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4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鼎鎗缽塸盤樽卮杯碗

◇鼎

《說文》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彝器也,昔禹貢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以入山林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又曰:鼎,大上下小。

《爾雅》曰:鼎絕大謂之鼐,圓弇上謂之鼒,鼒,子鼎,附耳外謂之翼。

《周易》曰:鼎象也,九四曰:鼎折足,覆公餗,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上九,玉鉉,大吉。

《禮記》曰:崇鼎貫鼎,大黃封父龜,天子之器。

《毛詩》曰: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三禮鼎器圖曰:牛鼎,受一斛,天子飾以黃金,諸侯白金,有鼻目,以銅為之,三足。

《左傳》曰:宋華督已殺孔父而弑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以郜大鼎賂公,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太廟,非禮也。

又曰: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離宮,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事具祥瑞部鼎篇。]

又曰: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於蒲隧,賂以甲父之鼎。

《墨子》曰:巫馬子問《墨子》曰:鬼神孰與聖人明智,《墨子》曰:鬼神明於聖人,猶聰明耳目之與聾盲也,若夏後開使飛廉折金於山,以鑄鼎於昆吾,使翁難乙灼目若之龜,成曰:鼎成四足而方,不灼自成,不舉自藏,不遷自行,乙又言繇曰: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而遷三國,此知必千年,無聖之智,豈能知哉。

《史記》曰:伊尹欲幹湯而無由,乃為有莘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又曰: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死。

又曰:漢武時,汾陰巫錦,為民祠魏睢後土,得鼎,鼎大,異於眾鼎,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山有黃雲蓋焉,有鹿過,上自射之,因以祭,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有司皆曰: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今鼎至甘泉,承休無疆,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庭,以合明應,製曰:可。

《淮南子》曰:闔閭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鼎,[高府,大倉也,形九龍於鼎以為名,言大鼎也。]鞭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

《說苑》曰:湯時大旱七年,煎沙爛石,於是使人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宮室營耶,女謁成耶,何不雨之極也,言未已,天大雨,《東觀漢記》曰:永平六年,廬江太守貢寶鼎。

《吳越春秋》曰:吳王闔閭,葬女於郭西昌門外,鑿地為池,積土為山,文石為槨,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之。

南越書曰:熙安縣山下,有神鼎,天清水澄則見鼎,刺史劉道錫,常使係其耳而牽之,耳脫而鼎潛,既而執紖者莫不疾耳,蓋尉他之鼎。

又曰:永城縣江前有神鼎,圓數裏,耳高五六丈,葛稚川雲,赤鬆子陶金丹鼎。

《晉中興書》曰:神鼎見,鼎者仁器也,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而盈,煙煴之氣,自然所生也,亂則藏於深山,文明應運而至,故禹鑄鼎以擬之,[事具祥瑞部鼎篇。]

【銘】後漢崔瑗竇大將軍鼎銘曰:大禹鑄鼎,象物百神,饗帝養賢,命錫宗臣,三距金鉉,公德配焉,雉膏之災,鹹在擇人,惟王建國,分之彝器,鼎為元寶,君臣享位,足勝其任,鬻保寶器,持盈若衝,滿而不溢,黃耳不革,玉鉉終吉,禹鏤其鼎,湯刻其盤,紀功申戒,貽則後人。

後漢李尤鼎銘曰:五鼎大和,滋味集具,雖快其口,損之為務。

古鼎銘曰:王命屍臣,官此拘邑,賜爾和鸞,黼黻琱弋,屍臣拜手,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

後漢崔駰仲山父鼎銘曰: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有福,足勝其任,公餗乃珍,於高思危,在滿戒溢,可以永年,天之大律。

梁周舍鼎銘曰:天下寧康,異方同軌,九牧作貢,百司鹹理,範金鑄器,戒鎮階所,波圓月鏡,傳之無已。

◇鎗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銅龍頭鎗。

《笑林》曰:太原人夜失火,出物,欲出銅鎗,誤出熨貐,便大驚惋,語其兒曰:異事,火未至,鎗已被燒失腳。

【詩】梁吳筠以服散鎗贈殷鈞詩曰:玉鉉布交文,金丹煥仙說,九沸翻成緩,七轉良為切,執以代疏麻,長貽故人別。

◇缽

浮圖澄傳曰:澄以缽盛水,燒香咒之,須臾,缽中生青蓮華。

西域傳曰:諸國誌曰:佛缽在乾紘越國,青玉也,受三鬥許,彼國寶之,供養原終日花香不滿,則如言也,原一把滿,亦隨言也。

交州雜事曰:太康四年,刺史陶璜,表送臨邑王花然[《太平禦覽》七百五十九作範熊,此訛。]所獻銀缽一口,水精缽一口。

支僧載外國事曰:佛缽在大月氏國,一名佛律婆越國,是天子之都也,起浮圖,浮圖高四丈,七層,四壁裏有金銀佛像,像悉如人高,缽處中央,在第二層上,作金絡絡缽,钅巢懸缽,缽是石也,其色青。

又曰:摩竭提國,在迦維越之南,相去四十由旬,貝多樹去摩竭提三十裏,一名毗波梨,佛唯在此一樹下坐,滿六年,長者女以金缽盛牛乳糜上佛,佛得乳糜,往尼連禪河浴,浴竟,於水邊啖糜,啖糜竟,擲缽水中,逆流可百步許,然後缽複流河中,架梨那龍王接取缽,在宮中供養。

法顯記曰:弗樓沙國,有佛缽,昔月氏王大興眾,來伐此國,欲取佛缽,既服此國已,月氏王篤信佛法,欲持缽去去,乃校飾大象,置缽其上,象便伏地,不能得進,更作四輪車載缽,八象共牽,複不能進,王知與缽無緣,深自愧歎,即於此處起塔,及僧伽藍。

【啟】齊王融謝安陸王賜銀缽啟曰:素人之貴,有訪仙經,鐫刻可奇,見符神鼎,撤膳器於珍羞之席,降寶玩於簞瓢之門。

梁劉孝儀謝鄱陽王賜銀缽啟曰:珍窮貨貢,製極範金,用貴寶樽,文包龍鼎,雕鏤海籍,圖載山經,閱眾靈於器中,弄神奸於掌裏,足令任後所欲,遠慚漢世,少君有覿,遙羌齊寢。

◇塸

《抱樸子》曰:取金液及水銀,以黃土塸盛,置之猛火上,皆化為丹,以此丹金為盤碗,食其中,令人長生,袁彥伯羅山疏曰:善道門[《太平禦覽》七百五十九作善道開,按當作單道開。]屍,在石室北壁下,形骸朽壞,止有白骨在,昔成都識此道士,聞之使人慨然,其業行殊異,冀當蟬蛻解骨耳,石室中先有塸盛香,得便掃除燒香。

【啟】梁皇太子謝敕賚廣門塸等啟曰:淮南承月之杯,豈均符采,西國浮雲之碗,非謂瑰奇,臣南珍靡究,未讀奏曹之表,方物罕逢,不識議郎之畫。

◇盤

《周官》曰:玉府,掌王之金玉,若合諸侯,則供珠盤玉敦。

《禮記》曰:湯之盤銘,德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詩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盤銘,刻戒於盤,極猶盡也,君子新其德,盡其心力,不有餘也。]

《左傳》曰: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武子救台,遂入鄆,取其鍾,以為公盤。

《史記》曰:毛遂謂楚王之左右,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血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唼盟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定從於殿上,遂右手持盤,而左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唼此血於堂下,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孫卿子》曰:君者盤也,水者民也,盤圓則水圓,盤方則水方。

《神異經》曰:西北有金樓,上有銀盤,廣五十丈。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帝宮,命侍女索桃,須臾,以玉盤盛桃七枚,大如鴨卵,形圓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枚與帝,自食三枚矣。

應劭《漢官儀》曰:封禪壇南有玉盤,盤中有玉龜。

《風土記》曰:越俗,飲宴即鼓盤以為樂,取大素圜盤,以廣尺六者,抱以著腹,以右手五指更彈之,以為節,舞者應節而舉。

【詩】梁沈約詠竹檳榔盤詩曰:梢風有勁質,景用道非一,平織方以文,穿成圓且密。

【賦】魏毌丘儉承露盤賦曰:樹根芳林,濯景天池,嘉木靈草,綠葉素枝,飛閣鱗接而從連,層台偃蹇以橫施,龜龍怪獸,嬉遊乎其中,詭類壯觀,雜遝眾多,若乃肇製模鎔,應變入神,窮數極理,究盡物倫,命班爾,召淳均,撰蘭藉,簡良辰,采名金於昆丘,斬扶桑以為薪,詔燭龍使吐火,運混元以陶甄,毆陰陽而役神物,豈取力於烝民,用能弗營,不日而成,匪雕匪斫,天挺之靈,雄幹碣以高立,幹雲霧而上征,蓋取象於蓬萊,實神明之所憑,峻極過於閬風,鳳高翔而弗升,遠而望之,若紫霓下鄰,雙鶤集焉,即而視之,若璆琳之柱,華蓋在端,上際辰極,下通九原,仙掌仙掌,既平且安,越古今而無匹,信奇異之可觀。又能致休徵以輔性,豈徒虛設於芳園,采和氣之精液,承清露於飛雲。

【銘】後漢李尤盤銘曰:或以承觴,或以受物,既舉清觴。又成口實。

魏毌丘儉承露盤銘曰:赫赫聖魏,紹天惟則,承露瑰生,爰詔懿德,下有蛟龍,偃蹇虯紛,上有層盤,厲彼青雲,脩莖擢擢,高弗可及,仙掌岧岧,零露是集,有直其體,有固斯基,休徵攸降,神明攸持,少昊惟好,我後斯同,以近眉壽,以保萬邦。

魏陳王曹植承露盤銘曰:岧岧承露,峻極大清,神石蛇畾蛇鬼,洪基嶽停,下潛醴泉,上受雲英,和氣四充,翔鳳所經,匪我明後,孰能經營,近曆闡度,三光朗明,殊俗歸義,祥瑞混並,鸞鳳晨棲,甘露宵零,神明攸挾,高而不傾,奉戴巍巍,恭統神器,固若露盤,長存永貴,賢聖繼跡,弈世明德,不忝先功,保茲皇極,垂祚億兆,永荷天秩。

晉殷仲堪酒盤銘曰。

節有宜藥惑最

\│/\│/

禮─┼─體狂─┼─觴

/│\/│\

為酒悅醉德惡

◇樽

《爾雅》曰:彝卣罍,器也,小罍謂之坎,卣,中樽也。

《禮記》曰:廟堂之上,罍樽在阼,犧樽在西。

又曰:泰有虞氏之樽也,山罍夏後氏之樽,著殷樽,犧象周樽。

《莊子》曰:百年之木,破為犧樽,青黃以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樽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聞[《太平禦覽》七百六十一作間。]矣,其於失性,一也。

《淮南子》曰: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設樽耶,過者斟酌,各得其宜,[事具人部聖篇。]

又曰:夫奉一爵酒,不知於邑,[言其輕也。]挈萬石樽,則曰汗交,[言其重也。]又況羸[淮南子脩務篇作贏。]天下之憂,而任海內之事者乎,二者重於樽亦遠矣,[遠猶多也。]

《漢書》曰:成都侯商子邑,為大司空,貴重,商故人皆敬之,事邑,唯樓護自安舊節,邑亦事之,不敢有闕,時請召賓客,邑居樽下,稱賤子上壽,坐百數,皆離席伏,護獨東向正坐。

《東觀漢記》曰:劉文及蘇茂易[東觀漢記作臣於二字。]永,上遣王霸討之,霸至,遂閉門堅守,勞賜吏士,作冒[《太平禦覽》七百六十一作倡。]樂,賦[賦字禦覽無,疑衍。]賊懽呼,雨射營中,中霸前酒樽。

孔融別傳曰:融常歎曰:坐上客恒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事具人部敘誌篇。]

【詩】魏文帝詩曰:良辰啟初節,高會構懽娛,明爵浮象樽,珍膳盈豆區。

【銘】後漢崔駰樽銘曰:惟歲之元,朝賀奉樽,金罍犧象,嘉禮具存,獻酬交錯,萬國鹹歡。

後漢蔡邕酒樽銘曰:酒以成禮,弗繼以淫,德將無荒,過則荒沉,盈而不衝,古人所箴,尚鑒茲器,茂勖厥心。

後漢李尤樽銘曰:樽設在堂,以俟俊乂,三山共承,雕瑑錯帶。

晉孫綽樽銘曰:大匠體物,妙思入神,儀彼靈禽,製器為人,虛以含有,文以飾身,湛此玄醴,延我嘉賓,興懷寄詠,聊以摽設,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側,吐寫適會,未見其竭,與之無若,施而有節,玄應忘知,切存不伐,王公擬之,德齊上哲。

宋何偃常滿樽銘曰:貞明麗象,昃食中望,唯茲奇器,神絕莫尚,斟酌賦受,不逾其量,鳧鷖之詩,豈伊異況。

◇卮

《韓子》曰:棠谿空見昭侯曰:今有白玉卮而無當,瓦器有當,君渴,將何以飲,曰:以瓦器,空曰:白玉卮美而君不[《太平禦覽》七百六十一不下有以飲者三字。]以其無當耶,曰:然,空曰:為人君漏泄群臣語,猶玉卮無當也,空每見出,昭侯必獨臥,唯恐夢言泄妻妾。

《戰國策》曰: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師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謝,賀戰勝,起而曰:臣竊譬,楚有祠者,賜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酒,[具遊說篇。]

《鹽鐵論》曰:川源不能實漏卮。

《漢書》曰:高祖奉玉卮,為太上皇壽。

又曰:初何武為郡吏時,事太守何壽,壽知武有宰相器,故厚之,後壽為大司農,其兄子為廬江長史,時武為楊州刺史,奏事在邸,春壽兄子適長安,壽為具,召武弟顯及故人,酒酣,見其兄子曰:此子楊州長史,材能駑下,未曾省見,顯等甚慚,退以謂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以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召見,不可以所私問,顯強之,不得已召見,賜卮酒。

【賦】晉傅鹹汙卮賦曰:人有遺餘琉璃卮者,小兒竊弄,墮之不絜,意既惜之。又感物之汙辱,乃喪其所以為寶,況君子行身,而可以有玷乎,有金商之瑋寶,稟乾剛之淳精,歎春暉之定色,越冬冰之至清,爰甄陶以成器,逞異域之殊形,猥陷身於醜穢,豈厥美之不惜,與觴杓之長辭,曾瓦匜之不若。

【頌】後漢崔駰漢明帝頌曰:帝乃負扆,執冒覆珪,運鬥杓以酬酢,酌酒旗之玉卮。

◇杯

《山海經》曰:犬戎國有一女子,方跪進玉杯食。

《禮記》曰:父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孝子見親之器物哀,則不忍用也,圈,屈木所為也,卮,匜之屬也。]

《管子》曰: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飲,公曰:盍不為寡人壽,叔牙奉杯而起。

《文子》曰:清之為明,杯水見眸子,濁之言闇,河水不見太山。

《韓子》曰:紂為象著而箕子怖,以為象著必不加於土[原訛上,據馮校本改。]形,[《太平禦覽》七百五十九作钅刑。]必將犀玉之杯,象著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薦豹胎。

又曰:樂羊為魏文侯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樂羊坐於幕下而饗之,盡一杯。

《淮南子》曰:夫江河之腐胔,不可勝數也,然祭者用,大也,一杯酒,甘蠋潰其中,匹夫不嚐,小也。

《十洲記》曰:周穆王時,西域獻夜光常滿杯,杯容三升,是白玉之精,光明照徹,夜以杯於庭中以向天,比旦而水汁滿中,汁甘而香美,斯實靈器。

《漢書》曰:有盜高廟座前玉環,得盜,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盜宗廟服禦物者為奏,當棄市,上大怒曰:吾屬廷尉者,欲致族之,而君以法奏之,非所以奉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矣,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杯土,[不欲指言,故以取土喻之。]陛下何以加其法乎,文帝與太後言之,乃許之。

又曰:元帝徵貢禹為諫議大夫,禹奏,臣當從之東宮,見賜杯案,盡金銀飾,非當所以食臣下也。

又曰:王嘉為丞相,數上事,言不宜封董賢,上怒,有詔收[漢書八十六王嘉傳作假。]謁者即,[漢書作節。]召丞相詣廷尉詔獄,掾吏涕泣,共和藥進嘉曰:將相不對強吏陳冤,君侯宜引決,嘉引藥杯以擊地,謂官屬曰:丞相幸得備位三公,奉職負國,伏刑都市,以示萬眾,豈兒女子耶,何謂咀藥而死。

又曰:朱博為禦史大夫,為人廉儉,食不重味,案上不過三杯,夜寢早起,妻子希見其麵。

謝承《後漢書》曰:豫章宋叔平,為定陵令,素杯,食麥飯。

《論衡》曰:河東須[《太平禦覽》七百五十九作項。]曼都好道,去家三年而反,曰:去時有數仙人將上天,離月數裏而止,月之旁甚寒淒愴,饑欲食,輒飲我流霞一杯,每飲數月不饑。

《王逸子》曰:顏淵之簞瓢,則勝慶封玉杯,何者,德行高遠,能絕殊也。

陶侃《故事》曰:侃上成帝螺杯一枚。

《南州異物誌》曰:鸚鵡螺,狀似霞,杯形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故以為名。

《南越誌》曰:南海以蝦頭為杯,須長數尺,金銀鏤,晉康[《太平禦覽》七百五十九作廣。]州刺史,常以杯獻,簡文用以盛藥,未及飲,無故酒躍於外,時廬江太守曲安遠,頗解術數,即令筮之,安遠曰:即三旬,後庭將有喜慶者。

【銘】後漢馮敬通杯銘曰:樂則思舊,燕則思懽,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後漢李尤杯銘曰:小之為杯,大之為聞,杯聞之用,無施不可,以飲以享,慎其得正,用公之美,驕吝為病。

梁陸倕蠡杯銘曰:用邁羽杯,珍愈渠碗,實同蠡測,形均樸滿,伊我疲病,獨居無伴,所不此挹,誰誚誰緩。

《方言》曰:楚魏宋之間,碗謂之盂。

《說文》曰:碗,小盂也。

《吳誌》曰:曹公出濡須,甘寧為前部督,受敕斫敵前營,孫權特賜米酒眾肴,寧乃以銀碗酌酒,自飲兩碗,乃酌與其都督,督伏,不肯時持,寧引自削置膝上,嗬之曰:卿見知於至尊,孰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卻起拜,持酒通次酌,共各一銀碗,至更時,銜枚出斫敵,敵驚動,遂退,寧益貴重。

鹹康起居注曰:詔使遼東使叚遼等琉璃碗。

【賦】魏陳王曹植車渠碗賦曰:惟斯碗之所生,於涼風之峻湄,采金光以定色,擬朝陽而發煇,豐玄素之暐曄,帶朱榮之葳蕤,縕絲綸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翩飄颻而浮景,若驚鵠之雙飛,隱神璞於西野,彌百葉而莫希,於時乃有明篤神後,廣彼仁聲,夷慕義而重使,獻茲寶於斯庭,命公輸使製匠,窮而麗之殊形,華色燦爛,文若點成,鬱蓊雲蒸,蜿蜒龍征,光如激電,影若浮星,何神怪之巨偉,信一覽而九敬,雖離朱之聰目,由炫燿而失精,何明麗之可悅,超群寶而特章,俟君子之閑宴,酌甘醴於斯觴,既娛情而可貴,故求禦而不忘。

魏應瑒車渠碗賦曰:惟茲碗之珍瑋,誕靈嶽而奇生,扇不周之芳烈,浸瓊露以潤形,蔭碧條以納曜,吸朝霞而發榮,紛玄黃以肜裔,曄豹變而龍華,象蜿虹之輔體,中含曜乎雲波,若其眾色鱗聚,卓度詭常,絪縕雜錯,乍圓乍方,蔚術繁興,散列成章,楊丹流縹,碧玉飛黃,華氣承朗,內外齊光。

魏徐幹車渠碗賦曰:圜德應規,巽從易安,大小得宜,客如可觀,盛彼清醴,承以琱盤,因歡接口,媚於君顏。

晉潘尼琉璃碗賦曰:覽方貢之彼珍,瑋茲碗之獨奇,濟流沙之絕險,越蔥嶺之峻危,其由來也阻遠,其所讬也幽深,據重巒之億仞,臨洪溪之萬尋,接玉樹與瓊瑤,鄰沙棠與碧林,瞻閬風之崔嵬,顧玄圃之蕭參,光映日曜,圓成月盈,纖瑕罔麗,飛塵靡停,灼爍旁燭,表裏相形,舉茲碗以酬賓,榮密坐之曲宴,流景蜅晃以內澈,清醴瑤琰而外見。

隋江總馬腦碗賦曰:翠羽流霞之杯,諒無聞於瑋麗,豈匹此之奇朅,爰睹殊特,臻自西國,狀驚鶴之點潰,似遊龍之割刻,士衡譬之雲采,中郎羞其馬勒,於時北園清夏,東閣浮涼,山交枝而影雜,水沉葉而流香,蟬無風而吲短,鷺出迥而飛長,副君海渟嶽峙,紙落金鏘,獲阿[疑當作河。]宗之美寶,命河朔之名觴,寶出昆侖之仙阜,觴即玄洲之玉酒,酒既醉而還年,碗稍酌而延壽,仰天縱之體物,銘欹器兮何有。

【書】秦嘉妻與嘉書曰:分奉金錯碗一枚,可以盛書水,琉璃碗一枚,可以服藥酒。

【表】梁諸葛恢表曰:詔雲,行當別離,以為悵罔,分致氍〈叟毛〉一,劍一,琉璃碗一,貴達心領錄之,天恩望極天地,施鈞不異遠近。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