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4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宅舍庭壇室齋廬道路

◇宅舍

《晏子》曰:景公使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居,請更子宅,曰:臣之先臣,居此宅焉,臣不足以代之。

《漢書》曰:蕭何買田宅,必居窮僻處,不治垣舍,曰:令後世賢,師吾儉,不賢,無為勢家所奪。

又曰:魯共王壞孔子舊宅,以廣宮室,聞鍾磬琴瑟之聲,遂不敢壞,複於其壁中得古經傳。

《續漢書》曰:吳漢嚐出征,妻子在後買田業,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分以與昆弟外家。

裴楷別傳曰:楷營新宅,基宇甚麗,當移住,與兄共遊行,床帳儼然,欞軒疏朗,兄心甚原之,而口不言,楷心知其意,便使兄住。

王隱《晉書》曰:魏舒少孤為外家甯氏所養,甯起宅,相者雲,當出貴外生,舒曰:當為外家成此宅相。

《漢舊儀》曰:高皇帝家在豐中陽裏,為沛泗上亭長,及為天子,立沛廟,祠豐故宅。

《風俗通》曰:宅不西益,俗說西者為上,上益宅者,妨家長也,原其所以西益者,《禮記》曰:南向北向,西方為上,《爾雅》曰:西南隅謂之奧,尊長之處也,不西益者,難動搖之爾,審西益有害,增廣三麵,豈能獨吉乎。

《三輔決錄》曰:郭詳為太尉長史,起大宅,在高陵城西,世稱曰長史宅。

《吳誌》曰:周瑜與孫策同年,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又曰:陳表家財,盡於養士,死之日,妻子露立,太子登為起居宅。

婁承先傳曰:婁玄到廣州,遂徘徊躑躅於仲翔宅故處,哀咽淒愴,不能自勝。

《搜神記》曰:魏郡張本富,忽衰死財散,賣宅與程應,應舉家疾病,賣與何文,文先獨持大刀,暮入北堂梁上,一更中,有一人長丈餘,高冠赤幘,呼曰:細腰,細腰應諾,何以有人氣,答無,便去,文因呼細腰,問向赤衣冠是誰,答曰金也,在西壁下,問君是誰,答雲,我杵也,今在灶下,文掘得金三百斤,燒去杵,由此大富,宅遂清寧。

□□[《太平禦覽》一百八十作抱樸。]子曰:葛廬有大功,受爵,立宅舍於博望裏,於今基兆石蛇楚在焉。

又曰:臨汜[《太平禦覽》九百八十五作沅。]縣有廖氏,世老壽,後移,子孫輒殘折,他人居其故宅,複累世壽,乃知是宅所為,不知其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沙數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飲水而得壽。

《襄陽記》曰:李衡每欲治家,妻輒不聽,後密遣客十人,於武陵龍陽洲上作宅。種橘千樹,臨死,敕兒曰:汝母每惡吾治家,故窮如是,吾州裏有千頭木奴,不用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當足用爾,亡後二十餘日,兒白母,母曰:此當種柑橘也,汝家失十戶客七八年,必汝父遣為宅,晉鹹康中,其宅上枯樹猶存。

範汪《荊州記》曰:宛有三女樓,作子胥宅。

又曰:義陽六縣安昌裏,有光武宅,枕白水陂,所謂龍飛白水也。

庾仲雍《荊州記》曰:秭歸縣有屈原宅伍胥廟,搗衣石猶存。

《賴鄉記》曰:老子祠在賴鄉曲仁裏,譙城西出五十裏,老子平生時,教化學仙故處也,漢桓帝修建屋宇,為老子廟,廟北二裏,李夫人祠,是老子舊生宅也。

劉楨京口記曰:糖頹山,山周回二裏餘,山南隅,隔路得郤鑒故宅,五十餘畝。

戴延之《西京記》曰:東陽門外道北,吳蜀二主第宅,去城二裏,墟墓猶存。

又曰:潼關北去蒲阪城六十裏,中有舜廟,城外有宅井,及二妃壇,南去城二十裏,有山,舜所耕山,上亦有山。

《述征記》曰:豐圻,豐水西九十裏,有漢高祖宅。

又曰:山陽縣城東北二十裏,魏中散大夫嵇康園宅,今悉為田墟,而父老猶謂嵇公竹林地,以時有遺竹也。

盛弘之《荊州記》曰:新野郡西七裏,有梅溪,源出紫山,南流注淯,故老傳溪西有百裏奚宅。

【詩】齊竟陵王蕭子良行宅詩曰:餘稟性端疏,屬愛閑外,往歲羈役浙東,備曆江山之羨,名都勝境,極盡登臨,山原石道,步步新情,回池絕澗,往往舊識,以吟以詠,聊用述心,訪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幼賞悅禽魚,早性羨蓬艾。

陳江總歲暮還宅詩曰:悒然想泉石,驅駕出城台,玩竹春前筍,驚花雪後梅,青山殊可對,黃卷複時開,長繩豈係日,濁酒傾一杯。

又南還尋草市宅詩曰:紅顏辭鞏洛,白首入轘轅,乘春還故裏,徐步采芳蓀,徑毀悲嵇仲,林殘憶巨原,見桐猶識井,看柳尚知門,花落空難遍,湋啼靜易喧,無人訪語默,何處敘寒溫,百年獨如此,傷心豈複論。

【賦】魏陳王曹植閑居賦曰:何吾人而介特,去朋匹而無儔,出靡時以娛誌,入無樂以銷憂,何歲月之若騖,複民生之無常,感陽春之發節,聊輕駕而遠翔,登高丘以延企,時薄暮而起予,仰歸雲以載奔,過蘭蕙之長圃,冀芬芳之可服,結春蘅以延佇,入虛廓之閑館,步生風之廣廡,踐密邇之脩除,即蔽景之玄宇,翡鳥翔於南枝,玄鶴鳴於北野,青魚躍於東沼,白鳥戲於西渚,遂乃背通穀,對綠波,藉文茵,翳春華,丹轂更馳,羽騎相過。

晉潘嶽閑居賦曰:嶽讀汲黯傳,至司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書之,題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廢書而歎曰:嗟乎,巧誠有之,拙亦宜然,於是覽止足之分,庶浮雲之誌,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臈之費,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乃作閑居之賦,於是退而閑居洛水之涘,身齊逸民,名綴下士,背京溯伊,麵郊後市,浮梁黝以徑度,靈台桀而高峙,窺天文之秘奧,究人事之終始,爰定我居,築室穿池,長楊映沼,芳枳樹籬,遊鱗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鬱,靈果參差,張公大穀之梨,梁侯烏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靡不畢植,三桃表櫻胡之別,二柰曜丹白之色,石榴蒲萄之珍,磊落漫衍乎其側,梅杏鬱棣之屬,繁榮藻麗之飾,華實照爛,言所,不能極也,菜則蔥若韭蒜芋,青筍紫薑,蘘荷依蔭,時藿向陽,綠葵含露,白薤負霜,柳垂陰,車結軌,陸摘紫房,水掛赬鯉,或宴於林,或禊於汜。

晉庾闡閑居賦曰:於是宅鄰京郊,宇接華郭,聿來忘懷,茲焉是讬,鳥棲庭林,燕巢子幕,既乃青陽結蔭,木瑾開榮,森條霜重,綠葉雲傾,陰興則暑退,風來則氣清,前臨塘中,眇目長洲,晨渠吐溜,歸潮夕流,顧有崇台高觀,淩虛遠遊,若夫左瞻天宮,右盻西嶽,甍飛彤素,嶺敷翠綠,朝霞時清,滄浪靡濁,黃綺絜其雲棲,漁父欣其濯足,至於體散玄風,神陶妙象,靜因虛來,動率化往,蕭然忘覽,豁爾遺想,榮悴靡期,孰測幽朗,故細無形骸之狹,巨非天地之廣,音興於萬韻,理絕乎一響。

晉束晳近遊賦曰:世有逸民,在乎田疇,宅彌五畝,誌狹九州,安窮賦於下裏,寞玄淡而無求,乘蓽輅之偃蹇,駕蘭單之疲牛,連搥索以為鞅,結斷梗而作鞦,攀蓽門而高蹈,朅徘徊而近遊,井則兩家共一,園必去舍百步,貫雞〈穀中"禾改卵"〉於歲首,收縘縭於牣互,其男女服飾,衣裳之製,名號詭異隨迭,設係襦以禦冬。脅汗衫以當熱,帽引四角之縫,裙為素條之殺,書兒啼於客堂,設杜門以避吏,婦皆卿夫,子呼父字,及至三農間隙,遘結婚姻,老公戴合歡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

梁沈約郊居賦曰: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自忘,自中智以下愚,鹹得性以為場,伊吾人之褊誌,無經世之大方,思依林而羽戢,原讬水而鱗藏,值龍顏之鬱起,乃憑風而矯翼,指皇邑而南轅,駕脩衢以騁力,餘平生而耿介,實有心於獨往,思幽人而軫念,望東皋而長想,本忘情於徇物,徒羈絏於人壤,應屬歎於牽幽,陸興言於世網,爾乃傍窮野,指荒郊,編霜菼,葺寒茅,構棲噪之所集,築町甿之所交,因犯簷而刊樹,由妨基而翦巢,織宿楚而成門,藉外靡而為戶,既取陰於庭樾。又因籬於芳杜,草則蘋萍芡芰,菁藻蒹菰,石衣海發,黃荇綠蒲,動紅荷於輕浪,覆碧葉於澄湖,其陸卉則紫{艸龜}綠葹,天菁山韭,雁齒鹿舌,牛唇彘肩,若乃園宅殊製,田圃異區,李衡則橘林千樹,石崇則雜果萬株,並豪情之所侈,非儉誌之所娛,欲令紛披蓊鬱,吐綠攢朱,開丹房以四照,舒翠葉而九衢,其林鳥則翻泊頡頏,遺音下上,楚雀多名,流湋雜響,或班尾而綺翼,或綠衿而絳顙,好葉隱而枝藏,乍間關而來往,其水禽則大鴻小雁,天駒澤虞,秋鷖寒鷖,修鷁短鳧,翅碎流而起沫,翼鼓浪而成珠,其魚則赤鯉青魴,纖鯈巨鱯,碧鱗朱尾,脩顱偃嵒,小則戲渚成文,大則噴流楊白,惟鍾岩之隱鬱,表皇都而作峻,蓋望秩之所宗,含風雲而起潤,孤隥橫插,洞穴斜經,千丈萬仞,三襲九成,亙繞州邑,款跨郊坰,素煙晚帶,白霧晨縈,近循則一岩異色,遠望則百嶺俱青,時言歸於陋宇,聊暇日以翱翔,獸依庭而莫駭,魚何沼而不綱,晚樹開花,初英落蕊,異林而分丹素,因風而雜紅紫,紫蓮夜發,紅荷曉舒,輕風微動,芬芳襲餘,冰懸埳而帶坻,雪縈鬆而被野,鴨屯飛而不散,雁高翔而欲下,傷餘情之頹暮,憂與愁其相溢,悲異軫而同歸,歡殊方而並失,時複讬情魚鳥,歸閑蓬蓽,旁闕吳娃,前無趙瑟,唯以天地之恩不報,書事之官不述,徒重於高門之地,不載於良史之筆,長太息以何言,羞愧心之非一。

【銘】晉習鑿齒諸葛武侯宅銘曰:達人有作,振此頹風,彫薄蔚采,鴟闌惟豐,義範蒼生,道格時雄,自昔爰止,於焉盤桓,躬耕西畝,永嘯東巒,跡逸中林,神凝岩端,罔窺其奧,誰測斯歡,堂堂偉匠,婉翮揚朝,傾岩搜寶,高羅九霄,慶雲集矣,鸞駕亦招。

【啟】梁元帝謝敕賜第啟曰:竊以漢賜五倫,寔雲清吏,魏寵衛臻,用旌庸直,未如靈光輪奐,睢陽爽塏,北連城闕,有似甄侯之舍,東望市鄽,榮深豫章之圃,昔狼望未平,冠軍辭宅,馬池猶隔,雍丘讓邸,臣慚霍曹遠誌,但識君命無違,再思庸陋,九殞非答。

梁劉孝儀為王儀同謝宅啟曰:昔晏嬰湫隘,齊景營其爽塏,孫曆無家,晉武為之築館,或功高千載,德重一時,故蒙考室之榮,以降葺宇之澤,並辭而處,傳芳前載,臣才愧昔人,恩同往哲,豈宜妄荷,重增疵吝,但匈奴未滅,遽當輪奐之美,環堵為室,遂得歌哭於斯。

又為武陵王謝賜第啟曰:竊以南望朱鳥,北距蒼龍,右帶禦溝,左回青路,畢晏嬰之湫隘,同潘嶽之閑居,臣幼自宮掖,長遊城府,雖輪奐之美多門,而館第之私未暇,今輕舟將反,高門遽錫,遂葺宇築室,百堵皆興,雲屋連甍,一朝弘敞。

梁庾肩吾謝東宮賜宅啟曰:肩吾居異道南,才非巷北,流寓建春之外,寄息靈台之下,豈望地無湫隘,裏號乘軒,巷轉幡旗,門容幰蓋,況乃交垂五柳,若元亮之居,夾石雙槐,似安仁之縣,卻瞻鍾阜,前枕洛橋,池通西舍之流,窗映東鄰之棗,來歸高裏,翻成侍封之門,夜坐書台,非複通燈之壁,才下應王,禮加溫阮,官成名立,無事非恩。

【表】晉陸雲聞起西園第宜遵節儉之製表曰:臣聞有國者,不患宮室之不崇,患在令名之不立,是以賢人之在富貴,莫不卑身節欲,損己挹情,用能保其國家,令聞百世,曆觀古今,以約失之者實寡,以奢失之者蓋多,世祖武皇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居無離宮之館,身禦家人之服,先帝豈欲以此道止於治身而已者哉,固將必欲遺訓百世,貽燕子孫,此固殿下所宜祗奉也。

【議】晉潘嶽上客舍議曰:謹按客舍逆旅之設,其所由來遠也,行者賴以頓止,居者薄收其直,交易貿遷,各得其所,因民成利,惠加百姓,語曰:許由辭帝堯之命,而舍於逆旅,外傳曰:晉陽處父,遇甯戚於逆旅,魏武帝亦以為宜,其詩曰:逆旅整設,以通商賈,然則自唐到於今,未有不得客舍之法,唯商鞅有之,此固非聖世之所言也,方今四海會同,九服納貢,八方翼翼,公私滿路,近畿入輳,客舍亦稠,芻秣成行,器用取給。又諸劫盜,皆起於迥絕,而止乎人眾,十裏蕭條,則奸宄生心,連陌接館,則寇情震懾,且聞聲有救,[原訛赦,據馮校本改。]已發有追,不救有罪,不追有戮,禁暴捕亡,恒有司存,凡此皆客舍之益,道路之要,奸吏所植也,率曆代之舊俗,獲行留之歡心,使客舍灑掃以待,征旅擇家而息,豈非眾庶顒顒之望。

◇庭

《左傳》曰:初楚恭王無塚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齋而入拜,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紐。

羅含別傳曰:含致仕還家,庭中忽自生蘭,此德行幽感之應。

《語林》曰:謝太傅問諸子侄曰:子弟何豫人事,正欲使其佳,[原訛往,據馮校本改。]諸人莫有言,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庭階也。

【賦】陳沈蜅幽庭賦曰:矧幽庭之閑趣,具春物之芳華,轉洞房而引景,偃飛閣而藏霞,築山川於戶牖,帶林苑於東家,草纖纖而垂綠,樹搔搔而落花,於是秦人清歌,趙女鼓築,嗟光景之遲暮,詠群飛之棲宿,顧留情於君子,豈含姿於嬌淑,於是起而長謠曰:故年花落今複新,新年一故成故人,那得長繩係落日,年年月月但如春。

◇壇

《管子》曰:桓公即壇而立,甯戚鮑叔隰朋賓須無,皆差肩而立。

《莊子》曰:孔子遊乎淄帷之林,休坐於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終,有漁父者,下舡而來,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子路曰:魯之君子也。

《新序》曰:秦欲伐楚,使者往觀楚王之寶器,楚王聞之,召昭奚恤問焉,恤對曰:此觀吾國之得失而圖之,寶器[《太平禦覽》六百二十一器下有在字。]於賢臣,夫珠玉玩好之物,非國之重寶也,遂使恤發精兵三百人,陳於西門之內,為東麵之壇一,為西麵之壇一,秦使者至,恤曰:貴客也,請就上位。

徐靈期南嶽記曰:南嶽山上有飛壇,懸水激石,飛湍百仞,即孫溫伯所喪身處也。又有曲水壇,水行石上,成溝瀆,如世人臨河壇也,三月三日,時來逍遙,《梁州記》曰:沔陽城,先沔陽縣所治也,在漢水南,舊蕭何所築也,劉備為漢王,權住此城,盟於城下,今門外有盟壇猶存。

【銘】周庾信堯登壇銘曰:登壇洛汭,沉玉河湄,丹圖馭馬,練甲乘龜,榮光上幕,休氣連帷,雖存堯讓,終見文思。

◇室

《毛詩》曰:斯幹,宣王考室也,築室百堵,西南其戶。

《老子》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楚辭九歌曰:糜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朝馳餘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聞佳人兮召餘,將騰駕兮皆逝,築室兮水中,葺之兮以荷蓋。

《管子》曰: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民也。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寡人欲朝夕相見,為夫子築室於閨內,可乎,對曰:臣聞之,隱而顯,近而結,唯至賢耳,如臣者,飾其容止以待命,猶恐罪戾也,今君近之,是遠之也。

又曰:景公問《晏子》曰:吾欲服聖人之服,居聖人之室,如此則諸侯其至乎,對曰: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室,無益。

《楚辭》曰:鑿山楹而為室,下披衣於水渚,霧濛濛其晨降兮,雲依斐而成宇。

又曰:網戶朱綴刻方連,冬有突夏夏室寒。

《尚書大傳》曰: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焉,子何為於書,對曰:書之論事,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商所受於夫子者,誌之不敢忘也,雖退而窮思河濟之間,深山之中,壤室編蓬為戶,於中彈琴,詠先王之道,則可發憤慷慨矣。

《神異經》曰:西北荒有石室,有二十人同居,齊壽千二百歲。

《十洲記》曰:昆侖山上有瓊華之室。

《淮南子》曰:西方有金室。

《列仙傳》曰:彭祖,殷大夫也,曆夏至商末,號七百歲,曆陽有彭祖仙室。

《漢書》曰:文帝徵賈誼入見,上方受釐,坐宣室,因感鬼神事,與誼言之。

《三輔黃圖》曰:明堂有十二室,法十二月。

謝承《後漢書》曰:陳蕃家貧,不好掃室,客怪之者,或曰:可一掃乎,蕃曰:大丈夫當為國掃除天下,豈徒室中乎。

楊龍驤洛陽記曰:顯陽殿北有避雷室,西有禦龍室。

雷次宗豫章記曰:望秦縣有一石室,入室十餘裏,有水廣數十步,清淺,遊者伐竹為筏以過水,幽邃無極,莫能究其源,出好鍾乳。

盛弘之《荊州記》曰:始興機山東,有兩岩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時聞有金石絲竹之聲。

嵩高山記曰:山下岩中有石室,中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

漢宮殿名曰:神明台,武帝造,高五丈,上有九室,今人謂之九天台,武帝求神仙,恒置九天道士百人。

洛陽宮殿名曰:洛陽有望舒涼室含章鞠室靈芝鞠室清暑涼室

【詩】宋吳邁遠遊廬山觀道士石室詩曰:蒙葺眾山裏,往來行跡稀,尋嶺達仙居,道士披雲歸,似著周時冠,狀披漢時衣,安知世代積,服古人不衰,得我宿昔情,知我道無為。

齊王融移席琴室應司徒教詩曰:雪崖似留月,蘿徑若披雲,潺湲石溜寫,綿巒山雨聞,梁任豫夏潦省宅詩曰:風棹出天街,星言指沈室,頓楫俄毀垣,惻然悼窮陌,春為發大道,夏為漵潮折,貴者陋懷居,鄙人安朝夕,生長數十載,幸祐見衰白,堂遺孤孩音,庭餘笄齔跡,入似聚族慰,出為裏仁惜。

【賦】晉潘嶽狹室賦曰:曆甲第以遊觀,旋陋巷而言歸,伊餘館之褊狹,良窮弊而極微,閣了戾以互掩,門崎嶇而外扉,室側戶以攢楹,簷接秬而交榱,當祝融之禦節,熾朱明之隆暑,沸體惄其如鑠,珠汗揮其如雨,若乃重陰晦冥,天威震曜,潢潦沸騰,叢溜奔激,臼灶為之沉溺,器用為之浮漂,彼處貧而不怨,嗟生民之攸難,匪廣廈之足榮,有切[原訛功,據馮校本改。]身之近患,青陽萌而畏暑,白藏兆而懼寒,獨味道而不悶,喟然向其時歎。

晉庾闡狹室賦曰:居不必阨,食不求簞,豈獨蓬蓼可永,而隆棟招患,奚必膏粱非美,而飲疏以餐,醪俎可以充性,不極欲以析龍肝,清室可以遊暑,不冽泳而興夏寒,於時融火炎炎,鶉精共耀,南羲熾暑,夕陽傍照,爾乃登通扉,辟欞幌,絺幕褰,閑堂敞,微飆淩閨而直激,清氣乘虛以曲蕩,溫房悄淒以興涼,軒檻寥豁以外朗。

◇齋

王孚安成記曰:太和中,陳郡殷府君,引水入城穿池,殷仲堪又於池北立小屋讀書,百姓於今呼曰讀書齋。

【詩】晉湛方生後齋詩曰:解纓複褐,辭朝歸藪,門不容軒,宅不盈畝,茂草籠庭,滋蘭拂牖,撫我子侄,攜我親友,茹彼園蔬,飲此春酒,開欞攸瞻,坐對川阜,心焉孰讬,讬心非有,素構易抱,玄根難朽,即之匪遠,可以長久。

梁簡文帝山齋詩曰:玲瓏繞竹澗,間關通槿蕃,缺岸新成浦,危石久為門,北榮下飛桂,南柯吟夜猿,暮流澄錦磧,晨冰照采鸞。

梁庾肩吾和竹齋詩曰:百栱橫筇節,千櫨跨篻竿,回龍仍作柱,置笛且成欒,向嶺分花徑,隨階轉藥欄,蜂歸憐蜜熟,燕入重巢乾,欲仰天庭掞,終知學步艱,陳徐陵奉和簡文帝山齋詩曰:架嶺承金闕,飛橋對石梁,竹密山齋冷,荷開水殿香,山花臨舞席,水影照歌床。

【賦】宋謝靈運山居賦曰:上古巢居穴處曰岩棲,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園,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昔仲長原言,流水高山,應叟作書,邙阜洛川,勢有偏側,地闕周員,至若鳳叢二台,雲夢青丘,漳渠淇園,橘林長洲,雖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遊,覽明達之撫運,乘機感而理默,悼三閭之浮江,矜望諸之去國,仰前哲之遺訓,俯性情之所便,奉微軀以宴息,保息事以乘閑,爰初經略,杖策孤征,入澗涉水,登嶺山行,紆頂不息,窮泉不停,櫛風沐雨,犯露乘星,研其淺思,罄其短規,非龜非筮,擇良選奇,剪榛開徑,尋石覓崖,四山周回,雙流逶迤,陵名山而屢止,過岩室而披情,雖未偕於至道,且緬絕於世纓,若乃南北兩居,水通陸阻,觀風瞻雲,方知厥所,九泉別澗,五穀異巘,抗北頂以葺館,瞰南峰以啟軒,羅層崖於戶裏,鏡清瀾於窗前,修竹葳蕤以翳薈,灌木森叢以蒙茂,蘿蔦蔓延以攀援,香花芬薰而媚秀,日月投光於柯間,風露披清於嵔岫,夏涼寒燠,隨時取適,此焉卜寢,玩水弄石,及其二川合流,異源同口,赴隘入險,俱會山首,瀨排沙以積岸,島倚渚以超阜,畦町劚藝,含蕊藉芳,綠葵春節以懷露,白薤感時而負霜,伊昔齠齔,寶愛斯文,援紙握管,會性通神,詩以言誌,賦以敷陳,爰暨山棲,彌曆年祀,幸多暇日,自求諸己。

【讚】宋顏延年新喻侯茅齋讚曰:輦草作壯,采茅昭儉,哲人素節,貴而能貶,羈結茨危,瞰臨涯隒。

【銘】隋江總永陽王齋後山亭銘曰:叢台造日,淄館連雲,錦牆列繢,繡地成文,吾王卓爾,逸趣不群,梅梁蕙閣,桂棟蘭枌,竹深蓋雨,石暗迎曛,激流疑疏,構峰似削,苔滑危磴,藤攀聳崿,樹影搖窗,池光動幕,月澄遙漵,風清近壑,雪岸難銷,花園易落,高桐百尺,垂楊五株,開榮九畹,結秀三珠,山條紫的,水葉紅須,抽芳繞霤,接翠分衢,亭讙旅鶴,浦噪驚鳧,前列牧馬,後招郇伯,諷誦楚詩,精微沛易,叢桂留賞,散金匪惜,不羨睢陽,還蚩碣石,馳聲終古,服義無斁。

◇廬

《周官》曰:凡國野之道,十裏有廬,廬有飲食。

《漢書》曰:武帝詔嚴助,居厭承明之廬。

《東觀漢記》曰:耿純率宗族歸光武,時郡國多降邯鄲,純兄歸燒宗家廬舍,上以問純,純曰:恐宗人賓客,卒有不同,故焚燒廬舍,絕其反顧之望,上大笑。

又曰: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裏徐子明春秋,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好之,因亡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見宮,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魏誌》曰:管寧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遂至遼東,度虛館以俟之,既往見度,乃廬於山下,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誌。

皇甫謐《高士傳》曰:世莫知焦先所出,或言生漢末,無父母兄弟,見漢衰,乃不言,常結草為廬,冬夏袒露,垢汙如泥,後野火燒其廬,先因露寢,遭大雪,先袒臥不移,人以為死,就視如故。

洛陽故宮名曰:侍中廬,在南宮中。

【碑】後漢張超靈帝河間舊廬碑曰:赫赫在上,陶唐是承,繼德二祖,四宗是憑,上納鑒乎羲農,中結軌乎夏商,元首既明,股肱惟良,乃因舊宇,福德所基,修飾經構,農隙得時,樹中天之雙闕,崇冠山之華堂,通樓閑道,丹階紫房,金窗鬱律,玉璧內璫,青蒲充庖,朱草棲箱,川魚踴躍,雲鳥舞翔,煌煌大漢,含德乾綱,體效日月,驗化陰陽,格於上下,震暢八荒,三光宣曜,四靈效祥,天其嘉享,豐年穰穰,騶虞奏樂,鹿鳴薦觴,二祝致告,福祿來將,永保萬國,南山無量。

◇道路

《楚辭》曰:心不怡之長久,憂與憂之相接,惟郢路之遼遠,江與夏之不可涉。

《史記》曰:文帝行至灞陵,是時慎夫人從,上示慎夫人新豐曰:此走邯鄲道也。

《三輔故事》曰:桂宮周迊十裏,內有複道,橫北[原訛此,據馮校本改。]渡,西至神明台。

《漢書》曰:惠帝為東朝長樂宮,作複道,方築高帝廟南,叔孫通曰:陛下築複道,高帝寢衣冠,月出遊高廟,子孫奈何宗廟道上行哉,惠帝懼,曰:急壞之,通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矣,原陛下益廣宗廟,大孝本也,帝從之。

又曰:元帝即位,成帝為太子,上嚐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直至城門得絕,乃度,上遲之,問其故,以狀對,上乃令太子得絕馳道。

《東觀漢記》曰:逢萌被徵上道,迷不知東西,雲朝所徵我者,為聰明叡智,有益於政,方麵不知,安能濟政,即駕而歸,《博物誌》曰:文王以太公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一婦人甚麗,當道而哭,問其故,曰:我太山之女,嫁為西海婦,欲歸,灌壇令當道有德,吾不敢以乘風雨過。

任豫《益州記》曰:江曲由[《太平禦覽》一百九十五作江油,此有衍文。]左擔道,按圖在陰平縣北,於城都為西,[其道至險,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擔也。]鄧艾束馬懸車之處。

【碑】陳徐陵丹陽上庸路碑曰:臣聞在天成象,鹹池屬於五潢,在地成形,滄海環於四瀆,國險者固其金湯,儲蓄者因於轉漕,貨財為禮,專俟會通,厥田為上,皆資滲漉,大矣哉,坎德之為用也,是以握圖之主,財以利民,禦鬥之君,因之顯教,上哉少昊,初命水官,逖矣高陽,爰重冥職,舜為太尉,於是九澤載疏,禹作司空,然後百川鹹導,開華山於高掌,鑿靈沼於周原,莫匪神功,皆由聖德,我大梁之受天明命,勞己濟民,有道稱皇,無為曰帝,若夫雲雷草創,翦商黜夏之勳,鑄寶鼎於昆吾,安能紀勒,陳鳴鍾於豐嶽,豈議揄揚,斯固名言之所絕也,及乎膺斯寶運,大拯橫流,屈至道於汾陽,勞凝神於{艸狼}[本集作姑,疑此當作藐。]射,聖人作樂,簫韶備以九成,盡禮春官,總於三代,豈止金門桴竹,玉尺調鍾,公帶獻明堂之圖,匡衡建後土之議,若斯而已矣,天降丹鳥,既序孝經,河出應龍,乃弘周易,若夫固天將聖,垂意藝文,五色相宣,八音繁會,不移漏刻,才命口占,禦紙風飛,天章海溢,皆紫庭黃竹之詞,晨露卿雲之藻,漢之兩帝,徒有詠歌,魏之三祖,空雲詩賦,以為彭老之教,終沒愛河,儒墨之宗,方難火宅,豈如五時八會之殊文天上人中之妙典,雪山羅漢,爭造論門,鷲嶺名僧,俱傳經藏,香象之力,特所未勝,秋兔之毫,書而莫盡,忠信為寶,禳祈免於白駒,明德惟馨,山川舍於騂犢,至如月離金虎,泥染石午,[本集作牛。]薈蔚朝興,滂沱晚注,而清蹕才動,纖羅不搖,高閈將臨,油雲自辟,陽烏馭日,寧懼武賁之弓,飛雨門[本集作彌。]天,無待期門之蓋,震維舉德,非曰尚年,若發居酆,猶莊在漢,濤如白馬,既礙廣陵之江,山曰金牛,用險梅湖之路,專州典郡,青鳧赤馬之舡,皇子天孫,鳴鳳飛龍之乘,莫不欣斯利涉,玩此脩渠,乍擁楫而長歌,乃摐金而鳴籟,斯實曠世之奇功,無疆之鴻烈者也,銘曰:後王降德,於眾兆民,高文象緯,妙義幾神,業冠遷夏,功逾入秦,時惟大畜,世久同人,慧雨方霤,禪枝獨春,帝德惟厚,皇恩甚深,觀乎禹跡,見我堯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