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九十五·獸部下

象犀兕駮貔熊鹿獐兔狐猿獼猴果然狌々貂鼠

◇象

《爾雅》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左傳》曰:象有齒,以焚其身。

《孟子》曰:周公驅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萬歲曆》曰:成帝鹹康六年,臨邑王獻象一,知跪拜,禦者使從之。

《吳誌》曰:賀齊為新都郡守,孫權出祖道,作樂舞象,權謂齊曰:今定天下,都中國,使殊俗貢珍,百獸率舞,非君而誰。

《江表傳》曰:孫權遣使詣獻馴象二頭,魏太祖欲知其斤重,鹹莫能出其理,鄧王衝尚幼,乃曰:置象大舡上,刻其所至,秤物以載之,校可知也,太祖大悅。

又曰:魏文帝遣使於吳,求象牙,群臣以非禮,欲不與,孫權敕付之。

蜀將諸葛亮,討賊還成都,孫權遣勞問之,送馴象二頭與劉禪。

吳時外國傳曰:扶南王盤況,少而雄桀,聞山林有大象,輒生捕取之,教習乘騎,諸國聞而伏之,《博物誌》曰:昔日南有四象,各有雄雌,其一雌死百有餘日,其雄泥土著身,獨不飲酒食肉,長吏問其所以,輒流涕焉。

法顯記曰:迦維羅衛國,從佛生處東行五由旬,有國名藍莫,此國王得佛一分舍利,還歸起塔,塔邊有池,池中有龍,常守護此塔,晝夜供養,乃有群象,以鼻取水灑地,取雜花香而供養,諸國道人來,欲禮拜塔,遇象大怖,依樹自翳,見象如法供養,道人太息悲感,即舍大戒,還作沙彌,自挽水平治處所,使得淨絜。

《異苑》曰:會稽張茂,嚐夢大象,以問萬推,曰:君當為大郡,而不能善,夫象者大獸,取其音,獸者守也,象以齒焚其身,後必為人所殺,茂永昌中為吳興太守,值王敦問鼎,執正不移,敦遣沈充殺之。

【讚】晉郭璞讚曰:象實魁梧,體巨貌詭,肉兼十牛,目不逾豕,望頭如尾,動若丘徙。

◇犀

《爾雅》曰:犀似豕,[形似牛,豬頭大腹卑腳,腳有三節,黑色,二角,一在頂,一在鼻。]

《戰國策》曰:張儀為秦破縱連橫,說楚王,楚王遣車百乘,獻駭雞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韓詩外傳》曰:太公使南宮適至義渠,得駭雞犀,以獻紂。

《漢書》曰:元始二年,黃支國獻犀牛。

又曰:尉他獻文帝犀角十。

又曰:烏弋國出犀牛。

蜀王本紀曰: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在水中,以厭水精,因曰石犀裏。

《抱樸子》曰:通天犀有一白[原訛百,據馮校本改。]理如線者,以盛米,置群雞中,雞欲往啄米,至輒驚卻,故南人名為駭雞也,得其角一尺以上,刻為魚而銜以入水,水常為開,方三尺,可得氣息水中,以其角為叉導者,得煮毒藥為湯,以此叉導攪之,皆生白沫,無複毒勢。

劉欣期交州記曰:犀出九德縣,其毛如豕,蹄有三甲,頭如馬,有二角,鼻上角長,額上角短。

《南州異物誌》曰:玄犀處自林麓,食惟棘刺,體兼五肉,或有神異,表靈以角,含精吐烈,望若華燭,置之荒野,禽獸莫觸。

【讚】晉郭璞犀讚曰:犀之為狀,形兼牛豕,力無不傾,吻無不靡,以賄嬰災,因乎角椅。

【序】晉傅鹹犀鉤序曰:世稱雞駭之犀,聞之父常侍曰:犀之美者有光,雞見影而驚,故曰駭雞,有以此鉤見遺者,乃為之銘。

◇兕

《爾雅》曰:兕似牛,[一角,肉重千斤。]

《說文》曰:兕,如野牛,青皮堅厚,可以為鎧,嶓塚之山,其獸多兕。

《毛詩》曰:酌彼兕觥。

《戰國策》曰:楚王遊於雲夢,有狂兕忽至,王彎弓而射之,應發而殪,仰天而歎曰:樂矣今日之遊,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

《論衡》曰:太師尚父,為周司馬,將師伐紂,到孟津之上,杖鉞把旄,號其眾曰倉兕,夫倉兕水中之獸也,善覆人舡,因神以化,令汝急渡。

【讚】晉郭璞山海圖讚曰:兕惟壯獸,似牛青黑,力無不傾,自焚以革,皮充武備,角助文德。

◇駮

《爾雅》曰: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山海經》曰: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豹,可以禦兵。

【讚】晉郭璞讚曰:駮惟馬類,實畜之英,驤首騰旄,噓天雷鳴,氣無不淩,吞虎辟兵。

◇貔

《爾雅》曰:貔白狐,其子豰,[呼鹿反,一名執夷。]

《說文》曰:貔,豹屬,出貉國。

《尚書》曰:如虎如貔。

《禮記》曰:前有摯獸,則載貔貅。

《毛詩》曰:獻其貔皮,赤豹黃羆。

【讚】晉郭璞貔讚曰:書稱猛士,如虎如貔,貔蓋豹屬,亦曰執夷,白狐之雲,自是而非。

◇熊

《說文》曰:熊獸似豕,山居冬蟄。

《本草經》曰:熊脂一名熊白,味甘,微溫無毒,止風痺。

《六韜》曰:文王囚羑裏,散宜生得黃熊而獻之於紂。

《周書》曰:成王時,不屠國獻青熊。

《毛詩》曰: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詩義疏》曰:熊能攀緣上高樹,見人則顛倒投地而下,冬入穴而蟄,始春而出。

《左傳》曰:晉靈公使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載以過朝。

又曰:鄭子產聘於晉,晉侯有疾,韓宣子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月,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乎,韓子祀夏,晉侯有間。

《孟子》曰:生[按生字衍。]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我所欲二者不兼,舍魚取熊掌,義者我欲,生亦我欲,二者不得兼,舍生取義。

《史記》曰:趙簡子病,不知人,五日寤,而曰:我之帝所,見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後有當道者,曰:帝令主君滅二卿,熊其祖也。

《漢書》曰:孝元帝馮昭儀,上幸虎圈鬥獸,後宮皆坐,熊出圈,攀檻欲上殿,昭儀乃當熊而立,及左右格殺熊,上問人情驚懼,汝何故前當,昭儀對曰:夫猛獸得人而止,妾恐熊至禦座,故身當之耳,帝嗟歎,以此倍敬重之。

《東觀漢記》曰:安帝永初九年,永昌獻象牙熊子。

建武故事曰:鹹和七年,左右啟以米飴熊,上曰:此無益而費於穀,且是惡獸,所不宜畜,使遣打殺,以肉賜左右直人。

《抱樸子》曰:玉策記稱,熊壽五百,五百歲則能化。

《續搜神記》曰:晉升平中,有人入山射鹿,忽墮一坎,窅然深絕,內有數頭熊子,須臾,有一大熊來入,瞪視此人,人謂必害己,良久,出藏得果栗,分與諸子,末後作一分,以著此人前,人饑久,於是冒死取啖之,既轉相狎習,熊每旦覓食果還,輒分此人,此人賴以支命,後熊子大,其母一一負將出,子既盡,人分死坎中,窮無出路,熊母尋複還入,坐人邊,人解其意,便抱熊之足,於是跳出,遂得無他。

《異苑》曰:邵陵高平黃秀,以元嘉三年入山,經月不還,其兒根生尋覓,不[不字疑衍。]見秀蹲空樹中,從頭至腰,毛色如熊,問其何故,答曰:天譴如此,汝但自去,生哀慟而歸,逾年,伐山人見形盡為熊矣。

又曰:熊獸藏於山穴,穴裏不得見穢及複[《太平禦覽》九百零八作傷。]殘,則合[禦覽作舍。]穴自死,人欲捕者,便令一人臥其藏內,餘伴執杖,隱在崖側,熊輒共輿出人,不使傷撻,傍人仍將騁其矛。又有居大樹孔中,東土呼熊為子路,以物擊樹,雲子路可起,於是便下,不呼則不動也。

【啟】梁劉孝威謝熊白啟,竊以館有射熊之名,台無走狗之號,上林絕胡人之搏,禁地無張京之犯,而突出羽川,來攀禦檻,光逾厚璧,殆惑朱公之價,色麗燭銀,將堪穆王之寶。

◇鹿

《爾雅》曰:鹿牡麀,其子麛,其跡速,絕有力{鹿弁},肩。

《毛詩》曰:野有死鹿。

又曰:鹿鳴,宴嘉賓也,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國語》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鹿。

《穆天子傳》曰:天子賜曹奴之人,黃金之鹿。

又曰:天子射鹿於林中。

《韓子》曰:夫馬似鹿者千金。

《史記》曰: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或言馬以阿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言鹿者以法。

又曰:高祖詔捕蒯通至,問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狗固吠非其主。

《東方朔傳》曰:武帝時,有殺上林鹿者,下有司收殺之,朔時在旁曰:是故當死者三,陛下以鹿殺人,一當死,天下聞陛下重鹿賤人,二當死,匈奴有急,須鹿觸之,三當死。

《列仙傳》曰:蘇躭與眾兒俱戲獵,常騎鹿,鹿形如常鹿,遇嶮絕之處,皆能超越,眾兒問曰:何得此鹿騎而異常鹿耶,答曰:龍也。

謝承《後漢書》曰:鄭弘為臨淮太守,行春,有兩白鹿隨車,俠轂而行,弘怪問主簿黃國,鹿為吉凶,國拜賀曰:聞三公車輜畫作鹿,明府當為宰相,弘果為太尉。

範曄《後漢書》曰:雲南縣有神鹿,兩頭,能食毒草,[華陽國誌雲,此鹿出雲南雄倉山。]

《古今注》曰:明帝永平中,三角鹿出江陵,孝和帝永元中,豫章徐汗,得白鹿,高丈九寸。

《三輔決錄》曰:辛繕,字公文,少治春秋詩易,隱居弘農華陰,弟子受業者六百餘人,所居旁有白鹿,甚馴,不畏人。

《魏略》曰:成公英先隨韓約,後降太祖,從行出獵,有三鹿走過公前,命英射之,三發三中,皆應弦而倒。

《魏誌》曰:文帝獵,失鹿,帝大怒,據胡床,拔刀收吏,將欲斬之,蘇則諫,乃止。

魏末傳曰:初明帝為平原王,王母甄後妒,文帝殺之,故不立為太子,嚐從帝獵,見鹿子母,帝射殺鹿母,語明帝射其子,對曰:陛下既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因涕泣,帝放弓矢歎曰:此語一何痛哉,由是帝立太子意定矣。

《抱樸子》曰: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色白。

《神仙傳》曰:魯女生者,餌術絕穀,入華山,後故人逢女生,乘白鹿,從玉女數十人。

又曰:沈羲嚐於道路逢白鹿車一乘,龍車一乘,從數十人騎,迎羲。

《廣州先賢傳》曰:丁茂,字仲慮,交阯人也,至孝,母終,負土治塚,列植鬆柏,白鹿遊乎左右。

《瀨鄉記》曰:老子乘白鹿,下讬於李母也。

【序】袁山鬆白鹿詩序曰:荊門山臨江,皆絕壁峭峙,壁立百餘丈,亙帶激流,禽獸所不能履,北岸有一白鹿,鹿泅過江,行人見之,乘刀競逐,謂至山下必得鹿,忽然若飛,超岡而去,於今此壁謂之白鹿。

上[疑當作古,按本詩係節古樂府烏生八九子四句,全詩見宋書二十一樂誌。]詩曰: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複得白鹿哺唶之,黃鵠摩天極高飛,後宮尚得烹煮之。

【表】魏陳王曹植獵表曰:於七月伏鹿鳴塵,四月五月射雉之際,此正樂獵之時。

晉殷仲堪上白鹿表曰:巴陵縣清水山,得白鹿一頭,白者正色,鹿者景福嘉義。

【箋】宋孝武帝在彭城參佐慶獲白鹿箋曰:伏承獲白鹿於彭城之東山,皓質玉映,育性馴和。

◇獐

《春秋運鬥樞》曰:樞星散為獐。

《說文》曰:麕,獐也。

《爾雅》曰:麕牝麜,栗音,其子麆,助音,其跡解,絕有力豜。[育音,○《太平禦覽》九百零七作肩。]

《毛詩》曰:野有死麕,惡無禮也。

《穆天子傳》曰:天子賜曹奴之鹿,白銀之麕,[今地中得玉勝金大,即古路夷狄質,○穆天子傳二金大作金犭苟,疑此當作犬。又,穆天子傳路作賂,質作貨。]

《呂氏春秋》曰:使麕疾走,馬弗及也,而得之者,時顧也。

建武故事曰:鹹和六年,計貢合集於樂堂,有野麕走至堂前,左右逐之,於池中而獲之焉。

《論衡》曰:都尉王子鳳時,麕入府中,其後遷為丹陽太守。

晉《起居注》曰:鹹寧中,白獐見魏郡,後諸州各送白獐。

《晉中興書》曰:中興所在獻白麕。

蕭廣濟《孝子傳》曰:蕭國遭喪,有鵠遊其庭,至暮而去,獐暮入其門,與犬馬旅,至旦而去。

【詩】魏文帝詩曰:巾車出鄴宮,校獵東橋津,重罝施密網,罕罼飄如雲,彎弓忽高馳,一發連雙麕。

【表】晉王述上白獐表曰:所領阮藻之江寧縣界,得白獐一頭,毛色絜素於其類,信斯誠之嘉祥也。

【啟】陳徐陵謝賚麕啟曰:臣昨既陪羽獵,仍宴上林,固謝長卿之文,彌慚子雲之賦,預割鮮禽,已同監浦,頻蒙大臠,更異梁王,詰旦歸來,猶為飽飫,虞衡所獻,複降命恩,賜細君以為歡,非屠門而大嚼。

◇兔

《爾雅》曰:兔子嬎,其跡迒,絕有力欣。

《春秋運鬥樞》曰:玉衡星散而為兔。

又曰:行失瑤光則兔出月,《毛詩》曰:有兔斯首,炰之燔之。

又曰:肅肅兔罝,施於中逵。

《周易參同契》曰: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

《莊子》曰: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韓子》曰: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折頸而死,因釋耕守株,冀複得兔,為宋國所笑。

《史記》曰:李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子曰:吾欲與汝,複牽黃犬,俱出蔡東門,逐狡兔,其可得乎。

又,範雎謂秦昭王曰:夫以秦而治諸侯,譬若縱韓盧而摶蹇兔也。

謝承《後漢書》曰:方儲幼喪父,負土成墳,種奇樹千株,白兔遊其下。

張璠《漢記》曰:梁冀起兔苑於河南,移檄在所,調發生兔,刻其毛以為識。

《抱樸子》曰:兔壽千歲,滿五百歲則色白。

《論衡》曰:儒者言月中有兔,夫月水也,兔在水中則死,夫兔月氣也。

張衡《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

【序】晉王廙白兔賦序曰:丞相琅邪王,始受旄節,作鎮北方,仁風所被,回麵革心,昔周旦翼成,越裳重譯而獻白雉,著在前典,曆代以為美談,今在我王,匡濟皇維,而有白兔之應,可謂重規累矩,不忝先聖也。

【詩】古歌詩曰:采取神藥山端,白兔搗[《太平禦覽》九百零七搗下有成字。]蝦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

【頌】張浚白兔頌曰:其毛春素,織毫秋黑,點綴五采,漸染粉墨,蓋久隱時見,應世德也,徐疾備體,達消息也,姿質皓朗,民之則也,被白含文,好無極也,秦失鹿於近郊,晉得兔於遠境。

【表】晉桓溫賀白兔表曰:臣聞至德通玄,則禎祥降,靈和所感,則異物生,今白兔見於春穀縣,皓質純素,皦然殊觀。

梁簡文帝上白兔表曰:瑞表丹陵,祥因舊沛,四靈可邁,既驗玉衡之精,千歲變采,有符明月之狀,豈殊丹岫之羽,不止帝梧,庶比素質之禽,得遊君囿。

周庾信上白兔表曰:光鮮越雉,色麗秦狐,月德符徵,金精表瑞。

◇狐

《山海經》曰: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說文》曰:狐妖獸,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易曰:田獲三狐。

《毛詩》曰:狐裘逍遙。

又曰:狐裘豹裒。

《禮記》曰:天子狐白之裘,諸侯青,卿大夫狐掖。

《穆天子傳》曰:天子獵於滲澤,得白狐。

《管子》曰:代出狐白衣之皮裘,狐應陰陽之變,六月而一見,公卿買之,代人忘其難得,喜其貴價,必相率而求之,取此物者,因令齊載金錢買之,代各求狐白皮,代王聞之,果去其農,處山林求狐,二十四月,不得一狐,離支聞而伐之,代王即將其士卒服於齊。

《慎子》曰: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狐白之裘,非一狐之皮。

《韓子》曰:翟人獻狐玄豹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皮而歎曰:以皮之美,自為罪也。

《漢書》曰:陳勝吳廣,次所旁叢祠中,[次人所止處也,叢鬼所馮。]夜構火狐鳴曰:大楚興,陳勝王。

名山記曰: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白虎通》曰:狐死首丘,不忘本也,九德至,則九尾能得其所,子孫繁息,於尾,明後當盛也。

【讚】晉郭璞九尾狐讚曰:青丘奇獸,九尾之狐,有道祥見,出則銜書,作瑞於周,以摽靈符。

◇猿

《山海經》曰:堂庭之山,發爽之山,其上多白猿。

《呂氏春秋》曰:荊王有神白猿,王自射之,則搏樹而熙,使養由基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猿擁樹而號。

《淮南子》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

《漢書》曰:李廣猿臂善射。

《吳越春秋》曰:越王問範蠡手戰之術,範蠡曰:臣聞越有處女,國人稱之,原王請問手戰之道,於是王乃請女,女將北見王,道逢老人,自稱袁公,袁公問女,聞子善為劍,原得一觀之,處女曰:妾不敢有所隱也,唯公所試,公即挽林內之竹,似枯槁,未折墮地,女接取其末,袁公操其本而刺處女,處女應即入之,三入,因舉杖擊袁公,袁公則飛上樹,化為白猿。

《抱樸子》曰:猿壽五百歲,則變為玃,千歲則變為老人。

又曰:周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張載論曰:白猿玄豹,藏於欞檻,何以知其接垂條於千仞。

宜都山川記曰:峽中猿鳴至清,諸山穀傳其響,泠泠不絕,行者歌之曰:巴東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霑衣。

【詩】梁沈約石塘瀨聽猿詩曰:噭々夜猿鳴,溶溶晨霧合,不知聲遠近,唯見山重遝,既歡東嶺唱,複佇西岩答。

陳蕭詮賦得夜猿啼詩曰:桂月影才通,猿鳴回入風,隔岩還嘯侶,臨潭自響空,掛藤疑欲飲,吟枝似避弓,別有三聲淚,霑裳竟不窮。

【賦】晉傅玄猿猴賦曰:餘酒酣耳熱,懽顏未伸,遂戲猴而縱猿,何〈環夂〉畋之驚人,戴以赤幩,襪以朱巾,先裝其麵。又丹其唇,揚眉蹙額,若愁若瞋,或長眠而抱把[把字明本無。]勒,或嚄咋而齷齗,或顒仰而踟躕,或悲嘯而吟呻,既似老公。又類胡兒,或低眩而擇颯,或抵掌而胡舞。

【讚】晉郭璞白猿讚曰:白猿肆巧,由基撫弓,應眄而號,神有先中,數如循環,其妙無窮。

◇獼猴

《楚辭》曰:獼[招隱士獼下有猴字。]兮熊羆,慕類兮以悲。

《韓子》曰:燕王徵巧術人,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母猴成,巧人曰:人主欲觀之,必半歲不入宮,不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而刺之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曰:養之,不能觀也。

《漢書》曰:韓生勸項羽都關中,羽曰:吾聞富貴不還故鄉,如衣錦夜行,乃燒宮室,都彭城,韓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又曰:長信少府檀長卿,為沐猴與狗鬥,蓋寬饒奏免之。

【賦】後漢王延壽王孫賦曰:原天地之造化,實神偉之屈奇,道玄微以密妙,信無物而弗為,有王孫之狡獸,形陋觀而醜儀,顏狀類乎老公,軀體似乎小兒,眼睚〈目禺〉以〈月穴〉恤,視〈目戢〉睫以〈目夬〉睳,鼻〈鼻圭〉齁以〈鼻及〉〈鼻夾〉,耳聿役以適知。口嗛呥以〈齒僉〉〈齒臽〉,唇〈南皮〉〈口習〉以形〈開皃〉,齒崖崖以齴々。嚼〈口任〉囃而囁唲,儲糧食於兩頰,稍委輸於胃脾,踡菟蹲而狗踞。聲曆〈口鹿〉而喔咿,或嗝嗝而〈口殼〉々。又〈口適〉嗅其若啼,緣百仞之高木,攀窈褭之長枝,背牢落之峻壑,臨不測之幽谿,尋柯條以宛轉,或捉腐而登危,或犀跳而電透,乍瓜懸而瓠垂,歸瑣係於庭廄,觀者吸呷而忘疲。

晉阮籍獼猴賦曰:夫獼猴直其微者也,猶累於下陳,體多似而匪類,貌乖殊而不純,外察慧而無度,故人麵而獸身,性偏淩而幹進,似韓非之囚秦,楊眉頞而驟眒,似巧言而偽真,整衣冠而偉服,懷項王之思歸,躭嗜欲而眄視,有長卿之研姿,沐蘭湯而滋穢,匪宋朝之媚人,終嗤弄而處泄,雖近習而不親。

◇果然

吳錄,《地理誌》曰:九真胥浦縣,有獸名果然,猿狖類也,色青赤有文,居樹上,此郡及日南皆有之。

南方草物狀曰:果然獸,生在山林上,民人以弓毒射之,剝取皮,皮文青赤白色,縫相連作席,出九真日南郡。

《南州異物誌》曰:交州以南,有果然獸,其鳴自呼,身如猿,犬麵,通有白色,其體不過三尺,而尾長四尺餘,反尾度身,過其頭,視其鼻,仍見兩孔,作[《太平禦覽》九百一十作仰。]向天,其毛長,柔細滑澤,色以白為質,黑為文,視如蒼頭鴨,脅邊班文,集十餘皮,可得一蓐,繁文麗好,細厚溫暖。

【賦】魏鍾毓果然賦曰:果然似猴象猿,黑頰青身,肉非嘉餚,唯皮為珍。

【啟】梁張纘謝皇太子賚果然褥啟曰:伏以狐裘熊席,徒負舊名,玄豹青犭軍。未能適體,嚴冰在節,朔飆結宇,吹綸愧暖,挾纊慚溫,但勤非伏寢,恩重夜覆,道媿經明,坐叨重席,仰榮俯媿,進退在顏。

◇狌々

《山海經》曰:有獸人麵,名曰狌々。

又曰:狌々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麵。

《爾雅》曰:狌狌小而好啼,[今交阯封溪出,狀如獾〈犭屯〉,聲似小兒啼。]

《禮記》曰:狌々能言,不離禽獸。

《廣誌》曰:狌狌似狟,聲如小兒啼,不聞其言,出交阯封溪縣。

《孫卿子》曰:狌々能言笑,亦二足無尾,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非以二足無毛,以知禮也。

《呂氏春秋》:伊[《太平禦覽》九百零八伊下有尹字。]說曰:肉之美者,狌々之唇。

《淮南子萬畢術》曰:歸終知來,狌々知往,[歸終,神獸。]

《括地圖》曰:狌々人麵豕身,知人名。

《蜀誌》曰:封溪縣有獸,曰狌々,體似豬,麵似人,音作小兒啼聲,既能人語。又知人名,人以酒取之,狌々覺,初蹔嚐之,得其味甘而飲之,終見羈纓也。

《華陽國誌》曰:永昌郡有狌々,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

南方草物狀曰:狌々之獸,生在野,狀如〈犭屯〉子,民人捕取,交阯武平興古有之。

【讚】晉郭璞狌々讚曰:能言之獸,是謂猩猩,厥狀似猴,號音若嚶,自然知往,頗識物情。

◇貂

《說文》曰:貂,鼠屬也,而大,黃黑,出丁零國。

《廣誌》曰:貂出扶餘挹婁。

《東觀漢記》曰:建武二十五年,烏桓獻貂豹皮,詣闕朝賀。

《魏略》曰:扶餘國出貂豽,[奴骨反。]

魏書曰:鮮卑有貂鼲子,皮毛柔軟,故天下為名裘。

《魏誌》曰:烏丸傳,挹婁國出好貂,今所謂挹婁貂是也。

《江表傳》曰:遼東太守,遣使詣孫權,送貂皮千枚,欲舉國歸吳。

【啟】梁簡文謝敕賚貂坐褥席啟曰:東瀛美毳,不著馬彪之儀,北朔文茵,豈問張敞所記,陰炭既重,寒井猶冰,特降殊私,溫華曲被,雖狐白千金,織成千種,李頒漢被,楊降曹氈,不足以仿佛洪慈,連類聖澤。

◇鼠

《爾雅》曰:鼢鼠,[墳,地中行者。]鼸鼠,鼷鼠,[有毒,螫毒。]鼶鼠,[斯。]鼬鼠,[似齗,赤黃色,大尾,啖鼠,江東呼鼪鼠。]鼩鼠,[劬。]鼭鼠,[時。]鼥鼠,吠,鼫鼠,[石,頭似兔,尾有黃色,好在田中,食穀豆。]鼤[問。]鼠,鼨終,鼠,豹文鼮鼠,[漢武時得此鼠,終軍知之,賜帛百疋,文采如豹。]鼯鼠夷〈由鳥〉,[似蝙蝠,肉翅,飛且乳,亦名飛生,音如人食火煙。]

方言曰:蝙[邊音。]蝠,[福。]自關而東,謂之服翼,或謂之飛鼠,或謂老鼠,或謂之仙鼠,自關而西,秦隴之間,謂蝙蝠,北燕謂之蟔蟙。

《說文》曰:鼠,穴蟲之總名也,象形,凡鼠之屬皆從鼠,鼨鼠出胡地,可作裘,鼫,五伎鼠也,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浮不能渡穀,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易》曰:艮為鼠。

《毛詩》曰:相鼠,刺無禮也,隆文公正其群臣,而刺在位不承先君之禮儀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又曰: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詩義疏》曰:樊光謂即爾雅鼫鼠也,許慎雲,鼫鼠,五伎鼠也,今之河東有碩鼠,大能人立,前[《太平禦覽》九百十一前上有交字。]兩腳於頭上跳舞,善鳴,食人禾稼,逐則走入樹空中,亦有五伎,或謂雀鼠,其形大,故敘雲石鼠也,魏今河東河北縣也,詩言其方物,宜謂此鼠,非今大鼠。又不食禾苗,本草又謂螻蛄為石鼠,亦五伎,古今方土名蟲鳥,物異名同,故記也。

《左傳》曰:齊侯將為臧紇田,紇聞之,見齊侯,與之言伐晉,對曰:多則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晝伏夜動,不穴於寢廟,畏人故也,今君聞晉之亂而伐焉,寧將事之,非鼠而何,乃弗與田。

《晏子春秋》曰:景公問晏子治國何患,對曰:社鼠者,不可燻,不可灌,君之左右,出賣寒熱,入則比周,此之謂社鼠也。

尹《文子》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為璞。

《莊子》曰: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患,鼷鼠深穴於神丘之下,以避薰鑿之患。

又曰: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雛,子知之乎,夫鵷雛發南海,飛至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哧,今子欲以梁國哧我耶。

賈誼書雲,鄙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近器尚憚,況貴大臣之近於帝王乎。

《列子》曰:虞氏者,梁富人也,登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擊博其上,而遊俠相隨行樓下,博者射中而笑,鳶墮腐鼠而中遊俠,遊俠相與語曰:虞氏富久矣,常有輕人之誌,乃辱我以腐鼠,請滅其家,夜乃攻於虞氏,大滅之,此謂類而非我,[《太平禦覽》九百十一作也。]

《淮南子萬畢術》曰:狐目狸腦,鼠去,於其穴,被發向北,咒殺巫鼠。

《史記》曰:李斯少時為鄉中吏,見吏舍中鼠食不絜,人犬數驚之,入倉,見鼠食積粟,居大廡下,無人犬之憂,乃歎曰:人賢不肖如鼠,在所自處耳。

又曰:張湯,杜陵人也,其父為長安丞,出外,湯為兒守舍,而鼠盜肉,其父還怒,乃笞湯,湯掘,遂得盜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謂傳囚也,爰,易也,以此書易驗者。]訊鞫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

東方朔神異記曰:北方有曾冰萬裏,厚百丈,有蛇奚鼠,在冰下出焉,其形如鼠,食草木,肉重萬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熱,其毛長可八尺,可以為蓐,臥之可以卻寒,其皮可以蒙鼓,其聲千裏,有美尾,可來鼠,[此尾所在,鼠輒入此聚。]

京房《易飛候》曰:鼠舞國門,厥咎亡,鼠舞於庭,厥咎誅死。

《漢書》:左馮翊韓延壽,有罪下獄,楊惲上書,訟延壽,郎中丘常謂惲曰:聞君侯訟韓馮翊,當得活,惲曰:事何容易,蛇巠蛇巠者未必全也,我不能自保,真人所謂鼠不容穴,坐銜窶數也。

又曰:蘇武使匈奴,匈奴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羊,羝羊生乳乃歸,武至海上,廩食不至,乃掘野鼠草實而食之。

《廣誌》曰:白猿長尾白腹,[句疑有訛。]善緣登,若家鼠小異者,鼠,[《太平禦覽》九百十一鼠上有鼢字。]深目而短尾,苗鼠者,野鼠也,小而短尾,天鼠以皮為裘,今當名其裘為天鹿裘,黃鼠在田野間為群,害穀麥,凡善走,把不得,唯鼠狼能得之。

竇氏家傳曰:竇攸治《爾雅》舉孝廉為郎,世祖與百寮大會靈台,得鼠,身如豹文。焚之光澤,世祖異之,問群臣莫知,唯攸對曰:名鼮鼠,詔問何以知之,攸曰:見《爾雅》詔案視書,如攸言,賜帛百疋,詔諸侯子弟,從攸受爾雅。

《魏略》曰:大秦國出辟毒鼠,《魏誌》曰:公子倉舒早惠,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太祖馬鞍在庫,為鼠所齧,庫吏懼罪必死,議欲麵縛首罪,猶慮不免,衝謂曰:待三日中,然後自歸,衝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齧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衝對曰:世俗以為鼠齧衣者,其主不吉,今衣見齧,是以憂戚,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俄而庫吏以齧鞍聞太祖,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齧,況馬鞍懸柱乎,一無所問。

又曰:臧洪傳曰:洪為袁紹所圍,糧乏,乃掘鼠而食。

《博物誌》曰:鼠食巴豆三年,重三十斤。

《列異傳》曰:中山王周南,正始中,為襄邑長,有鼠衣冠出廳事,語曰:爾某日當死,周南不應,至期複出,冠幘絳衣,語曰:爾日中當死,複不應,入,複更出,日[原訛曰:據馮校本改。]適中,鼠曰:周南汝不應,死我,[太平禦覽九百十一作我死,此倒。]複何道,遂顛蹶而死,即失衣冠,視如常鼠也。

《晉陽秋》曰:太興中,衡陽區純作鼠市,四方丈餘,開四門,門有一木人,縱四五鼠於中,欲出門,木人輒以推推之。

《抱樸子·內篇》曰:玉策記稱,鼠壽三百歲,滿一百歲者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裏外事也。

《晉太康地記》曰:鳥鼠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鼠尾短,形如家鼠,入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為牝牡。

《梁州記》曰:聟水北聟鄉山,有仙人唐公房祠,有一碑,廟北有大坑,碑雲,是其舊宅處,公房舉宅登仙,故為坑焉,山有易腸鼠一月三吐易其腸,束廣微所謂唐鼠者也,[《博物誌》曰:唐房升仙,雞狗並去,唯以鼠惡,不將去,鼠悔,一月三出腸也。]

劉欣期交州記曰:竹鼠如小狗子,食竹根,出封溪縣。

《秦州記》曰:乞佛虜乾歸,未移抱罕金城,見鼠有數萬頭,將諸小鼠,各銜馬屎,群移而度洮麗二水,悉止抱罕,自是二年而乾歸徙焉。

《異苑》曰:西域有鼠王國,鼠大如狗,中者如兔,小者如常鼠,頭悉白,然帶以金枷,商估有經過其國,不先祈祀者,則齧人衣裳,世得沙門咒原,便獲無他,眾僧釋道安昔至西方,親見如此,俗諺雲,鼠得死人目精則為王。

《幽明錄》曰:吳北寺終祚道人,臥齋中,鼠從坎出,言終祚後數日必當死,終祚呼奴,令買犬,鼠雲,亦不畏此也,但令犬入此戶,必死,須臾犬至,果然,終祚乃下聲語其奴曰:明市雇十簷水來,鼠已逆知之,雲止欲水澆取我,我穴周流,無所不至,競日澆灌,了無所獲,密令奴更借三十餘人,鼠雲,吾上屋居,奈我何,至時處在屋上,奴名周,鼠雲,阿周盜二十萬錢叛,後試開庫,實如所言也,奴亦叛去,終祚當為商賈,閉其戶而謂鼠曰:汝欲使我富耳,今遠行,勤守吾房中,勿令有所零失也,時桓玄在南州,禁殺牛甚急,終祚載數萬錢,竊買牛皮,還東貨之,得二十萬,還室猶閉,一無所失,怪亦絕,遂大富。

《述異記》曰:宋南譙王劉義宣,鎮荊州,府吏蔡鐵善卜,宣射得一白鼠,置函中,乃召鐵,使卜函中何物,謂中者當厚賞,僻即加重罰,鐵兆成,笑曰:具已知矣,公曰:狀之,鐵曰:兌色之鼠背明戶,彎弧射之絕左股,鼠孕三雄而兩雌,若不見信,剖腹而立知,公乃使剖鼠腹,皆如鐵言,即賜錢一萬。

《地鏡圖》曰:黃金之見,為火及白鼠。

《風角要占》曰:長吏居官厭盜賊法,七月,以生鼠九枚,置籠中,埋子地,秤九百斤土覆坎,深各二尺五寸,築之合堅固。

《雜五行書》曰:停部,取停部地土塗灶,水火盜賊不經,塗屋四角,鼠不食蠶,塗倉{朁蟲},鼠不食稻,以塞埳,百日鼠種絕。

【讚】晉郭璞鼮鼠讚曰:有鼠豹采,厥號為鼮,漢朝莫知,郎中能名,賞以束帛,雅業遂盛。

又鼯鼠讚曰:鼯之為鼠,食煙棲林,載飛載乳,乍獸乍禽,皮籍孕婦,人為大任。

又鼷鼠讚曰:小鼠曰鼷,實有螫毒,乃食郊牛,不恭是告,厥譴惟明,徵乎其覺。

又鼫鼠讚曰:五能之鼠,伎無所執,應氣而化,翻飛鴽集,詩人歌之,無食我粒。

又鼠讚曰:或以尾翔,或以髯淩,飛鼠鼓翰,儵然皆騰,用無常所,唯神斯憑。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