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4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八十·火部

火烽燧燈燭庭燎灶薪炭灰煙

◇火

《釋名》曰:火,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即皆毀壞也。

《山海經》曰:厭火國,獸身黑色,火出其口中,[言能吐火。]易曰:離為火。

又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又曰:火就燥。

《尚書》曰:藻火粉米,[火為火字也。]

又曰:洪範,五行,二曰火,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又曰:火炎昆岡,玉石俱焚,[言火逸而害玉也。]天吏逸德,烈於猛火。又曰:若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火炎不可向近,尚可撲滅,浮言不可信用,尚可刑戮也。]

《禮記》:月令曰:孟夏之月,盛德在火。

《左傳》曰:火龍黼黻。

又曰:郯子曰: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又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內火,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謂火正之官,配食於火星也,建辰之月,鶉火星昏見南方,則令民放火,建戌之月,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見,則令民內火,禁放火者也。]

又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春秋考異郵》曰:火者,陽之精也。

白澤圖曰:火之精宋無忌。

《禮含文嘉》曰:燧人始鑽木取火。

《屍子》曰: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

《家語》曰:堯火帝而王,尚赤。

《地鏡圖》曰:黃金之見為火。

括地圖曰:神丘有火穴,光照千裏。

孫子兵法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隧。

《莊子》曰:指窮於為薪,火傳也,[為薪猶薪(禦覽八百六十九薪上有前薪也前四字,此脫。)以指,指盡前薪之理,故火傳而不滅,必得納養之中,故命續而不絕。]

《戰國策》曰:楚王遊雲夢,野火之起也,若雲蜺。

《呂氏春秋》曰:伊尹說湯五味,九沸九變,火為之紀。

《韓子》曰:魯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救火者左右無人,盡逐獸,不救火,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所以不救也,事急不及以罰,救火者盡賞之,則舉國不足以賞於民,請從行罰,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令下未遍,火以滅矣。

又曰:越王問於大夫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可矣,何不試焚宮室,於是遂焚宮室,民莫能救火,乃下令曰:民之救火而死者,比死敵之賞,民之塗其體,被濡衣走火者,左二千人,右三千人,[事具刑法部。]

韓詩外傳曰:晉平公藏寶之台燒,救火三日三夜,乃勝之,公子晏束帛而賀曰:臣聞王者藏於天下,諸侯藏於百姓,農夫藏於囷庾,今百姓乏於外,而賦斂無已,昔桀紂殘賊,為天下戮,今皇天降災於藏台,此是君之福也。

《史記》曰:龐涓追孫臏,臏量其行,暮當至馬陵,乃伏兵斫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下,於是令齊軍萬弩夾道,暮火舉而俱發,涓夜至,見白書,乃鑽火燭讀之,未畢,萬弩俱發,龐涓大敗。

又曰:騎劫攻即墨,田單取牛千頭,衣以五采,束刀其角,結火其尾。

《漢書》曰:項王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焚其宮室,火三月不滅。

《三輔黃圖》曰:秦始皇帝,葬驪山,六年之間,為項王所發,牧兒墮羊塚中,燃火求羊,燒其槨藏。

《淮南子》曰:陽遂見日,則然而為火,[陽遂金也,取金〈木孟〉無緣者,執日高三四丈時,以向,持燥艾承之寸餘,有頃焦之,吹之則然,得火。]

《列女傳》曰:梁姑姊,其室失火,兄子與二子在內,欲取兄子,輒得其子,火盛不得複入,婦人曰:梁豈可戶告人曉耶,被不義之名,何麵見兄弟國人哉,遂赴火而死。

《列仙傳》曰:甯封子,黃帝陶正,掌火,能作五色煙,[事具煙部。]

又曰:陶安公,六安冶師也,數行火,火一旦散上,紫色衝天,須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與天通,[事具仙部。]

《東觀漢記》曰:郅惲為長沙,有義士古初,遭父喪,未葬,鄰人火起,及初舍,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會火滅。

又曰:廉範為蜀郡,成都地迫屋狹,百姓夜作,以供衣食。又禁火,民複弊之,失火者日屬,範令夜作,但使儲水,百姓皆悅,[事具職官太守篇。]

又曰:梁鴻,牧豕長安上林苑中,失火,延人家,問所燒財物,悉推豕償之,其主言少,鴻原以身作,躬執其勤。

《樊英別傳》曰:英隱於壺山,常有黑風從西方起,英謂學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記其日,後有從蜀來者,雲是日大火,黑雲平旦從東起,須臾大雨,火遂得滅。

《汝南先賢傳》曰:郭慮,[《太平禦覽》八百六十八作憲。]從南郊,含酒東北三噀,雲齊失火,以厭之,後齊果上火事。

又曰:蔡君仲與人有至孝之心,母向終,棺在堂,西舍失火,火將至,君仲伏屍號哭,火越向東家。

《玄中記》曰: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國之東,加營國之北,諸薄國之西,山從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滅,正月二月火不然,山上但出雲氣,而草木生葉枝條,至四月火然,草木葉落,如中國寒時,草木葉落也,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過此山下,取柴以為薪,燃之無盡時,取其皮績之,為火浣布。

《十洲記》曰: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裏,去崖九萬裏,上有風生獸,似豹青色,大如狸,張取之,積薪數車以燒之,薪盡而此獸在火中,燃其毛不燋,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鐵椎鍛其頭數十下,乃死,以其口向風,須臾便活而起,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腦,菊花服之,盡十斤,得壽五百歲。

又曰:有火林山,山中有火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曰:山可百裏許,取其獸毛,績以為布,名曰火澣布,國人衣服之,此布垢洿,以水浣濯之,終日不絜,以火燒布,兩食久許出,其垢即去,白如雪。

《廣誌》曰:火洲在南海中,火燃洲,其木不死更鮮。

《抱樸子》曰:南海之中,蕭丘之中,有自生之火,常以春起而秋滅,丘方千裏,當火起時,此丘上純生一種木,火起正著此木,木雖為火所著,但小燋黑,人或以為薪者,如常薪,但不成炭,炊熟則灌滅之,後複更用,如此無窮。又夷人取木華,績以為火浣布,木皮亦剝,以灰煮為布,但不及華細好耳。

又曰:有白鼠,大者重數斤,毛長三寸,居空木中,其毛亦可績為布,故火浣布有三種焉。

又曰:吳世有姚光,有火術,吳主積荻千束,火焚荻了盡,光恬坐灰中,振衣而起,[事具草部荻篇。]

《神仙傳》曰:欒巴為尚書,正旦會,得酒,西南漱,雲成都市失火,漱酒作雨,驛至,果如其言,[事具仙部。]

《吳越春秋》曰:越王思報吳,冬則抱冰,夏則握火。

《陳留耆舊傳》曰:劉昆為江陵令,民有火災,昆向火叩頭,即霈然下雨,詔問反風滅火,虎北渡河,何以致此,昆曰:偶然,帝曰:此長者之言也。

《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按百家書,宋城門失火,自汲池中水以沃之,魚悉露見,但就把之,[事具魚部。]

魏武帝明罰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之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子推。

《英雄記》曰: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舡,乘簰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舡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則回舡走去,去複還燒者,須臾燒數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

《博物誌》曰:積紬萬匹,則自然生火,秦[《太平禦覽》八百六十九作泰。]始中,武庫火,積紬所致也。

《異苑》曰:臨邛有火井,漢室隆則炎赫彌熾,桓靈之際,火勢漸微,[事具水部井篇。]

又曰:晉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孔子履,漢高斬白蛇劍,王莽頭等,[事具劍部。]

《晉中興書》曰:殷浩北伐,江逌為長史,取數百雞,以長繩連腳,皆係火,一時驅放,飛過巉,集羌營,營皆然。

《搜神記》曰:麋竺常從洛歸,未至家數十裏,見路次有好新婦,從竺求寄載,行二十餘裏,新婦謝去,謂竺曰:我天使,去當往燒東海麋家,感君見載,故以相語,竺因請之,曰:不可,不得不燒,君快去,我緩來,日中必火發,竺乃急行達家,便出財物,日中而火大發。

《笑林》曰:某甲夜暴疾,命門人鑽火,其夜陰暝,未得火,催之急,門人忿然曰:君責之亦大無道理,今闇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當得覓鑽火具。

【詩】梁庾肩吾遠看放火詩曰:風前細煙起,月裏黑煙生,入焰看橋木,侵光識遠城。

【賦】晉潘尼火賦曰:覽天人之至周,嘉火德之為貴,含太陽之靈暉,體淳剛之正氣,先聖仰觀,通神悟靈,窮物盡數研機至精,鑽燧造火,陶冶群形,協和五味。革變膻腥,爾乃狄牙典膳,百品既陳,和羹酋醳,旨酒醲醇,享黿煮鼉,灼龜臛鱗,若乃流金化石,鑠鐵融銅,造製戎器,以戒不恭,砥煉兵械,整飾軍容,四海康乂,邊境無寇,韜弓戢劍,解甲釋胄,銷鏑為耒,鑄戈為耨,戰士反於耕農,戎馬放乎外廄,及至焚野燎原,陸火赫羲,林木摧拉,沙粒並麋,騰光絕覽,雲散霓披,去若風驅,疾若電逝,芬輪紆轉,倏忽橫厲,震響達乎八冥,流光燭乎四裔。

◇烽燧

玄女戰經曰:諸見舉烽火煙火,傳言虜且欲起,欲知審來不,以言者時所加之,得陽者不來,得陰者為來法。

《墨子》曰:烽火已舉,言寇所從來多少。

甘氏天文占曰:權舉烽表,遠近沉浮,權四星,在軒轅尾西,邊地警備,烽候相望,虜至則舉,烽火十文,[《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五作丈。]如今井桔槔,火[禦覽作大。]錘其頭,若警備急,燃火其頭,放之,權重,本低則末仰,見烽火。

《史記》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為烽燧火鼓,似有寇至,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漢書》曰:軍臣單於立四歲,匈奴複絕和親,大入上都[《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五作郡。]雲中,烽火通於甘泉。

《東觀漢記》曰:廉範為雲中太守,始到,烽火日通,故事,虜出度五千人,乃移書旁郡求助,吏白,今虜兵度出五千,請移警檄,範不聽,遂選精兵,自將出至近縣,令老弱城守而追之。

又曰:馬成善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橋,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陘,中山至鄴,皆築保壁,起烽燧,十裏一候。

又曰:郭伋為並州,伋知盧芳夙[原訛風,據馮校本改。]賊,難卒以力製,常嚴烽候,明購賞。

蔡邕徙朔方上書曰: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職在望候,憂怖焦灼,無心複能操筆成草,致章闕庭。

庾闡楊都賦注曰:燧火,以炬置孤山頭,皆緣江相望。

《述征記》曰:戲水注渭,東有周幽王壘,昔幽王亟舉烽以悅褒姒,遂犬戎伐周,諸侯玩而弗至,戰敗死於斯地。

【書】晉蔡謨與弟書曰:軍中耳目,當用鼓烽,烽可遙見,鼓可遙聞,形聲相傳,須臾百裏,非人所及,想得先知耳,近別菽麥者,皆當解之,而王苟諸人,癡頑之甚,乃至於是,常令人怪之,然烽鼓之法,當豫敕諸軍,見烽聞鼓便嚴,而此間恒舉烽之後,須文書上言,乃符遊軍,遊軍須被符,乃當嚴,昔年石頭夜半舉烽,至明日食時,台中乃知,弟在石頭時,隅中舉烽,至下脯,遊軍故未嚴,此即是苟希[按當作晞。]等覆車之軌也。

◇燈

《說文》曰:錠謂之燈。

《韻集》曰:"無足曰燈,有足曰錠。"

《離騷》[按本條非離騷。]曰:吳酒不廢沉日夜,蘭膏明燭華銅錯。[言燈錠盡銅,琢禽獸,有華英也。]

《說苑》曰: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衣者,美人挽絕其冠纓,[事具人部報恩篇。]

劉向《別傳》曰:待詔馮商作燈賦。

《漢書》曰:金枝秀華,庶旄翠旌,[金枝,銅燈,百二十枝,秀華,中主有光華也。]

又曰: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設燈燭帷幄,而令帝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而不得就視。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遣使謂帝曰:七月七日,我當暫來,帝至日,掃除宮內,燃九光之燈。

《荀采傳》曰:荀采,爽女,為陰瑜妻,而夫早亡,爽逼嫁與太原郭弈,采入郭氏室,暮乃去其帷帳,建四燈,斂色正坐,郭氏不敢逼。

《風俗通》曰:郅伯夷宿亭,止樓上,燃數燈,夜有魅來,伯夷趣之,以燈照,乃老狸也。

《東宮舊事》曰:宮有銅鴨頭燈二,銅侍燈三,供戶外用,夕供油七合,太子納妃,有金塗四尺長燈一,金塗連盤短燈二,金塗連盤鴨燈一。

《鄴中記》曰:石虎正旦會於殿前,設百二十枝燈。

【詩】晉習鑿齒詩曰:煌煌閑夜燈,脩脩樹間亮,燈隨風煒燁,風與燈升降。

齊謝朓詠燈詩曰:發翠斜溪裏,蓄實宕山峰,抽莖類仙掌,銜光似燭龍,飛蛾再三繞,輕花四五重,孤對相思夕,空照舞衣縫。

梁簡文帝詠籠燈絕句詩曰:動焰翠帷裏,散影羅帳前,花心生複落,明銷君詎憐。

梁紀少瑜詠殘燈絕句曰:殘燈猶未滅,將盡更揚暉,惟餘一兩爓,[原訛爛,據馮校本改。]裁得解羅衣。

梁王筠詠燈擎詩曰:百華曜九枝,鳴鶴映冰池,末[原訛未,據馮校本改。]光本內照,丹花複外垂,流暉悅嘉客,翻影泣生離,自銷良不悔,明白原君知。

梁吳筠燈詩曰:昔在鳳皇闕,七采蓮花莖,陸離看寶帳,爛熳照文屏,簷豔煙光轉,氛氳霧裏輕,能方三五夜,桂樹月中生。

梁範靖妻沈氏詠燈詩曰:綺筵日已暮,羅帳月未歸,開花散鶴彩,含光出九微,風軒動丹焰,水宇淡清輝,不吝輕蛾繞,唯恐曉蠅飛。

【賦】漢劉子駿燈賦曰:惟茲蒼鶴,修麗以奇,身體剼削,頭頸委蛇,負斯明燭,躬含冰池,明無不見,照察纖微,以夜繼晝,烈者所依。

魏殷臣[按當作巨,本書八十五布篇同。]鯨魚燈賦曰:橫海之魚,厥號惟鯨,普彼鱗族,莫之與京,大秦美焉,乃觀乃詳,寫載其形,讬於金燈,隆脊矜尾,鬐甲舒張,垂首挽視,蟠於華房,狀欣欣以竦峙,若將飛而未翔,懷蘭膏於焜臆,明製節之謹度,伊工巧之奇密,莫尚美於斯器,因綺麗以致用,設機變而罔匱,匪雕文之足瑋,差利事之為貴,永作式於將來,跨千載而弗墜。

晉夏侯湛棋燈賦曰:乃珠珍寶器,奇像妙工,取光藏煙,致巧金銅,融冶甄流,陶形定容,爾乃隱以金翳,疏以華籠,融素膏於回槃,發朱輝於綺窗,宣耀蘭堂,騰明廣宇,焰煜爚於茵筵,煥炤〈火折〉乎屏組。

晉孫惠百枝燈賦曰:曄若雲停,爛已星布。

範堅〈蟲葛〉燈賦曰:爾乃旋閑房,升玉榻,列華槃,鑠凝〈蟲葛〉,浮炷穎其始燃,秘闈於是乃闔,旁映文楹,仰暉丹桷,赫如燭龍吐輝,爛若翳陽複旭。

梁簡文帝列燈賦曰:何解凍之嘉月,值蓂莢之盡開,草含春而動色,雲飛采而輕來,九微間吐,百枝交布,聚類炎洲,跡同大榭,競紅蕊之晨舒,蔑丹螢之昏騖,蘭膏馥氣,芬炷擎心,寒生色淺,露染光沉。

梁江淹燈賦曰:淮南王,信自葬,命婇女,餌丹砂,餌丹砂,學鳳音,紫霞沒,白日沉,掛明燈,散玄陰,顧謂小山儒士,斯可賦乎,於是泛瑟而言曰:若大王之燈也,銅華金擎,錯質鏤形,碧為雲氣,玉為仙靈,雙碗百枝,豔帳充庭,照錦池之丈席,映繡柱之鳴箏,若庶人之燈者,非銀非珠,無藻無縟,心不貴麗,器窮於樸。

周庾信燈賦曰:九龍將暝,三爵行棲,瓊鉤半上,弱木全低,乃有百枝同樹,四照連槃,香添燃蜜,氣雜燒蘭,燼長霄久,光青夜寒,秀帳掩映,魭膏照灼,動鱗甲於鯨魚,〈魚炎〉光芒於鳴鶴,蛾飄則碎花亂下,風起則流星細落,況複上蘭深夜,中山醑清,楚妃留客,韓娥合聲,但歌著節,遊弦絕鳴,輝輝朱燼,焰焰紅榮,乍九光而連影,或雙花而並明,寄言蘇季子,應知餘照情。

【讚】晉支曇諦燈讚曰:既明遠理,亦弘近教,千燈同輝,百枝並曜,飛煙清夜,流光洞照,見形悅景,悟旨測妙。

【銘】後漢李尤金羊燈銘曰:賢哲勉務,惟日不足,金羊載耀,作明以續。

◇燭

周官,司烜氏,掌以燧取火於日,以供祭祀之明燭,[日火,陽之絜氣也,明燭以炤饌。]凡邦之大事,供蕡燭,[賁燭,麻燭,賁,大也。]

《禮記》曰:侍坐,燭至起,[異晝夜也。]燭不見跋,[跋,本也,燭盡則去之,嫌若燼多,有厭倦也。]

又曰: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離親也,[事具禮部婚姻篇。]

《尚書大傳》曰: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師曠曰:臣聞老而學者,如執燭之明,執燭之明,孰與昧行,公曰:善,[事具禮部學篇。]

《文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蘭膏以明自銷。

《韓子》曰:鄭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燕相受書曰:舉燭高明,高明者,舉賢而任之,[事具贈答部。]

《列女傳》曰:齊女徐吾者,東海上貧婦人,其鄰婦李吾之屬,合燭夜績,吾最貧而燭不屬,李吾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與夜,徐吾曰:妾以貧故,起常先,去常後,掃陳席以待來者,坐常處下,為貧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明,去一人,燭不為益闇,何愛東壁餘光,莫之能應,遂複與夜,績。

《史記》曰:始皇塚中,以人魚膏為燭。

謝承《後漢書》曰:巴祗為楊州刺史,與客坐闇暝之中,不燃官燭,[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玄晏春秋曰:計君又授與司馬相如傳,遂涉《漢書》:讀匈奴傳,不識棠梨孤塗之字,有胡奴執燭,顧而問之,奴曰:棠梨天子也,言匈奴之號單於,猶漢人有天子也,予於是乎曠然發寤。

《地鏡圖》曰:相玉,見美女子,載燭行壇陰,從其所出入處,石中有玉矣。

《世說》曰:王君夫飴糖澳釜,石季倫以〈蟲葛〉燭灼炊。

【詩】齊謝朓詠燭詩曰:杏梁賓未散,桂宮明欲沉,曖色輕帷裏,低光照寶琴,徘徊雲髻影,灼爍綺疏金,恨君秋月夜,遺我洞房陰。

梁孝元帝詠池中燭影詩曰:魚燈且滅燼,鶴焰暫停輝,自有銜龍燭,青火入朱扉,映水疑三燭,翻池類九微,入林如燐影,度渚若螢飛,河仾扇月落,霧上珠星稀,章華終宴所,飛蓋且相追。

又古意詠燭詩曰:花中燭,焰焰動簾風,不見來人影,回光持向空。

梁簡文帝和詩曰:花中燭,似將人意同,憶啼流膝上,燭焰落花中。

梁庾肩吾燭影詩曰:垂爓垂花比芳樹,風吹水動俱難住,春枝拂岸影上來,還杯繞客光中度。

梁劉孝威和簾裏燭詩曰:開關簾影出,參差風焰斜,浮光燭綺帶,凝滴汙垂花。

又禊飲嘉樂殿詠曲水中燭影詩曰:火浣花心猶未長,金枝密焰已流芳,芙蓉池畔涵停影,桃花水脈引行光。

【賦】晉傅鹹燭賦曰:餘治獄至長安,在遠多懷,與同行夜飲,以忘愁□,顧帷燭之自焚以致用,亦猶殺身以成仁矣,蓋泰清垂象,匪日不光,向晦入冥,匪火不彰,故六龍銜燭於北極,九日登曜於扶桑,日中則昃,月虧於望,時邁靡停,晝不幹常,背三接之昭昭,即厥開之有傷,何遠宇之多懷,患冬夜之悠長,獨耿耿而不寐,待雞鳴之未央,徒伏枕以展轉,起燃燭於閑房,揚丹輝之煒燁,熾朱焰之煌煌,俾幽夜而作晝,繼列景乎朝陽,慨顧景以增歎,孰斯愁之可忘,嘉湛露之愔愔,遂命樽而設觴,爾乃延僚屬,酌醇清,講三墳,論五經,高談既倦,引滿行盈,樂飲今夕,寔慰我情。

梁簡文帝對燭賦曰:雲母窗中含花氈,茱萸幔裏鋪錦筵,照夜明珠且莫取,金羊燈火不須燃,下弦三更未有月,甲夜繁星徒衣天,於是搖同心之明燭,施雕金之麗槃,眠龍傍繞,倒鳳雙安,菖蒲傳酒坐欲闌,碧玉舞罷羅衣單,影度臨長枕,煙生向果盤,回照金屏裏,脈脈兩相看。

梁元帝對燭賦曰:月似金波初映空,雲如玉葉半從風,恨九重兮夕掩,怨三秋兮不同,爾乃傳芳醁,揚清曲,長袖留賓待華燭,燭燼落,燭華明,花抽珠漸落,珠懸花更生,風來香轉散,風度焰還輕,本知龍燭應無偶,複訝魚燈有舊名,燭火燈光一雙炷,詎照誰人兩處情。

周庾信對燭賦曰:龍沙雁塞早應寒,天山月阪客衣單,燈前行衣疑不亮,月下穿針覺最難,剩取燈花持炷燭,還卻燈擎下燭槃,傍垂細溜,上繞飛蛾,光清寒入,焰暗風過,楚人纓脫盡,燕君書誤多,曉星沒,芳無歇,還持照夜遊,詎減西園月。

【啟】陳徐陵謝敕賚燭監賞答齊國移文啟曰:昔班彪草移,阮瑀裁書,馳譽當年,遂無加賞,非常大賚,始自今恩,雖賈逵之頌神雀,竇攸之對鼫鼠,漢臣射覆之言,魏士投壺之賦,方其寵錫,獨有光前,官燭斯燃,更慚良吏,霄光可學,乃會耆年,臣職居南史,身典東觀,謹述私榮,傳之方策。

◇庭燎

《說文》曰:庭燎,大燭也。

《禮記》曰:庭燎之百,自齊桓公始也。

《毛詩》曰:庭燎,美宣王,因以箴之,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鏘鏘。

《說苑》曰:齊桓公設庭燎,為士之欲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東野鄙人,有以九九之術見者,桓公曰:九九足以見乎,對曰:臣非以九九為足以見也,臣聞主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不至,夫士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論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桓公曰:善,禮之,期月而士至。

晉《起居注》曰:成帝鹹和八年十二月,有司奏,庭燎在止車門外,今更集議,舊在端門內施,詔曰:尚書奏,九年庭燎,當在端門內,元明帝時,在公車門內,可依舊,安司徒錄公命,當率由舊章,宜在端門內。

《晉中興書》曰:哀帝興寧元年,詔庭燎樹端門內。

《鄴中記》曰:石虎正會,殿庭中,端門外,閶闔前,設庭燎,皆二合,六處皆六丈。

趙書曰:石勒造庭燎於橦末,高十丈,上盤置燎,下盤安人以侍燎,艑繳上下。

【詩】晉傅玄庭燎詩曰:元正始朝亨,萬國執珪璋,枝燈若火樹,庭燎繼天光。

【表】魏王朗冬臈不得朝表曰:拘守留職,曠離車駕,況乃踐長於至,迎始於臈,履端於正,連曆天人三朝之元慶,而無緣祗奉玉爵,以獻萬壽,霄夢庭燎之光,晨想百華之耀。

◇灶

《釋名》曰:灶,造也,創食物也。

《淮南子》曰: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神。

《禮記》:月令曰:孟夏之月,其祀灶。

又曰:灶者,老婦之祭,盛於盆,尊於瓶。

《墨子》曰:灶必為屏,心突高出屋四尺,慎無失火,失火者斬。

魯連子曰:灶五突,分煙者眾也。

《莊子》曰:仲尼讀書,老聃倚灶觚而聽之,曰:是何書也,曰:春秋也。

《呂氏春秋》曰:燕雀處一屋之下,自以為安,灶突決,火上棟宇,燕雀不知禍將至也,[事具雀部。]

《戰國策》曰:智伯攻晉陽而水之,城不沒者三版,臼灶生蛙,人馬相食。

《史記》曰:武帝時,李少君以祀灶辟穀卻老方見上,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以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則仙者可見,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淮南子》曰: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桓譚《新論》曰:淳於髡至鄰家,見其灶突之直,而積薪在傍,謂曰:此且有火,使為曲突而徙薪,鄰家不聽,後果焚其屋,鄰家救火乃滅,烹羊具酒,謝救火者,不肯呼髡,智士譏之曰:曲突徙薪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也。

《東觀漢記》曰:初陰氏世奉管仲之祀於邑,謂之相君子,至子方,以累積恩德,為神所饗,臈日,晨炊於灶,神見,再拜受慶,時有黃羊,因以祠之,自是富殖百萬,田至七百頃,後世子孫,常以臈日,奉祠灶神以黃羊。

又曰:周澤為澠池令,克身儉約,妻子自親釜灶。

謝承《後漢書》曰:李南,少明風角,女亦曉家術,為卷縣民妻,晨詣爨室,卒有暴風,婦便上堂,從姑求歸,辭其二親,姑不許,乃跪而泣曰:蒙傳術,疾風卒起,先吹灶突及井,此禍為女婦主爨者,妾將亡之應,因著其亡日。

《續漢書》曰:虞詡為武都太守,羌欲邀遮詡,詡密令吏,人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問曰:孫臏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裏,以戒不虞,而今且二百裏,何也,詡曰:虜多,吾兵少,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惻,虜見吾灶日增,必謂郡兵來迎,眾行速,必憚進追我,孫臏見弱,吾今示彊。

茅君內傳曰:在名山深壑,無人跡之處,臨水上,作神灶屋,屋長四丈,廣二丈,起基四尺。又當先掘基下土,令必無故陷井家[疑當作塚。]瘞之處所也,開南戶西戶東戶,三也,立灶於屋中央,口向西,灶四邊,令去釜九寸也,以磚及細土構立之,亦勿令穿坼,神灶之法畢矣。

《抱樸子·內篇》曰:灶之神,每月晦日,輒上天言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筭,筭者一日也。

《異苑》曰:卞伯玉作東陽郡,灶正熾火,有雞遙從口入,良久,乃於突而出,毛羽不燋,鳴啄如故,伯玉尋病殞。

《雜五行書》曰:作灶法,當辰巳間隙地取土,先掘去上五寸,以水美酒一升,合和泥之,以癸亥日脩之,此日安灶自如也,作灶法,廣四尺,長五尺,欲安兩釜,長七尺,子孫富貴,作灶餘泥,不可泥井,井餘土,不可泥灶,大凶,勿以壬癸庚辛,反支九空,血忌破危,閉建寅日,皆凶,灶君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得除凶惡賈市,不知其名,見之死,豬肝泥灶,令婦孝,灶君以壬子日死,不用此日治灶,常以五月辰日,豬頭祭灶,令人治生萬倍,用人故灶凶敗,雞毛入灶中,致非禍,犬骨入灶,出狂子,正月己醜日,白雞祠灶,宜蠶,五月巳醜卯,祠灶吉,四月丁巳日,祠灶百倍。

夢書曰:夢見灶者,憂求婦嫁女,何以言之,井灶女執使之象。

【銘】後漢李尤灶銘曰:燧人造火,灶能以興,五行接備,陰陽相乘。

晉摯虞灶屋銘曰:大孝養誌,厥次養形,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箴】魏王朗雜箴曰:家人有嚴君焉,井灶之謂也,俾冬作夏,非灶孰能,俾夏作冬,非井孰言。

◇薪炭灰

《易》曰:古之死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左傳》曰:厥父啗薪,其子弗克負荷。

又曰:晉楚戰於城濮,楚左師潰,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薪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郗湊以中軍公族橫擊之,楚左師潰。

《禮記》曰:問士之子長幼,長曰能負薪,幼曰未能負薪。

又曰:季秋,乃命伐薪為炭,[事具炭部。]

《毛詩》曰:折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管子》曰:周容子夏,以侈靡見桓公,桓公曰:侈靡可以為天下乎,子夏曰:可,夫雕橑然後炊之,雕卯[按當作卵。]然後瀹之,所發積藏,散萬物也。

《晏子》曰:景公遊壽宮,睹耆年負薪,有饑色,公喟然,令吏養之。

《鄧析書》曰:譬猶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又曰:抱薪爇火,燥者先著。

《戰國策》曰: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王,說卒辭行,楚王曰:先生不遠千裏而臨寡人,曾弗肯留,原聞其說,對曰: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見於鬼,王難見於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其可得乎。

《漢書》曰:汲黯謂武帝曰:陛下之於群臣,如積薪,後來者居上。

又曰:朱買臣,字翁子,吳人,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刈薪樵出賣,以給食,簷束薪,行且誦書矣。

範曄《漢書》曰:戴封拜議郎,遷西華令,大旱,封禱無獲,乃積薪坐其上,自焚,火起而大雨至,遠近嗟歎。

《搜神記》曰:涼輔,廣漢人也,時旱,以五家[本書一百卷作官,此訛。]掾出禱,積薪柴自焚,須臾而雨作,[事具旱部。]

《玄中記》曰:南方有炎山焉,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過此山,取山下木以為薪,燃之無盡,取其皮,績之為火浣布,[神異經雲,玄山長四十裏,生不盡木,已具布部。]

《論衡》曰:或伐薪於山,輕小之木,合而束之,至於大木,十圍以上,引之不能動,推之不能移,則委之於山林,收所束之小木而去,由此以論,知能之大者,其猶十圍以上木也,人力不能舉薦,其猶薪者推引大木也,孔子周流,無所留止,非聖材不明,道難行,人不能用也。

《神仙傳》曰:焦先日入山伐薪以布施,先從村頭一家起,周而複始。

《晉中興書》曰:範汪,家貧好學,燃薪寫書,寫書既畢,誦讀亦竟。

《世說》曰:荀公曾在晉武帝坐賜食,荀進飯,即謂坐人曰:此是勞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帝密遣問外,答雲,實是故車腳。

《吳越春秋》曰:季劄去徐而歸,行道逢男子,五月被裘,采薪於道,旁有委金,季劄見之,謂薪者曰:子來取此金,薪者曰:君舉止何高,視何下也,五月被裘采薪,寧是拾金者乎,[事具隱逸部。]

《汝南先賢傳》曰:蔡順以至孝稱,順少孤,養母,嚐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恐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噬指以悟汝耳。

又曰:侯瑾甚孤貧,依宋人居,晝為人傭賃,暮輒燃柴薪以讀書,[事具文部讀書篇。]

後漢張奐報崔子玉書曰:今月三日,舉家居來此,本非所規,貪突賊陣。

《魏略》曰:文欽為廬江太守,為都督王陵所奏,欽訴曹爽,爽謂曰:陵責卿載譚[疑當作燂。]灰兩舡,何為乎,聞足下起染舍,故作此灰耳。

【詩】隋岑德潤詠灰詩曰:圖規暈不缺,氣改律還虛,欲燃愁獄吏,棄道畏刑書,未得逢彊陣,輕舉欲焉如。

◇煙

《說文》曰:煙,火氣也,焆々然也。

《列子》曰:趙襄子狩於山中,藉芿燔林,熻赫百裏,有一人從石壁中出,隨煙燼上下,眾謂之鬼物,察之則人焉。

《春秋繁露》曰:人之言榼去煙,此奇怪也,非人所意也,禍福利害,無有奇怪乎。

《淮南子》曰:冬至甲子受製,木用事,火煙青,七十二日,戊子受製,土用事,火煙黃,七十二日,庚子受製,金用事,火煙黑。

又曰:哭之發於口,涕之出於目,此憤於中而形於外也,譬水之下流,煙之上尋火,[按尋火二字,疑當作燅。]徒南反,[三字疑係燅字音切,當雙行小注。]夫又孰推之。

又曰:以束薪為鬼,以火煙為氣,惑也。

《列仙傳》曰:寧封子,黃帝時人,為陶正,有神人過之,為其掌火,能令火出五色煙。

又曰:教封子積薪自燒,而隨煙氣上,猶有骨,時人葬之。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徐相,為長沙太守,常食乾飯,不發煙爨。

許邁別傳曰:邁有道術,燒香皆五色煙出,後莫知所在。

【詩】梁簡文帝詠煙詩曰:浮空覆雜影,含露密花藤,乍如洛霞發,頗似巫雲登,映光飛百仞,從風散九層,欲持翡翠色,時吐鯨魚燈。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