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十一·帝王部一

總載帝王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太昊庖犧氏帝女媧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禹夏後氏

◇總載帝王

尚書刑德放曰:帝者,天號也,王者,人稱也,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稱也,皇者,煌煌也。

《春秋演孔圖》曰:正氣為帝,間氣為臣,秀氣為人。

《禮鬥威儀》曰:帝者得其根核,王者得其英華,霸者得其附枝,故帝道不行,不能王,王道不行,不能霸,霸道不行,不能守其身。

《管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

《呂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為天子。

春秋考耀文曰:王者往也,神所輸向,人所樂歸。

《春秋繁露》曰:德俟天地者稱皇帝,天祐而子之,號稱天子。

董子曰:古之人造文字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連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才而參之,非王者其孰能當是,故王者必法天,以大仁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又養而成之。

《韓詩外傳》曰:君者何,曰群也,敢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

《白虎通》曰:帝王者,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

又曰: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明位號天下至尊之稱。

漢雜事曰:古者天子稱皇,其次稱王,秦承百王之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並為號。

《帝王世紀》曰:孔子稱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化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

蔡邕《獨斷》曰:上者尊位所在也,太史令司馬遷記事,當言帝,則依違之,但言上,不敢泄[獨斷作渫,下同。]瀆者尊號,言尊尊之義也,乘輿出於律文,曰敢盜乘輿服禦物,謂天子所服食者也,天子至尊,不敢泄瀆言之,故讬於乘輿也,天子以天下為家,不以京師宮室為常處,當乘輿以天下,故謂之車駕,天子自謂行在所,今雖在京師,言在行所也,巡狩天下,所奏事處皆為宮,在長安則曰長安宮,在泰山則曰泰山宮,唯當時所在。

《禮記》曰:天子者,與天地參,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珮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

《六韜》曰:王者之道,如龍之首,高居遠望,深視而審聽,神其形而散其精,若天高而不可極,若川深而不可測,故可怒而不怒,臣乃為虎,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管子》曰:黃帝立明堂之議,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下聽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也,湯有總街之廷,觀民非也,武王有靈台之宮,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止也。

《屍子》曰:孔子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孔子曰:商知之矣,《莊子》曰: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

又曰:昔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軒轅氏尊盧氏伏羲氏,當是時也,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若此時則至治也。

《孫卿子》曰:人主者,守至約而詳,事至狹[荀子王霸篇作佚]而切,[王霸篇作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內之民,莫不原得以為帝王。

《呂氏春秋》曰:五帝先道而後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德而後事,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強焉。

《韓子》曰:明王製其臣下者,二柄而已矣,二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淮南子》曰: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體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申洩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汜而無私,翾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法陰陽,承天地之和,形萬類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形類,則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與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斂,不失其序,喜怒剛柔,不雜其理,用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予之與奪也,非此無道。

又曰: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動,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脩通,群臣輻湊,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

潛夫論曰:太古之時,兆黎初載,未有上下,而自順序,天未事焉,君未設焉,末後矯處,或相淩虐,為萌巨害,於是天命聖人,使司牧之,勿令失性,四海蒙利,草木被德,恭儉奉戴,謂之天子。

【箴】晉潘尼乘輿箴曰:皇極肇建,兩儀既分,彝倫未序,萬邦糾紛,國事明主,家奉嚴君,各有攸尊,德用不勤,煌煌四海,藹藹萬乘,匪賢焉倚,匪哲焉憑,左輔右弼,前疑後承,一日萬機,業業兢兢,夫出其言善,則千裏是應,而莫餘違,亦喪邦有徵,辛作璿室,而夏興瑤台,糟丘酒池,象箸玉杯,叔世道衰,末俗化淺,躭樂逸遊,荒淫沉湎,不式古訓,而好是佞辯,不遵正路,而覆車是踐,滅敗之效,載在前典,匪唯淩夷,厥世用殄,故曰:樹君如之何,將民是司牧,視之猶傷,知其寒燠,故能撫之斯柔,而敦之斯睦,無遠不懷,靡思不服,夫豈厭縱一人,而玩其耳目,內迷聲色,外荒馳逐,不修政事,而終於顛覆。

【論】漢賈誼過秦論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卷席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脩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嚐,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賢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連橫,兼韓魏燕楚宋衛中山之眾,嚐以什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天下諸侯已困矣,及至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始皇既沒,餘威振於殊俗,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山東豪俊,蜂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契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魏王粲難鍾荀太平論曰:聖莫盛於堯,而洪水方割,丹朱淫虐,四族凶佞矣,帝舜因之,而三苗畔戾矣,禹又因而防風為戮矣,此三聖古之所大稱也,繼踵相承,且二百年,而刑罰未嚐一世而乏也,然則此三聖能平,[明本作乎,三聖○聖下疑脫不字。]能平,則何世能致之乎,孔子稱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不移者丹朱四凶三苗之謂也,當紂之世,殷岡不小大好草竊奸宄,周公遷殷頑民於洛邑,其下愚之人,必有之矣,周公之於三聖,不能逾也,三聖有所不化矣,有所不移矣,周公之不能化殷之頑民,所可知也,苟不可移,必或犯罪,罪而弗刑,是失所也,犯而刑之,刑不可錯矣,孟軻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有大而言之者,刑錯之屬也,豈億兆之民,曆數十年,而無一人犯罪,一物失所哉,謂之無者,盡信書之謂也。

魏曹冏六代論曰:昔者夏殷周,曆世數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則,三代之君,與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憂,秦王獨製其民,故傾危而莫救,先王獨知[《文選》五十二作知獨。]治之不能久也,故與人共治之,知獨守之不能固也,故與人共守之,兼親疏而兩用,參同異而並立,是以輕重足以相鎮,親疏足以相衛,兼並路塞,逆節不生,及其衰也,桓文率禮,包茅不貢,齊師伐楚,宋不城周,晉戮其宰,王綱弛而複張,諸侯傲而複肅,二霸之後,浸以陵遲,吳楚憑江,負固方城,雖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奸情散於胸懷,逆謀消於唇吻,斯豈非信重親戚,任用賢能,枝葉碩茂,本根賴之,至於王赧,降為庶人,猶枝幹相持,得居虛位,海內無主,四十餘年,秦據勢勝之地,騁譎詐之術,征伐關東,蠶食九國,至於始皇,乃定天位,曠日若彼,用力若此,非深根固蒂,不拔之道乎,漢祖奮三尺之劍,騁烏合之眾,五年之中,而成帝業,自開辟已來,其興功立勳,未有若漢之易者也,夫伐深根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理勢然也,漢鑒秦之失,封植子弟,及諸呂擅權,圖危劉氏,而天下所以不傾動,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東牟朱虛,受命於內,齊代吳,楚,作衛於外,向使高祖踵亡秦之法,忽先王之製,則天下以傳,非劉氏有也,大魏之興,觀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長策,睹前車之傾覆,而不改其轍跡,子弟王空虛之地,君臣使民之失,[《文選》五十二作君有不使之民,魏誌二十注引同,本句當有脫訛,明本臣作亡,亦未盡恰。]宗室竄於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疋夫,勢齊凡庶,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

晉陸機辨亡論曰:昔漢氏失禦,奸臣竊命,禍基京畿,毒遍宇內,皇綱弛紊。王室遂卑,於是群雄蜂駭,義兵四合,吳武烈皇帝,慷慨下國,電發荊南,權略紛紜,忠勇伯世,威棱則夷羿震蕩,兵交則醜虜授馘,遂掃清宗祊,蒸禋皇祖,於時雲興之將帶州,飆起之師跨邑,雖兵以義合,同盟戮力,然皆包藏禍心,阻兵怙亂,或師無謀律,喪威稔寇,忠規武節,未有如此其著者也,武烈既沒,長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發,招擾[馮校本同,明本及文選五十三作攬。]遺老,與之述業,神兵東驅,奮寡犯眾,攻無堅城之將,戰無交鋒之虜,誅叛柔服,而江外底定,飭法脩師,則威德翕赫,將北伐諸華,誅鉏幹紀,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於紫闥,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戎車既次,群凶側目,大業未就,中世而殞,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因乎令圖,從政谘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谘俊茂,好謀善斷,束帛旅於丘園,旌命交乎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湊,誌士希光而景鶩,異人輻湊,猛士如林,謀無遺諝,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製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於是講八代之禮,蒐三王之樂,告類上帝,拱揖群後,虎臣毅卒,循江而守,長棘勁铩,望飆而奮,庶尹盡規於上,四民展業於下,化協殊裔,風衍遐圻,乃俾一介行人,撫巡外域,巨象逸駿,擾於外閑,明珠瑋寶,曜於內府,珍瑰重跡而至,奇玩應響而赴,輶軒騁於南荒,衝輣息於朔野,齊民免幹戈之患,戎馬無晨服之虞,而帝業固矣,爰及末葉,群公既喪,然後黔首有瓦解之誌,皇家有土崩之釁,曆命應化而微,王師躡運而發,卒散於陣,民奔於邑,城池無蕃籬之固,山川無溝阜之勢,軍未浹辰,而社稷夷矣,雖忠臣發憤,烈士死節,將奚救哉,夫曹劉之將,非一世所選,向時人[人字文選無。]之師,無曩日之眾,戰守之道,抑有前符,險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敗貿理,古今詭趣,何哉,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異也。

又辨亡論下曰:昔三方之王,魏人據中夏,漢氏有岷益,吳製荊楊而掩交廣,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劉翁因險飾智,功已薄矣,其俗陋,夫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弗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擢潘濬於係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地方幾萬裏,帶甲將百萬,其野沃,其民練,其器利,其財豐,東負滄海,西阻險塞,長江製其區宇,峻山帶其封域,國家之利,未巨有弘於茲者矣,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禦之有術,敦率遺典,勤民謹政,脩定策,守常險,則可以長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玄曰:亂不極則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時也,古人有言曰:天時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設險,以守其國,言為國之恃險也。

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險,言守險之由人也,吳之興也,參而由焉,孫卿所謂合其參者也,及其亡也,恃險而已。又孫卿所謂舍其參者也,夫四州之萌,非無眾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險,易守也,勁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也,功不興而禍遘,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故先王達經國之長規,審存亡之至數,謙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寬衝以誘俊人之謀,慈和以結士民之愛,是以其安也,則黎元與之同慶,及其危也,則兆庶與之同患,安與眾同慶,則危不可得也,危與下共患,則其難不足恤也,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麥秀無悲殷之思,黍離無湣周之感矣。

晉幹寶晉紀總論曰: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碩量,應運而仕,至於百姓與能,大象始構矣,世宗承基,太祖繼業,始當非常之禮,終受備物之錫,至於世祖,遂享皇極,正位居體,聿脩祖宗之誌,思輯戰國之苦,腹心不同,公卿異議,而獨納羊祜之策,至於鹹寧之末,遂排群議而杖王杜之決,汎舟三峽,介馬桂陽,役不二時,江湖來同,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於八荒,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雖大平未洽,亦百代一時矣,二十餘年,而河洛為墟,戎羯稱製,二帝失尊,山陵無所,何哉,樹立失權,讬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夫天下之大器也,器大者不可以小道理,勢重者不可以爭競擾,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是以扞其大患,而不有其功,禦其大災,而不屍其利,是以感而應之,悅而歸之,如晨風之鬱北林,魚龍之趨淵澤也,然後設禮文以理之,斷刑罰以威之,故眾悅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廉恥篤於家閭,邪僻消於胸懷。又況可奮臂大呼,聚之以幹紀作亂之事乎,加之朝寡醇德之士,鄉乏不二之老,風俗淫僻,趣向失所,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薄為辨,而賤名檢,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劉頌屢言治道,傅鹹每糾邪正,皆謂之俗吏,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蓋共嗤黜,以為灰塵,而相詬病矣,由是毀譽亂於善惡之實,情慝奔於貨欲之塗,選者為人擇官,官者為身擇利,其婦女莊櫛織紝,皆取成於婢仆,未嚐知女功絲枲之業,中饋酒食之事也,故皆不恥淫佚之過,不拘妒忌之惡,有殺戮妾媵,有黷亂上下,父兄不之罪,天下莫之非。又況責之闡四教於古,脩貞順於今,以輔佐君子者哉,禮法刑政,於此大壞,如室之斯構,而去其鑿契,如水斯積,而決其隄防,如火斯畜,而離其薪燎也,國將亡,本必先顛,其此之謂乎。

◇天皇氏

項峻《始學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頭,號曰天靈,治萬八千歲。

《洞冥記》曰:一姓十三人也。

徐整《三五曆紀》雲,歲起攝提,元氣肇,有神靈一人,有十三頭,號天皇。

《春秋緯》曰: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長天下也。

《遁甲開山圖》曰:天皇被跡,在柱州昆侖山下。

◇地皇氏

項峻《始學篇》曰:地皇十一頭,治八千歲。

《帝係譜》曰:地皇治一萬八千歲,以火德王。

《遁甲開山圖》曰: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

◇人皇氏

項峻《始學篇》曰:人皇九頭,兄弟各三百歲,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各居其一方,因是而區別,榮氏曰:人皇兄弟九人,生於刑馬山,身九色。

◇有巢氏

項峻《始學篇》曰: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皇甫謐以為有巢在女媧之後。

《遁甲開山圖》曰:石樓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燧人氏

《尚書大傳》曰:燧人為燧皇,以火紀官。

《禮含文嘉》曰: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遂天之意,故為燧人。

◇太昊庖犧氏

《易》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

《禮含文嘉》曰: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龜書,伏羲乃則象作易。

《帝王世紀》曰:太昊帝庖羲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弦。

【讚】魏陳王曹植庖羲讚曰: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廚祭祀,罟網魚畋,瑟以像時,神德通玄。

◇帝女媧氏

《淮南子》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猛獸食精民。[精,善也。]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方極,鼇,[大龜也。]蒼天神,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精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帝王世紀》曰:帝女媧氏,亦風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一曰女希,是為女皇,其末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強,伯而不王。

【讚】魏陳王曹植女媧讚曰:古之國君,造簧作笙,禮物未就,軒轅纂成,或雲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靈。

◇神農氏

《易》曰: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以助果蓏實。

春秋《命曆序》曰:有神人,名石年,蒼色大眉,戴玉理,[玉理,猶玉英,神農也。]

《呂氏春秋》曰:神農教曰:士有當年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親耕,妻親績。

《賈誼書》曰:神農以為走禽難以久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嚐百草,察實醎苦之味,教民食穀。

《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薑姓也,人身牛首,長於薑水,有聖德,都陳,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種穀,故號神農氏,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脩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

【讚】魏陳王曹植神農讚曰: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為耒耜,導民播穀,正為雅琴,以暢風俗。

◇黃帝軒轅氏

《易》曰: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乾坤也。

《左傳》曰:剡子曰:黃帝以雲紀官,故為雲師而雲名。

河圖挺佐輔曰:黃帝脩德立義,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問焉,餘夢見兩龍,挺白圖,以授餘於河之都,天老曰:河出龍圖,雒出龜書,紀帝錄,列聖人之姓號,興謀治太平,然後鳳皇處之,今鳳凰以下三百六十日矣,天其受帝圖乎,黃帝乃祓齋七日,至於翠媯之川,大鱸魚折溜而至,乃與天老迎之,五色畢具,魚汎白圖,蘭葉朱文,以授黃帝,名曰錄圖。

《龍魚河圖》曰:黃帝時,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下事,黃帝仁義,不能禁蚩尤,黃帝仰天而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製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製八方,蚩尤沒後,天下複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伏。

《春秋內事》曰: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廡,高棟深宇,以避風雨。

《列子》曰:黃帝喜天下之戴己也,養正命,娛耳目,乃喟然歎曰:養一己,治萬物,其患如此,於是放萬機,舍宮寢,退而間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遊於華胥,華胥氏國,不知距齊國幾千裏,[齊,中國。]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入水不溺,入火不熱,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黃帝既{宀悟},怡然自得。又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國矣。

《淮南子》曰: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使強不得掩弱,眾不得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輔弼公而不阿,道不拾遺,市不預賈,城郭不閉,邑無盜賊,人相讓以財,狗彘吐菽粟於道路,而無忿爭之心,於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熟,虎豹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皇翔於庭,麒麟遊於郊,青龍進駕,飛煌伏皂,[飛黃出西方,其狀如狐,背上有角,乘之壽千歲,皂,曆也。]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皆北極之夷國。]

《史記·封禪書》曰:黃帝得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壽丘,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號,治五氣,設五量,及神農氏衰,黃帝脩德撫民,諸侯鹹去神農而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版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又徵諸侯,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之於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於凶黎之丘,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有妃,[《太平禦覽》七十九妃上有四字。]生二十五子,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矣,或傳以為仙,或言壽三百歲,葬於上郡陽周之橋山。

《抱樸子》曰: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體之者,猶複不敢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穀而諮子心,論導養而質玄素二女,精推步則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抱樸子極言篇記下有白字。]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記秘要,窮盡道真,遂勒升龍以高濟,與天地乎岡極。

【頌】晉牽秀黃帝頌曰:邈矣黃軒,應天載靈,通幽遠覽,觀象設形,誕敷厥訓,彝倫攸經,德從風流,化與雲征,皇猷允塞,地平天成,爰登方嶽,封禪勒成,紛然鳳舉,龍騰大清,違茲九土,陟彼高冥,民斯攸慕,涕泗沾纓,遐而不墜,式頌德聲。

【讚】魏陳王曹植黃帝讚曰:少典之孫,神明聖哲,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乘馬,衣裳是製,氏雲名官,功冠五列。

又黃帝三鼎讚曰:鼎質文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像太一,能輕能重,知凶識吉,世衰則隱,世和則出。

晉曹毗黃帝讚曰:軒轅應玄期,幼能總百神,體煉五靈妙,氣含雲露津,摻石曾城岫,鑄鼎荊山濱,豁焉天扉辟,飄然跨騰鱗,儀轡灑長風,褰裳躡紫宸。

周庾信黃帝見廣成畫讚曰:治身紫府,問政青丘,龍湖鼎沒,丹灶珠流,疏雲即雨,落木先秋,至道須極,長生可求。

◇少昊金天氏

《左傳》曰:郯子曰: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焉。

《帝王世紀》曰: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降居江水,有聖德,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即圖讖所謂白帝朱宣者也,故稱少昊,號金天氏,在位百年而崩。

【讚】陳思王曹植少昊讚曰:祖自軒轅,青陽之裔,金德承土,儀鳳帝世,官鳥號名,殊職別係,農正扈氏,各有品製。

◇顓頊高陽氏

《史記》曰:帝顓頊高陽者,靜深有謀,疏通知事,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濟流沙,東至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王世紀》曰: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幹戈,有聖德,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為諸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亂,以水事紀官,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明本作北,正黎司地,以屬民,於是民神不雜,萬物有序,始都窮桑,徙商丘,命飛龍效八風之音,作樂五英,以祭上帝,世有材子八人,號八凱,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一歲,歲在鶉火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裏。]

【讚】魏曹植帝顓頊讚曰:昌意之子,祖自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天,以國為號,風化神宣,威暢八極,靡不祗虔。

◇帝嚳高辛氏

《史記》曰:帝嚳高辛氏者,黃帝之曾孫也,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不得在位,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助。

《帝王世紀》曰:帝嚳高辛氏,姬姓也,有聖德,年十五而佐顓頊,四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紀官,故以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後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於是化被天下,遂作樂六莖,以康帝位,世有材子八人,號曰八元,亦納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台氏女,曰薑嫄,生後稷,次有娀氏女,曰簡翟,生,次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勳,次娵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裏。

【讚】魏陳王曹植帝嚳讚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無寧天地,神聖靈察,教弭四海,明並日月。

◇帝堯陶唐氏

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邕。

《論語》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春秋元命苞》曰:堯眉八采,是謂通明,曆象日月璿璣玉衡。

《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榮光出河,休氣四塞,龍馬銜甲,赤文綠色,[龍形像馬,甲所以藏圖也,其文赤而綠,]甲似龜背,五色,有列星之分,鬥政之度,帝王錄紀,興亡之數。

《大戴禮》曰:宰我曰:請問帝堯,孔子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豫。

《淮南子》曰:人之所以樂為天子者,以其窮耳目之欲,而適躬體之便也,今高台曾榭,人之所麗也,而堯采椓不斫,斥題不枅,[言梁柱相斥距,不著枅櫨。]珍怪奇味,人之所美也,而堯糲梁之飯,藜藿之羹,文錦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堯布衣掩形,鹿裘禦寒,養生之具厚不加,[《太平禦覽》八十作不加厚。]以[禦覽作而。]增之以大任,重之[禦覽之下有以字。]憂,故舉天下而傳之舜,若釋負然。

《帝王世紀》曰:帝堯陶唐氏,祁姓也,母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名曰放勳,鳥庭河勝,或從母姓伊氏,年十五而佐帝摯,受封於唐,為諸侯,身長十尺,嚐夢天而上之,故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陽,置敢諫之鼓,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時方嶽之職,故名曰四嶽也,諸侯有苗氏,處南蠻而不服,堯征而克之於丹水之浦,乃以尹壽許由為師,夔放山川谿穀之音,作樂大章,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觀者歎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於是景星曜於天,甘露降於地,朱草生於郊,鳳皇止於庭,嘉禾孳於畝,澧泉湧於山,焦僥民來貢沒羽,廚中自生肉脯,其薄如翣形,搖鼓自生風,使食物寒而不篯,名曰翣脯。又有草夾階而生,隨月生死,王者以是占日月之數,惟盛德之君,應和而生,故堯有之,名曰蓂莢,始封稷契咎繇,襃進伯禹,納舜於大麓,後年二月。又率群臣,刻璧為書,東沉洛水,言天命當傳舜之意,今中候運衡之篇是也,凡堯即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乃殂,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葬於濟陰之成陽西北,是為穀林,堯取富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故以天下命舜,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及堯三年喪畢,舜踐天子位。

《符子》曰:堯曰:餘坐華殿之上,森然而鬆生於棟,餘立欞扉之內,霏焉而雲生於牖,雖麵雙闕,無異乎崔巍之冠蓬萊,雖背墉槨,無異乎回巒之縈昆侖,餘安知其所以安。

【讚】魏陳王曹植帝堯畫讚曰:火德統位,父則高辛,克平共工,萬國同塵,調適陰陽,其惠如春,巍巍成功,配天則神。

◇帝舜有虞氏

尚書舜典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帝曰:谘爾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

《禮記》曰:子曰:舜其大智也與,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又曰: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事具樂部。]

《論語》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

《孝經援神契》曰:舜龍顏重瞳大口,[手握襃,重童,象電多精光也,大口,象鬥星口也,握襃,手中有襃字,喻從勞苦起,受襃飾,致大位也。]

雒書靈準聽曰:有人方麵,日衡重華,[日衡,衡有骨表如日者也。]握石推,懷神珠,[推讀曰錘,錘,平輕重者也,握石錘,謂知璿璣玉衡之道也,懷神珠,喻有聖智也。]舜受終,鳳皇儀,黃龍感,朱草生,蓂莢孳,西王母授益地圖,[西王母得益地之圖來獻。]

《孟子》曰:雞初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初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蹠,盜蹠。]

又曰:堯之於舜,使其子九男事之,妻以二女焉,百年[孟子萬章作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而後舉加諸上位。

又曰: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霈然莫之能禦也。

《屍子》曰: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堯聞其賢,徵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窮,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讬天下焉。

《韓子》曰:曆山農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讓畔,河濱漁者爭坘,舜往漁,期年而漁者讓長,東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

《呂氏春秋》曰:舜有子九人,不予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帝王世紀》曰:帝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有聖德,始遷於負夏,販於頓丘,債於傳虛,家本冀州,每徙則百姓歸之,堯於是見舜於貳宮,設饗禮,迭為賓主,南麵而問政,堯乃試以五典,遂舉八凱,使佐後土,以揆百事,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舜於是有大功二十,故夢眉長與發等,堯乃賜舜以昭華之玉,老而命舜代己攝政,舜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渚,受圖書,襃賜群臣,尊任伯禹稷契皋繇,皆益地,有苗氏負固不服,禹請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脩教三年,執幹戚而舞之,有苗請服,立誹謗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三載一考績,三載黜陟幽明,禹為司空,功被天下,棄為後稷,播時百穀,契為司徒,敬敷五教,皋繇為士,典刑惟明,倕為共工,莫不致力,益為朕虞,庶物繁植,伯夷為祑宗,三禮不闕,夔為樂正,神人以和,龍為納言,出內惟允,於是俊乂在官,群後德讓,百僚師師,以五采章施於五色為服,以六律五聲八音協治,治用之和,蒸民乃粒,萬邦作乂,庶績鹹熙,乃作大韶之樂,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故孔子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景星曜於房,群瑞畢致,地出乘黃,舜於是德被天下,薦於天,使禹攝政,有苗氏叛,南征,崩於鳴條,殯以瓦棺,葬於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謂之紀市,在今營道,下有群象為之耕。

【讚】魏陳王曹植帝舜讚曰:顓頊氏族,重瞳神聖,克協頑瞽,應唐涖政,除凶舉俊,以齊七政,應曆受禪,顯天之命。

晉夏侯湛虞舜讚曰:有虞愔愔,揖讓鼓琴,垂拱臨民,詠彼南音,世澄道玄,天下混心,思我王度,如玉如金。

晉庾闡虞舜像讚並序曰:夫至道玄妙,非器象所載,靈化潛融,非軌跡所傳,故道資衝樸,則謂之三皇,德被群生,則號稱舜禹,是以先王因其會通,製為準極,功格於天,則配於上帝,法施於民,則載在祀典,然後名教彰於至治,王道煥乎無窮,故茲堂之構也,有自來矣,然樹寢所以棲神,而寢非神之所期,立像所以表德,而像非德之所存,若乃廢其軌景,洞其玄真,雖冥照之鑒獨朗,天下惡乎注其耳目哉,遂乃顯圖靈像,廓其廟壇,俾天光焜於宇宙,南風散乎五弦,豈謂神道之妙,可寄之於有涯哉,蓋亦暢悠悠者之心也,其辭曰:玄像焜燿,萬物含靈,飛龍在天,陽德文明,神道雖寂,務由機生,擁琴高詠,寄和五聲,玄風既暢,妙盡無名,民鑒其朗,孰測窈冥。

周庾信舜幹戚畫讚曰:平風變律,擊石來儀,先齊七政,更服三危,朱幹獨舞,玉戚空麾,南風一曲,恭己無為。

【碑】後魏溫子昇舜廟碑曰:懷山不已,龍門未辟,大道禦世,天下為公,感夢長人,明易攵仄陋,釐降二女,結友九男,執耜曆山,耕夫所以謝畔,施罟雷澤,漁父於是讓川,亦既登庸,以之納錄,九官鹹事,百揆時敘,有大功於當世,集曆數而在躬,受文祖之命,致昭華之玉,班五瑞於群後,禋六宗於上玄,舞幹戚而遠夷賓,棄金璧而幽靈應,青雲浮洛,榮光塞河,符瑞必臻,休祥鹹萃,以君人之大德,為帝王之稱首,陟方之駕遂往,蒼梧之窆不歸,爰自先民,實存舊廟,既緝藥房,遂鎮瑤席,龍駕帝服,蓋依俙於慕舜,交鼓亙瑟,實仿佛於聞韶,其辭曰:虹氣降靈,姚墟誕聖,樹陰未徙,帝圖已定,乃賓四門,以齊七政,天眷功高,民歸德盛,治既蕩蕩,化亦巍巍,南風在詠,西環有歸,疑山永逝,湘水長違,靈宮肅肅,神館微微。

【文】宋顏延之為張湘州祭虞帝文曰:惟哲化神,繼天作聖,藏器漁陶,致身愛敬,是以二妃嬪德,九子觀命,在麓不迷,禦衡以正,唐曆既終,虞道乃光,谘堯授禹,素俎采堂,百齡厭世,萬裏陟方,敬詢故老,欽谘聖君,職奉西湘,虔屬南雲,神之聽之,匪酒伊葷。

《尚書·大禹謨》曰:受命於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從舜初授帝政事奉行之。]

《論語》曰:子曰:禹吾無間然矣,[孔子推禹功德之大,言不能複間廁其間。]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禮含文嘉》曰:禹卑宮室,垂意於溝洫,百穀用成,神龍至,靈龜服,玉女敬養天賜。

《春秋元命苞》曰:禹之時,民大樂,其駢三聖相繼,故夏者大也。

《左傳》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尚書·中候》曰:伯禹曰:臣觀河伯,麵長人首魚身,出水曰:吾河精也,授臣河圖。

《尚書璿璣鈐》曰:禹開龍門,導積石,玄圭出,刻曰延喜玉,受德天賜佩,[禹功既成,天出玄圭以賜之,古者以德佩,禹有治水功,故天佩以玄圭。]

呂氏春秋曰:禹南濟乎江,黃龍負舟,[事具祥瑞部。]

《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櫛疾風,決江疏河,鑿龍門,辟伊闕,乘四載,隨山刊木,平治水土,定七百國。

又曰:禹為水,以身解於陽旰[淮南脩務篇作盱,注同。]之河,[解,禱也,陽旰河在秦。]

《吳越春秋》曰:禹案黃帝中經,見聖人所記曰:在九疑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瑑其文,禹乃東巡,登衡山求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來候禹,令齋三月,更求之,禹乃三日齋,登宛委山,取得書,得通水之理,遂周行天下,使益疏記之,名山海經也。

鬻子曰:禹投[《太平禦覽》八十二作據。]一饋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也,恐其留吾門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禹當朝廷,門可以羅雀。

《帝王世紀》曰:伯禹夏後氏,姒姓也,生於石坳,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鉤鈐,胸有玉鬥,足文履巳,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其父既放,降在疋庶,有聖德,夢目[《太平禦覽》八十二作自。]洗於河西,四嶽師舉之,舜進之堯,堯命以為司空,繼篰治水,乃勞身涉勤,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手足胼胝,故世傳禹病偏枯,足不相過,至今巫稱禹步是也。又納禮賢人,一沐三握發,一食三起,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天下宗之,謂之大禹,年百歲,崩於會稽,因葬會稽山陰縣之南,今山上有禹塚並祠,下有群鳥芸田。

又曰:禹葬,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繃之,下不及泉,上不通篯,既葬,收餘壤為壟,若參耕之畝。

《符子》曰:禹讓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勞矣,鑿山川,通河漢,首無發,股無毛,故舜也以勞報子,我生而逸,不能為君之勞矣。

【讚】魏陳王曹植夏禹讚曰:於嗟夫子,拯世濟民,克卑宮室,致孝鬼神,蔬食薄服,紼冕乃新,厥德不回,其誠可親,亹亹其德,溫溫其仁,尼稱無間,何德之純。

又曰:禹治水讚曰:嗟夫夏禹,寔勞水功,西鑿龍門,疏河道江,梁歧既辟,九州以同,天賜玄圭,奄有萬邦。

又禹渡河讚曰:禹濟於河,黃龍負船,舟人並懼,禹歎仰天,予受大運,勤功恤民,死亡命也,龍乃弭身。

周庾信渡江讚曰:三江初鑿,九穀新成,風飛鷁湧,水起龍驚,樂天知命,無待憂生,危舟遂靜,亂楫還平。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