹一疋,錢五千與之,星人詣主簿習鑿齒曰:今受旨自裁,乞命為摽揭棺木,問其故,曰:賜絹令仆自絞,乞錢以買棺,故知之耳,鑿齒曰:君幾誤死,君聞子知星宿有不覆之義乎,絹以戲君,錢供資糧,是聽君去耳,星人喜,以言詣溫,溫笑曰:君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也。

趙書曰:石勒參軍周雅,為館陶令,盜官絹數百疋,下獄,後每設大會,使與俳兒,著介幘,絹單衣,優問曰:汝為何官,在我俳中,曰:本館陶令,計二十數單衣,曰:政坐耳,是故入輩中,以為大笑。

【表】梁沈約謝立皇太子賜絹表曰:臣聞重離在天,八紘之所共仰,明兩作貳,萬國所以鹹寧,太子體岐弱載,表睿衝茂,典冊既升,休祚方遠,率土含歡,遐邇均抃,天情載洽,慶賜必周,幣帛嘉貺,猥班庸劣。

【啟】梁沈約謝賜軫調絹等啟曰:霜紈雪委,霧縠冰鮮,昔劉氏歸國,未聞漢儲之禮,曹植還蕃,非降魏兩之賜,恩愈枉道,賁深束帛。

又謝安出門宮賜絹綺獨啟曰:桓室金縷,本非所議,孟姬作具,獨若未周,慈澤曲臨,珍華兼重,製為美服,隻綺易儔,舉而不息,三夜有待。

又謝敕賜絹葛啟曰:素采冰華,絺文霜潔,變溽暑於閨閤,起涼風於襟袖。

梁庾肩吾答武陵王賚絹啟曰:清河之珍,丘園慚其束帛,關東之妙,潛織陋其卷綃,遂使鶴露霄凝,輕絺立變,雁風朝急,冶服成溫。

周王褒謝賚絹啟曰:似逐安車之徵,如輕殿中之對,臣善識山川,應圖方丈,脫能臨水,必不棄書。

◇綾

《釋名》曰:綾者,其文望之似冰綾之理也。

太公《六韜》曰:夏殷桀紂之時,婦人錦繡文綺之坐席,衣以綾紈,常三百人。

漢武帝內傳曰:西王母侍女,服紺綾之袿。

漢官典職儀曰:尚書郎直,供青綾白綾被。

《魏略》曰:大秦國有金縷繡雜色綾,其國利得中國絲素,解以為胡綾。

符丕答謝玄書曰:今往大文綾羅各五十疋。

《世說》曰:武帝嚐降王武子,供饌槃,悉用琉璃器,婢子百餘人,皆綾羅袴褶,以手擎飲食。

荀勖為晉文王與孫皓書曰:今餉雜色綾千端。

《晉令》曰:第六品已,[句有脫文。]已下當脫下字,不得服今縝綾錦,有私織者,錄付尚方。

鹹康起居注曰:詔臨邑王使,主範柳所貢物多,降[《太平禦覽》八百十六作絳。]綾是其所珍,可籌量增賜。

【啟】梁庾肩吾謝武陵王賚白綺綾啟曰:圖雲緝鶴,鄴市稀逢,寫霧傳花,叢台罕遇,雖複馬均騁思,比巧猶慚,虞卿受金,方恩未重,此□扁舟獨反,燕路有心,載寶言歸,銜珠無日。

【書】梁庾肩吾答餉綾絞書曰:潔同雪霜,華逾紵綺,長裾可曳,無愧王門之賓,廣袖將裁,翻有城中之製。

◇羅

《釋名》曰:羅,文羅疏也。

太山黃庭經曰:黃庭為不死之道,受者齊九日,金蘭鳳文之羅四十疋。

範子曰:羅出齊郡。

《燕丹子》曰:荊軻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其焜,秦王曰:今日之事,從子計耳,乞聽琴聲而死,召姬人鼓琴,琴曰:羅縠單衣,可裂而絕,八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伏,[《太平禦覽》三百四十四作拔。]秦王乃奮地而起,遂殺軻。

《淮南子》曰:齊俗有詭文繁繡,弱錫羅紈。

王孫子曰:隨珠耀日,羅衣從風。

雍門子說孟嚐君曰:今足下,下羅帷,來清風,[事具樂部。]

世說曰:武帝嚐降王武子,婢百餘人,皆綾羅袴褶,手擎飲食,[事具綾部。]

【啟】周庾信謝趙王賚皂羅袍袴啟曰:懸機巧緤,變躡奇文,鳳不去而恒飛,花雖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對天山之積雪,尚得開衿,冒廣廈之長風,猶當揮汗,白龜報主,終自無期,黃雀謝恩,竟知何日。

◇布

《禮記》曰:仲夏月,毋暴布,[不以蔭切幹太陽事。]

又曰: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尺廣狹不中量,不鬻於市。

《左傳》曰:諸侯攻偪陽,主人懸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偪陽人懸布以外,試勇者也。]墜則又懸之,蘇而複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東海中有水而赤,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晏子曰:昔秦繆公乘龍理天下,以黃帝布裹蒸棗,至海而投其棗布,故水赤,蒸棗,故華而不實,公曰:吾佯問子,對曰:嬰聞佯問者亦佯對之,[事具棗部。]

呂氏春秋曰:戎人見暴布者,問曰:何以為此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灌灌可為莽莽也,[莽莽,長濬,灌灌,叢濬。]

《韓子》曰:衛人有夫妻禱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必少也,妻曰:益則子將取妾矣。

《史記·張騫傳》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賨布。

又曰:公儀休相魯,見布好而疾,出家婦,燔其機。

又曰:貨殖傳曰:通邑大都,布千鈞,比千乘家。

《神異經》曰:南方有火山,長四十裏,生不燼之木,晝夜火然,得暴風不熾,猛雨不滅,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恒在火中,不出外而色白,以水逐沃之,即死,取其毛,織以作布,用之若垢汙,以火燒之,即清潔也,[事具火部。]

《列女傳》曰:楚江乙母者,楚大夫江乙之母也,當恭王之時,乙為郢大夫,[郢,楚都,今南郡江陵。]有入王宮盜者,令尹以罪乙,請於王而黜之,處家無幾,其母亡布八尋,言令尹盜之,王方在小曲台,令尹侍焉,王謂母曰:令尹信盜也,寡人不為其富貴不行法焉,若不盜而誣之,楚國有常法,[常法,謂誣罪人,其罪罪之。]母曰:令尹非身盜之也,乃使人盜之,王曰:奈何,對曰:昔孫叔敖之為令尹也,道不拾遺,民不關閉,而盜賊自禁,今令尹之法治也,耳目不明,盜賊從橫,是故盜妾之布,是與使之何異,王曰:令尹在上,寇盜在下,令尹不知,有何罪焉,母曰:昔日妾子為郢大夫,人盜王宮中之物,妾子坐而黜之,妾子亦豈知之乎,終然坐之,令尹獨何以不坐,是為過也,王曰:善,非徒譏令尹。又譏寡人,令吏償母之布,因賜金十鎰,讓金布曰:妾豈貪貨而幹王哉,王乃召江乙而用之。

《漢書》曰:文帝徙淮南王長,道死,時民謠曰:一鬥粟,尚可舂,一尺布,尚可縫,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又曰:成帝許皇後上疏曰:妾誇布服糲食。

又曰:太公以布為貨,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疋。

華嶠《漢書》曰:王允與呂布及士孫瑞謀誅董卓,有人書呂字於布上,負而於市歌曰:布乎布乎,有告,卓不悟,三年四月,帝疾愈,卓入市,布持矛刺卓,兵士趣斬之。

《吳越春秋》曰:越王允常,使民男女入山采葛,作黃絲布,獻之吳王。

《先賢行狀》曰: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盜者,曰:我邂逅迷惑,從今以後將改過,子既已宥,幸無使王烈聞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曰:是知恥惡,知恥則善心將生,故與勸為善也。

《典略》曰:蘇秦如趙,逢其鄰子於易水之上,從貸一疋布,約償千金,鄰子不與。

《廣誌》曰:桐木,其華有白毳,取其毳淹織,緝以為布。

聖證論曰:梁冀時,布有垢,則洗之於火。

裴氏《廣州記》曰:蠻夷不蠶,采木綿為絮,皮圓當竹,剝古綠藤,績以為布。

《燕書》曰:宋該,字宣弘,為右長史,太祖會群僚,以該性貪,故賜布百餘疋,令負而歸,重不能勝,乃至僵頓,以愧辱之。

《俗說》曰:桓豹奴善乘騎,亦有極快馬,有一諸葛郎,自雲能走,與馬等,桓車騎以百疋布置埒,令豹奴乘馬,諸葛競走,先至者得布,便俱走,諸葛桓[○《太平禦覽》八百二十作恒。]與馬齊,欲至埒頭,去布三尺許,諸葛一透坐布上,遂得之。

《笑林》曰:沈珩弟峻,字叔山,有名譽,而性儉吝,張溫使蜀,峻入內良久,出語溫曰:向擇一端布,欲以送卿,而無粗者,溫嘉其能顯非。

【賦】晉殷巨奇布賦曰:惟泰康二年,安南將軍廣州牧騰[按當作滕。]侯,作鎮南方,餘時承乏,忝備下僚,俄而大秦國奉獻琛,來經於州,眾寶既麗,火布尤奇,乃作賦曰:伊荒服之外國,逮大秦以為名,仰皇風而悅化,超重譯而來庭,貢方物之綺麗,亦受氣於妙靈,美斯布之出類,稟太陽之純精,越常品乎意外,獨詭異而特生,森森豐林,在海之洲,煌煌烈火,禁焉靡休,天性固然,滋殖是由,牙萌炭中,類發燼隅,葉因焰潔,翹與炎敷,猋榮華寶,焚灼萼珠,丹輝電近,彤炯星流,飛耀衝霄,光赫天區,惟造化之所陶,理萬端而難察,燎無爍而不燋,在茲林而獨昵,火焚木而弗枯,木吐火而無竭,同五行而並在,與大椿其相率,乃采乃啗,是紡是績,每以為布,不盈數尺,以為布帊,服之無斁,既垢既汙,以焚為濯,投之朱爐,載燃載赫,停而泠之,皎潔凝白。

【啟】梁劉孝綽謝越布啟曰:比納方綃,既輕且麗,珍邁龍水,妙越鳥夷。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