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百·災異部

旱祈雨蝗螟蟊賊蜮

◇旱

《春秋考異郵》曰:旱之言悍也,陽驕蹇所致也。

《山海經》曰:泰華之上,削成而四方,有蛇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旱。

又曰:東荒北隅有山,名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誇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作龍應之,乃得大雨。

《周官》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

《禮記》曰: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焉,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尫而奚若,曰:天則不雨,曝人之疾,子毋乃不可乎,然則吾欲曝巫而奚若,曰:天則不雨,而望愚婦人,於己求之,毋乃已疏乎,徙市則奚若,曰:天子崩,巷市七日,諸侯薨,市三日,為之徙市,不亦可乎。

《毛詩》曰:倬彼雲漢,昭回於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薦臻,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旱既太甚,蘊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俎宮,上下奠瘞,靡神不宗,旱既太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炎如焚,我心憚暑,憂心如燻。

韋曜《毛詩問》曰:雲漢之詩,旱魃為虐,傳曰:魃,天旱鬼也,箋雲,旱氣生魃,天有常神,人死為鬼,不審旱氣生魃奈何,答曰:魃鬼人形,眼在頂上,天生此物,則將旱也,天欲為災,何所不生,而雲有常神者耶。

《左傳》曰:鄭大旱,使屠擊有事於桑山,斬其木,不雨,子產曰:有事於山,藝山林也,而斬其木,其罪大矣。

又曰:衛大旱,卜有事於山川,不吉,甯《莊子》曰:昔周饑,克殷而年豐,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

又曰:夏大旱,公欲焚巫尫,臧文仲曰: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穡勸分,此其務也,巫尫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公從之,是歲饑而不害。

《春秋繁露》曰:水幹土則大旱。

《家語》曰:孔子在齊,齊大旱,春饑,哀公問於孔子曰:旱如之何,孔子曰:凶年則乘駑馬,力役不興,馳道不修,祈以敝涇,[《太平禦覽》八百七十九作幣玉。]祭事不懸,祀以下牲,此則賢君自貶以救民之禮也。

《管子》曰:春不收枯骨於[《太平禦覽》三十五作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則夏旱至矣。

《晏子》曰:齊大旱,公召群臣問曰:天不雨久矣,民且饑色,吾使人卜之,崇在高山廣澤,寡人少賦斂以祠靈山,可乎,群臣皆莫有對者,晏子進曰:不可,祠此無益也,夫靈山固以石為身,以草木為毛發,天久不雨,發將燋,身將熱,彼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莊子》曰:梁君出獵,見白雁群,君欲射之,道有行者駭之,君怒,欲射行者,其禦公孫龍,下車撫矢曰:昔先公時,大旱三年,卜之,以人祠乃雨,公下堂頓首曰:吾欲所以求雨,以為民也,當[《太平禦覽》四百五十七當上有寡人將自四字,此脫。]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裏者何,為於天而惠於民,今君主以白雁而欲殺人乎。

《韓子》曰:晉公使師曠奏清徵,師曠曰:清徵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恐有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原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洪範五行傳》曰:魯桓公五年,大雩,旱也,先是公弑君而立,有自危之心,而下有悲{封心}之氣,外結大國,娶於齊以為夫人,後比二年,天子使大夫來聘,桓上得天子意,憑大國之心,則有亢陽之意,以禦臣下,興州丘之役,以勞百姓,則臣下離心而不從,故應是而秋大旱。

又曰:旱所謂常陽,不謂常陽而謂旱者,以為災也,旱之為言乾,萬物傷而乾,不得水也,君持亢陽之節,暴虐於下,興師旅,動眾勞民,以起城邑,臣下悲怨而心不從,故陽氣盛而失度,故旱災應也。

《物理論》曰:陽盈而過,故致旱。

《神農求雨書》曰: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為青龍。又為火龍東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為赤龍南方,壯者舞之,戊己不雨,命為黃龍,壯者舞之,庚辛不雨,命為白龍。又為火龍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為黑龍北方,老人舞之,如此不雨,潛處,闔南門,置水其外,開北門,取人骨埋之,如此不雨,命巫祝而曝之,曝之不雨,神山積薪,擊鼓而焚之。

《黃帝占書》曰: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

《師曠占》曰: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者,蒺{艸梨}也。

《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裏,一名鰂,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災消也。

京氏別對災異曰:久旱何,曰:人君無施澤惠利於下,則致旱也,不救即蝗蟲害穀,其救也,省謫罰,行寬大,惠兆民,勞功吏,賜鰥寡,廩不足。

《孔叢子》曰:子豐拜高第禦史,建初元年,歲大旱,乃上疏曰:臣聞為不善而災報,得其應也,為善而災至,遭時運也,陛下即位日新,視民如傷,而不幸耗旱,時運之會耳,非政教之所致也,昔成湯遭旱,因自責,減禦損膳,而大有年,天意者陛下未為成湯之事焉,天子納其言而從之,三日雨即降,轉拜黃門侍郎,典東觀事。

《漢書》曰:東海有孝婦,少寡無子,養姑甚謹,姑告鄰人曰:孝婦養我勤苦,哀其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後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婦誣服,郡掾於公,以為此婦女不殺也,太守不聽,於公爭之弗得,乃抱具獄,哭於府上,因辭疾去,郡中枯旱三年,後太守至,殺牛自祭孝婦塚,因表墓,天立大雨,歲熟,郡中以此大敬重於公。

《東觀漢記》曰:和憙鄧後稱製,京師旱,至五月朔,太後幸雒陽寺,省庶獄,舉冤囚,杜泠不殺人,自誣,被掠羸困,使興見,畏吏,不敢自理,吏將去,微疾舉頸,若欲有言,太後察視,覺之,即呼還問狀,遂信,即時收令下獄,抵罪,尹左遷,行未還宮,澍雨大降。

《會稽典錄》曰:夏香,字曼卿,永興人也。為農夫,香挺然特立,明果獨斷。年十五,縣長葛君,出臨靈星,會客飲宴。時郡遭大旱,香進諫曰:昔殷湯遭旱,以六事自責,而雨澤應澍,成王悔過,偃禾複起。自古先聖,畏懼天異,必思變複,以濟民命。今始罹天災,縣界獨甚,未聞明達崇殷周之德,臨祭獨歡,百姓枯瘁,神祇有靈,必不享也。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宜當還寺,長即罷會,身損俸祿,以贍饑民。

《汝南先賢傳》曰:袁安為楚相,會楚王英事,互相牽引,拘係者千餘人,三年而獄不決,坐掠幽而死者百餘人,天用炎旱,赤地千裏,安受拜,即控轡而行,既到,決獄事,人人具錄其辭狀,本非首謀,為王所引,應時理遣,一旬之中,延千人之命,其時甘雨滂霈,歲大豐稔。

【詩】晉李顒經渦路作詩曰:言歸越東足,逝將反上都,後洫慎中路,改轍修茲衢,旦發石亭境,夕宿桑首墟,勁焱不興潤,零雨莫能濡,亢陽彌十旬,涓適未蹔舒,泉流成平陸,結駟可回車,肇允相忘鱗,翻為涸池魚,咫步不能移,白日奄桑榆。

梁庾肩吾奉和武帝苦旱詩曰:陽山蛇不蟄,如澤鳥猶攢,蹔息流膏雨,將似怨祁寒,文衣夜不臥,疏食晝忘餐,絜誠同望祀,惟馨等浴蘭,江蘋享上帝,荊璧奠高巒,繁雲興嶽立,蒸穴動龍蟠,渭渠還積水,滮池更起瀾。

【頌】漢東方朔旱頌曰:維昊天之大旱,失精和之正理,遙望白雲之酆淳,滃曈曈而妄止,陽風吸習而熇々,群生閔懣而愁憒,隴畝枯槁而允布,壤石相聚而為害,農夫垂拱而無為,釋其耰鉏而下涕,悲壇畔之遭禍,痛皇天之靡濟。

【啟】梁簡文帝謝敕示苦旱詩啟曰:伏以九年之水,不傷堯政,七載之旱,無類湯朝,歲弘則公田已修,農勤則我庾惟億,今者亢陽以來,為日未久,將恐督郵不黜,失在汝南之守,曝胔未收,無傷河南之尹,而載勞興居,仰發歌詠,無愛珪璧,有事山川,菲飲食矣,加之以撤膳焉,中夜不寐,加之以申旦焉,此唐虞之所闕如,軒頊之所不逮。

【書】魏應璩與廣川長岑瑜書曰:頃者炎旱,日更增甚,砂礫銷鑠,草木燋卷,處涼台而有鬱蒸之煩,浴寒水而有爍爛之燥,宇宙雖廣,無陰以憩,雲漢之詩,何以過此,土龍矯首於玄寺,泥人鶴立於闕裏,修之曆旬,靜無徵效,明勸教之術,非致雨之備也,知恤下民,躬自曝露,拜起靈壇,勤亦至矣,昔夏禹之解陽旱,殷湯之禱桑林,言未發而水旋流,辭未卒而澤滂霈,今者雲重散而複積,雨垂落而複收,無賢聖殊品,優劣異姿乎。

【文】魏陳王曹植誥咎文曰:五行致災,先史鹹以為應政而作,天地之氣,自有變動,未必政治之所興致也,於時大風,發屋拔木,意有感焉,聊假天帝之命,以誥咎祈福,其辭曰:上帝有命,風伯雨師,夫風以動氣,雨以潤時,陰陽協和,庶物以滋,亢陽害苗,暴風傷條,伊周是過,在湯斯遭,桑林既禱,慶雲克舉,偃禾之複,姬公走楚,況我皇德,承天統民,禮敬川嶽,祇肅百神,享茲元吉,釐福日新,至若炎旱赫羲,飆風扇發,嘉卉以萎,良木以拔,何穀宜填,何山應伐,何靈宜論,何神宜誥,於是五靈振竦,皇祇赫怒,招搖警法,攙搶奮斧,河伯典澤,屏翳司風,右嗬飛廉,顧叱豐隆,息飆遏暴,元敕華嵩,慶雲是興,效厥年豐,遂乃沈陰坱圠,甘澤微微,雨我公田,爰暨予私,黍稷盈疇,芳草依依,靈禾重穗,生彼邦畿,年登歲豐,民無餒饑。

◇祈雨

《呂氏春秋》曰:昔者殷湯,克夏而王天下,五年不雨,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於是翦其發,割其爪,以為犧,用祈福於上帝。

荀卿《大略》曰:湯旱而禱曰:政不節與,使民疾與,宮室榮與,女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不雨至斯極也。

《說苑》雲:湯之時,大旱七年,雒坼川竭,煎沙爛石,於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蓋辭未已,而天下大雨。

董仲舒曰:廣陵女子諸巫,毋小大,皆相聚,其郭門外,為小壇,以脯酒祭,便移市,市使門者,無內丈夫,丈夫無得相從飲食。又令吏各往視其夫,皆言到即赴,雨澍而已。

又曰:江都相仲舒,下內史承書從事,其都間吏家在百裏內,皆令人故行書告縣,遣妻視夫,賜巫一月租,使巫求雨,複使巫相推擇絜淨易教者祭,跪祝曰:天生五穀以養人,今五穀病旱,恐不成,敬進清酒甘羞,再拜請雨。

又曰:春旱求雨,令縣邑以水曰:[春秋繁露求雨篇作日,後同。]今[○春秋繁露作令。]民禱社,家人祠戶,無斬山林,曝巫聚尫,以玄酒脯,再拜請雨,奉牲禱,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為小龍七,長各四丈,於東方鄉,其間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齊三日,服青衣而舞之,諸裏社取五蝦蟆,錯裏社之中,池方八尺,深一尺,置水蝦蟆焉,其酒脯祝,齊三日,拜跪陳祝如初,取三歲雄雞,與三歲猳豬,皆燔之於四通神雩。

又曰:夏求雨,令縣邑以水曰家人祀灶,無舉土功,更水浚井,曝釜甑杵臼於衢,七日,為四通之壇於邑南門之外,方七尺,植赤繒七,其神蚩尤,祭之以赤雄雞七,玄酒清酒祝,齋三日,服赤衣,跪陳祝,如春辭,以丙丁日為赤龍一,長各七尺,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司空嗇夫,亦齋三日,服赤衣而立之,鑿社而通之閭外之溝,取五蝦蟆置社之中池,方七尺,深一尺,酒脯祝,齊衣拜跪陳祝,如初,取三歲雄雞豭豬,燔之四通神雩,開陰陽如春。

又曰:季春[春秋繁露作夏。]禱山陵以助之,令縣邑一[春秋繁露一上有十日二字。]徙市,於邑南門之外,五日,禁男女毋得行入市,家人祠中霤,毋舉土功,聚巫,市旁為四通之壇,於中央植黃幡五,其神後稷,祭之母肫五,玄脯祝,齋三日,衣黃衣,皆如春辭,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長各三丈五尺,土姓五人,皆齋三日,服黃衣而舞之,老者五人,齋三日,衣黃衣而立之,亦通社中於閭外之溝,蝦蟆池方五尺,深一尺,皆如前。

《搜神記》曰:諒輔,字漢儒,廣漢新都人,少給佐史,漿水不交,為從事,大小畢舉,郡縣斂手,夏枯旱,時以五官掾出禱山川,曰:輔為郡股肱,不能進諫納忠,薦賢退惡,和調陰陽,至令天下否灄,萬物燋枯,百姓喁喁,無所告訴,咎盡在輔,太守內省責己,自曝中庭,使輔謝罪,為民祈福,曰無效,令[疑當作今。]敢自誓,至日中雨不降,請以身塞無狀,乃積薪柴,將自焚焉,至禺中時,山氣轉起,雷雨大作,一邵霑潤也,以稱其至誠。

【序】晉傅鹹喜雨賦序曰:泰始九年,自春不雨,以涉夏節,草木共然,百姓以堯有九載之水,湯有七年之旱,恐遭斯運,並有懼心,聖皇勞慮,分使祈禱,遍於群臣,餘以太子洗馬兼司徒請雨,百辟蒞事,三朝而大雨降,退作斯賦。

【文】晉曹毗請雨文曰:下邳[原訛血阝,據馮校本改。]內史曹毗,敬告山川諸靈,頃節運錯戾,旱亢陰消,川竭穀虛,石流山燋,天無纖雲,野有橫飆,盛夏應暑而或涼,草木無霜而自凋,遑遑農夫,輟耕田畔,悠悠舟人,頓楫川岸,雲根山積而中披,雨足垂零而複散,聖主當膳而減味,牧伯忘餐而過晏,民庶拊心而嚬蹙,搢紳不期而同歎,斯亦憂勤之極情,而明靈之達觀矣。

梁陸倕請雨賽蔣王文曰:陸周祚胤,鍾嶽降精,聰明正直,得一居貞,無方無體,不疾不行,化馳九縣,位冠百靈,東掩屢愆,西郊已戢,偶龍矯首,泥人鶴立,神聽孔殷,靈應揮霍,儵睹翻伊,俄聞倒洛,樂周神畢,恩洽酒闌,靈談抗袖,鬼笑投拌,惟茲具引,於萬斯懽。

梁任孝恭賽鍾山蔣帝文曰:嚐聞河南少雨,漢主避其正殿,許下輟潤,魏後討彼塵書,和氣乖違,陰陽舛互,風至若湯,雲生猶火,遂能製茲東井,告彼南箕,水滿畢星,氣衝卯地,使君子有亹亹之心,耕夫無慼慼之念。

梁簡文帝祭灰人文曰:積注奄旬,祭在灰人,消茲獸炭,焚此桂薪,積如玉屑,聚若遊塵,庶人之風不拂,獄吏之慢寧陳,當令金光小史,侍使玉童,奏雲師於執法,力水伯於天宮,锧星誅於電女,貫索囚於雷公,廓重氛於八極,靜連絲於四空,既曈曈於車蓋。又赫赫於飛盤,且疑威於趙盾,實望近於□□,[明本作長安。]

◇蝗

《爾雅》曰:食苗心曰螟,食葉曰螣,食根曰蟊,食節曰賊,四蝗蟲名也。

《說文》曰:蝗,螽也。

《廣雅》曰:螽,蝗也。

《毛詩》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

《詩義疏》曰:赤螣,蝗也,許慎曰:使乞貸則生螣,舊說螟螣蛑賊,一種蟲也,如言寇賊奸宄,內外言之耳,故犍為文學曰:此四種蟲皆蝗也,實不同,故分別釋之。

又曰:蝗也,今謂蝗子為螽,一名蠶螽,兗州人謂之螣,蔡伯喈曰:蝗,螣也,當為災則生,故水處澤中,數百或數十裏,一朝蔽地,而食禾粟,苗盡複移,雖自有種,其為災,雲是魚子在水中化為之。

《穀梁傳》曰:雨螽於宋,外災不書,此何書,災甚也,奈何,茅茨盡也。

《洪範五行傳》曰:春秋之螽者,蟲災也,以刑罰暴虐,貪叨無厭,興師動眾,蟲為害矣,雨螽於宋,是時宋公暴虐刑重,賦斂無已,故應是而雨螽。

又曰:介蟲有甲,能蜚揚之類,陽氣所生,於春秋為螽,今謂之蝗,皆其類也,旱氣動象至矣,故曰有介蟲之孽也。

《春秋佐助期》曰:螽之為蟲,赤頭甲身,而翼飛行,陰中陽也,螽之為言眾,暴眾也。

《春秋□[按當作漢,後同。]含孳》曰:蝗起於貪,螽者飛而甲為害,故天雨螽則刑法醜。

《呂氏春秋》曰:匡章,孟子弟子,謂惠子於魏王之前曰: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為其害稼也蔽天,狀如嚴雪,是歲天下失瓜瓠。

《漢書》曰:武帝元光五年秋,蝗,四將征南越,元封六年秋,蝗,兩將征朝鮮,太初元年夏,蝗,從東方飛至敦煌,三年秋,複蝗,貳師征大宛,征和三年,蝗,四年夏,蝗,三將征匈奴,貳師七萬人沒不還。

又,五行誌曰:劉歆以為蜚,負螽也,性不食穀,食穀為災,介蟲之孽。

又曰:嚴延年為河南太守,多殺害,時黃霸在潁川,鳳皇下,而河南界中又有蝗蟲,延年曰:此蝗豈鳳皇食耶。

又曰:王莽地節三年夏,蝗,從東方來,飛蔽天,至長安,入未央宮,緣殿。

《京房易傳》曰:德無節,蟲食菜。

《東觀漢記》曰:馬棱為廣陵太守,郡連有蝗蟲,穀價貴,棱奏罷鹽官,振貧羸,薄賦稅,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

又曰:永初七年,郡國蝗飛過。

又曰:宋均為九江太守,建武中,山陽楚郡多蝗蜚,南到九江,輒東西別去,由是名稱。

又曰:司部災蝗,台召三府驅之,司空掾梁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審使臣驅蝗何之,災蝗當以德消,不聞驅逐,時號福為直掾。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徐栩,為小黃令,時陳留遭蝗,過小黃,飛逝不集,刺史行部,責栩不治,栩棄官,蝗應聲而至,刺史謝,令還寺舍,蝗即皆去。

又曰:謝夷吾為壽張令,是時蝗食五穀,野無生草,過壽張界,飛逝不集。

又曰:許季長為湖令,州郡皆被蝗災,過湖縣,飛去不入。

《續漢書》曰:和帝永元四年,蝗,八年五月,河內陳留蝗,九月,京師蝗,九年。蝗,從夏至秋,先是西羌數反,遣將軍將北軍五挍征之,安帝永初四年夏,蝗,是時西羌寇亂,軍眾征距,連十餘年,五年夏,九州蝗,六年三月,去年蝗處,複蝗子生,七年二月,郡國蝗,順帝永建五年,郡國十二蝗,是時鮮卑寇朔方,用眾征之,永和七年,偃師蝗,去年冬,烏桓寇沙南,用眾征之,桓帝永興元年七月,郡國三十二蝗,是時梁冀執政,無謀慮,苟貪作虐,二年六月,京都蝗,永壽三年六月,京都蝗,延喜元年五月,京都蝗,靈帝嘉平六年夏,七州蝗,鮮卑前後三十餘犯塞,是歲,獲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使匈奴中郎將威旻,討鮮卑,大司農給用不足,畝斂郡國,以給軍糧,三將無功,還者少半,光和元年,詔策問曰:連年蝗蟲至,貪苟之所致也,是時百官遷徙,皆私上種[續漢書五行誌作禮。]西園,少帝興平元年,夏大蝗,是時天下大亂。

《論衡》曰:世稱南陽卓公為緱氏令,蝗蟲不入界,蓋以賢明至誠,災蟲不入其縣。

《典論》曰:議郎馬融,以永興中,帝獵廣城,融從,是時北州遭水潦蝗蟲,融撰上林頌以諷。

《魏誌》曰:黃[原訛廣,據馮校本改。]初三年七月,冀州大蝗,民饑,使尚書杜畿,持節,開倉廩以振之。

《吳書》曰:袁術在壽春,穀石百餘萬,載金錢之市求糴,市無米而棄錢去,百姓饑窮,以桑椹蝗蟲為乾飯。

《廣州先賢傳》曰:黃豪,交趾人,除外黃令,豪均己節儉,粗衣蔬食,所得俸秩,悉賜貧民,一縣稱平,當時鄰縣蝗蟲為災,而獨外黃無有,歲皆豐熟,民先流移者,悉歸附之。

《會稽典錄》曰:鄭弘為鄹令,永平十五年,蝗發太山,郡國被害,過鄹不集,郡以狀上,詔書以為不然,自朕治京師,尚不能攘蝗,鄹令何人,而令消弭,遣案驗之。

《陳留耆舊傳》曰:高慎,敦厚少華,子式,至孝,常盡力供養,永初中,蝝蝗為災,獨不食式麥,圉令周強,以表州郡。

《益部耆舊傳》曰:任防,蜀郡成都人,父修,字伯慶,為固始侯相,天下大蝗,獨不入界。

又傳曰:楊琳為茂陵令,比縣連歲蝗災,曲折不入茂陵。

《先賢行狀》曰:公沙穆為魯相,時有蝗災,穆躬露坐界上,蝗積疆畔,不為害。

《晉令》曰:常以蝗向生時,各部吏案行境界,行其所由,勒生苗之內,皆令周遍。

《晉陽秋》曰:司冀青雍蝗,茅草皆盡,石勒與蝗競取民禾,百姓謂之胡蝗。

《搜神記》曰:何敞,吳郡人,少好道藝,隱居,重以大旱,民物憔悴,太守慶洪,遣戶曹掾致謁,奉印綬,煩守無錫,敞不受,退歎而言曰:郡界有災,安能得懷道,因跋涉之縣,駐明星屋中,蝗蝝消死,敞即遁去,後舉方正博士,皆不就,卒於家。

趙書曰:石勒十四年五月,飛蝗穿地而生,二十日,化如蠶,七八日作蟲,四日則飛,周遍河朔,百草無遺,唯不食三豆及麻。

涼記曰:涼王呂光麟嘉二年,以且渠羅仇為西寧太守,往年蝗蟲所到之處,產子地中,是月盡生,或一頃二頃,覆地跳躍,宿昔變異,王乃躬臨撲蟲,幸揚川潒水北,大駕所到,蟲尋除盡,是以麥苗損耗無幾。

師覺授《孝子傳》曰:魏連,事父至孝,和帝時,拜昌邑令,百姓不忍欺,大蝗連熟。

【箋】何禎箋曰:凡言蝗生,此謂見其始生,知其處所,可得言,初上蝗事雲,縣及下部,各不旱見,至今生翅能飛,臣輒躬親撲滅。又雲布在及下部各不旱見,至頃田中,往往十步五步一頭,按其言事,蝗之數枚數,可得而知也。

◇螟

《爾雅》曰:食苗心曰螟。

《說文》曰:螟蟲食穀心,吏冥冥犯法,即生螟。

《禮記》曰:仲春行夏令,則蟲螟為害。

《左傳》曰:哀十二年螟,十三年螟。

《春秋□含孳》曰:螟應苛剋。

《呂氏春秋》曰:亂國之妖,有螟集其地,其音凶凶。

《漢書》曰:劉歆以為,蝝蜫〈蟲不〉之有實,食穀為災,黑眚也,董仲舒劉向以為,蝝螟始生也,是時初稅畝,亂先王之製,故應是而蝝生,屬蠃蟲之孽。

《京房易傳》曰:嬖惡生孽,蟲食苗心。

《東觀漢記》曰:魯恭為中牟令,時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聞之,疑其不實,使仁恕掾肥親往察之,恭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傍,傍有童兒,親曰:何不捕之,兒言雉方將雛,親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治跡耳,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三異也,具以狀白安。

◇蟊

《爾雅》曰:食苗根曰蟊。

《說文》曰:蟊,食苗根者也,吏抵冒取民財,則生蟊。

京房易妖占曰:害忠孝,蟲食苗根。

《毛詩義疏》:蟊長而細,或說雲,蟊,螻蛄也,食苗根而為人患。

◇賊

《爾雅》曰:食苗節曰賊。

《京房易傳》曰:王者與諸侯爭,蟲食苗節莖。

◇蜮

《洪範五行傳》曰:蜮,射人者也,生於南越地,南方謂之短狐者也,毛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其物不可見,蓋氣精也,南越夷狄淫佚處也,其蜮生水澤,地多婦人,其淫色為主,故南越多蜮者,淫女惑亂之所生也,故聖人名之曰蜮,蜮者猶惑也。

【書】魏應璩與西陽令孔德琰書曰:嘉麥禎祥,惟日未久,不圖飛蝗,一旦至止,知恤蒸庶,念存良苗,親發赫斯,爰整其旅,鮐背之叟,皓首之釐,莫不負戈奔走於道路,旌表曜於白日,黿鼉震於雷動,以此掃敵,必將席卷,況於微蟲,能無驚駭,卓茂治密,恭在中牟,時雖有災,未若斯勤,亦猶子賤鳴琴,巫馬出入,勞逸有殊,立功惟一,重雲比興,不降靈雨,麗此二災,憂心忡惙,逐蝗之道,謹聞教矣,不審致禳,將以何物,文王修德,以厭地震,湯禱桑林,致克豐雨,宜脩善政,以慰民望。

上一節
章節目錄
已是最後一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