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4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八十七·果部下

棗杏栗胡桃林檎甘藷沙棠椰枇杷燕薁檖蒟子枳椇柚木瓜杜梨芋楊梅蒲萄檳榔荔支益智椹芭蕉甘蔗瓜

◇棗

《爾雅》曰:棗,壺棗,[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棗,猶瓠也。]邊要棗,[子細要者。]

《禮記》曰:婦人之贄,椇榛脯脩棗栗,《毛詩》曰: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晏子》曰:昔者秦繆公乘龍理天下,以黃布裹蒸棗,至海而投其布,故水赤,蒸棗,故華而不實,公曰:吾徉問子耳,對曰:嬰聞之,徉問者,亦徉對。

《孟子》曰:曾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之。

《韓子》曰:秦餓,應侯謂王曰:五苑之棗栗,請發與之。

《史記》曰:李少君以卻老方見上,少君曰:臣嚐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瓠。

真人關令尹喜內傳曰:尹喜共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玉門之棗,其實如瓶。

《神異經》曰:北方荒中,有棗林焉,其高五丈,敷張枝條一裏餘,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熟赤如朱,乾之不縮,氣味甘潤,殊於常棗,食之可以安軀,益氣力。

《東方朔傳》曰:武帝時,上林獻棗,上以枝擊未央前殿檻,呼朔曰:叱來叱來,先生知此篋中何物,朔曰:上林獻棗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枝擊檻,兩木林也,曰朔來朔來者,棗也,叱叱者四十九,上大笑,賜帛十疋。

《漢書》曰:王吉少時學問,居長安,其東家有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東家聞而欲伐其樹,鄰裏共止之,因固請吉,令還婦,裏中為之語曰:東家棗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複還。

《漢武內傳》曰:七月七日,西王母當下,帝設玉門之棗。

劉根別傳曰:今年春,當有病,可服棗核中仁二七枚,能常服之,百邪不複幹也。

《風俗通》曰:鮑焦耕田而食,穿井而飲,於山中食棗,或曰:此棗子所殖耶,遂強歐吐而死也。

魏文帝詔群臣曰: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國凡棗味,莫言安邑禦棗也。

馬明生別傳曰:安期生仙人見神女,設廚膳,安期曰:昔與女郎遊息於西海之際,食棗異美,此間棗小,不及之,憶此棗味久,已二千年矣,神女雲,吾昔與君共食一枚,乃不盡,此間小棗,那可相比耶。

王隱《晉書》:傅虞為鄱陽內史,勸厲學業,寬裕簡素,風化大行,白烏集郡庭棗樹上。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棗六十二株,王母棗十四株。

《異苑》曰:太元中,南郡州陵縣有棗樹,一年忽生桃李棗三種花子。

《世說》曰:魏文帝忌弟任城[原訛成,據馮校本改。]王驍壯,因在卞太後所,共圍棋,並啖棗,文帝以毒著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王不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後索水救之,帝豫敕毀器,太後徒跣趨井,無以汲之,須臾遂卒。

又曰:大將軍王敦,初尚武帝舞陽公主,如廁,見漆箱中盛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下果,遂食之,群婢莫不笑之。

《左傳》:禦孫曰: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

鄴中記,石季龍園中有羊角棗,三子一尺。

《史》,楚莊王愛一馬,啖棗脯。

夏取棗杏之火,[本條《太平禦覽》九百六十五作鄒子,後同。]

【詩】晉傅玄詩曰:饑食野棗實。

後秦趙整詩曰:北園有一樹,布葉垂重陰,外雖多棘刺,內實有赤心。

梁簡文帝賦詠棗曰:風搖羊角樹,日映雞心枝,已聞安邑美,永茂玉門垂。

【啟】陳周弘正謝梁元帝賚玉門棗啟曰:安期舊美,安息高名,臣金馬之榮,未獲趨奉,方朔之賜,遽降洪恩。

◇杏

《神仙傳》曰:董奉居廬山,為治病,重者種杏五株,輕者一株,於林中所在,簞食一器,是換一穀,少者虎逐之,乃以穀賑貧窮,號董仙杏林。

《師曠占》曰:梅桃杏實多者,來年謂之穰。

晉宮關[《太平禦覽》九百六十八作閣。]記曰:明光殿,杏八株。

九州論,魏郡好杏。

燧人夏取棗杏之火。

《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文杏,謂有文彩也。

典術曰:杏者東方歲星之精也。

《山海經》曰:靈山之下,其木多杏。

盧毓冀州論曰:魏郡好杏,地產不為珍。

《師曠占》曰: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善。

南嶽夫人傳曰:仙人有三玄紫杏,《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蓬萊杏,東海都尉於台,獻杏一株,花雜五色,六出,雲是仙人所食者。

《氾勝之書》曰:杏花如何,可耕白沙。

玄晏春秋曰:衛倫過予,言及於味,稱魏故侍中劉子陽,食餅知鹽生,精味之至也,予曰:師曠識勞薪,易牙別淄澠,子陽今之妙也,定之何難,倫因命仆取糧糗以進,予嚐之曰:麥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也不同,子焉得兼之,倫笑而不言,退告人曰:士安之識過劉氏,吾將來家實多,故杏時將發,糅以杏汁,李柰將發。又糅以李柰汁,故兼三味。

《述異記》曰:杏園洲在南海中,多杏,雲仙人種杏處,漢時嚐有人舟行遇風,泊此洲五六月,日食杏,故免死。又雲洲中有冬杏。

嵩高山記曰:嵩山東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爛然黃茂,自中國喪亂,百姓饑饉,皆資此為命,人人充飽,而杏不盡。

《洛陽宮殿簿》曰:含章殿前,杏四株,顯陽殿前,杏六株。

《地理誌》曰:範蠡宅在湖中,有海杏,大如拳也。

朱超石與兄書曰:光武墳邊杏甚美,今奉送其核。

王逸荔枝賦曰:魏土送西山之杏。

《述異記》曰:賴鄉老子祠有縹杏。

《莊子》曰:孔子遊淄濰之林,休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弦歌鼓琴。

後《周書》曰:張元性廉潔,南鄰有杏兩樹,杏熟,多落元園中,元悉以還主。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杏。

四民月令曰:三月杏花盛,可播白沙輕土之田。

潘嶽閑居賦曰:梅杏鬱棣,華實照爛。

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曰:飾文杏以為梁。

【詩】周庾信詠杏花詩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俙暎村塢,爛熳開山成,好折待賓侶,金盤儭紅瓊。

◇栗

《山海經》曰:南山其上多栗,葛山銅山,其木多栗。

《毛詩》曰:樹之榛栗。

又雲,版有漆,隰有栗。

《韓詩》曰:東門之栗,有靜[靜,善也。]家室,[言東門之栗樹之下,有善人,可以為室家也。]

《韓子》曰:秦餓,應侯謂王曰:五苑之果蔬橡棗栗,足以活民,請發之,王曰:今發五苑以活民,是使有功與無功互爭取也,人生而亂,不如死而治。

《廣誌》曰:栗有侯栗,關中大如雞子。

《三秦記》曰:漢武帝果園,大栗十五枚一鬥。

《魏誌》曰:東夷韓國出大栗,如梨。

何晏《九州論》曰:中山好栗。

袁準《觀殊俗》曰:索蘭枝而不得,見巨房之大栗。

《袁子正書》曰:歲比不登,唯得賣棗栗瓜梨。

盧諶《祭法》曰:春秋冬祠,皆用栗。

《禮》曰:栗欀之。

漢[《太平禦覽》九百六十四作漢書。]燕秦千樹栗,此人與千戶侯等。

黃侔蒸栗,[本條禦覽作魏略。]

魏氏,[本條魏誌四注作魏氏春秋,此有脫文。]許元[魏誌注作允。]因司馬昭辭,欲殺之,帝方食栗,優人雲午等唱曰:青頭雞,青頭雞者,鴨也,帝懼不敢發。

莊子,古者獸多民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樹上,故命曰有巢氏。

梁州獻栗,徑寸半。

《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魁栗雙栗楒栗榛栗。

《史》,蘇秦說燕文侯曰:此有棗栗之科,此謂天府也,民雖不級而足也。

選蜀都,榛栗罅發。

王逸荔枝賦,北燕薦朔濱之巨栗。

侯國出栗,大如雞子。

桂陽有栗,叢生,大如柿子。

越中出如拳之栗。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本條《太平禦覽》九百六十四作論語。]

【賦】後漢蔡邕傷故栗賦曰:人有折蔡氏祠前栗者,故作斯賦,樹遐方之嘉木,於靈宇之前庭,形猗猗以豔懋,似碧玉之精明,何根莖之豐美,將蕃熾以悠長,遇禍賊之災人,嗟夭折以摧傷。

【啟】梁庾堅吾謝東宮賚栗啟,查或火成,鑽以為屑,柰稱煎用,曝而成糗,未若北燕巨實,用奪榮枯,南國脯山,翻慚齒決,承恩踴躍,對聞喜之河,念報屏營,問知來之鳥。

◇胡桃

《廣誌》曰:陳倉胡桃,薄皮多肌,陰平胡桃,大而皮脆,急捉則碎。

《博物誌》曰:張騫使西域還,得胡桃。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胡桃八十四株。

荀氏春秋祠製曰:常設用胡桃。

吳時外國誌曰:大秦國有棗榛胡桃,蓮藕雜果。

【啟】梁沈約為柳世隆謝賜樂遊胡桃啟曰:挺自禁園,味逾井絡,動物回祇,在微必應,此乃胡羯奔逃,吉之先見者也。

【書】後漢孔融與諸卿書曰:多惠胡桃,深知篤意。

晉鈕滔母答吳國書曰:胡桃本生西羌,外剛樸,內柔甘,質似古賢,欲以奉貢。

◇林檎

《廣誌》曰:林檎似赤柰,亦名黑檎,廣黑檎似赤柰,一名林檎似赤柰,[○本條訛脫複重,明本一名林檎以下作一名來禽,言味甘熟則來禽也。]

劉楨京口記曰:南國多林檎。

【書】梁劉孝威謝賚林檎書曰:勇聞齊國,止錫二桃,遠至仙方,裁蒙數棗。豈如恩豐漢篋,賜廣魏奩,〈女毛〉女數而僅通,筭郎計而方得,生於玉井之側,出自金膏之地,上靈所貴,下土希逢。

【啟】梁庾肩吾謝賚林檎啟曰:丹徒故苑,歲綿長而不見,岷山雖植,路重阻而來難,未有徙核圓丘,移根閬阪,仙廚始摘,猶青玉之盤,[句有脫文。]下賤爰頒,遂入抽蒲之座。

◇甘藷

似竽,[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四作陳祈暢異物誌。]亦有[亦有下有巨魁二字。]剝去皮,肥[肥作肌。]肉白,南方以當米穀,賓客亦設之,出交北。

◇沙棠

如棠,味如李,無核。

《呂氏春秋》:果之美者棠實。

◇椰

《神異經》曰:東南荒中,高二十丈餘,葉如甘瓜,二子成[《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二作百歲。]落,生幸,[禦覽作華。]椰如甘瓜,如兩眼,謂之萼,[禦覽作華如甘瓜華,華盡落而生萼,此有訛衍。]萼越王頭[越王頭三字禦覽無。]下生子,三成[禦覽作歲。]而熟,形如寒瓜。

《廣誌》曰:高六七尺者,無枝條,葉如[《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二如下有束蒲二字,蒲下有二十九字,此脫。]美如蜜,核中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出交北。

選曰吳,[按本條見文選吳都賦,此有脫文。]椰葉無陰。

七命曰:剖椰子之殼。

◇枇杷

仲長統《昌言》曰:今人主不思甘露零,醴泉湧,而患枇杷荔支之腐,亦鄙矣。

荊州土地記曰:宜都出大枇杷。

《廣州記》曰:枇杷若榴,參乎京都。

華山記曰:華山講堂西頭,有枇杷園。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枇杷四株。

【賦】宋周祗枇杷賦曰:昔魯季孫有嘉樹,韓宣子賦譽之,屈原離騷,亦著橘賦,至枇杷樹,寒暑無變,負雪揚華,餘殖庭圃,遂賦之雲,名同音器,質貞鬆竹,四序一采,素華冬馥,霏雪潤其綠蕤,商風埋其勁條,望之冥濛,即之疏寥。

宋謝瞻安成郡庭枇杷樹賦曰:伊南國之佳木,偉邦庭而延樹,稟金秋之清條,抱東陽之和煦,肇寒葩於結霜,成炎果乎纖露,高臨甍首,傍拂階露。

◇燕薁

《毛詩》曰:六月食鬱及薁。

魏都,萸梅及楊李留鬱,[《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四作曹毗魏都賦曰英梅楊李,若留鬱棣,此有訛脫。]俗謂燕鬱。

◇檖

《詩》曰:隰有樹檖,疏,赤羅或名山梨,今謂楊檖,樹實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

《爾雅》曰:檖,羅。

◇蒟子

樹如桑,取其實為醬,漢音範,[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三作漢書注,範作矩,此有脫訛。]

廣[禦覽作廣誌。]薆[禦覽作蔓。]生依樹也。

◇枳椇

《詩》曰:南山有枸,疏,枳椇樹似白楊,子著枝端,為之木蜜,從令人酒薄,以為屋柱,酒皆薄。

《禮》曰:婦人之贄,椇榛脯脩棗栗。

廣誌,以[《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四作子似]珊瑚樹,乾者益之矣。[禦覽作益美。]

◇柚

《爾雅》曰:柚,條也,[似橙,實醋。]出江南。

《廣誌》曰:成都有柚,大如鬥。

《尚書》曰:楊州厥苞橘柚。

《離騷》[《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三作楚辭。]曰:斥逐鴻鵠,乃近鴟梟,斬伐橘柚,列樹苦桃。

《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雲夢之柚。

《月令》曰:食橘柚。

《列傳》[禦覽九百七十三作列子。]曰:吳越之間,有木焉,其名曰柚,樹碧而冬青,實丹而味酸,度淮北為杞。

【讚】晉郭璞柚讚曰:厥苞橘柚,精者曰甘,實染繁霜,葉鮮翠藍,屈生嘉歎,以為美談。

◇木瓜

《爾雅》曰:楙,木瓜也。

《廣誌》曰:木瓜子可藏,枝為杖,號一尺百二十節。

《毛詩》曰:木瓜,美齊桓公也,衛為翟人敗之,出處於漕,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服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木瓜五株。

【賦】宋何承天木瓜賦曰:美中州之佳樹,表閑冶之麗姿,結靈根以誕秀,傾朝日以揚暉,擢叢柯之冉冉,布翠葉而蕤葳,惟茲木之在林,亦超類而獨劭,方朝華而繁實,比沙棠而有耀,當大夏之方隆,愧微幹之纖撓,豈隱撲以幸全。固呈才而不效,離眾用而獲寧,永端己以厲操,原佳人之吊投,思同歸以讬好,顧衛風之攸珍,雖瓊琚而匪報。

◇杜梨

《爾雅》曰:杜,甘棠也,杜,赤棠,白者棠。

《毛詩》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又曰:有杕之杜,[杕,獨也。]

《韓詩外傳》曰:邵伯在朝,有司請召民,邵伯曰:不勞一身而勞百姓,大非吾先君文王之誌也,於是廬於棠樹之下,百姓大悅,詩人見而歌焉。

【賦】晉孫楚杕杜賦曰:家弟以虞氏梨賦見示,餘謂豈以梨有用之為貴,杜無用之為賤,故用獲全,所以為貴,有用獲殘,所以為賤,故賦雲之,惟有杕之為杜,齊萬物而並生,其質菲薄,既不施於器用,華葉疏悴,靡休蔭之茂榮,昔在邵伯,聽訟述職,甘棠作頌,垂之罔極。

◇芋

援神契曰:仲冬昴星中,收莒芋,亦芋也。

《說文》曰:齊人為莒。

漢[《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五作漢書。]汝南有鴻隙大陂,翟方[禦覽方下有進字。]為丞相,秦[禦覽作奏。]破之,郡中追焉,[禦覽作怨。]童謠曰:懷我陂,[禦覽作壞陂誰。]翟子威,飯我食,[禦覽食上有豆字。]羹芋魁。

秦破翟,[本條禦覽九百七十五作《漢書》:翟作趙。]卓氏曰:吾聞岷山之下,沃野,有陰蹲鴟,至死不饑,乃求遠遷,致之於臨邛。

《廣誌》曰:有君子芋,大如鬥魁,青邊芋淡善芋,大如瓶,少子,葉如徹蓋,緗色紫莖。

本草,芋土芝。

選蜀都,間蹲鴟之沃野,則以為世濟陽九,注,濟人饑也,葉似蹲鴟。

◇楊梅

《郭子》曰:楊氏子年九歲,孔君平詣其父,設果有楊梅,孔指示兒曰:此貴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臨海異物誌》曰:楊梅,其子大如彈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時似梅,其味甜酸。

裴氏《廣州記》曰:廬山頂有湖,楊梅山桃繞其際,海人時登采拾,正得於上飽,不得持下。

《博物誌》曰:地有章名,則生楊梅,無章名亦有耳,有章名無之也。

吳興記曰:故章縣北有石郭山,上生楊梅,常以貢禦。

《南越誌》曰:熙安縣多楊梅。

【頌】梁江淹楊梅頌曰:懷蕊挺實,涵黃糅丹,鏡曰繡壑,炤霞綺巒。

◇蒲萄

《廣誌》曰:蒲萄有黃白黑三種。

《本草》曰:蒲萄益氣強誌,令人肥健少饑,延年輕身。

《史記》曰:大宛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

《漢書》曰:且末國無雷國罽賓國,皆有蒲萄。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常下,帝設蒲萄酒。

《續漢書》曰:敦煌張氏家傳曰:扶風孟他,以蒲萄酒一升遺張讓,即稱涼州刺史。

《博物誌》曰:西域蒲萄酒,傳雲可至十年。

又曰:張騫使西域還,得蒲萄。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蒲萄百七十八株。

魏文帝詔群臣曰:且說蒲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饣肙,酸而不脆,冷而寒,味長汁多,除煩解饣肙。又釀以為酒,甘於麹米,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況親食之耶,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秦州記》曰:秦野多蒲萄。

《博物誌》曰:以為芻蕘。

杜恕篤[《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二作杜篤。]邊論,漢匈[禦覽匈上有征字。]奴,取胡麻蒲萄,□[禦覽作稗。]麥苜蓿,示廣地。

龜茲國胡人奢侈,家有至千斛蒲萄,漢使取實來,離宮別館傍盡種。

北齊李元忠,贈世宗蒲萄一盤,世宗以報白縑,遺書曰:忽惠蒲萄,良深愧仰,聊因絹百疋,以酬清德。

漢李廣[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二作《漢書》:廣下有利字。]為二師將軍,破大宛,得蒲萄種歸漢。

【賦】魏都,皇筱懷風,蒲萄結陰。

魏鍾會蒲萄賦曰:美乾道之廣覆兮,佳陽澤之至淳,覽遐方之殊偉兮,無斯果之獨珍,讬靈根之玄圃,植昆山之高垠,綠葉蓊鬱,曖若重陰,翳羲和,秀房陸離,混若紫英乘素波,仰承甘液之靈露,下歙豐潤於醴泉,總眾和之淑美,體至氣於自然,珍味允備,與物無儔,清濁外暢,甘旨內遒,滋醳膏潤,入口散流。

晉荀勖蒲萄賦曰:靈運宣流,休祥允淑,懿彼秋方,乾元是畜,有蒲萄之珍偉奇,[句有衍文。]應淳和而延育。

◇檳榔

周成雜字曰:檳榔,果也,似螺,可食。

李當之藥錄曰:檳榔一名檳門。

《廣誌》曰:木實曰檳榔,樹無枝,略如柱,其顛生穟而秀,生棘針,重疊其下,彼方珍之,以為口實,亦出交趾。

林邑記曰: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森秀無柯,端頂有葉,葉似甘蕉,條派開破,仰望眇眇,如鍤叢蕉於竹杪,風至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係數房,房綴數十子,家有數百樹。

《異物誌》曰:檳榔樹若筍竹生竿,近上未[《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一作末。]五六尺間,洪覃洪腫起如瘣木焉,因拆裂出,若黍秀也,無華而為實,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禦衛其實也,剖其上皮,煮其膚熟而貫之,堅如乾棗,以夫留古賁並食,則滑美下氣,及宿食消穀。

《南中八郡誌》曰:檳榔土人以為貴,婚族客必先進,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

顧徽《廣州記》曰:山檳榔形小,而大於蒳子,蒳子土人亦呼為檳榔。

【詩】梁劉孝綽詠有人乞牛舌乳不付因餉檳榔詩曰:陳乳何能貴,爛舌不成珍,空持渝浩齒,非但汙丹唇,別有無枝實,曾要湛上人,羞比朱櫻就,詎易紫梨津,莫言蒂中久,當看心裏新,微芳雖不足,含咀原相親。

周庾信詠檳榔詩曰:綠房千子熟,紫穗百花開,莫言行萬裏,曾經相識來。

【啟】梁王孺謝賜於紘利所獻檳榔啟曰:竊以文軌一覃,充仞斯及,入侍請朔,航海梯山,獻琛奉,[句有脫文。]充庖盈府,故其取題左賦,多述瑜書,萍實非甘,荔葩慚美。

梁庾肩吾謝賚檳榔啟曰:形均綠竹,詎掃山壇,色譬青桐,不生空井,事逾紫柰,用兼芳菊,方為口實,永以蠲痾。

又謝東宮賚檳榔啟曰:無勞朱實,兼荔支之五滋,能發紅顏,類芙蓉之十酒,登玉案而上陳,出珠盤而下逮,澤深溫柰,恩均含棗。

【箋】喻益期箋曰:檳榔信南越之可觀,子既非常,木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葉聚樹端,房構葉下,華秀房中,子結房外,其擢穗似禾,其綴實似穀,其皮似桐而厚,其節似竹而穊,其中空,其外勁,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傾,下不邪,調直亭亭,千百若一,步其林則寥朗,庇其陰則蕭條,信可以長吟,可以遠想矣,性不耐霜,不得北殖,必當遐樹海南,遼然萬裏,弗遇長者之目,自令恨深。

◇荔支

《廣誌》曰:荔支樹高五六丈,大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華朱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昉,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醋者,至日將中,翕然俱赤,則可食也,一樹下子百斛。

《東觀漢記》曰:單於來朝,賜橙橘龍眼荔支。

謝承《後漢書》曰:汝南唐羌,為臨武長,縣接交州,州舊貢荔支及生犀獻之,羌上書諫,乃止。

《吳錄》曰:蒼梧多荔支,生山中,人家亦種之。

魏文帝詔群臣曰:南方有龍眼荔支,寧比西園[《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一作國。]蒲萄石蜜。

竺法真登羅山疏曰:荔支似冬青,夏至日子赤,可食。

《南中八郡誌》曰:犍為僰道縣出荔支。

【詩】梁劉霽詠荔支詩曰:叔師貴其珍,武仲稱斯美,良由自遠致,含滋不留齒。

【賦】後漢王逸荔支賦曰:曖若朝雲之興,森如橫天之彗,湛若大廈之容,鬱如峻嶽之勢,脩幹紛錯,綠葉臻臻,灼灼若朝霞之暎日,離離如繁星之著天,皮似丹罽,膚若明璫,潤侔和璧,奇喻五黃,仰歎麗表,俯嚐嘉味,口含甘液,心受芳氣,兼五滋而無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絕類而無儔,超眾果而獨貴。

【啟】齊孔稚珪謝賜生荔支啟曰:綠葉雲舒,朱實星映,離離昔聞,曄曄今睹,信西〈山氏〉之佳珍,諒東鄙之未識。

王逸賦,[已見上。]角卯興而靈華敷,大火中而朱實繁,灼灼丹華吐日,離離繁星著天。

七命,坼龍眼之房也。

◇益智

《廣誌》曰:益智葉似叢[《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二作襄,按當作蘘。]荷,長丈餘,其根有小枝,高者八九寸,無葉萼,其子叢生著之,大如棗,中辨黑皮白,核小者曰益智,含之攝泛[《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二作涎。]濊,出萬壽,亦生交趾。

南方草物狀曰:益智子如筆毫,長七八分,二月華,色似蓮,著實五六月熟,味辛,雜五味,中芬芳,亦可鹽曝,出交趾合浦。

顧徽《廣州記》曰:益智葉如蘘荷,莖如竹箭,子從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為粽,味辛。

周景式廬山記曰:山果有益智蒲萄。

三十六國春秋曰:安帝元年,盧循為廣州刺史,循遺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續命湯。

【詩】梁劉孝勝詠益智詩曰:挺芳銅嶺上,擢穎石門端,連叢去本葉,雜和委雕盤,寧推不迷草,詎滅聰明丸,儻逢公子宴,方永厭夜歡。

【書】慧遠法師答盧循書曰:損餉六種,深抱情至,益智乃是一方異味,即於僧中行之。

◇椹

《古今注》曰:椹,桑實也。

《詩》曰:食我桑椹,懷我好音,於嗟鳩兮,無食桑椹。

武[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三作漢武內傳,此有脫文。]藥有扶桑丹椹。

魏略,楊沛[楊沛下有脫文,見禦覽九百七十三。]

《世說》:張天錫為晉孝武,[《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三武下有所器二字。]問北方何物可貴,對曰:桑椹香食,人無嫉心。

北方白椹,長數寸,甚美,[本條禦覽九百七十三作異苑。]

東方有八十丈桑,上有椹,長三尺五寸,圓與長等,[本條禦覽九百七十三作東方朔神異記。]

王甲以北方椹比江東黃甘,於是引甲為賓客,初謝公為甲妄言,甲乃買駿馬,投椹熟時,致十枚,[本條禦覽九百七十三作《世說》:此有脫文。]

◇芭蕉

《廣誌》曰:芭蕉一曰芭苴,或曰甘蕉莖如荷芋,重皮相裹,大如盂鬥,葉廣尺,長一丈,有角子,長六七寸四五寸二三寸,兩兩共對,若相抱形,剝其上皮,色黃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飽人,其莖解散如絲,績以為葛,謂之蕉葛,雖脆而好,色黃白,不如葛赤色也,出交趾建安。

《南州異物誌》曰:甘蕉草類,望之如樹株,大者一圍餘,葉長一丈,或七八尺餘,二尺許,華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著莖末,百餘子大,名為房,根似芋塊,大者如車轂,實隨華長,每華一闔,各有六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華不俱落,此蕉有三種,一種子大如手拇指長而銳,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種子大如雞卵,有似羊乳,名牛乳蕉,微滅[《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五作減。]羊角,一種大如藕,長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不好也,取其闔,以灰練之,績以為采。

《異物誌》曰:芭蕉莖如芋,取鑊煮之如絲,可紡績為絺綌。

南方草物狀曰:蕉樹子房相連累,甜美,亦可蜜藏。

遊名山誌曰:赤岩山,水石之間,唯有甘蕉林,高者十丈。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有芭蕉二株。

顧徽《廣州記》曰:甘蕉與蕉,花實根葉不異,直是江[《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五作南。]土暖,不紅[禦覽作經。]霜凍,四時花葉,展其熟耳,未熟時亦苦澀。

【詩】梁沈約詠甘蕉詩曰:抽葉固盈丈,擢本信兼圍,流甘揜椰實,弱縷冠絺衣。

【賦】梁徐摛冬蕉卷心賦曰:拔殘心於孤翠,植晚玩於冬餘,枝橫風而碎色,葉漬雪而傍枯。

【讚】宋謝靈運芭蕉讚曰: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合萼不結核,敷華何由實,至人善取譬,無宰誰能律,莫昵緣合時,當視分散日。

宋卞敬宗甘蕉讚曰:扶疏似樹,質則非木,高舒垂蔭,異秀延矚,厥實惟甘,味之無足。

【文】梁沈約脩竹彈甘蕉文曰:長兼淇園貞幹臣脩竹稽首,臣聞芟荑蘊崇,農夫之善法,無使滋蔓,翦惡之良圖,未有蠹苗害稼,不加窮伐者也,切尋蘇台前甘蕉一叢,宿漸雲露,荏苒歲月,擢本盈尋,垂蔭含丈,階緣寵渥,鈴衡百卉,而與奪乖爽,高下在心,每叨天功,以為己力,風聞籍聽,非複一塗,猶謂愛憎異說,所以掛乎嚴網,今月某日,有台西階澤蘭萱草,到園同訴,自稱雖慚杞梓,頗異蒿蓬,陽景所臨,由來無隔,今月某日,巫岫斂雲,臻樓開照,乾光弘普,罔幽不矚,而甘蕉攢莖布影,獨見鄣蔽,雖處台隅,遂同幽穀,臣謂偏辭難信,敢察以情,登攝甘蕉左近杜若江離,依源辨覆,兩草各處,異列同款,既有證據,羌非風聞,切尋甘蕉出自藥草,本無芬馥之香,柯條之任,非有鬆柏後彫之心,蓋闕葵藿傾陽之識,馮籍慶會,稽絕倫等,而得人之譽靡即,稱平之聲寂寞,遂使言樹之草,忘憂之用莫施,無絕之芳,當門之弊斯在,妨賢敗政,孰過於此,而不除戮,憲章安用,請以見事,徙根翦葉,斥出台外,庶懲彼將來,謝此眾屈。

◇甘蔗

《說文》曰:諸蔗也。

《廣誌》曰:幹蔗其餳為石蜜。

《神異經》曰:南方荒內,有盰睹林焉,其高百丈,圍三丈八尺,促節多汁,甜如蜜。

魏文帝《典論》曰:常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鄧展等共飲,宿聞展有手臂,曉五兵,餘與論劍良久,謂餘言,將軍法非也,求與餘對,酒酣耳熱,方食幹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江表傳》曰:孫亮使黃門,以銀碗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黃門先恨藏吏,以鼠矢投餳中,啟言吏不謹亮呼吏持餳器入,問曰:此器既蓋之,有油覆,無緣有此,黃門將有恨汝耶,吏叩頭曰:嚐從某求官莞席,席有數,不敢與,亮曰:必是此也,問之具服。

《南中八郡誌》曰:交阯有甘蔗,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數時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

沈約《宋書》曰:魏主致意安北,遠來疲乏,若有甘蔗及酒,可見分惠,世祖遣人答曰:知行路多乏,今付酒二器,甘蔗百挺也,《漢書》:百味旨酒布蘭生,太尊柘漿析醒,[《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四,醒上有朝字。]

騷,臑鱉炮焦有柘漿。

《世說》曰:顧凱之為虎頭將軍,每食蔗,自尾至本,人或問,曰:漸入佳境。

又曰:扶南蔗一丈三節,見日即消,風吹即折。

【詩】魏陳王曹植詩曰:都蔗雖甘,杖之必折,巧言雖美,用之必滅。

【賦】晉張協都蔗賦曰:若乃九秋良朝,玄酎初出,黃華浮觴,酣飲累日,挫斯蔗而療渴,若嗽醴而含蜜,清滋津於紫梨,流液豐於朱橘,擇蘇妙而不逮,何況沙棠與椰實。

◇瓜

《爾雅》曰:瓞瓝其紹瓞,[郭注,俗呼瓝為瓞紹者,瓜蔓緒亦著子,但小耳。]

《廣誌》曰:瓜之所出,以遼東廬江敦煌之種為美,有魚瓜,狸頭瓜,蜜筩瓜,女臂瓜,羊核瓜,如[《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八如上有又有魚瓜犬瓜六字。]斛,出涼州,舊陽城禦瓜,有青登瓜,大如三鬥魁,有桂枝瓜,長二尺餘,蜀地溫,食瓜至冬熟。

《禮記》曰: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華,中列之巾以綌。]為大夫累之,[裸也,不巾覆也。]士疐之,庶人齕之。

《毛詩》曰:綿綿瓜瓞,民之初生。

《左傳》曰: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龍魚河圖》曰:瓜有兩鼻者殺人。

古文瑣語曰:初刑史子臣謂宋景公曰:從今以往五祀日,臣死,自臣死後五年,五月丁亥,吳亡,以後五祀,八月辛巳,君薨,刑史子臣至死日,朝見景公,夕而死,後吳亡,景公懼,思刑史子臣之言,將死日,乃逃於瓜圃,遂死焉,求得,以蟲矣。

《家語》曰: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曾晳怒,大杖擊其背,曾子仆地,有頃乃蘇,孔子聞之,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也,曾子使人請孔子,子曰:舜之事瞽叟,得小捶則受,大杖則走,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身死陷父於不義,不孝孰大焉。

《賈誼書》曰:梁大夫宋就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楚邊亭皆種瓜,梁亭劬力數灌,其瓜美,楚人窊而希灌,其瓜惡,楚令以梁瓜之美怒,因往夜竊搔梁瓜,梁覺之,欲往報搔楚瓜,宋就曰:是構怨之道也,乃令人夜往,竊為楚灌瓜,楚旦生,[《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八作往。]則已灌瓜,伺而察之,則梁亭為也,楚令大悅,因具聞楚王,楚王乃謝以重幣,故梁楚之驩,由宋就也。

古文奇字曰:秦始皇密令人種瓜於驪山硎穀中溫處,瓜實成,使人上書曰:瓜冬有實,有詔下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則皆使往視之,而為伏機,諸儒生皆至,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死。

《續漢書》曰:安帝時,有瓜異本共生,時以為嘉瓜。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仙上藥,有空同靈瓜。

又曰:西王母謂上元夫人曰:後造火朱[內傳作朱火。]山陵,食靈瓜,其味甚好,憶此味久,已七千歲矣。

《吳越春秋》曰:吳王夫差,為越所敗,遁而去,得自生之瓜食之也。

《吳錄》曰:姚俊常種瓜菜,灌園以供衣食,時人或餉,一無所受。

《吳誌》曰:步騭避難江南,單身窮困,種瓜自給。

《博物誌》曰:人以冷水自漬至膝,可頓啖數十枚瓜,漬至腰,啖轉多,至頸,可啖百餘枚,所漬水又皆作瓜氣瓜味。

《神仙傳》曰:葛玄冬為客及[《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八作設。]生棗及生瓜晉錄曰鹹寧中嘉瓜同蒂生於成都,《抱樸子》曰:五原蔡誕,入山而還,欺家人,雲至昆侖,昆侖山有玉瓜,光明洞澈而堅,須以玉井水洗之,便軟而可食。

《搜神記》曰:時有徐光,常行術於市裏,從人乞瓜,其主勿與,便從索瓣,扙地而種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實,乃取食之,因賜觀者,鬻者反視所出賣,皆亡耗矣。

曹娥父溺死,娥見瓜浮,得屍,[出幽明錄。]

孫鍾,富春人,與母居,至孝篤信,種瓜為業,忽有三年少來乞瓜,為鍾定墓地,出門悉化為白鶴,[孫權祖也。]

《毛詩》曰:文王之興,本由大王也,綿綿瓜瓞,瓜瓞唪唪,民之初生,自土漆沮,王化之本。

神仙傳,有青登瓜,大如三鬥魁,玄表丹裏,呈素含紅,攬之者壽,食之者仙。

地官曰:委人,掌畜聚物瓜瓠芋葵。

《禮》曰:仲冬行秋令,則天雨汁,瓜瓠不成,[雨雪雜下。]

《論語》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係而不食。

《史記》曰:邵平故秦東陵侯,秦滅後,為布衣,種瓜長安城東,種瓜有五色,甚美,故世謂之東陵瓜。又雲青門瓜,青門東陵也。

武[《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八作漢武內傳。]仙山[禦覽作之。]上藥,有雲[禦覽作空同二字。]靈瓜,四劫不實。

後魏,[《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八作後魏書。]郭祚領太子少師,肅宗幼弱,祚懷一黃〈扁瓜〉,出奉肅宗,時趙桃子深為世宗所信,祚私事之,人號為桃弓仆射,黃瓜少師。

《列仙傳》曰:漢[《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八作溪人。]者,南郡偏人,居山門,仙人從買瓜,教之練瓜,與附子桂實,共藏春花服之,一年飛登山入水,聞往來海邊諸洞中,仙人博賭瓜,黃瓜數千頃,令暝耳,乃上方丈山。

《本草經》曰:水芝者,是白瓜甘瓜也。

晉[《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八作晉書。]桑虞,字子深,家園有瓜熟,有人逾盜之,虞見,以園籬多棘刺,使人為開道,及盜負出,見道通,知虞使除之,乃送瓜,叩頭請罪,虞與之。

齊,[《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八作沈約齊記。]韓虞[禦覽作靈。]敏兄靈珍,早孤,並有孝性,家貧,無以營凶,共種半畝瓜,朝采暮又生,遂辦葬事。

劉揮,字茂謙,從明帝射雉於野,渴倦,得早春瓜,與上樹剖而食之,上懷其舊德,意所良厚,至是一歲三遷,轉禦史中丞。

梁[《太平禦覽》九百七十八作梁書。]任昉,字彥升,死,高祖方食四苑纖瓜,聞之投瓜,悲不自勝。

《洞冥記》曰:有龍肝瓜,長一尺,花紅葉素,生於冰穀,所謂冰穀素葉瓜,霍山下有洞台,司命君府也,中有神盤瓜靈瓜,食之者至玄也。

《莊子》曰:朽瓜化為魚,物之變。

《文選》曰:魏文帝與吳質書,沉甘瓜於清泉。

劉楨瓜賦曰:[按見後。]三心在隅,溫風節暮,杭翹放藤,流美遠布,黃花炳曄,潛實獨著,豐細異形,圓方殊務。

晉太康八年,王濬園生嘉瓜,二莖一實。

【詩】晉阮籍詩,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距阡陌,子母相拘帶,五色曜朝日,嘉賓四麵會。

【賦】魏劉楨瓜賦曰:豐細異形,圓方殊務,揚暉發藻,九采雜糅,厥初作苦。終然允甘,應時湫熟,含蘭吐芳,藍皮密理,素肌丹瓤,乃命圃師,貢其最良。投諸清流,一浮一藏,折以金刀,四剖三離,承之以雕盤,冪之以纖絺,甘逾蜜房,冷亞冰圭。

晉陸機瓜賦曰:發金榮於秀翹,結玉實於宗柯,蔽翠景以因育,綴脩莖而星羅。夫其種族類數,則有括樓定桃,黃〈扁瓜〉白傳,金叉蜜筩,小青大班,玄骭素碗,狸首虎蹯,東陵出於秦穀,桂髓起於巫山,五色比象,殊形異端,或攄文以抱綠。或披素而懷丹,氣洪細而俱芬,體脩短而必圓,芳鬱烈其充堂,味窮理而不饣肙,德弘濟於饑渴,道殊流於貴賤,若夫擢以寒水,淬以夏淩,越氣外斂,溫液密凝,體猶握虛,離若剖冰。

晉嵇含瓜賦曰:世雲三芝,瓜處一焉,故植根玉岩,潤葉飛泉,攬之者壽,食之者仙,是謂雲芝,芙蕖振采濯莖,玄瀨葩映,莫此為最,是謂水芝,甘瓜普植,用薦神祇,其名既贍,其味亦奇,是謂土芝,乃剖甘瓜,既淳且馨,荒者饗之,忘困解酲,流味通其五藏,冷氣反其迷精。

晉張載瓜賦曰:羊骹虎掌,桂枝蜜筩,或玄表丹裏,程素含紅,豐膚外偉,綠瓤內醲,甘柤夏熟,丹〈木柰〉含芳,朱李零於桂圃,蒲萄潰於椒床,雖茲肴之孤起,莫斯瓜之允臧,超椰子於南海,越橘柚於衡陽,若乃檳榔椰實,龍眼荔支,徒以希珍,難致為奇,論實比德,孰大於斯。

晉傅玄瓜賦曰:應運俟時,負甲徐生,次落英之密葉,交萎私之脩莖,重簡其珍,沉之清源,披之吳刀,承以朱盤,中剖四破,雖分若濬,[《初學記》二十八作完。]質兼五味,氣美芳蘭,愈得冷而益甘,頤神爽而解煩,細肌密理,多瓤少瓣,豐指絕異,食之不饣肙。

梁張纘瓜賦曰:惟茲瓜之實茂,體太素之純精,翕玄潤於浮霄,含皇澤於夏庭,於是蒼春發歲,天地交和,乃啟沃壤,是殖是播,納佳種於畦畹,應時運而剖牙,揮萌散孽,栽葉負柯,蓊茸鬱薈,莽{艸尊}婆娑,晞慶雲以吐蕤,仰旭日之敷花,朝希重陽,夕承朗月,清露湛而宵降,翔風穆以晨發,振柯翹之繞若,顧惠氣以滋悅,感靈化而絪縕,睹佳實之並結,始懷徵而苦發,終感宮而甘通,信不和而自馨,與九鼎乎齊功,蔓草是藉,密葉是蔽,潛湫獨熟,墮莖落蒂,芬馥酷烈,氣暢雲際,申狄不能詳其味,隸首不能為之計,昔東陵之甘瓜,美顯名於中古,彼服閭之攸簷,乃眾仙之所睹,美人神之同好,何厥用之弘普,惟令實於無窮,永可殖於靈圃。

【啟】梁帝謝東宮賚瓜啟曰:金榮始薦,瓊蕊載珍,味奪蔗漿,甘逾石蜜。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