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鳳皇鸞比翼烏雀燕鳩雉馬白鹿狐兔騶虞白狼比肩獸龜魚鼎

◇鳳皇

《瑞應圖》曰:鳳皇者,仁鳥也,雄曰鳳,雌曰皇,王者不刳胎剖卵則至。

《山海經》曰:丹穴之山,有鳥,狀如鶴,五色而文,名曰鳳,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鳳皇翔。

《禮鬥威儀》曰: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鳳皇集於苑林。

《尚書·中候》曰:堯即政七十載,鳳皇止庭,巢阿閣讙樹。

又曰:帝舜雲,朕惟不乂,百獸鳳晨,[百獸率舞,鳳皇司晨鳴也。]

尚書考靈耀曰:通天文者明,審地理者昌,明者天之時也,昌者地之財也,明王之治,鳳皇下之,春秋感精符曰:王者上感皇天,則鸞鳳至。

春秋合誠圖曰:黃帝遊玄扈雒水上,與大司馬容光等臨觀,鳳皇銜圖置帝前,帝再拜受圖,[玄扈,石室。]

《春秋元命包》曰:火離為鳳皇,銜書遊文王之都,故武王受鳳書之紀。

《春秋運鬥樞》曰:天樞得則鳳皇翔。

樂動聲儀曰:鎮聲[《太平禦覽》九百十五作星。]不逆行,則鳳皇至。

樂葉圖曰:五音克諧,各得其倫,則鳳皇至,冠類雞頭,燕喙,蛇頸龍形,麟翼魚尾,五采,不啄生蟲。

《楚辭》曰:獨不見鸞鳳之高翔,大皇之野,循四極而周回,見盛德而後下。

《孫卿子》曰:詩曰:鳳鳥啾啾,其翼若竽,其聲若簫,有皇有鳳,樂帝之心,此聖不蔽福也。

又曰: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鳳在列樹。

《韓子》曰:昔者黃帝合鬼於西大山,鳳皇覆上,作為瀆[《太平禦覽》九百十五作清。]角。

《淮南子》曰:昔者二皇,鳳至於庭,[二皇,伏犧神農。]三代,鳳至於門,[三代,堯舜禹也。]周室,鳳至於澤,德彌澆,所至彌遠,德彌精,所至彌近。

《韓詩外傳》曰:黃帝即位,施聖恩,承大明,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內和平,未見鳳皇,乃召天老而問之曰:鳳象何如,天老對曰:夫鳳象鴻前而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纇而雞喙,首戴德,頸揭義,背負仁,心入信,翼挾義,足履正,尾係武,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色備舉,黃帝曰:於戲允哉,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帶黃紳,戴黃冠,齊於殿中,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麵,再拜稽首,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梧樹,食竹實,沒身不去。

《漢書》曰:昭帝元始三年,鳳皇集東海,遣使祠其處。

又曰:宣帝幸河東之明年春,鳳皇集投栩,[漢書郊祀誌作祋祤。]於所集處得玉寶,乃下詔赦天下。

又曰:鳳皇集上林,乃立鳳皇殿,以答嘉瑞。

又曰:幸甘泉,郊泰畤,改元曰五鳳。

又曰:本始元年,鳳皇集膠東,十四年,鳳皇集北海,地節二年,鳳集魯,群鳥從之,詔曰:威鳳為寶,神爵四年,鳳皇十一集杜陵。

又曰:祠帝後土,鸞鳳翱翔。又集長樂宮東園樹上,飛下至地,文章五色,吏民並觀之。

《東觀漢記》曰:光武生於濟陽,先是鳳皇集濟陽,故宮皆盡曰[二字太平禦覽九百十五作畫。]鳳皇,聖瑞始於此。

又曰:建武十七年,鳳皇出,高八尺九寸,毛羽五采,集潁川,群鳥從之,蓋地數傾,章帝時,鳳皇百三十九見,安帝延光三年,鳳皇集濟南台丞霍穆舍樹上,賜帛各有差。

《琴操》曰:周成王時,天下大治,鳳皇來舞於庭,成王乃援琴而歌曰:鳳皇翔兮於紫庭,餘何德兮以感靈。

《吳曆》曰:太元元年,有鳥集苑中,似雁,高足長尾,毛羽五色,鹹以為鳳皇,改元為鳳皇元年。

《異苑》曰:東莞劉穆之,字道民,素居京口,晉隆安中,鳳皇集其庭,相人韋藪謂之曰:子必協讚大猷。

【賦】晉顧凱之鳳賦曰:望太清以抗思,誕儀鳳之逸群,稟鶉火之靈曜,資和氣之煙煴,允雞喙而燕纇,頸蛇蜿而龍文,厲歸昌於漢陽,發明乎聖君,荷義躡正,雞峙鴻前,比翼交揮,五光備宣,與八風而降時雨,音中鍾律,步則規矩,朱冠赫以雙翹,靈質翽其高舉,曆黃冠於招搖,陵帝居之懸圃。

【頌】吳薛綜鳳頌曰:猗歟石磬,金聲玉振,先王搏拊,以正五音,百獸翔感,儀鳳舞麟,在昔堯舜,斯磬乃臻,宗廟致敬,乃胥來顧,讚揚聖德,上下受祚。

【讚】晉郭璞鳳鳥讚曰:鳳皇靈鳥,實冠羽群,八象其體,五德其文,附翼來儀,應我聖君。

◇鸞

《說文》曰:鸞,赤神靈之精也,赤色五采,雞形,鳴中五音,頌聲作則至,周成王時,氐羌獻焉。

《山海經》曰:女床之山有鳥,其狀如翟,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孫氏《瑞應圖》曰:鸞鳥鳳皇之佐,鳴中五音,肅肅雍雍,嘉則鳴舞,人君行步有容,進退有度,祭祠有禮,親疏有序,則至,一本曰:心識鍾律,鍾律調則至,至則鳴舞以和之。

《春秋運鬥樞》曰:天樞得,鸞鳥集。

《春秋孔演圖》曰:天子官守以賢舉,則鸞在野。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鸞鳥舞。

《詩含神霧》曰:德化充塞,照潤八冥,則鸞臻也。

《尚書·中候》曰:黃帝鸞鳥來儀。

又曰:周公歸政於成王,太平製禮,鸞鳥見。

《海外經》曰:軒轅之國,清沃之野,鸞鳥自歌。

《漢書》曰:宣帝祀後土,鸞鳳翱翔。又集長樂宮東園園樹。

《抱樸子》曰:昆侖圖曰:鸞鳥似鳳而白纓,聞樂則蹈節而舞,至則國安寧。

《東觀漢記》曰:王阜為重泉令,鸞鳥集止學廳,阜使掾汝[《太平禦覽》九百十六作沙。]疊為張雅樂,擊磬,鳥舉足垂翼,應聲而舞,翱翔縣庭,留十餘日乃去。

【讚】晉郭璞鸞鳥讚曰:鸞翔女床,鳳出丹穴,拊翼相和,以應聖哲,擊石靡詠,韶音其絕。

◇比翼

《山海經》曰:有鳥,其狀如鳧,一翼一目,得[《太平禦覽》九百二十七得上有相字。]乃飛,名曰蠻,[色青赤。]見則大水,《爾雅》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曰鶼鶼。

《瑞應圖》曰:比翼鳥者,王者德及高遠則至,一本曰:王者有孝德則至。

【讚】晉郭璞比翼鳥讚,鳥有鶼鶼,似鳧青赤,雖雲一質,氣同體隔,延頸離鳴,翻能合翮。

◇烏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白烏下。

《禮鬥威儀》曰:江海不揚波,東海輸之蒼烏。

又曰:君乘木而王,其政升平,南海輸以蒼烏。

《尚書緯》曰:火者陽也,烏者有孝名,武王卒成大業,故烏瑞臻。

《尚書·中候》曰:周太子發渡孟津,有火自天,止於王屋,為赤烏。

又曰:有火自上,複於王屋,流為雕,其色赤,其聲魄。

《春秋運鬥樞》曰:維星得則日月光,烏三足,禮儀修,物類合。

孫氏《瑞應圖》曰:三足烏,王者慈孝,被於萬姓,不好殺生則來。

又曰:文王時見,蒼烏者,王者孝悌則至,一本曰:賢君帝主,修行孝慈,被於萬姓,不好殺生則來。

又曰:白烏者,宗廟肅敬則至。

又曰:赤烏,武王時銜穀米至屋上,兵不血刃而殷服,一本曰:王者不貪天下而重民命,則至。

《墨子》曰: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命周文王代殷,河出籙圖,地出乘黃,天錫武王黃烏之旗。

《古今注》曰:成帝河平四年,白烏集孝文廟殿下,黑烏從之,章帝元和二年,三足烏集沛國,三年,代郡高柳,烏子生三足,大如雞,色赤,頭上有角,長寸餘,和帝元興元年,白烏一,見廬江,足皆赤。

《帝王世紀》曰:豐公家於沛之豐邑中陽裏,其妻夢赤烏若龍,戲己而生執嘉,是為太公太上皇。

《吳曆》曰:吳王為神王表,五[《太平禦覽》九百二十作立。]廟蒼龍門外,時有烏巢朱雀門上。

又曰:有兩足烏,銜一鵲,置神座前,或得神書,說改號之意,乃改赤烏為太元。

《吳誌》曰:赤烏元年八月,武昌麒麟見,集於殿前,朕所親見,若神靈以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烏。

又曰:孫休永安三年,春三月,西陵言赤烏見。

晉諸公讚曰:世祖時,西域獻三足烏,遂累有赤烏來集此昌陵縣,按昌字重日,烏者日中之烏,有記[《太平禦覽》九百二十作讬。]體陽精,應期曜質,以顯至德者也。

◇雀

《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奉己約儉,台榭不侈,尊事耆老,則白雀見。

《尚書·中候》曰:赤雀銜丹書入豐,止於昌前,[事具帝王部。]

又曰:維天降紀,泰伯[《太平禦覽》九百二十二作秦。]出狩,至於鹹陽,天震大雷,有火下,化為白雀,銜籙,集於公車。

《禮稽命徵》曰:祭五嶽四瀆,得其宜,則黃雀見,[黃雀,土精。]

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雀集書上,化為黃玉,剋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製雀集,[將受命製。]

《春秋考異郵》曰:黃帝將起,有黃雀,赤頭,立日旁,帝占曰:黃者土精,赤者火熒,雀者賞萌,餘當立。

《漢書》曰:宣帝元康三年詔曰:前年夏,神雀集雍,[大如鸚雀,黃喉白領黑背,腹斑文。]今春,五色烏以萬數,飛屬縣,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樀巢探卵,彈射飛鳥,為令。

《東觀漢記》曰:永安十七年,公卿以神雀五色,翔集京師,奉觴上壽,上令賈逵作神雀頌。

謝承《後漢書》曰:琅邪董種,為不其令,赤雀乳廳前桑上,民為作歌頌。

《瑞應圖》曰:赤雀者,王者動作應天時,則銜書來,一本曰:孔子坐玄扈洛水之上,銜丹書隨至。

《遁甲》曰:赤雀不見,則國無賢,白雀不降,則無後嗣,[赤雀主銜書,陽精也,白雀主銜錢豢,(《太平禦覽》九百二十二作鐵券。)陰精也,不來則國王無後嗣也。]

《古今注》曰:孝哀帝初元三年,泰畤殿中,有雀五色,頭有冠,長寸餘,大似雀,始到時,鳥環其旁。

《零陵先賢傳》曰:周不疑,曹公欲以為議郎,不就,時有白雀瑞,儒林並已作頌,授紙筆,立令複作,操奇異之。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白雀十九見。

《吳誌》曰:華覈上孫皓表曰:明珠既覿,白雀繼見。

《吳錄》曰:景帝永安六年,赤雀見於豫章。

《豫章舊誌》曰:太守孔竺,臨郡三月,白雀出,南昌太守夏侯嵩,臨郡六年,白雀見女蘿。

叚龜龍《涼州記》曰:呂光太安三年,白雀巢陽川令蓋敏室。

郭璞《洞林》曰:丞相府有雛雞,雀集其背,驅之去複來,如此再三,令璞占之,曰:此晉王即祚之漸也。

《燕書》曰:湣帝時,有異雀,素質綠首,集於端門東樹,棲翔二旬而去,夏四月,以異雀故,大赦,名東園白雀。

◇燕

《呂氏春秋》曰:有娥[《太平禦覽》九百二十二作娀。]氏有二佚女,為九成之台,帝令燕往夜鳴,二女愛而爭博之,覆以玉筐,少選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不返,二女作歌,始遺北音。

田俅子曰:少昊之時,赤燕一羽而飛,集少昊氏之戶,遺其丹書。

《漢書·名臣奏》曰:丞相薛宣對曰:茂陵寢上食日,玄鳥來集,吐所含大豆,紫黑色,翱翔殿上,此陛下永與天無極,天下幸甚。

王威別傳曰:時有白燕來翔,被令為賦。

宋元嘉起居注曰:元年七月,有白燕集於齊郡,遊翔庭宇,經九月乃去,眾燕翼隨,僅有數千。

◇鳩

《瑞應圖》曰:鳩成湯時來,王者養耆老,尊道德,不以新失舊,則至,一本曰:成王時來。

《古今注》曰:平帝元始三年,濟南鳩生白子。

《吳錄》曰:赤烏十二年八月,白鳩見章安。

◇雉

《孝經援神契》曰:周成王時,越裳獻白雉,去京師三萬裏,王者祭祀不相逾,宴食衣服有節,則至。

又曰:德至鳥獸,故雉白首,[妃房不偏,故白雉應。]

《尚書》曰: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言至道之王,遭變異,正其事而異自消也。]乃訓於王曰:惟天監下民,典厥義,[祖己既言,遂以道訓諫王也,言天下視民,以義為常也。]春秋感精符曰:王者旁流四表,則白雉見。

又曰:魯昭公時,雉銜環入,[雉之為言弟也,喻昭公弟為季氏入之為君也。]

《漢書》:平帝元始元年春,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白雉十九見。

《魏誌·文紀》曰:延康元年四月,饒安縣言白雉見。

◇馬

《瑞應圖》曰:玉馬者,王者清明尊賢則至,一本曰:玉澤馬者,師曠時來。

又曰:王者順時而製事,因時而治道,則來。

騰黃者,神馬也,其色黃,王者德禦四方則至,一名吉光,乘之壽三千歲,此馬無死時。

又曰:乘黃,王者輿服有度則出,騕褭者,神馬也,與飛兔同,以明君有德則至也。

又曰:飛兔者,行三萬裏,禹治水土,勤勞曆年,救民之害,天應其德則至,駃蹄者,後土之獸也,自能言語,王者仁孝於民則出,禹治水有功而來。

又曰:龍馬者,仁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長頸,骼上有翼,旁垂毛,鳴聲九音,有明王則見,一本曰:王者不儲馬,則龍馬乘黃澤馬朱髦並集。

《禮鬥威儀》曰:君乘火而王者,其政訟平,則南海輸以駿[《太平禦覽》八百九十三作駮。]馬。

《尚書·中候》曰:堯時,龍馬銜甲,赤文綠色,臨壇上,甲似龜,廣袤九尺,圓理平上,五色,文有列星之分,鬥政之度,帝王錄紀之數,[事具帝王部。]

周書曰:犬戎文馬,赤鬛白身,目若黃金,名曰古[按當作吉。]黃之乘,成王時來獻也。

《淮南子》曰:天下有道,飛黃服皂。

又曰:黃帝時,飛黃服皂也。

《漢書》曰:武帝元鼎四年,馬出渥窪水中,作天馬之歌。

◇白鹿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白鹿見。

《瑞應圖》曰:天鹿者,純善之獸也,道備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則見。

《命曆序》曰:皇神駕六飛鹿,值三百歲。

《禮鬥威儀》曰:君乘水而王,其政平,則北海輸白鹿。

《東觀漢書[按當作記。]曰》,章帝元和二年,白鹿見。

又,安帝延光三年,潁川上言,白鹿見。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白鹿十九見。

晉《起居注》曰:太元十六年,豫章太守範甯,獻白鹿一頭,二十年,荊州送白鹿,晉朝白鹿數見諸郡。

◇狐

《瑞應圖》曰:九尾狐者,六合一同則見,文王時,東夷歸之,一本曰:王者不傾於色則至。

《河圖》曰:白帝生,先致白狐。

《周書》曰:成王時,青丘獻狐九尾。

《禮鬥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政訟平,南海輸以文狐,《尚書大傳》曰:文王拘羑裏,散宜生之西海之濱,取白狐青翰獻紂,紂大悅,[翰,長毛也,六韜得青狐,班固幽通賦注曰:散宜生至吳,得九尾狐,以獻紂也。]

春秋運鬥樞曰:機星得則狐九尾。

《潛潭巴》曰:白狐至,國民利,不至,下驕恣。

《山海經》曰:武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狐,蓬尾,[蓬,大。]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狐九尾。

《呂氏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塗山,恐時暮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於是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攸昌,於是娶塗山女。

《東觀漢記》曰:章帝元和二年,九尾狐見。

《古今注》曰:章帝元和二年,白狐九尾見信都,《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九尾狐見於譙陳。

◇兔

《瑞應圖》曰:王者恩加耆老,則白兔見,一本曰:王者應事疾則見,赤兔者,王者德茂則見。

《古今注》曰:成帝建平元年,山陽得白兔,目赤如朱。

《東觀漢記》曰:章帝元和二年,白兔見。

又曰:永康元年,西河言白兔見。

石勒傳曰:莊[《太平禦覽》九百零七引晉書作茬。]平民師懽,上黑兔,令曰:按記應白兔為瑞,此黑兔曰祥,外撿典舊,議者以為黑兔見,水德之祥,往公孫臣以為漢家土行,當有黃龍為瑞,後黃龍見於成紀,遂從土德,今大趙革命,以水受金,夫兔陰獸,玄水色,黑色見,以表應行,以推之,黑兔上應。

◇騶虞

《瑞應圖》曰:白虎者,仁而不害,王者不暴虐,恩及行葦則見。

《毛詩》曰:籲嗟乎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而來。]

《河圖括地象》曰:令訾野中有玉虎,晨鳴雷聲,聖人感期之興。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白虎見。

春秋演義[按當作孔。]圖曰:湯地七十,內懷聖明,白虎戲朝。

《春秋元命包》曰:堯為天子,季秋下旬,夢白虎遺吾馬啄[《太平禦覽》三百九十七作喙。]子,其母曰扶始,升高丘,睹白虎,上有雲感己,生皋陶,索扶始問之,如堯言,明於刑法,罪次終始,故立皋陶為大理。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上言,白虎二十七見。

王隱《晉書》曰:太康六年,荊州送兩足虎,時尚書郎索靖,議稱半虎,博令[湯球輯本作士。]王鈐[湯球輯本作銓。]為文曰:般般白虎,觀亹荊楚,孫吳不逞,金皇赫怒。

中興徵祥說曰:天下太平,則騶虞見,騶虞者,仁獸也,狀如白虎而黑文,其尾參倍,昔召公化行陝西之國,而騶虞應。

又曰:王者仁而不害,則白虎見,白虎狀如虎而白色,嘯則風興,皜身如雲,而無雜者是也,近代所謂白虎者,背斑而虎文,爾雅所謂彪虎者也。

【頌】後漢蔡邕五靈頌曰:大梁乘精,白虎用生,思叡信立,繞於垣坰。

吳薛綜頌曰:婉婉白虎,優仁是崇,饑不侵暴,困不改容,斂威揚德,愷悌之風,聖德極盛,騶虞乃彰。

【讚】晉郭璞騶虞讚曰:怪獸五采,尾參於身,矯足千裏,儵忽若神,是謂騶虞,詩歎其仁。

◇白狼

《瑞應圖》曰: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則見,一本曰:王者進退,動準法度則見,周宣王時,白狼見,犬戎滅。

《山海經》曰:蓋山,獸多白狼。

《尚書·中候》曰:湯牽白狼,握禹籙。

田俅子曰:商湯為天子,都於亳,有神手牽白狼,口銜金鉤,而入湯庭。

【讚】晉郭璞白狼讚曰:矯矯白狼,有道則遊,應符變質,乃銜靈鉤,惟德是適,出殷見周。

◇比肩

《瑞應圖》曰:比肩獸者,王者德及幽隱,鰥寡得所則至。

《爾雅》曰: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虛比,為邛邛岠虛齧甘草,即劂有難,邛邛岠虛負而走,其名曰蟨。

《呂氏春秋》曰:北方有獸,名蟨,鼠前而兔後。

【讚】晉郭璞比肩獸讚曰:蟨與岠虛,乍兔乍鼠,長短相濟,彼我俱舉,有若自然,同心共膂。

◇龜

《龍魚河圖》曰:堯時,與群臣賢智到翠媯之川,大龜負圖來投堯,堯敕臣下寫取,告瑞應,寫畢,龜還水中。

《黃帝出軍決》曰:帝伐蚩尤,乃睡,夢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一在前,天一備後,河出符信,戰即剋矣,黃帝寤,思其符,不能悉憶,以告風後力牧,風後力牧曰:此兵應也,戰必自勝,力牧與黃帝俱到盛水之側,立壇,祭以大牢,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壇中而去,黃帝再拜稽首,受符視之,乃所夢得符也,廣三寸,表一尺,於是黃帝備之以征,即日禽蚩尤。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雒,玄龜負書出,背甲赤文成字,止壇。又沉璧於河,黑龜出文題。

又曰:周公沉璧,玄龜青純倉光,刻背甲,止於壇。

《禮鬥威儀》曰:君乘土而王,則龜被文而見。

《春秋運鬥樞》曰:玉衡星得,百獸率舞,靈龜躍。

《管子》曰:龜生於水,發之於火,故為南方物,為禍福也。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神龜出於靈池。

晉《起居注》曰:永嘉六年,玉龜出灞水。

《孫氏瑞圖》曰:龜者神異之介蟲也,玄采五色,上隆象天,下平象地,生三百歲,遊於蕖葉之上,三千歲尚在蓍叢之下,明吉凶,不偏不黨,唯義是從,王者無偏無黨,尊用耆老,不失故舊,則出,一本曰:德澤湛潰,漁獵從,則出。

又曰:禹卑宮室則出,文王時亦出。

【表】吳謝承表曰:伏睹靈龜出於會稽章安,臣聞靈龜告符,五色粲彰,則金則玉,背陰向陽。

梁劉孝儀為始興王上毛龜表曰:臣聞嘉瑞五靈,既著方策,故休名千載,可得而傳,是以玄蔡赤文,來表軒黃之政,神龜青純,用顯姬公之德,出自江安,寔荷謙夷之慶,甲生□毳,寧非銷□之徵,實皇家之巨瑞,庶民之休幸。

【啟】梁丘遲為範雲謝示毛龜啟曰:玄甲應於姬渚,青髯符於夏室,翱翔卷耳之陰,浮遊蓮葉之上,藏采千載,獻狀一朝,斯誠陛下至德動天,窮神為化,故能寶瑞開圖,珍祥映諜,間出蕃畿,繼踵郊甸。

隋江總上毛龜啟曰:臣聞聖王受命,以代紹興,日月精明之狀,煙雲爛漫之采,神鼎出於汾陰,寶玉開於張掖,靈山奧澤,卉木呈祉,靜海澄波,鱗介提福,靡不顯符瑞以固鴻基,肇徵祥以光永世者也,影合四靈,光分五色,懷星抱月,負字銜圖。

◇魚

《爾雅》曰:東方有比目魚,不比不行,其名曰〈魚枼〉。

《帝王世紀》曰:黃帝出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能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始得圖書,今河圖帝視萌之篇是也。

《尚書·中候》曰:桓公欲封泰山,管仲曰:昔者聖王功成道格,符瑞出,乃封泰山,今比目之魚不至,鳳麟不臻,未可封也。

《瑞應圖》曰:比目魚者,王者明德則見。

《史記》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舟中,[魚者介鱗之物,兵象,白者殷家之政,言以殷之兵眾與周之象也。]武王俯取以祭。

《漢書》曰:宣帝元康四年,神魚舞河。

《魏誌》曰:文帝欲受禪,赤魚遊於露。

【讚】晉郭璞比目魚讚曰:比目之鱗,別號王餘,雖有二片,其實一魚,協不能密,離不為疏。

【表】晉王肅賀瑞應表曰:伏承祖廟文昭廟,魚生於鼎,臣聞易中孚彖曰:信及豚魚,言中和誠信之德,下及豚魚,則無所不及。

◇鼎

《易》曰:鼎元吉,亨,其彖曰:鼎象也,聖人以享上帝。

孫氏《瑞應圖》曰:神鼎者,質文精也,知吉凶存亡,能輕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盈,中生五味,昔黃帝作鼎,象太一,禹治水,收天下美銅,以為九鼎,象九州,王者興則出,衰則去。

歸藏占曰:鼎有黃耳,利得鱣鯉。

《左傳》曰: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人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史記》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又曰:漢武帝時,汾陰巫錦,[錦,巫名。]為民祠魏睢後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棓視得鼎,以禮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晏溫有黃雲蓋焉,有鹿過,上自射之,因以祭之,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謂之寶鼎。

《晉陽春秋》曰:鹹康八年,穀成[《太平禦覽》七百五十六作城。]縣民留珪,夜見門內有光,取得玉鼎,一圍四寸,廬江太守以獻。

晉《起居注》曰:鹹和元年,宣成[按當作城。]春穀縣山甿,獲古鼎,可受三斛餘,群臣畢賀。

【讚】晉郭璞讚曰:九牧貢金,鼎出夏後,和味養賢,以無化有,赫赫三事,鑒於覆蔌。

【啟】梁劉孝綽送瑞鼎詣相國梁公啟曰:生木遊火之禽,夾階紀朔之華,白環銀甕之跡,素雉金船之瑞,自天宥祚,不為定於郟鄏,虛其所止,非獨在於汾陰。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