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339   

《藝文類聚》正文 卷九十·鳥部上

鳥鳳鸞鴻鶴[白鶴黃鵠玄鵠附]雉鶡

◇鳥

《爾雅》曰:二足而羽謂之禽,生哺鷇,生噣雛。

又曰:亢鳥嚨,[嚨,喉也。]其粻嗉,[嗉,受食之處也。]

尚書曰:日中星鳥,以殷仲春,鳥獸孳尾,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鳥獸希革,宵中星虛,以殷仲秋,鳥獸毛毨,日短星卯,以正仲冬,鳥獸氄毛。

《周官》曰:鳥隼為旟。

《毛詩》曰: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後稷呱矣,[後稷初生,棄之於冰上,鳥舒翼覆之。]

又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左氏曰:晉侯伐齊,齊師夜遁,師曠曰: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

《禮記》曰:凡生天地之間者,莫不知愛其類,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匹,越月逾時焉,過其故鄉,回翔焉,鳴號焉,蹢躅焉,踟躕焉,然後乃能去之,小者至於燕雀,猶有啁啾之頃焉,凡有血氣之屬者,莫智於人,故人於其親也,至死不窮。

《論語》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又曰:鳥獸不可與同群。

《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雀集書上,化為黃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赤製,雀集。

《家語》曰:孔子在衛,顏回侍側,聞哭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哭,對曰:此哭非但為死。又為生離,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四海,悲鳴而送之,哀聲似此,孔子使問之,果父死家貧,賣子以葬。

《晏子》曰:齊景公使顏涿聚主鳥而亡,公召欲殺之,《晏子》曰:涿聚有三罪,請數之,爾為吾君主鳥而亡之,一罪也,使吾君以鳥殺人,二罪也,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輕士,三罪也,公曰:勿殺之。

《莊子》曰:上好智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耶,弓弩罼弋,機變之智多,則鳥亂於上也。

《孫卿子》曰: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

《史記》曰:秦仲知百鳥之音,與之語,皆應焉。

《東方朔傳》曰:武帝問朔,何知鳥之雌雄,對曰:雄左翼加右,聲高,雌右翼加左,聲小。

謝承《後漢書》曰:楊震,卒,未葬,有大鳥五色,高丈餘,從天飛下,到震棺前,舉頭悲鳴,淚出霑地,至葬日,衝升天上。

華嶠《漢書》曰:當時人,立石鳥象於震前。

《十洲記》曰:東海中有祖洲,地方五百裏,去海岸七萬裏,上有不死之草,似瓜苗,秦始皇時,大宛[十洲記作苑。]中多死人橫道,忽有鳥如烏狀,銜此草以覆死人麵,皆登時起坐,遂活。

抱樸子軍術曰:眾鳥群飛,徘徊軍上,不過三日,有暴兵至,鳥聚軍中,將軍當賞功增秩,鳥集將軍之旗,將軍增官,鳥集軍中,莫知其名,軍敗。

羅含傳曰:含少時晝臥,忽夢一鳥,文色異常,飛來入口,含因驚起,心焜間如吞物,意甚怪之,叔母謂曰:鳥有文章,汝後必有文章,此吉祥也,含於是才藻日新。

《搜神記》曰:常山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鵲,稍下墮地,民爭取,即化為一圓石,顥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顥以聞,上藏之秘府,顥後官至太尉。

《博物誌》曰:子路與子貢過鄭神社,社樹有鳥,子路捕鳥,神社牽攣子路,子路子貢悅之,乃止。

《會稽典錄》曰:夏方,字文正,家遭疫癘,父母伯叔一時死,凡十三喪,方年十四,晝則負土,哀號墓側,扶棺哭泣,比葬,年十七,烏鳥集聚,猛獸乳其側。

【詩】古詩曰: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梁朱超詠獨棲鳥詩曰:河水聞寒已成凍,塞草愁霜懸自衰,可念無端失林鳥,此夜逆風何處歸,列網遮山不聽度,懸冰繞樹滑難依,細石似燕能隨雨,片木作鳶猶解機,但令積風多少便,何患有翼不能飛,寄語故林無數鳥,會入群裏比毛衣。

【賦】漢趙壹窮鳥賦曰:有一窮鳥,戢翼原野,罼網加上,機阱在下,繳彈張右,翼弓彀左,飛丸繳矢,交集於我,思飛不得,欲鳴不可,舉頭畏觸,搖足恐墮,內懷怖急,乍冰乍火,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鳥也雖頑,猶識密恩,內以書心,外用告天。

晉夏侯湛觀飛鳥賦曰:見逸遊之高鳥,邈飄颺而殊逝,擢華毛以迅鶩,回勁翼以揚勢,披六翮之聯翩,振輕體之迢遞,遂乃矜形遼廓,馮虛安翔,翩翻徘徊,上下頡頏,動素羽之習習,亂白質於日光,玩流氣以差池,弄長風以抑揚,攝雙翅以高舉,舒脩頸以儴徉,目悅妙勢,心嘉羽儀,愛惠音之嚶嚶,美弱翰之參差,蹔高淩於景外。又抑身乎雲崖,乍來乍往,若懸若垂,象流星之離天,似圓物之墜危,何斯遊之自得,諒逸豫之可希,苟臨川而羨魚,亦觀翔而樂飛。

梁沈約天淵水鳥應詔賦曰:天淵池,鳥集水漣漪,單汎姿容與,群飛時合離,將騫複斂翮,回首望驚雌,飄薄出孤嶼,未曾宿蘭渚,飛飛忽雲倦,相鳴集池篽,可憐九層樓,光影水上浮,本來蹔止息,遇此遂淹留,若夫侶浴清深,朋翻迥曠,翠鬛紫纓之飾,丹冕綠襟之狀,過波兮湛澹,隨風兮回漾,竦臆兮開萍,蹙水兮興浪。

【序】晉王叔之傷孤鳥詩序曰:偶得二鳥,將欲放之,俄頃而一者死,一者既放,屢顧悲鳴,感微禽之有心,遂為詩以傷之。

◇鳳

《說文》曰:鳳,神鳥也。

《山海經》曰:軒轅之丘,鸞自歌,鳳自舞。

又曰:南禺之山,有鳳皇鵷雛。

《周書·王會》曰:鳳鳥戴仁抱義。

《大戴禮》曰:羽蟲三百六十,而鳳皇為之長。

《毛詩》曰:鳳皇於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

又曰:鳳皇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禮記》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左傳》曰:陳大夫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鳳皇於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薑。

《鶡冠子》曰:鳳鶉火禽,陽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畢至。

《論語》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宋玉對問曰:鳳皇上擊九千裏,絕雲霓,負蒼天乎窈冥之中,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

《莊子》曰: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式,[《太平禦覽》九百十五作武。]老子歎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所居積石千裏,天為生食,其樹名瓊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為實,天又為生離珠,一人三頭,遞臥遞起,以伺琅玕,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

《離騷》[《太平禦覽》九百十五作楚辭。]曰:為鳳皇作鶉籠,雖翕其不容,[言以鶉鷃之籠,不能容藏鳳之形體也。]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之上藥,有九色鳳頸,次藥有蒙山白鳳之肉。

《十洲記》曰: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四麵有弱水繞之,鴻毛不可越也,其上多鳳麟,數萬各為群,上仙之家,以鳳喙麟角,合煎作膠,名為集弦膠,亦名連金泥,能屬連刀劍弓弩弦。

焦貢《易林》曰:鳳生五雛,長於南郭,君子康寧,身悅榮樂。

《列仙傳》曰:簫史教弄玉吹簫,作鳳聲,鳳皇來止其屋,秦穆公為作鳳台,一旦皆隨鳳飛去。

《抱樸子》曰:夫麟鳳以形狀為別,聖人以心神為異,古者太平之世,鳳皇常居其國而生乳,至夏後始食卵而鳳去之,此則鳳有種矣。

楊龍驤洛陽記曰:鳳陽門五層樓,去地三十丈,安金鳳皇二頭,石虎將衰,一頭飛入漳河,今日清朗,見於水中,[事具樓篇。]

【詩】漢李陵詩曰:鳳皇鳴高崗,有翼不好飛,安知鳳皇德,貴其來見稀。

魏劉楨詩曰:鳳皇集南嶽,徘徊孤竹根,於心有不厭,奮翅淩紫氛,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

晉棗據詩曰:有鳳適南中,終日無歡娛,自怨梧桐遠,行飛棲桑榆,奮迅振長翼,俯仰向天衢,簫韶逝無聞,朝陽不可須。

晉王叔之擬古詩曰:客從北方來,言欲到交趾,遠行無他貨,唯有鳳皇子,百金我不欲,千金難為市。

陳張正見賦得威鳳棲梧詩曰:丹山下威鳳,來集帝梧中,欲舞春花落,將飛秋葉空,影照龍門水,聲入洞庭風,別有將雛曲,翻更合絲桐。

【賦】晉桓玄賦曰:伊品之自品,亦在類而有別,惟羽族之殊誕,獨鸞皇而構桀,邈區宇以超棲,撫朝陽於丹穴,備六德以成暉,奮藻翰之鬱烈,集昆峰而斂翼,翔青雲以遐越。

晉傅鹹儀鳳賦序曰:鷦鷯賦者,廣武張侯之所造也,以其形微處卑,物莫之害也,而餘以為物生則有害,有害而能免,所以貴乎才智也,夫鷦鷯既無智足貴,亦禍害未免,免乎禍害者,不唯儀鳳也。

◇鸞

《春秋元命苞》曰:火離為鸞。

《海外經》曰:軒轅之國,清沃之野,鸞鳥自歌。

又曰:廣都之野,鸞鳥歌。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神仙次藥,有靈丘蒼鸞。

焦贛《易林》曰:溫山鬆柏,常茂不落,鸞鳳以庇,得其歡樂。

《東觀漢記》曰:王阜為重泉令,鸞鳥集止學宮,阜使掾汝[《太平禦覽》九百十六作沙。]疊,為張雅樂,擊聲,鳥舉足垂翼,應聲而舞,止縣庭,留十餘日乃去。

謝承《後漢書》曰:方儲,家[《太平禦覽》九百十六作字。]聖羽,[○禦覽作明。]幼喪名[禦覽作父。]事母,母終,自負土成墳,種奇樹千株,鸞鳥止其上,白兔遊其下。

《決錄注》曰:辛繕,字公文,治春秋讖緯,隱居華陰,光武徵不至,有大鳥高五尺,雞頭燕頷,蛇頸魚尾,五色備舉而多青,棲繕槐樹,旬時不去,弘農太守以聞,詔問百寮,鹹以為鳳,太史令蔡衡對曰: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多黃色者鵷雛,多紫色者鸑鷟,多白色者鵠,今此鳥多青,乃鸞,非鳳也,上善其言,三公聞之,鹹遜位避,繕不起。

《典略》曰:鸞鳥者,神靈之精,其象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肅肅雍雍,喜則舞以樂,常處幽閑,頌聲作則至。

【詩】魏嵇叔夜贈秀才詩曰:雙鸞匿景耀,戢翼太山崖,抗首嗽朝露,晞陽振羽儀,長鳴戲雲裏,時下息蘭池。

魏王粲詩曰:聯翩飛鸞鳥,獨遊無所因,毛羽照野草,哀鳴入青雲,我尚假羽翼,飛睹爾形身,原乃春陽會,交頸遘殷勤。

宋範泰鸞鳥詩序曰:昔罽賓王結罝峻卯[《太平禦覽》九百十六作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嚐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嗟乎茲禽,何情之深,昔鍾子破琴於百[按當作伯。]牙,匠石韜斤於郢人,蓋悲妙賞之不存,慨神質於當年耳,矧乃一舉而殞其身者哉,悲夫,乃為詩曰:神鸞棲高梧,爰翔霄漢際,軒翼颺輕風,清響中天厲,外患難預謀,高羅掩逸勢,明鏡懸高堂,顧影悲同契,一激九霄音,響流形已斃。

◇鴻

《毛詩》曰:鴻雁,美宣王也。

《周易》:初六,鴻漸於幹,上九,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鴻,水鳥也,適進之義,始於下而升,故以鴻喻儀可貴也。]

《禮記》曰: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取其飛有行列,舉於旗首,以警眾也。]

又,孟春之月,鴻雁來,[雁自南方來,將北反其居。]季秋之月,鴻雁來賓,[賓言客止來去。]

《左傳》:衛獻公誡孫文子寧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敕戒二子,欲共宴食,皆服朝衣待命也。]而射鴻於囿,二子從之,公不釋皮弁而與之言,二子怒,如戚,[戚,孫子邑也。]

《屍子》曰:虎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賢者之生亦然,《管子》曰: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立有間,有二鴻飛過,桓公歎曰:仲父,今彼鴻有時而南,有時而北,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惟有羽翼之故,是能通其意於天下乎,寡人之有仲父,猶飛鴻之有我[《太平禦覽》九百十六作羽。]翼也。

《莊子》曰:孔子見老子歸,三日不談,謂弟子曰:人如飛鴻者,吾必矰繳而射之,吾今見龍矣。

《韓詩外傳》曰:齊使獻鴻於楚,鴻渴,使者於道飲鴻而失之,使者至楚曰:臣欲亡去,為兩使不通,欲絞頸而死,將以吾君賤士貴鴻也,楚王賢之,以為上客。

《史記》,陳勝歎曰: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楊子《法言》曰: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

《博物誌》曰:鴻鵠千歲者皆胎產。

【詩】宋顏延之歸鴻詩曰:昧旦濡和風,霑露踐朝暉,萬有皆同奉,鴻雁獨辭歸,相鳴去澗汜,長引發江畿,曒潔登雲侶,連綿千裏飛,長懷河朔路,緬與湘漢違。

【賦】晉成公綏鴻雁賦曰:餘嚐遊乎河澤之間,是時鴻雁應節而群至,望川以奔集,夫鴻漸著羽儀之歎,小雅作於飛之歌,斯乃古人所以假象興物,有取其美也,餘又奇其應氣而知時,故作斯賦,辰火西流,秋風厲起,軒翥鼓翼,抗誌萬裏,過雲夢以娛遊,投淮湘而中憩,晝顧眺以候遠,夜警循而相衛。

梁沈約八詠,聽曉鴻篇曰:聽曉鴻,曉鴻度將旦,跨弱水之微瀾,發成山之遠岸,無東西之可辨,孰遐邇之能筭,秋蓬飛兮未極,塞草寒兮無容色,吳山高兮高難度,越水深兮深不測,羨明月之馳光,顧征禽之駛翼,夜綿綿而難曉,愁參差而盈臆,孤雁夜南飛,客淚夜霑衣,春鴻旦暮反,客子方未歸。

【序】晉曹毗雙鴻詩序曰:近東野見有養雙鴻者,其儀甚美。又善鳴舞,雖誌希青翠之遊,身非己有,物之可感,良謂此也。

◇鶴

韻集曰:鶴,善鳴鳥也。

《周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毛詩》曰:鶴鳴,誨宣王也,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言身隱而名著也。]《左傳》曰: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

《易通卦驗》曰:立夏清風至而鶴鳴。

《春秋說題辭》曰:鶴知夜半。

《韓詩外傳》曰:晉平公遊於河而樂,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舡人蓋胥跪而對曰: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昆山,無足而至者,猶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何患無士乎,公曰:吾食客門左千人,門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賦,暮食不足,朝收市賦,吾可謂不好士乎,對曰:夫鴻鵠一舉千裏,所恃者六翮耳,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為加高,損一把,飛不加下,今君之食客,門左門右各千人,亦有六翮在其中矣,將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新序雲,晉文公遊西河,舟人固桑對也,說苑,趙簡子遊於河,舟人古桑對,凡三書皆同也。]

列子,詹何曰:聞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弓弱纖繳,垂[《太平禦覽》九百十六作乘。]風振之,連雙鶴於青雲之際,用心專,動手均也。

《墨子》曰:禽子問曰:多言有益乎,對曰:蝦蟆日夜鳴,口乾而人不聽之,鶴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乎。

《莊子》曰: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又曰:老子謂孔子曰:夫鶴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離騷》曰:緣鵠飾玉,後帝具饗,[後帝謂殷湯也,言伊尹始仕,緣烹鵠鳥之羹,脩飾玉鼎,以事殷湯,湯賢之,遂以為相也。]

《史記》曰:齊王使淳於髡獻鶴於楚,出邑門,道飛其鶴,徒揭空籠以見楚王,曰:齊王使臣獻鶴,過於水上,不忍鶴渴,出而飲之,飛去,吾欲絞頸而絕,恐人議吾君以鳥故,令士自殺,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欲赴他國,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受罪,楚王曰:善,[說苑,魏文侯使舍人蔡無澤獻鶴於齊,其事同之也。]

《神異經》曰:西海之外有鶴國,男女皆長寸,為人自然有禮,好經論跪拜,壽三百歲,人行如飛,日千裏,百物不敢犯之,惟畏海鵠,鵠過吞之,亦壽三百歲,人在鵠腹中不死,而鵠一舉千裏,[張茂先曰:此陳章對桓公也。]

淮南八公相鶴經曰:鶴,陽鳥也,而遊於陰,蓋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也。

《東觀漢記》曰:章帝至岱宗,柴望畢,鵠三十從東南來,經祀壇上。

《竹林七賢論》曰: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

《琴操》曰:商陵牧子,取妻五年無子,父兄將欲為改娶,妻聞,中夜驚起,倚戶悲嘯,牧子聞,援琴鼓之,痛恩愛之永離,因彈別鶴以舒憤,故曰別鶴操。

晉《八王故事》曰:陸機為成都王所誅,顧左右而歎曰:今日欲聞華亭鶴唳,不可複得,華亭吳國拳縣郊外之野,機素遊之所。

《陶侃傳》曰:侃丁母艱,在墓下,忽有二客來吊,不哭而退,儀服鮮潔,知非常人,隨而看之,但見雙鵠飛而衝天。

《抱樸子》曰: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述異傳曰:荀朅事母孝,好屬文及道術,潛棲卻粒,嚐東遊,憩江夏黃鵠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霄漢,俄頃已至,乃駕鶴之賓也,鶴止戶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賓已歡對,辭去,跨鶴騰雲,眇然煙滅。

《異苑》曰:魏安釐王觀翔鵠而樂之,曰:寡人得如鵠之飛,視天下如芥也,客有隱遊者聞之,作木雕而獻王,王曰:此有形無用者也,夫作無用之器,世之奸民也,召遊欲加刑焉,遊曰:大王知有用之用,未寤無用之用也,今臣請為大王翔之,乃取而騎焉,遂翻然飛去,莫知所之。

《世說》曰:僧支道林好鶴,時有遺其雙鶴者,翅長欲飛,林意惜之,乃鍛其翮,鶴軒翥不能複起,乃舒翼反頭視之,如似懊惋,道林曰:既有淩霄之姿,何肯為人耳目玩乎,養令翮成,遂放飛去。

《風土記》曰:鳴鶴戒露,此鳥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慮有變害也。

◇白鶴

《漢書》:宣帝即位,尊孝武廟為代宗,所巡狩至郡國皆立廟,告祠代宗廟日,有白鶴集後庭。

崔顥[按當作焦贛。]《易林》曰:白鶴銜珠。

《吳越春秋》曰:吳王闔廬有女,王伐楚,與夫人及女會食蒸魚,王嚐半,女怨曰:王食我殘魚,辱我,不忍久生,乃自殺,闔廬痛之,葬於郡西昌門外,鑿地為女墳,積土為山,文石為槨,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乃舞白鶴於吳市,令萬民隨觀之,遂使與鵠俱入墓門,因塞之以送死。

《列仙傳》曰:王子喬見桓良曰:待我緱氏山頭,至期,果乘白鶴住山巔,望之不得到。

《神仙傳》曰:介象死,吳先帝思之,以象所住屋為廟,時時往祭之,有白鶴來,集坐上也。

《臨海記》曰:郡西北有白鶴山,周回六十裏,高三百丈,有泄水懸注,遙望如倒掛白鶴,因以為名,古老相傳雲,此山昔有晨飛鵠,入會稽雷門鼓中,於是雷門鼓鳴,洛陽聞之,孫恩時,斫此鼓,見白鶴飛出,翱翔入雲,此後鼓無複遠聲,永嘉郡記曰:有洙沐溪,野青田九裏中,有雙白鵠,年年生子,長大便去,隻恒餘父母一雙在耳,精白可愛,多雲神仙所養。

華嶠《漢書》曰:崔琦作白鶴賦以諷梁冀,冀幽殺之。

《列仙傳》曰:蘇耽去後,忽有白鶴十數隻,夜集郡東門樓上,一隻口畫作書字,言曰:是城郭,人民非,三百甲子當複歸,鹹謂是躭。

《續搜神記》曰:遼東城門有華表柱,忽有一白鶴集,徘徊空中,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去,空伴塚累累,遂上衝天。

◇黃鵠

《離騷》曰:黃鵠之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知天地之圜方。

《戰國策》曰:莊辛謂楚襄王曰:黃鵠遊於江海,俯喙鰋鯉,仰斷菱藕,奮其六翮,自以為無患,與人無事,不知夫射者大脩弧矢,治矰繳,將加己百仞之上,故晝遊江湖,夕調鼎俎。

《韓詩外傳》曰: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謂哀公曰:夫雞有五德,猶曰瀹而食之者,以其所從來近也,夫黃鵠一舉千裏,止君園池,喙君稻粱,君猶貴之,以其所從來遠也,故臣將去君,黃鵠舉矣。

《漢書》曰:黃鵠下建章宮大液池中,公卿上壽,賜諸侯王列侯宗室金錢也。

《列女傳》曰:魯陶門女者,少寡養姑,紡績為產,魯人欲求之,女乃歌曰:黃鵠早寡,七年不雙,宛脛[《太平禦覽》九百十六作頸。]獨宿,不與眾同,飛鳥尚然,況於貞良,魯人聞之,遂不複求。

《古今注》曰:漢惠帝五年七月,黃鵠二,集蕭池。

◇玄鵠

《瑞應圖》曰:玄鵠者,王者知音樂之節則至。

又曰:黃帝習樂昆侖,以舞眾神,玄鵠六翔其右。

《韓子》曰:師涓鼓新聲,平公問師曠,此何聲也,曰:清商,公曰:最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可得聞乎,曠曰:古之得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公曰:得試之乎,曠不得已,援琴一奏,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於郭門之扈,再奏而列,三奏延脛[《太平禦覽》九百十六作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公大悅,提觴起焉,為師曠壽,其後大旱。

《離騷》曰:煎鴻鶬[鶬,〈雀鳥〉也。]

《淮南子》曰:鳳皇曾逝萬仞之上,鴻鵠蒼鶴,莫不憚焉。

《南越誌》曰:開寧縣多晨鵠,[晨居也。]

【詩】古詩曰:飛來白鶴,從西北來,十五十五,邏迾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隨,五裏一反顧,六裏一徘徊,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毛羽日摧頹。

魏陳王曹植詩曰:雙鵠俱遨遊,相失東海傍,雄飛竄北朔,雌驚赴南湘,棄我交頸歡,離別各異方,不惜萬裏道,但恐天網張。

魏何晏詩曰:雙鶴比翼遊,群飛戲太清,常恐天網羅,憂禍一旦並,豈若集五湖,順流椄浮萍,逍遙放誌意,何為怵惕驚。

晉阮籍詩曰:鴻鵠相隨去,飛飛適荒裔,雙翮淩長風,須臾萬裏逝,朝餐琅玕實,夕宿西山際,抗身青雲中,網羅孰能製。

梁簡文帝詠洲聞獨鶴詩曰:遠霧且氛氳,單飛才可分,孤驚宿嶼浦,羈淚下江濆,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麵雲,誰知獨辛苦,江上念離群。

梁江洪和新浦侯詠鶴詩曰:閑園有孤鶴,摧藏信可憐,寧望春皋下,刷羽玩花鈿,何時秋海上,照影弄長川,曉鳴動遙怨,夕唳感孀眠,哀咽芳林君,憫默華池邊,猶冀淩雲誌,萬裏共翩翩。

梁吳均詠鶴詩曰:本自乘軒者,為君階下禽,槯藏多好兒,清唳有奇音,稻粱惠以重,華池遇亦深,懷恩未忍去,非無江海心。

陳劉那賦得獨鶴淩雲去詩曰:孤鳴思滄海,矯翮避虞機,怨別淒琴曲,淩風散舞衣,五裏雖回顧,千年會欲歸,寄語雷門鼓,無複一雙飛。

陳阮卓賦得黃鵠一遠別詩,霜風秋月映樓明,寡鶴偏棲中夜驚,月下徘徊顧別影,風前淒斷送離聲,離聲一去斷還續,別響時來疏複促,聊看遠客贈綾紋,彌怨閑宵雅琴曲,恒思昔日稻粱恩,理翮整翰上君軒,獨舞輕飛向吳市,孤鳴清唳出雷門,王子吹笙忽相值,自覺飄飄雲裏駛,一舉千裏未能歸,唯有田饒解深意。

【賦】魏王粲白鶴賦曰:白翎稟靈龜之脩壽,資儀鳳之純精,接王喬於湯穀,駕赤鬆於扶桑,餐靈嶽之瓊蕊,吸雲表之露漿。

魏陳王曹植白鶴賦曰:嗟皓麗之素鳥,含奇氣之淑祥,薄幽林以屏處,蔭重景之餘光,狹單巢於弱條,懼衝風之難當,承邂逅之僥倖,得接翼於鸞皇,同毛衣之氣類,信休息而同行,傷本規之違忤,悵離群而獨處,恒竄伏以窮棲,獨哀鳴而戢羽,冀大綱之解結,得奮翅而遠遊,聆雅琴之清均,記六翮之末流。

晉桓玄鶴賦曰:惟茲禽之受命,諒誕生於悠邈,擢高距以自抗,延脩頸以軒矚,分赬玄以發藻,通太素其如玉,縱眇颺於雲裔,豈四海之難局,練妙氣以遒化,孰百年之易促,稅雲駕於三山,抃鸞皇於昆嶽。

宋臨川康王鶴賦曰:其狀也,紺絡頸而成飾,赬點首以表儀,羽凝素而雪映,尾舒玄而參差,趾象虯以振步,形亞鳳以擅奇。

宋鮑昭舞鶴賦曰:散幽經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指蓬壺而翻翰,望昆閬而揚音,匝日域以回鶩,窮天步而高尋,踐神區其既遠,積靈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頂凝紫而煙華,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朝戲於芝田,夕飲乎瑤池,厭江海而遊澤,掩雲羅而見羈,唳清響於丹墀,舞飛容於金閣,始連軒以鳳蹌,終宛轉而龍躍,蹢躅徘徊,振迅騰摧,驚身蓬集,矯翅雪飛,將興中止,若往而歸,雖邯鄲其敢倫,豈陽阿之能擬,入衛國而乘軒,出吳都而傾市,守馴養於千齡,結長悲於萬裏。

梁沈約八詠,聞夜鶴篇曰:聞夜鶴,夜鶴叫南池,對此孤明月,臨風振羽儀,伊吾人之菲薄,無賦命之天爵,湣海上之驚鳧,傷雲間之離鶴,離鶴昔未離,近發天北垂,忽值疾風起,蹔下昆明池,欲棲不可住,欲去飛已疲,勢逐疾風舉,求溫向衡楚,複值南飛鴻,參差共成侶,海上多雲霧,蒼茫失洲嶼,自此別故群,獨向瀟湘渚,故群不離散,相依江海畔,夜止羽相切,晝飛影相亂,刷羽共浮沉,湛澹汎清陰,既不經離別,安知慕侶心,九冬負霜雪,六翮非所任,且養淩雲翅,俯仰弄清音。

【讚】周庾信鶴讚曰:九皋遙集,三山迥歸,華亭別唳,洛浦仙飛,不防離繳,先遭合圍,籠摧月羽,弋碎霜衣,塞傳餘號,關承舊名,南遊湘水,東入遼城,雲飛欲舞,露落先鳴,六翮摧折,九關嚴閉,相顧哀鳴,肝心斷絕,鬆上長悲,琴中永別。

【文】晉湛方生吊鶴文曰:餘以玄冬脩夜,忽聞階前有孤鶴鳴,溯寒風而清叫,感淒氣而增悲,屬聽未終,餘有感焉,乃為文以吊之,惟海嵎之奇鳥,資秀氣以誕生,擬鸞皇而比翼,超羽族而獨靈,濯冰霜之素質,颺九皋之奇聲,喙荒庭之遺粒,漱絕澗之餘清,望雲舒而息翮,仰朝霞而晨征,輟王子之靈轡,縶虞人之長纓,辭丹穴之神友,與雞鶩而同庭,軒天衢而奔想,顧樊籠而心驚,獨中宵而增思,負清霜而夜鳴,資衝天之俊翮,曾不殊於鳥雀,稟欞壽之脩期,忽同彫於秋薄,匪一物之足悲,傷有理而橫落。

【書】晉鈕滔母與從弟孝徵書曰:省爾譏我以養鵠,乃戒以衛懿滅斃之禍,斯言惑矣,吾未之取,彼衛懿之好,民無役車之載,鵠有乘軒之飾,禍敗之由,由乎失所,若乃開圃即於靈囿,沃池矩乎神沼,文魚躍於白水,素鳥翔乎神州,豈非周文之德,大雅所脩哉,夫嘉肴旨酒,非不美也,夏禹盛以陶豆,殷紂貯以玉杯,而此聖以興,彼愚以滅,蓋置之失所,如其無失,來難可施乎。

【序】晉湛方生羈鶴吟序曰:鄰人王氏,有養鵠者,摧翮虞人之手,心悲誌喪,後三年,羽翮既生,翻然高逝,有感餘懷,乃為之吟。

宋範曄詩序曰:客有寄餘雙鵠者,其一揚翰皎潔,響逸九皋,其一翅折誌衰,自視缺然,餘因歎玩之,遂為之詩。

◇雉

《爾雅》曰:鸕,諸雉,[今雉也。]鷩雉,[長尾,走且鳴。]鷂雉,[青質五采。]鳴[爾雅釋鳥作鳪。]雉,[黃色,鳴自呼。]鷩雉,[似山雞而小。]

《春秋運鬥樞》曰:璣星散為雉。

《山海經》曰:小華之山,其鳥多赤鷩,可以禦火,[鷩雉中。]孟山鳥多白雉。

《易》曰:離為雉,[取其有文章。]

《尚書》曰: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華蟲,鷩雉也,五色故謂之華蟲。]

《尚書大傳》曰:武丁祭成湯,有雉飛鼎耳而雊,問諸祖己,曰:雉者野鳥也,不當升鼎,升鼎者,欲為用也,遠方將有來朝者乎,武丁思先王之道,辮發重譯至者六國。

《禮記》:月令曰:孟冬,雉入大水為蜃。

《周官》曰:巾車,掌王後之五輅,重翟錫麵,[重翟,翟雉之扇。]

儀禮曰:士相見之禮,贄用雉,[取其耿介。]

《毛詩》曰:有鷕雉鳴。

《左傳》曰:賈大夫[賈國大夫。]娶妻而美,不言不笑,禦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忽言而笑。

又曰:叔孫豹奔齊,庚宗婦人獻以雉,問其姓,曰:予子長矣,能奉雉而從我矣。

又曰:郯子雲,五雉為五工正,[五雉見爾雅。]

《論語》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拱之,三嗅而作。

尹《文子》曰:楚人握山雉者,路人問何鳥也,欺之曰:鳳皇也,路人曰:我聞鳳皇,今始見矣,汝販之乎,請買,千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方欲獻楚王,經宿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獻王,王聞之,感其欲獻己,召厚賜之,過買鳥之金十倍。

《莊子》曰: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期畜乎樊中。

《列異傳》曰:秦穆公時,陳倉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若豬非豬,牽以獻穆公,道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為媼,常在地食死人腦,若欲殺之,以柏插其首,媼複曰:彼二童,名為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陳倉人舍媼,逐二童子,童子化為雉,飛入乎林,陳倉人告穆公,穆公發徒大獵,果得雌。又化為石,置之汧渭之間,至文公,為立祠,名陳寶,雄飛南集,今南陽雉縣,其地也,秦欲表其符,故以名縣,每陳倉祠時,有赤光長十餘丈,從雉縣來,入陳倉祠中,有聲如雄雌,[《太平禦覽》九百十七作雉。]

《洪範五行傳》曰:正月雷微而雉雊,雷通氣也。

楊雄琴清英曰:雉朝飛操者,衛女傅母之所作也,衛侯女嫁於齊太子,中道聞太子死,問傅母曰:何如,傅母曰:且往當喪,喪畢不肯歸,終之以死,傅母悔之,取女所自操琴,於塚上鼓之,忽二雉俱出墓中,傅母撫雉曰:女果為雉耶,言未畢,俱飛而起,忽然不見,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故曰雉朝飛。

《琴操》曰:齊獨沐子,年七十無妻,朝出,見飛雉雌雄相隨,感之,撫琴而歌曰:雉朝飛,鳴相和,雄雌群遊於山河。

《漢武帝故事》曰:上幸梁父,祠地主,上親拜庶羞,以遠方奇禽異獸,及白雉白烏之屬,其日山上有白雲。又呼萬歲者。

《東觀漢記》曰:魯恭為中牟令,蝗蟲不入縣界,河南尹遣郡掾肥親驗之,坐樹下,雉過止恭側,旁有小兒,親曰:何不擊之,兒言雉將雛,可憐,親歎其三異。

魏書曰:太祖才力絕人,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

《魏誌》曰:侍中辛毗,從文帝射雉,帝曰:樂哉,毗曰:於陛下甚樂,於群下甚苦,帝默然,為之希出。

《吳誌》曰:孫休銳意於典籍,欲畢覽百家之言,大好射雉,春秋之間,常晨出夜還,惟此時舍書。

《江表傳》曰:孫權數射雉,潘濬諫權,權曰:時時蹔出耳,不複如往日也,濬曰:天下未定,萬機務多,射雉非急,弦絕括破,皆能為害,濬乃手自撤壞雉翳,權由是遂絕不複射雉,枹樸子曰:白雉有種,南越尤多,按地域圖,今之九德,則古之越裳也,蓋白雉之所出,周成王所以為瑞者,貴其所自來之遠,明其德化所被之廣,非謂此為奇也。

晉成康[《太平禦覽》六百九十四作鹹寧。]起居注曰:大醫司馬程據,上雉頭裘,詔於殿前燒之。

《博物誌》曰:翟雉長尾,雨雪惜其尾,棲高樹杪,不敢下食,往往餓死。

蕭廣濟《孝子傳》曰:蕭芝至孝,除尚書郎,有雉數十頭,飲啄宿止,當上直,送至歧路,下直入門,飛鳴車側。

宋略,孝武帝嚐出射雉,值雨,侍中沈懷文諫曰:非止千乘失容,亦乃聖躬櫛沐。

【詩】宋鮑昭詩曰:雉朝飛,振羽翼,專場俠兩雌,恃強力,媒已驚,翳已逼,黃間潛彀盧矢直,刎繡頸,碎錦臆,絕命君前無怨色。

梁簡文帝雉朝飛詩曰:晨光照夌畿,平野度春暉,避鷹時聳角,妒壟或斜飛,少年從遠役,有恨意多違,不如隨遊蕩,羅袂拂臣衣。

陳蕭有射雉詩曰:二月春翬動,曹王俠妒媒,插翳依花合,芟場向野開,隔田聞雉近,橫溪見影來,弦明青壓碎,箭落錦衣摧,今日如皋路,能將巧笑回。

【賦】晉王叔之翟雉賦曰:餘在荊楚,見人有養雉翟二鳥者,慨然感之,而為賦之,含野氣於人塗,信多懼而少嘉,雉見質而不陋,翟表文而弗華,映寒條之始綠,發冬秀之餘葩。

晉傅純雉賦曰:覽飛禽之可貴,偉翔雉之嘉形,應炎離之誕育,包造化之淳精,鮮光皎粲,麗采繁盈,首同暉於昊天,垂玄景之綠青,體等耀於方彩,敷五色之華英。

晉傅玄雉賦曰:稟炎離之正氣,應朱火之禎祥,播五彩之繁縟,被華文而成章,冠列角之盛儀,翹從風而飄揚,履嚴距之武節,超鸞跱而鳳翔,感天和而貽瑞,進據鼎而祚商,樂周道之方隆,敷皓質於越裳。

晉孫楚翟賦曰:體衝和之淑質,飾羽儀於茂林,斑五色之文章,揚曒曒之清音,設密網於岩阿,飛輕激之雲浮,上無逃而弗獲,下無隱而不搜,遂戢翼以就養,隨籠棲而言歸,恒逍遙於階庭,蔭朝陽之盛暉。

【表】宋孝武帝在藩上白雉表曰:白體表素彩儀,稟識自擾,陶氣仁風,練色淳露,不蘄一飲之逸,不資三逸之勤。

【啟】周庾信謝趙王賚雉啟曰:夏翟秋飛,江翬春澗,中牟縣之客,遂得坐觀,賈大夫之妻,已應含笑,仰費中廚,來供下客,山川道遠,口腹知恩。

◇鶡

《說文》曰:鶡似雉,出上黨。

月令曰:大雪之日,鶡鳥不鳴。

《列子》曰:黃帝與炎帝戰,以雕鶡為旗幟。

《漢書》曰:京兆尹張敞舍,鶡雀飛集,丞相霸以為神雀,欲以上聞,敞劾奏之,霸大慚。

續《漢書》:輿服誌曰:虎賁武騎,皆鶡冠,以其鬥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焉。

【賦】魏陳王曹植鶡賦曰:鶡之為禽猛氣,其鬥,終無勝負,期於必死,遂賦之焉,美遐圻之偉鳥,生太行之岩阻,體貞剛之烈性,亮金德之所輔,戴毛角之雙立,揚玄黃之勁羽,甘沈殞而重辱,有節俠之儀矩,降居檀澤,高處保岑,遊不同嶺,棲必異林,若有翻雄駭逝,孤雌驚翔,則長鳴挑敵,鼓翼專場,逾高越壑,雙戰隻僵,階侍斯珥,俯曜文墀,成武官之首飾,增庭燎之高暉。

魏王粲鶡賦曰:惟茲鶡之為鳥,信才勇而勁武,服乾剛之正氣,被淳駹之質羽,愬晨風以群鳴,震聲發乎外宇,厲廉風與猛節,超群類而莫與,惟膏薰之焚銷,固自古之所谘,逢虞人而見獲,遂囚執乎緤累,賴有司之圖功,不開小而漏微,令薄軀以免害,從孔鶴於園湄。

【讚】晉郭璞鶡讚曰:鶡之為鳥,同群相為,疇類被侵,雖死不避,毛飾武士,兼厲以義。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