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339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神夢魂魄

◇神

《左傳》曰:有神降於莘,惠王問諸內史過曰:是何故也,對曰: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

《山海經》曰:西海水赤,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身長千尺,其眠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風雨是謁,[能請致風雨。]是謂燭龍。

又曰:蚩尤作兵,犯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於冀州之野,蚩尤謂[太平禦覽八百八十二作請。]風伯,所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妖,止雨,遂殺蚩尤,妖不得複上,故所居不雨。

三齊略記曰: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於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城陽一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似相隨而去,雲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盡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

又曰:始皇於海中作石橋,非人功所建,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感其惠,通敬其神,求與相見,海神答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會,乃從石塘上入海三十餘裏相見,左右莫動手,巧人潛以腳畫其狀,神怒曰:帝負我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後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於海,眾山之石皆住,今猶岌岌,無不東趣。

《史記》曰:伍子胥死,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名曰胥山。

又曰:始皇西南渡淮,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對曰:聞堯女舜之妻也,而葬於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樹,赭其山上。

《列女傳》曰:舜陟方,死於蒼梧,二妃葬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

《搜神記》曰:蔣子文者,廣陵人也,嗜酒好色,常自謂己骨清,死當為神,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於鍾山之下,賊擊傷額,因解綬以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主之初,其吏見文於道,乘白馬,執白羽扇,侍從如平生,文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也,為吾立祠,不爾,使蟲入耳為災,吳主以為妖言,後果有蟲入人耳,皆死,醫不能治。又雲,不祠我,將有大火,是歲數有大火,吳主患之,封為都中侯,加印綬,立廟堂,改鍾山為蔣山,以表其靈也。

又曰:濟北弦超,嘉平中,夜夢神女從之,自稱天上玉女,東郡人,姓成公,字智瓊,早失母,天帝哀其孤苦,令得下嫁從夫,當其夢也,嘉喜非常,覺寤欽想,如此三夕四旦,顯然來遊,駕輜軿車,從八婢,服綾羅綺繡,狀若飛仙,自言年十七,遂為夫婦,贈詩曰:飄颻浮勃述,敖曹雲石滋,神仙豈虛降,應運來相之。

又杜蘭香別傳曰:杜蘭香,自稱南陽人,以建興四年春,數詣張傳,傳年十七,望見其車在門外,婢通言,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君可不敬從,傳先改名碩,碩呼女前,視可十八九,說事邈然久遠,有婦子二人,大者萱支,小者鬆支,鈿車青牛,上飲食皆備,作詩曰:阿母處靈嶽,時遊雲霄際,眾女侍羽儀,不出墉宮外,飄輪送我來,豈複恥塵穢,從我與福俱,嫌我與禍會,至其年八月旦來,複作詩曰:逍遙雲霧間,呼嗟發九嶷,流汝不稽路,弱水何不之,出署豫子三枚,大如雞子,雲,食此,令君不畏風波,辟寒溫,碩食二,欲留一,不肯,令碩盡食,言本為君作妻,情無曠遠,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太歲東方卯,當還求君。

王隱《晉書》曰:鎮南劉弘,以故刺史王毅子衡陽太守矩為廣州,矩至長沙,見一人長大,著布單衣,自持奏在岸上,矩省奏雲,京兆杜靈之,仍入舡共語,稱敘希闊,矩問君京兆人,何時發來,答曰:朝發,矩怪京兆去此數千,那得朝發今到,杜答雲,仆天上京兆,去此乃數萬,何止數千乎。

《異苑》曰:衡陽山九嶷,皆有舜廟,漢世零陵文學姓奚,於泠道縣舜祠下,得笙玉管,舜時西王母獻。

又曰:陸機初入洛,次河南之郾師,時夕,望道左若有民居,因往逗宿,見一年少,神姿端達,與機言玄門妙物,機心伏其能,無以詶抗,機提緯古今,總驗名實,此年少不堪欣解,既曉便去,機稅驂逆旅,逆旅嫗曰:此東數十裏無村落,止有山陽王家墓耳,機乃怪,悵然,還睇昨路,空野霾雲,栱木蔽日,知所遇者信王弼墓也。

又曰:吳相伍員廟,永嘉中,吳郡人叔父為台郎,在洛,值京都傾覆,歸塗阻塞,當濟江,南風不得進,既投奏,即日得渡。

又曰:長沙羅縣,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水明淨,異於常處,民為立廟,在汨潭之西,岸側盤石,馬跡尚存,相傳雲,原投川之日,乘白驥而來。

《幽明錄》曰:王輔嗣注易,輒笑鄭玄為儒,雲老奴無意,王時夜分,忽然聞外閤有著屐聲,須臾進,自雲鄭玄,責之曰:君年少,何以輕穿文鑿句,而妄譏誚老子耶,極有忿色,言竟便退,輔嗣心生畏惡,少年遇厲疾而卒。

【詩】梁簡文帝祠伍員廟詩曰:去國資孝本,循忠全令名,舟裏多奇計,蘆中複吐誠,偃月交吳艦,魚麗入楚營,光功摧妙筭,手載籍餘聲,洪濤猶鼓怒,靈廟尚淒清,行潦承椒奠,按歌雜鳳笙,無勞晉後璧,詎用楚臣纓,密樹臨寒水,疏扉望遠城,窗寮野霧入,衣帳積苔生,惟有三青鳥,斂翅時逢迎。

梁劉遵和簡文帝賽漢高帝廟詩曰:分蛇綸霸跡,提劍滅雄威,空餘清祀處,無複瑞雲飛,仙車照丹穴,霓裳影翠微,投玦要漢女,吹管召湘妃,幸逢懷精日,豫奉沐休歸。

梁徐陵和詩曰:山宮類牛首,漢寢若龍川,玉碗無秋酎,金燈滅夜煙,丹帷迫靈嶽,紺席下群仙,堂空沛築響,釵低戚舞妍,何殊後廟裏,子建作華篇。

梁劉孝儀和詩曰:珪幣崇明祀,牲樽禮貴神,風驚如集廟,光至似來陳,徘徊靈駕入,叫咷倡歌新,將言非為己,致敬乃祈民,多才與多事,今古獨為鄰。

梁王台卿和詩曰:沐芳事椒糈,駕言遵壽宮,瑤台斜接岫,玉殿上淩空,樹出垂岩影,竹引帶山風,階長霧難歇,窗高雲易通,所悲樽俎撤,按歌曲未終。

梁王僧孺湘夫人詩曰:桂棟承薜帷,眇眇川之湄,白蘋徒可望,綠芷竟空滋,日暮思公子,銜意嘿無辭。

【賦】楚宋玉高唐賦曰: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昔者先王嚐遊高唐,怠而晝寢,夢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原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始出狀若何,玉對曰:其少進也,晢兮若妖姬揚袂障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駕駟馬而建羽旗,湫兮如風,淒兮如雨,風止雨霽,雲無處所,惟高唐之大體,殊無物類之可儀比,巫山赫其無疇,道互折而曾累,遇天雨之新霽,觀百穀之俱集,濞洶洶其無聲,潰淡淡而並入,中阪遙望,玄木冬榮,煌煌曄曄,奪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殫形,綠葉紫裹,朱莖白蒂,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清濁相和,五變四會,感心動耳,回腸傷氣,長吏隳官,賢士失誌,愁思無已,歎息垂淚,王乃乘玉輿,駟蒼螭,於是乃縱獵者,基趾如星,傳言羽獵,銜枚無聲,蜺為旌,翠為蓋,風起雨止,千裏而逝。

又神女賦曰:楚襄王與宋玉進於雲夢之浦,使玉賦曰:高唐之事,其夜王寢,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明日以白玉曰:其始來也,曜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燁乎如華,溫乎如瑩,五色並施,不可殫形,振繡衣,被袿裳,醲不短,纖不長,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遊龍,乘雲翔,何神女之妖麗,合陰陽之渥飾,被華藻之可好,若翡翠之奮翼,毛嬙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麵,比之無色,望餘帷而延視,若流波之將瀾,奮長袖以正衽,立躑躅以不安,意似近而既遠,若將來而複旋,褰餘幬而請禦,顧女師,命大傅,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

魏陳王曹植《洛神賦》曰: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其辭曰: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穀,淩景山,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楊林,流盻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濃纖得衷,脩短合度。

魏陳琳神女賦曰: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讚皇師以南假,濟漢川之清流,感詩人之攸歎,想神女之來遊,儀營魄於仿佛,讬嘉夢以通精,望陽侯而瀇瀁,睹玄麗之軼靈,文絳虯之弈弈,鳴玉鸞之嚶嚶,答玉質於苕華,擬豔姿於蕣榮,感仲春之和節,歎鳴雁之噰々,申握椒以貽予,請同宴乎奧房,苟好樂之嘉合,永絕世而獨昌,既歎爾以豔采。又悅我之長期,順乾坤以成性,夫何若而有辭。

魏王粲神女賦曰:惟天地之普化,何產氣之淑真,陶陰陽之休液,育夭麗之神人,稟自然以絕俗,超希世而無群,體纖約而才足,膚柔曼以豐盈,發似玄鑒,鬢類刻成,戴金羽之首飾,珥昭夜之珠璫,襲羅綺之黼衣,曳縟繡之華裳,錯繽紛以雜袿,佩熠爚而焜煌,退變容而改服,冀致態以相移,稅衣裳兮免簪笄,施華的兮結羽儀,揚娥微盻,懸藐流離,婉約綺媚,舉動多宜,稱詩表誌,安氣和聲,探懷授心,發露幽情,彼佳人之難遇,真一遇而長別,顧大罰之淫愆,亦終身而不滅,心交戰而貞勝,乃回意而自絕。

魏楊脩神女賦曰:惟玄媛之逸女,育明曜乎皇庭,吸朝霞之芬液,澹浮遊乎太清,餘執義而潛厲,乃感夢而通靈,盛容飾之本豔,奐龍采而鳳榮,翠黼翬裳,纖縠文袿,順風揄揚,乍合乍離,飄若興動,玉趾未移,詳觀玄妙,與世無雙,華麵玉粲,韡若芙蓉,膚凝理而瓊絜,體鮮弱而柔鴻,回肩襟而動合,何俯仰之妍工,嘉今夜之幸遇,獲帷裳乎期同,情沸踴而思進,彼嚴厲而靜恭,微諷說而宣諭,色歡懌而我從。

晉張敏神女賦曰:世之言神仙者多矣,然未之或驗也,至如弦氏之婦,則近信而有證者,夫鬼魅之下人也,無不羸病損瘦,今義起平安無恙,而與神女飲宴寢處,縱情極意,豈不異哉,餘覽其歌詩,辭旨清偉,故為之作賦,皇覽餘之純德,步朱闕之崢嶸,靡飛除而入秘殿,侍太極之穆清,帝湣餘之勤肅,將休餘於中州,讬玄靜以自處,寔應夫子之好仇,於是主人憮然而問之曰:爾豈是周之褒姒,齊之文薑,孽婦淫鬼,來自藏乎,儻亦漢之遊女,江之娥皇,厭真愆,倦仙侍乎,於是神女乃斂袂正襟而對曰:我實貞淑,子何猜焉,且辯言知禮,恭為令則,美姿天挺,盛飾表德,以此承歡,君有何惑,爾乃敷茵席,垂組帳,嘉旨既設,同牢而饗,微聞芳澤,心蕩意放,於是尋房中之至嬿,極長夜之懽情,心眇眇以忽忽,想北裏之遺聲,賦斯時之要妙,進偉服之紛敷,俯撫衽而告辭,仰長歎以欷籲,乘雲霧而變化,遙棄我其焉如。

晉楊該三公山下神祠賦曰:南極鬱紆,飛龍在天,太一白石,巨靈據山,二後殊位,惟公在焉,下則歸雲縫勃,綠水流離,爭湍趣戾,衝石會谿,高岸為穀,嶢〈山兒〉阻〈危支〉,梗林柰條,逼塗迮蹊,行者息駕,步趾於斯,陟大〈山錄〉,登岑岡,逾爽塏,曆朝陽,曄華殿之顯敞,睹應門之嶈々,神木鬱蓊,百堵周乎洞房,進排閶闔,顧盻靈堂,聚楹列峙,丹飾煌煌,千櫨浮跂,夭蹻騰驤,累層岌嶪,齊載長梁,敷山藻於前棁,綴榱槁以采章,文綺雘其紛鱗,洪葩曄之披楊,爾乃逡巡降趾,遊坐東廂,日不逮昏,炎燎已光,縣宰致祀,嘉旨備詳,陰祚顯應,偏澤圻疆,普此士女,樂彼豐穰。

宋謝靈運江妃賦曰:招魂定情,洛神清思,單曩日之敷陳,盡古來之妍媚。矧今日之逢逆,邁前世之靈異,姿非定容,服無常度,兩宜歡嚬,俱適華素,於時升月隱山,落日映岐,收霞斂色,回飆拂渚,每馳情於晨暮,矧良遇之莫敘,投明瑱以申贈,顗色授而魂與,況分岫湘岸,延情蒼陰,隔山川之表裏,判天地之浮沉,承嘉約於往昔,寧更貳於在今,儻借訪於交甫,知斯言之可諶,蘭音未吐,紅顏若輝,留盻光溢,動袂芳菲,散雲轡之絡驛,按靈輜而徘徊,建羽旌而逶迤,奏情管之依微,慮一別之長絕,眇天末而永違。

梁江淹水上神女賦曰:江上丈夫,遊宦荊吳,首衛國,望燕路,曆秦關,出宋都,遍覽下蔡之女,且說淇上之姝,乃造南中,度炎州,經玉澗,越金流,路逶迤而無軌,野忽漠而鮮儔,既而精飛視亂,意去心移,倚靡{艸陵}蓋,悵望蕙枝,一麗女子,碧渚之崖,冶異絕俗,奇麗不常,青琴羞豔,素女慚光,恨精影之不滯,悼光晷之難借,閱有無於俄頃,驗變化於咫尺,野田田而虛翠,水湛湛而空碧,乃唱桂棹,陵衝波,背橘浦,向椒阿,苟懸天子有命,永離訣其若何。

【碑】梁簡文帝吳興楚王神廟碑曰:昔者武王詢於太公,五神之禮正,伊陟讚於巫鹹,三篇之義作,抑又玄矩司於坎宮,漢興北畤,黃蛇感於通夢,秦作西郊,幽則鬼神,其來已尚,楚王既弘茲釋教,並止獻車牛,既舍黃駒,安俟騂角,掌擊無左滌之勞,牧人止楅衡之務,周房殷俎,惟有玄澗芳芝,玉斝瑤樽,止陳丹桂清酌,漸符不殺之教,方行大士之心,比夫黃樹赤光,紫衣朱葛,蔑矣哉,王製雲,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太守元景仲,稽諸古典,於茲往烈,永傳不朽,式樹高碑,翠石勒文,事偕神掌,靈龜負字,還擬洛書。

【祭文】齊謝朓祭文[文字疑衍。]大雷周何二神文曰:大過在運,小雅盡缺,瓊鏡曰淪,金車未晢,周生電斷,神謨英冠,正因部奇,風斂雲散,晉德如毀,功資葉讚,山無猛鷙,時曠忠賢,流王於彘,龜鼎忽焉,忠肅布衣,君親自然,驅狐上國,斬鯢中川,紛綸凱入,氛氳配天。

梁邵陵王祀魯山神文曰:敬奠魯君之靈,竊以首山鬱律,表二叔之清風,趙國隱淪,擅三公之靈跡,北阪祠城,流光夜起,東嶺叢室,甘雨晝零,故能徵應不褰,介福無爽,金壇玉宇,是眾妙之遊遨,丹崖翠幄,信靈人之響像,霓裳孔蓋,轉日車而競前,駕象乘豹,載靈旗而總集,江妃漢女,含睇來趨,湘娥洛嬪,宜言在側,鳴璆撫劍,俠席徘徊,絳節陳竽,滿堂繁會,奠椒懷糈之歡,傳已代舞之樂,桂醑溢於羽樽,蕙肴盈於蘭藉,既醉既飽,景福攸同,不震不騰,神保是格,炰胾之薦已畢,慶報之澤攸先,原化昌而俗阜,俾多祐之在旃,同匪石之無轉,欣滯穗之有年,惟東皇兮戾止,等南山而不騫。

梁沈約賽蔣山廟文曰:我皇體天禦宇,望日表尊,備樂變乎笙鏞,鬱禮華於俎豆,邇無不懷,遠無不肅,鳥革玄素之容,草移丹綠之狀,泉露改味,日月重光,仰惟大王,年逾二百,世兼四代,揚玉桴,布瑤席,秦梁楚趙之巫,把瓊茅而延佇,燕衛宋鄭之音,結流風而成曲,九疑之來蔽日,三山之駕若雲。

◇夢

《周書》曰:大姒夢見商之庭產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於闕,梓化為鬆柏棫柞,寐覺,以告文王,文王乃召太子發,占之於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之大命於皇天上帝。

《東觀漢記》曰:諸將勸光武立,乃召馮異,上曰:我夢乘龍上天,覺悟,心中動悸,異因下席再拜賀曰:此天命發於精神,心中動悸,大王重慎之性也,異遂與諸將定議,上尊號。

又曰:和憙皇後,常夢捫天,體蕩蕩正青,滑有若鍾乳,後仰吸之,以訊占夢,言堯夢攀天而上,湯夢反[東觀漢記作及。]天舐之,此皆聖王之夢。

《莊子》曰:宋元君夜夢人披發,雲,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豫且得予,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豫且乎,左右曰:有,明日,豫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再欲活,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鑽而無遺筴,仲尼曰:神能夢於元君,而不能避豫且之網,智能七十鑽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智有所困,神有所不及。

《呂氏春秋》曰: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糝,七日不嚐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來,爨之幾熟,孔子望見回,攫其甑中而飯之,食熟,謁孔子而進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絜欲饋,顏回對曰:不可,鄉食埃煤入甑中,棄食不祥,因攫而飯之,埃煤,煙塵煤也。

又曰:尹儒學禦,三年,而無得焉,夜夢受秋駕於師,明日往朝其師,而謂之曰:吾非愛道也,恐子之未可予也,今日將教子以秋駕,[秋駕,禦法。]尹儒反走,北麵再拜曰:今昔臣夢受之,先為其師言所夢,固秋駕也。

謝承《後漢書》曰:範式,字巨卿,與張元伯為友,式仕郡為功曹,後夢元伯,玄冠垂纓屣,呼曰:我死,當以時葬,永歸黃泉,子不我忘,豈能奔喪,式便馳往赴之。

袁宏漢紀曰:溫序為護羌校尉,為隗囂所殺,世祖詔洛陽城傍為塚,長子壽為印[後漢紀五作鄒。]平侯,[後漢紀侯下有相字。]夜夢序告之曰:久客思鄉,壽即棄官,上書歸葬。

皇甫謐《高士傳》曰:桓帝好老子之書,夜夢見老子,乃詔陳相為老子立祠。

範曄《後漢書》曰:蔡茂,夢見太極殿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輒複失之,以問主簿郭賀,賀因離席慶曰:大殿者,宮府之形像也,極而有禾,人臣之上祿也,取其中穗者,是台之位,於字禾失為秩也,旬月而茂徵焉,乃辟賀為掾。

《續漢書》曰:鄭玄夢孔子造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言合之,知命當終,有頃,寢疾而卒。

辛氏《三秦記》曰:昆明池,漢武帝之習水戰,中有靈沼神池,雲堯時洪水訖,停舡此池,池通白鹿原,人釣魚於原,綸絕而去,魚夢於武帝,求去其鉤,明日,帝戲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豈非昨所夢乎,取魚,去其鉤而放之。

陸機《晉書》曰:王濬夢懸四刀於其壁上,濬問主簿李毅,毅拜曰:夫三刀為州,而今益一,明府其臨益州乎,[事具軍器部。]

王隱《晉書》曰:陶侃,字士衡,鄱陽人,少漁於雷澤,夢背上生翅,飛入天門,見門非常,不敢入而下。

【賦】後漢王延壽夢賦曰:餘夜寢息,乃有非恒之夢,其為夢也,悉睹鬼神之變怪,則蛇頭而四角,魚首而鳥身,三足而六眼,龍形而似人,群行而輩搖,忽來到吾前,申臂而舞手,意欲相引牽,於是夢中驚怒,腷臆紛紜曰:吾含天地之純和,何妖孽之敢臻,乃揮手振拳,雷發電舒,戢遊光,軒猛跣,[句有訛,全後漢文五十八,據萬曆本作斬猛豬,亦臆補。]狒〈豸殳〉,[明本作毅,句亦有脫訛。]斫鬼魑,捎魍魎,荊諸渠,撞縱目,打三頭,撲〈鬼召〉〈戞下"戈改犬"〉,扶[全後漢文作抶。]夔魋,博睥睨,蹴睢盱,爾乃三三四四,相隨踉〈足旁〉而曆僻,隆隆潏潏,精氣充布,輷々犭翏々,鬼驚魅怖,或盤跚而欲走,或拘攣而不能步,或中創而婉轉,或捧痛而號呼,奄霧消而光蔽,寂不知其何故,嗟妖邪之怪物,豈幹真人之正度,耳聊嘈而外朗,忽屈申而覺寤,亂曰:齊桓夢物,而亦以霸,武丁夜感,而得賢佐,周夢九齡克百慶,晉文盬腦國以競,老子役鬼為神將,傳禍為福永無恙。

◇魂魄

《淮南子》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

《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白虎通》曰:魂者何謂也,魂猶伝々也,行不休也,動於外,主於情,魄者白也,猶著人者也,主於性。

《韓詩外傳》曰:溱與洧,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拂不祥也。

《禮記》曰:延陵季子適齊,長子死於嬴博之間,既封左袒,右還其封,曰:若魂氣則無不之。

又曰:作其祝號,玄酒以祭,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又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

《左傳》曰:子產雲,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彊。又曰:樂祁雲,心之精爽,是謂魂魄。

《越絕書》曰:越王問於範子曰:寡人聞人失其魂魄者死,得其魂魄者生,物皆有之,人亦有之,範子曰:人有之,萬物亦然,天地之間,人為貴,物之生,穀為貴,以生人,與魂魄無異也。

《離騷》曰:[按本條及下條非離騷。]百年信荏苒,何為苦心魂。

又曰:隱淪駐精魄。

又曰:望孟夏之短夜,何晦朔之若歲,惟郢路之脩遠兮,魂一夕而九逝。

又招魂篇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憂愁山澤,魂魄放逸,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複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朕幼清以廉絜,身服義而不沫。

《史記》曰:高祖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樂思鄉也。

《淮南子》曰:魂問於魄曰:道何以為體,曰:以無有為體,魄曰:無有有形乎,魂曰:無有,魄曰:無有何得而問也,魂曰:吾直遇之耳,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謂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非吾道也。

《抱樸子》曰:師言欲求長生,當對服大藥,欲得通神,當水火分形,分形則自見其身三魂七魄,而天靈祇皆可接,山川之神皆可役也。

《襄陽耆舊記》曰:羊公與騶[《太平禦覽》八百八十六作鄒。]潤甫,登峴山,垂泣曰:我百年後,魂魄猶當登此山也。

【賦】梁沈蜅歸魂賦曰:古語稱收魂升極,周易有歸魂卦,屈原著招魂篇,故知魂之可歸,其日已久,餘自長安反,乃作魂歸賦,其辭曰:伊吾人之陋宗,資玄聖而雲始,肇邵閟之靈源,分昌發之世祀,實聞之乎家記。又孚之於惇史,亢宗貴而博古,四史成乎一身,怪日月之遼遠,而承襲之相因,豈少賤之能察,非末學之知津也,若夫風流退讓,在秦作相,越江以東,惟戎及酆,出忠出孝,且卿且公,世曆十五,爰逮餘躬,值天地之幅裂,遭日月之雰虹,去父母之邦國,理形影於胡戎,絕君臣而辭骨鐎,蹐厚地而跼蒼穹,抱北思之胡馬,望南飛之夕鴻,泣霑襟而雜露,悲微吟而帶風,昔休明之雲始,餘播棄於天地,自太學而遊承明,出書生而從下吏,身豫封禪之官,名入南宮之記,登玉墀之深眇,出金門之崇邃,受北狄之奉書,禮東夷之獻使,實不嚐至屈膝遜言,[句有訛衍。]以殊方降意,嗟五十之逾年,忽流離於凶忒,值中軍之失權,而大盜之移國,何赤沴之四起,豈黃霧之雲塞,祈瘦弟於赤眉,乞老親於劇賊,免伏質以解衣,遂窘身而就勒,既而天道禍淫,否終斯泰,靈聖奮發,風雲鄉會,掃欃搶之星,斬蚩尤之旆,餘拔逆而效從,遂妻誅而子害,雖分珪而祚土,迄長河之如帶,肌膚之痛何泯,潛翳之悲無忕,我國家之沸騰,我天下之匡複,我何辜於上玄,我何負於鄰睦,背盟書而我欺,圖信神而我戮,彼孟冬之雲季,總官司而就絏,讬馬首之西暮,隨檻車而回轍,履瓘瓘之曾水,麵飀飀之岩雪,去莫敖之所縊,過臨江之軸折,矧今古之悲涼,並攢心而霑袂,渡狹石之欹危,跨清津之幽咽,鳥虛弓而自隕,猿號子而腹裂,曆沔漢之逶迤,及楚郡之參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沉碑,既縲然而就鞅,非造次之能窺,至若高祖武皇帝之基天下也,岐周景亳之地,龜圖雀書之秘,醒醉之歌咮絕,讓畔之田鱗次,餘既長於克民,覺何從而掩泗,洧水兮深且清,宛水兮澄複明,昔南陽之穰縣,今百雉之都城,我太宗之威武,遏宛洧而陳兵,百萬之虜,俄成魚鱉,千仞之阜,倏似滄瀛,雖德刑成於赦服,故蠻狄震乎雄名,乃尋浙而曆商,遂經秦而至洛,覺高蹈之清遠,具風雲之倏爍,其山也則嶔岑嶵嵬,岩髇婆紘,或孤峰而秀聚,或逸出而橫羅,千歲之木生嶺表,百丈之石枕溪阿,其水則碎訇瀄汩,或寬或疾,擊萬瀨而相奔,聚千流而同出,何武關之狹隘,而漢祖之英雄,山萬裏而仰雲雨,水百仞而寫蜿虹,若一夫而守隘,豈萬眾之能攻,去青泥而逾白鹿,越渥水而到青門,長卿之賦可想,邵平之跡不存,咄嗟驪山之阜,惆悵灞陵之園,文恭儉而無隙,嬴發掘其何言,訪軹道之長組,舍藍田之璵璠,無故老之可訊,並膴々之空原,登未央之北闕,望長樂之基趾,伊太後之所居,築旗亭而成市,槐路鬱以三條,方塗坦而九軌,觀阡陌之遺蹤,實不乖乎前史,傍直城而北轉,臨橫門而左趨,南則董卓之塢,北則符堅所居,即二賊之壚壘,為彼主之庭除,終南巃鷁,太一嵯峨,九顒堀起,八壘連河,汩涇泥之混濁,盥渭渚之清波,指鹹陽而長望,何趙李而經過,息甘泉而避暑,猶爽塏而清和,爾乃背長夏,涉素秋,臥寒野,坐林陬,霜微凝而侵骨,樹栽動而風遒,思我親戚之顏貌,寄夢寐而魂求,察故鄉之安否,但望鬥而觀牛,稚子夭於鄭穀,勉勵愧乎延州,聞愛妾之長叫,引寒風而入楸,何精靈以堪此,乃縱酒以陶憂,至誠可以感鬼,秉信可以祈天,何精殞而魄散,忽魂歸而氣旋,解龍驂而見送,走郵驛於亭傳,出向來之大道,反初入之山川,受繞朝之贈策,報李陵之別篇,淚未悲而自墮,語未咽而無宣,於時和風四起,具物初榮,草極野而舒翠,花分叢而落英,魚則潛波渙濯,鳥則應嶺俱鳴,隨六合之開朗,與風雲而自輕,其所涉也,州則二雍三荊,昌歡江並,唐安浙洛,巴郢雲平,其水則淮江漢洧,隋浩汙灃,潦滻潏河,涇渭相亂,或浮深而揭淺,或淩波而沿岸,每日夕而靡依,常一步而三歎,蠻蜒之與荊吳,玄狄之與羌胡,言語之所不通,嗜欲之所不同,莫不疊足斂手,低眉曲躬,豈論生平與意氣,止望首丘於南風,悲城邑之毀撤,憙風水之渺揚,既盡地而謁帝,乃懷橘而升堂,何神仙之足學,此即雲衣而虹裳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