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339   

《藝文類聚》正文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詩賦

◇詩

《毛詩序》曰: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春秋說題辭》曰:在事為詩,未發為謀。

《漢書》曰:誦其言謂之詩。

《文章流別論》曰:書雲,詩言誌,歌永言,言其誌謂之詩,古有采詩之官,王者以知得失,史記曰: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刪取三百五篇,皆弦歌,以合韶武之音。

《左傳》曰: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必有車轍馬跡,祭公謀父,作祈招以止王心,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招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論語》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緯含神霧》曰:詩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物之戶也。

《穆天子傳》曰:至於黃竹,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風雨雪,天子作詩我徂黃竹三章,以哀民。

《漢武帝集》曰:奉車子集[《太平禦覽》五百九十二作侯。]暴病,一日死,上甚悼之,乃自為歌詩。

《列子》曰:堯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問曰:孰教爾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

《漢書》曰:匡衡,字稚珪,好學,家貧,傭作以供資用,尤精詩,力過絕人,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應劭曰:鼎,方也,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匡說詩,解人頤。

又曰: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風化眾庶,聞王褒有俊才,使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選好事者習而歌之,時汜鄉侯何武為童子,選在歌中,久之,武等學長安,歌大學下,轉而上聞,宣帝召武等觀之,皆賜帛,謂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當之。

又曰: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誌,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

趙書曰:徐光,字季武,頓丘人,年十四五,為將軍王陽秣馬,光但書馬柳[《太平禦覽》五百八十六作枊,此訛。]屋柱為詩,不親馬事。

《世說》曰:夏侯湛作周詩成,以示潘嶽,曰:此文非徒溫雅,乃別見孝悌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風詩。

又曰:郭景純詩雲,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遙集雲,泓崢簫瑟,實不可言,每讀此,輒覺神超形越。

漢孝武皇帝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者,乃得上坐,皇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時,梁王曰:驂駕駟馬從梁來,大司馬曰:郡國士馬羽林才,丞相曰:總領天下誠難治,大將軍曰:和撫四夷不易哉,禦史大夫曰:刀筆之吏臣執之,太常曰:撞鍾擊鼓聲中詩,宗正曰:宗室廣大日益滋,衛尉曰:周衛交戟禁不時,光祿勳曰:總領從官柏梁台,廷尉曰:平理請讞決嫌疑,太仆曰:循飾輿馬待駕來,大鴻臚曰:郡國吏功差次之,少府曰:乘輿禦物主治之,大司農曰:陳粟萬碩楊以箕,執金吾曰:徼道宮下隨討治,左馮翊曰:三輔盜賊天下尤,右扶風曰:盜阻南山為民災,京兆尹曰:外家公主不可治,詹事曰:椒房率更領其財,典屬國曰:蠻夷朝賀常會期,大匠曰:柱枅薄櫨相枝持,太官令曰:枇杷橘栗桃李梅,上林令曰:走狗逐兔張罝罘,郭舍人曰:齧妃女唇甘如飴,東方朔曰:迫窘詰屈幾窮哉。

宋孝武帝華林都亭曲水聯句效柏梁體,九宮盛事予旒纊,宋孝武帝,三輔務根誠難亮,楊州刺史江夏王臣義恭,策拙枌鄉慚恩望,南徐州刺史竟陵王臣誕,折衡莫效興民謗,領軍將軍臣元景,侍禁衛儲恩逾量,太子右率臣暢,臣謬叨寵九流曠,吏部尚書臣莊,喉唇廢職方思讓,侍中臣偃,明筆直繩天威諒,禦史中丞臣顏師伯。

梁武帝清暑殿聯句柏梁體,居中負扆寄纓紱,[梁武帝。]言慚輻湊政無術,[新安太守任昉。]至德無恨愧違弼,[侍中徐勉。]燮讚京河豈微物,[丹陽丞劉汎。]竊侍兩宮慚樞密,[黃門侍郎柳憕。]清通簡要臣豈汨,[吏部郎中謝覽。]出入帷扆濫榮秩。[侍中張卷。]複道龍樓歌楙實,[太子中庶子王峻。]空班獨坐慚羊質,[禦史中丞陸果,○按當作杲。]嗣以書記臣敢匹,[右軍主簿陸倕。]謬參和鼎講畫一,[司徒主簿劉洽。]鼎味參和臣多匱,[司徒左西屬江葺。]

梁元帝宴清言殿作柏梁體,玉衡七政轉璿璣,[梁元帝。]升降端揆而才非,[侍中尚書仆射臣裒。]澄鏡朱紫眇難追,[吏部尚書臣穀。]

後漢孔融離合詩,郡姓名詩曰: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行施張,呂公饑釣,闔口渭旁,九域有聖,無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固予匡,海外有截,隼逝鷹揚,六翮不奮,羽儀未彰,龍蛇之蟄,俾也可忘,玖璿隱曜,美玉韜光,無名[二字原脫,據馮校本補。]無譽,放言深藏,按轡安行,誰謂路長,[魯國孔融文舉。]

梁元帝離合詩曰:泬寥雲物淨,水木備春光,龕定方無遠,合浦不難航,[○原訛抗,據馮校本改,寵。]

梁蕭巡離合詩,贈尚書令何敬容曰:枝能本無取,支葉複單貧,柯條謬承日,木石豈知晨,狗馬誠難盡,犬羊非賜馴,效嚬既不似,學步孰能真,寔由紊朝典,是曰蠹彝倫,俗化於茲鄙,人塗自此分。

陳沈蜅離合詩,贈江藻曰:開門枕芳野,井上發紅桃,林中藤蔦[原訛{艸馬},據馮本改。]秀,木末風雲高,屋室何寥廓,誌士隱蓬蒿,故知人外賞,文酒易陶陶,朋友足諧晤。又此盛詩騷,朗月同攜手,良景共含毫,欒巴有妙術,言是神仙曹,百年肆偃仰,一理詎相勞,[閑居有樂。]

晉潘嶽離合詩曰:佃漁始化,人民穴處,意守醇樸,音應律呂,桑梓被源,卉木在野,錫鸞未設,金石拂舉,害咎蠲消,吉德流普,谿穀可安,奚作棟宇,嫣然以憙,焉懼外侮,熙神委命,已求多祜,歎彼季末,口出擇語,誰能墨誠,言喪厥所,壟畝之諺,龍潛岩阻,鮮義崇亂,少長失敘,[思楊容姬難堪。]

宋何長瑜離合詩曰:宜然悅今會,且怨明晨別,肴蔌不能甘,有難不可雪,[網。]

宋孝武離合詩曰:霏雲起兮汎濫,雨靄昏而不消,意氣悄以無樂,音塵寂而莫交,守邊境以臨敵,寸心厲於戎昭,閣盈圖記,門滿賓僚,仲秋始戒,中園初凋,池育秋蓮,水滅寒漂,旨歸塗以易感,日月逝而難要,分中心而誰寄,人懷念而必謠,[悲客他方。]

宋謝惠連離合詩曰:放棹遵遙塗,方與情人別,嘯歌亦何言,肅爾淩霜節,[穀。]

又曰:夫人皆薄離,二友獨懷古,思篤子衿詩,山川何足苦,[念。]又夜集作離合詩曰:四坐宴嘉賓,一客自遠臻,九言何所戒,十善故宜遵,[此。]

宋謝靈運作離合詩曰: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懷繾綣,口詠情亦傷,劇哉歸遊客,處子勿相忘。[別。]

宋賀道慶離合詩曰:促席宴閑夜,足歡不覺疲,詠歌無餘原,永言終在斯。[信。]

齊石道慧離合詩曰:好仇華良夜,子歡我亦欣,昊穹出明月,一坐感良晨。[娛。]

齊王融離合詩曰:冰容慚遠鑒,水質謝明暉,是照相思夕,早望行人歸。[火。]

又回文詩曰:枝大柳塞北,葉暗榆關東,垂條逐絮轉,落蕊散花叢,池蓮照曉月,幔錦拂朝風,曉吹綸雜羽,薄粉豔妝紅,離情隔遠道,歎結深閨中。

又後園作回文詩曰:斜峰繞徑曲,聳石帶山連,花餘拂戲鳥樹密隱鳴蟬。

梁簡文帝和湘東王後園回文詩曰:枝雲間石峰,脈水侵山岸,池清戲鵠聚,樹秋飛葉散。

梁劭陵王蕭綸回文詩曰:燭華臨靜夜,香氣入重帷,曲度聞歌遠,繁弦覺舞遲。

周庾信和回文詩曰:旱蓮生竭鑊,嫩菊養秋鄰,滿池留浴鳥,分橋上戲人。

梁定襄侯和回文詩曰:危台出岫回,曲澗上橋斜,池蓮隱弱芰,徑筱落藤花。

宋鮑昭建除詩曰:建旗出敦煌,西討屬國羌,除去徒輿騎,戰車羅萬箱,滿山又填穀,投鞍合營牆,平原亙千裏,旌鼓轉相望,定舍後未休,候騎前敕裝,執戈無暫頓,彎弧不解張,破滅西零國,生虜郅支王,危亂悉平蕩,萬裏置關梁,成車入王門,女獻玉壺漿,收功在一時,曆世荷餘光,開壤襲朱紱,左右佩金章,閉帷草太玄,茲事殆愚狂。

梁宣帝建除詩曰:建國惟神業,十世本靈長,除奇逾漢祖,徯後類殷湯,滿盈既虧度,否運理還康,平階今複睹,德星行見祥,定寇資雄略,靜亂屬賢良,執訊窮郢魯,吊伐遍徐楊,破敵勳傭盛,佩紫且懷黃,危苗既已竄,妖沴亦雲亡,成功勒雲社,治定禮要荒,收戟歸農器,牧馬恣芻場,開山接梯路,架海擬山梁,閉欲同彭老,延壽等東皇。

梁範雲建除詩曰:建國負東海,衣冠成營丘,除道梁淄水,結駟登之罘,滿座鹹嘉友,蘋藻絕時羞,平望極聊攝,直視盡姑尤,定交無恒所,同誌互相求,執手歡高宴,舉白窮獻酬,破琴豈重賞,臨豪寧再儔,危生一朝露,螻蟻將見謀,成功退不處,為名自此收,收名棄車馬,單步反蝸牛,開渠納秋水,相土播春疇,閉門謝世人,何欲複何求。

陳沈炯建除詩曰:建章連鳳闕,藹藹入雲煙,除庭發槐柳,冠劍似神仙,滿衢飛玉軑,夾道躍金鞭,平明塵霧合,薄暮風雲褰,定交大學裏,射策雲台邊,執事一朝謬,朝市忽崩遷,破家徒徇國,力弱不扶顛,危機空履虎,擊惡豈如鸇,成師鑿門去,敗績裹屍旋,收魂不入鬥,抱景問穹玄,開顏何所說,空憶平生前,閉門窮巷裏,靜掃詠歸田。

又六甲詩曰:甲拆開眾果,萬物具敷榮,乙飛上危幕,雀乳出空城,丁翼陳詩罷,公綏作賦成,戊巢花已秀,滿塘草自生,已乃忘懷客,榮樂尚開情,庚庚聞鳥囀,肅肅望鳧征,辛酸多憫測,寂寞少逢迎,壬蒸懷太古,覆妙佇無名,癸巳空施位,詎以召幽貞。

又十二屬詩曰: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坐空穀,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又六府詩曰:水廣南山暗,杖策出蓬門,火炬村前發,林煙樹下昏,金花散黃蕊,蕙草雜芳蓀,木蘭露漸落,山芝風屢翻,土高行已冒,抱甕憶中園,穀城定若近,當終黃石言。

陳孔魚和六府詩曰:金門朱軌躅,吾子盛簪裾,木舌無時用,蓱流複在餘,水鄉訪鬆石,蘭澤侶樵漁,火洲方可至,地肺即為居,土牛自知止,貞心達毀譽,穀稼有時隙,乘植望白榆。

古兩頭纖纖詩曰:兩頭纖纖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精,腷々膊々雞初鳴,磊磊落落向曙星。

齊王融代兩頭纖纖詩曰:兩頭纖纖綺上文,半白半黑燕翔群,腷々膊々鳥迷曛,磊磊落落玉石分。

槁砧詩曰:槁砧今何在,山上複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齊王融代槁砧詩曰:花蒂今何在,不是林下生,何當垂兩髻,團扇雲間明。

又曰:鏡台今何在,寸身正相隨,何當碎聯玉,雲上璧已虧。

古五雜組詩曰:五雜組,岡頭草,往複還,車馬道,不獲已,人將老。

齊王融代五雜組詩曰:五雜組,慶雲發,往複還,經天月,不獲已,生胡越。

梁範雲擬古五雜組詩曰:五雜組,會塗山,往複還,兩崤關,不得已,孀與鰥。

宋王微四氣詩曰:蘅若首春華,梧楸當夏翳,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齊王融四色詩曰:赤如城霞起,青如鬆霧澈,黑如幽都雲,白如瑤池雪。

梁範雲四色詩曰:折柳青門外,握蘭翠疏中,綠蘋騁春日,碧渚澹時風。

又曰:差池朱燕去,繽翻赤雁歸,瀺灂丹魚聚,聯翩血鳥飛。

又曰:素鱗颺北渚,白水杜南宛,獻環潤玉塞,歸珠照瓊轅。

又曰:烏林葉將霣,墨池水就乾,玄豹藏暮雨,黑豹淩夜寒。

又擬古四色詩曰:丹如桓公廟,青如夕郎門,黑如南岩〈石肅〉,白如來山猿。

宋鮑昭謎字詩曰:二形一體,四支八頭,四八一八,飛泉仰流,[井。]頭如刀,尾如鉤,中央橫廣,四角六抽,右麵負兩刃,左邊雙屬牛,[龜。]乾之一九,從立無偶,巛之二六,宛然雙宿,[土。]

宋謝莊自尋陽至都集道裏名為詩曰:山經函旋覽,水牒倦敷尋,稽榭誠淹流,煙台信遐臨,翔州凝寒氣,秋浦結清陰,眇眇高湖曠,遙遙南陵深,青溪如委黛,黃沙似舒金,觀道雷池側,訪德茅堂陰,魯顯闕微跡,秦良滅芳音,訊遠博望崖,采賦梁山岑,崇館非陳宇,茂苑豈舊林。

宋鮑昭數名詩曰:一身仕關西,家族滿山東,二年從車駕,齋祭甘泉宮,三朝國慶畢,休沐還舊邦,四牡曜長路,輕蓋若飛鴻,五侯相餞送,高會集新豐,六樂陳廣坐,組帳揚春風,七盤起長袖,庭下列歌鍾,八珍盈彫俎,綺肴紛錯重,九族鹹瞻遲,賓友仰徽容,十載學無就,善官一朝通。

齊虞羲數名詩曰:一去濠水陽,連翩遠為客,二毛颯已垂,家貧無所擇,三徑日荒疏,徭人心不懌,四豪不降意,何事黃金百,五日來歸者,朱輪竟長陌,六郡輕薄兒,追隨窮日夕,七發動音容,賓從紛弈弈,八表服英嚴,光光滿墳籍,九流意何以,守玄遂成白,十載職不移,來歸落鬆柏。

梁範雲數名詩曰:一鼓有餘氣,趫勇正紛紜,二廣無遺略,雄虎自為群,三河尚擾攘,循櫓起橨榅,四巡駐青蹕,瘞玉曠亭雲,五十又舒旆,旗幟日繽紛,六郡良家子,慕義輕從軍,七獲美前載,克俊嘉昔聞,八音佇繁律,將以安司勳,九命既斯複,金壁固宜分,十難康有道,延首望卿雲。

齊王融奉和竟陵王郡縣名詩曰:追芳承荔浦,揖道訊虛丘,升裾臨廣牧,從望盡平洲,曾山陵翠阪,方渠緬清流,陽台翻早茂,陰館懷名秋,歲晏東光弭,景仄西華收,端溪慚昔彥,測水謝前脩,往食曲阜盛,今屬平台遊,燕棠缺初雅,鄭袞息遺謳,久傾信都美,乃結茂陵儔,河間誠可詠,南海果難遊。

梁範雲奉和齊竟陵王郡縣名詩曰:撫戈金城外,解珮玉門中,白馬騰遠雪,蒼鬆壯寒風,臨涇方辯渭,安夷始和戎,取禾廣田北,驅獸飛狐東,新城多雉堞,故市絕商工,海西舟楫斷,雲南煙霧通,罄節疇盛德,宣力照武功,還飲漁陽水,歸轉杜陵蓬。

梁沈約奉和竟陵王郡縣名詩曰:西都富軒冕,南宮溢才彥,高闕連朱雉,方渠漸遊殿,廣川肆河濟,長岑繞崤汧,曲梁濟危渚,平皋騁悠眄,青淵皎澄澈,曾山鬱蔥蒨,陽泉濯春藻,陰丘聚寒霰,西華不可留,東光促奔箭,望都遊子懷,臨戎征馬倦,既豫平台集,複齒南皮宴,一窺長安城,羞言杜陵掾。

梁元帝縣名詩曰:長陵新市北,鄭衛好容儀,先過上蘭苑,還牽高柳枝,薄妝宜入鏡,舒花堪照池,蒲洲涵水色,椒壁雜風吹,此時方夜飲,平台傳羽卮。

梁範雲州名詩曰:司春命初鐸,青耦肆中樊,逸豫誠何事,稻粱複宜敦,徐步遵廣隰,冀以寫憂源,楊柳垂場圃,荊棘生庭門,交情久所見,益友能孰存。

梁簡文帝卦名詩曰:櫛比園花滿,徑複水流新,離禽時入袖,旅俗乍依蘋,豐壺要上客,鵠鼎命嘉賓,車由泰夏闥,馬散鹹陽塵,蓮舟雖未濟,分密已同人。

梁簡文帝藥名詩曰:朝風動春草,落日照橫塘,重台蕩子妾,黃昏獨自傷,燭映合歡被,帷飄蘇合香,石墨聊書賦,鉛華試作妝,徒令惜萱草,蔓延滿空房。

梁元帝藥名詩曰:戍客恒山下,常思衣錦歸,況看春草歇,還見雁南飛,〈蟲葛〉燭凝花影,重台閉綺扉,風吹竹葉袖,網綴流黃機,詎信金城裏,繁露曉霑衣。

梁庾肩吾奉和藥名詩曰:英王牧荊楚,聽訟出池台,督郵稱蝗去,亭長說烏來,行塘朱鷺響,當道赤帷開,馬鞭聊寫賦,竹葉暫傾杯。

梁沈約奉和齊竟陵王藥名詩曰:丹草秀朱翹,重台架危{巳山},木蘭露易飲,射幹枝可結,陽隰采新夷,寒山望積雪,玉泉亟周流,雲華乍明滅,合歡葉暮卷,爵林聲夜切,垂景迫連桑,思仙慕雲埒,荊實部丹瓶,龍芻汗奔血,照握乃夜光,盈車非玉屑,細柳空葳蕤,水萍終萎絕,黃符若可挹,長生永昭晢。

梁元帝姓名詩曰:征人習水戰,辛苦配戈船,夜城隨偃月,朝軍逐避年,龍吟澈水度,虹光入夜圓,濤來如陣起,星上似烽燃,經時事南越,還複討朝鮮。

梁沈約和陸慧曉百姓名詩曰:建都望淮海,樹闕表衡稽,井幹風雲出,柏梁星漢齊,皇王臨萬宇,惠化覃黔黎,吉士服仁義,宿昔秉華圭,庸賢起幽穀,欽言非象犀,端委康國步,偃息召邦攜,舉政方分策,易紀粲金泥,伊餘沐嘉幸,由是別園畦,曾微涓露答,光景遂雲西,方隨煉丹子,薄暮矯行迷。

梁元帝相名詩曰:仙人賣玉杖,乘鹿去山林,浮杯度池曲,摩鏡往河陰,井內書銅板,灶裏化黃金,妻搖五明扇,妾弄一弦琴,暫遊忽千裏,中天那可尋。

梁元帝鳥名詩曰:方舟去鳷鵲,鵠引欲相要,晨鳧移去舸,飛燕動歸橈,雞人憐夜刻,鳳女念吹簫,雀釵照輕幌,翠的繞纖腰,複聞朱鷺曲,鉦管雜回潮。

梁元帝獸名詩曰:豹韜求秘術,虎略選良臣,水涉黃牛浦,山過白馬津,推鋒上狐塞,畫像入麒麟,果下新花落,桃枝芳樹春,王孫及公子,熊席複橫陳。

梁元帝歌曲名詩曰:啼烏怨別鶴,曙鳥憶離家,石闕題書字,金鐙飄落花,東方曉星度,西山晚日斜,縠衫回廣袖,團扇掩輕紗,暫借青驄馬,來送黃牛車。

梁元帝龜兆名詩曰:土膏春氣生,倡女協春情,魚遊連北水,鵠作遼東鳴,折梅還插鬢,蕩柱更移聲,銀燭含朱火,金爐對寶笙,百枝凝夕焰,卻月隱高城。

梁元帝斜{宀兒}名詩曰:金推五百裏,日晚唱歸來,車轉承光殿,步上通天台,釵臨曲池影,扇拂玉堂梅,先取中庭入,罷逐步廊回,下關那早閉,人迎已複開。

梁元帝將軍名詩曰:虎旅皆成陣,龍騎盡能〈足甫〉,鳴鞭俱破虜,決勝往長榆,細柳浮輕暗,大樹繞棲烏,樓船寫退鷁,檣鳥狎飛鳧,度河還自許,偏與功名俱。

梁元帝宮殿名詩曰:杏[原作杯,據馮校本改。]間花欲燃,竹徑露初圓,鬥雞東道上,走馬北場邊,合歡依暝巷,蒲萄向日鮮,旗亭覓張放,香車迎董賢,定隔天淵水,相思夜不眠。

梁元帝屋名詩曰:梁園氣色和,鬥酒共相過,玉柱調新曲,畫扇掩餘歌,深潭影菱菜,絕壁掛輕蘿,木蓮恨花晚,薔薇嫌刺多,含情戲芳節,徐步待金波。

梁元帝車名詩曰:長墟帶江轉,連甍映日分,佳人坐椒屋,接膝對蘭薰,繞砌縈流水,邊梁圖畫雲,錦色懸殊眾,衣香遙出群,日暮輕帷下,黃金妾贈君。

梁元帝船名詩曰:天暝浮雲飛,三翼自相追,池模白鵠舞,簷知青雀歸,華淵通轉巉,伏檻跨相磯,鬆澗流星影,桂窗斜月暉,思君此無極,高樓淚染衣。

梁元帝樹名詩曰:趙李競追隨,輕杉露弱枝,杏梁始東照,柘火未西馳,香因玉釧動,佩逐金衣移,柳葉生眉上,珠璫搖鬢垂,逢君桂枝馬,車下覓新知。

梁元帝草名詩曰:胡王迎娉主,塗經薊北遊,金錢買含笑,銀棋影梳頭,初控遊龍馬,仍移卷柏舟,中江離思切,蓬鬢不堪秋,況度蒲昌海,落月似懸鉤。

陳沈炯八音詩曰:金屋貯阿嬌,樓閣起迢迢,石頭足年少,大道跨河橋,絲桐無緩節,羅綺自飄飄,竹煙生薄晚,花色亂春朝,匏瓜詎無匹,神女嫁蘇韶,土地多妍冶,鄉裏足塵囂,革年未相識,聲論動風飆,木桃堪底用,寄以答瓊瑤。

又和蔡黃門口字詠絕句曰:囂囂宮閣路,靈靈穀口閭,誰知名器品,語哩各崎嶇。

◇賦

《毛詩序》曰:詩有六義,其二曰賦。

《釋名》曰:賦,敷也,敷布其義,謂之賦也。

《漢書》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智深美,可以與圖政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春秋之後,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而賢人失誌之賦作矣,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諭,成[《太平禦覽》五百八十七作鹹。]有則[禦覽作惻。]隱古訓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楊子雲,競為侈麗閎廣之語,設其諷諭之義,是以楊子稱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

又曰:上令王襃與張子僑等並待詔,數從遊獵,所幸宮館,輒為歌頌,第其高下,以差賜帛,議者多以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辭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辨麗可嘉,譬如女工有綺縠,音樂有鄭衛,今世俗猶皆以此娛悅耳目,辭賦比娛耳悅目,有仁義風諭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於倡優博弈遠矣。

又曰:枚皋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大喜,召入見,待詔,皋因賦殿中,詔使賦平樂館,善之,拜為郎,皋不通經術,談笑類徘倡,為賦頌好慢戲,以故得渫瀆貴幸,比東方朔郭舍人等,武帝春秋三十九,乃得皇太子,群臣喜,故皋與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皋為文疾,受詔輒成,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少。

《漢書》曰:成帝趙昭儀,方大幸,每上往甘泉宮,常從在屬車間豹尾中,故楊雄盛言車騎之眾,參麗之駕,非所以感動天地,逆釐三辰。又言屏玉女,卻宓妃,以懲齊戒之事,賦成奏之,天子異焉,先是時,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以為式。

《東觀漢記》曰:班固,字孟堅,九歲能作賦頌,固數入讀書禁中,每行巡狩,輒獻賦頌。

《桓子新論》曰:餘少時,見楊子雲麗文高論,不量年少,猥欲逮及,常作小賦,用精思大劇,而立感動發病,子雲亦言成帝上甘泉,詔使作賦,為之卒暴,倦臥,夢其五藏出地,及覺大少氣,病一歲,餘素好文,見子雲工為賦,欲從之學,子雲曰: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

《禰衡別傳》曰:黃射大會賓客,人有獻鸚鵡者,射舉卮酒於衡曰:原先生賦之,以娛嘉賓,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辭彩甚麗。

《魏略》曰:十蘭獻賦,讚述太子德美,太子報曰:作者不虛其辭,受者必當其實,蘭此者,豈吾實哉,昔吾丘壽王陳寶何武等,徒以歌頌,猶金帛之賜,蘭事雖不諒,義足嘉也,今賜牛一頭。

又曰:邯鄲淳作投壺賦千餘言,奏之,文帝以為工,賜帛十疋。

《魏誌》曰:陳思王曹植,字子建,善屬文,太祖嚐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耳,植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原當麵試,奈何倩人,時鄴,[原訛業,據馮本改。]都銅爵台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太祖甚異之。

王隱《晉書》曰:張華,字茂先,阮籍見華鷦鷯賦,以為王佐之才,中書郎成公綏,亦推華文義勝己。

《文士傳》曰:何楨,字元幹,青龍元年,天子特詔曰:楊州別駕何楨,有文章才識,使作許都賦成,封上,不得令人見,楨遂造賦表上。

又曰:潘尼曾與同僚飲,主人有琉璃碗,客使賦之,尼於坐立成。

《世說》曰: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雲,卿試擲置地,要作金石聲,範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皆輒雲,應是我輩語。

【賦】晉陸機文賦曰:餘每觀才士之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逮可謂曲盡其妙,佇中區以玄覽,頤情誌於典墳,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凜凜以懷霜,誌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俊烈,誦先人之清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旁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晢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藏景者鹹叩,懷響者必彈,或因枝以振葉,或緣波而討源,或妥帖而易施,或齟齬而不安,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伊茲事之可樂,固聖賢之所欽,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於尺素,吐滂霈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愈深,播芳蕤之馥馥,發清條之森森,粲風飛而飆豎,鬱雲起乎翰林,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者唯曠,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淒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製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或仰偪於先條,或俯侵於後章,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義妨,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或藻思綺合,清麗阡眠,爛若縟繡,淒若繁弦,必所擬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雖杼軸於予懷,怵他人之我先,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而集翠,若夫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或言拙而諭巧,或理樸而辭輕,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或覽之而必察,或妍之而後精,譬循舞者趁節以投袂,歌者應弦而遣聲,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滅,行猶響起,思風發於焜臆,言泉流於唇齒,紛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擬,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誌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覽營魂以探賾,頓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軋軋而若抽,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配霑潤於雲雨,象變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廣,流管弦而日新。

漢楊雄反騷曰:雄每讀屈原離騷,未嚐不流涕也,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有周氏之蟬嫣,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子,[漢書八十七楊雄傳作兮。]流於未[漢書作末。]之楊侯,惟夫軌之不辟,何純絜而離分,漢十世之揚翔,[漢書作陽朔。]招搖紀於周正,正皇天之清則,度後土之方貞,鳳皇翔於蓬渚,豈駕鵝之能捷,騁驊騮於曲歎,[漢書作畑。]驢連騫而齊足,衿荷芰之繡衣,被芙蓉之朱裳,芳酷烈而莫聞,不如襞而幽之離房,精瓊靡與秋菊,將以延夫天年,臨汨羅而自隕,何怨日薄於西山,累既攀夫傅說,奚不信而遂行,徒恐鷤窸之將鳴,顧先百草為不榮。

後漢班彪悼離騷曰:夫華植之有零茂,故陰陽之度也,聖哲之有窮達,亦命之故也,惟達人進止得時,行以遂伸,否則詘而坼蠖,體龍蛇以幽潛。

晉摯虞湣騷曰:蓋明哲之處身,固度時以進退,泰則攄誌於宇宙,否則澄神於幽昧,摛之莫究其外,函之罔識其內,順陰陽以潛躍,豈凝滯乎一概。

魏陳王曹植九詠曰:芙蓉車兮掛衡,結萍蓋兮翠旌,四蒼虯兮翼轂,駕陵魚兮驂鯨,菌薦兮苉席,蕙幬兮苓床,抗南箕兮簸瓊蕊,挹天河兮滌玉觴,靈既降兮泊靜默,登文階兮坐紫房,服春榮兮猗摩,雲裾繞兮容裔,冠北辰兮岌瓘,帶冕虹兮陵厲,蘭肴禦兮玉俎陳,雅音奏兮文虞羅,感漢[本集漢下有廣字,此脫。]兮羨遊女,楊激楚兮詠湘娥,臨回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來無見兮進無聞,泣下雨兮歎成雲,先後悔其靡及,冀後王之一寤,猶搦轡而繁策,馳覆車之危路,群乘舟而無楫,將何川而能度,何世俗之蒙昧,悼邦國之未靜,任椒蘭其望治,由倒裳而求領,尋湘漢之長流,采芳岸之靈芝,遇遊女於水裔,探菱華而結辭,野蕭條以極望,曠千裏以無人,民生期於必死,何自苦以終身,寧作清水之汙泥,不為濁路之飛塵。

梁元帝擬秋氣搖落曰:秋風起兮寒雁歸,寒蟬鳴兮秋草腓,蓱清兮水澈,葉落兮林稀。

梁張纘擬古有人兮曰:若有人兮傍岩石,新莆衣兮杜蘅席,表幽居兮翠微上,臨春風兮聊騁望,日已暮兮夕雲飛,懷君王兮未能歸。

梁武帝賦體曰:草回風以照春,木承雲以含化,芳競飛於陽和,花爭開於日夜,樂萬類之得所,豈此心之雲舍,欣分竹其厲精,慚戎車之屢駕。

梁任昉賦體曰:俶征侶兮艤行舟,奉君命兮不俟駕,屬軒軌之易循,值堯民之可化,慚孺雉之聲朝,惡細魚之在夜,奉玉檢之陸離,待金罍之雲舍。

梁王僧孺賦體曰:雜遝兮翠旌,容與兮龍駕,新桐兮始華,乳雀兮初化,思治兮終朝,求人兮仄夜,竟大德之未德[德字疑衍。]詶,何飛光之徒舍。

陸倕賦體曰:奉欽明之睿後,沐隆平之玄化,參振鷺之充庭,侍長徒之曾舍,冀無恨於終南,豫告成於芝駕,雖就列而陳力,終胡顏於長夜。

梁柳憕賦體曰:飛轡竦兮不停陰,徂川逝兮無暫舍,白日出兮爍晚辰,春雷奮兮動蘭夜,竊匪服於儲闈,叨鴻恩於良駕,何眇身之多幸,濯微纓於唐化。

【論】魏文帝《典論》曰:夫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爾,而固小之,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今之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斯七人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自以騁騄驥於千裏,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乃作論文,王粲長於詞賦,徐幹時有逸氣,然粲匹也,陳琳阮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時有所善,楊班疇也,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讬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製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誌士所大痛也。

晉摯虞《文章流別論》曰: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窮理盡性,以究萬物之宜者也,王澤流而詩作,成功臻而頌興,德勳立而銘著,嘉美終而誄集,祝史陳辭,官箴王闕,周禮太師,掌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言一國之事,係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頌者美盛德之形容,賦者敷陳之稱也,比者喻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後世之為詩者多矣,其功德者謂之頌,其餘則總謂之詩,頌,詩之美者也,古者聖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頌聲興,於是奏於宗廟,告於鬼神,故頌之所美者,聖王之德也,古之作詩者,發乎情,止乎禮義,情之發,因辭以形之,禮義之指,須事以明之,故有賦焉,所以假象盡辭,敷陳其誌,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情義為主,則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為本,則言富而辭無常,文之煩省,辭之險易,蓋由於此,夫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辭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此四過者,所以背大體而害政教,是以司馬遷割相如之浮說,楊雄疾辭人之賦麗以淫,詩之流也,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詩率以四言為體,而時有一句兩句雜在四言之間,後世演之遂以為篇,古詩之三言者,振振鷺,鷺於飛之屬是也,五言者,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之屬是也,六言者,我姑酌金罍之屬是也,七言者,交交黃鳥止於桑之屬是也,九言者,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之屬是也,夫詩雖以情誌為本,而以成聲為節,然則雅音之韻,四言為言,[全晉文七十七作正。]其餘雖備曲折之體,而非音之正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