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339   

《藝文類聚》正文 卷九十四·獸部中

牛驢駱駞[原訛〈馬犬〉,據馮校本書目錄改。]羊狗豕

◇牛

《爾雅》曰:犘牛,[千斤,出巴中,音麻。]犦,[封牛,蒲角反。]犤,[音卑,痺小者。]犩牛,[牛大者,出蜀中。]犝牛,[無角牛。]墨眥牰,[袖音。]黑耳犚,[尉音。]子犢,體長〈牜巿〉,[霈音。]絕有力欣犌,[加音。]《毛詩》曰:爾牛來思,其耳濕濕,[齝而動其耳。]

《左傳》曰:介葛盧來朝,禮之,加宴好,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問之而信。

又曰:秦師伐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師涉於弊邑,敢犒從者。

又曰: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

又曰: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殺夏徵舒,因縣陳,申叔時使於齊,複命,不賀而退,王使讓之,對曰: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諸侯之從,討有罪,今縣陳,貪其富也,無乃不可乎,王曰:善。

《玄中記》曰:萬歲樹精為青牛。

《漢書》:[《太平禦覽》九百作玄中記。]桓帝出遊河上,忽有一青牛從河中出,走踢帝,人皆驚走,太尉公[禦覽公上有何字。]時為殿中將軍,有勇力,走逆牛,牛見公,走還河,公以手挽牛左足,右手持斧,斫牛頭而殺之,此青牛者,萬年之木精也。

《莊子》曰: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曰:臣之刀十九年,所解千牛,而刀刃若新,彼節者有間,而刀刃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是以十九年,刀刃如新。

又曰:或聘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

《孟子》曰: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曰:仲尼之徒無道者,未之聞也,臣聞王坐堂上,有牽牛過者,王問之,對曰:將以亹鍾,王曰:吾不忍其觳觫而就死,以羊易之,是見牛,未見羊也,此乃仁術,足以王矣。

《呂氏春秋》曰:百裏奚未遇時,販牛於秦,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枝得而獻諸繆公,繆公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

又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史記》曰:騎劫攻即墨,田單取牛千頭,衣以五彩,束矛其角,縛火其尾,穿城而出牛,壯士五千,銜枚隨其後,牛出火明,所觸皆死,壯士因擊之,城上士大譟,燕師大敗,騎劫死,乘勝追北,三戰三剋,遂收齊城。

蜀王本紀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養卒,以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為然,即發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於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後遣丞相張儀等,隨石牛道伐蜀。

《漢武內傳》曰:封君達,少好道,入鳥鼠山,百餘年還鄉裏,常乘青牛,故謂為青牛道士。

桓譚《新論》曰:夫畜生賤也,然有尤善者,皆見記識,故馬稱驊騮驥騄,牛譽郭椒丁櫟。

謝承《後漢書》曰:劉寬嚐行,有人失牛者,乃於路就寬車中認之,寬無所言,下駕步歸,有頃,認者得牛而送還,叩頭謝曰:慚負長者,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也。

《風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江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冰自以其女與神為婚,往至神祠,勸神酒,杯但淡水,[原作澹淡,據馮校本改。]冰厲聲責之,因忽不見,良久,有兩蒼牛鬥於岸旁,有間,冰還,流汗,謂官屬曰:吾鬥大極,不當相助,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綬也,主簿乃刺殺北麵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

《列異傳》曰:秦文公伐梓樹,梓樹化為牛,文公遣騎擊之,騎墮地被發,牛畏之,入水不出,沒豐水中,秦乃立怒特祠。

《魏略》曰:钜鹿時苗,為壽春令,始之官,乘牸牛,歲餘,牛生一犢,及去,留其犢,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是淮南所生也,吏曰:六畜不識父,自當隨其母,苗不聽。

《蜀誌》曰:蔣琬夜夢,有一牛頭在門前,流血滂沱,意甚惡之,問占夢趙直,直曰:夫見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當至公,大吉之徵也。

諸葛亮集曰: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群行二十裏也。

張溫自理[《太平禦覽》八百九十九作表。]曰:昔百裏奚賢秦繆公,欲幹之,繆公好牛,奚因賃養牛,公出遊,登車以問百裏,百裏曰:臣之所長,非養牛者也,乃養民也,視牛察士,乃則賢人也,遂與同車而出。

《博物誌》曰:近世有居於海渚,年年八月,有浮槎來,甚大,往反不失於期,此人乃齎糧乘槎而去,忽忽不覺晝夜,奄至一處,有城郭,屋舍宛然,望室中,多見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此人還,以問蜀人嚴君平,君平曰:某月有客星犯牛鬥,即此人到天河也。

曹嘉之《晉紀》曰:羊祜子暨,為青州刺史,牛於州產犢,及暨去職,以官室所生,遺之而去。

《符子》曰:堯以天下讓巢父,巢父曰:君之牧天下,亦猶餘之牧孤犢,君牧天下,是各有其所牧矣,君焉用惴惴然,以所牧而與餘,餘無用天下為也,於是牽犢而去。

袁山鬆宜都山川記曰:自峽口溯江百許裏,至黃牛灘,南岸有重山,山頂有石壁,上有人負刀牽黃牛,人跡所絕,莫得究焉。

竺法真登羅山疏曰:增城縣南有列渚洲,洲南又有牛潭,北岸有石,周員三丈,漁人見金鎖牛,常出水,盤鎖此石上,縣民張安,釣於石上,躡得金鎖數十尋,俄有物從水中引之,力不能禁,以刃斷之,唯得數尺,遂致大富。

《琴操》曰:甯戚飯牛車下,叩角而商歌曰:南山研,白石〈石闌〉,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裁至骭,長夜冥冥何時旦,齊桓公聞之,舉以為相。

【賦】臧道顏駃牛賦曰:若乃豪宗戚胤,公侯王後,乘輕禦肥,貂蟬耀首,翟翟華貂,鑠鑠雲母,良牸擢足於雙島,名駮疊跡於左右,如貴遊踴躍於絕倫,觀者嗤妍其好醜,遂慕駿駃以相高,精彼奇選之希有,儀體際美.特資高足,名參飛兔,價齊驥騄。

【讚】梁劉孝威辟厭青牽畫讚曰:泰山怒特,吳渚神牛,氣噓風噴,精回電流,詎牽和鞅,不入裴鞦,狡力難京,肆怒橫行,朗陵瑩角,介葛瞻聲,遁仙讬稱,妖寇馮名,名震菜區,威陵五都,蓄勇槽側,息憤場堣,仇覽獻豆,滕嬰進芻,雄兒揩式,悍士規模,曹興拂采,徐邈成圖。

【表】魏陳王曹植上牛表曰:臣聞物以洪珍,細亦或貴,故不見僬僥之微,不知泱漭之泰,不見果下之乘,不別龍馬之大,高下相懸,所以致觀也,謹奉牛一頭,不足追遵大小之製,形少有殊,敢不獻上。

【啟】梁元帝謝東宮賚蒸栗牛啟曰:色似秘府之書,毛類陳王之玉,騂角未奇,瑩蹄非貴。

梁劉孝儀謝始興王賜車牛啟曰:下官安於躡屩,習以成性,乘堅驅駿,未所厝心,慈渥無涯,每垂獎飾,無複難載之朋,將申共弊之美,濯龍望水,未足儔光,長門聽雷,不能均響。

又謝豫章王賜牛啟曰:觀其毛角相合,骨像應圖,曳流水而生光,騖高限其如接,遂使上阜輟駕,下澤是驅,馮軾脩途,既獲坐馳之致,馴豢廣庭,方念載憂之勖。

【書】梁劉孝威謝南康王饟牛書曰:雖複蜀守神牛,秦公怒特,穆王白角,何氏瑩蹄,無以逾其勁力,邁其致遠,直宿九重,獲免疏步,路休三逕,且息徒行,從杞甘泉,方無假於丞相,騎至清廟。又永笑於博陽。

◇驢

楚辭,九懷曰:驥垂兩耳,中阪蹉跎,蹇驢服駕,無用日多。

《吳誌》曰:諸葛恪父瑾,長麵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撿其麵,題曰:諸葛子瑜,恪跪請筆,益兩字,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

《文士傳》曰:晉文帝大親阮籍,恒與談戲,任其所欲,不迫以職事,籍從容常言,平生曾遊東平,樂其土風,原得為東平太守,文帝大悅,即從其意,籍便騎驢,徑到郡,至皆壞府舍諸壁鄣,使內外相望,然教令清當,十餘日,便乘驢去。

《晉陽秋》曰:胡威少有誌尚,厲操清白,父質,為荊州守,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僮仆,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餘日,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爨食。

《世說》曰:王仲宣好驢鳴,既葬,魏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作驢鳴。

陳武別傳曰:武本休屠胡人,常騎驢牧羊,諸家牧豎十數人,或有和歌者,武遂學太山梁甫吟之屬。

【文】袁淑排諧,驢山公九錫曰:若乃三軍陸邁,糧艱難,謀臣停筭,武夫吟歎,爾乃長鳴上黨,[原訛儻,據馮校本改。]慷慨應邗,崎嶇千裏,荷囊致餐,用捷大勳,曆世不刊,斯實爾之功者也,音隨時興,晨夜不默,仰契玄象,俯協漏刻,應更長鳴,豪分不忒,雖挈壺著稱,未足比德,斯又爾之智也,若乃六合昏晦,三辰幽冥,猶憶天時,用不廢聲,斯又爾之明也,青脊隆身,長頭廣額,脩尾後垂,巨耳雙磔,斯又爾之相也,嘉麥既熟,寔須精麵,負磨回衡,迅若轉電,惠我眾庶,神祇獲薦,斯又爾之能也,爾有濟師旅之勳,而加之以眾能,是用遣眾能中大夫閭丘騾,加爾使銜勒大鴻臚班腳大將軍宮亭侯,以楊州之廬江,江州之廬陵,吳國之桐廬,合浦之朱廬,封爾為廬山公。

◇駱扆

華嶠《漢書》曰:南單於遣使詣闕,奉蕃稱臣,入居於雲中,遣使上書,獻駱扆二頭,文馬十疋。

《博物誌》曰:敦煌西渡流沙,往外國,濟沙千餘裏中,無水,時有伏流處,人不能知,駱扆知水脈,過其處,輒停不行,以足踏地,人於所踏處掘之,輒得水。

洛中記曰:有銅扆二枚,在宮之南四會道,頭高九尺,頭似羊,頸身似馬,有肉鞍兩個相對。

《異苑》曰:西域苟夷國,山上有石駱扆,腹下出水,以金鐵及手承取,即便對過,唯葫蘆盛者,則得飲之,令人身體香淨而昇仙,其國神秘,不可數過。

【讚】晉郭璞橐扆讚曰:扆惟奇畜,肉鞍是被,迅騖流沙,顯功絕地,潛識泉源,微乎其智。

◇羊

《爾雅》曰:羚,大羊,[音靈,似羊而大,角員銳,好在山崖間。]羱,如羊,[似羊而大角,出西方。]羊牡羒,[墳音。]牝〈牜羊〉,[〈牜羊〉羊墳首。]夏羊,[黑〈古〉〈曆〉。]牡羭,[羭黑班。]羳羊黃腹,未成羊羜,[音佇,詩雲肥羜,俗雲五月羊。]絕有力奮,羊六尺為羬,[羬羊馬尾,今大月支國有大羊,馬尾,五鹹反,屍子,羊為羬六尺。]

《說文》曰:羊,祥也,象四足角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咩,[弭音。]羊鳴也,羔,羊子也,羜,五月生羔也,{敄羊},[犍。]六月生羊也,羍,[恥達反。]七月生羊也,〈兆〉,[兆音。]羊未卒歲也。

《易》曰: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又曰:兌為羊。

《毛詩》曰:羔羊,鵲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又曰:無羊,宣王考牧也,[厲王時,牧人廢,宣王複之。]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爾羊來思,其角戢戢,[聚其角而息,戢戢然。]

《周禮》曰:賓客則羊人供法羊,羊泠毛則毳膻,[法羊,食饔積膳之羊也,泠泠,長結總也。]

又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祭祀割羊,登其首,[登首,報陽也,升首於室。]凡祈珥供其羊牲,若牧人無牲,則受布於司馬,使其買牲而供之,[布,泉也。]

鄭氏婚禮謁文讚曰:群而不黨,跪乳有家。

《左傳》曰:華元殺羊食士,其禦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

又曰:楚子圍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懷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論語》曰: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又曰: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龍魚河圖》曰:羊有一角,食之殺人。

《周書》曰:子夏曰:桀德衰,夷羊在牧,飛蛤滿野。

《家語》曰: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仲尼,曰:吾穿井得羊,[家語辨物作犭苟。]何也,對曰:以丘聞羊也,木石之怪,夔魍魎,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也。

《列子》曰:楊朱見梁惠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畝之園而不能耘,言治天下何也,曰:君見夫牧羊者乎,百羊為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隨之,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使堯牽一羊,舜荷箠而隨之,則不能前也。

《莊子》曰: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事業不同,其亡羊均也。

《孫卿子》曰:仲尼將為魯司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

《史記》曰:宋義下令軍中曰:很如羊,貪如狼,不可使者皆斬之。

又曰:卜式者,河西人,式有少弟,式脫身出分,獨取畜羊百餘,田宅財物盡與弟,式入山牧十餘歲,羊致千餘,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乃拜為郎,布衣草蹻而牧,歲餘,羊肥息,上過其羊,問之,式曰: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也,惡者輒去,無令敗群,上以式為奇,拜為緱氏令。

又曰:盧綰與高祖俱學書,相愛,裏中賀兩家以羊酒。

《地鏡圖》曰:金百斤已上,至三百斤,精如羊者。

《玄中記》曰:千歲之樹,精為青羊。

《春秋繁露》曰:凡贄,卿用羔,羔有角而不用,如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謗,類死義者,羔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故以為贄。

《列仙傳》曰:葛由者,羌人,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旦騎羊而入蜀,蜀中王侯遣人追之,上綏山,山在峨眉山西南,無[《太平禦覽》九百零二無上有高字。]極,隨之者不得還,皆得仙道,山上有桃,故裏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

昔有攘羊者,以羊頭遺晉叔向,向母埋之不食,後三年,攘羊事發,追捕向家,檢羊,骨肉都盡,唯有舌在,國人異之,遂以羊舌為族。

《漢書》曰:蘇武往使匈奴,匈奴知武不可降,使北海上無人處牧羝羊,下乳乃得歸,武作海上,廩食不至,乃掘野鼠草荄而食之,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持節,旄盡落。

又曰:路溫舒,钜鹿人,父為裏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

《東觀漢記》曰:甄宇,北海人,建武中,為州從事,徵拜博士,每臘,詔書賜博士羊,羊有大小肥瘦,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稱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鉤,複恥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猶是不複有爭訟,後召會,詔問瘦羊甄博士,京師因以號之。

《魏誌》曰:楊俊同郡王象,孩少孤特,為人仆隸,年十七八,見使牧羊,而私讀書,因獲捶楚,俊美其才質,即贖象著家,娉娶立屋,然後與別,象官至散騎常侍。

衛玠少時,乘白羊,於洛陽市,市人觀之,鹹曰:誰家璧人,於是家聞州黨,遂號曰璧人,[本條《太平禦覽》九百零二作衛玠別傳,羊下有車字。]

博物誌曰:胡蕙蜀中本無,洛中人有驅羊入蜀者,胡蕙子著羊毛,蜀人取種,因名曰羊負來。又,外國得胡麻豆,或曰戎菽。

王隱《晉書》曰:王尼嚐為兵,洛中名士王澄胡母輔之等,齎羊酒詣護軍,門吏請見將軍,澄等先過尼,炙羊飲酒訖,逕去,將軍聞之,與尼長假。

《神仙傳》曰:皇初平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忽然不複念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曆年不得,後見市中有道士,乃問之,道士曰:金華山中有牧羊兒,姓皇字初平,兄乃隨道士與初平相見,語畢,問羊何在,在山東,兄往視,但見白石,不見羊,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見,平乃往,言叱叱羊起,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數萬頭。

又曰:曹公收左慈,慈走入群羊中,失慈之所在,追者疑化為羊,乃令人數羊,羊本千口,揀之,長一口,知果化為羊,乃謂曰:若是左公者,但出無苦也,有一羊跪雲,詎如許,追者欲執之,於是群羊皆跪曰:詎如許,追者乃去。

《搜神記》曰: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二息,嚐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祠之,自是暴至巨富,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至臘日祠灶,而薦黃羊焉。

又曰:南陽宗定伯夜行,忽逢一鬼,鬼問伯為誰,伯欺之曰:我亦鬼也,遂為侶,向宛行倦,因相擔,問鬼曰:鬼何畏,曰:鬼唯不喜唾耳,欲至宛,便擔鬼著頭上,詣宛市,鬼化為羊,伯恐其變,遂唾之,因賣得錢千五百,買者將還係之,明旦見繩在,時人語曰:宗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

《續搜神記》曰:顧霈者,吳之豪士,送客置酒,有一沙門在坐,主人殺羊,羊繩斷,便走來,入道人膝中,穿頭入袈裟下,道人不能救,即將去殺之,既行炙,主人便先割以啖道人,道人食炙,下喉,便自行道人皮中,痛毒不可忍,呼醫來針之,以數針貫三炙,猶動搖,乃破出之,是故一臠肉耳,道人於此得病,作羊鳴,少時便死。

崔豹《古今注》曰:羊一名髯須主簿。

《幽明錄》曰:洛下有洞穴,不測,有一婦欲殺夫,推夫下,經多時至底,乃得一穴,匍匐行數十裏,漸見明曠,郛郭宮館,金寶為飾,明逾三光,人皆長三丈,被羽衣,如此九處,至最後所,饑,長人指中庭大柏樹,近百圍,下有一羊,令跪持羊須,捋之得一珠,長人取之,次亦取,後將令啖,即療饑,乃問詣九處名,及求住,答雲,君不得停,還問張華,當知,乃複行,出交州,還洛問華,華曰:九處地仙,名九館大,羊為螭[法苑珠林四十一大下有夫字,螭作癡。]龍,初一珠,食之與天地等壽,次者延年,後者充饑而已。

《雜五行書》曰:懸羊頭門上,除盜賊。

【讚】晉郭璞羊讚曰:月氏之羊,其類在野,厥高六尺,尾亦如馬,何以審之,事見爾雅。

杜預奏事曰:臣前在南,聞魏興北山有野羊,大者千數百斤,試令求之者,各得一枚,並頭角蹄,按其形不與中土羊相似,然是野獸中所希有。

◇狗

《爾雅》曰:犬生三猣,[宗。]二師,一〈犭單斤〉,[旂。]未成毫狗,[狗子未生翰毛。]長喙獫,[力豔。]短喙猲[歇。]獢,[囂,詩載獫猲獢。]絕有力狣,狣多力,犭尨[尨。]狗也,狗四尺為獒。

《山海經》曰:蜪犬如犬,青色,食人從首始。

《易》曰:兌為狗。

《左傳》曰:晉侯飲趙盾[原作遁,據馮校本改。]下同。]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獓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鬥且出。

又曰:國人逐〈廣契〉狗,〈廣契〉狗入於華臣氏,國人從之,華臣懼,遂奔陳,[華臣心不自安,見逐狗而驚去。]

又曰:取邾師,邾人愬於晉,晉人來討,叔孫婼如晉,乃館諸箕,吏人之與叔孫居於箕者,取其吠狗,弗與,及將歸,殺而與之食。

《穆天子傳》曰:天子之狗走百裏,執虎豹,[言筋力猛。]

《晏子》曰:晏子短,使楚,楚人為門於犬門側,延晏子,《晏子》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使楚王,不當從此門入。

《列子》曰: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黑衣而返,其狗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樸狗,楊朱曰:子無樸矣,子亦猶是也,鄉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尹《文子》曰:康衢長者,字僮曰善搏,字犬曰善噬,賓客不過其門三年,長者怪而問之,以實對,於是改之,賓客複往。

《楚辭》曰: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言少康因獵放犬逐獸,於是舍所宿也。]

又曰:兄有噬犬弟何欲,[兄謂秦伯也,秦伯有犬,弟針欲請。]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又曰:豈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門兮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

《呂氏春秋》曰:齊有好獵者,終日不得獸,入則媿其友,推其所以不得獸,狗惡故也,欲得良狗則家貧,家富則求良狗,得狗則數得獸矣,非獨獵也,百事皆然。

又曰:昔文王得如黃之狗,宛路之矰,遊於雲夢,三月不反。

《韓子》曰:宋有酤酒者,鬥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然而酒不售,酒酸,怪其故,問所閭長者楊青,青曰:汝狗猛耶,曰:狗猛,狗猛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往酤,而狗迎齕之,酒所以酸而不售,夫國亦有猛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所以蔽脅,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史記》曰:範睢說秦昭王曰:夫以秦而治諸侯,譬若縱韓盧而搏蹇兔也,今閉關十五年,不敢闚兵於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又曰:高祖詔齊捕蒯通,通至,上曰:若何教淮陰侯反,對曰:然,臣固教之,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戰國策》曰: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曰:韓盧者,天下之壯犬也,東郭兔者,海內之狡兔也,韓盧逐東郭兔,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疲於後,犬兔俱罷死其處,田父獲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而有田父之功獲,齊王懼,休將士。

《說苑》曰: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遽,墮船,船人救之,曰:子欲何之而遽,曰:梁無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間而溺,無我則死矣,何能相梁,惠子曰:居廣艘長楫之間,則我不如子,至於安國家,全社稷,子不比我,子蒙蒙如未視之狗子耳。

又曰:孟嚐君寄客於齊王,三年不見用,故客反見曰:不知臣之罪耶,君之過也,孟嚐君曰:寡人聞之,縷因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畜,夫子之才必薄矣,當何怨寡人哉,客曰:臣聞韓氏之盧,天下疾狗也,見兔而指屬,則不失兔,望見而放狗,則累世不能得兔,狗非不疾,不能屬者罪也。

《漢書》曰:樊噲,沛人也,以屠狗為事。

《漢武故事》曰:公孫卿至東萊,雲見一人,長五丈,牽一黃犬,把一黃雀,欲謁天子,因忽不見。

《東觀漢記》曰:鮑永少有誌操,治歐陽尚書,事後母至孝,妻嚐於母前叱犬,而永即去之。

《風俗通》曰:桂陽太守汝南韋叔堅,少時為從事,在家,狗人立行於家中,皆言當殺之,叔堅雲,犬馬諭君子,狗見人行,效之何傷,叔堅為縣令還,解冠榻上,狗戴持走,家人驚愕,複雲,誤觸冠,冠纓掛著耳,狗又上灶,家益怪,複雲,兒婦皆在田中,狗何能作怪,遂不肯殺,後數日,狗自暴死,卒無纖芥之異,叔堅至太尉,終於位。

《魏略》曰:丁謐外似疏濫,而內明慧,雖與何晏鄧颺等同列,而皆少之,唯以聲勢屈於曹爽,爽亦敬之,言無不從,故於時謗書,謂台中三狗啀喍不可當,一狗馮默作蛆囊,三狗謂何鄧丁也,默者爽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齧人而畜蛆也。

《華陽國誌》曰:雍闓欲降魏,說夷曰:官欲得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腦三升,汝能得不,夷皆從闓。

《玄中記》曰:狗封氏者,高辛氏有美女,未嫁,犬戎為亂,帝曰:有討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戶,帝之狗名槃護,三月而殺犬戎之首來,帝以為不可訓民,乃妻以女,流之會稽東南二萬一千裏,得海中土,方三千裏而封之,生男為狗,生女為美女。

《雜五行書》曰:犬生四子,取黃子養之,犬生五子,取青子養之,六子,取赤子養之,七子,取黑養之,八子,取白養之,白犬烏頭,令人得財,白犬黑尾,令人世世乘車,黑犬白耳,犬主畜之,令人富貴,黑犬白前兩足,宜子孫,黃犬白尾,令人世世衣冠。

孫盛《晉陽秋》曰:王敦敗京都之後,夢白犬自天而下噬之。

《搜神記》曰: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裏,下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常病都尉及長史,下夢巫覡,欲得啖女童,常八月祭送蛇穴,蛇輒吞之,已用九女,時將樂縣李誕,有小女名奇,應募而行,乃請好劍咋蛇犬,作數斛餈,蜜灌之,置穴口,蛇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先啖餈灌,奇便放犬咋蛇,以劍斫殺之,得九女髑髏,越王乃娉奇為後。

又曰:高辛氏有老婦人,居王宮,得耳疾,醫為挑治,得一物,大如繭,婦人盛之以瓠,覆之以盤,俄頃而化為犬,其文五色,名盤瓠。

又曰:漢成帝河清元年,長安男子石良劉晉,相與同居,有如人狀在其室,擊之為狗,去複至,數人被甲持兵弩來,格之或傷,盡狗也,自二月至六月乃止,其於洪範,皆犬禍,言不從之咎也。

又曰:成[按成字衍。]山陽王瑚,字孟璉,為東海蘭陵令,夜半時,輒有黑幘白單衣吏,詣縣扣閤,迎之則忽然不見,如此數年,於外伺之,見一老狗,黑頭白軀,至閤便為人,殺之乃絕。

《續搜神記》曰:會稽句章民張然,滯役在都,經年不得歸,家有少婦,遂與奴私通,然在都,養一狗甚快,名烏龍,後假歸,奴與婦欲謀殺然,作飯食,共坐下食,未得啖,奴當戶倚,張弓栝箭拔刀,然以盤中肉飯與狗,狗不啖,唯注精舐唇視奴,然亦覺之,奴催食轉急,然決計,拍髀大喚曰:烏龍,狗應聲傷奴,奴失刀仗倒地,狗遂咋奴頭,然因取刀斬奴,以婦付官殺之。

又曰:晉太和中,廣陵人楊生,養狗,甚憐愛之,行止與俱,後生飲酒醉,行大澤草中,眠不能動,時冬月野火起,風又猛,狗周章號喚,生醉不覺,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還,以身灑生左右,草沽[《太平禦覽》九百零五作沾。]水得著地,火尋過去,生醒,方見之,他日又闇行,墮空井中,狗伸[禦覽作呻。]吟徹曉,須臾,有人過,怪此狗向井號,往視見生,生曰:君可出我,當厚報君,人曰:以此狗見與,便當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於已死,不得相與,餘即無惜,人曰:若爾,便不相出,狗因下頭目井,生知其意,乃語路人,以狗相與,人乃出之,係狗而去,後五日,狗夜走歸。

又曰:休[禦覽九百零五作林。]慮山下有亭,每過宿者,或病死,常雲有十許人男女,合[禦覽作各。]雜衣,或黑或白,輒來為害,有郅伯夷者,過宿,明燭而坐誦經,至中夜,忽有十餘人來,與伯夷並坐蒲博,伯夷密以鏡照之,乃是群犬,因執燭起,陽誤以燭燒其衣,作燃毛氣,伯夷懷刀,捉一人刺之,初作人喚,遂死成犬,餘悉走去。

又,晉穆哀之世,領軍司馬濟陽蔡詠家狗,夜輒群眾相吠,往視便伏,後日使人夜伺,有一狗,著黃衣白帢,長五六尺,眾狗共吠之,尋跡定是詠家老黃狗,即打殺之,吠乃止。

秦氏《三秦記》曰: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此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時,有天狗來下其上,有賊,天狗吠而護之,故一堡無懼心。

《述征記》曰:彭城東岸有一丘,俗謂之狗葬,或雲斯則徐偃王葬後倉者也,未詳,古徐國宮人,娠而生開,[按當作卵。]棄之水濱,有狗名後倉,銜而歸,〈禹弗〉而成人,遂為徐之嗣君,純筋無骨,曰偃王,偃王躬行仁義,眾附之,得朱弓朱矢之瑞,周穆王命楚滅之,後倉將死,生角尾,實黃龍也。

《述異記》曰:陸機少時,頗好獵,在吳,豪客獻快犬,名曰黃耳,機後仕洛,常將自隨,此犬黠慧,能解人語。又嚐借人三百裏外,犬識路自還,一日至家,機羈旅京師,久無家問,因戲語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齎書馳取消息不,犬喜,搖尾作聲應之,機試為書,盛以竹筒,係之犬頸,犬出驛路,走向吳,饑則入草,噬肉取飽,每經大水,輒依渡者,弭毛掉尾向之,其人憐愛,因呼上船,裁近岸,犬即騰上速去,先到機家口,銜筒作聲示之,機家開筒取書,看畢,犬又伺人作聲,如有所求,其家作答書,內筒,複係犬頸,犬既得答,仍馳還洛,計人行程五旬,犬往還裁半月,後犬死,殯之,遣送還葬機村,去機家二百步,聚土為墳,村人呼為黃耳塚。

又曰:宋元嘉中,石玄度家有黃狗,生白雄子,母孕其子,異於常狗,銜食食之,子大,其狗出獵未反,輒門外望之,後玄度病,輒危困,醫為處方湯,須白狗肺,市索卒不能得,乃殺所養白狗,以湯供其用,母向子死處,跳踴嗥呼,倒複起,竟日不息,其家煮狗子肉共食之,投骨於地,母輒銜著窟中。

【詩】晉張華詩曰:如黃批狡兔,青骹撮飛雉,鵠鷺皆盡收,鳧鷖安足視。

【賦】晉傅玄狗賦曰:何世來貢,作珍皇家,骨相多奇,儀表可嘉,足縣鉤爪,口含素牙,首類驤螭,尾如螣蛇,細頸闊焜,廣前稍後,豐顱促耳,長叉緩口。

魏賈代宗狗賦曰:餘處大魏之祚,迸在朔陽,越彼西旅,大犬是獲,形體如翦削,像濬如刻畫,毛翰紫豔光,雙眉如白璧,爪類刀戈,牙如交戟,盼攀而奮怒,揮霍而振擲,譬若天梁折,地柱劈,倒曳白象挫其腰,齧掣六駮折其脊,爪處如鉤牙,扌傑創似矛刺。

◇豕

《爾雅》曰:豕子豬,〈豕隋〉豶,灺幼,[最後生者。]奏者豱,[溫。]豕生三豵,[子公。]二師,一特,[豕生子常多,故取少者名之。]四豴皆白豥,[該。]其跡刻絕有力〈豕厄〉,[枙。]牝豝,[巴。]

《方言》曰:豬,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東西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豨,其子或謂之豚,或謂犭奚,[奚。]吳陽[《太平禦覽》九百零三作楊。]之間,謂之豬子。

《易》曰:見豕負塗。

又曰:坎為豕。

《毛詩》曰:有豕白蹢,蒸涉波矣。

《論語》曰: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

《墨子》曰:孔子窮陳蔡之間,藜蒸不糂,子路烹豚,孔子不問肉所由來,即食之。

《史記》曰:子路性鄙,好勇力,冠雄雞,佩猳豚,淩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又曰:竇太後好老子書,召袁固,問老子,固曰:此家人言耳,太後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使固下圈擊豕,景帝知太後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應手而倒,太後默然,乃罷之。

《韓詩外傳》曰:孟子少時,東家嚐殺豬,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豬,何以為,其母曰:欲啖汝,其母悔失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置東家豬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漢書》曰:公孫弘,菑川人,少時為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年六十,以賢良徵,為博士丞相,封平津侯。

又曰:郅都,東海人,景帝時為郎,嚐從遊上林,賈姬在廁,野彘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乃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一姬進,天下所少,寧賈姬耶,陛下縱自輕,奈宗廟太後何,上還,彘亦不傷賈姬。

《東觀漢記》曰:閩[東觀漢記作閔。]仲叔,居安邑,家貧,不能得錢買肉,安邑令候之,問諸子,何飯食,對曰:但食豬肝,屠者或不肯與之,令出敕市,後嚐買輒得,仲叔怪問,其子道狀如此,乃歎曰:叔豈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之。

又曰:吳祐,年二十,喪父獨居,家無擔石,而不受贍遺,常牧豕於長垣澤中,行吟經書,遇父故人,謂之曰:卿二千石子,而杖鞭牧豕,縱子無恥,奈君父何,祐辭謝而已,守誌如初。

又曰:梁鴻家貧而尚節,博覽無不通,畢乃牧豕於上林苑中,曾誤遺火,延及他舍,乃尋訪燒者,問所失,悉以豕償之,其主猶以為少,鴻曰:無他財,原以身居作,主人許,因為執勤不懈,耆老見鴻非恒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於是始敬異,悉還其豕,鴻不受,乃去。

《續漢書》曰:曹騰父萌,[魏誌一注作節,下同。]以仁厚稱,鄰人有豕者,與萌豕相類,詣門認之,萌不與爭,後所亡豕自還其家,主人大慚,送所認豕,並辭謝萌,萌笑而受之。

張璠漢紀曰:莎車王殺於闐王,於闐大[《太平禦覽》九百零三大下有人字。]都末出城,見野豕,欲搏之,乃人語曰:無殺我,我為汝殺莎車將軍,都末異之,即與兄弟共殺莎車王。

皇甫謐《高士傳》曰:孫期,濟陰人,少為諸生,治京氏易古文尚書,家貧,事母至孝,牧豕於大澤中,以奉養焉,遠人往從其學者,皆執經壟畔以追之,裏落化其仁讓,黃巾賊起,過其裏陌,相約不犯孫先生舍,辟舉方正,遣吏齎羊酒請期,期驅豕入草不顧,司徒黃琬特辟,不就,終於家。

董正別傳曰:司馬徽,字德操,時人呼為水鏡,嚐有人妄認徽豬,徽便推豬以與之,後數日,亡豬者得其豬,既以豬還徽,乃叩頭自責,徽又厚謝之。

《魏誌》曰:〈木邑〉婁在扶餘東北,處山林之間,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為好,土氣寒於扶餘,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夏則裸袒,以大布隱其前後也。

《郭子》曰:劉道真少時,嚐魚釣草澤,善歌嘯,聞者莫不留連,有一老嫗,識其非常人,甚樂其嘯,乃殺〈犭屯〉以進之,道真食〈犭屯〉盡,了不謝,嫗見其不飽。又進一〈犭屯〉。又食半,餘半還之,後道真為吏部郎,嫗兒為小令史,道真乃超用之,兒不知所由。問母而後知之,於是齎牛酒以詣道真,真笑曰:去,無複相報。

【讚】晉郭璞封豕讚曰:有物貪婪,號曰封豕,薦食無饜,肆其殘毀,羿乃飲羽,獻帝效技。

又豪彘讚曰:剛鬛之族,號曰豪豨,毛如攢錐,中有激矢,厥體兼資,自為牝牡。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