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十九·人部三

言語謳謠吟嘯笑

◇言語

《釋名》曰: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述也。

《說文》曰:直言曰言,論議曰語。

《易》曰:君子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裏之外違之。

又曰:言行君子之樞機。

《毛詩》曰:哿矣能言,巧言如流。

又曰:無易由言。

又曰: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又曰: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左傳》曰:晉叔向適鄭,鬷篾惡,從收器者立於堂下,一言而善,叔向聞之曰:必鬷明也。

又曰:鄭子大叔卒,趙簡子為之臨,甚哀,曰:黃父之會,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傲禮,無驕能,無複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禮記》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

又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又曰:言不危行,行不危言。

又曰:五方之人,言語不通。

《大戴禮》曰:黃帝弱而能言,[事具帝王部。]

《孝經》曰: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論語》曰:定公問,一言可以興邦,有諸,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一言可以喪邦,有諸,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又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又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繹之為貴。

《鄧析書》曰: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不急,駟馬不能及,故惡言不出口,苛聲不入耳。

《屍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

《申子》曰: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

《莊子》曰: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與之言哉。

又曰: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鶡冠子》曰:趙武靈王問龐暖曰:寡人聞飛語流傳曰: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淮南子》曰:得萬人之兵,不若聞一言之當。

《漢書》曰:漢王與項羽臨廣武間而語。

又曰:太尉周勃迎代王,請間,宋昌曰:所言公,公之,所言私,王者無私。

又曰:韓信當斬,視滕公曰: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弗斬,與語大悅之。

《孫卿子》曰: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

《吳誌》曰:張尚,孫皓時為侍郎,以言語辯捷見知,括地圖曰:太極山采華之草,服之通萬裏之語。

衛玠別傳曰:太尉王君,見阮千裏而問曰:老莊與聖教異,[《太平禦覽》三百九十異上有同字。]阮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號阮瞻三語掾,王君見而嘲之曰:一言可以辟,何假於三,阮曰:苟是天下民望,亦可無言而辟,複何假於一。

《神仙傳》曰:老子生而能言。

【詩】梁昭明太子大言詩曰:觀修鯤其若轍鮒,視滄海之如濫觴,經二儀而跼蹐,跨六合以翱翔。

又細言詩曰:坐臥鄰空塵,憑附蟭螟翼,越咫尺而三秋,度毫釐而九息。

梁殷鈞大言應令詩曰:噫氣為風,揮汗成雨,聊灼戴山龜,欲持探遂古。

又細言應令詩曰:汎舟毛滴海,為政蝸牛國,逍遙輕塵上,指辰問南北。

梁王規大言應令詩曰:俯身望日入,下視見星羅,噓八風而為氣,吹四海而揚波。

又細言應令詩曰:針鋒於焉止息,發杪可以翱翔,蚊眉深而易阻,蟻目曠而難航。

梁王錫大言應令詩曰:欲遊五嶽,迫不得申,杖千裏之木,鱠橫海之鱗。

又細言應令詩曰:冥冥藹藹,離朱不辯其實,步蝸角而三伏,經針孔而千日。

梁張纘大言應令詩曰:河流既渴,日月俱騰,罝羅微物,動落雲鵬。

又細言應令詩曰:遨遊蟻目辯輕塵,蚊睫成宇虱如輪。

梁沈約大言應令詩曰:隘此大汎庭,方知九陔局,窮天豈彌指,盡地不容足。

又細言應令詩曰:開館尺捶餘,築榭微塵裹,蝸角列州縣,毫端建朝市。

【賦】楚宋玉大言賦曰:楚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遊於陽雲之台,王曰:能為寡人大言者上座,王因稱曰:操是太阿戮一世,流血衝天,車不可以厲,至唐勒曰:壯士難兮絕天維,北鬥戾兮太山夷,至宋玉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外,王曰:未可也,玉曰:並吞四夷,飲枯河海,跂越九州,無所容止。又小言賦曰:楚襄王既登陽雲之觀,命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並進大言賦,賦卒而宋玉受賞。

又曰:有能為小言賦者,賜之雲夢之田,景差曰:戴氛埃兮垂漂塵,體輕蚊翼,形微蚤鱗,經由針孔,出入羅巾,唐勒曰:折飛糠以為輿,剖秕糟以為舟,憑〈蟲兩〉眥以顧盼,附蠛蠓而遐遊。

又曰:館於蠅須,宴於毫端,亨虱腦,切蟣肝,會九族而同嚌,猶委餘而不殫,宋玉曰:無內之中,微物潛生,比之無象,言之無名,蒙蒙景滅,昧昧遺形,纖於毳末之微篾,陋於茸毛之方生,視之則眇眇,望之則冥冥,離朱為之歎悶,神明不能察其情,二子之言,磊磊皆不小,何如此之為精,王曰善,賜雲夢之田。

晉傅鹹小語賦曰:楚襄王登陽雲之台,景差唐勒宋玉侍,王曰:能為小語者處上位,景差曰:麼蔑之子,形難為象,晨登蟻埃,薄暮不上,朝炊半粒,晝複得釀,亨一小虱,飽於鄉黨,唐勒曰:攀蚊髯,附蚋翼,我自謂重彼不極,邂逅有急相切逼,竄於針孔以自匿,宋玉曰:折薜足以為擢,舫粒糠而為舟,將遠遊以遐覽,越蟬溺以橫浮,若涉海之無涯,懼湮沒於洪流,彌數旬而汔濟,陟蟣蟻之崇丘,未升半而九息,何時達乎杪頭。

魏陳暄應詔語賦曰:覈生民之要技,實言語以為前,樞機誠為急務,筆劄乃是次焉,擬金人於右階,稱石人於左邊,鄭僑戎服而無媿,張儀舌存而理痊,唯諾唯辯,何者是與,故知於時言言,於時語語,若乃遼城嶮峻,齊陣交加,燕將恐懼,漢帝咄嗟,魯連才吐數句,酈子直禦單車,息十重之縈帶,賢百萬之喧嘩,至於蘭台靜秘,華燭高明,徐斟桂醑,緩奏秦聲,二三朋好,數四才英,既說前言之往行,重睹生死之交情,扼腕抵掌,攘袂盱衡,當斯時也,何者為榮,欲同吃如鄧士載,欲作辯似婁君卿,為守為相並如此,少意少事不成名。

【讚】魏王粲反金人讚曰:君子亮直,不柔辟,友賤不恥,誨焉是益,我能發蹤,彼用遠跡,一言之賜,過乎璵璧,末世不敦,義與茲易,而言匪忠,退有其謫。

【箴】晉蘇彥語箴曰:孔子曰:餘欲無言。

又曰:天何言哉,赫胥之世,大庭之治,玄風陶鼓,率直放誌,熙熙群動,無欲無事,逮於三季,奔競茲彰,雷動風駭,飛辯雲翔,戰國紛擾,爭霸稱彊,爾乃遊說縱橫,騁技時王,銜刃懷毒,吐膏示芳,利動春露,害重冬霜,四紀若馳,七都翦亡,爰茲末俗,扇風簸颺,先意承旨,原情察鄉,擯爾籩豆,和樂且康。

【銘】周太廟金人銘曰:孔子觀周,入後稷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焰焰弗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劄,將尋斧柯。

晉孫楚反金人銘曰:晉太廟有石人焉,大張其口,而書其胸曰:我古之多言人也,無少言,無少事,少言少事,則後生何述焉,夫唯立言,名乃長久,胡為塊然,生鉗其口,凡夫貪財,烈士殉名,盜蹠為濁,夷柳為清,鮑肆為臭,蘭圃為馨,莫貴澄清,莫賤滓穢,二者言異,歸於一會,堯懸諫鼓,舜立謗木,聽采風謠,惟日不足,道潤群生,化隆比屋,末葉陵遲,禮教彌衰,承旨則順,忤意則違,時好細腰,宮中皆饑,時悅廣額,下作細眉,逆龍之鱗,必陷斯機,括囊無咎,乃免誅夷,顛覆厥德,可為傷悲,斯可用戒,無妄之時,假說周廟,於言為蚩,是以君子,追而正之。

【論】晉歐陽建言盡意論曰:有雷同君子,問於違眾先生曰: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至乎通才達識,鹹以為然,若夫蔣公之論眸子,鍾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為談證,而先生以為不然,何哉,先生曰:夫天不言,而四時行焉,聖人不言,而鑒識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以彰,然則名之於物無施者也,言之於理無為者也,而古今務於正名,聖賢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誠以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於彼,非言不辯,言不暢誌,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誌暢,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稱也,欲辯其實,則殊其名,欲宣其誌,則立其稱,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此猶聲發響應,形存影附,不得相與為二,苟其不二,則無不盡,吾故以為盡矣。

◇謳謠

《爾雅》曰:徒歌謂之謠。

《毛詩》曰: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左傳》曰:宋城,華元為植,巡功,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複,於思於思,棄甲複來。

《家語》曰:孔子相魯,齊人歸女樂,魯君淫荒,孔子遂行,師乙[太平禦覽四百六十五作已。]送孔子曰:吾欲歌,可乎,歌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謁可以死敗,優哉遊哉,聊以卒歲。

《列子》曰:堯微服遊康衢,童兒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事具雜文部詩篇。]

《韓子》曰: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恥之,管仲曰:公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發倉,賜貧窮,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複遺其冠乎。

《呂氏春秋》曰:魏襄王使史起為鄴令,引漳水灌田,民大得利,相與歌曰:鄴有聖令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稻粱。

《史記》曰:曹參為漢相國,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又曰:衛子夫為皇後,弟青貴震天下,天下歌之曰: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漢書》曰:趙中大夫白公奏川渠引涇水,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事具產業部田篇。]

又曰:馮立為西河上郡,在職公廉,與野王相代,治行相似而多恩,吏民乃歌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聖智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均,周公康叔猶二君。

《東觀漢記》曰:張湛為漁陽太守,開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欺,[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又曰:廉範,字叔度,為蜀郡太守,舊製禁民夜作,以防火,範乃毀削先令,但嚴儲水而已,百姓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堵,昔無一襦,今有五袴,[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新序》曰:延陵季子,以劍帶徐君墓樹,徐人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舊故,脫千金之劍,以帶丘墓,[事具懷舊篇。]

謝承後漢書曰:岑胵遷魏郡大守,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狗犬不驚,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凶災,我嘉我生,獨丁斯時,美哉岑君,於戲在茲。

又曰:皇甫嵩,請冀州一年田租,以贍饑民,百姓歌曰:天下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妻失夫,賴得皇甫複汝居,[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又曰:劉騊駼除摐陽長,以病免,吏民思而歌之曰: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複來,安此下民,[事具職官部縣令篇。]

又曰:郭賀,字喬卿,為荊州刺史,到官有殊政,百姓歌曰:厥德仁明郭喬卿,忠正朝廷上下平,[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續《漢書》曰:張霸為會稽郡,越賊歸附,童謠曰:棄我戟,捐我矛,盜賊盡,吏皆休。

又曰:李燮拜京兆,詔發西園錢,君上封事,遂上[《太平禦覽》四百六十五作止。]不發,吏民愛敬,乃謠曰:我府君,道教舉,恩如春,威如虎,剛不吐,弱不茹,愛如母,訓如父。

《吳誌》曰:周瑜少精意於音樂,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時人謠曰:曲複誤,周郎顧。

《吳錄》曰:王譚,字世容,為成武令,民服德化,宿惡奔迸,父老歌曰:王世容,治無雙,省徭役,盜賊空。

王隱《晉書》曰:王祥為本州別駕,時人歌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

又曰:裴秀年十歲餘,時人謠曰:後進領袖有裴秀。

又曰:諸葛恢,字道明,荀闓,字道明,蔡謨,字道明,有名譽,號曰中興三明,時人歌之曰:京師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續安帝紀曰:司馬休之兄尚,為桓玄所敗,休之奔淮泗,頗得彼之人心,從者為之歌曰:可憐司馬公,作性甚溫良,憶昔水邊戲,使我不能忘。

《會稽典錄》曰:徐弘,字聖通,為汝陰令,誅鋤奸桀,道不拾遺,民歌之曰:徐聖通,政無雙,平刑罰,奸宄空。

《文士傳》曰:束晢,太康中大旱,晢乃令邑人躬共請雨,三日水三尺,百姓為之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請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以酬之,報束長生。

殷氏《世傳》曰:殷褒為滎陽令,廣築學館,會集朋徒,民知禮讓,乃歌曰:滎陽令,有異政,脩立學校人易性,令我子弟恥訟爭。

車頻秦書曰:符堅時,關隴百姓豐樂,民歌之曰:長安大街,兩邊種槐,下走朱輪,上有鸞棲。

趙書曰:劉曜討陳安於隴域,安死,乃謠曰:隴城健兒曰陳安,體幹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事具軍器∥篇。]

趙書曰:汲桑,六月盛暑,重裘累茵,使人扇,患不清涼,斬扇者,時軍中為之謠曰:士為將軍何可羞,六月重茵被豹裘,不識寒暑斬他頭。

《襄陽耆舊記》曰:山季倫每臨習池,未曾不大醉而還,恒曰:我高陽池中也,襄陽城中小兒歌之曰:山公何所去,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離,舉鞭向葛強,何如並州兒。

《世說》曰:郤超王珣,並以俊才,為桓大司馬所眷,珣為主簿,超為記室參軍,超為人多須,珣形狀短小,時人為之歌曰: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晉夏侯湛長夜謠曰: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披雲兮歸山,垂景兮照庭,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亭簷隅以逍遙兮,盻大虛以仰觀,望閶闔之昭晢兮,麗紫微之暉煥。

晉湛方生懷歸謠曰:辭衡門兮至歡,懷生離兮苦辛,豈羈旅兮一慨,亦代謝兮感人,四運兮道盡,化新兮歲故,氣慘慘兮凝晨,風淒淒兮薄暮,雨雪兮交紛,重雲兮四布,天地兮一色,六合兮同素,山木兮摧披,津壑兮凝冱,感羈旅兮苦心,懷桑梓兮增慕,胡馬兮戀北,越鳥兮依陽,彼禽獸兮尚然,況君子兮去故鄉,望歸塗兮漫漫,盻江流兮洋洋,思涉路兮莫由,欲越津兮無梁。

陳沈蜅獨酌謠曰:獨酌謠,獨酌獨長謠,智者不我顧,愚夫餘未要,不愚複不智,誰當餘見招,所以成獨酌,一酌傾一瓢,生涯本漫漫,神理暫超超,一酌矜許史,再酌傲鬆喬,頻煩四五酌,不覺淩丹霄,倏忽厭五鼎,俄然賤九韶,彭殤無異葬,夷蹠可同朝,龍蠖非不屈,鵬鷃但逍遙,寄語號呶侶,無乃大塵囂。

◇吟

《說文》曰:吟,歎也。

《釋名》曰:吟,嚴也,其聲本出於憂愁,故聲嚴肅,使聽之淒歎也。

《毛詩序》曰:吟詠情性,以風其上。

《鹽鐵論》曰:曾子傍山而吟,山鳥下翔。

《東觀漢記》曰:梁鴻常閉戶吟詠書記。

《魏誌》曰:管輅隨軍西行,過毌丘儉墓下,倚鬆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輅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

陳武別傳曰:陳武,字國本,休屠胡人,常騎驢牧羊,諸家牧豎十數人,或有知歌謠者,武遂學太山梁父吟,幽州馬客吟及行路難之屬。

《文士傳》曰:李康,清廉有誌節,不能和俗,為鄉裏豪右所共害,故宦塗不進,作遊山九吟。

蜀誌諸葛亮梁父吟曰: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裏,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塚,田強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晉潘尼逸民吟曰:我顧傲,世自遺,舒誌六合,由巢是追,沐浴池洪迅羽衣,陟彼名山,采此芝薇,朝雲靉靆,行露未晞,遊魚群戲,翔鳥雙飛,逍遙博觀,日晏忘歸,嗟哉世士,從我者誰。

◇嘯

雜字解詁曰:嘯,吹聲。

《毛詩》曰:有女仳離,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

《列女傳》曰:魯漆室邑之女,過時未適人,倚柱而嘯,傍人聞之,心莫不為之慘者,鄰婦從之遊曰:何嘯之悲也,子欲嫁乎,吾為子求偶,漆室女曰:吾豈為不嫁之故而悲哉,憂吾君老太子少也。

《莊子》曰:童子夜嘯,鬼數若齒。

《吳越春秋》曰:吳王闔閭,將欲伐楚,登台向南風而嘯,有頃而歎,群臣莫有曉王意者,伍子胥深知王憂,乃薦孫武,善為兵法,人莫知其能。

《魏略》曰:諸葛亮在荊州遊學,每晨夜,常抱膝長嘯。

《竹林七賢論》曰:阮籍,性樂酒,善嘯,聲聞數百步。

又曰:籍常箕踞嘯歌,酣放自若,時蘇門山中,忽有真人在焉,籍親往尋,其人擁膝岩巔,遂登嶺從之,箕坐相對,籍乃商略終古以問之,仡然不應,籍因對之長嘯,有間,彼乃齗然笑曰:可更作,籍乃為嘯,意盡,退還半嶺,嶺巔〈口酋〉然有聲,若數部鼓吹,顧瞻乃向人之嘯也。

孫登別傳曰:孫登,魏末處邛北山中,以石室為宇,編草自覆,阮嗣宗聞登而往造焉,適見苫蓋被發,端坐岩下鼓琴,嗣宗自下趍之,既坐,莫得與言,嗣宗乃嘲嘈長嘯,與鼓琴音諧會雍雍然,登乃逌爾而笑,因嘯和之,妙響動林壑,[事具樂府部琴篇。]

《晉陽秋》曰:嵇康見孫登,登對之嘯,時不言。

《郭子》曰:劉道真少時,善歌嘯,有一老姥,識其非常之人,甚樂其歌嘯,乃殺豚進之,道真食〈犭屯〉不謝。

潯陽記曰:桓宣穆使人尋廬山,見一人謂之曰:君過前嶺,必逢二年少,相隨長嘯,試要問之,若不與言者,可速去,此人過嶺,果見二年少,以袂掩鼻長嘯,狀如惡鼻,呼不與言。

《世說》曰:晉文王德盛功大,坐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又曰:劉越石為胡騎所圍,城中窘迫,劉乘月登樓清嘯,胡賊聞之,皆淒然長歎。

《搜神記》曰:趙炳嚐臨水,從船人乞渡,船人不許,炳乃張蓋坐其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

漢晉春秋曰: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觀之,有一老父,獨耕不輟,議郎張溫使問焉,父嘯而不答。

王廙別傳曰:王導與庾亮遊於石頭,會遇廙至,爾日迅風飛帆,廙倚樓而長嘯,神氣甚逸。

神境記曰:滎[按水經注三十八湘水篇營水逕營陽郡治,孫皓分零陵置。又晉亦有營陽郡,見晉書地理誌江州下,是滎當作營。]陽郡西有靈源山,有石髓紫芝,昔者有采藥此山,聞林穀間有長嘯者,今樵人往往猶聞焉。

《異苑》曰:尋陽姑石,在江之坻,初桓玄至西下,令人登之,中嶺便聞長嘯,聲甚清澈,至峰,見一人箕踞石上。

夢書曰:夢吹嘯者,欲有求。

【詩】晉陸雲詩曰:逍遙近南畔,長嘯作悲歎。

晉郭璞詩曰:綠羅結高林,蒙籠蓋一山,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弦。

【賦】晉成公綏嘯賦曰:逸群公子,體奇好異,傲世忘榮,絕棄人事,於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機,研道德之玄奧,邈跨俗而遺身,乃慷慨而長嘯,發妙聲於丹唇,激哀音於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衝鬱而熛起,協黃宮於清角,雜商羽於流徵,飄遊雲於泰清,集長風乎萬裏,諒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禦氣,動唇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清激切於竽笙,優潤和於瑟琴,列列飆揚,啾啾響作,奏胡馬之長思,向寒風乎北朔。又似鴻雁之揚雛,群鳴號乎沙漠,故能因形創聲,隨事造曲,應物無窮,機發響速,乃吟詠而發散,聲繹繹而響連,心滌蕩而無累,誌離俗而飄然。

晉殷仲堪將離詠曰:爾乃理轡杖策,或乘或步,行悲歌以諧歡,朗長嘯以啟路。

【書】晉桓玄與袁宜都書論嘯曰:讀卿歌賦,序詠音聲,皆有清味,然以嘯為仿佛有限,不足以致幽旨,將未至耶,夫契神之音,既不俟多贍,而通其致,苟一音足以究清和之極,阮公之言,不動蘇門之聽,而微嘯一鼓,玄默為之解顏,若人之興逸響,惟深也哉。

袁山鬆答桓南郡書曰:嘯有清浮之美,而無控引之深,歌窮測根之致,用之彌覺其遠,至乎吐辭送意,曲究其奧,豈唇吻之切發,一往之清泠而已哉,若夫阮公之嘯,蘇門之和,蓋感其一奇,何為徵此一至,大疑嘯歌所拘耶。

◇笑

《說文》曰:欣,笑喜也。

《易》曰: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又曰:旅人,先笑而後號咷。

又曰:笑言啞啞。

《毛詩》曰: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傲,中心是悼。

又曰: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又曰:載笑載言。

又曰:宴笑語兮。

《左傳》曰:晉侯使郤克徵會於齊,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郤子登,婦人笑於房。

又曰:晉士彌牟送[《太平禦覽》三百九十一作逆。]叔孫於箕,叔孫使梁其跮[禦覽作踁。]待於門內,曰:餘左顧而欬,乃殺之,右顧而笑,乃止。

《穀梁傳》曰:季孫行父禿,晉郤克跛,衛孫良夫眇,曹公子首僂,同聘於齊,齊使禿者禦禿者,跛者禦跛者,僂者禦僂者,蕭同叔子處台而笑之,客不悅,[事具治政部。]

《論語》曰: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又曰:子遊為武城宰,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禮鬥威儀》曰:君桑土而王,其民人好大笑。

《樂聲儀》曰:人情喜則笑矣。

《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晏子》曰:齊景公置酒泰山,公四望喟然歎,泣數行,曰:寡人將去此堂國者而死耶,左右泣者三人,晏子搏髀仰天大笑曰:樂哉今之飲也,公怒曰:子笑何也,對曰:臣見怯君一,諛臣三,是以大笑,公慚。

瑣語曰:師曠禦晉平公鼓瑟,輟而笑曰:齊君與其嬖人戲,墜於床而傷其臂,平公命人書之曰:某月某日,齊君戲而傷,問之於齊侯,笑曰:然,有之。

《楚辭》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又曰:行不群以顛越兮。又眾兆之所咍。

《呂氏春秋》曰:戎常寇周,幽王擊鼓,諸侯皆至,襃姒大悅而笑,王欲襃姒之笑,數擊鼓而諸侯至,無寇,及真寇至,擊鼓而諸侯不來,遂為戎所滅。

《史記》曰:孫子試兵,以王寵姬二人,以為軍隊長,三鼓,宮女皆掩口而笑。

又曰:孟嚐君過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嚐君賢,出觀之,皆大笑曰:始以薛公為魁梧也,然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又曰:高祖奉玉卮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漢書》曰:匡衡能解詩,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事具雜部詩篇。]

《蜀誌》曰:馬忠為人寬濟,有度量,但大笑而已,忿怒不形於色。

《晉中興書》曰:石勒與李陽相近,陽性剛愎,每爭漚麻池,共相撲打,互有勝負,勒既貴,召陽至,引入,言及平生,酒酣,宣陽肘曰:卿年老,臂中故有力不,頗複與人鬥耶,孤往數得卿拳,卿亦快得孤毒手,因大笑。

又曰:勒治門閤至峻,有醉胡乘馬,徑入府門,勒問門吏馮翥,向走馬入門,為是何人,翥惶遽,誤對忘諱,向有醉胡,乘馬馳來,即已訶問,胡人難與語,非小吏所製,勒笑曰:胡正自難可與言。

蜀記曰:譙周,字允南,體濬素樸,無造次辯論之才,諸葛亮領益州牧,州[《太平禦覽》三百九十一作周。]為勸學從事,初見,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欲不能忍,況左右乎。

《世說》曰:張華問陸機曰:雲何以不來,機曰:雲有笑疾,恐公未悉,故未敢,俄而雲詣華,華為人多姿製。又好帛纏須,雲見而大笑,不能自已。

又曰:陸雲好笑,嚐著縗幘上舡,水中自見其影,便大笑不已,幾落水。

又曰:桓南郡與道曜講老子,王侍中為主簿,在坐,桓公曰:王主簿可顧名思義,王未有答,且大笑,桓公曰:王思道故能作大家兒笑。

【賦】晉孫楚笑賦曰:有度俗之公子,總萬物之細故,心仿佛乎巢由,以得意為至樂,不拘戀乎凡流,會親戚於高宇,結宗盟於綢繆,所以交頸偃仰,推匈指掌,冗洪聲於通穀,順長風以流響,氣參譚以相屬,若將頹而複往,或嚬蹙俛首,狀似悲愁,怫鬱唯轉,呻S吟Y鬱伊,或攜手悲嘯,噓天長叫,遲重則如陸沉,輕疾則如水漂,徐疾任其口頰,員合得乎機要,或中路背叛,更相毀賤,傾倚叵我,彫聲迄乎日晏,信天下之笑林,調謔之巨觀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