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七十·服飾部下

枕被縟如意胡床火籠香爐步搖釵梳枇囊鏡襪

◇枕

《毛詩》曰:角枕粲兮。

《禮記》曰:父母舅姑之枕幾不傳。

又曰:凡內外,雞初鳴,鹹盥漱,斂枕簟。

《越絕書》曰:越王問範子曰:寡人已聞陰陽之事,穀之貴賤,可得而聞乎,曰:陽者主貴,陰者主賤,故當寒而溫者,穀為之暴貴,當溫而寒者,穀為之暴賤,王曰:善,書之帛,置之枕中,以為國寶。

《史記》曰:黥布反,上乃見薛公,薛公對曰:布不足怪也,使布出上計,山東非漢之有,出中計,未可知,出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神仙傳》曰:泰山父者,時漢武帝東巡,見父鋤於道,頭上白光高數尺,呼問之,對曰:有道士教臣作神枕,枕有三十二竅,二十四竅應二十四氣,八竅應八風,臣行之轉少,齒生。

【賦】後漢張紘朅材枕賦曰:有卓爾之殊朅,超詭異之邈絕,且其材色也,如芸之黃,其為香也,如蘭之芳,其文彩也,如霜地而金莖,紫葉而紅榮,有若蒲陶之蔓延,或如兔絲之煩縈,有若嘉禾之垂穎。又似靈芝之吐英,其似木者,有類桂枝之闌幹,或象灌木之叢生,其似鳥者,若驚鶴之徑逝,或類鴻鶤之上征,有若孤雌之無咮,或效鴛鴦之交頸,紛雲興而氣蒸,般星羅而流精,何眾文之冏朗,灼儵爚而發明,曲有所方,事有所成,每則異姿,動各殊名,眾夥[○此有脫文。]不可殫形,製為方枕,四角正端,會緻密固,絕際無間,形妍體法,既麗且閑,高卑得適,辟堅每安,不屑珠碧之飾助,不煩錐鋒之鐫鏤,無丹漆之彤朱,罔筦象之佐副,較程形而靈露真,[句有衍文。]眾妙該而悉備,珪璋特達,璵璠富也,美梓逡巡,不敢與並,相思庶幾,晞風於末列,神龍之姿,眾鱗相絕,昔詩人稱角枕之粲,季世加以錦繡之飾,皆比集異物,費日勞力,傷財害民,有損於德,豈如茲朅,既剖既斫,斯須速成,一材而已,莫與混並,纖微無加,而美曄春榮。

【銘】蔡邕警枕銘曰:應龍蟠蟄,潛德保靈,製器象物,示有其形,哲人降鑒,居安聞傾。

晉蘇彥楠榴枕銘曰:珍木之奇,文樹理鮮,〈木廉〉槾方正,密滑貞堅,朝景西翳,夕舒映天,書倦接引,酣樂流連,繼以高詠,研精上玄,頤神靖魄,須以寧眠,寢貴無想,氣和體平,禦心以道,閑邪以誠,色空無著,故能忘情。

【箴】張紘朅材枕箴曰:彧彧其文,馥馥其芬,出自幽阻,升於氈茵,允朅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貳彼弁冠,冠禦於晝,枕式於昏,代作充用,榮己寧身,興寢有節,適性和神。

【啟】梁元帝謝東宮賚寶枕啟曰:泰山之藥,既使延齡,長生之枕,能令益壽,黃金可化,豈直劉向之書,陽燧含火,方得葛洪之說,況複重安玳瑁,獨勝瑰材,芳鬆非匹,柟榴未擬。

◇被

《楚辭》曰:翡翠珠被爛齊光。

《史記》曰:汲黯雲,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甚厚,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廷詰弘,誠忠,夫以三公為布被,飾詐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今臣位為禦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下至小吏無差,誠如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厚善之。

《東觀漢記》曰:上嚐召見諸郡計吏,問其風土,及前後守令能否,蜀郡計掾樊顯進曰:漁陽太守張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討奸,前公孫述破時,珍寶山積,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上聞歎息。

又曰:王良為大司徒,在位恭儉,妻子不之官舍,布被瓦器,時司徒史鮑恢,以事到東海,過候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從田中歸,恢告曰:我司徒吏,故來受書,欲見夫人,妻曰:妾是也,恢乃下拜,歎息而還。

謝承《後漢書》曰:朱寵為太尉,家貧,臥布被,朝廷賜錦被,不敢當。

《列女傳》曰:江夏孟宗,少遊學,與同學共處,母為作十二幅被,其鄰婦怪問之。母曰:小兒無異操,懼朋類之不顧,故大其被,以招貧生之臥,庶聞君子之言耳。

《東觀漢記》曰:祭遵奉公賞賜與士卒,家無私財,身衣布衣,臥布被,夫人裳不加采。

《郭子》曰:殷浩作楊州,尹[世說新語政事篇,《太平禦覽》七百零七尹上有劉字,此脫。]行,日小暮,便命左右取被,仆人問其故,答曰:刺史嚴,不敢夜行。

【啟】梁劉孝威謝賚錦被啟曰:色豔蒲桃,采逾聯璧,鄂君慚繡,楚侍羞珠。雖複帝賜鶴綾,客贈鴛綺,高懸麗藻,遠謝鮮明,漢老悅其怪文,魏馬驚其香氣。

◇縟

《釋名》曰:縟,人所坐褻辱也。

張璠《漢記》曰:荀爽為三公,食不過一肉,脫粟飯,坐皮縟。

《魏武帝本紀》曰:上儉率,茵縟取質,無有緣飾。

《吳誌》曰:張昭非魯肅,頗毀訾之,孫權不以介意,賜肅母帷帳氈縟。

《世說》曰:晉孝武年十三四,時冬天,晝日不著複衣,夜則累茵縟,謝公雲,體宜令有常,陛下晝過冷,夜過熱,恐非攝養之術,帝曰:夜宜靜,謝公出,歎之。

【啟】梁元帝謝敕賜縟啟曰:昔漢後錫貂,魏君送縟,未有玄兔來王,黃龍作貢,便覺肅蜰非遙,挹婁無遠。

◇如意

胡綜《別傳》曰:時有掘地得銅匣,長二尺七寸,開之,得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螭蟬等形,時人莫知其由,吳大帝以綜多識,乃問之,綜答雲,昔秦始皇東遊,以金陵有王者氣,乃鑿諸山崗,處處埋寶物,以當王者之氣,此抑是乎。

《語林》曰:石崇與王愷爭豪,窮極綺麗,以飾車服,晉武帝愷甥也,每助愷,以珊瑚高二尺許,枝柯扶疏,世間罕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瓦碎。

《石崇本事》曰:崇有珊瑚如意,長三尺二寸。

【啟】梁簡文帝謝敕賚水犀如意啟曰:白玉照采,方斯非貴,珊瑚挺質,匹此未珍,謹仰承威神,陳謝講座,方使歡喜羅漢,懷棄缽之嗟,王式名儒,析驪駒之辯,熊飾寶刀,子桓恧其大賚,旄牛輕拂,張敞慚其舊儀。

◇胡床

《曹瞞傳》曰:操與馬超戰,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掩至,操恚,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引操入舡,得渡。

《魏略》曰:裴潛為兗州刺史時,嚐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掛柱。

《晉中興書》曰:王猛少貧賤,鬻畚為事,常至洛陽貨畚,有一人於市貴買其畚,雲家近在此,可隨我去取直,猛隨去,忽至深山中,語猛且住樹下,當先通府君,須臾猛進,見一公據胡床,頭鬢悉白,侍從十許人,有一人引猛雲,大司馬公可進,猛因拜老公,公曰:王公何緣拜,即十陪酬畚直,遣人送猛出,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

《郭子》曰:謝萬嚐詣王恬,既至,坐少時,王便入內,謝殊有喜色,謂必厚供,待良久,沐頭散發而出,亦複不坐,乃據胡床,在中庭曬頭,神氣慨然,了無相酬對意。

《語林》曰:謝鎮西著紫羅襦,據胡床,在大市佛圖門樓上彈琵琶,作大道曲。

《世說》曰:庾大尉在武昌,時秋夜,氣景甚佳,諸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共登城南樓理詠,音調甚遒,俄而庾公率左右步來,諸賢欲起避之,公曰:小住,老子於此處,亦複不淺,因便據胡床,與諸賢士談謔竟坐。

【詩】梁庾肩吾賦得詠胡床詩曰: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初征,何如淄館下,淹留奉盛明。

◇火籠

《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漆畫手巾薰籠二七,大被薰籠三,衣薰籠三。

【詩】齊謝朓詠竹火籠詩曰:庭雪亂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懷溫奉芳蓐,體密用宜通,文斜性非曲,暫承君王指,請謝陽春旭。

梁範靜妻沈詠五彩竹火籠詩曰:可憐潤霜質,纖剖複毫分,織作回風莒,製為縈綺文,含芳出珠被,耀綠接緗裙,徒嗟今麗飾,豈念昔淩雲。

【啟】梁簡文帝謝敕賚織竹火籠啟曰:池水始浮,庭雪向飛,慈澤無涯,時錫香被,製此蕑枝,彫斯罕節,文華九折,用美十爐。

◇香爐

魏武上雜物疏曰:禦物三十種,有純金香爐一枚,下盤自副,貴人公主有純銀香爐四枚,皇太子有純銀香爐四枚,西園貴人銅香爐三十枚。

《襄陽記》曰:劉季和性愛香,嚐上廁還,過香爐上,主簿張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虛也,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為我如何令君,而惡我愛好也,坦曰:古有好婦人,患而捧心嚬眉,見者皆以為好,其鄰醜婦法之,見者走,公便欲使下官遁走耶,季和大笑,以是知坦。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有銅博山香爐一枚。

集異記曰:吳郡吳泰,能筮,會稽盧氏失博山香爐,使泰筮之,泰曰:此物質雖為金,其象實山,有樹非林,有孔非泉,闔閭興見發青煙,此香爐也,語其主處,求即得。

南嶽記曰:衡山之崗有石室,有古人住處,有刀鋸銅銚,及瓦香爐。

【詩】古詩曰:四坐且莫喧,原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鬆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連,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朱火然其中,青煙颺其間,順風入君懷,四坐莫不歡,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齊劉繪詠博山香爐詩曰:蔽野千種樹,出沒萬重山,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下刻蟠龍勢,矯首半銜蓮,傍為伊水麗,芝蓋出岩間,複有漢遊女,拾羽弄餘妍,榮色何雜糸柔,縟繡更相鮮,紝麚或騰倚,林薄香千眠,掩華終不發,含薰未肯然,風生玉階樹,露湛曲池蓮,寒蟲飛夜室,秋雲沒曉天。

【賦】梁昭明太子銅博山香爐賦曰:稟至精之純質,產靈嶽之幽深,經般倕之妙旨,運公輸之巧心,有蕙帶而岩隱,亦霓裳而升仙,寫嵩山之巃鷁,象鄧林之阡眠,於時青煙司寒,紅光翳景,翠帷已低,蘭膏未屏,炎熒內曜,苾芬外揚,似慶雲之程色,若景星之舒光,信名嘉而用美,永為玩於華堂。

【銘】漢劉向薰爐銘曰:嘉此正器,嶄岩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

梁孝元帝香爐銘曰:蘇合氤氳,非煙若雲,時穠更薄,乍聚還分,火微難盡,風長易聞,孰雲道力,慈悲所薰。

◇步搖

《釋名》曰:皇後首飾曰副,副,覆也,亦言副貳,兼用眾物成其飾,上有垂珠步搖。

《東觀漢記》曰:鄧太後賜馬貴人步搖一具。

《續漢書》曰:太後入廟,為花勝,上為鳳,以翡翠為毛羽,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桂枝相糾。

【詩】梁範靖妻沈詠步搖花詩曰:珠華縈翡翠,寶葉間金瓊,剪荷不似製,為花如自生,低枝拂繡領,微步動瑤瓊。

◇釵

《釋名》曰:叉,枝也,因形名之也。

《續漢書》曰:貴人助蠶,戴玳瑁釵。

《華陽國誌》曰: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

【詩】梁湯僧濟泄井得金釵詩曰: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邊,摘花還自比,插映還自憐,窺窺終不罷,笑笑自成妍,寶釵於此落,從來非一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鮮,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傳。

【賦】晉夏侯湛雀釵賦曰:覽嘉藝之機巧,持精思於雀釵,收泉珍於八極,納朅異以表奇,布太陽而擬法,妙團團而應規,於是妍姿英妙之徒,相與競嬖飛寵,[句有衍文。]並脩敕,理桂襟,整服飾,黛玄眉之琰琰,收紅顏而發色,流眄閑步,輕袂翼翼,恃炫豔以相邈,常逍遙而侍側,昔先王與道立教,崇衝讓以致賢,不留誌於華好。

【銘】後漢崔瑗三子釵銘曰:元正上日,百福孔靈,鬢發如雲,乃象眾星,三珠璜釵,攝媛讚靈。

【啟】梁元帝謝東宮賚花釵啟曰:苣亂九衢,花含四照,田文之珥,慚於寶葉,王粲之詠,恧此乘蓮,九宮之璫,豈直黃香之賦,三珠之釵,敢高崔瑗之說,況以麗玉澄暉,遠過玳瑁之飾,精金曜首,高踐翡翠之名。

◇梳枇

《說文》曰:櫛,梳枇總名也。

《釋名》曰:梳言其齒疏也,枇言其相比也。

《禮記》曰:男女不同巾櫛。

《左傳》曰:晉太子為質於秦,將逃歸,謂嬴氏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太子而辱於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寡君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從子而歸,棄君之命,不敢從,亦不敢言。

十洲記[《初學記》五,《太平禦覽》五十一作盛弘之荊州記。]曰:臨海[按晉書地理誌興安縣屬臨賀郡,海當作賀。]興安縣東界,去郡八十裏,縣邊有平石,其上有石櫛,俗雲越王渡溪,墮櫛於此。

《續漢書》曰:李文德素善延篤,謂公卿曰:延篤有王佐之才,欲令引進之,篤聞,為書止文德曰:吾常昧爽櫛梳,坐於客堂,朝則誦虞夏之書,曆公旦之典禮,覽仲尼春秋,當時之時,不知天之為蓋,地之為輿,慎勿迷其本,棄其生也。

《新序》曰:楚莊王罷朝而晏,樊姬問其故,莊王曰:今旦與賢相語,不知日晏也,樊姬曰:賢相為誰,王曰: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問其故,曰:妾得執巾櫛以侍王,非不欲專寵擅愛也,以為傷王之義,故進與妾同位者數人矣,今虞丘子未聞進一人,未知其賢。

【賦】晉傅鹹櫛賦曰:我嘉茲櫛,惡亂好理,一發不順,實以為恥,雖日用而匪懈,不告勞而自已,苟以理而委任,期竭力而沒齒。

◇囊

《史記》曰:秦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於楚,與門下二十人偕,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毛遂自進於平原君,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也。

《漢書》曰:陸賈使尉他,留飲數月,他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賜賈囊中裝,直千金。

【詩】後漢趙一客秦詩曰:文籍徒滿腹,不如一囊錢。

魏繁欽定情詩曰:何以致區區,目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係肘後。

【賦】梁簡文帝眼明囊賦序曰:俗之婦人,八月旦,多以錦翠珠寶為眼明囊,因競淩晨取露以拭目,聊為此賦,爾乃裁茲金鏤,製此妖飾,緝濯錦之龍光,剪輕羈之蟬翼,雜花勝而成疏,依步搖而相通,明金亂雜,細寶交陳,義同厭勝,欣此節新,擬椒花於歲首,學夭桃於暮春。

◇鏡

《莊子》曰:至人之用心也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勝物而無傷。

《韓子》曰: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麵,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惡,目失鏡,無以正鬢眉,身失道,無以知迷惑。

《戰國策》曰:鄒忌身體逸麗,朝服衣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又問妾及客,皆曰:徐公不如,明日徐公來,忌窺鏡自視,知不如徐公遠矣,忌入朝見王曰:臣美不如徐公,臣妻妾客皆雲臣勝,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也,今齊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莫不私王,朝臣莫不畏王,四境莫不求王,由此觀之,親蔽甚矣,王乃令群臣進諫,諸侯皆朝齊。

《列女傳》曰:梁寡高行者,榮於色,敏於行,梁王聞而聘之,乃援鏡割鼻,梁王高其行,號曰梁高行。

蜀王本紀曰:武都丈夫化為女,顏色美好,蓋山精也,蜀王娶以為夫人,無幾物故,蜀王於武都簷土,於成都葬之,蓋地三畝,號曰武簷,以石作鏡一枚,表其墓。

海內玉品子[《太平禦覽》七百十七作海內士品。]曰:徐孺子常事江夏黃公,公卒,孺子往會葬,無資自以致,齎摩鏡具自隨,每所在,賃摩鏡取資,然後得前,既至,祭畢而退。

《抱樸子》曰:或問知將來吉凶為有道乎,答曰:用明鏡九寸自照,有所思存,七日則見神仙,知千裏外事也,明鏡或用一,或用二,謂之四規鏡。

《符子》曰:心善知人者,看如明鏡,鏡以耀明,故鑒人也。

潯陽記曰:石鏡在山東,有一團石懸崖,明淨照人。

《異苑》曰: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公子蒼舒,令以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詩】梁簡文帝詠鏡詩曰:□銖恒在側,誰言覽鏡稀,如冰不見水,似扇長含暉,全開玳瑁匣,並卷織成衣,脫入相如手,疑言趙璧歸。

周庾信詠鏡詩曰: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試掛淮南竹,堪能見四鄰。

梁高爽詠鏡詩曰:初上鳳皇墀,此鏡照蛾眉,言照長相守,不照長相思,虛心會不采,貞明空自欺,無言此故物,更複對新期,梁何遜詠鏡詩曰:珠簾旦初卷,停機晨未織,玉匣開覽形,寶台臨淨飾,對影獨含笑,看光時轉側,聊為出繭眉,試染夭桃色,羽釵如可間,金鈿畏相逼,蕩子行未歸,啼妝坐相憶。

梁朱超道詠鏡詩曰:折花須自插,不用暫臨池,當猶可憐麵,偏與鏡相宜,安釵釧獨響,刷鬢袖俱移,唯餘心裏恨,影中恒不知,梁王孝禮詠鏡詩曰:可憐不自識,終須因鏡中,分眉一等翠,對麵兩邊紅,轉身先見動,含笑逆相同,猶嫌鏡裏促,看人未好通。

【賦】梁劉緩鏡賦曰:夜籌已竭,曉鍾將絕,窗外明來,帷前影滅,階邊就水,盤中先映,訝宿妝之猶調,笑殘黃之不正,欲開奩而更飾,乃當窗而取鏡,世間好鏡自無多,唯聞一個比姮娥,曾經玉女照,屢被仙人磨,光明粉可憐,論時不假著,法用自應須,夏天金薄漠,秋日寶茱萸,銀纏辟鬼咒,翠厄護身符,空處宜應插,非是畏釵梳。

周庾信鏡賦曰:天河漸沒,日輪將起,燕噪吳王,烏驚禦史,玉花簟上,金蓮帳裏,始摺屏風,新開戶扇,朝光晃眼,早風吹麵,臨桁下而牽衫,就箱邊而著釧,宿鬟尚卷,殘妝已薄,無複唇珠,才餘眉萼,靨上星稀,黃中月落,鏡台銀帶,本出魏宮,能橫卻月,巧掛回風,龍垂匣外,鳳倚花中,鏡乃照膽照心,難逢難值,鏤五色之盤龍,刻千年之古字,山雞看而獨舞,海鳥見而孤鳴,臨水則池中月出,照日則壁上菱生,暫設妝奩,還抽鏡屜,競學生情,爭憐今世,鬢齊故略。眉平猶剃,飛花摶子,次第須安,朱開錦蹹,黛黈油檀,脂和甲煎,澤漬香蘭,量髻鬢之長短,度安花之相去,懸媚子於搔頭,拭釵梁於粉絮,梳頭新罷照著衣,還從妝處取將歸,暫看弦係,懸知纈縵,衫正身長,裙斜假襻,真成個鏡特相宜,不能片時藏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

晉傅鹹鏡賦曰:清邈明水,景若朝陽,不將不迎,應物無方,不有心於妍醜,而眾形其必詳,猗猗淑媛,峨峨後妃,眷春榮之零華,懼玉顏之有衰,盼清陽以自鏡,競崇姱以相輝。

【銘】梁簡文帝鏡銘曰:金精石英,冰輝沼清,高堂懸影,仁壽摛聲,雲開月見,水淨珠明。

江總方鏡銘曰:此鏡以照著衣,鏡背圖刻八卦二十八宿,仁壽殿前,無以加斯彫麗也,玄枵命巧,仲呂呈祥,金鐫石漢,銅鑄丹陽,價珍負局,影麗高堂,圖星擬蓋,寫卦隨方,明齊水止,照與天長,增輝兔苑,永侍龍光。

漢李尤鏡銘曰:鑄銅為鑒,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

◇襪

《漢書》曰:景帝時,王生嚐召居庭中,公卿盡會,張釋之為廷尉,王生顧曰:吾襪解,為我結襪,釋之跪而結之,既已,人或讓之,王生獨奈何庭辱張廷尉如此,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廷尉方天下名臣,吾故使跪結襪,欲以重之,諸公聞之,賢王生而重釋之。

《東觀漢記》曰:和帝召諸儒,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事,罷朝,特賜履襪。

《會稽典錄》曰:賀劭為人美容止,瞻視動靜有常,與人交,久益敬之,至在官府,左右莫見其洗沐,坐嚐著襪,希見其足。

【銘】後漢崔駰襪銘曰:機衡建子,萬物含滋,黃鍾育化,以養元基,長履景福,至於億年,皇靈既祐,祉祿來臻,本枝百世,子子孫孫。

【頌】魏曹植冬至獻襪頌曰:玉趾既禦,履和蹈貞,行與祿邁,動以福並,南闚北戶,西巡王城,翱翔萬域,聖體浮輕。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