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龍蛟蛇龜鱉魚

◇龍

《說文》曰: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

《廣雅》曰: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

《山海經》曰: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乘兩龍。

又曰:鍾山之神,名曰燭龍,視為晝,暝為夜,身長三千裏。

《易》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時乘六龍以禦天,初九,潛龍勿用,象曰:陽在下也,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德施普也,九五,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又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左傳》曰: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智於龍,以其不生得也,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智,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禦龍氏,昔有飂叔安,[飂,古國名,叔安其君名。]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有劉累者,能飲食龍,夏後賜氏曰禦龍,今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

又曰: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禜焉,子產弗許,曰:我鬥,龍不我覿也,龍鬥,我獨何覿焉,攘之則彼其室也,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

《河圖》曰:黃金千歲生黃龍,青金千歲生青龍,赤白龍,[句有脫文。]玄金千歲生玄龍。

《莊子》曰:朱伻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又曰:子張見魯哀公,不禮焉,去曰: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雕文畫之,於是天龍聞而示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非龍也,今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者。

又曰: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何規哉,子曰:人用意如飛鴻者,為弓弩射之,如遊鹿者,走狗而逐之,若遊魚者,釣繳以投之,吾今見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餘口張不能吸,舌出不能言。

又曰:河上有家貧窮,持緯蕭而食者,子沒川,得千金珠,謂其子,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泉,驪龍頷下,若能得珠者,遭其睡也,如使驪龍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楚辭》曰:神龍失水而陸居,為螻蟻之所裁。

《孫卿子》曰:積水成川,蛟龍生焉。

《呂氏春秋》曰: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承輔,龍反其鄉,既得其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槁死中野。

括地圖曰:禹誅防風氏,夏後德盛,二龍降之,禹使範氏禦之以行,經南方,防風神見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龍升去,神懼,以刃自貫其心而死,禹哀之,瘞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焜國。

又曰:龍池之山,四方高,中央有池,方七百裏,群龍居之,多五花樹,群龍食之。

又曰:昆侖山之弱水,非乘龍不得至。

《淮南子》曰:龍舉而景雲屬。

公孫弘答東方朔書曰:譬猶龍之未升,與魚鱉為伍,及其升天,鱗不可睹。

《列仙傳》曰:陵陽子明好釣,於溪得白龍子,解鉤放之,後得白魚,腹中有書,教子明服食,遂采五石脂服之,三年,白龍來迎,止龍陽山上百餘年。

《說苑》曰:吳王欲從民飲酒,子胥諫曰:不可,昔日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天帝曰:當是之時,若安置而形,對曰:我化為魚,固人之所射也,豫且何罪,今君棄萬乘之位,而從布衣之士飲酒,臣恐有豫且之患,王乃止。

《博物誌》曰:龍肉以醯漬之,則文章生。

《抱樸子》曰:案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雲,外國方士能神咒者,臨川禹步吹氣,龍即浮出,初出乃長十數丈,方士吹之,一吹則龍輒一縮,至長數寸,乃取著壺中,以少水養之,外國常患旱災,於是方士聞有旱處,便齎龍往賣之,一龍直金數十斤,舉國會斂以雇之,直畢,乃發壺出龍,著淵中,因複禹步吹之,長數十丈,須臾而雨四集矣。

齊地記曰:平昌城有井,與荊水通,有神龍出入焉,故名龍城。

外國事曰:毗嗬羅寺有神龍,住米倉中,奴取米,龍輒卻後,奴若長取米,龍不與,倉中米若盡,奴向龍拜,倉即盈溢。

辛氏《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句有脫文。]故雲曝鰓龍門。

又曰:龍首山長六十裏,頭入渭水,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雲昔有黑龍,從山南出,飲渭水,其行道成土山,故因以為名。

【賦】晉劉琬神龍賦曰: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隱則黃泉,出則升雲,賢聖其似之乎,惟天神上帝之馬,含胎春夏,房心所作,軒照形,[句有脫字。]角尾規矩。

【讚】晉郭璞燭龍讚曰:天缺西土,龍銜火精,氣為寒暑,眼作昏明,身長千裏,可謂至靈。

又,龍魚一角,似鯉居陵,俟時而出,神靈攸乘,飛驚九域,乘雲上升。

【銘】晉傅玄龍銘曰:麗哉神龍,誕應陽精,潛景九淵,飛曜天庭,屈伸從時,變化無形,偃伏汙泥,上淩太清。

【序】魏繆襲青龍賦序曰:蓋青龍者,火辰之精,木官之瑞。

◇蛟

《說文》曰:蛟,龍屬也,魚滿三千六百年,蛟為之長,率魚而飛去。

山海經曰蛟似龍蛇,而小頭細頸,頸有白嬰,大者十數圍,卵生,子如一二斛甕,能吞人。

《易緯通卦驗》曰:震東方也,至春分日,出青氣也,出直震,此正氣也,氣出右,萬物半死,氣出左,龍蛟出。

《楚辭》曰:與汝遊兮九河,衝風起兮橫波,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呂氏春秋》曰:荊有佽飛者,得寶劍,還涉江,有兩蛟夾繞其船,佽飛拔劍赴江,刺蛟殺之,荊王聞之,仕以執珪。

《韓詩外傳》曰:東海有勇士菑丘訢,過神泉,飲馬,其仆曰:飲馬此者,馬必致死,飲馬果沉,訢拔劍而入,三日三夜,殺二蛟而出,雷神隨而擊之,眇其左目。

《漢書》曰:武帝元封五年,帝自尋陽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尋陽記》曰: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疏一符與水中,少日,見一蛟死,浮出。

王韶之始興記曰:雲水源有湯泉,下流多蛟害,癘濟者遇之,必笑而沒。

《世說》曰: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裏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虎,並皆犯暴,百姓謂為三橫,而處既刺殺虎。又入水殺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裏,處與之俱,三日三夜,鄉中皆謂處死,更相慶賀,處竟殺蛟而出,遂自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讚】郭璞蛟讚曰:匪蛟匪龍,鱗采暉煥,騰濯濤波,蜿蜒江漢,漢武飲羽,佽飛疊斷。

◇蛇

《爾雅》曰:螣,騰蛇,[能興雲霧。]蟒,王蛇,[蛇之最大者。]

山海經曰:巴蛇吞象,三歲而出骨,君子服之,心[《太平禦覽》九百三十三心上有已字。]腹之疾,[今南方〈蟲弗〉(禦覽作蚺字。)蛇,吞鹿已爛,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

又曰:大同之山,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又曰:泰華山有蛇肥遺,六足四翼。

《毛詩》曰: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孫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張茂先雲,會稽多此蛇。]

楚辭曰:蝮蛇蓁蓁。

《韓子》曰:鴟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齊,亡之燕,鴟夷子皮負傳而從,至望邑,曰: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將徙,小蛇謂大蛇曰:大蛇行,小蛇隨之,人以蛇之行者耳,必殺其子,子不如負我以行,必以我為神也,乃相負,越公道而行,人皆避之,今子美而我惡,以為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為使者,萬乘之卿也,不如為我舍人,田成子負傳而隨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

《戰國策》曰:昭陽為楚伐魏,移師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曰:有祠者,賜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乃左手持酒,右手畫地,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故無足,子安能為,遂飲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公攻魏,破軍殺將。又移師攻齊,戰勝不知止,猶為蛇足也,昭陽乃解軍而歸。

《賈誼書》曰:孫叔敖之為兒,出遊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旦見兩頭蛇,恐死,母曰:今蛇安在,曰:聞見兩頭蛇者死,恐他人複見之也,已殺而埋之,母曰:無憂,汝不死矣,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以福。

《淮南子》曰:夫騰蛇,雄鳴上風,雌鳴下風,而化成形,精之至也。

又曰:豹獸不可使緣木,蝮蛇不可使安足。

蜀王本紀曰:秦惠王欲伐蜀,蜀王好色,乃獻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還至梓潼,見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能出,五丁共引蛇,山崩,壓五丁,五丁踏蛇而大呼。

《廣誌》曰:蝮蛇與土色相亂,長三四尺,其中人,以牙櫟之,裁斷皮出血,則身盡痛,九竅血出而死。

《玄中記》曰:東海有蛇丘之地,險多漸茹,眾蛇居之,無人民,蛇或人頭而蛇身。

又曰:昆侖西北有山,周回三萬裏,巨蛇繞之,得三周,蛇為長九萬裏,蛇居此山,飲食滄海。

《風俗通》曰:車騎將軍巴郡馮緄,為議郎,發綬笥,有二赤蛇,可三尺,分南北走,大用憂怖,卜雲,此吉祥也,君後當為邊將,以東為名,後五年,果為大將軍,拜遼東太守。

陳留風俗傳曰:小黃縣者,宋地黃鄉也,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於黃鄉,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於是丹蛇在水自灑濯,入於梓宮,其浴處有遺發,故諡曰昭靈夫人。

《地鏡圖》曰:金寶化為青蛇。

《抱樸子》曰:或問隱居山澤,治蛇蝮之道。

又曰:昔負[禦覽九百三十三作員。]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將登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蛇皆去也,今帶武都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入山林,則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許末抹之,雄黃入瘡中立愈。

又曰:蛇類多,唯有蝮蛇,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則殺人,若不曉方術,而為此蛇所中,但以刀割瘡肉投地,其肉沸如火炙,須臾燋盡,而人得活也。

《搜神記》曰:竇武母產武,而並產一蛇,送之林中,後母卒,及葬未窆,有大蛇自榛草而出,徑至喪所,以頭擊柩,涕血皆流,俯仰詰屈,若哀泣之容,有頃而去,時人知為竇氏之祥。

又曰:隨侯行,見大蛇傷,救而治之,其後蛇銜珠以報之。

周景式廬山記曰:安侯世高者,安息國太子,與友人共出家學道,友人恚怒死,受蟒報,為此宮亭湖神,世高於廣州為人所殺,還生安息國,複為王子,年二十。又棄國入吳,未之宮亭,泊船呼友人與語,友人身長數十丈,見世高,向之胡語竟,各分去,暮有一少年,上世高船,跪受咒原因忽不見,世高語同船人曰:向少年即此廟神也,得離惡形矣,蟒既見世高,從山南過,死山北,今柴桑民所居蛇裏是也。

《世說》曰:杜預為荊州刺史,時有宴集,大醉,輒閉齋獨眠,外聞齋中嘔吐,其聲甚苦,有小吏開戶看之,止見床上有一蛇,垂頭床邊吐,都不見人,既出,密覺如此。

《異苑》曰:魯國牟縣蒙山上,有寺廟,今民欲架室者,輒大蛇數十丈出來驚人,故莫得安焉。

【銘】晉傅玄靈蛇銘曰:嘉茲靈蛇,斷而能續,飛不須翼,行不假足,上騰霄霧,下遊山嶽,進此明珠,預身龍族。

【讚】晉郭璞長蛇讚曰:長蛇百尋,厥鬛如彘,飛群走類,靡不吞噬,極物之惡,盡毒之厲。

又騰蛇讚曰:騰蛇配龍,因霧而躍,雖欲昇天,雲龍陸莫,材非所任,難以久讬。

又巴蛇讚曰:象實巨獸,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

又蟒蛇讚曰:蠢蠢萬生,鹹以類長,惟蛇之君,是謂巨蟒,小則數尋,大或百丈。

又枳首蛇讚曰:夔稱一足,蛇則二首,少不知無,多不覺有,雖資天然,無異駢拇。

周庾信孫叔敖逢蛇讚曰:叔敖朝出,容悴還家,母氏顧訪,知埋怪蛇,爾有陰德,陽報將加,終為楚相,卒有榮華。

◇龜

《爾雅》曰:龜三足曰賁,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

《易》曰:離為龜。

《尚書》曰:九江納錫大龜。

《大戴禮》曰: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

《左傳》曰: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賈,具致大蔡焉,曰:紇之不祀,子以大蔡納請,其可,賈再拜受龜。

《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壑焉,其中有山,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於上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使巨龜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十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龜,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

《莊子》曰: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先往焉,曰:原以境內累子,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吾將曳尾於泥中矣。

又曰:宋元君夜夢有人被發言曰:予自宰路之,[《太平禦覽》九百三十一之下有淵字,此脫。]為清江使河伯,漁者豫且得予,元君覺,召占夢者占之,曰:此神龜也,明日,豫且網得白龜,圓五尺,獻,乃殺以卜,七十鑽而無遺策,仲尼聞之曰:神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豫且之網,智能七十鑽而無遺策,不能避刳剔之患。

《史記》曰:餘至江南,聞長老雲,龜千歲,乃遊蓮葉之上。

又,褚先生曰:能得名龜,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曰北鬥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風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月龜,七曰王龜,八曰九州龜,神龜在江南嘉林中,常巢於芳蓮之上,南方老人,以龜搘床足,經二十餘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龜能行氣道引,至神若此。

《說苑》曰:靈龜五色,色似玉,背陰而[《太平禦覽》九百三十一作向。]陽,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轉運應四時,蛇頭龍脛,左睛象日,右睛象月,知存亡吉凶之憂。

又,龜千歲,能與人言。

《續搜神記》曰:晉鹹康中,豫州刺史毛寶,戍邾城,有一軍人,於武昌市買得一白龜,長五寸,置甕中養之,漸大,放江中,後邾城遭石氏敗,赴江者莫不沉溺,所養龜人,被甲投水中,覺如墮一石上,須臾視之,乃是先放白龜,既約岸,回顧而去。

會稽後賢傳曰:孔愉嚐至吳興縣餘幹[《太平禦覽》九百三十一作不。]亭,見人籠龜於路,愉求買放之,至水,反顧愉,及封此亭侯而鑄印,龜首回屈,三鑄不正,有似昔龜之顧,靈德應感如此,愉悟,乃取而佩焉。

《符子》曰:邦人獻燕昭王以大豕者,曰:於今百二十歲,邦人謂之豕仙,其群臣言於昭王曰:是豕無用,王命宰夫膳之,豕既死,乃見夢燕相曰:今仗君之靈而化五[《太平禦覽》九百三十一作吾。]生也,始得為魯津之伯,而浮舟者食我以粳糧之珍,而欣君之惠,將報子焉,後燕相遊於魯津,有赤龜銜夜光而獻之。

抱樸子,巢[按巢上當有玉字。]記曰:千歲之龜,五色具焉,其額上兩骨起,似角,解人言,浮出蓮葉之上,或在叢蓍之下。

《異苑》曰:孫權時,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歸,龜便言曰:遊不良時。為君所得,人甚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泊越裏,纜船於大桑樹,霄中,樹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縶,方見烹〈月隺〉,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薄,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既至,權命煮之,焚柴萬車,語猶如故,諸葛恪曰:燃以老桑乃熟,獻者仍說龜樹共言,權登使伐樹,煮龜立爛,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

【賦】魏曹植神龜賦曰:龜號千歲,時有遺金龜者,數日而死,肌肉消盡,唯甲存焉,餘感而賦之曰:嘉四靈之建德,各潛位乎一方,蒼龍虯於東嶽,白虎嘯於西崗,玄武集於寒門,朱雀棲於南鄉,順仁風以消息,應聖時而後翔,餐飛塵以實氣,飲不竭於朝露,步容趾以俯仰,時鸞回而鶴顧,懼沉泥之逢殆,赴芳蓮以巢居。

【詩】北齊趙宗儒詠龜詩曰:有靈堪讬夢,無心自解謀,不能蓍下伏,強從蓮上遊,負圖非所冀,支床空見留,儻蒙一曳尾,當為屢回頭。

【讚】晉郭璞爾雅龜讚曰:天生神物,十朋之龜,或遊於火,或遊於蓍,雖雲類殊,象二一歸,亹亹致用,極數盡幾。

◇鱉

《爾雅》曰:鱉三足曰能。

《易》曰:離為鱉。

《說文》曰:鱉介蟲也。

《周禮》曰:春獻鱉蜃。

《春秋外傳》曰: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羞鱉焉。

《晏子春秋》曰:齊大旱,景公召群臣問曰:寡人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為國,以魚鱉為民,彼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文子》曰:鱉無耳而不可蔽,精於明也。

《莊子》曰:埳井之蛙,謂東海鱉曰:吾跳梁,奚不時來觀,東海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

《楚辭》曰:駟跛鱉而上山,吾固知其不能升。

《孫卿子》曰:蛙步而不休,跛鱉千裏。

《淮南子萬畢術》曰:青泥殺鱉,得莧複生。

又曰:燒黿致鱉,[取黿夜燒之,則鱉至也。]

《列仙傳》曰:費長房能使社公,汝南有妖,常作太守服,詣府門椎鼓,合郡患之,及長房來,知是魅,乃嗬之,即解衣冠,叩頭乞自改,即老鱉也,大如車輪,長房令複太守服,作一劄敕葛陂君,叩頭流涕,持劄去,遂視以劄立陂邊,以頸繞之而死。

《魏略》曰:高離國王侍婢有身,生子,王欲殺之,婢雲,有氣如雞子來下我,故有身,後生子,捐之於溷中,豬以氣噓之,從馬間,馬以氣噓之,王乃令其母收畜,名曰東明,常令牧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欲殺之,東明走,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因都王扶餘之地。

《搜神記》曰:清河宋士宗母,黃初中,夏在室中浴,良久,家人於壁穿中窺之,正見木盆中有一大鱉,先著銀釵,猶在頭上,遂入水去。

【賦】晉陸機鱉賦曰:皇太子幸於釣台,漁人獻鱉,命侍臣作賦,其狀也,穹脊連脅,玄甲四周,遁方圓於規矩,徒廣[本集廣下有狹字。]以妨,[句有脫文。]循盈尺而腳寸。又取具於指掌,鼻嚐氣而忌脂,耳無聽而受響,是以棲居多逼,出處寡便,尾不副首,足不運身,於是從容澤畔,肆誌汪洋,朝戲蘭渚,夕息中塘,越高波以魚逸,竄洪流而潛藏,咀蕙蘭之芳荄,翳華藕之垂房。

晉潘尼鱉賦曰:皇太子遊於玄圃,遂命釣魚,有得鱉而戲之者,令侍臣賦之,翩銜鉤以振掉,籲駭人而可惡,既顛墜於岩岸,方盤跚而雅步,或延首以鶴顧,或頓足而鷹距,或曳尾於泥中,或縮頭於殼裏,若乃秋水暴駭,百川沸流,有東海之巨鱉,乃負山而吞舟。

◇魚

《詩》曰:南有嘉魚。

又曰:魚潛在淵。

又曰:魚在在藻。

月令,立春,魚上冰。

莊子與惠子觀魚於濠梁。

《史記》曰:魏王與龍陽君共舡而釣,龍陽君得千餘魚,而涕下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益大,臣欲棄前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惡也,而得為王拂枕席,夫四海之內,其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畢褰裳而趨王矣,亦曩臣之所棄前魚也。

《新序》曰:楚人有獻魚於楚王曰:今獲魚,食之不盡,賣之不售,棄之又惜,故獻之,左右曰:鄙哉辭也,楚王曰:子不知漁者仁人也,蓋聞國粟有餘者,國有餓民,後宮多幽女也,下民多曠夫,皆失君人之道,故廚庖有肥馬,寡人聞之久矣,未能行也,漁者知之,且今行之矣,故漁者獻餘魚,而楚國賴之。

《說苑》曰:楚王謂淳於髡曰:吾有仇在吳,子寧能為吾報之乎,對曰:臣見來道旁野民,持一頭魚,上田祝曰:高得萬束,下得千斛,臣竊笑之,以為禮薄而望多也。

《三輔故事》曰:武帝作昆明池,學水戰法,帝崩,昭帝小,不能征討,於池中養魚,以給諸陵祠,餘給長安市,市魚乃賤。

《吳越春秋》曰:越王既棲會稽,範蠡等曰:臣竊見會稽之山,有魚池,上下二處,水中有三江四瀆之流,九溪六穀之廣,上池宜於君王,下池宜於臣,畜魚三年,其利可以致於萬,越國當富盈。

《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舊說池中魚,人姓李,[《太平禦覽》九百三十五作字。]居近城,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災燒死,謹百家書曰:宋城門失火,因汲池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喻惡之滋,並中傷量謹也。

謝承《漢書》曰:會稽陳嚚,少時,於郭外水邊捕魚,人有盜者,嚚見,避於草中,追以魚遺之,盜慚不受,自後無複取焉。

曹植說疲[疲疑當作疫,《太平禦覽》七百四十二曾引曹植說疫氣。]氣曰:鹹水之魚,不遊於江,淡水之魚,不入於海。

《汝南先賢傳》曰:[《太平禦覽》九百三十五作神仙傳。]葛玄見遭大魚者,玄謂暫煩此魚到河伯處,魚主曰:魚已死,玄曰:無苦,以丹書紙內魚口中,擲水中,有頃,魚還躍上岸,吐墨書,青黑色,如木葉而飛。又玄與吳主坐樓上,見作請雨土人,玄曰:雨易得耳,即書符著社中,一時之間,大雨流淹,帝曰:水中有魚乎,玄複書符擲中,須臾有大魚數百頭,使人治之。

又曰:介象與吳王共論,輜魚為上,乃於殿庭作坎,汲水滿之,並求釣,象起餌之,須臾得輜魚,帝驚喜,乃使廚人切之,象又往蜀市薑,有頃而反。

《符子》曰:觀於龍門,有一魚,奮鱗鼓鬐而登乎龍門而為龍。又一術士,淩波蹈流而不陷,搖鈴行歌,飄浪於龍門,而終日棲遲而不化,《符子》曰:彼同功而事異,跡一而理二,夫何哉,無乃魚以實應,而人以偽求乎。

蕭廣濟《孝子傳》曰:陳玄,太子也,後母謗之,陳侯令玄自殺,玄投遼水,魚負之以出,玄曰:我罪人也,故求死耳,魚乃去。

又曰:巴郡杜孝,役在城都,母喜食生魚,於官得生鱗,截竹盛魚二頭,宙水中,曰:我母如得此,婦出渚得之,笑曰:是我婿寄,乃以進母。

辛氏《三秦記》曰:昆明池人釣魚,綸絕而去,夢於漢武帝,求去其鉤,明日,帝遊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昨所夢也,取而去之,帝後得明珠。

【賦】晉王慶釣魚賦曰:然後抽纖繳,振脩竿,垂銀鉤,運金丸,懸鮪鯢,掛鴻鸞,連翩雲際,瀺灂漪瀾。

晉摯虞觀魚賦曰:觀鱗族於彪池兮,睨羽群於瀨涯,乃有洧泉之鯉,濯陂之鰋。瀺灂湧躍,投浪赴遠,集於曲崖之隈,逐乎澹淡之深,攢聚輻蹙,或躍或沉,倏爍攸驛,眩目驚心,汎溢爵於通溝,因素波以獻酬,騁微巧於浮觴,競機捷於迅流。

【詩】梁張騫詠躍魚應詔詩曰:戢鱗隱繁藻,頒首承綠漪,何用遊溟澥,且躍天淵池。

陳張正見賦得魚躍水花生詩曰:漾色桃花水,相望濯錦流,躍浦疑珠出,依池似鏡浮,淩波銜落蕊,觸餌避沉鉤,方遊蓮葉外,詎入武王舟。

陳阮卓蓮下遊魚詩曰:春色映澄陂,涵泳且相隨,未上龍門路,聊戲芙蓉池,觸浪蓮看動,乘流葉影披,相忘自有樂,莊惠豈能知。

隋岑德潤魚詩曰:劍影侵波合,珠光帶水新,蓮東自可戲,安用上龍津。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