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二十二·人部六

公平品藻質文

◇公平

《尚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左傳》曰:賈季奔狄,宣子使臾駢送其帑,夷之蒐,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欲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誌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後嗣,忠之道也,夫子禮於賈季,我以其寵報私怨,無乃不可乎。

又曰: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禮記》曰:昔衛獻公出奔,反國,及郊,將頒邑於從者而後入,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則孰執羈靮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君反國而有私也,無乃不可乎,於是弗果頒。

又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三無私,以勞天下。

《韓子》曰:解狐薦其讎以為相,其讎往拜謝,解狐引弓,迎而射之。

又曰:解狐與荊伯柳為怨,趙簡王問於解狐曰:孰可以為上黨守,對曰:荊伯柳可,趙簡王曰:非子之讎乎,對曰:臣聞忠臣舉賢,不避仇讎。

《說苑》曰:晉文公問於舅犯,誰可使為西河守者,對曰:虛子羔,曰:子羔非汝之仇歟,曰:君問為守者,非問臣之仇也,子羔見舅犯謝之曰:君幸赦臣之過,薦之於君,得為西河守,舅犯曰:薦子者公也,吾不以私事害公義,子其去矣,顧,吾射子矣。

《家語》曰:澹台滅明,為人公正無私。

《慎子》曰:夫投鉤分財,投策分馬,非以鉤策為均,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得惡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怨望也,故蓍龜所以立公言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法製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

《呂氏春秋》曰:荊人有遺弓者,弗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得矣。

又曰:昔先聖王之治天下,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史記》曰:邑中人民俱出獵,任安常分麋鹿雉兔,眾人皆喜,曰:任少卿分則平。

又曰:陳平為社宰,分肉甚均,裏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肉矣。

《韓詩外傳》曰:楚白公之難,有社之善者,辭其母,將死君難,其母曰:棄母死君,可乎,社之善曰:聞事君者,內其祿而外其身,今之所養母者,君之祿也,請往死之,比至朝,三廢車中,其仆曰:子懼,何不反也,社之善曰:懼,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聞君子不以私害公,遂死之。

《漢書》曰:蕭何不與曹參相能,及何病,惠帝自臨視,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對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又曰:義縱少時,與張次翁俱攻剽為群盜,縱姊以醫幸王太後,太後問,子有兄弟欲為官者乎,姊曰:有弟無行,不可,太後乃告上,拜縱為中郎。

又曰:朱邑惇篤於故舊,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

《東觀漢記》曰:耿嵩履清高之節,齔童介然特立,不隨於俗,鄉黨士大夫莫不敬異之,王莽敗,賊盜起,宗族在草中,穀食貴,人民相食,宗家數百,升合分糧,時嵩年十二三,宗人長少,鹹共推令主廩給,莫不稱平。

魏武令曰: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今兒亦未知用誰也,雖兒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周生烈曰:天下所以平者,政平也,政所以平者,人平也,人所以平者,心平也,《燕書》曰:梁琛使秦,琛從兄弈,先在秦為尚書郎,會罷,秦主欲令琛止弈舍,琛語有司曰:昔諸葛亮兄弟各處三國,及其聘集,公朝相見,退無私麵,君子之誌,餘敢忘乎,竟不止,弈數就邸舍,因問東國起居,琛曰:今二方鼎據,兄弟並蒙附寵,論心各有所在,今欲以東國事語君,恐非西國之所欲聞,何以見問。

【論】魏曹羲至公論曰:夫世人所謂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大義,保明同好,朋友之至交,斯言之作,蓋閭閻之日談,所以救愛憎之相謗,崇居厚之大分耳,非篤正文至理,折中之公議也,世士不斷其數,而係其言,故善惡不分,以覆過為弘,朋友忽義,以雷同為美,善惡不分,亂實由之,朋友雷同,敗必從焉,談論以當實為清,不以過難為貴,相知者以等分為交,不以雷同為固,是以達者,存其義,不察於交,識其心,不求於言,且在私論,猶行之有節,明處公議,則無所固之矣,凡智者之處世,鹹欲興化致治者也,興化致治,不崇公抑割,情以順理,厲清議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見其功也,清議非臧否不顯,是非非賞罰不明,故臧否不可以遠實,賞罰不可以失中,若乃背清議,違是非,雖堯不能一日以治,審臧否,詳賞罰,故中主可以萬世安,是以君子知私情之難統,至公之易行,故季友鴆兄而不疑,叔向戮弟而不悔,斯二士者,皆前世之通士,晉魯之忠臣也,亦豈無慈愛骨肉之心,湣恤同生之仁哉,夫至公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理之要也,人之用也,昔鯀者,親禹之父也,舜則殛鯀而興禹,禹知舜之殛其父無私,故受命而不辭,舜明禹知己之至公,故用之而無疑,無私者,雖父黜而子不言,況用之於他哉。

晉嵇康釋私論曰:不知冒陰之可以無景,而患景之不匿,不知無惜[晉書四十九嵇康傳作措,下同。]之可以無患,而恨惜之不巧,豈不哀哉,未有抱偽懷奸,而身立清世,匿非藏情,而信著明君者也,是以君子既有其質。又睹其鑒,貴夫亮達,希而存之,惡夫務吝,棄而遠之,言無苟諱,而行無苟德,不以愛之而苟善,不以惡之而苟非,心無所矜,而情無所係,體清神正,而是非允當,忠感明於天子,而信篤乎萬民,寄胸懷於八荒,垂坦蕩以永日,斯非賢人君子高行之美異者乎。

◇品藻

《家語》曰:子貢曰:陳靈公君臣宣淫於朝,泄冶諫而煞之,是與比幹同也,可謂仁乎,子曰:比幹於紂,親則叔父,官則少師,忠款之心,在於宗廟而已,固以必死爭之,冀身死之後,紂當悔悟,本其情誌,在乎仁者也,泄冶位下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以區區之身,欲止一國之淫昏,死而益亡,[《太平禦覽》四百四十五作無益。]可謂懷矣,詩曰:民之多僻,無自立辟,其泄冶之謂也。

又曰:子路曰: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相馬以輿,相士以居,弗可廢已,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則失之宰予。

又曰:子夏三年喪畢,見於孔子,與之琴,使之弦,侃侃而樂,作而曰:先王製禮,不敢不及,子曰:君子也,閔子三年喪畢,見於孔子,與之琴,使之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製禮,不敢過焉,子曰:君子也,子貢曰: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賜也惑之,敢問,孔子曰:閔子哀未盡,能斷之以禮,子夏哀已盡,能引之及禮,雖鈞謂之君子,不亦可乎。

孔藂子曰:魏安釐王問子從[《太平禦覽》四百四十七作順,此避梁諱而未回改,後同。]曰:馬回梗梗亮直,有大丈夫之節,吾欲以為相,可乎,答曰:亮直之節,臣未明也,王曰:何故,答曰:長目而豕視者,必體方而心圓,每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一,臣見回,非不偉其體幹也,然甚疑其目,王卒用之,三月,果以諂言得罪。

《漢書》曰:高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項羽唯有一範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群臣悅服。

袁山鬆《漢書》曰:王允,字子師,世仕州郡,為冠蓋,同郡郭林宗,見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裏,王佐才也,遂與之友善,允仕至司徒。

青州先賢傳曰:京師號曰:陳仲舉,昂昂如千裏驥,周孟玉,瀏瀏如鬆下風。

範曄《後漢書》曰:許劭嚐到潁川,多長者之遊,唯不詣陳寔。又陳蕃喪妻還葬,鄉人畢至,而劭獨不往,或問其故,劭曰:太丘道廣,廣則難周,仲舉性峻,峻則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曹操微時,嚐卑辭厚禮,求為已助,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初劭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郭泰別傳曰:泰字林宗,少遊汝南,先過袁閬,不宿而退,遂往從黃憲,累日方還,或問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諸汎濫,雖清而易挹,叔度汪汪君子,若千萬頃陂,澄之不清,混之不濁,不可量也。

《三輔決錄》曰:弭生字仲叔,其父賊,故張伯英與李幼才書曰:弭仲叔高德美名,命世之才也,非弭氏小族所當有,新豐瘠土所當出也。

《魏誌》曰:盧欽著書,稱徐邈曰:或問欽,徐公當武帝之時,人以為通人,自在涼州,及還京都,人以為介,何也,欽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用事,貴清素之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為通,比來天下奢靡,轉相放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

《典略》曰:禰衡,建安初,自荊州北遊許都,書一刺懷之,漫滅而無所遇,或問之曰:何不從陳長文司馬伯達乎,衡曰:卿欲使我從屠沽兒輩耶。又問曰:當今複誰可者,衡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又問荀令君趙蕩寇,皆足蓋世乎,衡見荀有容儀,趙有腹,乃答曰:文若可借麵吊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其意以為荀但有濬,趙健啖肉也。

又曰:趙戩遭三輔亂,客於荊州,荊州牧劉表,以為賓客,是時禰衡來遊京師,詆訾朝士,謂無直事,及南見戩,歎之曰:所謂劍則幹將莫耶,木則椅桐梓漆,人則顏冉仲弓也。

姚信士緯曰:周勃之勳,不如霍光,此前史所載,較然可見,而以勃功大於光,意竊不安,何者,勃本高帝大臣,官尊勢顯,眾所歸向,居太尉位,擁兵百萬,既有陳平王陵之力。又有朱虛諸王之援,酈其遊說,以譎諸呂,因眾之心,易以濟事,若霍光者,以倉卒之際,受寄讬之任,輔弼幼主,天下晏然,遇燕王上官之亂,誅除凶逆,以靖王室,廢昌邑,立宣帝,任漢家之重,隆中興之祚,參讚伊周,為漢賢相,推驗事效,優劣明矣。

袁子曰:或雲,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答曰:然可謂直士,忠則吾不知也,夫為人臣,見人主失道,指斥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臣,故司馬陳群則不然,其談論終日,未嚐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外人不知,君子謂陳群於是乎長者。

《郭子》曰:庾道季雲,藺相如雖千載死人,懍懍恒如有生氣,曹蜍李誌雖見在,厭厭如在九泉下。

《世說》曰:王濬衝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二童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複滯才,[事具職官部吏部尚書篇。]

又曰: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風,恨量小狹,趙答曰:尺表能審璿衡之度,寸管能測往複之晷,何必在大,但問識何如耳。

又曰:諸葛瑾,其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又曰:王大將軍稱王夷甫,處眾人之中,如珠玉在瓦石間。

又曰:世中稱庾文康為豐年玉,庾稚恭為荒年穀。

又曰:魏明帝世,使後弟毛曾,與夏侯太初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時目夏侯太初,朗如日月入懷。

【書】晉徐藻妻陳氏與妹劉氏書,伏見偉方所作先君誄,其述詠勳德,則仁風靡墜,其言情訴哀,則孝心以敘,自非挺生之才,孰能克隆聿脩若斯者乎,執詠反覆,觸言流淚,感賴交集,悲慰並至,元方偉方,並年少而有盛才,文辭富豔,冠於此世,竊不自量,有疑一言,略陳所懷,庶備起予,先君既體弘仁義。又動則聖檢,奉視極孝,事君盡忠,行己也恭,養民也惠,可謂立德立功,示民軌儀者也,但道長祚短,時乏識真,榮位未登,高誌不遂,本不標方外跡也,老莊者,絕聖棄智,渾齊萬物,等貴賤,忘哀樂,非經典所貴,非名教所取,何必輒引以為喻耶,可共詳之。

【論】後漢孔融汝潁優劣論曰:融以為汝南士勝潁川士,陳長文難,融答之曰:汝南戴子高,親止千乘萬騎,與光武皇帝共於道中,潁川士雖抗節,未有頡頏天子者也,汝南許子伯,與其友人,共說世俗將壞,因夜舉聲號哭,潁川雖憂時,未有能哭世者也,汝南府許掾,教太守鄧晨,圖開稻陂數萬頃,累世獲其功,夜有火光之瑞,韓元長雖好地理,未有成功見效,如許掾者也,汝南張元伯,身死之後,見夢範巨卿,潁川士雖有奇異,未有能神而靈者也,汝南應世叔,讀書五行俱下,潁川士雖多聰明,未有能離婁並照者也,汝南李洪,為太尉掾,弟煞人當死,洪自劾詣閤,乞代弟命,便飲酖而死,弟用得全,潁川雖尚節義,未有能煞身成仁如洪者也,汝南翟子威,為東郡太守,始舉義兵,以討王莽,潁川士雖疾惡,未有能破家為國者也,汝南袁公著,為甲科郎,上書欲治梁冀,潁川士雖慕忠讜,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魏夏侯玄樂毅論曰: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回而難通,然後已焉可也,觀樂生報燕惠王之書,其殆庶乎知機,合道以終始者與,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以天下為心者也,夫欲極道德之至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樂生之誌,豈其局跡當時,止於兼並而已哉,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也,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收民明信,以待其弊,將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原釋幹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施之,然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義也,任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也,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善之風,以申齊之誌,我澤如春,下應如草,道光宇宙,智者宅心,然則鄰國傾慕,四海延頸,思戴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雖淹留於兩邑,乃所以致速於天下也,不幸之變,勢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也,豈不慮不速之致變哉,顧業乖與變同也,由是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晉張輔名士優劣論曰:世人見魏武皇帝處有中土,莫不謂勝劉玄德也,餘以玄德為勝,夫撥亂之主,先以能收相獲將為本,一身善戰,不足恃也,世人以玄德為呂布所襲,為武帝所走,舉軍東下,而為陸遜所覆,雖曰為呂布所襲,未若武帝為徐榮所敗,失馬被創之危也,玄德還據徐州,形勢未合,在荊州,景叔父子不能用其計,舉州降魏,手下步騎,不滿數千,為武帝大眾所走,未若武帝為呂布北騎所禽,突火之急也,為陸遜所覆,未若武帝為張繡所困,挺身逃遁,以喪二子也,然其忌克,安忍無親,董公仁賈文和,恒以佯愚自免,荀文若楊德祖之徒,多見賊害,行兵三十餘年,無不親征,功臣謀士,曾無列土之封,仁愛不加親戚,惠澤不流百姓,豈若玄德威而有思,勇而有義,寬弘而大略乎,諸葛孔明,達治知變,殆王佐之才,玄德無強盛之勢,而令委質,張飛關羽,皆人傑也,服而使之,夫明闇不相為用,能否不相為使,武帝雖處安強,不為之用也,況在危急之間,勢弱之地乎,若令玄德據有中州,將與周室比隆,豈徒三傑而已哉。

又曰:世人論司馬遷班固,多以固為勝,餘以為失,遷敘三千年事,五十萬言,固敘二百年事,八十萬言,固煩省不敵,不如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鑒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無取皆書,不如二也,毀敗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範睢蔡澤作傳,逞詞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此真所以為良史也。

又曰:樂毅諸葛孔明之優劣,互以毅相弱燕,合五國之兵,以破強齊,雪君王之恥,圍城而不急攻,將令道窮而義服,此則仁者之師,莫不謂毅為優,餘以五國之兵,共伐一齊,不足為強,大戰濟西,伏屍流血,不足為仁,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劉玄德以知人之明,屢造其廬,谘以濟世,奇策泉湧,智謀從橫,遂東說孫權,北抗大魏,以乘勝之師,翼佐取蜀,及玄德臨終,禪其大位,在擾攘之際,立童蒙之主,設官分職,班敘眾才,文以寧內,武以折衝,然後布其恩澤於中國之民,其行軍也,路不拾遺,毫毛不犯,勳業垂濟而隕,觀其遺文,謀謨弘遠,雅規恢廓,己有功則讓於下,下有闕則躬自咎,見善則遷,納諫則改,故聲烈震於遐邇也,《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貪夫廉,餘以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節矣,殆將與伊呂爭儔,豈徒樂毅為伍哉。

◇質文

《禮記》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

又曰: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卷,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綠璪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為貴也,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珪不瑑,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犧尊疏布冪,此以素為貴也。

又曰:壹獻質,三獻文。

《左傳》曰:言以足誌,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又曰:昭公如楚,鄭伯勞於師之梁,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公至自楚,僖子病不能禮,乃講學之。

又曰:齊慶封來聘,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知也。

《論語》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又曰: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又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又曰: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春秋元命包》曰:正朔三而改,文質再而複。

《莊子》曰:夫澹泊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本,道德之質。

《漢書》曰:周昌敢直言,高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昌廷爭之,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即罷。

又曰:陸賈少有口辯,高帝為賈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賈每奏一篇,帝未嚐不稱善,左右呼萬歲,稱其書曰新語。

又曰:曹參代蕭何為相國,無所變更,壹遵何之約束,日夜飲酒,不事朝政,參子密諫參,參笞之二百,惠帝讓參,參免冠謝曰: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又曰:張釋之為謁者仆射,文帝登虎圈,問上林尉禽獸簿,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傍代尉對,悉響應無窮,帝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人也,上曰:長者。又問東陽侯張相如何人也,上複曰:長者,釋之曰:此兩人言事,曾不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急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以亟疾苛察相高,無惻隱之實,是故不聞其過,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而風靡,爭口辯,其[漢書五十釋之傳其上有亡字。]實,不可不察也,帝乃止。

《晉書》曰:殷慶元質略有明規,文武可施用也。

【論】魏阮瑀文質論曰:蓋聞日月麗天,可瞻而難附,群物著地,可見而易製,夫遠不可識,文之觀也,近而得察,質之用也,文虛質實,遠疏近密,援之斯至,動之應疾,兩儀通數,固無攸失,若乃陽春敷華,遇衝風而隕落,素葉變秋,既究物而定體,麗物苦偽,醜器多牢,華璧易碎,金鐵難陶,故言多方者,中難處也,術饒津者,要難求也,意弘博者,情難足也,性明察者,下難事也,通士以四奇高人,必有四難之忌,且少言辭者,政不煩也,寡知見者,物不擾也,專一道者,思不散也,混濛蔑者,民不備也,質士以四短違人,必有四安之報,故曹參相齊,寄讬獄市,欲令奸人有所容立,及為宰相,飲酒而已,故夫安劉氏者周勃,正嫡位者周勃,大臣木強,不至華言,孝文上林苑欲拜嗇夫,釋之前諫,意崇敦樸,自是以降,其為宰相,皆取堅強一學之士,安用奇才,使變典法。

魏應瑒文質論曰:蓋皇穹肇載,陰陽初分,日月運其光,列宿曜其文,百穀麗於土,芳華茂於春,是以聖人合德天地,稟氣淳靈,仰觀象於玄表,俯察式於群形,窮神知化,萬國是經,故否泰易趍,道無攸一,二政代序,有文有質,若乃陶唐建國,成周革命,九官鹹乂,濟濟休令,火龍黼黻,暐鞾於廊廟,袞冕旂旒。舄弈乎朝廷,冠德百王,莫參其政,是以仲尼歎煥乎之文,從鬱鬱之盛也,夫質者端一玄靜,儉嗇潛化利用,承清泰,禦平業,循軌量,守成法,至乎應天順民,撥亂夷世,摛藻奮權,赫弈丕烈,紀禪協律,禮儀煥別,覽墳丘於皇代,建不刊之洪製,顯宣尼之典教,探微言之所弊,若夫和氏之明璧,輕縠之袿裳,必將遊玩於左右,振飾於宮房,豈爭牢偽之勢,金布之剛乎,且少言辭者,孟僖所以不能答郊勞也,寡智見者,慶氏所以困相鼠也,今子棄五典之文,闇禮智之大,信管望之小,尋老氏之蔽,所謂循軌常趍,未能釋連環之結也,且高帝龍飛豐沛,虎據秦楚,唯德是建,唯賢是與,陸酈摛其文辯,良平奮其權諝,蕭何創其章律,叔孫定其庠序,周樊展其忠毅,韓彭列其威武,明建天下者,非一士之術,營宮廟者非一匠之矩也,逮至高後亂德,損我宗劉,朱虛軫其慮,辟強釋其憂,曲逆規其模,酈友詐其遊,襲據北軍,實賴其疇,塚嗣之不替,誠四老之由也,夫諫則無義以陳,問則服汗沾濡,豈若陳平敏對,叔孫據書,言辨國典,辭定皇居,然後知質者之不足,文者之有餘。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